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超[1](2021)在《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数量、结构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水平。并探讨肠道菌群、炎性因子、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冠心病发展机制的研究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内科学(第8版)》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统一定义,将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患者40例进行研究。依据SYNTAX评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高危CHD组(≥33分,20例)、非高危CHD组(<33分,20例),同时将20例行CAG提示冠脉无明显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血及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炎性因子IL-6、MCP-1、TNF-α的水平。利用16S r RNA测序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在物种分类、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及组间差异显着性进行分析。运用SPSS 25.0、Graph Pad Prism 8.0、Microsoft Excel 2003对测定结果进行TTES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尿酸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对比,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升高,且高危组患者上述变化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对比,冠心病患者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MCP-1升高,且高危组患者上述变化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肠道微生物中的分类操作单元(OTU)数目、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存在统计学差异,冠心病患者中肠道菌群的OTU数目降低,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降低。4.构成人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主要包括拟杆菌属、厚壁菌属、变形菌属、放线杆菌属等,且组间未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菌群物种水平中,冠心病患者中苍白杆菌、节细菌、酸杆菌、Schaedleri、Macginleyi、放线菌、根瘤菌、奈瑟氏菌、间胞囊菌及脱铁杆菌等较对照组肠道菌物种丰度低,而杆菌属、拟球梭菌、Pickettii、Caecimuris、产酸芽孢杆菌等较对照组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升高。5.根据COG的预测,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细菌主要与以下生物过程有关:DNA复制、修复和重组,核糖体加工与修饰,转录后修饰,蛋白质转换,分子伴侣,脂质转运与代谢细胞膜/壁起源,细胞外基质等。6.根据KEGG的预测,冠心病患者体内代表的细菌主要与以下生物过程有关: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生物合成与代谢,细胞生长与凋亡,免疫、感染、肿瘤,DNA复制等7.血清IL-6、TNF-α和MCP-1的水平随着OTU数量的降低而有上升趋势,OTU数量与血清IL-6、TNF-α和MCP-1的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性(r<0,P<0.01)。结论:1.冠心病发病与肠道菌群OTU数目、丰富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存在相关性,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2.冠心病患者血清IL-6、TNF-α及MCP-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高危组患者血清IL-6、TNF-α和MCP-1水平更高,并与肠道菌群OTU数量呈负相关性,提示冠心病患者中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从而参与冠心病发病过程中。3.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的肠道菌群比例变化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可能会对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诊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及研究思路。

徐梦媛[2](2021)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心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NLR)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分析PLR、NLR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探讨在CHD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首次住院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的35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身高、性别、体重、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等病历资料,入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CAG结果分为CHD组(n=261例)和非CHD组(n=96例),比较两组间NLR、PLR、血脂、炎性细胞的变化情况。再根据SYNTAX评分将CHD组分CHD低危组(n=138例)和CHD中高危组(n=122例),低危组≤22分,中高危组>22分,比较各亚组NLR、PLR、血脂、炎性细胞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分析PLR、NLR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判断PLR、NLR是否为CHD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接受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一步分析指标对CHD的预测价值。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CHD组在性别、吸烟史、高血压方面与非CHD组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8、0.016)。两组研究对象BMI、年龄、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3、0.800、0.608)。临床资料比较,CHD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淋巴细胞明显低于非CHD组(P=0.000、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D组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PL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明显高于非CHD组(P=0.000、0.001、0.000、0.000、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9、0.609);2.基线资料比较,CHD低危组在吸烟史、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BMI方面与CHD中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0.060、0.141、0.367、0.248)。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临床资料比较,CHD低危组的淋巴细胞明显高于CHD中高危组(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HD中高危组的中性粒细胞、NLR、PLR明显高于CHD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两组间的TC、TG、HDL-C、LDL-C、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0.427、0.740、0.852、0.171);3.LDL-C、HDL-C、NLR为患CHD的独立危险因素;4.NLR、PLR与CHD严重程度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是0.973、0.337(P<0.05);5.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NLR的ROC曲线AUC=0.926,NLR预测CHD的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83,敏感度为87.3%,特异度为84.4%。PLR的ROC曲线AUC=0.648,PLR预测CHD的最佳诊断分界点为96.068,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49%。NLR与PLR联合预测CHD的曲线AUC=0.926,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612,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5.4%;6.NLR的ROC曲线AUC=0.979,NLR预测严重程度中高危CHD最佳诊断分界点为3.345,敏感度为96.7%,特异度为89.9%;PLR的ROC曲线AUC=0.698,PLR预测严重程度中高危CHD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39.117,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71%;NLR与PLR联合预测中高危CHD的曲线AUC=0.979,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350,敏感度为96.7%,特异度为90.6%。结论:1.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的NLR、PLR、LDL-C明显增加,HDL-C明显减少;2.与CHD低危组相比,CHD中高危组的年龄、中性粒细胞、NLR、PLR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明显减少;3.LDL-C、HDL-C、NLR为患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LR不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NLR、PLR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4.NLR可作为诊断CHD的炎性指标,且作为单独预测严重程度为中高危的CHD的价值较高,考虑血常规成本低且易测定,故对基层医疗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林泉[3](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冯浩欣[4](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文中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重类型。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其发病率、死亡率却并未下降。这提示冠心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全面控制,其中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炎症因子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坏死核心进一步扩大;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因子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斑块处纤维帽变薄而破裂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病”“卒心痛”范畴。研究表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患者最为多见的两种证型,而血瘀是这两种证型的共性病理特征。相较于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ACS具有起病急、炎症反应剧烈、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研究炎症因子在ACS急性期的变化有助于对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病理特征深入了解,为病证结合诊治冠心病提供新视角。本研究通过比较ACS血瘀证不同类型(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观察影响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相关炎症因子,为规范化辨证ACS气病血瘀证提供循证证据。目的:观察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索两组证型ACS患者的心功能、冠脉病变程度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共纳入244例患者,包括气虚血瘀证ACS患者为112例,气滞血瘀证ACS患者为13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及炎症相关因子 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的血清水平,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冠脉Gensini评分。对ACS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化验指标、血瘀证计分、征候计分、冠脉病变特点、冠脉Gensini评分及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冠脉Gensini评分与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中风史、肝肾功能、LVEF、LVEDd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pro-BNP、cTnT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患者(P<0.05)。2.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计分更高、口唇及齿龈暗、舌下脉络曲张两种征候计分更低(P<0.05),而血瘀证计分、冠脉血管病变数量、Gensini评分在两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AC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 六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在两种证型患者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s-CRP的血清水平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F呈负相关(r=-0.206,P=0.033),ICAM-1与气滞血瘀证患者的LVEDd呈正相关(r=0.278,P=0.009);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各个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5.对ACS患者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Lp-PLA2、YKL-40、ICAM-1、FGF-21)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气滞血瘀证组患者中,冠脉Gensini分数与IL-6的血清水平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292,P=0.001),而与其他炎症因子之间无相关性(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冠脉Gensini分数与炎症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1.与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相比,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症状更重、口唇及齿龈暗的程度和舌下脉络曲张程度较轻,这三种症候可能有助于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进行诊断和鉴别;2.在ACS患者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更明显、炎症反应程度更重,以Hs-CRP升高为主;3.ACS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性,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即随着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和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吕小茹[5](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化验指标等),依据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18年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的心绞痛分级标准进行心绞痛分级,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分布:心绞痛2级>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心绞痛4级。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吸烟人数为207例,饮酒人数19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1.8%和58.8%,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吸烟、饮酒人数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超重人数最多,为164例(49.0%),肥胖人数为68例(20.3%),不同心绞痛分级间肥胖人数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共261例(77.9%),合并患有糖尿病共154例(46.0%),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心绞痛分级间高血压分级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在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平均年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均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6不同心绞痛分级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左心射血分数大小、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颈动脉斑块大小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绞痛分级与肌酐、尿素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射血分数呈负相关。7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人群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8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9各中医证型间心绞痛2级、心绞痛4级、冠脉三支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冠脉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2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绞痛4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阳气虚衰证;冠脉三支病变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10各中医证型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痰阻心脉证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阳气虚衰证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各中医证型间左室舒末内径大小与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室间隔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末内径最大的为气虚血瘀证组,射血分数最小的为阳气虚衰证组。研究结论1吸烟史、饮酒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影响稳定性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发病人数与绝经期有关,女性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3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大小及左心射血分数、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为影响心绞痛分级的因素,可加重心绞痛分级程度。4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为稳定性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因素,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5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6冠心病发展早期,病变以痰浊、气滞、血瘀等实邪为主,冠心病发展晚期,病变以痰浊、阳虚、气虚等为主,痰浊贯穿于冠心病全程,且冠心病的发展是由实证转为虚实夹杂证的过程。7痰阻心脉证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高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脂及肾功能相关情况。8气虚血瘀证组的左室舒末内径大小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射血分数低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病变程度。

唐国强[6](2021)在《联合检测MPO、Hs-CRP、Lp-PLA2对ACS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在冠心病患者差别,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联合检测MPO、Hs-CRP、Lp-PLA2对ACS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首次疑诊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急性心肌梗死38例。并选取同期健康自愿者3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四组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组、AMI组Lp-PLA2、MPO、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SAP、UA、AMI组MPO、Lp-PLA2、Hs-CRP水平均依次升高(P均<0.05)。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三者在ACS组水平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p-PLA2和Hs-CRP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201,P<0.05),MPO与Hs-CRP,Lp-PLA2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327,P<0.01;r=0.313,P<0.01)。MPO、Lp-PLA2、Hs-CRP三项指标在ROC上预测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P<0.01)、0.814(P<0.01)、0.808(P<0.01),Lp-PLA2、MPO、Hs-CRP联合检测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P<0.01)。Hs-CRP、MPO、Lp-PLA2预测AC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P<0.01)0.800(P<0.01)、0.775(P<0.01),Lp-PLA2、MPO、Hs-CRP联合检测ACS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P<0.01)。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随着Lp-PLA2、MPO、Hs-CRP的升高,冠心病的临床类型也逐渐加重,且三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S患者Lp-PLA2、MPO、Hs-CRP三项指标均明显升高,且三项指标之间两两正相关,在ACS的早期诊断方面,联合检测MPO,Hs-CRP,Lp-PLA2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方法。

潘艺朝[7](2021)在《睡眠质量对NSTEMI患者PCI术中慢血流的影响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中的一种严重类型。根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数据,我国AMI发病率仍在不断增高,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改善AMI患者的预后。但是PCI术中时有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文献报道CSFP总发生率为3~6%,在急诊PCI术中更为常见,可达30%。CSFP不仅即刻导致术中低血压、心律失常、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而且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PCI术中CSFP发生的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其中心肌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微血管痉挛及继发微循环血栓或栓塞是最重要的原因。PCI术中CSFP多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行急诊PCI时。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UA可发展为NSTEMI,NSTEMI亦可进展至STEMI,NSTEMI可以说是ACS其中一个特殊的状态。鉴于PCI术中CSFP发生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增加且暂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CSFP的处理原则在于预防重于治疗。寻求提前预防的靶点,在术前进行有效干预,是降低术中CSFP发生的关键。既往关于CSFP的研究,多开展在STEMI患者人群,而针对NSTEMI这类人群的甚少。对NSTEMI人群PCI术中CSFP的研究能否为CSFP的防治带来一些新的思考点,值得进一步探讨。随着睡眠质量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这一热门领域研究的的深入,有相当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在CHD患者、尤其是PCI术前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并且与CHD患者围手术期的MACE发生及不良预后相关。此外相关的研究报道发现睡眠障碍患者与正常睡眠患者相比,炎症反应活跃、糖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冠脉血管痉挛的发生比例更高,这些是否是睡眠障碍导致PCI术中CSFP发生增加的原因,尚存在争议。而既往对睡眠障碍与冠心病患者PCI术中CSFP发生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入选的样本量偏少并且入选人群多为心绞痛患者,缺少对接受择期PCI的心肌梗死患者研究且对相应机制缺乏深入研究探讨。因此,睡眠障碍是否与NSTEMI择期PCI术中CSFP的增加存在相关性?睡眠障碍促使NSTEMI患者PCI术中CSFP发生增加的机制是否与其影响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及证实,从而为降低CHD患者PCI术中CSFP探寻新的预防策略和干预靶点。研究目的研究接受择期PCI治疗的NSTEMI患者睡眠质量与PCI术中CSFP发生的关系,深入探讨睡眠障碍对NSTEMI患者PCI术中CSFP的影响及相应机制,为降低CHD患者PCI术中CSFP探寻新的预防策略和干预靶点。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确诊NSTEMI并接受择期PCI治疗的患者308例。收集一般病史及相关检查资料。所有患者PCI术前1天调查并计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实施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al-dependent 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FMD)检查。择期PCI术当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并检测静脉血中的炎症介质(包括IL-2、INF-γ、TNF-α、IL-4、IL-6、IL-10)。根据PCI术中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帧数(TIMI flame counts,TFC)将患者分为CSFP组(81例)和非CSFP组(227例),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FMD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差异。此外根据PSQI总分是否>7分将PCI术中发生CSFP组患者(n=81例)分为睡眠障碍组64例(PSQI>7)和睡眠正常组17例(PSQI≤7),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FMD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各项指标。研究结果(1)CSFP组和非CSFP组在糖尿病、D-dimer、白蛋白、Hcy、hs-CRP、PSQI总分、实际睡眠时间、睡眠效率、PSQI总分>7分、TNF-α、IL-6、IL-10、F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SFP组NSTEMI患者睡眠质量较非CSFP组明显降低(11.72±3.91比7.26±1.97,P<0.01),而且CSFP组发生睡眠障碍比例较非CSFP组明显升高(79.01%比56.83%,P<0.0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NSTEMI患者的平均CTFC与PSQI总分(r=0.74,P<0.01)呈正相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69,95%CI:1.43~5.28,P<0.01)、PSQI总分(OR=1.79,95%CI:1.56~5.38,P<0.01)、PSQI总分>7分(OR=2.47,95%CI:1.98~7.19,P<0.01)、FMD(OR=-4.32,95%CI:0.31~0.74,P<0.01)是NSTEMI患者PCI术中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5)在PCI术中发生CSFP的81例患者中,睡眠障碍组的患者炎症介质IL-2、TNF-α明显高于睡眠正常组(41.19±7.02比35.82±8.34,26.75±8.76比22.24±6.72,P<0.05),IL-6、IL-10明显低于睡眠正常组(17.45±8.14比26.04±10.02,51.31±18.24比59.86±17.09,P<0.05)。睡眠障碍组FMD明显低于睡眠正常组(4.11±1.61比14.29±2.18,P<0.01)。研究结论:(1)择期PCI术前睡眠障碍导致NSTEMI患者PCI术中慢血流发生增加。(2)睡眠障碍加剧炎症反应、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其促使NSTEMI患者择期PCI术中CSFP发生增加的机制。

赵国梁[8](2021)在《黄芪复方中药对Hcy诱导RCMECs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黄芪复方中药靶点与冠心病靶点所构成的交集靶点为纽带,探讨黄芪复方中药治疗冠心病的预测靶点与作用机制。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对象选择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观察黄芪复方中药含药血清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RCMECs损伤的干预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进一步探讨黄芪复方中药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拓展冠脉微循环障碍治疗途径,也为黄芪复方中药在中医临床运用中提供理论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通过数据库检索黄芪复方中药成分靶点与冠心病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运用PPI网络和DAVID 6.8数据库分析交集靶点体现出关键靶点以及交集靶点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等,探讨黄芪复方中药治疗冠心病可能的作用机制;运用Cytoscape 3.6.0软件对“黄芪复方-中药-成分-交集靶点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明确黄芪复方中药的关键成分。(2)根据实验需要将50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照10只为一组的标准,随机分为五组,分别命名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芪复方中药低剂量组、黄芪复方中药中剂量组、黄芪复方中药高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蒸馏水灌胃处理,黄芪复方中药低剂量组按照1.8 g/kg标准灌胃、黄芪复方中药中剂量组按照3.6 g/kg标准灌胃、黄芪复方中药高剂量组按照7.2 g/kg标准灌胃。五个组别大鼠每日灌胃2次,连续7日。在第7日,灌胃处理1小时后的五组大鼠,先将其麻醉,然后通过腹主动脉方式进行取血,将采集到的血清静置、高速离心、过滤血清杂质和灭活,最终将处理完毕含药血清放于-80℃冰箱中保存。(3)将购买所得的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冷冻及复苏,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CD31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阳性率大于95%,以备用。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芪复方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都给予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细胞损伤,黄芪复方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对应的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小时,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1.本次研究经过前期对数据的检索、筛选、整理、归纳,得出黄芪复方四味中药黄芪、当归、全蝎、蜈蚣共包含39个中药有效成分,其对应326个靶点,冠心病包含1024个靶点。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复方中药与冠心病关系,可知黄芪复方中药30个有效成分对应94个交集靶点。经过对交集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和富集分析,黄芪复方中药以IL-6、TNF等关键靶点和多条通路为基础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2.通过ELISA法分析检测五组RCMECs上清液中IL-6、TNF-α含量并进行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复方中药高剂量组、黄芪复方中药中剂量组以及黄芪复方中药低剂量组RCMECs上清液中IL-6、TNF-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复方中药以IL-6、TNF等关键靶点为基础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2.黄芪复方中药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实验组细胞中IL-6、TNF-α含量,抑制炎症反应,减轻Hcy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其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之一,而且黄芪复方中药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

郭姣姣[9](2021)在《炎症反应状态与糖尿病心脏相关损害之间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1章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内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水平及意义目的: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炎症负反馈调控因子锌指蛋白A20与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免疫代谢相关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章研究将采用横断面研究,从临床角度去验证评价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A20 mRNA 表达水平与糖尿病心肌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至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糖尿病心肌病患者44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和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锌指蛋白A20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三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清学指标及外周血PBMC中A20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 c回归分析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PBMC内A20 mRNA表达与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心肌病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间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UN)、肌酐(Cr)和尿酸(UA)存在组间差异(P<0.05)。糖尿病组、糖尿病心肌病组两组间比较,在病程、CRP、尿微量白蛋白(MALB-U)、UAC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心肌病组三组间比较,外周血PBMC内A20 mRNA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1.09±0.20 vs 0.62±0.23 vs 0.32±0.24,F=111.070,P<0.001)。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尿素氮(UN)、尿酸(UA)为糖尿病心肌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HDL、A20 mRNA水平为其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O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A20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保护因素,CHO升高和A20 mRNA低表达均为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4.总胆固醇(CHO)和A20 mRNA表达水平在预测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4和0.921,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1和0.509,其预测糖尿病心肌病的敏感度分别为81.5%和95%,特异性分别为87.7%和90.9%。5.糖尿病心肌病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与心功能(Ⅲ~Ⅳ)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患者的CRP、MALB-U、UACR水平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而外周血PBMC中A20 mRNA表达量低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27)。6.糖尿病心肌病患者CRP、UACR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A20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401,P=0.007;r=-0.499,P=0.001)。结论:1.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外周血PBMC内A20mRNA表达水平较健康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明显下降,是糖尿病心肌病的独立预测因子。2.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PBMC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的水平随心功能恶化而降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PBMC锌指蛋白A20 mRNA的低表达有可能通过加剧炎性反应促进糖尿病心肌病的进展。3.监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PBMC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有助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早期识别,以及对心衰病情的动态评估。第2章NLR、PLR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目的:炎症激活在2型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关键作用,新近研究表明,新型炎症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可作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良好预测因子。本章采取回顾性研究,探讨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NLR、PLR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至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44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根据Gensini评分法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其得分高低将患者分为高危组(Gensini评分≥64分,75例)和中低危组(Gensini评分<64分,69例)。通过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NLR、PLR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此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NLR、PLR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再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价NLR、PLR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危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1.健康组、中低危组和高危组在性别、年龄、MCV、HDL-C、TBIL、Cr和UA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患者的BMI、收缩压、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NLR、PLR高于健康组和中低危Gensini积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的TG、LDL、Cr、FPG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危组患者的BMI、TG、Cr、FPG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NLR、PLR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NLR、PLR呈正相关(r=0.386,P<0.001;r=0.487,P<0.001)。4.NLR、PLR预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危冠状动脉病变:NL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78~0.907),最佳截断值为2.566,灵敏度为82.6%,特异性为73.3%;PLR的ROC曲线下面积:0.72,95%CI(0.778~0.909),最佳截断值为107.054,灵敏度为84.1%,特异性为78.7%。结论:1.炎症指标NLR、PLR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危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发生高危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2.6%和84.1%;特异性分别为73.3%和78.7%。2.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炎症指标NLR、PL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NLR、PLR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简单易测的实验室指标。

杨文文[10](2021)在《血清炎症指标与超重肥胖人群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尿酸与肌酐的比值(Uric acid to creatinine ratio)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上述三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以期寻找简便易得的监测指标,便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并及时进行预防或诊疗。方法:(1)选取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桂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且初次行冠脉造影检查的非消瘦人群,收集其基本信息及临床指标,前者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脉介入史等),后者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尿酸、肌酐、冠脉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人群共有799例,男性475例,女性324例。并且,纳入人群中确诊为冠心病者有468例,占总研究对象的58.57%。(2)将研究对象分四组:A组(非冠心病组)、B组(正常体重冠心病组)、C组(超重冠心病组)、D组(肥胖冠心病组)。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组间NLR、PLR、尿酸与肌酐比值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超重或肥胖合并冠心病者上述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超重或肥胖冠心病人群的危险因素。(3)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率的比较;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的年龄、收缩压水平、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病患病率、男性比率、尿酸/肌酐、NLR、PLR、LDL、HDL存在差异,且除了HDL水平是冠心病组低于非冠心病组外,余存在差异的指标冠心病组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三组间尿酸/肌酐、NLR的水平差异,结果提示D组(肥胖冠心病组)水平高于C组(超重冠心病组),高于B组(正常体重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三组间的PL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B组;(3)对于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而言,Gensini评分与总胆固醇、LDL、NLR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224、0.290、0.238,P<0.001);(4)年龄、尿酸/肌酐、NLR、糖尿病、男性是超重肥胖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1)NLR、PLR、尿酸/肌酐比值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2)超重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拥有较高的NLR、PLR、尿酸/肌酐比值水平;(3)NLR与超重肥胖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有关,也是超重肥胖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二、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选择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介绍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冠状动脉造影
        2.3 标本采集
        2.4 菌群分析
        2.5 血清炎性因子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炎性因子表达比较
    2 三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分类
    3 三组患者肠道菌群 Alpha 多样性分析
    4 三组患者肠道菌群 Beta 多样性分析
    5 三组患者肠道菌群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6 肠道菌群功能基因预测
    7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2)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心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病史资料采集
        2.2 标本采集和方法
        2.3 冠状动脉造影
        2.4 SYNTAX评分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CHD 组与非CHD 组各项目比较
    2 CHD低危组与CHD中高危组各项目比较
    3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AG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4 PLR、NLR与 CHD严重程度的关系
    5 NLR、PLR 以及联合预测概率预测 CHD 的 ROC 特征分析
    6 NLR、PLR预测CHD中高危的接受者操作曲线特征分析
讨论
    1 CHD与 NLR的关系
    2 CHD与 PLR的关系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3)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5 敏感性分析
        6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材质量检测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炎症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血液样本采集及检测
        6. 观察指标
        7.数据统计及分析
    结果
        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
        1.1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生化指标比较
        1.3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血瘀征候及血瘀严重程度比较
        1.4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冠脉血管病变数量及严重程度比较
        2 经典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ACS患者的经典炎症因子比较
        2.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心功能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2.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经典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3 新型炎症因子与ACS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中的新型炎症因子比较
        3.3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心功能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3.4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与新型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心绞痛分级标准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6 临床资料采集
    7 研究方法
    8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心绞痛分级与一般情况
        1.2 冠脉病变支数与一般情况
        1.3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1.4 心绞痛分级与BMI分级
        1.5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1.6 冠脉病变支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 心绞痛分级与相关实验指标
        2.1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2.2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4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2.5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2.6 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3 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
    4 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支数
    5 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指标
        5.1 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5.2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5.3 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2 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危险因素
        2.1 心绞痛分级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
        2.2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2.4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2.5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6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2.7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3 稳定性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
        4.1 各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
        4.2 各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4.3 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4.4 各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定性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联合检测MPO、Hs-CRP、Lp-PLA2对ACS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附图
附表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与Lp-PLA2、MPO、Hs-CRP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睡眠质量对NSTEMI患者PCI术中慢血流的影响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评价指标和调查工具
    3 资料收集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两组NSTEMI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2.两组NSTEMI患者PSQI、炎症介质、内皮功能的比较
    3.两组NSTEMI患者睡眠质量与PCI术中CSFP的关系分析
    4.NSTEMI患者PCI术中CSFP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PCI术中CSFP患者中睡眠障碍组和睡眠正常组的炎症介质和内皮功能的比较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睡眠障碍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8)黄芪复方中药对Hcy诱导RCMECs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复方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黄芪复方中药对Hcy诱导RCMECs损伤的干预作用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冠脉微循环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炎症反应状态与糖尿病心脏相关损害之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水平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选取
        1.2 病人资料收集
    2. 研究方法
        2.1 外周血收集与提取PBMC
        2.2 引物合成
        2.3 外周血PBMC分离液试剂盒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2.4 提取细胞总RNA
        2.5 反转录
        2.6 Real-time PCR
        2.7 统计学方法
        2.8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糖尿病组、糖尿病心肌病组与健康体检组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
        3.2 糖尿病组、糖尿病心肌病组与正常体检组外周血PBMC内A20 mRNA表达量比较分析
        3.3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Logistic回归分析
        3.4 ROC曲线
        3.5 糖尿病心肌病不同心功能亚组间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分析
        3.6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CRP、UACR与外周血PBMC中A20 mRNA表达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糖尿病与心脏病的关系
        4.2 糖尿病心肌病、A20与炎症反应
        4.3 糖尿病心肌病早期识别
    5. 结论
第2章 NLR、PLR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方法
        2.2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健康组与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组临床资料比较
        3.2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NLR、P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4 NLR、PLR与高危Gensini积分的ROC曲线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血清炎症指标与超重肥胖人群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及分组
    1.4 相关诊断标准及分组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不同亚组间NLR、PLR、尿酸/肌酐的比较
    2.3 各指标在超重肥胖冠心病组中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4 超重肥胖人群各指标与冠心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3.1 各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
    3.2 各指标与冠心病各亚组的关系
    3.3 超重肥胖冠心病组各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讨论
    3.4 超重肥胖冠心病组危险因素分析
    3.5 本研究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成人肥胖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陈超. 青岛大学, 2021(02)
  • [2]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心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D]. 徐梦媛. 青岛大学, 2021(02)
  • [3]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差异性研究[D]. 冯浩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吕小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联合检测MPO、Hs-CRP、Lp-PLA2对ACS的诊断价值[D]. 唐国强.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7]睡眠质量对NSTEMI患者PCI术中慢血流的影响与机制探讨[D]. 潘艺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8]黄芪复方中药对Hcy诱导RCMECs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国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炎症反应状态与糖尿病心脏相关损害之间的关系研究[D]. 郭姣姣. 扬州大学, 2021
  • [10]血清炎症指标与超重肥胖人群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杨文文. 桂林医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炎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