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马依北风 飞鸟翔故里——江苏籍台湾作家返乡采风活动散记(论文文献综述)
刘铭[1](2011)在《李开先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李开先是明代中期着名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是表现在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是对李开先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共包括绪论、上编文学编、下编李开先年谱补正和附录绪论,主要对李开先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彰显成绩,指出不足。另外,还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进行概括性的说明。上编文学编共包括九章,对李开先主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李开先的生平。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开先的生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理解其文学作品。第二章,李开先的文学思想。李开先的文学作品众多,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颇为复杂。本章从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和文学贵自然、通俗这五个方面,对李开先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文学思想在明代中叶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李开先的诗歌创作。李开先的诗歌数量很大,但这一方面却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地方,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章主要研究了李开先的时政诗、闲居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赠答诗、送别诗这几种题材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李开先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闲居田园的欢喜与忧伤。通过作品我们还欣赏到了李开先诗歌所包孕的艺术魅力,了解到其诗歌在明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李开先的散文创作。李开先的散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颇高。客观地说,其在明代散文史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当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本章选取了李开先散文中较有文学性和代表性的“序”、“墓志铭”、“传记”、“杂记”四种体裁进行研究,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李开先对于明中期社会政治弊端的大胆揭露,尤其是其对官场黑暗的鞭辟入里的针砭与暴露,这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不多见的。同时,李开先散文所具有的平易通达,明白晓畅,讲究情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李开先的散曲创作。作为北人,李开先却创作了大量的南曲。本章通过对其存世的散曲套数《述隐·赠对山》、《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四时悼内》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开先散曲中所表现的忧时伤世的精神,这也是与明中叶主流的文学思潮相适应的。同时,这些散曲中透露的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对早逝妻子和孩子的浓浓亲情和痛彻心肺的悲情,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外表放浪的李开先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六章,李开先的戏曲创作。李开先的戏曲尤其是传奇《宝剑记》,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本文以“宝剑意象”为坐标,对《宝剑记》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进行了阐释。以“渔翁”意象与“梦文学”为切入点,探究了《园林午梦》的主题。分析了明代中叶时代思潮与《打哑禅》的关系,论证了《断发记》为李开先作品。第七章,《词谑》研究。《词谑》包含着李开先关于曲学的理论见解,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其关于声韵和宾白等方面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价值。第八章,《改定元贤传奇》研究。《改定元贤传奇》是李开先主持编订的戏曲选本,本章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部选本在戏曲理论史上的价值。第九章,李开先年谱补正。本章主要是针对曾远闻和李永祥《李开先年谱》中的一些缺漏和舛误进行了补正。附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出版的《李开先研究资料汇编》的补充;二是对《金瓶梅》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的考证。
张小燕[2](2009)在《张晓风散文的多重意蕴》文中指出张晓风是台湾当代着名的散文家,她以其多变的风貌而独树一帜风靡台湾文坛。在她的笔下,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描写,但她更有一种普遍洋溢的“宇宙情怀”:对世上的一切人事、一切器物、一切历史都有所感激,有所爱护,甚至于有所抱憾,有所愤激。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大自然的尊敬、人世的关怀更是弥散在她的字里行间。从晓风整体的散文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与文化、与自然、与女性生命扯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与万物心有所系的她不可抵抗地关爱着这一切,因而,当面对传统文化的萎靡、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女性生命的压抑时,她是无法等闲视之的。具有深厚古典文化根基、警醒现代人文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晓风生出了无限的忧愁和焦虑,她在忧愁和反思中奔走、呼吁,希望借此能唤起人类的惊醒,恢复万物的本真。
何翔[3](2002)在《胡马依北风 飞鸟翔故里——江苏籍台湾作家返乡采风活动散记》文中研究说明 秋末的江苏,天空明澈,金色的落叶纷纷飘坠,斑斓的背景清远流丽。如果说春天是清新盎然的恋人,那么,饱满多彩的秋天则更象一个母亲。和着这样的季节,十几位江苏籍台湾作家回来了,“这片无穷无尽的厚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余光中)。
二、胡马依北风 飞鸟翔故里——江苏籍台湾作家返乡采风活动散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马依北风 飞鸟翔故里——江苏籍台湾作家返乡采风活动散记(论文提纲范文)
(1)李开先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李开先研究综述 |
一 明清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该世纪末 |
三 本世纪初至今 |
五 本文的研究方向 |
上编 文学编 |
第一章 李开先的生平 |
一 为官之前 |
二 为官时期 |
三 罢官闲居时期 |
第二章 李开先的文学思想 |
一 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
二 复古而不泥古 |
三 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
四 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 |
五 文学贵自然、通俗 |
第三章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时政诗 |
第二节 闲居诗 |
第三节 咏物诗 |
第四节 边塞诗 |
第五节 悼亡诗 |
第六节 赠答诗 |
第七节 送别诗 |
第八节 李开先诗歌的总体特征 |
第四章 李开先的散文创作 |
第一节 序 |
第二节 墓志铭 |
第三节 传记 |
第四节 杂记 |
第五节 李开先散文的总体特征 |
第五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
第一节 北曲【正宫·端正好】《述隐·赠对山》 |
第二节 南曲【南昌·一江风】《卧病江皋》 |
第三节 南曲【仙昌·傍妆台】《中麓小令》 |
第四节 《四时悼内》(南曲:春一套,夏二套,又一韵四咏,秋一套,冬一套;北曲一韵十咏) |
第五节 李开先散曲的总体特征 |
第六章 李开先的戏曲创作 |
第一节 《宝剑记》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新探 #205——以"宝剑意象"为中心 |
第二节 《断发记》作者当为李开先 |
第三节 《园林午梦》与《打哑禅》的价值 |
第四节 李开先《园林午梦》主旨新探 |
第五节 《打哑禅》素材来源与主题新探 |
第七章 《词谑》研究 |
一《词谑》 |
二《词套》 |
三《词乐》 |
四《词尾》 |
第八章 《改定元贤传奇》研究 |
结语 |
下编 |
李开先年谱补正 |
附录一 李开先研究资料补编 |
附录二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
参考文献 |
一 古代、近代 |
二 现当代 |
三 期刊 |
后记 |
(2)张晓风散文的多重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散文创作与张晓风:与文学保持纯洁的关系 |
一、对中文之美的挚爱 |
二、做一个“说书人” |
三、“挽回的手势” |
第二章 张晓风散文的传统情怀 |
一、张晓风的国学姻缘 |
二、醇厚浓郁的古典意蕴 |
三、传统背后的现代期盼 |
第三章 张晓风散文与自然书写 |
一、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感悟 |
二、万物平等中的女性情怀 |
三、自然观照下的生态焦虑 |
第四章 张晓风散文与女性书写 |
一、本色脱俗的爱情观 |
二、生育体悟的独特书写 |
三、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胡马依北风 飞鸟翔故里——江苏籍台湾作家返乡采风活动散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开先文学研究[D]. 刘铭. 复旦大学, 2011(12)
- [2]张晓风散文的多重意蕴[D]. 张小燕. 苏州大学, 2009(09)
- [3]胡马依北风 飞鸟翔故里——江苏籍台湾作家返乡采风活动散记[J]. 何翔. 两岸关系,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