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关税制度三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贾贺麟[1](2021)在《海南自贸港实现“零关税”目标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自贸港落实"零关税"制度安排,彰显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接。海南自贸港推进"零关税"目标的实现,总体上要关注早期试点经验、注重负面清单管理的动态调整以及关注重点地区和领域。同时,要按照时间节点分步骤、分阶段的有序推进。为此,建议将"零关税"制度纳入自贸港法律体系,及时总结2020-2025年第一阶段试点经验,把握好"零关税"落地的关键要素,从而实现"零关税"目标在海南全岛的全面落地。
冯姗[2](2020)在《乌干达关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税作为一国贸易政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监管工具,对保护国家经济,增加政府税收,稳定国内市场,促进自由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是乌干达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乌干达是中国对非投资第九大目的地,中乌两国间的经济往来必然不能绕开双方的关税贸易制度。乌干达关税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关税相关的法律分散在各法案中,并没有制定单独的关税法。与大部分非洲国家一样,乌干达关税采用差别税制,关税依据征税对象的不同来征管。主要是根据其加入的不同贸易组织区别征税,其中最重要的是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乌干达以《东非共同体海关管理法规》全面调控国家进出口贸易,并按照共同对外关税税率征收关税。同时,乌干达还是东南非共同体的成员国,对来自该共同体成员国的货物,按照《东南非共同体关税管理法》征收关税。另外,乌干达与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签订了单边关税优惠协议,原产地为乌干达的产品出口到许多国家或地区享有关税优惠。特别是在美国与欧盟这两大全球主要市场享有关税优惠,所有在乌干达投资生产的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几乎不涉及关税和配额限制。这些优惠政策为乌干达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我国投资者也能从中抓住机遇。自2013年起,中国就已经超过印度成为对乌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还是乌干达最大的进口来源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乌经贸合作必将再跃一个台阶。中国作为乌干达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充分了解该国的关税制度是保证进出口贸易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厘清乌干达关税制度,能够为正在或想要在乌干达从事贸易的进出口商提供相关服务,为我国企业开发乌干达乃至东非市场给予启发。
李岩[3](2020)在《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关税法的重要渊源。片面协定税则和外籍税务司制度皆源自于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终结了大清帝国的闭关政策,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条约制度成为中国政体的特殊部分,中国的主权在这里不是被消灭,而是被列强的主权所掩盖或取代。在近代条约体制中,中国海关不能自主,海关行政管理权旁落、税款保管权被劫夺,关税税则的制订权受限,关税自主不能实现。而英国、美国和日本在中国海关权力争夺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你争我夺,彼此倾轧、相互妥协,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轮流坐庄,谁控制了中国海关,谁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相应地,关税自主则是中国近代各时期政府一直努力实现之目标。海关是中外关系的矛盾的焦点,在中国近代条约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国际关系演变对关税法影响的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更能全面地把握和理解其中所承载的内涵和历史意义。研究中国近代海关,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英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他是清末新关的实际建立者,他担任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8年之久。赫德通过其直属上司总理衙门的王公大臣们操纵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把外籍总税务司领导的海关打造成清政府所倚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把中国海关变成了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和英国控制下的平衡各“有约国”利益的“国际官厅”。清末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政,以削弱总税务司对海关的行政控制权,但尚未产生实际效果,满清王朝就已覆亡,而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则为之后的政府所承认,外籍税务司制度没有变,中国海关依然被操控在列强手中。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政府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依然受不平等条约体制束缚和荼毒。海关在英籍总税务司安哥联的把持下,趁革命之乱,夺取了关税税款的保管权和支配权,通过经理外债赔款和内债,操控着中国的财政大权,税务处形同虚设,海关监督权力进一步萎缩。总税务司安哥联只听命于英国政府和外国公使团,俨然中国政府的“太上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受协约国给予中国大国地位、延迟5年支付庚子赔款及修订海关税则之诱使,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并借机废除与德奥的不平等条约,停付该两国债赔款,开始尝试以外交手段积极争取国权。战后,以顾维钧为代表的外交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主张,结果不尽如人意。但随着国际情势变迁,各国与中国贸易情况的消长,英、美、日之间对中国税则修订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中国通过与列强集体谈判无法取得实际效果,逐渐改变为各个击破策略,通过开创个例,突破条约体制之限制。利用战胜国身份与战败国德国重新订立协约,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为消除片面协定关税税则打开了的缺口。废除中比条约,开创自主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先例,显示了中国关税自主之决心,冲击了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国南北政府相继宣布开征二五附税及随之发生的罢免总税务司安哥联事件,实乃中国通过外交无法获取真正关税自主后而采取的内政自主之行为。中国开始努力冲破协定关税之束缚,使之成为关税自主之坚决行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维护其本身的统治利益,积极开展了争取关税自主的外交活动,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关税新约,废除了自1843年以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的片面协定税则,中国享有关税自主权得到列强条约承认。同时,财政部下设关务署管理海关,进行了关制改革,外籍税务司受其辖制,实行华洋员平等原则,注重培养提拔本国税务人才。设立了国定税则委员会并在1929-1934年四次自主颁布实施了国定税则,突破了被约束长达80余年的“值百抽五”的协定税率,中国和外国的关税水准差距有所缩小,中国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裁撤了实施长达70余年的厘金、子口税等内地税,促进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关税主权已经完全收回。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之所以为英、美、日等列强所承认,是其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相妥协的结果。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新的代理人,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也不能够彻底地完全地实现关税自主。尽管其制定并施行了所谓国定税则,却并未能真正摆脱帝国主义列强所施加的影响,表面上帝国主义者放弃控制中国关税的特权,但实际上中国关税税则的制订、税率的变动仍受英、美、日等国约束,以致于无力制止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不能为民族工业提供充分保护。外籍税务司制度被保留下来,领事裁判权以及其他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特权也未完全被废除。“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失守;“七七”事变后,华北失守。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向日本妥协屈从,一面争取国际援助,企图借助英美的力量来阻止日本,而英美则妄想日本牵制苏联抵制中共,对日采取放任纵容的绥靖政策,导致南京国民政府孤立无援,从淞沪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一路退让至重庆陪都。日本实施以战养战的战略,在日占区扶持操纵伪政权,掠夺中国资源,逐步由中国东北向南推进,妄图蚕食吞并中国,称霸远东。先后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北京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维新政权和南京伪国民政府,以华制华,劫夺了东北海关、华北海关、江海关以及日占区的所有海关,控制了相应的海关行政权、关税保管和支配权。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宣称“总税务司之职权,系中国政府所授予,而非得自条约”,并要求各关税务司“服从政府命令,不受外力之干涉;且绝对不干涉关余”。一方面要“恢复中国在关政上之主权”,另一方面要“维护海关现行制度”。而在日本劫夺中国海关的过程中,他选择坚决维护海关现行制度,不听政府“关闭该关,另行设关”的指令,不惜牺牲中国海关行政主权和税款保管权来维护其外籍税务司统治下的海关行政的表面完整,以期英国继续把持中国海关。为此,他积极协助其母国英国与日本妥协谈判,促使英日两国签订了没有中国参加的《关于中国海关的协定》,并对这一非法协定给予坚决的执行,承认日本对关税税款的保管权,将税款存入日本正金银行,实行低税率税则,将该协定的适用扩大至整个日占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将总税务司梅乐和拘捕关押,英美籍税务司全部被解职。汪伪政权任命日本人岸本广吉(Kishimoto Hirokichi)为总税务司。英国和英籍总税务司可谓姑息养奸,日本人终于如愿以偿把持了整个日占区的中国海关。此后,伪海关总税务司署大量雇佣日籍关员、任命日籍税务司,日文也取代英文成为海关公文语言。为了“以战养战”,支持日军和汪伪政权,海关开征转口税,以伪钞来征收海关税款,大肆走私、倾销日货,致使中国经济损失巨大。面对日占区海关被日本全面劫夺,沿海被日军封锁的窘境,国民政府在重庆重新组建了的总税务司署,开辟新的贸易线路,建立多个内地海关,加强缉私,开征战时消费税,通过实施《公库法》收回海关税款保管权,停付外债赔款,努力开源节流,以维持战时经济。抗战胜利后,日籍人员全部离职,国民政府全面接管日占区海关,裁撤改组内地海关,任命一批中国人为海关税务司。国民政府恢复执行《1934年进出口税则》,实施货币兑换,加强外汇和贸易管理,并采取措施防止走私,重新收回了关税主权。东北海关、华北海关、江海关以及原日占区的海关被一一收回,但大连关成为例外。为了让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苏、美、英三国无视中国政府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之后美国主动劝诱中国政府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相关附件,宣布大连为自由港,对各国贸易及航运一律开放。苏军进驻大连港后,美国并未获得“门户开放、商业机会均等”的待遇,国民政府几经交涉也未能收回大连海关。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全国各地海关最终都被人民政权接管,并被改造成为真正自主的海关。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将中国纳入战后其领导的世界秩序战略格局中,并将中国定位为盟友,以维持远东秩序,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抗战初期,为鼓舞反法西斯士气,提升中国大国地位,美国联合英国共同放弃在中国的特权,订立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以实现对华平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再签《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以表面上的平等遮盖实际的不平等。美国取代日本,独占中国市场,倾销其商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随着英日退出中国海关,美国人接过海关大权,为美国商品的倾销大开方便之门。为了迎合美国,满足美国的利益期望,中国被裹挟入美国倡导的自由贸易体系,参加关税减让谈判。中国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依据关税减让表对1934年进口税则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协定税率和国定税率并存的复式税则。但是该税则并没有对中国工商业产生保护作用,反而有利于美国商品的流入,导致美国商品独占了中国市场,中国连年巨额入超。从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来,关税自主一直是中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从清末实施新政缩小海关权力,设立税务处改变海关隶属关系开始,到北洋政府通过国际会议力争自主,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制订国定税则的努力,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深究之,发现乃是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就不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列强之间对中国海关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目的都是为了操控海关,进而把握中国的经济命脉,实现其本国利益最大化。而他们所采用的无疑都是不平等条约这一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工具。而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政府因不能与帝国主义列强彻底决裂,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关税完全自主这一目标。尽管如此,我们也并不能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为争取关税自主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的过程也是中国被动卷入国际贸易体系的过程。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关税法深受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并不能按照本国设想的理想状态演进和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家间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深化更加激烈,贸易战亦愈演愈烈。当前,在美国对我国实施关税战,世界贸易组织停摆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再次重申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中国近代受片面协定关税之害至深,当以史为戒。在关税自主的今天,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必将始终坚持平等互惠之国际法原则,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开放、公平自由贸易秩序的重要力量。
王开茹[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将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引擎。在“一国两制、三种法律体系、三个关税区和四个核心城市”的特殊背景下,城市政府间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弥合制度差异,深化内部分工与合作,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文献综述入手,廓清相关核心概念,阐明涉及到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细梳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历史演进逻辑和现实境况,并进一步结合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ICA)对这一跨境府际协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建构运行机理模型;再次,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现存的深层次问题及成因进行探析;最后,在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凝聚共识—互联互通—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间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高思[5](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世界历史发展表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富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在融入全球市场之后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逆全球化的挑战与日俱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一系列的情况出现使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籍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仍然是当前时代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经济全球化理论,19世纪,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所以,为了更好的回答时代拷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鉴于此,本文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紧密围绕着经济全球化,循序渐进,扎根经典文本,力图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本文将理论研究时空定位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19世纪的欧洲。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实践来源即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的维度上溯源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来源。充分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合理性、必要性,以此观其革命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二部分(第3,4,5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特殊性规律。第3章从动因、一般表现、影响、趋势几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一般性,虽然社会制度不断更替,但是其本质的、内涵式的规定始终具有问题解释力。第4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研究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第5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制度变迁关系的思想。人类社会制度变迁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想逻辑,经济全球化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瓦解封建社会,实现向未来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6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其他理论家,始终站在不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经济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极具深刻性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分析的“开启者”,他们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第四部分(第7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从无产阶级立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交汇期,必须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要发挥国家作用,在波云诡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好本国的发展利益。同时,中国还要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散见于着作中,但其思想内容具有全面性、深刻性、预见性,不仅关注了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关注了社会制度变迁,人类解放的问题。伴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真理光芒愈加闪耀。
熊辛格[6](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徐小锋[7](2020)在《关税变动对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经历了短暂的平息之后,在2019年年中又再起波澜并不断升级。WTO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关税的减让,全球关税也一直平稳下降,贸易自由化稳步推进。美国单边的加征关税破坏了了贸易自由化进程,让关税水平出现了巨大的反弹。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家间生产协作更加密切,生产链的全球配置让中间产品频繁跨越关境,关税的增加让贸易成本以几何级数倍增长,关税水平的波动会对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间跨国协作生产产生什么影响,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关税研究也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研究关税变动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产生的影响。首先梳理关税研究和全球价值链研究领域的文献,然后利用WTO关税数据和UIBE GVC的全球价值链数据统计分析了目前中国关税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发现中国加入WTO后关税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位置指数存在相反方向的变动趋势。之后全面阐述了关税减让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的这种促进作用,包括影响产生的背后深层逻辑,然后检验在固定其他因素下的负向影响的显着性,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具体地,文献综述部分从关税研究和全球价值链研究两方面展开,并进一步对已有研究做出评述。全面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将关税研究领域总结为4大主题:有效保护率、最优关税、关税不确定性和贸易自由化,并逐一展开综述。在全球价值链概念阐述的基础上,也对全球价值链3大主题,全球价值链核算、全球价值链治理、全球价值链升级进行了逐一梳理。在已有文献中,我们发现关税和全球价值链交叉领域的研究甚少。现状部分从总体和不同产业对中国关税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就中国关税而言,平均关税显着高于美欧日三个经济体,维持在9.6%。中国农产品、工业品及中国高科技产业产品、其他产业产品以及中产产品、最终产品的关税水平均呈现先下降然后稳定的趋势。无论平均关税还是实际关税,工业品关税低于农产品关税,高技术产业产品低于其他产业产品关税。中间产品平均关税显着低于最终产品关税,但是中间产品实际关税却略高于最终产品关税。就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而言,中国全球价值参与度高于印度,美国和日本。中国全球价值链位置已经超过日本,但是仍然落后于美国。我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显着高于一般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但是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确是低于一般产业的。另外,我们发现产业关税水平呈现先下降然后稳定的趋势;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是以2008年为分水岭,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过程,推断关税变动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存在负向关系。全球价值链位置也是呈现上升趋势,推断产业关税变动和全球价值链位置也是负向关系。理论部分分别从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的影响两方面来展开。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影响机制是在DS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融入关税在模型中的代理变量要素流动自由度变量构建的,发现其对一国最优产量产生正向影响,进而促进一国全球参与度;关税对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机制,则是在Antras等,2013模型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关税对反映位置的利润变量影响模型和关税对生产阶段的影响模型,关税通过对中间产品的替代弹性的影响,反向影响一国价值链参与位置。实证部分可以分为三小部分,第一部分实证分析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影响;第二部分实证分析关税对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第三部分则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产品关税对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的影响显着为负,最终产品关税对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的影响同样显着为负。中间产品关税税率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一般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都有负面影响,最终产品关税税率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位置、一般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位置也有负面影响。中间产品关税和最终产品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的的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均存在。最后对全文结构和核心结论做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下一步可能的研究。
马丽华[8](2019)在《碳减排背景下的美国碳关税制度及中国的应对研究》文中指出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其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欧美国家为保护本国贸易,采取不同表现形式的“碳关税”措施。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多次以防止本国国家“碳泄露”为名,以生产出口的碳密集型产品,包括中国在内的没有采取碳减排措施的国家为对象,征收多种形式的碳关税。根据国际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服务出口国,出口产品多为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对象产品,并且,欧美作为中国碳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由此可见,若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家对我国产品大规模征收碳关税,那么碳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则是巨大的,这也将阻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贸易出口量将急剧下滑,并长期时间内无法恢复。因此,中国只有厘清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影响,并主动采取碳减排措施,才能降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美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其环境贸易法律政策对我国影响巨大,因此,研究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碳减排背景下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第一,本文阐述了碳关税的一般理论问题。首先,本文对碳关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分析各国碳关税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明确碳关税的含义、性质和特征,并对碳关税进行详细分析界定。第二,本文概述并分析了美国碳关税的主要内容。首先对美国碳关税立法实践进行了分析,主要以2008年的《利伯曼-沃纳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为例,关于2008年的《利伯曼-沃纳法案》,主要通过法案对国内生产商和进口商的不同规定进行对比,分析了国内生产商的范围和义务履行方式。对于进口商,则从清单产品、清单国家和国际配额指标三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可以概述为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国际储备配额计划和配额退还计划。另外,国际储备配额计划分别探讨了国会批准实施的条件,该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美国构建国际配额储备计划的可能性。此外,基于对美国碳关税两部法案的概述,本文对美国碳关税的合法性进行了分析。目前,国际社会对碳关税的合法性问题还存在争议。对此,本文主要依据WTO相关规定对美国碳关税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碳关税与环境一般例外条款,其次是碳关税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最后是论述了碳关税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三,文章这部分分析了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清单国家、清单产品以及碳减排措施可比性的相关性角度,分析美国碳关税是否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然后本文又从三个角度分析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具体影响。第四,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国碳关税的措施。分析美国推出碳关税措施的可能性,结合我国国情,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分为企业和国家两个主体,提出了我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碳关税制度威胁的建议。
张军[9](2019)在《近代东北海关研究(1861-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1861年至1931年的东北海关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和相关海关志书,着重论述近代东北海关设立的背景、过程及主要职能,并分时期对中国东北对外贸易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揭示海关与近代东北社会变迁的互动与关联。鸦片战争后,从五口通商开始,条约口岸大量出现。《天津条约》签订后,营口开埠设关,近代海关制度在中国东北得以确立,东北地区的经济被卷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日俄战后,开埠格局渐次展开,东北各地海关随之纷纷设立。论文认为,近代东北海关是在中国引入近代海关制度之后形成的“赫德体制”下设立的,日俄战争前后列强加紧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促进了东北海关空间格局的形成。近代东北海关客观且被动地刺激着东北近代化进程,但在殖民主义驱使下的列强从处于半殖民地体系下的中国取得了诸多的侵略权益,突出的表现为日本逐渐加快的侵华步伐,东北海关从“俄罗斯化”逐渐演变为“日本化”。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引入近代海关制度的经过。从清前期取消市舶司制度而建立沿海四关形成传统海关制度,到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海关主权遭到破坏,从江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到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这部分着重考察了海关由传统过渡到近代的演变进程以及最终形成的以外籍税务司为核心的近代海关行政管理体系。第二部分阐述了近代东北海关的设立过程。清代前期,政府在中国东北设立山海税关,《天津条约》签订后在拥有突出区位优势的营口设立近代海关,标志着以外籍税务司为核心的近代海关制度在中国东北建立。日俄战争前后列强加快了对中国东北争夺的步伐,导致东北地区最终形成了南有营口关、大连关和安东关,北有滨江关和瑷珲关,东有珲春关和延吉关的近代东北海关空间格局。第三部分论述了近代东北海关的关务与关政,包括海关职能、关税制度和人事管理。论文认为,近代东北海关在外籍总税务司的控制下,按照近代海关制度行使海关职能,建立了完整的贸易统计制度,关税税额增长迅速。但查缉走私因最终处置权仍主要掌握在外籍人员手中而收效甚微。关税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人事管理的变化,无不有利于资本主义列强获取更多的利益。第四部分侧重于近代东北设关后的对外贸易考察。论文将东北对外贸易分为开埠设关前、“一关时期”和“全面设关时期”三个时期,主要分析了后两个阶段的贸易状况和变化原因并总结了贸易特征。同时,分阶段阐述了中国东北与日本、与俄国的贸易情况。第五部分对近代东北海关进行了评述。海关是各列强角逐的场所,因此列强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也体现在对海关的争夺上。近代东北海关的“俄罗斯化”,继之的“日本化”趋向充分说明了海关的殖民化特征。同时,近代东北海关的设立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关税的增加,进而推动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魏文享[10](2019)在《民国工商税收史研究之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民国时期政府之税收结构中,工商税收是最为活跃的变量和增量要素。以时间而论,学界对近代工商税收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其一是在1949年前的理论及对策研究。其二是在1949年之后的税收史研究,尤以税收思想史、税收制度史、税收政策史研究为主轴,脉络贯通,全貌初显。及至近年,税收史的研究又受到更多学者关注,在问题发现和研究视角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民国时期税收学的学理引入及知识建构达到相当水平,且重视与本土税收问题之结合。在对策研究和史学研究的接合之下,已基本展示出近代税收史演进的基本脉络。但就税收的产业属性而言,其工商特性还未得彰显,税类研究较为碎化,关注其财政效应,但在纳税人及社会综合效应方面尚有空间,学说、制度与政策的关联研究亦可加强。税收史研究需要重视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正税与杂税、制度与人事、城市财政与城市税收、税收与公债及货币等多重关系维度,揭示税收与产业发展、财政能力、国家治理间的内在逻辑。
二、中国关税制度三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关税制度三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自贸港实现“零关税”目标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二、海南自贸港落实“零关税”政策落实的制度保障 |
(一)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
(二)我国开放型制度体系构建 |
(三)与世界海关组织通行标准及规则接轨 |
(四)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三、海南自贸港落实“零关税”政策的落实步骤 |
(一)“零关税”制度安排的总体设计 |
(二)“零关税”制度安排的路径优化 |
四、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落实的对策建议 |
(一)将“零关税”制度纳入自贸港法律体系 |
(二)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零关税”落地 |
(三)把握“零关税”政策落实的关键因素 |
(2)乌干达关税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由来和意义 |
1.1.1 选题由来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乌干达关税制度由来与法律渊源 |
2.1 乌干达关税制度的历史沿革 |
2.2 乌干达关税制度的法律渊源 |
2.2.1 涉及关税的国际条约 |
2.2.2 国内关税法律 |
第3章 乌干达关税制度的实体性规定 |
3.1 进出口关税税则 |
3.1.1 出口关税税则 |
3.1.2 进口关税税则 |
3.2 关税的征收标准 |
3.2.1 原产地规则 |
3.2.2 进出口货物海关审价 |
3.3 市场准入制度及物品的贸易管制 |
3.4 进境环节海关的代征税 |
第4章 乌干达关税制度的程序性规定 |
4.1 乌干达关税征管机构 |
4.2 海关清关程序 |
4.2.1 普通海关口岸货物清关 |
4.2.2 单一海关地区(SCT)货物清关 |
4.3 关税的免征、减征与退税 |
4.4 纳税争端解决机制 |
第5章 乌干达关税制度对中乌经贸的影响 |
5.1 中乌经贸合作的现状和特点 |
5.2 乌干达关税制度为我国投资者带来的机遇 |
5.3 加强中乌双边经贸往来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近代关税自主权的沦丧 |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是近代关税法的重要渊源 |
一、片面协定关税由来 |
(一)税率协定 |
(二)税则修订内容和修订期限协定 |
二、关税成为债赔担保 |
三、剥夺清政府国内征税主权 |
第二节 外籍税务司制度及清末新关的建立与扩张 |
一、外籍税务司制度溯源 |
二、清末新关的建立 |
三、海关权力的不断扩张及影响力的扩大 |
四、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身份定位 |
(一)英国殖民政策的执行者和大清总理衙门的雇员 |
(二)清政府统治的维护者和列强利益的协调人 |
五、海关性质的改变 |
第三节 清末削弱海关权力的新政 |
一、缩小海关业务范围 |
二、改革海关行政隶属机关 |
三、培养本国海关人才 |
小结 |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收回海关自主权的努力 |
第一节 税款管理权的旁落及海关监督权力的削弱 |
一、税款管理权的旁落和财政权的被控制 |
(一)海关税款管理权的旁落 |
(二)总税务司成为北洋政府之财政总管 |
二、海关监督的权力被削弱 |
第二节 在列强利益争夺的夹缝中争取关税主权的外交努力 |
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关税自主的主张 |
二、华盛顿会议及与中国相关的条约 |
(一)《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签订 |
(二)《九国间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的签订 |
第三节 海关税则的修订 |
一、1917 年近代第一个《国定进口税则条例》 |
二、以参战换来的1919年进口税则 |
三、华盛顿会议后的1922年进口税则 |
四、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与税则修订 |
第四节 关税自主之坚决行动 |
一、废除不平等条约 |
(一)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国际平等条约 |
(二)废除中比条约 |
二、争取关余与自主征收附加税 |
(一)南方政府争取关余和征收附加税行动 |
(二)北京政府自主征收附加税 |
三、罢免安格联 |
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税自主进程 |
第一节 由革命外交向妥协外交异变 |
一、英、日、美对武汉国民政府外交试探 |
二、英、日、美对南京政府扶蒋抑共政策 |
第二节 关税新约运动 |
一、中美关税新约 |
二、中英关税新约 |
三、中日关税协定 |
第三节 关务署的设立及关制改革 |
一、关务署的设立及相关制度的建立 |
二、外籍总税务司制的保留及对总税务司权力的限制 |
三、关制改革 |
(一)改革海关用人制度 |
(二)规范关税税款保管 |
第四节 国定税则委员会与关税税则 |
一、国定税则委员会 |
二、国定关税税则 |
(一)1929年进口税则 |
(二)1931年进出口税则 |
(三)1933年进口税则 |
(四)1934年进出口税则 |
小结 |
第四章 日本对海关之劫夺及国民政府关税对策 |
第一节 英美对日采取绥靖政策 |
第二节 梅乐和的妥协方针及日本对中国海关的劫夺 |
一、英籍总税务司梅乐和所奉行的方针 |
二、日本对中国海关的劫夺 |
(一)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对东北海关的劫夺 |
(二)华北伪政府的设立和日本对华北海关的劫夺 |
(三)《英日关于中国海关协定》的签订与江海关的“易帜” |
第三节 汪伪政权的建立和日本对日占区海关的控制 |
一、汪伪政权的建立与中国关税收入 |
二、日本通过汪伪政权加强对日占区海关的控制 |
(一)日籍税务司取代英美籍税务司 |
(二)海关税款以伪钞征收 |
(三)在日占区征转口税 |
(四)日占区关税政策服务于日本“以战养战”侵略策略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之关税对策 |
一、重组总税务司署与撤销海关监督 |
二、设立新关与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
三、开征战时消费税 |
四、加强缉私 |
五、收回海关税款保管权 |
六、停付外债赔款 |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海关主权的收回 |
一、国民政府全面接管海关 |
(一)东北海关的接管与恢复 |
(二)华北海关的接管与恢复 |
(三)江海关的接管和总税务司署的回迁 |
(四)内地、沿海海关的接收、恢复、裁撤和改组 |
二、《雅尔塔协议》与大连海关 |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中的中国关税减让 |
第一节 “平等互惠”关系的建立 |
一、订立平等新约 |
(一)《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的签订 |
(二)《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的签订 |
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的关税条款 |
第二节 美籍总税务司把控中国海关 |
一、美籍总税务司的任命 |
二、李度领导下的海关 |
第三节 中国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及相关税则的修订 |
一、中国参加关税减让谈判的动因 |
二、中国关税减让指导思想与谈判策略 |
三、中国所做的关税减让 |
四、实施关税减让对中国的影响 |
(一)1948年税则全面修订 |
(二)实施减让税率的后果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及论文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计划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粤港澳大湾区 |
二、跨境 |
三、府际协作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 |
二、元治理理论 |
三、合作治理理论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演进历程与现实境况 |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演进历程 |
一、缘起:粤港澳府际协作的起步阶段 |
二、拓展:粤港澳府际协作的成长阶段 |
三、深化:粤港澳府际协作的规范阶段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现状分析 |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的对比分析 |
二、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实践现状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推动因素 |
一、良好的地缘优势 |
二、深厚的合作基础 |
三、叠加的政策支持 |
四、共同的利益目标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阻碍因素 |
一、固有的合作风险 |
二、巨大的交易成本 |
三、既存的制度障碍 |
四、过度的城市竞争 |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问题分析 |
一、政治层面:制度差异与跨境行政壁垒 |
二、经济层面:城市间互补溢出效应不足 |
三、文化层面:认同差异阻碍湾区凝聚力 |
四、社会层面: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性障碍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问题的形成原因 |
一、固有传统文化观念:协作意识淡薄 |
二、属地竞争模式凸显:彼此利益矛盾阻隔 |
三、跨境府际制度缺失:政策配套不齐全 |
第六章 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的实践经验 |
一、纽约湾区:非政府机构助力 |
二、旧金山:政府行政机构联合 |
三、东京湾区:跨区域协调机构组建 |
第二节 国际三大湾区府际协作实践经验的启示 |
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商委员会 |
二、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范体系 |
三、设置粤港澳大湾区行政机构联合委员会 |
第七章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凝聚共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前提 |
一、建构跨境府际协作信任机制 |
二、完善湾区信息共享与协商制度 |
三、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元治理模式 |
第二节 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基础 |
一、建立资源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协同机制 |
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要素整合机制 |
三、建构湾区层面的合作治理模式 |
第三节 制度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的关键 |
一、建立健全激励与监督约束制度 |
二、制定区域性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1.3.3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
2.1.1 大机器生产开启工业时代 |
2.1.2 通讯和运输设施发展打破全球空间限制 |
2.1.3 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 |
2.1.4 世界市场扩大推动国际贸易增长 |
2.1.5 国际投资扩大化 |
2.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
2.2.1 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秩序的主体 |
2.2.2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
2.2.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塑造了社会发展进程 |
2.2.4 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普遍现象 |
2.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思想来源 |
2.3.1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
2.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思想 |
2.3.3 德国历史学派关于国家经济学的思想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 |
3.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
3.1.1 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
3.1.2 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
3.1.3 机器大工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
3.2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表现 |
3.2.1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
3.2.2 世界市场持续扩大 |
3.2.3 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 |
3.2.4 资本的国际流动 |
3.3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3.3.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整体的影响 |
3.3.2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
3.3.3 经济全球化对个人的影响 |
3.4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3.4.1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历史潮流 |
3.4.2 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网 |
3.4.3 资本作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
3.4.4 股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
4.1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
4.1.1 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
4.1.2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
4.1.3 资本原始积累是阶级对立的根源 |
4.2 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冲破地理限制 |
4.2.1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销路 |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国际化 |
4.2.3 资产阶级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 |
4.3 资产阶级按其面貌创造了新世界 |
4.3.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4.3.2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
4.3.3 不发达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 |
5.1 经济全球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
5.1.1 小农经济隔绝分割的状态被打破 |
5.1.2 封建阶级专制统治被资产阶级统治取代 |
5.1.3 消除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 |
5.2 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5.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全球传播 |
5.2.2 全球资本流动的无序性 |
5.2.3 资产阶级应对世界市场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
5.2.4 资本精神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 |
5.3 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迈进 |
5.3.1 生产力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
5.3.2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凸显 |
5.3.3 社会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
5.3.4 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特征 |
6.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立场具有坚定性 |
6.1.1 站在无产阶级和不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
6.1.2 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 |
6.1.3 为无产阶级行动提供理论指导 |
6.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具有深刻性 |
6.2.1 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6.2.2 预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
6.2.3 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具有解释力 |
6.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分析方法具有独特性 |
6.3.1 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
6.3.2 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
6.3.3 使用了动态的、制度的、比较的分析方法 |
第7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
7.1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
7.1.1 经济全球化始终向前发展 |
7.1.2 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曲折性 |
7.2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7.2.1 提升工业化水平,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
7.2.2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7.2.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
7.2.4 完善制度建设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保障 |
7.3 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
7.3.1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7.3.2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
7.3.3 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
7.3.4 发挥大国担当,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关税变动对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关税保护 |
二、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
三、贸易自由化 |
四、全球价值链 |
五、全球价值链核算 |
六、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 |
七、高技术产业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关税与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关税相关研究 |
一、关税有效保护率理论 |
二、最优关税理论 |
三、关税不确定理论 |
四、贸易自由化理论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 |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二、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三、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梳理 |
第三节 关税研究和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关税变动及全球价值链参与的现状 |
第一节 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的变动 |
一、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体关税差异 |
二、中国行业关税变动 |
第二节 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标构建 |
一、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对增加值的分解 |
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标的构建 |
第三节 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 |
一、数据来源 |
二、我国与主要贸易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位置现状 |
三、中国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位置现状 |
四、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与位置指数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一、中国关税变动小结 |
二、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指数小结 |
三、产业关税变动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变动的关系 |
第四章 关税变动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位置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关税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位置影响的建模基础 |
一、理论模型的思想基础 |
二、关税对于比较优势限制的基础模型 |
三、模型扩展的方向 |
第二节 关税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影响的理论研究 |
一、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 |
二、消费部门决策 |
三、生产部门决策 |
四、要素流动自由度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
五、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影响机制小结 |
第三节 关税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的理论研究 |
一、生产要素边际需求 |
二、价值链位置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假设条件 |
三、贸易自由化对价值链增值能力的影响 |
四、要素流动自由度对价值链位置的影响 |
第四节 关税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
一、中间产品关税对于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 |
二、中间产品关税对于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 |
三、最终产品关税对于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的影响 |
四、中间产品关税的影响差异 |
五、最终产品关税的影响差异 |
六、总结与理论假说 |
第五章 关税对价值链参与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关税对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基于高技术产业和一般制造业的比较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动态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一、动态模型设定 |
二、动态模型回归结果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本章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六章 关税对价值链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关税对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基于高技术产业和一般制造业的比较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动态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一、动态模型设定 |
二、动态模型回归结果 |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本章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七章 关税对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影响的中介模型实证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关税对全球价值链位置影响的中介模型实证研究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本章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八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HS中农产品编码表 |
附录B HS编码17版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7版对应表 |
附录C 高科技行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编码 |
附录D 国际标准分类ISIC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表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8)碳减排背景下的美国碳关税制度及中国的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1.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2.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碳关税概述 |
(一)碳关税产生的原因 |
1.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
2.二氧化碳的“跨国界性” |
(二)碳关税的实质 |
(三)碳关税的特点分析 |
1. 碳关税的法律性质 |
2. 碳关税的特征 |
二、美国碳关税的内容 |
(一)美国碳关税立法实践分析 |
1.《利伯曼——沃纳气候安全法案》(2008) |
2.《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
3.美国碳关税制度的特征 |
(二)美国碳关税“合法性”分析 |
1.碳关税与环境一般例外条款 |
2.碳关税与国际法相关原则 |
3.碳关税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三、美国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
(一)碳关税条款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
1.条款中的清单国家规定 |
2.条款中的清单产品规定 |
3.条款中的碳减排措施可比性规定 |
(二)碳关税制度对我国的具体影响 |
1.碳关税对中国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
2.碳关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
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
四、中国应对美国碳关税的对策 |
(一)政府的应对措施 |
1.政府对外的应对措施 |
2.政府国内的应对措施 |
(二)企业的应对措施 |
1.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认证 |
2.提升产品质量 |
3.加强与美国企业的沟通谈判 |
4.积极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近代东北海关研究(186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确立 |
第一节 清朝传统海关制度 |
一、清代以前“关”的建置沿革 |
二、清前期海关制度 |
第二节 《南京条约》与近代海关制度的雏形 |
一、五口通商与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
二、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 |
第三节 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确立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东北海关的设立 |
第一节 清代东北传统海关——山海税关 |
一、山海税关的始设 |
二、清代山海税关的税收与管理 |
第二节 东北第一个近代海关——营口海关 |
一、设关背景及原因 |
二、营口设关 |
第三节 近代东北海关空间格局的形成 |
一、日俄战争前后列强对中国东北的争夺 |
二、近代东北渐次开关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东北海关的关务与关政 |
第一节 海关职能 |
一、征收关税 |
二、贸易统计 |
三、查缉走私 |
第二节 关税制度 |
一、关税税则 |
二、关税种类 |
第三节 人事管理制度 |
一、人事机构的设置 |
二、人事制度的特点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东北设关后的对外贸易 |
第一节 东北地区开埠设关前的贸易状况 |
一、东北地区与关内的贸易 |
二、东北地区的国际贸易 |
第二节 营口一关时期的东北对外贸易(1864-1906) |
一、贸易状况 |
二、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原因分析 |
三、对外贸易特征 |
第三节 东北全面设关时期的对外贸易(1907-1931) |
一、贸易状况 |
二、对外贸易趋势变化原因分析 |
三、主要港口贸易概略——以大连为中心 |
四、对外贸易特征 |
第四节 近代东北对外贸易国家——以日、俄为主 |
一、与日本的贸易 |
二、与俄国的贸易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东北海关评述 |
第一节 东北海关的“俄罗斯化”向“日本化”演变 |
一、东北海关的“俄罗斯化” |
二、东北海关的“日本化”演变趋向 |
第二节 东北海关对区域变迁的影响 |
一、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和关税增加 |
二、有利地推动了东北地区近代化进程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民国工商税收史研究之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年前之税收理论、税收政策研究 |
(1)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财政学及财政问题 |
(2) 租税理论、政策及制度演进问题 |
(3) 关税、盐税和厘金问题 |
(4) 直接税问题 |
(5) 货物税及工商杂税问题 |
二、1949年后国内外学者的工商税收史研究 |
(1) 财税思想及学说史 |
(2) 财政制度变迁 |
(3) 税收制度及政策史 |
(4) 税类史 |
(5) 行业税收史及商人团体的税政参与 |
(6) 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工商税收 |
三、评估及展望 |
(1) 已有研究之成绩 |
(2) 已有研究之不足 |
(3) 可予深化之主题 |
四、中国关税制度三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自贸港实现“零关税”目标的优化路径研究[J]. 贾贺麟.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02)
- [2]乌干达关税法律制度研究[D]. 冯姗. 湘潭大学, 2020(02)
- [3]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D]. 李岩.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府际协作机制研究[D]. 王开茹.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
- [5]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高思. 辽宁大学, 2020(01)
- [6]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关税变动对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位置影响研究[D]. 徐小锋.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碳减排背景下的美国碳关税制度及中国的应对研究[D]. 马丽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近代东北海关研究(1861-1931)[D]. 张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民国工商税收史研究之现状与展望[J]. 魏文享.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