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双歧因子芹菜南瓜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朱星[1](2018)在《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尽管我国有着及其丰富的沙果资源,但对沙果的利用方式比较简单,无法形成较高利用率。提高沙果产品的加工技术,扩大产品的样式,为相关科研人员与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以沙果为原料,加工出一款集口感与保健功能均适宜的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可为沙果类产品提供研究的基础,对开发沙果资源、提高其产品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本试验中,通过筛选出适合发酵乳酸菌,确定了合适的碳源、氮源与原料配比,得到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参数,并测定出了贮藏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改变,且模拟胃肠道消化系统的条件,对活菌数进行研究。该产品颜色怡人、酸甜可口、风味上佳、营养丰富。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乳酸菌菌种配比的确定:通过发酵过程中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确定了保加利亚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的比例为1:2最为适宜,发酵24h,果汁中乳酸含量为16.73g/L。(2)碳源、氮源的筛选:根据不同种类的碳源与氮源的筛选,结果表明,利用果糖和酵母浸粉生长较好。(3)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最佳原料配比为果汁浓度75%,果糖添加量8%,酵母浸粉添加量3%,其余添加纯净水,这种发酵条件下感官综合值为95.6%;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8℃、接种量7%、发酵时间34h,这种发酵条件下乳酸含量为17.93g/L。(4)贮藏温度越高,沙果乳酸发酵饮料中的活菌数下降速率越快,稳定时的活菌数含量越低,贮藏温度为4℃时可保证乳酸菌活菌数稳定在106CFU/mL以上。(5)通过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对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中的保加利亚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在人工肠液、人工胃液、高盐和胆盐环境中的耐受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工肠液中作用4h后,残留的活菌浓度仍在106CFU/mL以上;在pH值为1.5的人工胃液中作用2h后,活菌数为7.4×105CFU/mL;当NaCl质量浓度为4%,活菌浓度仍达1.5×107CFU/mL;牛胆盐含量为0.4%时,活菌浓度仍达1.1×106 CFU/mL。综合表明乳酸菌在人工肠液、人工胃液、高盐和胆盐的环境中的耐受力较强,在食品及保健品工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卜晓斌[2](2016)在《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的工艺研究及其工厂设计》文中认为本实验主要以南瓜为原料,双歧杆菌为发酵菌种,对南瓜汁制备工艺及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年产3600t发酵南瓜汁加工工厂进行了工厂设计,研究结果为开发含有活性益生菌的南瓜汁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果胶酶澄清工艺的优化,对果胶酶用量、pH、温度、时间四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果胶酶用量为1.62.2 g/L,pH为3.04.0,温度为3545℃条件下,南瓜液澄清效果较好。正交试验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为2.0g/L,pH3.5,温度35℃。(2)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蔗糖、蜂蜜添加量及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添加量6%、蜂蜜添加量3%、CMC-Na添加量0.02%,产品色泽亮丽、酸甜适宜、口感细腻、稳定性良好,感官评分高。(3)通过对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液发酵条件的优化,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双歧杆菌数量逐渐增加,酸度也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2h后,酸度增加缓慢,趋于稳定。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液的最佳工艺为接种量3%,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14h,得到的产品色泽亮丽,口感良好。(4)本文对年产3600t发酵南瓜汁加工工厂进行了工厂设计。从厂址选择、厂区平面设计。产品方案及工艺论证、质量标准、设备选型、工程方案、环保处理、物料衡算、成本、利润估算进行了分析研究。预测生产总投资为4721.76万元,纯利润1583.96万元,产量达到698t时可保本经营,经营安全率为73.5%,投资回收期为3年。
张玉慧[3](2016)在《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作为一种新兴饮料,可以改善蓝莓的风味,增加蓝莓的药用保健功能,是蓝莓深加工技术的延伸。开展蓝莓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可以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蓝莓加工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以蓝莓为原料,添加适量葡萄糖和脱脂乳为辅料,利用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研制出营养价值高、风味浓郁的新型乳酸菌饮料。本实验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的菌种配比优化:通过发酵过程中pH值、乳酸含量和活菌数的变化情况,确定了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比例为1:2时,具有协同发酵能力,发酵24 h后,活菌数达1.3×109CFU/mL,果汁乳酸含量为7.63 g/kg。(2)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碳、氮源的筛选:根据发酵过程中乳酸含量、pH值,比较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1:2)时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发酵时,利用葡萄糖和脱脂乳生长较好。(3)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工艺优化:以乳酸含量和感官评分为测定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最佳原料配比为蓝莓果汁浓度30%,葡萄糖8%,脱脂乳3%,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94,乳酸含量为8.07g/kg,果汁酸甜适口。以乳酸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复合菌种接种量4.9%,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为23 h,此时蓝莓发酵果汁乳酸含量为8.33 g/kg,总抗氧化能力为229.93U/mL。通过分层率确定蓝莓乳酸发酵果汁最优稳定剂复合比例为PGA为0.12%、CMC-Na为0.07%,黄原胶为0.07%,制得的饮料离心分层率为2.41%。(4)乳酸菌发酵果汁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蓝莓发酵果汁中的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高盐环境中的耐受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pH值为1.5、2.5、3.5的人工胃液中作用2h后,活菌数分别为6.5×106、1.8×107、5.2×107 CFU/mL;在人工肠液中作用3h后,活菌数仍高达1.3×106CFU/mL;当MRS液体培养基中牛胆盐含量为0.5g/100mL时,活菌数仍高达2.7×107 CFU/mL;当MRS液体培养基中NaCl质量浓度为6.0g/100mL,活菌浓度仍高达6.4×106CFU/mL。综上述结果表明,发酵果汁中的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高盐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可以稳定存在于人体的胃肠环境中,在食品及保健品工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蓝莓果汁经乳酸菌发酵后,香气成分种类从25种增加到38种,其中酸类、酯类、酮类物质增加,而醇、烯类物质减少。发酵后果汁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如:甲酸甲酯、2-十一烷酮、月桂烯和3-甲基-1-丁醇等,乳酸菌发酵后蓝莓的挥发性香气变化明显。蓝莓果汁经过乳酸菌发酵后pH值下降了22.94%,乳酸含量是原来的2.06倍,花色苷含量下降了5.36%、总酚含量上升了15.05%、总抗氧能力升高了34.87%,发酵后生成大量乳酸赋予果汁酸甜的口感,且总抗氧能力上升,营养价值提高。(6)对发酵蓝莓果汁贮藏稳定性进行研究,实验得出:常温贮藏4d后,其活菌数为6.6×107 CFU/mL,贮藏6d后,其活菌数仍为2.3×106 CFU/mL,在国标要求以上,但此时果汁口感较酸,故常温下该果汁可以保存4d。蓝莓果汁在4℃条件下储藏时,乳酸菌生长缓慢,仍具有较高的活菌数,在保存4周后,其活菌数仍在3.1×107CFU/mL,证明在冷藏条件下可以保存28d。
闫亚梅[4](2016)在《植物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生菌的数量是衡量益生菌产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选取益生菌的增菌物质并使其活性增加,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选用常见的植物源(18种药食同源物、13种水果、9种蔬菜)作为益生菌的增菌培养基,研究植物源对益生菌增殖及发酵活力的影响,以及蔬菜组合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并选用7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建立益生菌菌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冷冻干燥技术获得植物源益生菌粉,为确定益生菌的增菌物质及果蔬发酵制品的原料配方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18种药食同源物作为增菌培养基进行单因素实验,8种药食同源物能够明显促进益生菌生长;通过单纯重心设计实验进一步优化得到培养基组合:薏苡仁5.507%、莲子30.834%、麦芽20.545%、山药15.129%、葛根4.739%、百合15.259%、桑椹6.321%、大枣1.666%,活菌数达到3.89×108cfu/mL;选用10种益生菌进行验证,其中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最好,均能达到1×109cfu/mL以上,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较好,活菌数在1×108~9×108cfu/mL内,乳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嗜热链球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一般,活菌数在1×107~9×107cfu/mL内。水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13种水果作为增菌培养基进行单因素实验,8种水果能够明显促进益生菌生长;通过单纯重心设计实验进一步优化得到培养基组合:荸荠16.67%、梨8.34%、西瓜4.33%、甜瓜13.13%、圣女果14.36%、苹果7.96%、橘子19.34%、洋生姜15.88%,活菌数达到9.93×108cfu/mL;选用10种益生菌进行验证,其中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最好,均能达到1×109cfu/mL以上,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较好,活菌数在1×108-9×1O8cfu/mL内,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粪链球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一般,活菌数在1×107~9×107cfu/mL内,嗜热链球菌、乳双歧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较差,活菌数在1×106~9×107cfu/mL蔬菜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和作用机理。1)蔬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根据实验室前期的工作,通过混料设计实验优化得到培养基组合:黄瓜17.33%,胡萝卜5%,山药5%,白萝卜46.736%,莲花白5%,小白菜5%,小青菜5%,油麦菜4.999%,芹菜5.935%,活菌数达到9.14×108cfu/mL;选用10株益生菌进行验证,其中,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在稳定期生长最好,活菌数达到109cfu/mL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较好,活菌数均在5×108~9.9×108cfu/mL,嗜热链球菌和粪链球菌生长情况较差,活菌数为107cfu/mL,乳双歧杆菌在稳定期时生长情况最差,活菌数在1×106~9×106cfu/mL之间。2)蔬菜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选用增菌效果明显的7株益生菌在蔬菜培养基中发酵,结果表明:LB、LP、LC、LCP、LA、LAR和LR的活菌数都达到108cfu/mL,接入不同益生菌发酵24h时,pH值在3.2左右,酸度在0.4%~0.8%之间,LCP和LA在发酵过程中产生SOD酶,活力最终达到189.09U/mL;不接菌时,发酵40h出现亚硝酸峰,亚硝酸盐含量达到19.40mg/kg,分别接入益生菌,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低于10mg/kg,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最终低于0.2mg/kg;通过绘制VB1、VB2、VB6的线性回归方程,得到蔬菜培养基提取液样品中VB1的浓度为10.8mg/L, VB2的浓度为42mg/L, VB6的浓度为2.97mg/L。3)蔬菜培养益生菌菌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保加利亚乳杆菌动力学模型:植物源益生菌粉的制备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混料设计实验优化得到植物源培养基组合:黄瓜15.078%,白萝卜8.519%,薏苡仁11.234%,莲子13.66%,荸荠11.168%,甜瓜40.342%,活菌数达到1.0×1010cfu/mL;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验证,绘制生长曲线,Oh-4h为调整期,4h-48h为对数期,培养到48h活菌数达到9.52×109cfu/mL,在混合植物源培养基中连续转接培养4次后活菌数能达到8.5×108cfu/mL以上;取发酵48h的植物源培养基冷冻干燥获得植物源益生菌粉,测定它的活菌数达到1010cfu/g。
殷金玲[5](2013)在《免疫康的制备及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益生菌及其胞外多糖近些年成为食品科学研发的重点。经常有新的益生菌被发现,并且益生菌的益生作用机制也在不断发展。益生菌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为了改善人体免疫力低下及日益严重的亚健康问题,本实验选用了54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水果和蔬菜制成了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果蔬汁。并以果蔬汁作为培养基,在国家规定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卫办监督发〔2010〕65号)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卫法监发〔2001〕84号附件)中选择了20种能有效提高免疫力的益生菌在果蔬汁中培养。从中选取了六种产胞外多糖较多的益生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和嗜酸乳杆菌。对六种菌进行组合,筛选出产胞外多糖最多的益生菌组合: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以这4种菌为种子进行了果蔬汁发酵,在超滤后加入人参提取物制成免疫康。使用制成的免疫康对小鼠进行30天灌胃,进行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血清溶血素测定,抗体生成细胞实验(PFC),小鼠碳廓清实验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其中小鼠的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证实了免疫康可以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方面改善机体免疫力。并对免疫康的应用进行了药效学评价。
朱中原[6](2012)在《南瓜饮料加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南瓜富含淀粉、果胶、脂肪、还原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是一种极具营养和食疗保健价值的食品。用其经过发酵作用制成既具有保健价值、又具有宜人风味且方便贮存、运输和食用的保健饮料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方丹[7](2012)在《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广、产量较高的蔬菜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市场上芹菜加工产品较少,开发具有保健作用的芹菜制品是目前芹菜深加工的热点。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料,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当今市售绿茶饮料多为黄色或黄褐色,如何使其保持明亮的黄绿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芹菜色泽鲜绿,性味及保健功效与绿茶相近,本论文将芹菜与绿茶相结合,研制含有一定量的茶多酚及黄酮类物质等功能性成分的饮料产品,同时添加一定量的辅料调味,并采取一定的护绿措施使饮料保持黄绿透明,以弥补普通茶饮料色香味的不足,同时为蔬菜汁茶饮料的产业化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可参考的工艺条件。得出结论如下:1.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芹菜汁添加量15%,芹菜汁与茶汤的配比1:3,白砂糖添加量4%,食盐添加量0.01%,柠檬酸添加量0.01%。2.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澄清工艺条件:离心转速4000r/min,离心时间10min。在此条件下离心澄清效果最佳,且对复合饮料的主要成分没有显着影响。3.对混浊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均质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选用海藻酸钠作稳定剂,添加量为0.2%,均质条件为:均质压力20MPa,均质时间3min,均质次数1次。4.将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感官和理化指标与混浊型复合饮料进行比较得出:澄清型复合饮料在感官上较混浊型复合饮料清爽;澄清型复合饮料透光率为91.5%,混浊型复合饮料透光率为18.1%;两种饮料的pH值(分别为4.6和4.7)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4.3%和4.4%)相差不大;澄清型复合饮料总黄酮含量(77.8mg/L)与混浊型复合饮料(84.4mg/L)相差不大,而澄清型复合饮料茶多酚含量(729.6mg/kg)远远高于混浊型复合饮料(65.9mg/kg)。5.将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感官和理化指标及香气成分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进行比较得出: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色香味均优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透光率为91.5%,市售普通绿茶饮料的透光率为96.7%;两种饮料的pH值(分别为4.6和4.7)相差不大;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3%)多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0.2%);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总黄酮含量(77.8mg/L)和茶多酚含量(729.6mg/kg)也高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53.6mg/L,624.7mg/kg);经SDE提取,GC-MS分析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7种,多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33种,其中萜烯类物质11种,相对含量为55.25%,而市售普通绿茶饮料未检测出萜烯类物质。6.对澄清型绿茶复合饮料在储藏过程中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复合饮料的色泽微微加深,香气略有损失,苦涩味稍稍变淡,有少许沉淀产生;澄清型绿茶复合饮料在冷藏4℃、常温、恒温37℃三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储藏一段时间后,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本保持稳定,透光率、总黄酮含量和茶多酚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特别是在冷藏4℃条件下储藏,澄清型复合饮料的透光率仅降低0.8%,总黄酮含量减少2.6mg/L和茶多酚含量减少37.0mg/kg,下降幅度很小,说明其性质较为稳定,建议采用低温储藏,有利于保持饮料原有的品质。
曾萃[8](2009)在《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果蔬膨化食品的干燥技术。国外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该技术,国内上世纪90年代末才有关于该技术的研究报道,目前还缺乏对该技术工艺和机理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QDPH10-1型变温压差果蔬膨化设备,以胡萝卜为原料,优化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生产工艺,分析影响膨化干燥产品质量的因素,探讨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机理,旨在为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生产工艺的研究,以及从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预处理、膨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和不同干燥方式的对比研究,对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合适的前处理条件为:在-6℃下冷冻处理12 h,用40%麦芽糖浆溶液渗透处理,在80℃条件下干燥120min。合适的膨化工艺为膨化温度为100℃,抽空温度为80℃,抽空时间为150min,膨化压力差为0.2Mpa,停滞时间为10min。根据各样本的因子得分对样本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综合评分的回归方程,采用响应面法和频数分析法对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的工艺参数为膨化温度在92.99~99.08℃之间,抽空干燥温度77.10~80.34℃之间,抽空干燥时间在140.19~159.81min之间。(2)对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不同预处理、冷冻、渗透处理对膨化干燥产品的影响;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中胡萝卜理化性质的变化,包括产品营养成分、芳香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干燥方式的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速冻过程会大幅度地降低胡萝卜片的质地,经漂烫后再速冻的胡萝卜片质地明显较未经漂烫直接速冻的下降幅度大;经过40%的麦芽糖浆溶液渗透处理后,原料的失水率和固形物增加率都是最合适的;胡萝卜在80℃条件下进行预干燥为宜。在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过程中,膨化后样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较之鲜样的含量都有所下降。胡萝卜的主要风味成分萜烯类物质在胡萝卜鲜样、膨化前、膨化后样品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是膨化后﹥鲜样﹥膨化前,说明在经过变温压差膨化加工后产品胡萝卜的特征风味更加明显。通过对比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产品的各项指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经过一系列预处理的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产品的理化性质介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之间、芳香成分和微观结构方面略优于冷冻干燥的胡萝卜产品。(3)确定了果蔬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产品的评价指标,制定了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胡萝卜生产工艺要点及其产品质量的标准。
徐翔[9](2008)在《米蛋白肽功能黄酒的研究》文中提出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享有“国酒”之美誉。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为了满足快节奏的人们对健康、自然的生活的追求,功能保健黄酒就成了当今黄酒的发展方向。本课题以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米渣蛋白为原料,研究了米蛋白肽的酶解制备工艺及米蛋白肽功能黄酒的生产工艺、功能性和稳定性。相对质量大于5000的高分子蛋白是造成黄酒非生物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肽可以稳定的存在于黄酒中。以米渣蛋白为原料,选用五种蛋白酶分别进行单一酶和复合酶水解制备黄酒适用肽的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不同的酶对蛋白肽得率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的酶得到的水解液的肽浓度具有最高值。经过SAS软件响应面程序的优化,碱性蛋白酶水解条件为:pH7.59、温度55.64℃、时间178.71min、加酶量4.84%,此时肽得率为38.20%。经HPLC分析表明,最佳水解条件下得到的米蛋白肽9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完全可以满足黄酒适用肽的需要。采用绍兴加饭酒的实验室改良工艺酿制黄酒,以酒体中肽浓度和酒的感官评定结果为评价指标,发现肽在黄酒后酵期间添加时,损失率最小,最适添加量为干糯米质量的1.5%,酿制的黄酒有理想的肽浓度和风味口感。经过85℃、20min的煎酒,米蛋白肽黄酒自然存放20天后,没有出现变质现象。米蛋白肽功能黄酒和对照样黄酒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图谱图谱显示,酒中90%的肽的相对分子质量都在1000以下。由RP-HPLC图谱法计算样品对ACE的抑制率,得出米蛋白肽功能性黄酒中的功能肽对ACE抑制率为60.01%。以米蛋白肽黄酒对ACE的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热稳定性实验、光照稳定性实验和体外消化稳定性实验,发现米蛋白肽黄酒在不同温度、光照的条件下稳定性较好,而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会对其活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后,产物仍然有近50%的抑制率。
高静[10](2008)在《水肥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南瓜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营养膳食的要求和对南瓜营养品质及功能特性的了解的提高,南瓜产品日益受到重视,农田生产中如何提高南瓜的品质和产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是造成南瓜品质下降、生产成本浪费、环境污染风险提高的根本因素,所以合理灌溉与施肥是实现南瓜优质高产的保证。本文选择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N、P、K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3个施肥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南瓜品质的影响,还研究了3个水分水平(H、M、L,土壤含水量分别为80%-90%、60%-70%、40%-50%)与9个肥力水平(N0P0、N0P1、N0P2、N1P0、N1P1、N1P2、N2P0、N2P1、N2P2,施肥量为N0、P0=0 kg/hm2、N1 = 50kg/hm2、N2 = 95kg/hm2、P1 = 35kg/hm2、P2 = 70kg/hm2)耦合对南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互作效应,为南瓜高产优质提供科学的水肥配合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影响下,通过采用N、P、K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建模分析,得出氮肥与磷肥对南瓜品质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氮与钾肥对南瓜干物质含量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南瓜最优品质下的N、P、K合理配比为N:P:K=1:0.83:0.28。2.水肥交互作用影响下,南瓜光合特性的日变化,各项指标均在中午13:00出现峰值,一天内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蒸腾速率呈现由中等到高到中等再降低的趋势。适宜的水分供应有益于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水分过高时,反而有抑制作用。提高南瓜叶片保护酶活性的最优施肥和灌水方案是水分控制在土壤含水量60%-70%,肥料控制在施氮量40-50kg.hm-2,施磷量30-35 kg.hm-2。3.水分对南瓜的Vc含量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水分过高不易于果实中Vc的积累;硝态氮含量在水分水平和肥力水平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水分和肥力处理对南瓜果实EC值的影响均不显着;肥力水平是控制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品质指标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水分和肥料供应有利于提高南瓜产量,在水分适宜时(土壤含水量为60%-70%),应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氮磷肥互作的抑制作用,在水分胁迫时(土壤含水量为40%-50%),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4.南瓜生长过程中土壤呼吸强度在果实膨大期时最高,到了南瓜成熟收获期土壤呼吸强度明显下降,且中等水平的水分和肥料处理(土壤含水量为60%-70%,N1P1)有助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南瓜收获以后测定土壤养分,其中有机质、碱解氮的含量略高于播种前的量;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与播种前有所下降,中水中肥处理(土壤含水量为60%-70%,N1P1)有利于有机质和速效磷的合成,水分和肥力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高水处理(土壤含水量为80%-90%)有利于碱解氮的合成,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土壤碱解氮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高水处理会抑制速效钾的合成。5.土壤含水量为60%-70%,施氮量为50-75kg.hm-2,施磷量为30-40 kg.hm-2,对南瓜高产优质和土地可持续利于最为有益。
二、含双歧因子芹菜南瓜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双歧因子芹菜南瓜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沙果概述 |
1.1.1 沙果的生长与分布 |
1.1.2 沙果的营养功效 |
1.1.3 沙果产品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 乳酸菌发酵饮料 |
1.2.1 乳酸菌的概述 |
1.2.2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1.2.3 乳酸菌饮品的营养价值 |
1.2.4 国内外乳酸菌发酵果蔬制品的研究现状 |
1.3 立题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 |
2.2.2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
2.2.3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研究 |
2.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 |
3.1.1 乳酸菌比例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
3.1.2 碳源、氮源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
3.1.3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原料配比优化试验 |
3.1.4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发酵工艺优化 |
3.2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
3.2.1 不同贮藏温度对乳酸菌活菌数的影响 |
3.2.2 不同贮藏温度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
3.2.3 不同贮藏温度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2.4 不同贮藏温度对颜色指标的影响 |
3.2.5 不同贮藏温度对感官指标的影响 |
3.3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研究 |
3.3.1 人工肠液耐受性研究 |
3.3.2 人工胃液耐受性研究 |
3.3.3 发酵菌株NaCl耐受性试验 |
3.3.4 发酵菌株胆盐耐受性试验 |
4 讨论 |
4.1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 |
4.2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
4.3 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保健功能的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的工艺研究及其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南瓜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
1.2.1 南瓜的简介 |
1.2.2 南瓜的营养成分 |
1.2.3 南瓜的功能特性 |
1.2.4 南瓜的研究与应用 |
1.3 益生菌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1.3.1 益生菌简介 |
1.3.2 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 |
1.3.3 双歧杆菌的应用研究 |
1.4 蔬菜汁 |
1.4.1 果蔬汁澄清工艺 |
1.4.2 果胶酶 |
1.4.3 益生菌在果蔬加工中的利用现状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南瓜汁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南瓜汁制备工艺流程机操作要点 |
2.3.3 指标测定 |
2.3.4 果胶酶酶解条件的研究 |
2.3.5 南瓜汁的配方研究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果胶酶酶解条件的研究 |
2.4.2 南瓜汁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发酵南瓜汁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3.2 双歧杆菌发酵液的制备 |
3.3.3 指标测定 |
3.3.4 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工艺研究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接种量对发酵南瓜汁酸度的影响 |
3.4.2 发酵温度对发酵南瓜汁酸度的影响 |
3.4.3 发酵时间对发酵南瓜汁酸度的影响 |
3.4.4 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3.4.5 发酵南瓜汁的质量指标 |
3.5 小结 |
第四章 年产 3600t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的工厂设计 |
4.1 引言 |
4.2 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
4.3 厂址建设条件 |
4.3.1 地形地貌 |
4.3.2 气候条件 |
4.3.3 交通运输 |
4.3.4 水源 |
4.3.5 供电 |
4.3.6 通讯 |
4.4 厂区总平面设计 |
4.4.1 基建工程总体布置原则 |
4.4.2 建筑物组成及总平面布置 |
4.5 产品生产工艺设计 |
4.5.1 产品年常量与班次设计 |
4.5.2 生产工艺流程图 |
4.5.3 产品质量标准 |
4.6 物料衡算 |
4.6.1 原辅料用量衡算 |
4.6.2 包装用量衡算 |
4.7 设备选型 |
4.7.1 设备选型所依据的原则 |
4.7.2 原料预处理阶段设备选型 |
4.7.3 南瓜汁制备阶段设备选型 |
4.7.4 种子液制备阶段设备选型 |
4.7.5 发酵灌装阶段设备选型 |
4.7.6 热冷却阶段设备选型 |
4.7.7 包装阶段设备选型 |
4.7.8 品质控制及研发设备选型 |
4.7.9 年产 3600t发酵南瓜汁生产工艺设备图 |
4.8 水、电、燃料的能耗估算 |
4.8.1 水 |
4.8.2 电 |
4.8.3 供热 |
4.9 环保处理 |
4.9.1 污染源概况 |
4.9.2 污染物治理措施 |
4.9.3 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
4.9.4 节水、节能措施 |
4.10 投资估算 |
4.10.1 生产设备投资 |
4.10.2 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
4.10.3 流动资金估算 |
4.10.4 投资总额 |
4.11 成本估算 |
4.11.1 原辅材料成本核算 |
4.11.2 包装成本核算 |
4.11.3 水、电、燃料成本核算 |
4.11.4 工资及福利费 |
4.11.5 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估算 |
4.11.6 生产成本核算 |
4.11.7 其他费用 |
4.11.8 生产总成本测算 |
4.12 项目收益预测 |
4.12.1 全年利润计算 |
4.12.2 总投资回收期计算 |
4.12.3 盈亏平衡点 |
4.12.4 经营安全率(η)分析 |
4.1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研究的结论 |
5.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蓝莓的概述 |
1.1.1 蓝莓的特性及分布 |
1.1.2 蓝莓的功能成分 |
1.1.3 蓝莓的营养功能 |
1.1.4 蓝莓的加工现状 |
1.2 益生菌与乳酸菌的简介 |
1.2.1 益生菌的简介 |
1.2.2 乳酸菌的简介 |
1.2.3 国内外乳酸菌发酵果蔬制品的研究现状 |
1.2.4 乳酸菌发酵果汁益生作用 |
1.2.5 乳酸发酵果蔬汁存在的问题 |
1.3 立题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的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3 实验设计 |
2.3.1 工艺技术及操作要点 |
2.3.2 发酵菌株的驯化 |
2.3.3 乳酸菌发酵比例对蓝莓果汁的影响 |
2.3.4 碳源、氮源对蓝莓果汁的影响 |
2.3.5 原料配比试验 |
2.3.6 发酵工艺参数试验 |
2.3.7 稳定剂调配实验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乳酸菌发酵比例对蓝莓果汁的影响 |
2.4.2 碳源种类对蓝莓乳酸发酵果汁的影响 |
2.4.3 氮源种类对蓝莓乳酸发酵果汁的影响 |
2.4.4 原料配比实验 |
2.4.5 发酵工艺参数研究 |
2.4.6 稳定剂调配实验 |
2.5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人工胃液耐受性试验 |
3.3.2 人工肠液耐受性试验 |
3.3.3 发酵菌株胆盐耐受性试验 |
3.3.4 发酵菌株氯化钠耐受性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乳酸菌对人工胃液耐受性研究 |
3.4.2 乳酸菌对人工肠液耐受性研究 |
3.4.3 乳酸菌对胆盐耐受性研究 |
3.4.4 乳酸菌对氯化钠耐受性研究 |
3.5 结论 |
第四章 蓝莓果汁经乳酸菌发酵后营养品质的变化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设计 |
4.3.1 蓝莓果汁经乳酸菌发酵后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 |
4.3.2 蓝莓果汁经乳酸菌发酵后的营养品质变化 |
4.3.3 蓝莓乳酸发酵果汁贮藏稳定性研究 |
4.4 实验结果 |
4.4.1 蓝莓发酵前后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 |
4.4.2 乳酸菌发酵蓝莓的产品指标 |
4.4.3 蓝莓发酵果汁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植物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益生菌的概述 |
1.2 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源物质 |
1.2.2 动物源物质 |
1.2.3 糖类物质 |
1.2.4 蛋白水解物 |
1.2.5 氨基酸类物质 |
1.2.6 其他类物质 |
1.3 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的增菌作用 |
1.3.1 药食同源物的概述及功能 |
1.3.2 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增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 水果对益生菌的增菌作用 |
1.4.1 水果的概述及功能 |
1.4.2 水果对益生菌增菌作用研究进展 |
1.5 蔬菜对益生菌的增菌作用 |
1.5.1 蔬菜的概述及功能 |
1.5.2 蔬菜对益生菌增菌作用研究进展 |
1.5.3 蔬菜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研究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种 |
2.1.2 实验原材料 |
2.1.3 药品试剂 |
2.1.4 仪器设备 |
2.1.5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2.2 实验方案 |
2.2.1 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2.2.2 水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2.2.3 蔬菜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和作用机理 |
2.2.4 植物源益生菌粉的制备研究 |
2.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3.1 技术路线 |
2.3.2 菌种的活化 |
2.3.3 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2.3.4 水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2.3.5 蔬菜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和作用机理 |
2.3.6 植物源益生菌粉的制备研究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2.4.1 pH值测定方法:PB-10酸度计直接测定 |
2.4.2 总酸测定方法:酸碱滴定法 |
2.4.3 活菌数测定方法:高层琼脂柱计数 |
2.4.4 SOD酶活力的测定方法:试剂盒(羟胺法) |
2.4.5 维生素B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
2.4.6 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方法:盐酸萘乙二胺法 |
2.4.7 菌体镜检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3.1.1 单因素实验 |
3.1.2 混料设计实验 |
3.1.3 混料设计验证实验 |
3.2 水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3.2.1 单因素实验 |
3.2.2 混料设计实验 |
3.2.3 混料设计验证实验 |
3.3 蔬菜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和作用机理 |
3.3.1 蔬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3.3.2 蔬菜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研究 |
3.3.3 蔬菜培养益生菌菌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4 植物源益生菌粉的制备研究 |
3.4.1 混料设计实验 |
3.4.2 混料设计验证试验 |
3.4.3 转接试验 |
3.4.4 植物源益生菌粉的制备研究 |
4 结论 |
4.1 药食同源物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4.2 水果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
4.3 蔬菜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和作用机理 |
4.4 植物源益生菌粉的制备研究 |
5 创新点和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免疫康的制备及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益生菌的常见菌种 |
1.1.1 保加利亚乳杆菌 |
1.1.1.1 生长特性 |
1.1.1.2 应用 |
1.1.2 发酵乳杆菌 |
1.1.3 德氏乳杆菌乳亚种 |
1.1.3.1 培养基组成 |
1.1.3.2 酸化研究 |
1.1.4 干酪乳杆菌 |
1.1.4.1 培养基组成 |
1.1.4.2 益生功效 |
1.1.4.3 应用 |
1.1.5 罗伊氏乳杆菌 |
1.1.5.1 生理特性 |
1.1.5.2 生理功效 |
1.1.6 瑞士乳杆菌 |
1.1.6.1 酸性 |
1.1.6.2 活菌含量 |
1.1.6.3 生理功效 |
1.1.7 嗜酸乳杆菌 |
1.1.7.1 适应能力 |
1.1.7.2 生理功效 |
1.1.7.3 前景展望 |
1.1.8 鼠李糖乳杆菌 |
1.1.8.1 发酵及冻干保护的研究 |
1.1.8.2 胞外多糖的研究 |
1.1.8.3 肽聚糖含量的测定 |
1.1.8.4 LGG 菌株的研究 |
1.1.9 唾液乳杆菌 |
1.1.9.1 代谢过程的研究 |
1.1.9.2 脱基因毒性的研究 |
1.1.10 植物乳杆菌 |
1.1.10.1 在食品中应用 |
1.1.10.2 作为生物防腐剂的应用 |
1.1.10.3 肠道的定植 |
1.1.10.4 高密度培养 |
1.1.11 约氏乳杆菌 |
1.1.11.1 约氏乳杆菌作用 |
1.1.12 卷曲乳杆菌 |
1.1.12.1 培养条件 |
1.1.12.2 卷曲乳杆菌作用 |
1.1.13 副干酪乳杆菌 |
1.1.13.1 培养条件 |
1.1.13.2 副干酪乳杆菌鉴定 |
1.1.13.3 生理功效 |
1.1.13.4 应用 |
1.1.14 嗜热链球菌 |
1.1.14.1 β-半乳糖苷酶 |
1.1.14.2 生理功效 |
1.1.15 长双歧杆菌 |
1.1.15.1 培养基组成 |
1.1.15.2 生理功效 |
1.1.15.3 冷冻干燥 |
1.1.16 短双歧乳杆菌 |
1.1.17 青春双歧杆菌 |
1.1.17.1 生理功效 |
1.1.18 产朊假丝酵母 |
1.1.18.1 培养条件 |
1.1.18.2 表达系统 |
1.1.19 蝙蝠蛾拟青霉 |
1.1.20 乳酸克鲁维酵母 |
1.1.20.1 提供乳糖酶 |
1.1.20.2 表达外源蛋白 |
1.2 益生菌胞外多糖 |
1.2.1 食品发酵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1.2.1.1 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 |
1.2.1.2 纯种发酵与自然发酵 |
1.2.2 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主要方法 |
1.2.2.1 离子交换法 |
1.2.2.2 膜分离法 |
1.2.2.3 离子交换膜电渗析分离法 |
1.2.2.4 凝胶层离法 |
1.2.2.5 沉淀法 |
1.2.2.6 吸附法 |
1.2.2.7 溶媒萃取法 |
1.2.3 发酵食品的应用 |
1.2.3.1 酒精饮料、葡萄酒 |
1.2.3.2 蔬菜发酵 |
1.2.3.3 谷类食品发酵 |
1.2.3.4 豆类发酵 |
1.3 果蔬深加工现状 |
1.3.1 制作固体果蔬粉 |
1.3.2 从果蔬中提取酵素 |
1.4 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及作用 |
1.4.1 导致免疫力下降因素 |
1.4.1.1 皮肤、黏膜被破坏 |
1.4.1.2 心理情绪因素 |
1.4.1.3 身体过度劳累 |
1.4.1.4 身体锻炼不够 |
1.4.1.5 身体老化导致免疫力低下 |
1.4.1.6 膳食平衡失调 |
1.4.2 改善免疫力的方法 |
1.4.2.1 提高睡眠质量 |
1.4.2.2 多进行体育锻炼 |
1.4.2.3 保持好心态 |
1.4.2.4 多饮开水 |
1.4.2.5 衡饮食 |
1.4.3 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
1.5 提高免疫力药效学实验 |
1.5.1 抗体生成细胞(PFC)实验 |
1.5.2 小鼠碳廓清实验 |
1.5.3 血清溶血素含量测定 |
1.5.4 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
1.5.5 ConA 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 法) |
1.5.6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试验 |
第2章 益生菌的筛选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果蔬培养基的制备 |
2.2.2 菌种活化和接种 |
2.2.3 胞外多糖产量的测定 |
2.2.4 益生菌发酵组合筛选 |
2.2.5 人参提取物的制备 |
2.2.6 免疫康的制备 |
2.3 结果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3.2 单菌种胞外多糖生成量 |
2.3.3 组合菌发酵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
2.4 讨论 |
第3章 免疫康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剂量选择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 测定 |
3.2.2.2 Con A 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 法) |
3.2.2.3 血清溶血素测定 |
3.2.2.4 抗体生成细胞(PFC) 检测 |
3.2.2.5 小鼠碳廓清实验 |
3.2.2.6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
3.3 结果 |
3.3.1 免疫康小鼠 DTH 测定结果 |
3.3.2 免疫康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测定结果 |
3.3.3 血清溶血素测定 |
3.3.4 抗体生成细胞(PFC) |
3.3.5 小鼠碳廓清实验 |
3.3.6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南瓜饮料加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瓜营养成分及功能特性 |
2 南瓜饮料的研究现状 |
2.1 南瓜果肉饮料的研发现状 |
2.2 南瓜与其他果汁混合乳酸发酵研究现状 |
2.3 南瓜酿酒研究现状 |
3 前景展望 |
(7)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芹菜研究概况 |
1.1.1 芹菜的资源概况 |
1.1.2 芹菜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
1.1.3 芹菜加工研究现状 |
1.2 茶叶研究概况 |
1.2.1 茶叶的资源概况 |
1.2.2 茶叶的功能成分和保健作用 |
1.3 茶饮料研究概况 |
1.3.1 茶饮料的概念及分类 |
1.3.2 茶饮料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
1.3.3 绿茶饮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 果蔬汁、茶复合饮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复合果蔬汁饮料 |
1.4.2 复合茶饮料 |
1.4.3 果蔬汁茶复合饮料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药品与试剂 |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2.1 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 |
3.2.2 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配方的确定 |
3.2.3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
3.2.4 混浊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
3.2.5 产品分析检测 |
3.2.6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与混浊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比较 |
3.2.7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的比较 |
3.2.8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储藏实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配方的确定 |
4.2 标准曲线 |
4.3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
4.3.1 离心时间的选择 |
4.3.2 离心工艺对澄清型复合饮料主要成分的影响 |
4.4 混浊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
4.4.1 混浊型复合饮料稳定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
4.4.2 均质压力对混浊型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5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与混浊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比较 |
4.6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与市售普通绿茶饮料的比较 |
4.6.1 感官指标的比较 |
4.6.2 理化指标的比较 |
4.6.3 香气成分的比较 |
4.7 澄清型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储藏实验 |
4.7.1 储藏期间澄清型复合饮料感官指标的变化 |
4.7.2 储藏期间澄清型复合饮料透光率的变化 |
4.7.3 储藏期间澄清型复合饮料 pH 值的变化 |
4.7.4 储藏期间澄清型复合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4.7.5 储藏期间澄清型复合饮料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
4.7.6 储藏期间澄清型复合饮料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胡萝卜加工现状 |
1.2.1 加工胡萝卜汁 |
1.2.2 提取β-胡萝卜素 |
1.3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 |
1.3.1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原理 |
1.3.2 工艺流程 |
1.3.3 果蔬变温压差膨化产品的五大特点 |
1.4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工艺研究现状 |
1.4.2 机理研究现状 |
1.4.3 产品品质研究 |
1.4.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1.5 前景展望 |
1.5.1 发展趋势 |
1.5.2 应用前景 |
1.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立题背景 |
1.6.2 研究的意义 |
1.6.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研究 |
2.1 前处理对胡萝卜膨化效果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小结 |
2.2 膨化单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小结 |
2.3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 |
第三章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机理研究 |
3.1 预处理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3.2 膨化前后营养成分和风味成分的变化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3.3 不同干燥方式的比较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果蔬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机理 |
4.1.1 原料及预处理对果蔬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影响 |
4.1.2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参数的影响 |
4.2 果蔬变温压差膨化产品的评价指标 |
4.3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要点及其产品质量标准 |
4.3.1 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及其要点 |
4.3.2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产品质量标准 |
4.4 结论 |
4.4.1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优化 |
4.4.2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机理探讨 |
4.4.3 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要点及其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米蛋白肽功能黄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黄酒概述 |
1.1.1 黄酒的特点和用途 |
1.1.2 黄酒的发展方向 |
1.2 生物活性肽研究概述 |
1.2.1 肽ACE 抑制性的研究概况 |
1.2.2 ACE 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
1.2.3 ACE 抑制肽的作用机制 |
1.2.4 ACE 抑制肽的构效关系 |
1.2.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肽原料的选择 |
1.2.6 蛋白酶的选择 |
1.2.7 降血压肽ACE 抑制活性的评价 |
1.2.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肽的研究开发前景 |
1.3 米蛋白肽制备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酒适用肽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黄酒适用活性肽的制备 |
2.3.2 总氮的测定 |
2.3.3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2.3.4 黄酒适用肽的测定 |
2.3.5 肽得率的计算 |
2.3.6 米蛋白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一酶水解的效果 |
2.4.2 复合酶水解的效果 |
2.4.3 碱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2.4.4 响应面分析法对碱性蛋白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2.4.5 水解液中肽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HPLC) |
2.5 结论 |
第三章 米蛋白肽黄酒制作工艺的确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绍兴加饭酒的传统制作工艺 |
3.3.2 麦曲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3.3.3 肽添加时间的确定 |
3.3.4 肽添加量的确定 |
3.3.5 杀菌条件的确定 |
3.3.6 黄酒的感官评价 |
3.3.7 黄酒中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HPLC) |
3.3.8 黄酒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1 米蛋白肽黄酒适用酒曲的选定 |
3.4.2 米蛋白肽黄酒共酵条件的优化 |
3.4.3 黄酒杀菌条件的确定 |
3.4.4 成品米蛋白肽黄酒的质量指标 |
3.4.5 黄酒中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HPLC) |
3.5 结论 |
第四章 米蛋白肽黄酒功能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黄酒的 ACE 抑制活性的测定 |
4.3.2 米蛋白肽黄酒的稳定性实验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米蛋白肽黄酒对 ACE 抑制活性的测定 |
4.4.2 米蛋白肽黄酒的稳定性实验 |
4.5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水肥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南瓜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立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南瓜生产研究现状 |
1.3.2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进展 |
1.3.3 水肥耦合效应的作用机理 |
1.3.4 水肥耦合效应对作物的影响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土高原南瓜优质施肥模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测定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N、P、K 肥肥效反应模式的建立及检验 |
2.2.2 N、P、K 肥对南瓜Vc 含量的影响 |
2.2.3 N、P、K 肥对南瓜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2.2.4 N、P、K 肥对南瓜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2.2.5 N、P、K 肥对南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3.1.1 试验地点 |
3.1.2 供试材料与水肥处理 |
3.1.3 田间管理 |
3.2 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3.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3.3 讨论 |
3.4 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品质的影响 |
3.4.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3.4.3 讨论 |
3.5 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土壤环境的影响 |
3.5.1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讨论 |
3.6 水肥交互作用对南瓜产量的影响 |
3.6.1 测定方法 |
3.6.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进展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含双歧因子芹菜南瓜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果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D]. 朱星.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双歧杆菌发酵南瓜汁的工艺研究及其工厂设计[D]. 卜晓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3]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的工艺研究[D]. 张玉慧.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4]植物源益生菌增菌物质的研究[D]. 闫亚梅.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2)
- [5]免疫康的制备及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研究[D]. 殷金玲. 吉林大学, 2013(08)
- [6]南瓜饮料加工研究进展[J]. 朱中原. 农产品加工, 2012(08)
- [7]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开发研究[D]. 方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1)
- [8]胡萝卜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研究[D]. 曾萃.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9]米蛋白肽功能黄酒的研究[D]. 徐翔. 江南大学, 2008(03)
- [10]水肥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南瓜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D]. 高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