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皮药材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康帅[1](2020)在《毛茛科中药饮片、僵蚕和珍珠粉的XRD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射线衍射(XRD)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损检测、图谱专属性强等优点,然而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极少应用。本项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并结合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对《中国药典》全部14种毛茛科中药饮片、僵蚕、市售珍珠粉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毛茛科中药饮片的XRD研究采用XRD技术对《中国药典》全部14种毛茛科中药饮片进行调查。结果指出,仅仅白芍、赤勺和牡丹皮3味饮片存在一水草酸钙(COM)成分,其他11种毛茛科中药饮片均不含COM。不同产地白勺中COM含量可相差4倍,赤芍中COM含量基本相同。沸水煮实验揭示饮片中COM晶体的XRD峰显着增强。大三叶升麻仅有非晶态的XRD弥散峰,而兴安升麻则显示系列尖峰特征。威灵仙显示系列XRD尖峰,与β-D-葡萄糖结晶体有关。XRD为毛茛科中药饮片提供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质量控制方法。2.僵蚕的XRD和ESR研究采用XRD技术,获得僵蚕中草酸铵和柠檬酸的特征标记峰。运用草酸铵和柠檬酸试剂的XRD谱,鉴定僵蚕中草酸铵含量和柠檬酸分布。结果表明:僵蚕粉中草酸铵含量可以近似地表达为2.5 I/I0,其中,I和I0分别表示僵蚕粉中草酸铵晶体和草酸铵标准品的PXRD主峰强度。草酸铵结晶于僵蚕的消化系统,体表和丝腺环部位并不存在。柠檬酸作为代谢产物在僵蚕各部位均存在。ESR技术探测到僵蚕中的Mn2+和Cu2+离子。Mn2+和Cu2+分别起源于消化系统和体表/丝腺体部位。PXRD和ESR技术适合于以有机分子晶体的XRD特征峰和ESR信号对动物类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3.采用XRD和ESR方法对真伪珍珠粉的鉴定将XRD和ESR技术相结合,研究了市售高档珍珠层粉(CAPLP)和廉价街头珍珠粉(CSPP)。结果表明,CAPLP是由碳酸钙(CaCO3)组成的纯珍珠粉,具有正交晶系结构,为采用研磨淡水珍珠的方法制备。CSPP是扇贝壳粉(78%)和珍珠粉(22%)的混合物,是假冒伪劣商品。扇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具有单斜晶体结构。ESR结果证实CAPLP中Mn2+浓度最低,扇贝壳中Mn2+浓度最高。CSPP中的铁杂质也可以通过ESR进行检测。将XRD和ESR技术相结合,可以建立一种快速检测CAPLP质量的方法。
夏昀卿[2](2020)在《道地药材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及其在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工艺传递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药材好,药才好”,药材好的内在质量属性,只有经过制剂工艺的有效传递,药才能好。本课题组提出“组分结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道地药材质优效佳的原因并非含有某一特殊成分,也不一定是某一成分含量越高,而是其成分/组分间的量比关系异于非道地药材,具有独特的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特征。然而,道地药材的组分结构特征经过相应制剂工艺过程,在制剂产品中是否得到体现,以及在每个工艺流程中的变化,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课题进一步探讨道地牡丹皮优效性的组分结构特征,并分析六味地黄浓缩丸中源于牡丹皮的主要活性物质组分结构特征,以探讨工艺过程中的传递规律。为牡丹皮道地性组分结构特征在六味地黄浓缩丸制剂工艺中的传递规律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道地牡丹皮物质基础(次生代谢产物)组分结构特征研究道地药材相对于非道地药材的本质差别在于内在物质基础成分/组分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同。为进一步揭示道地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收集的20批道地牡丹皮、12批非道地牡丹皮,采用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等手段,研究不同产地牡丹皮内在质量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提炼出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特征的构成要素;通过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明确道地牡丹皮与非道地牡丹皮代表性成分/组分的含量及量比关系。结果表明,道地牡丹皮与非道地牡丹皮内部质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道地牡丹皮具有异于非道地牡丹皮独特的组分结构特征。发现道地牡丹皮中萜苷组分、鞣质组分、酚酸组分之间的量和量比关系,分别为14.1 mg·g-1、12.5 mg·g-1、21.7 mg·g-1,1.00:0.89:1.54。样品S28,S32中组分间量比关系与道地牡丹皮更为相似,然而河北产的牡丹皮S28中3个组分的量与道地牡丹皮差异悬殊,仲景宛西安徽亳州种植基地所产的牡丹皮S32组分的量与道地牡丹皮较为相近,表明了牡丹皮样品S32的质量品质更为接近道地牡丹皮。2.道地牡丹皮无机元素组成特征及与其他产地的差异性比较分析近些年来,牡丹皮的道地性研究大多集中在次生代谢产物上,而对其中的无机元素研究较少。全面的分析、掌握道地与非道地牡丹皮药材的无机元素含量与分布规律,对于道地药材的鉴别及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本章基于“组分结构”理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道地与非道地牡丹皮中无机元素进行分析,绘制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挖掘出牡丹皮无机元素组成特征的构成要素(特征元素Cr、Pb、Se、K、Cu、Cd、As);明确了道地与非道地牡丹皮样品中构成要素之间的量和量比关系。结果表明,道地牡丹皮具有异于其他非道地牡丹皮独特地无机元素组成结构,道地统装牡丹皮特征元素之间量与量比关系分别为0.33 mg·g-1,1.42 mg·g-1、1.33 mg·g-1、0.11 mg·g-1、4385.78 mg·g-1、4.87 mg·g-1、0.49 mg·g-1,1.00:4.30:4.03:0.33:13290.24:14.76:1.48,道地分装牡丹皮特征元素之间量与量比关系分别0.24 mg·g-1、1.96 mg·g-1、0.36 mg·g-1、0.05 mg·g-1、5122.01 mg·g-1、4.81 mg·g-1、0.05 mg·g-1,1.00:8.17:1.50:0.21:21341.71:20.04:0.21。3.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在多个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中差异性分析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制剂原料之一牡丹皮经过相关工艺环节制备成六味地黄浓缩丸。那么,道地牡丹皮中独特的组分结构特征是否传递至六味地黄浓缩丸?本章分析六味地黄浓缩丸中源于牡丹皮的主要活性物质组分结构特征,以探讨工艺过程中的传递规律。采用HPLC表征了六味地黄浓缩丸中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的构成要素,明确了牡丹皮组分构成在不同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中传递的差异。结果显示,牡丹皮的构成要素、含量以及量比关系在多个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中差别较大。六味地黄浓缩丸样品LwDh21-LwDh29中萜苷组分、鞣质组分、酚酸组分之间量比关系波动较小,组分内组成结构基本稳定。另外,六味地黄浓缩丸样品LwDh1,LwDh2,LwDh6,LwDh10,LwDh11,LwDh16,LwDh21-LwDh29中牡丹皮萜苷组分内氧化芍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之间的量比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他批次制剂产品组分内量比关系差别较大。4.总结本课题基于“组分结构”理论,进一步探讨了道地牡丹皮优效性的组分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六味地黄浓缩丸中源于牡丹皮的主要活性物质组分结构特征,以探讨工艺过程中的传递规律。为牡丹皮道地性组分结构特征在六味地黄浓缩丸制剂工艺中的传递规律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艾可[3](2020)在《桂附地黄丸质量控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桂附地黄丸“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网络中与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血栓和血管舒张作用相关的核心成分,基于此筛选质控指标,建立桂附地黄丸指纹图谱,运用一测多评法对桂附地黄丸中指标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建立一种较完善的桂附地黄丸质量控制方法。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搜集药材各成分的靶点及疾病基因,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表征成方主要药效的化学成分。(2)采用《中国药典》中桂附地黄丸制作方法制作多批次制剂,以此建立桂附地黄丸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3)结合质控指标的筛选原则,采用高效液相法结合一测多评定性定量分析桂附地黄丸质量。结果:(1)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从桂附地黄丸八味药材中共筛选得到18个潜在药效成分,分别是芍药苷paeoniflorin、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丹皮酚paeonol、麦角甾苷acteoside、梓醇catalpol、马钱苷loganin、莫诺苷morroniside、新山茱萸苷cornuside、茯苓酸pachymic acid、23-乙酰泽泻醇B alisol B 23-acetate、泽泻醇A alisol A、泽泻醇B alisol B、肉桂酸cinnamic acid、桂皮醛cinnamaldeyh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去甲乌药碱higenamine、薯蓣皂苷dioscin,这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等与全方功效相关的药理活性。(2)收集十批次桂附地黄丸组方中的八味药材,经鉴定后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各药材项下的有关规定。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桂附地黄丸制法,制作10批次桂附地黄丸。(3)开展桂附地黄丸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确定35个特征峰,并对各特征峰的药材来源进行归属。采用对照品标定的方法,在桂附地黄丸HPLC指纹图谱中标定了14个色谱峰。(4)进一步选择5种具有较高含量,并且分离度较高的指标性成分,通过方法学研究,建立桂附地黄丸“一测多评”法。(5)利用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对市售10批次不同厂家来源桂附地黄丸进行质量评价。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潜在的对桂附地黄丸药效有贡献的化学成分,结合质控筛选的一般原则,成功建立桂附地黄丸“一测多评”法,桂附地黄丸中5种成分含量可以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通过实际对市售药品进行质量评价,表明本法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赵秋龙[4](2020)在《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枝茯等胶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和桃仁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症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各单味药在生产加工中的成分变化研究已屡见不鲜,但基于桂枝茯苓胶囊中原药材及其复方在体内过程中的质量标志物系统化研究甚少。本文拟从产地、采收期、干燥方式及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给药后吸收、药动学、代谢、排泄等方面,系统、全面地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三味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第一章文献研究本章对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单味药材的质量标志物在生产过程及体内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控制药材质量、制定标准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茯等、牡丹皮和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第一节茯苓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产地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建立LC-MS/MS测定三个产地茯苓药材中8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发现去氢土莫酸、茯苓新酸A、猪苓酸C及去氢茯苓酸为湖北罗田、安徽岳西及云南丽江产茯苓的差异性成分。(二)采收期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2018年9月10日~2018年12月10日,从湖北罗田收集了共6批药材,按照药典加工干燥后,通过LC-MS/MS方法测定8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发现:各三萜酸中茯苓酸含量最高;去氢土莫酸在9月初含量最高,茯苓酸和去氢茯苓酸在10月初含量最高。(三)干燥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从湖北罗田收集一批新鲜茯苓药材,针对切制规格、发汗时间、发汗温度、干燥温度及二次发汗再干燥设计正交实验,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通过LC-MS方法测定8个三萜酸含量,发现切制规格、发汗时间、发汗温度及干燥温度对茯苓中的质量标志物含量影响不大,仅切制规格和发汗影响了茯苓的干燥时间及外观性状。第二节牡丹皮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产地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建立不同产地牡丹皮药材指纹图谱,发现安徽五里镇、铜陵、十八里镇及十九里镇产牡丹皮药材差异明显,并通过UPLC-QTOF/MS鉴定了 12个化合物。通过含量测定,发现安徽十八里镇产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最高,十九里镇产牡丹皮中没食子酸、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最高。(二)采收期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2018年7月30日~2018年10月30日,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了 10批不同采收时间的牡丹皮药材,按照药典加工干燥后,测定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及丹皮酚含量,发现:8月10日~9月20日及10月10日~10月30日牡丹皮样品中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其中10月30日左右采收的样品丹皮酚含量最高。(三)干燥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了一批新鲜牡丹皮药材,分别采用3种现代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下4个不同干燥温度(40℃、50℃、60℃和70℃)、及晒干、阴干处理,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采用UPLC-TQ/MS技术测定牡丹皮中酚及酚苷类、单萜苷类、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类、苯丙素类等16个成分含量,发现酚类成分含量变化最大;随着温度升高,丹皮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单萜苷含量:红外>微波>热风;在40℃~60℃干燥时,没食子酸含量较高;晒干后,槲皮素及儿茶素含量下降最多;干燥后,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降低。第三节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产地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通过指纹图谱研究四川、河北、河南、山西和安徽5个主要产地白芍样品。利用UPLC-QTOF/MS鉴定出10个化学成分。初步发现在峰2、峰6(没食子酸乙酯)、峰10(Galloy paeoniflorin)、峰12(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上存在差异。并测定了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现:四川中江产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最高,山西古县产白芍中芍药内脂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最高。(二)采收期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2018年7月30日~2018年10月20日,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了 9批不同采收时间的白芍药材,按照药典加工干燥后,测定3种成分(没食子酸、芍药苷及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发现:8月30日左右采收的芍药苷含量最高。(三)干燥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新鲜白芍药材,通过不同加工方式(是否煮制、是否去皮)、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不同干燥温度(40℃、50℃、60℃及70℃)处理后,采用UPLC-TQ/MS测定白芍药材中各成分的含量,发现:煮制后,芍药苷、芍药内脂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均增加;去皮后,没食子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增加,苯甲酸含量降低;热风60℃干燥时芍药苷含量最高。第三章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研究第一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代谢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MS)的方法,对大鼠灌服桂枝茯苓胶囊混悬液后的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进行分析,利用质量亏损过滤(MDF)技术进行代谢产物鉴定分析。最终共鉴定出6个原型成分(没食子酸、丹皮酚原苷、芍药苷、丹皮酚、去氢土莫酸、茯苓酸)和56个代谢产物,在体内主要发生Ⅰ相代谢反应(脱羧、水解、脱羟基和脱水等)及Ⅱ相代谢反应(甲基化、乙酰化、磺化、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结合等)。第二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等、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药动学研究为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药材中质量标志物在空白和原发性痛经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利用UHPLC-LTQ-Orbitrap-MS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9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并在前期代谢产物鉴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半定量方法。发现:与空白大鼠相比,模型大鼠体内的丹皮酚、丹皮酚新苷、芍药内脂苷及氧化芍药苷的Cmax显着升高,茯苓新酸A、去氢土莫酸的C max显着降低;丹皮酚、丹皮酚新苷、丹皮酚原苷、没食子酸、芍药内脂苷及氧化芍药苷的药时曲线下峰面积(AUC(O-t)显着升高。第三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肠吸收研究研究不同浓度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吸收,发现:没食子酸、茯苓酸、去氢土莫酸、茯苓新酸A、丹皮酚新苷、芍药苷、芍药内脂苷、丹皮酚、氧化芍药苷在大鼠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各成分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入体循环;在同一浓度下比较不同成分的肠吸收速率常数,发现:丹皮酚及没食子酸的吸收速率常数较大,可能由于它们分子结构简单,易于透过细胞膜而被动吸收。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发现茯苓酸、去氢土莫酸及氧化芍药苷的吸收部位主要在结肠,而没食子酸、茯苓新酸A、丹皮酚新苷、芍药苷、芍药内脂苷及丹皮酚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参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这些成分在模型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异吸收部位。对中浓度下12个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进行分析,发现没食子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均大于其它成分,丹皮酚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仅次于没食子酸。分别比较各成分在空白和模型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发现模型大鼠,没食子酸、丹皮酚新苷及氧化芍药苷在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升高,而丹皮酚在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降低。分别比较各成分在有无抑制剂条件下,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发现在肠灌流液中加入抑制剂后,没食子酸、去氢土莫酸、丹皮酚新苷、芍药苷及丹皮酚之间的吸收速率常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加P-gp抑制剂后,没食子酸、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显着降低,而去氢土莫酸及丹皮酚新苷的含量显着升高。因此,推测去氢土莫酸及丹皮酚新苷可能为P-gp的底物。第四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排泄研究对大鼠灌服桂枝茯苓胶囊后,分析大鼠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并计算累计排泄量和累积排泄率。发现去氢茯苓酸、猪苓酸C、牡丹皮苷C、芍药苷主要通过胆汁排泄;丹皮酚、没食子酸、芍药内脂苷主要通过尿液排泄;茯苓酸、去氢土莫酸、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主要通过粪便排泄。
卞晓坤[5](2020)在《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文中指出桂枝茯苓胶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和白芍5味中药组成,是东汉张仲景的经典名方桂枝茯苓汤的现代剂型,具有化瘀、消症、活血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等妇科疾病。本论文从质量标志物的角度出发,以桂枝、桃仁为研究对象,对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制剂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对正常大鼠及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药动学、组织分布和排泄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药材和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及体内分析奠定物质基础。一、文献研究系统地综述了桂枝和桃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为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体外-体内”质量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二、桂枝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桂枝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采收期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会随着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生动态变化,比较了 4月初至10月底共21个采收时间下桂枝中质量标志物的含量。发现不同采收时间会影响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以质量标志物香豆素、桂皮醛、肉桂酸、肉桂醇和邻甲氧基肉桂醛的含量为指标确定桂枝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以8~10月份采收的桂枝质量标志物含量较高。2.干燥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分别比较晒干、阴干及3种现代加工干燥方法对桂枝的质量的影响,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后质量标志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微波干燥使有效成分损失最多,阴干、晒干、低温热风干燥有利于桂枝有效成分的保留。结果显示:以干燥时间、化学成分含量、外观性状、气味等为评价指标,确定热风干燥50℃为桂枝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加工方法。3.不同产地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广西产地32批桂枝药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产地桂枝药材多种成分的薄层鉴别的方法,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市售桂枝药材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广东基地桂枝药材薄层图谱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建立桂枝UPLC特征图谱,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桂枝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广东肇庆基地各批样品间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不同产地市售桂枝药材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建立桂枝中5种苯丙素类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进行评价,发现不同产地所有样品桂皮醛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限量1.0%,发现除桂皮醛外,其余每个成分含量在桂枝药材中的差异较大,且其含量普遍较低。不同产地市售样品含量波动较大,广东肇庆基地样品较为稳定。(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不同基原桃仁药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技术手段以探讨同一药材不同基原桃仁和山桃仁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不同产地多个样品测定结果显示:桃仁和山桃仁之间的化学成分在种类上未发现不同,但在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碳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油酸、二十烷酸、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野黑樱苷、Prupersin B这些成分间存在显着差异,此差异主要体现在药材成分的含量上,桃仁中十二烷酸等饱和脂肪酸及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野黑樱苷、Prupersin B含量显着高于山桃仁;而十六碳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及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在山桃仁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桃仁。2.采收期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收集7~9月份不同采收时间的山桃仁样品6份,发现不同采收时间会影响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以山桃仁饱满度及质量标志物苦杏仁苷的含量为指标确定山桃仁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7月中旬采收的山桃仁样品中该成分含量较高,且种仁饱满度较好。3.不同产地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以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产地32批山桃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发现不同产地山桃仁样品薄层斑点相似,但斑点颜色深浅稍有差异,其中山西基地山桃仁薄层图谱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建立了山桃仁UPLC特征图谱,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利用UPLC-Q-TOF/MS对峰进行指认。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说明山桃仁样品的整体化学成分类似,各批样品间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中苦杏仁苷、野黑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所有样品中苦杏仁苷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限量规定的2.0%。分析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含量的差异,发现野黑樱苷含量普遍较低,山西基地山桃仁样品苦杏仁苷含量最高,野黑樱苷含量最低。三、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一)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的方法建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为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通过观察扭体反应、检测血浆和组织的生化分析以及子宫病理学,结果表明原发性痛经大鼠造模成功,可用于进行后续的体内过程实验。(二)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的方法探究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中质量标志物的大鼠肠吸收特点。考察不同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苦杏仁苷、肉桂酸、邻甲氧基肉桂醛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吸收机制;桂皮醛、香豆素的吸收具有饱和现象,其吸收机制可能不完全为被动转运。对不同肠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苦杏仁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没有特异的吸收部位;桂皮醛、香豆素、邻甲氧基肉桂醛、肉桂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与空肠。考察P-gp抑制剂对各成分吸收的影响,发现肉桂酸、香豆素可能为P-gp的底物,加入P-gp抑制剂可以促进其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比较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吸收的差异,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可显着增加桂皮醛在空肠及回肠的吸收;可显着增加肉桂酸在原发性痛经大鼠四个肠段的吸收;可显着增加邻甲氧基肉桂醛在原发性痛经大鼠结肠的吸收;其余均无显着性差异。(三)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UHPLC-LTQ-Orbitrap-MS)对大鼠灌胃桂枝茯苓胶囊后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桂皮醛、肉桂酸、香豆素和苦杏仁苷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对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进行了比较。最终鉴定了 25个代谢产物,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鉴定出25个、18个、16个、8个代谢产物,且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在代谢产物的种类上并无明显差异。(四)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基于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苦杏仁苷、肉桂酸和香豆素三种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结果发现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病理状态下,苦杏仁苷的T1/2、肉桂酸的CL显着高于正常大鼠,肉桂酸的AUC0-t、Cmax显着低于正常大鼠,结果表明模型大鼠可以降低肉桂酸的生物利用度并可加快它的消除。同时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各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表现出趋势一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大部分苦杏仁苷在体内被代谢为野黑樱苷,大部分肉桂酸在体内被转化为马尿酸。同时发现,各代谢物的达峰时间,较原型化合物均存在滞后现象。(五)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研究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发现在各组织中仅检测到原型成分苦杏仁苷和香豆素。其中苦杏仁苷以肺分布为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苦杏仁苷在肺和子宫中的分布量增加。香豆素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无明显组织靶向性。同时分析各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马尿酸在子宫中8h的分布量显着升高,所以痛经状态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交换程度。野黑樱苷在各组织中以肾、肝、肺分布为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野黑樱苷在子宫中的分布量增加。(六)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研究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的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排泄差异,发现在胆汁、尿液和粪便中只检测出原型苦杏仁苷,其他原型成分均低于检测限。苦杏仁苷原型成分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与正常大鼠相比,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病理状态下,苦杏仁苷在尿液中的累积排泄量与排泄率显着升高,在胆汁与粪便中无显着性差异。同时分析代谢产物排泄规律,马尿酸、野黑樱苷主要从尿液中排出,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中的排泄量比正常大鼠高。其他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籍瑞芳[6](2019)在《菟丝子配方颗粒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菟丝子配方颗粒是以中药饮片菟丝子为原料,以水为溶媒提取,以物理方法固液分离、浓缩、干燥、颗粒成型等现代生产工艺而制成的新型中药颗粒剂。目前对于菟丝子药材饮片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菟丝子配方颗粒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建立菟丝子配方颗粒中黄酮类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全面分析菟丝子配方颗粒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考察菟丝子配方颗粒的质量均一性和一致性,为统一菟丝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考察生产厂家的质量控制水平,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菟丝子鉴别项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以菟丝子对照药材和金丝桃苷对照品为参照物,对12批菟丝子配方颗粒进行薄层色谱鉴别;(2)利用黄酮类物质的显色反应,以芦丁为参照物,经过显色反应,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建立标准曲线,计算出12批菟丝子配方颗粒中总黄酮的含量;(3)采用HPLC法,以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360nm作为检测波长,对12批菟丝子配方颗粒中的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和山柰素进行含量测定;(4)采用HPLC法,建立菟丝子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厂家的质量控制水平进行了分析;(5)通过对菟丝子配方颗粒进行直接测定,将总黄酮、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和山柰素的含量值与近红外光谱图相关联,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以上五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1)在薄层色谱鉴别中,12批样品均检出了与菟丝子对照药材和金丝桃苷对照品相应的斑点;(2)12批样品的总黄酮含量(以1g配方颗粒计)在23~34mg/g范围内,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之间总黄酮的含量差异并不大;(3)12批样品中金丝桃苷的含量(以1g配方颗粒计)范围为].7~4.6mg/g,异槲皮苷的含量(以1g配方颗粒计)范围为0.34~0.84mg/g,槲皮素的含量(以1g配方颗粒计)范围为0.05~0.27mg/g,山柰素的含量(以1g配方颗粒计)范围为0.06~0.49mg/g。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4)建立了菟丝子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以金丝桃苷为参照物,生成了 19个共有峰,并对其中的4个共有峰进行了指认。通过与对照图谱的比较,12批样品中除了批号为7085862的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为0.893之外,其它批次的样品的相似度均达到了 0.90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厂家对样品的质量控制水平不同,B厂和C厂的样品质量波动小,而A厂和D厂的样品质量波动较大;(5)总黄酮含量定量分析模型的各项指标均比较理想,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基本可以预测各自的含量值,但槲皮素和山柰素的定量分析模型性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通过上述五种检验方法,全面分析了 4个厂家12批菟丝子配方颗粒中的黄酮类成分。从结果可知,各个厂家之间生产的菟丝子配方颗粒,化学成分相近,一致性较好,但是成分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可见不同厂家在生产质量的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杨洋[7](2019)在《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秦艽组(Gentiana macrophylla)植物,以根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祛风除湿、清虚热、退湿热的功效。在之前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现大叶秦艽药材新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发挥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本论文以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大叶秦艽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和结晶法从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出33个化合物,以波谱分析(MS和NMR)和对照品对照分析对这33个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其中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大叶秦艽中分离鉴定,分别为:6′-O-乙酰龙胆苦苷、2’-(2,3-二羟基苯甲酰)-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马钱苷酸、乌苏醇、山楂酸、1α,2α,3β,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5-formylisochromen-1-one和原儿茶醛,上述12个成分中5-formylisochromen-1-one、二十一烷酸和棕榈酸乙酯为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另有2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Gentimacroside、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獐牙菜苷、栎樱酸、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秦艽酰胺、红白金花内酯、红白金花酸、蔗糖和龙胆三糖。(二)大叶秦艽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ELSD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建立一种以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马钱苷酸和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特征性成分评价大叶秦艽药材质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该地区不同产地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表明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质量较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的潜在价值。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PLC-ELSD方法,经色谱条件优化,测定并采集10批大叶秦艽药材的色谱图谱,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建立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采用对照品对照分析,对特征图谱中8个共有特征色谱峰对应的化学成分确认为: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胡萝卜苷、栎樱酸和β-谷甾醇。通过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峰对应化学成分的确认,为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三)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大叶秦艽醇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经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给药后,模型小鼠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型脂肪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降低。进一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能减轻NAFLD小鼠肝脏脂肪蓄积,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肝脏炎症(TNF-α、IL-6、XBP1、P-IKK alpha/beta、P-JNK1/2/3)的发展,缓解肝脏胰岛素抵抗(P-IRS1),提高肝脏抗氧化应激水平(GSH、NO、SOD、GSH-px和CAT),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它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以及对肝脏JNK和IKK信号通路和XBP1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秦艽醇提取物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四)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陕西秦岭不同产地10批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的改善作用,并选取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为药效指标,以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降低率与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中8个特征峰相对峰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0批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给药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以关联度大小为评价指标,表明龙胆苦苷所对应的色谱峰与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和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最大,该结果说明龙胆苦苷可能为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五)龙胆苦苷对NAFLD的改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小鼠NAFLD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龙胆苦苷给药显着缓解果糖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抑制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龙胆苦苷明显减轻果糖引起的小鼠肝脏气球样变性和脂肪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尿酸生成(XO)、提高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水平(MDA、SOD、GSH-px、CAT和Nrf2)、调节肝脏脂肪代谢(FAS、SREBP-1和ACC1)和抑制肝脏炎症(TNF-α和IL-6)发展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龙胆苦苷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大叶秦艽药材中部分化学成分;通过质量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所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运用HPLC-ELSD建立其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具有改善作用,以谱效关系分析发现龙胆苦苷可能是其发挥抗NAFLD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表明龙胆苦苷对小鼠NAFLD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龙胆苦苷在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含量很高,且按照新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要求,龙胆苦苷具有很好的成药性,有望开发为治疗NAFLD的新药。
谭红声[8](2019)在《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建立十味鹅黄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研究建立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和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UV指纹图谱;分别研究建立采用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和HPLC-UV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芍药苷等8种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的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十味鹅黄颗粒中的白芷、防风、辛夷、柴胡、黄芪及鹅不食草进行定性鉴别。(2)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成分的指纹图谱采用GC-MS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30m×250μm,0.25μm)毛细管色谱柱,载气为高纯度氦(99.999%),流速为1.0 m L/min,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5:1;电离方式为电子轰击离子源,离子源温度为230℃,接口温度为300℃,电子能量为70 e V,溶剂延迟时间为3.5 min,质荷比(m/z)为50~400,以丹皮酚色谱峰为参照峰,测定10批次样品的GC-MS图谱,数据经转换处理后,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版本)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并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共有峰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HPLC-UV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250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以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色谱峰为参照峰,测定了10批次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共有模式。(3)十味鹅黄颗粒中黄芪甲苷等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采用的是HPLC-ELSD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4.6×250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ELSD检测参数为漂移管温度80℃,气体流量为2.5 L/min,增益值为4。十味鹅黄颗粒中芍药苷等8种组分的同时含量测定,其色谱条件与“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所用的测定方法相同。结果:(1)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7:1)、三氯甲烷-甲醇(7:1)、三氯甲烷-乙醚(10:1)、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7:15:5: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三氯甲烷-甲醇-水(13:5: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1:2)为展开剂,在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可较好地鉴别十味鹅黄颗粒中的白芷、防风、辛夷、柴胡、黄芪及鹅不食草,且阴性对照无干扰。(2)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通过10批样品的GC-MS图谱研究,确定了17个共有峰,并鉴定了其化学组成,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共有模式,10批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指纹图谱与其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比较其相似度在0.995~0.998;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测定了10批次十味鹅黄颗粒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共有峰11个,并对其中8个共有指纹峰进行了指认和归属。各批次十味鹅黄颗粒样品的指纹图谱与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比较其相似度均大于0.96。(3)建立了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黄芪甲苷、柴胡皂苷a及木兰脂素含量的方法,其线性范围分别在81.60~816.0μg/m L(r=0.9990),19.10~191.0μg/m L(r=0.9989),51.80~518.0μg/m L(r=0.9991),在上述范围内各检测成分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质量浓度(μg/m L)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5%,103.9%,99.4%,RSD分别为0.49%,0.55%,0.35%;建立了十味鹅黄颗粒芍药苷等8种组分同时含量测定的HPLC-UV检测方法,芍药苷、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毛蕊异黄酮、丹皮酚和木兰脂素8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在40.00~400.0μg/m L,12.04~120.4μg/m L,9.020~90.20μg/m L,2.620~26.20μg/m L,23.54~235.4μg/m L,4.240~42.40μg/m L,22.34~223.4μg/m L,44.22~442.2μg/m L,在上述范围内各检测成分峰面积与质量浓度(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2.5%,101.0%,103.5%,99.0%,101.7%,103.5%,101.8%,101.0%及RSD值分别为0.87%,0.62%,1.0%,1.8%,1.5%,0.71%,1.0%,1.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较强,可作为十味鹅黄颗粒薄层鉴别方法;建立的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和十味鹅黄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特征性强,重复性及稳定性好,可用于十味鹅黄颗粒的定性鉴别;所建立的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黄芪甲苷等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及HPLC-UV法同时测定芍药苷等8种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较为全面地控制十味鹅黄颗粒的各成分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十味鹅黄颗粒薄层鉴别和指纹图谱的定性分析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能更为全面地对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进行控制。本研究为保证十味鹅黄颗粒的质量稳定、保证制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依据。
张艳海[9](2019)在《三七不同药用部位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差异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三七,又称山漆、金不换,来源于五加科人参属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广泛被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外伤出血等。传统上三七的入药部位为去除根茎和须根的主根,但随着三七及其药物制剂、保健产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三七药材资源的短缺,已有常规色谱分析表明根茎中不仅具有与根相似的化学成分,而且皂苷的含量更高。从药材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地加工便利性考虑,三七药材自2005版中国药典开始将入药部位修订为根和根茎,然而国外药典及香港中药材标准对三七的药用部位规定不尽相同。两种药用部位结合使用在生产和科研中尚存在很大争议:首先根和根茎在整体上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止血和抗凝等药理活性;其次根茎在实际生产中通常被用来制备三七总皂苷,同时也是血塞通制剂的主要原料,而源于根的三七总皂苷是血栓通制剂的主要中间体;再次两种制剂在临床中的也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是通过多组分,基于多信号通路调节和多作用机理的整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推断皂苷组成上的差异势必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三七叶和花也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类活性成分,为进一步阐明三七不同部位,尤其是根和根茎的化学差异,规范并指导不同药用部位的科学应用,继而完善药材品质评价方法,本论文利用现代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结合质谱联用技术,对三七药材不同部位进行了化学差异表征,并对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的质量一致性进行了对比评价。本文第一章建立一种基于UHPLC-MS/MS母离子扫描的特征指纹图谱与电雾式检测(CAD)指纹图谱,并结合多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系统(MHC-2DLC)的靶向分离策略,快速识别、筛查和确认三七根和根茎的诊断标志物。方法分别选择原人参二醇型、三醇型和齐墩果烷型人参皂苷在质谱上的共性裂解碎片离子m/z459、475和455作为子离子,分别建立UHPLC-MS/MS母离子扫描特征指纹图谱,并结合通用型电雾式检测(CAD)指纹图谱覆盖其他类型人参皂苷的检测,结合偏最小二乘的判别分析(PLS-DA),筛选潜在的差异成分。在保持特征指纹图谱分离条件和效能基础上,实验选择C30色谱柱作为第二维色谱柱,构建多中心切割二维液相色谱系统(MHC-2DLC),对潜在的差异组分按照出峰时间进行了靶向分离分析,通过33批根和根茎药材的分析验证,最终确认了5个人参皂苷可作为差异标志物。通过与已知对照品在第二维色谱上的保留时间,以及高分辨的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上的比对分析,初步对5个人参皂苷进行了定性鉴别,分别为竹节参皂苷L5、人参皂苷Rb2、屏边三七皂苷R2、丙二酰化人参皂苷Rb1和Rd。另据质量可传递性,最终确认了前3个可作为原药材、中间体到制剂的差异标志物,并依此建立了同时测定3种差异标志物和5种主要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e,Rb1,Rd)的在线二维液相色谱(online 2DLC-CAD)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各待测目标物线性相关性、重现性及加样回收率等,均满足含量测定要求,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从而提升了药材的品质评价水平。本文第二章通过构建在线全二维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Comprehensive 2DLC-Q-Orbitrap-HRMS),结合UHPLC-Orbitrap-HRMS的方法,对三七地上部分的叶和花中人参皂苷类成分进行快速表征分析。方法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三氯甲烷和甲醇两步溶剂萃取过程,第一步使用三氯甲烷快速去除脂溶性叶绿素等;第二步使用甲醇提取目标分析物。采用Retain PEP的小柱把样品粗分成30%、50%、70%和95%甲醇洗脱部位,分别进样分析。在线全二维液相系统由亲水相互作用色谱结合反相色谱法构建,通过采用混合器的二维接口和80μL以下的采样体积,可有效降低溶剂效应,实验也对第一、二维流速和梯度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HILIC和RP对人参皂苷的分离具有较好的正交性,通过所构建的online HILIC×RP-Q-orbitrap HRMS/MS系统,理论峰容量达到6879,有效峰容量为948,较第一维提升近7倍,同时减少色谱峰重叠而改善了MS和MS2谱图的质量,利于成分鉴定。结合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共从三七叶和花中鉴别得到111个人参皂苷,其中也发现5个化合物未被在相关三七叶和花中表征报道,并证实了苷元丙二酰化的皂苷结构类型及其质谱裂解特征,也为后期开展MS导向分离并快速制备相关化合物奠定基础。预实验显示三七水提液中非皂苷组分占47.34%,为表征分析该部位组分,本文第三章构建了基于石墨化碳色谱柱的离子对色谱串联电雾式检测器(CAD)方法。实验采用Retain PEP的SPE柱对水溶性非皂苷部位进行富集和制备,并对离子对试剂的种类(三氟乙酸、五氟丙酸和九氟戊酸)、用量以及梯度等色谱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采用聚类分析、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对比和评价三七根和根茎的化学差异。实验最终建立了三七水溶性非皂苷部分的指纹图谱和三七素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三七根和根茎整体上化学组成相近,但部分成分含量及其相对比例差异较大,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PLS-DA),确定了3个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另采用所构建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也对三七、人参和西洋参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该部位在总体上化学特征较为相近,但三七中三七素的含量比人参和西洋参中高4.3倍以上,并导致二者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三七素和γ-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相反,二者的量效对比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三种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取向。本文第四章对分别源于三七根和根茎部位的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的化学差异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综合采用反相色谱-电雾式检测(RPLC-CAD)、亲水相互作用色谱-紫外检测(HILIC-UV)以及前文所构建的在线二维液相色谱分析方法(2DLC-CAD),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数据分析方法,系统表征血塞通与血栓通的化学差异;同时分别基于高分辨质谱(HRMS)和CAD检测器对差异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和相对含量差异比较。在针对血塞通中间体、注射液及冻干粉针的化学一致性评价分析中,通过加热破坏试验,考察加热时间对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化学差异明显,共初步鉴别到17个差异成分,其中除了源于不同药材部位的3个差异成分外,其他14个差异化合物均是源于三七总皂苷的不同制备工艺。血塞通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结果表明血塞通注射液与中间体及其冻干粉针的相似度略低,加热破坏试验结果证实人参皂苷化合物间会发生相互转化,相对的消长变化量基本守恒。实验对其中变化明显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初步鉴定,并推断高温灭菌工艺下人参皂苷的糖基水解、苷元脱水等反应,是成分相互转化并导致注射液差异的内在原因。本论文不仅完善了三七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为规范药材不同部位及其总皂苷提取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后期开展不同药材部位及其制剂的药效学差异对比研究和发现潜在活性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邹献亮[10](2019)在《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熟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提升现有标准,为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的质量提升研究提供合理科学依据。方法:1.目标成分分离:对50kg熟地黄药材采用乙醇热回流得4.6kg浸膏,通过化学柱层析方法,先后通过D101大孔树脂、MCI柱、以及制备液相分离纯化,制备对照品。2.生地及熟地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以梓醇和毛蕊花糖苷作为生地TLC鉴别指标成分,采用高效MN254薄层板,用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14:3:1:1.8展开系统,喷10%硫酸乙醇显色。以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作为熟地TLC鉴别指标成分,采用烟台薄层板,用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下层溶剂展开系统,喷10%硫酸乙醇显色。采用MGⅡ(4.6×250 mm,5μm)色谱柱,选择乙腈-0.1%甲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334nm检测,以毛蕊花糖苷为内参物,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洋地黄叶苷C、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和焦地黄苯乙醇苷B1四个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含量。并通过LC-MS鉴定出8个苯乙醇苷类成分,建立HPLC-fingerprint图谱。以毛蕊花糖苷为参考峰,标记为S,计算指纹图谱中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相对峰面积,进行方法学考察。3.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分别在现行15增补版药典基础上建立提升六味地黄胶囊中熟地、茯苓的薄层鉴别。以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为指标成分,定性鉴别复方中熟地,采用烟台薄层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13:7:2),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在白光下观察。以茯苓酸为指标成分,定性鉴别复方中茯苓,采用进口高效Merck 254薄层板,展开系统为氯仿:乙酸乙酯:甲酸(10:2:0.2),在白光下检视。同时以毛蕊花糖苷为熟地中定量指标成分,采用Uni Sil?5-120 C18-Polar(4.6mm×250mm,5μm)色谱柱,选择乙腈-0.1%磷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334nm检测。以茯苓酸为茯苓中定量指标成分,采用Chrom CoreTM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选择乙腈-0.1%磷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210nm检测。结果:1.目标成分分离:从熟地黄中分离纯化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和波谱数据鉴定为7个苯乙醇苷类,和2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洋地黄叶苷C、海胆苷、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异毛蕊花糖苷和焦地黄苯乙醇苷D,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苷。2.生地及熟地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生地和熟地薄层图均清晰,供试品和对照药材与对照品在相同Rf值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熟地黄和生地黄HPLC含量测定经过方法学考察和验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耐用性,并且克服了参考标准品的不足,简单可行。测定的18批生地和17批熟地样品,四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范围分别在0.4504~2.5086 mg/g和0.4644~1.9778 mg/g。18批生地和17批熟地相似度均在0.9以上(除1批生地外)。3.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定性鉴别复方中,各个薄层色谱图中供试品与对照品信息一致,阴性样品则无相应斑点。2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25批修正胶囊样品毛蕊花糖苷含量范围在0.005~0.065 mg/粒,检测了25批修正胶囊样品茯苓酸含量范围在0.046~0.078mg/粒。结论:1.起草了生地和熟地质量标准提升草案,新增或改善生地及熟地薄层鉴别方法,规定生地黄此4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不得低于0.08%,熟地黄此4种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不得低于0.07%,地黄经炮制处理前后,相似度高,表明主要化学成分基本无差异性。同时一测多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HPLC指纹图谱特征区分方法,可成功用于评价地黄的质量。2.起草了六味地黄胶囊标准草案,规定六味地黄胶囊中毛蕊花糖苷含量不得低于20μg/粒,茯苓酸含量不得低于35μg/粒。
二、丹皮药材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皮药材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毛茛科中药饮片、僵蚕和珍珠粉的XRD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中药材分类 |
1.2.1 植物类中药 |
1.2.2 动物类中药 |
1.2.3 矿物类中药 |
1.3 中药饮片的炮制 |
1.3.1 炮制方法 |
1.3.2 炮制方法的发展 |
1.4 中药指纹图谱法 |
1.5 X射线粉末衍射法(PXRD) |
1.5.1 X射线粉末衍射法基本原理 |
1.5.2 X射线粉末衍射法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
1.6 电子顺磁共振 |
1.7 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第2章 毛茛科中药饮片的XRD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结果 |
2.3.1 毛茛科中药饮片中COM的 PXRD分析 |
2.3.2 系列衍射宽峰的成分来源探讨 |
2.3.3 升麻和威灵仙的PXRD特征 |
2.4 实验讨论 |
2.4.1 中药饮片中COM的质量控制 |
2.4.2 毛茛科饮片中系列PXRD衍射宽峰与化学成分的对应关系 |
2.4.3 升麻和威灵仙的质量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僵蚕的PXRD和 ESR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僵蚕粉的PXRD和一水合草酸铵的鉴定 |
3.3.2 僵蚕各部位的AOM分布 |
3.3.3 僵蚕中AOM的 PXRD定量分析 |
3.4 讨论 |
3.4.1 除AOM、CAM和微量元素外的僵蚕化学成分的PXRD |
3.4.2 僵蚕的微量元素 |
3.4.3 僵蚕中AOM的质量控制 |
3.4.4 AOM的分布误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用XRD和 ESR方法对真伪珍珠粉的鉴定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RD结果与讨论 |
4.3.2 ESR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道地药材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及其在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工艺传递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药典中牡丹皮质量控制标准与物质基础的演变 |
1.3 牡丹皮的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4 牡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
1.5 以“组分结构”理论为思想的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 |
1.5.1 牡丹皮物质基础组分结构解析 |
1.5.2 牡丹皮药材的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 |
第二章 道地牡丹皮物质基础(次生代谢产物)组分结构特征研究 |
2.1 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的构成要素挖掘 |
2.1.1 仪器与材料 |
2.1.2 供试品溶液制备条件的优化 |
2.1.3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的确定 |
2.1.4 结果与讨论 |
2.1.5 本节小结 |
2.2 牡丹皮样品组分间量与量比关系的分析 |
2.2.1 仪器与材料 |
2.2.2 溶液制备 |
2.2.3 色谱条件 |
2.2.4 方法学考察 |
2.2.5 结果与讨论 |
2.2.6 本节小结 |
2.3 牡丹皮样品萜苷组分内代表性成分量与量比关系分析 |
2.3.1 仪器与材料 |
2.3.2 溶液制备 |
2.3.3 色谱条件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5 本节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地牡丹皮无机元素组成特征及与其他产地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3.1 牡丹皮无机元素组分构成要素的挖掘 |
3.1.1 仪器与材料 |
3.1.2 溶液的制备 |
3.1.3 测定条件 |
3.1.4 方法学考察 |
3.1.5 结果与讨论 |
3.1.6 本节小结 |
3.2 牡丹皮特征元素的量与量比关系分析 |
3.2.1 仪器与材料 |
3.2.2 溶液的制备 |
3.2.3 色谱条件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5 本节小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在多个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差异性分析 |
4.1 不同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指纹图谱分析以及构成要素的指认 |
4.1.1 仪器与材料 |
4.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
4.1.3 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的确定 |
4.1.4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4.1.5 本节小结 |
4.2 牡丹皮组分间量与量比关系在不同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分析 |
4.2.1 仪器与材料 |
4.2.2 溶液的制备 |
4.2.3 色谱条件 |
4.2.4 方法学考察 |
4.2.5 结果与讨论 |
4.2.6 本节小结 |
4.3 牡丹皮组分内成分量与量比关系在不同厂家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分析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溶液的制备 |
4.3.3 色谱条件 |
4.3.4 结果与讨论 |
4.3.5 本节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相关文章 |
(3)桂附地黄丸质量控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网络药理学活性成分的筛选 |
1.1 网络药理学的筛选 |
第二部分 桂附地黄丸指纹图谱建立 |
2.1 购买的多批次药材鉴定 |
2.2 多批次制剂制作 |
2.3 桂附地黄丸指纹图谱条件优化 |
第三部分 桂附地黄丸定量分析 |
3.1 指标化合物的选择 |
3.2 一测多评方法学建立 |
3.3 不同厂家桂附地黄质量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具及网络资源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4)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生产及体内过程的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 |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的质量标志物筛选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原药材生产过程及制剂体内过程对质量标志物的影响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茯苓、牡丹皮和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茯苓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产地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二、采收期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三、干燥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牡丹皮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产地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二、采收期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三、干燥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产地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二、采收期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三、产地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等胶囊中茯等、牡丹皮及白芍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代谢产物鉴定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中质量标志物的药动学研究 |
一、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中原型成分药动学研究 |
二、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中代谢产物药动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的质量标志物肠吸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的质量标志物排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桂枝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桂枝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采收期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
二、干燥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
三、不同产地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不同基原桃仁药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
二、采收期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
三、不同产地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
第一节 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
第三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四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第五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六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菟丝子配方颗粒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菟丝子 |
1.1 菟丝子中的化学成分 |
1.2 菟丝子的药理作用 |
1.3 菟丝子的炮制方法 |
1.4 菟丝子的质量分析 |
1.5 菟丝子饮片存在的问题 |
2 中药配方颗粒 |
2.1 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义 |
2.2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情况 |
2.3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 |
2.4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争议和问题 |
2.5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 |
2.6 标准汤剂的概念和意义 |
2.7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检测方法 |
3 菟丝子配方颗粒的质量研究 |
3.1 菟丝子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 |
3.2 菟丝子配方颗粒样品信息 |
4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4.1 立题依据 |
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菟丝子配方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试剂 |
2 实验过程 |
2.1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菟丝子配方颗粒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试剂 |
2 实验过程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结果 |
3.3 相关内容分析 |
4 结论 |
第四章 菟丝子配方颗粒中四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试剂 |
2 实验过程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 含量测定结果 |
3.3 相关内容分析 |
4 结论 |
第五章 菟丝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对照品与试剂 |
2 实验过程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指纹图谱的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参照物的选择 |
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3 共有峰匹配数据 |
3.4 共有指纹峰的确定 |
3.5 相似度评价结果 |
3.6 菟丝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的主成分分析 |
3.7 相关内容分析 |
4 结论 |
第六章 菟丝子配方颗粒中黄酮类成分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样品 |
2 实验过程 |
2.1 近红外光谱图的采集 |
2.2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异常样品的剔除 |
3.2 校正集与验证集的划分 |
3.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3.4 光谱区间的选择 |
3.5 主因子数的选择 |
3.6 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
3.7 定量分析模型的验证 |
3.8 相关内容分析 |
4 结论 |
第七章 课题总结 |
1 薄层色谱鉴别的研究 |
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 四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4 指纹图谱的研究 |
5 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 |
6 本文的创新点 |
7 本文的不足 |
附录1 含量测定HPLC图谱 |
附录2 指纹图谱HPLC图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大叶秦艽概述 |
1 本草记载 |
2 大叶秦艽植物形态 |
3 大叶秦艽药材特征 |
4 大叶秦艽的分布 |
5 大叶秦艽药材的栽培与采收 |
6 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 |
7 秦艽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
8 小结 |
二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
1 NAFLD的发病特点 |
2 现代医学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 |
3 中医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
4 NAFLD的药物治疗 |
5 小结 |
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概述 |
1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
2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
3 基于“谱-效”相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
四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一 引言 |
二 实验材料和仪器 |
1 药材 |
2 器材 |
3 试剂 |
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1 提取 |
2 粗分 |
3 粗分后各部分的分离 |
4 纯度分析 |
四 结构鉴定 |
五 讨论 |
1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2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 |
第三章 大叶秦艽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引言 |
第Ⅰ部分大叶秦艽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
一 引言 |
二 材料、仪器和试剂 |
1 材料 |
2 仪器和试剂 |
三 方法 |
1 色谱条件 |
2 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方法学考察 |
四 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
五 讨论 |
1 洗脱条件的选择 |
2 检测方法的选择 |
3 测定结果 |
第Ⅱ部分 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
一 引言 |
二 药材、仪器和试剂 |
1 药材 |
2 仪器和试剂 |
三 实验方法 |
1 色谱条件 |
2 参照物溶液制备 |
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4 方法学考察 |
四 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
2 建立药材指纹图谱 |
3 计算相关系数 |
4 共有特征色谱峰的鉴别 |
五 讨论 |
1 检测方法的选择 |
2 共有色谱峰的确认 |
3 洗脱条件的选择 |
4 参照峰的选择 |
六 结论 |
第Ⅲ部分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作用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药物 |
二 实验过程 |
1 溶液配制 |
2 动物分组和给药 |
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4 肝脏中TNF-α和IL-6 的测定 |
5 肝组织中GSH、NO、CAT、SOD和 GSH-px的测定 |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
7 H&E染色 |
8 油红O染色 |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
10 数据分析 |
三 实验结果 |
1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体重的影响 |
2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的影响 |
3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TNF-α和IL-6 的影响 |
5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6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
7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8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
四 讨论 |
1 NAFLD动物模型的建立 |
2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
3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发展 |
4 胰岛素抵抗与NAFLD的发展 |
5 肝脏氧化应激与NAFLD的发展 |
6 JNK和 IKK蛋白与NAFLD的发展 |
7 XBP1 蛋白与NAFLD的发展 |
第五章 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 |
一 引言 |
二 药理实验 |
1 实验材料 |
2 药理实验过程 |
3 药理实验结果 |
三 谱效关系分析 |
1 药效指标的选取 |
2 数据分析 |
3 灰度关联计算结果 |
四 讨论 |
1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谱效关系的研究 |
2 药效指标的选取 |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谱效关系分析 |
4 数据无量纲化 |
5 基于关联度对大叶秦艽药材抗NAFLD的主要药效物质探讨 |
第六章 龙胆苦苷抗NAFLD的作用研究 |
一 引言 |
二 实验材料 |
1 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 |
3 实验动物 |
4 实验药物 |
三 实验过程 |
1 动物分组和给药 |
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3 肝脏TNF-α和IL-6 的测定 |
4 肝组织中MDA、SOD、CAT和 GSH-px的测定 |
5 肝脏中XO活性的测定 |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
7 H&E染色 |
8 油红O染色 |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
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1 数据分析 |
四 实验结果 |
1 果糖对小鼠体重、血清代谢参数和肝细胞形态的影响 |
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体重和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
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组织重量的变化 |
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影响 |
5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6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
7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影响 |
8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9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
10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11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1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FAS表达的影响 |
1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SREBP-1 表达的影响 |
1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ACC1 表达的影响 |
五 讨论 |
1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
2 肝脏脂肪蓄积与NAFLD的发展 |
3 龙胆苦苷调节SREBP-1、FAS和 ACC1 的表达 |
4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过氧化应激 |
5 尿酸与NAFLD的发展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十味鹅黄颗粒的薄层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白芷的鉴别 |
2.2 防风的鉴别 |
2.3 辛夷的鉴别 |
2.4 柴胡的鉴别 |
2.5 黄芪的鉴别 |
2.6 鹅不食草的鉴别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十味鹅黄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十味鹅黄颗粒中间体挥发油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气相色谱条件考察 |
2.1 不同升温程序考察 |
2.2 不同分流比考察 |
3 质谱条件考察 |
3.1 不同扫描范围考察 |
4 方法与结果 |
4.1 试验条件 |
4.2 溶剂的制备 |
4.3 方法学考察 |
4.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 十味鹅黄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与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考察 |
2.2 溶液的配制 |
2.3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十味鹅黄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一节 HPLC-ELSD法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单因素考察 |
2.2 色谱条件考察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第二节 HPLC-UV 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芍药苷等8 种组分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单因素考察 |
2.2 色谱条件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敏性鼻炎中药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三七不同药用部位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差异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引言 |
第一章 三七根和根茎中皂苷类成分差异表征 |
第一节 三七皂苷类特征指纹图谱及其差异标志物的快速识别 |
1 仪器与试剂 |
2 对照品和样品 |
3 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 |
4 样品溶液制备方法 |
5 数据处理 |
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差异标志物的确认 |
1 仪器与试剂 |
2 对照品和样品 |
3 样品溶液制备方法 |
4 数据处理 |
5 色谱和质谱条件 |
6 样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三七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建立 |
1 仪器与试剂 |
2 对照品和样品 |
3 对照品和样品溶液制备 |
4 色谱和质谱条件 |
5 分析结果与讨论 |
6 样品测定 |
小结 |
第二章 三七地上部分叶、花化学成分表征分析 |
第一节 HILIC×RP-HRMS方法构建和评价 |
1 主要仪器及试药 |
2 色谱条件 |
3 样品溶液制备 |
4 数据分析 |
5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三七叶、花中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三七及人参、西洋参水溶性非皂苷类成分差异表征 |
第一节 水溶性非皂苷部位指纹图谱及三七素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2 对照品和样品溶液制备 |
3 色谱条件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三七根和根茎的水溶性非皂苷部位的指纹图谱分析 |
1 三七根和根茎水溶性非皂苷部位相似性评价 |
2 三七根和根茎水溶性非皂苷部位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三七及人参、西洋参的水溶性非皂苷部位的表征分析 |
1 指纹图谱分析 |
2 三七素含量测定 |
小结 |
第四章 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的化学差异表征 |
第一节 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化学差异表征分析 |
1 化学表征分析方法及其评价 |
2 血塞通和血栓通注射剂化学差异及其差异成分定性 |
第二节 血塞通注射剂的化学一致性评价 |
1 血塞通注射液与中间体、冻干粉针的差异分析 |
2 加热灭菌过程对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小结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三七化学表征分析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熟地黄中苯乙醇苷类对照品的分离与制备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1、仪器与材料 |
2、对照品分离纯化与制备 |
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
1、结构鉴定 |
2、讨论 |
第二章 生地及熟地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第一节 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
第二节 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生地黄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
第三节 一测多评测定地黄中四种苯乙醇苷物质的含量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方法学考察 |
4、一测多评方法学(QAMS)建立 |
5、样品测定结果 |
6、讨论 |
第三节 地黄指纹图谱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第一节 六味地黄胶囊及原料药材的定性鉴别 |
1、仪器、试剂与材料 |
2、熟地薄层鉴别 |
3、茯苓薄层鉴别 |
4、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六味地黄胶囊含量测定 |
1、仪器、试剂与材料 |
2、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测定 |
3、茯苓酸的含量测定 |
5、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化合物核磁图谱 |
·附录2 文献综述 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 生地标准草案 |
·附录4 熟地黄标准草案 |
·附录5 六味地黄胶囊企业内控标准草案 |
·附录6 在读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
四、丹皮药材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毛茛科中药饮片、僵蚕和珍珠粉的XRD研究[D]. 康帅.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1)
- [2]道地药材牡丹皮组分结构特征及其在六味地黄浓缩丸的工艺传递规律研究[D]. 夏昀卿. 江苏大学, 2020
- [3]桂附地黄丸质量控制初步研究[D]. 艾可. 三峡大学, 2020(06)
- [4]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D]. 赵秋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D]. 卞晓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菟丝子配方颗粒中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D]. 籍瑞芳. 山东大学, 2019(02)
- [7]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D]. 杨洋. 西北大学, 2019(04)
- [8]十味鹅黄颗粒质量控制研究[D]. 谭红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9]三七不同药用部位及其制剂化学成分差异表征[D]. 张艳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地黄及六味地黄胶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邹献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