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易腐垃圾源头处理工艺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解欣宇[1](2020)在《污水处理厂脱氮碳源来源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厨余垃圾在城市固体垃圾中所占比例很高,目前对厨余垃圾的处理方式成本过高且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污水处理厂存在着缺乏碳源的问题,缺少足够的碳源是限制污水处理反硝化效率的重要原因。家庭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通过洗碗池下安装的粉碎器实现就地处理,为贯彻“以废治废”的理念,利用厨余垃圾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可以制备新型外加碳源解决污水处理厂碳源缺失的问题,实现源头减量化。基于前人对传统外加碳源的研究基础,本实验探究了以学校食堂的厨余垃圾与活性污泥为基础所制备的厨余混合发酵液这种新型外加碳源的反硝化脱氮除磷能力。(1)收集厨余垃圾并进行预处理后,与取自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按不同比例混合并发酵,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合培养比例。当活性污泥与厨余垃圾培养比例达到1:4时,厨余混合发酵液有机物含量最高,COD含量在室温23±1℃时为16g/L、17±1℃时为8g/L,p H值最低至3.2,发酵程度最佳。(2)将以最佳混合比例培养的厨余混合发酵液通过单一变量法进行污水处理模拟实验,确定了其最佳工艺参数。投加厨余混合发酵液前后,COD去除率由62%提高到85%,有机物去除效果提升明显;生化作用较弱,对氮的去除启动时间较长,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总氮去除率由20%上升至75%。综合考量各项指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每处理2.8L的生活污水投加COD含量16g/L的厨余混合发酵液27g,每处理1.8L的生活污水投加COD含量为8g/L的厨余混合发酵液33g;总反应时间12h,此时厨余混合发酵液作为反硝化碳源可将原污水碳氮提升至10。(3)SBR装置模拟废水处理实验中,处理2.8L污水投加27g COD含量为16g/L的厨余混合发酵液后,COD去除率最高可达88%,总氮去除率提升至79%,氨氮去除率均保持在7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厨余混合发酵液原料易得、制备简单,将其作为原料制备外加碳源来处理污水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对污水中的COD、氨氮、总氮的处理效果更好。(4)将机械加工磨削铁粉50g加入厨余混合发酵液混合发酵3-5天后,投加入p H为6.5的生活污水中处理8h,该组合工艺对磷和COD的去除效果良好,出水磷浓度连续14周期均能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梁仲娇[2](2020)在《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以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通过采取访谈法,选取了江门市政府相关管理人员、餐厨垃圾运营企业及餐饮单位的管理人员展开访谈。从政策本身、政策主体、政策所需要的资金设备技术、宣传沟通等不同维度来分析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进一步得出由于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出台较晚,存在着政策不够量化细化,政策集中在后端处理,忽略前端处理;政策执行主体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受人员素质和法制观念导致政策执行不一;政策的执行还受资金设备技术因素、宣传沟通渠道的制约,导致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成本高效率低。本文通过对根因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成功经验,在细化量化现有政策、提升执行主体素质、增加资金设备技术的投入的基础上,还需加强源头治理,提出了就地试点回收处理的政策,鼓励有能力的餐饮单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实现餐厨垃圾分散就地回收处理,实现餐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二次收运污染。并提出将试点单位作为其他餐饮单位或者学生的教育示范基地,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利用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互动促进的良好效果,为餐厨垃圾后续的回收处理提供了新出路,减轻了江门市的财政压力,对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毕峰[3](2020)在《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成肥设备中试及其臭气排放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是解决我国现有城镇生活垃圾“四分分类”模式下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机器成肥设备普遍存在成肥产品质量差、设备能耗高与恶臭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为突破以上技术难题,本研究在调查杭州市典型社区易腐垃圾基本特性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适用于社区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的推流式高温好氧发酵机器成肥中试设备,初步实证分析了设备的运行效果,并对其成肥过程臭气组分及其排放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解析。研究结果可为社区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设备改良及其运行过程臭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典型社区易腐垃圾特性,初步开发了易腐垃圾“破碎脱水-连续推流式高温机器成肥发酵-机械筛分+臭气净化”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工艺及其中试设备。根据杭州市8区(县、市)13个典型城镇社区的实地调研与实验分析,发现社区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含量高达58.21±5.12%,含盐量仅为11.06±1.56 g Na Cl/kg,分类产生的易腐垃圾粒径较大(62.4±49.1mm)、含水率高(80.08±7.58%),针对性开发了一套易腐垃圾“破碎脱水-连续推流式高温机器成肥发酵-机械筛分+臭气净化”为主的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推流+搅拌”式结构、分区曝气方式、红外测温反馈、负压引风除臭、地埋式升降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等,设计了一套智能化易腐垃圾机器成肥中试设备;综合考虑供氧、控温、除湿三方面要求,基于微生物动力学与水热动力学,建立供氧与微生物耗氧之间的动态供氧模型,优化确定设备曝气与搅拌策略为:在日处理量为240 kg时,风机风量80 m3/h,分区曝气启动4.90 min/停止6.60 min;搅拌次数为5次/h。(2)现场实证表明,研制的中试设备可实现正常运行,成肥产品满足《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CJJ52-2014)腐熟度要求。设备仓内好氧发酵温度可稳定维持在50~60℃,易腐垃圾低C/N特性对成肥设备的正常发酵没有显着影响;经过15 d的好氧发酵,物料含水率可降至30%以下,植物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可达80%以上。出料理化性质与GI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 H值达到8.5左右、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降至4.0m S/cm以下,可作为中试设备机器成肥产品腐熟度的初步判断依据;NH4+-N含量降至400 mg/kg以下,可进一步判定成肥产品腐熟。(3)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过程臭气组分及其变化相当复杂。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和氨气检测发现,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过程可定性检出108种VOCs,可定量检出56种物质(55种VOCs+氨气);成肥过程中恶臭气体种类存在明显变化,相对而言后期组分更为复杂;氨气、2-丁酮、丙烯醛与2-己酮浓度超出/接近检知阈值,应作为关键组分进行重点控制。
叶罗庚[4](2018)在《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前的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已经达到了已经达到了近2亿吨,而随着国家对于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的日益重视,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将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并且一直以来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仅仅只达到了处理的目的,而忽视了垃圾中有效资源的再回收利用。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当前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水平,不仅能够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予以更加有效的保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的资源利用水平。本论文以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从相关的可行性研究理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背景理论、项目具体的技术方案选择、项目综合效益、财务税收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理论的实践可行性研究。全文首先进行了相关知识理论与概念的体系性回顾,其次,以此为基础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步骤加以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再次,本论文研究通过对项目相关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整理,运用相关的可行性研究理论方法,对项目在建设期以及运营期当中的各项经济与财务数据进行了有效评估测算,基于评估测算的相关数据结果从融资贷款偿还能力、财务静态评价、动态评价等几个方面对项目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探究。最后,本论文研究还运用复合性的方法对项目的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了评判,并最终得出了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具备可行性这一研究结论。
陈家川[5](2011)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工艺流程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目前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不当,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人们开始注重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时,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针,并兴建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垃圾综合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本论文就是根据绵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在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垃圾综合分选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对综合分选系统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来达到改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效果的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分析了解了当前垃圾处理工艺和分选设备使用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2.对绵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对各粒度等级内的各种物料的可资源化性能进行了评价;3.通过对绵阳市垃圾综合分选系统运行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影响生活垃圾处理效果的真正原因;4.采用“5W1H”提问技术和“ECRS”原则对综合分选系统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优化方案;5.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三种优化方案进行了评价,选出了最优方案(方案三),并完成了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6.展望了现场管理技术在垃圾综合分选系统中取得的预期效果,并提出了开展垃圾源头分类的各项举措。
延爱萍[6](2010)在《完善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而如今,而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既是对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律应当以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从而才能够体现源头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思想。有效的防治城市垃圾污染,对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我国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现有的法律从国家的基本法到各单项法中都有相关规定,但涉及到具体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尽快解决城市垃圾的污染问题,本文对我国城市垃圾的特点、危害、价值及现阶段管理情况等进行了一一分析,并对我国关于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管理体系进行梳理,深入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阐述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及其成熟经验。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立法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立法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采用多种灵活的模式管理城市垃圾;加强城市垃圾的专项法律法规等。
王莉[7](2009)在《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餐厨废物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的一部分,由于其含水率高、易腐烂变质、富含营养元素等特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工程规划管理的理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合理解决餐厨废物的处理处置提供理论和方法。1、餐厨废物的本源是食物,从食物的产生、流通、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分析餐厨废物的产生,总结影响城市餐厨废物产生量的因素,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的餐厨废物的产生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得出较满意的结果。2、依据餐厨废物特性,提出只有将餐厨废物从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离出来,单独回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污染严重以及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的问题。在餐厨废物现有回收体系尚未建立的现实基础上,基于逆向物流的思想,提出餐厨废物逆向物流回收体系的基本框架。3、餐厨废物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生活垃圾应将其逐步纳入可回收废物的管理范畴。依据我国国情,指出现有计量收费制在我国难以有效实施,并结合上述建立的餐厨废物回收体系,提出了制定餐厨废物分级回收质量标准,对不同质量的餐厨废物采用不同的回收价格策略,回收价格应该体现“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原则,按等级分类回收。4、解决餐厨废物的根本出路是将其资源化利用。从资源化效益最大出发,提出“优先生产饲料、其余生产肥料”的资源化层级原则。分别对餐厨废物生产饲料和肥料的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资源化利用项目的规模需充分考虑原料来源限制的特殊性,在满足垃圾处置服务需求和市场盈利双重因素下来确定合理的项目规模。并对厂址选择的原则及条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选择厂址的方法。5、针对我国当前资源再生利用的政策问题,指出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经营政策的总体思路是“管理的法制化、产生者责任主体化、政府职能公开化、回收利用的市场化,并给出了扩大融资渠道、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补贴制度的经营政策建议。6、以天津大学餐厨废物为研究对象,以天津三英公司餐厨泔水生化处理技术为依托,对餐厨废物的回收利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示范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完全可以将该项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以解决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的难题。
赵丽君[8](2009)在《城市生活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生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增长的今天,生活垃圾的减量与资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生活垃圾的物流方向为主线,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生活垃圾从源头预防到产生直至处理的全过程,分析了在回收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运用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天津大学校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管理进行了研究。1、介绍了生活垃圾的定义、组成以及可回收利用废弃物的种类,并对生活垃圾产生量进行了预测。2、从产品生产和居民消费角度研究了如何预防废弃物的产生。提出实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不但可以削减废弃物的产生量,还有利于降低废弃物回收利用难度,体现了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的原则。3、利用分类-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可回收废弃物的环境经济价值,为政府规范企业回收行为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废弃物回收市场的供需分析,识别出废弃物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回收产业管理政策进行市场调节提供有效理论支持。进一步的市场均衡分析表明,实行垃圾收费、回收补贴等制度是提高经济人回收和再利用积极性的有效经济手段。4、通过对天津市居民生活废弃物产生和回收现状的调研,结合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规划思路,并对回收网络的建立和其它运作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探讨。5、对初步回收后剩余垃圾的处理提出“分类方法、分选工艺和资源化利用方式相结合”的思想。通过分析传统处理方式的局限和不足,提出对回收后的剩余垃圾应采用制备衍生燃料+建筑材料的资源化方法;结合选定的资源化方式以及居民分类意愿,得出应实行源头干湿分类的结论,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分选工艺。
段金明,张亚平,林建清,周敬宣,周磊[9](2008)在《生活污水与易腐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及资源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了1套从源头对城镇生活污水及易腐生活垃圾进行真空分类收集及快速堆肥的工艺方案,研究了真空收运系统运行参数及堆肥过程中参数调控和除臭。结果表明:真空便器的冲水量约为1L/次,破碎1kg垃圾所用水0.4~0.6L,控制含水率在60%左右、C/N为(30~35)∶1、pH为6.5~8.3、温度为60~65℃;选用微生物菌种降解-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除臭处理后,NH3和H2S的浓度降低为1.60×10-8、1.03×10-7mol/L,NH3和H2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6%和93.5%。
陈国美[10](2007)在《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餐厨垃圾越来越多。因餐厨垃圾处置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以致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对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天津大学餐厨垃圾生产肥料提出建议。对餐厨垃圾产生量预测和微生物肥料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餐厨垃圾生产肥料项目规模的方法。对餐厨垃圾厌氧堆肥的发酵化学过程、影响因素和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提出按所选的餐厨垃圾厌氧堆肥技术工艺进行设计和各工艺流程所需的专用设备进行选型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目前的餐厨垃圾收运物流体系现状,提出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必要性,并对我国餐厨垃圾收运物流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技术、经济等手段对收购对象和渠道进行管理,以及建立相应的餐厨垃圾收费制度的建议。对我国项目融资采用的模式和融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对餐厨垃圾生产肥料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相应的肥料质量控制标准和保证体系以保证肥料的质量。对于通过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餐厨垃圾处理成本和收益平衡问题,提出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政策进行协调实施。
二、新型易腐垃圾源头处理工艺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易腐垃圾源头处理工艺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污水处理厂脱氮碳源来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连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处理现状 |
1.2 污水处理厂常用外加碳源 |
1.2.1 常用外加碳源的优缺点 |
1.2.2 常用外加碳源的经济性分析 |
1.3 大连市易腐垃圾的处理现状 |
1.4 家庭厨余垃圾的源头减量化处理 |
1.4.1 家庭厨余垃圾处理器的推广和使用 |
1.4.2 家庭厨余垃圾处理器经济性分析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意义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厨余垃圾的收集 |
2.1.2 活性污泥 |
2.1.3 生活污水 |
2.2 分析方法 |
2.2.1 实施技术方案所需的条件 |
2.2.2 水质指标测定 |
2.2.3 有效数据的选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活性污泥的培养启动 |
2.3.2 厨余垃圾预处理 |
2.3.3 厨余混合发酵液的培养 |
2.3.4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5 SBR模拟污水处理 |
2.3.6 厨余-铁粉组合协同法对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 |
第三章 厨余混合发酵液的最佳培养比例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方法 |
3.2 不同接种比例对厨余混合发酵液各项指标的影响 |
3.2.1 不同接种比例对厨余发酵混合液pH值的影响 |
3.2.2 不同接种比例对厨余发酵混合液COD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接种比例对厨余发酵混合液含氮量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厨余混合发酵液最佳工艺参数研究 |
4.1 厨余混合发酵液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4.1.1 厨余发酵混合液最佳投加量范围的初筛 |
4.1.2 厨余发酵混合液最佳投加量范围的精确划分 |
4.1.3 确定厨余发酵混合液最佳投加量 |
4.2 SBR模拟实验每周期反应时间的确定 |
4.2.1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2 反应时间对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3 反应时间对pH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SBR污水处理实验 |
5.1 7-10月校园生活污水SBR模拟实验 |
5.1.1 COD的去除效果 |
5.1.2 氨氮的去除效果 |
5.1.3 总氮的去除效果 |
5.2 11-12月实验室配水SBR模拟实验 |
5.2.1 COD的去除效果 |
5.2.2 氨氮的去除效果 |
5.2.3 总氮的去除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械加工磨削铁粉-厨余混合发酵液组合除磷工艺 |
6.1 实际工程中的常用除磷方法 |
6.1.1 化学除磷法原理 |
6.1.2 影响因素 |
6.1.3 优缺点对比 |
6.1.4 铁盐除磷 |
6.1.5 化学-生物协同除磷法 |
6.2 机械加工磨削铁粉-生物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
6.2.1 对磷的去除效果 |
6.2.2 对COD的去除效果 |
6.2.3 出水pH值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餐厨垃圾 |
1.5.2 资源化 |
1.5.3 政策执行 |
2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发展现状 |
2.1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现状 |
2.1.1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产生量 |
2.1.2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量 |
2.1.3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 |
2.2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的现行政策 |
2.2.1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
2.2.2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决策过程 |
2.2.3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执行现状 |
3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存在问题 |
3.1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偏差 |
3.1.1 政策象征式执行 |
3.1.2 政策附加式的执行难以落实 |
3.1.3 各主体单位选择性执行政策 |
3.2 各级执行者对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抵制 |
3.2.1 餐厨垃圾产生者对政策的抵制 |
3.2.2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单位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
3.2.3 职能部门矛盾式执行政策 |
3.3 政策执行的资金设备技术准备不充分 |
3.3.1 配套资金准备不充分 |
3.3.2 设备技术准备不充分 |
3.4 政策意见反馈机制缺失 |
4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策本身质量问题 |
4.1.1 政策缺乏量化细化 |
4.1.2 集中回收处理政策不利于源头就地处理 |
4.2 政策主体的影响因素 |
4.2.1 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
4.2.2 人员不足及水平参差 |
4.2.3 执行主体的法制观念不足 |
4.3 政策需要的资金、设备、技术的影响因素 |
4.3.1 政府投入资金的制约 |
4.3.2 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因素的制约 |
4.3.3 餐厨垃圾处理配套技术因素的制约 |
4.4 政策沟通宣传的渠道不畅通 |
4.4.1 政策宣传的渠道不足 |
4.4.2 政策意见反馈渠道不畅通 |
5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制定明确可行的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 |
5.1.1 完善政策漏洞、细化执行方案 |
5.1.2 增加源头分散处理的政策条文 |
5.1.3 优化付费政策 |
5.2 推动政策执行主体人员的改善提升 |
5.2.1 加强宣传,提高对政策的认同 |
5.2.2 健全政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
5.3 加强设备技术保障 |
5.3.1 推动有机制剂技术的研发与生产 |
5.3.2 设备和有机制剂的减免发放 |
5.4 加强专项资金补贴保障 |
5.4.1 增加补贴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 |
5.4.2 增加对集中回收处理企业的专项资金补贴 |
5.5 大力推行餐厨垃圾就地回收处理的优惠政策 |
5.5.1 推出试点政策 |
5.5.2 土地优惠政策 |
5.5.3 减免费用和排污税收优惠政策 |
5.6 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培训,提升民众的认知度 |
5.6.1 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实现源头分类减量 |
5.6.2 开展学生群体的培训,提升未来国民素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的访谈人员名单 |
附录B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的访谈问题提纲 |
致谢 |
(3)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成肥设备中试及其臭气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研究进展 |
1.2.1 易腐垃圾的产生特点及理化性质 |
1.2.2 易腐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处理方法 |
1.3 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存在的问题 |
1.3.1 技术工艺存在问题 |
1.3.2 恶臭污染控制难 |
1.4 研究背景与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区易腐垃圾组分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典型城镇社区生活垃圾的物理组分分析 |
2.2.2 分类易腐垃圾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典型城镇社区生活垃圾的物理组分分析 |
2.3.2 社区分类易腐垃圾理化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中试设备设计与实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地点与材料 |
3.2.2 中试设备运行与取样 |
3.2.3 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就地机器成肥工艺选择与中试设备设计 |
3.3.2 中试设备操作参数设定 |
3.3.3 中试设备运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易腐垃圾机器成肥过程臭气排放特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物料的理化性质 |
4.2.2 气体取样方法 |
4.2.3 臭气检测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机器成肥中试设备各区物料的发酵情况 |
4.3.2 易腐垃圾就地机器成肥中试运行过程臭气排放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专利及获得的奖励 |
(4)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 |
2.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综述 |
2.1.1 建设项目的含义及特点 |
2.1.2 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
2.2 可行性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
2.3.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
2.3.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第3章 项目概况 |
3.1 项目所在地行业现状及建设必要性 |
3.1.1 项目所在地垃圾处理现状 |
3.1.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3.2 项目建设条件和厂址选择 |
3.2.1 项目地理位置 |
3.2.2 项目所在地气象条件 |
3.2.3 项目所在地形条件 |
3.2.4 项目所在地水文条件 |
3.2.5 交通运输条件及项目选址 |
3.3 项目建设规模及实施计划 |
3.3.1 建设规模 |
3.3.2 项目实施计划 |
第4章 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4.1 项目处理工艺选择 |
4.1.1 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概述 |
4.1.2 生活垃圾处理工艺比较分析 |
4.1.3 M县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选择 |
4.2 项目垃圾处理工艺流程分析 |
4.2.1 垃圾发酵 |
4.2.2 垃圾分选 |
4.3 除臭系统工艺分析 |
4.4 渗滤液处理工艺分析 |
4.4.1 垃圾渗滤液来源、产生量及处理规模 |
4.4.2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
4.5 技术工艺在建设期间节能环保及相关防护措施可行性分析 |
4.5.1 项目节能降耗分析 |
4.5.2 项目实施期间环保措施分析 |
4.5.3 相关职业防护措施分析 |
第5章 项目资金筹措与财务评价 |
5.1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5.1.1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
5.1.2 费用依据及取费标准 |
5.1.3 项目建设投资比例分析 |
5.1.4 项目资金筹措 |
5.2 项目财务评价依据及评价基本参数 |
5.2.1 财务评价依据及理论 |
5.2.2 评价基础数据 |
5.3 项目成本费用及利润费用测算 |
5.3.2 项目收入及利润测算 |
5.4 项目财务评价 |
5.4.1 财务静态评价分析 |
5.4.2 财务动态评价分析 |
5.4.3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
5.5 不确定性分析 |
5.5.1 不确定性分析理论概述 |
5.5.2 盈亏平衡分析 |
5.5.3 敏感性分析 |
5.6 国民经济评价 |
5.6.1 国民经济评价概述 |
5.6.2 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关系 |
5.6.3 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
5.6.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
第6章 项目风险及综合效益分析 |
6.1 项目风险分析 |
6.1.1 项目风险分析理论 |
6.1.2 项目风险识别 |
6.1.3 项目风险评估 |
6.1.4 项目相关风险对策 |
6.2 项目综合效益分析 |
6.2.1 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
6.2.2 社会稳定性评价 |
6.2.3 项目生态效益评价 |
6.2.4 工程效益综合评价结论 |
研究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工艺流程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工作任务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 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1.4 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
第二章 生活垃圾综合分选系统现状与趋势 |
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
2.1.1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 |
2.1.2 城市生活垃圾危害 |
2.1.3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 |
2.2 生活垃圾综合分选的发展 |
2.2.1 垃圾综合分选的目的及重要性 |
2.2.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选现状 |
2.2.3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选发展 |
2.2.4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主要的分选技术与设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绵阳市生活垃圾组分分析 |
3.1 垃圾样本的采集方法 |
3.2 样本分选设备 |
3.3 样本分选方案 |
3.4 样本数据的分析 |
3.4.1 垃圾取样量及样本容重分析 |
200mm 的垃圾组分分析'>3.4.2 粒度>200mm 的垃圾组分分析 |
3.4.3 粒度120 ~200mm 的垃圾组分分析 |
3.4.4 粒度80 ~120mm 的垃圾组分分析 |
3.4.5 粒度40 ~80mm 的垃圾组分分析 |
3.4.6 粒度10 ~40mm 的垃圾组分分析 |
3.4.8 各粒度等级的垃圾质量分布 |
3.4.9 绵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组分 |
3.5 垃圾分选适用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绵阳市垃圾综合处理厂分选系统现状分析 |
4.1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概况 |
4.2 当前分选系统工艺 |
4.3 分选系统当前问题的提出 |
4.4 当前分选系统问题调查 |
4.4.1 系统生产能力调查 |
4.4.2 资源回收效率调查 |
4.4.3 填埋物料问题调查 |
4.4.4 发酵物料问题调查 |
4.4.5 焚烧物料问题调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分选系统优化 |
5.1 分选系统程序分析法 |
5.1.1 程序分析法内容 |
5.1.2 程序分析法步骤 |
5.1.3 分选系统优化步骤 |
5.2 分选系统问题原因分析 |
5.2.1 系统生产能力问题分析 |
5.2.2 资源回收效率问题分析 |
5.2.3 填埋物料问题分析 |
5.2.4 焚烧物料问题分析 |
5.2.5 发酵物料问题分析 |
5.3 分选系统工艺优化分析 |
5.3.1 原分选工艺流程分析 |
5.3.2 大物料手选工序 |
5.3.3 滚筒筛筛分工序分析 |
5.3.4 人工手选工序分析 |
5.3.5 填埋物料输送工序分析 |
5.3.6 垃圾粒度分级优化分析 |
5.4 分选工艺优化可行方案 |
5.4.1 分选系统优化方案一 |
5.4.2 分选系统优化方案二 |
5.4.3 分选系统优化方案三 |
5.5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
5.5.1 评判对象 |
5.5.2 评判因素 |
5.5.3 评分因素权重以及评分结果 |
5.5.4 隶属函数 |
5.5.5 模糊评判矩阵 |
5.5.6 矩阵复合 |
5.5.7 总评分值 |
5.6 优化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2.1 垃圾分选管理 |
6.2.2 垃圾源头分类回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完善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我国城市垃圾的概述 |
1.1 城市垃圾概念 |
1.2 城市垃圾的组成 |
1.3 城市垃圾的危害 |
1.3.1 侵占土地 |
1.3.2 污染土壤 |
1.3.3 污染水体 |
1.3.4 污染空气 |
1.3.5 影响环境卫生 |
1.3.6 其他危害 |
1.4 城市垃圾的价值 |
第二章 我国城市垃圾的治理现状及其分析 |
2.1 我国城市垃圾的基本特点 |
2.2 我国城市垃圾的产生情况 |
2.3 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 |
2.3.1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特点 |
2.3.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 |
第三章 我国城市垃圾的管理体制与法律制度 |
3.1 我国城市垃圾管理体制 |
3.2 我国现行城市垃圾管理体制的缺陷 |
3.3 我国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 |
3.3.1 宪法 |
3.3.2 综合性环境保护法律 |
3.3.3 防治污染的单行法 |
3.3.4 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
3.3.5 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 |
3.4 我国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 |
3.4.2 垃圾收费制度尚未确立 |
3.4.3 垃圾分类回收形同虚设 |
第四章 国外城市垃圾的管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各国垃圾管理经验及立法情况简介 |
4.1.1 美国 |
4.1.2 德国 |
4.1.3 英国 |
4.1.4 日本 |
4.2 对我国的启示 |
4.2.1 规范政府职能 |
4.2.2 采用多种灵活的模式管理城市垃圾 |
4.2.3 重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
4.2.4 城市垃圾处理的税费制度 |
第五章 我国城市垃圾防治的制度完善 |
5.1 建立适应循环经济的城市垃圾污染防治法体系 |
5.1.1 以循环经济为我国城市垃圾污染防治立法的指导 |
5.1.2 城市垃圾减量化的立法完善 |
5.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
5.2.1 市场化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整合 |
5.2.2 加强生产者延伸责任,严格源头管理 |
5.2.3 拓展公民参与的途径,提高全社会的环保理念 |
5.3 加强城市垃圾的专项法律法规 |
5.3.1 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
5.3.2 建立垃圾收费制度 |
5.3.3 加强对厨余垃圾的管理 |
5.3.4 依法促进电子垃圾的循环利用 |
5.3.5 完善医疗废物管理细则 |
5.3.6 健全产品包装废弃物回收的法律规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餐厨废物回收利用 |
1.1.1 餐厨废物及回收利用 |
1.1.2 餐厨废物的分类 |
1.1.3 餐厨废物的特殊性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国外背景 |
1.2.2 国内背景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餐厨废物管理 |
1.3.2 国内外餐厨废物资源化技术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餐厨废物的特性及产生分析 |
2.1 餐厨废物的特征及性质分析 |
2.1.1 餐厨废物的特征 |
2.1.2 餐厨废物的性质 |
2.2 餐厨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
2.2.1 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条件 |
2.2.2 餐厨废物资源化的主要途径 |
2.2.3 餐厨废物资源化选择 |
2.3 餐厨废物产生及数量预测 |
2.3.1 餐厨废物的产生 |
2.3.2 产生量预测方法 |
2.3.3 影响因素分析 |
2.3.4 餐厨废物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餐厨废物的回收管理 |
3.1 餐厨废物回收的现状分析 |
3.1.1 餐厨废物的可回收性 |
3.1.2 餐厨废物回收现状 |
3.1.3 餐厨废物回收存在的问题 |
3.2 餐厨废物回收物流体系 |
3.2.1 餐厨废物分类回收的必要性 |
3.2.2 餐厨废物分级回收质量标准 |
3.2.3 餐厨废物回收物流体系设计 |
3.2.4 餐厨废物回收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 |
3.3 餐厨废物收集运输系统 |
3.3.1 餐厨废物的收运方式 |
3.3.2 收运设备 |
3.3.3 收运路线优化 |
3.4 餐厨废物回收市场价格 |
3.4.1 餐厨废物回收的市场价格函数 |
3.4.2 餐厨废物回收的市场价格形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餐厨废物生产饲料管理 |
4.1 餐厨废物生产蛋白饲料概述 |
4.1.1 餐厨废物生产饲料的可行性 |
4.1.2 项目产品的优选 |
4.1.3 多菌种发酵餐厨废物生产微生物蛋白饲料技术 |
4.2 餐厨废物生产蛋白饲料规模管理 |
4.2.1 蛋白饲料市场需求分析 |
4.2.2 蛋白饲料原料的要求 |
4.2.3 餐厨废物产生量预测 |
4.2.4 处理规模的确定 |
4.2.5 饲料企业厂址选择 |
4.2.6 蛋白饲料的定价分析 |
4.3 餐厨废物生产蛋白饲料处理技术 |
4.3.1 技术路线 |
4.3.2 工艺流程设计 |
4.3.3 多菌种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技术评价 |
4.3.4 设备选型 |
4.4 餐厨废物生产饲料效益 |
4.4.1 蛋白饲料生产经济效益 |
4.4.2 环境效益 |
4.4.3 社会效益 |
4.4.4 费用效益分析法 |
4.5 蛋白饲料生产质量监督管理 |
4.5.1 单细胞蛋白饲料质量控制标准 |
4.5.2 饲料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基本要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餐厨废物生产肥料管理 |
5.1 餐厨废物生产肥料规模的确定 |
5.1.1 原料的要求 |
5.1.2 影响生产规模的因素分析 |
5.1.3 规模的确定 |
5.1.4 厂址的选择 |
5.2 餐厨废物生产肥料技术 |
5.2.1 效益分析 |
5.2.2 工艺设计 |
5.2.3 厌氧堆肥处理工艺技术评价 |
5.2.4 设备选型 |
5.3 肥料生产质量监督管理 |
5.3.1 肥料质量控制标准 |
5.3.2 生产厂质量管理 |
5.3.3 肥料质量与质量保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经营政策 |
6.1 国外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经营政策 |
6.2 国内有关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经营政策现状 |
6.3 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经营政策探讨 |
6.3.1 总体思路 |
6.3.2 融资政策 |
6.3.3 财政税收政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天津大学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管理 |
7.1 项目概况 |
7.2 餐厨废物测算与再生利用规模 |
7.2.1 餐厨废物产生量调查及预测 |
7.2.2 回收利用项目规模 |
7.3 再生厂址选择 |
7.4 生产工艺设计 |
7.4.1 生产工艺流程 |
7.4.2 主要设备 |
7.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7.6 项目经济评价 |
7.6.1 费用效益分析 |
7.6.2 敏感性分析 |
7.7 经营管理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城市生活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1.2.1 理论基础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思路及框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定性及定量分析 |
2.1 城市生活垃圾概述 |
2.1.1 城市生活垃圾 |
2.1.2 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 |
2.1.3 可回收废弃物主要类别 |
2.2 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关系 |
2.2.1 产生量、排放量、清运量与处理量 |
2.2.2 垃圾的回收量 |
2.3 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 |
2.3.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变化 |
2.3.2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 |
2.3.3 垃圾产生量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活垃圾源削减途径 |
3.1 源削减的含义 |
3.2 源削减的主要途径 |
3.2.1 生态设计 |
3.2.2 绿色消费 |
3.3 促进源削减的管理经济政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活废弃物有偿回收经济分析 |
4.1 可回收废弃物价值评价 |
4.1.1 回收的环境经济内涵 |
4.1.2 回收价值分析方法 |
4.1.3 回收价值评价 |
4.2 回收市场供需分析 |
4.2.1 回收市场需求分析 |
4.2.2 回收市场供给分析 |
4.3 促进回收的经济政策 |
4.3.1 回收决策及市场均衡分析 |
4.3.2 经济政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活废弃物有偿回收体系规划 |
5.1 我国回收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5.1.1 我国回收体系现状 |
5.1.2 存在问题 |
5.2 天津市居民生活废弃物回收行为调查分析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收集 |
5.2.3 总体检验 |
5.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4 调查结论 |
5.3 生活废弃物有偿回收体系建设规划 |
5.3.1 规划思路 |
5.3.2 科学的回收网络 |
5.3.3 规模化的回收企业 |
5.3.4 顺畅的信息渠道 |
5.3.5 积极的扶持措施 |
5.3.6 完备的法律法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普通垃圾回收利用管理模式 |
6.1 收运系统规划 |
6.1.1 分类收集方式 |
6.1.2 收运方式 |
6.2 干垃圾分选模式规划 |
6.2.1 分选技术现状 |
6.2.2 分选模式 |
6.3 分选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
6.3.1 纸类废物的利用 |
6.3.2 塑料类废物利用 |
6.3.3 玻璃类废物利用 |
6.3.4 金属类废物利用 |
6.4 剩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
6.4.1 传统处理方式及其局限性 |
6.4.2 制备衍生燃料(RDF) |
6.4.3 生产建筑材料 |
6.4.4 其它利用方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天津大学校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管理 |
7.1 生活垃圾现状调查 |
7.1.1 调查方法和过程 |
7.1.2 产生量调查分析 |
7.1.3 生活垃圾成分分析 |
7.1.4 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
7.2 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7.2.1 存在的问题 |
7.2.2 对策和建议 |
7.3 校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管理特许经营 |
7.3.1 特许经营的发展阶段设想 |
7.3.2 机构设置 |
7.3.3 运营模式 |
7.3.4 成本收益分析 |
7.3.5 融资渠道及方式 |
7.4 校园垃圾源削减途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和创新点 |
8.2 本文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 |
1.1.1 餐厨垃圾组成及其特点 |
1.1.2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技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论文内容框架 |
第二章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规模管理 |
2.1 微生物肥料市场需求分析 |
2.1.1 微生物肥料及其作用 |
2.1.2 国内外微生物肥料应用状况 |
2.1.3 微生物肥料市场需求分析 |
2.2 餐厨垃圾产生量预测 |
2.2.1 产生量预测方法 |
2.2.2 预测方法选择 |
2.2.3 天津市产生量预测 |
2.3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规模优化 |
2.3.1 规模优化原理 |
2.3.2 影响因素分析 |
2.3.3 生产规模确定 |
第三章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技术管理 |
3.1 餐厨垃圾厌氧堆肥处理的优越性 |
3.1.1 社会效益 |
3.1.2 环境效益 |
3.1.3 经济效益 |
3.2 餐厨垃圾厌氧堆肥处理技术 |
3.2.1 发酵化学过程 |
3.2.2 堆肥影响因素 |
3.3 餐厨垃圾厌氧堆肥处理工艺设计 |
3.3.1 工艺技术分类 |
3.3.2 厌氧堆肥工艺流程设计 |
3.3.3 厌氧堆肥处理工艺技术评价 |
3.4 餐厨垃圾厌氧堆肥专用设备选型 |
3.4.1 设备选型程序和方法 |
3.4.2 专用设备选型 |
第四章 餐厨垃圾收运管理 |
4.1 国内餐厨垃圾收运物流体系现状 |
4.2 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 |
4.3 餐厨垃圾收运物流体系设计及优化 |
4.3.1 收运物流体系设计过程 |
4.3.2 收运物流体系优化模型 |
4.4 餐厨垃圾收购管理 |
4.4.1 收购对象管理 |
4.4.2 收费制度管理 |
第五章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经营政策 |
5.1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经营总体思路 |
5.1.1 产生者责任主体化 |
5.1.2 政府职能公开化 |
5.1.3 收运处理市场化 |
5.2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项目建设融资政策 |
5.2.1 项目融资模式 |
5.2.2 融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
5.2.3 融资政策建议 |
5.3 肥料生产质量监督管理 |
5.3.1 肥料质量控制标准 |
5.3.2 处理厂质量控制与管理 |
5.3.3 肥料质量与质量保证 |
5.4 餐厨垃圾生产肥料财政税收政策 |
5.4.1 税收政策 |
5.4.2 财政补贴政策 |
第六章 天津大学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 |
6.1 项目概况 |
6.2 肥料产品方案 |
6.3 生产工艺设计 |
6.3.1 生产工艺流程 |
6.3.2 主要设备 |
6.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6.5 效益分析 |
6.5.1 环境效益 |
6.5.2 社会效益 |
6.5.3 经济效益 |
6.6 经营管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新型易腐垃圾源头处理工艺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污水处理厂脱氮碳源来源优化研究[D]. 解欣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梁仲娇. 暨南大学, 2020(07)
- [3]社区易腐垃圾就地成肥设备中试及其臭气排放特征研究[D]. 毕峰. 浙江大学, 2020(02)
- [4]M县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资源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D]. 叶罗庚.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5]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工艺流程优化设计[D]. 陈家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6]完善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D]. 延爱萍. 西北民族大学, 2010(07)
- [7]餐厨废物回收利用管理研究[D]. 王莉. 天津大学, 2009(12)
- [8]城市生活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管理研究[D]. 赵丽君. 天津大学, 2009(02)
- [9]生活污水与易腐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及资源化技术研究[J]. 段金明,张亚平,林建清,周敬宣,周磊. 环境卫生工程, 2008(03)
- [10]餐厨垃圾生产肥料管理研究[D]. 陈国美.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