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布海-和龙地区天然气源岩特征及资源量测算

松辽盆地布海-和龙地区天然气源岩特征及资源量测算

一、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天然气烃源岩特征及资源量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逯瑞敬[1](2021)在《英台断陷沉火山碎屑岩致密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台断陷营二段沉火山碎屑岩致密气藏资源勘探潜力大,但是成藏规律较为模糊。基于气样和岩样的轻烃指纹分析致密气的气源及运聚特征,剖析气源岩品质及致密储层岩性、物性特征,阐明二者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并从影响单井产能的地质因素出发,分析制约单井产能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英台断陷营二段致密气轻烃指纹与该层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揭示其"原地生成、就近聚集"的成藏特征。高丰度、偏腐泥型有机质确保了充足的气源,粒间/粒内溶孔为气藏的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源储交互沉积模式成为气藏的有利保存条件,目前揭示的工业气流井基本分布在生气强度大于25×108m3/km2、孔渗大于4%和0.02×10-3μm2的源储范围内。虽然源储品质及其耦合关系控制着气藏的富集和分布,但单井产能与射孔层段平均渗透率的正相关性更为显着。因此,构造应力强、天然裂缝发育的五棵树地区是英台断陷营二段沉火山碎屑岩气藏勘探开发的首选目标。

冯承承[2](2021)在《松辽盆地巴彦查干地区青山口组一段沉积环境演化及其主控因素》文中指出

陈晓智[3](2018)在《致密气储量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致密砂岩气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非常规油气资源,但针对致密气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的相关规范或标准至今尚未出台。本文在简要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础上,对现阶段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进行讨论,针对致密砂岩气藏空间准连续分布、含气面积难确定、有效厚度与储层物性参数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认为利用不确定性的概率容积法计算致密砂岩气地质储量更为科学。以鄂尔多斯盆地康宁地区盒2段为例,利用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算法计算得到P90(低)、P50(中)、P10(高)不同概率地质储量。按照完井时间顺序依次计算不同探井数时地质储量,发现地质储量计算结果与已钻井数有关,在达到饱和勘探点之前应采用不确定性概率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降低勘探风险。利用不确定性概率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有利于致密砂岩气资源的健康有序勘探开发。

郭先涛[4](2017)在《布海-小合隆深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布海-小合隆地区目前开发面积小,深部储层特征不详,了解各层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可以为本地区的进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任燕宁[5](2017)在《松辽盆地榆树断陷火石岭—营城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松辽盆地东部断陷带的深层勘探取得突破,断陷盆地展现了广阔的勘探前景。榆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是东部断陷带内的一个复合半地堑盆地,由榆东、榆西两个次级断陷组成,勘探面积2741km2。断陷层主要由火石岭组、沙河子组与营城组构成。通过对区内地震资料的闭合解释,建立了研究区的地层构造格架,结果显示榆东、榆西两个次级断陷均为雁行式组合断裂控制的半地堑式断陷复合体,二者被中部榆树凸起分隔,并以榆树凸起为中线,总体形成了镜像的次级断陷组合;火石岭组地层受控盆断裂影响较小,广泛分布于断陷及榆树凸起区域内,沙河子组及营城组地层受控盆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断陷内部。以研究区内6口探井岩心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单井相综合分析,建立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岩相模式。研究区内共识别出六种岩相,分别是湖泊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近岸水下扇相和火山岩相,划分出12种沉积亚相、21种沉积微相;使用地震相识别方法,建立了区内岩相与地震相对应关系,恢复了火石岭组-营城组的岩相展布。其中火石岭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相、溢流相;沙河子组主要发育半深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营城组内发育滨浅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局部发育少量火山溢流相。岩心测试数据结果统计显示,火石岭组及沙河子组的暗色泥岩为榆树断陷的主要烃源岩,地化指标显示其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为主,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碎屑岩是区内重要储集单元,其物性以特低孔、特低渗为特征,且广泛分布火石岭组及营城组的火山岩可以提供潜在的储集空间。榆树断陷内发育自生自储、上生下储及下生上储型生储盖组合。油气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主要位于榆东次断陷的中部次凸区,其内火山穹窿构造带与厚层优质半深湖相烃源岩侧向接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谢青[6](2017)在《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六盘山盆地构造位置独特、多期构造单元控制、构造背景复杂,盆地总体位于华北地块西南缘与祁连-秦岭构造带接合部位。盆地油气资源较丰富,油气地质条件良好,早期在盆地石油地质调查中,在下白垩统、古近系及侏罗系、石炭系地层均发现多处地面油气显示,以下白垩统地层最显着,尤其在近年来的钻井中,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显示较多。论文从盆地的构造背景、重-磁-电特征、沉积特征、地层发育、地化特征、储集特征、生成机理及条件、富集机理及条件、含油气性、主控因素及成藏组合等方面出发,综合运用野外调研、实验分析、现场解析、等温吸附、标准对比、物探、数学等技术方法,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及前人研究等资料,以下白垩统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东山组泥页岩为重点研究层位,对研究区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做了详细探讨和评价,优选出研究区页岩油气有利区,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初步评估。(1)盆地构造位置特殊、演化背景复杂,白垩纪盆地具典型断陷湖盆性质,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沉积-构造环境相似;依据盆地重力、磁力、大地电磁测深等最新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分析,盆地内部主要存在3个低值区、4个磁异常区域及5个电性层;其中圈定的海原凹陷、固原凹陷是本次重点研究区,这一成果与地质资料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盆地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0个二级构造单元。(2)据前人研究及野外调研,六盘山盆地内缺失上白垩统,下白垩统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早白垩世,盆地有两大沉积沉降中心—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整个盆地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心低。发育的体系域类型主要有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萎缩体系域。盆地自下而上显示了一个由冲积扇→辫状河→湖泊相向上变深变细的退积旋回;发育两种沉积模式:一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三桥-李洼峡组;二为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在马东山-乃家河组。(3)下白垩统马东山组与乃家河组有机质来源为陆源碎屑物,泥页岩累计厚度较大,单层厚度多数在40m左右,连续性好;在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沉积时期,盆地发育多个沉积中心,以海原凹陷和固原凹陷最为发育。据实验分析,研究区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I型、II型、III型都有发育,主要以II型、III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为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时,研究区页岩油气发育在盆地横向和纵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横向上自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向边缘或斜坡具有页岩油变为页岩气的规律性特点;纵向上盆地内页岩油气由底部到上部地层呈现出页岩气-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的规律性分布。(4)据岩矿全岩鉴定,研究区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含量偏高,粘土矿物含量均值为13.2%,含量偏低,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开采。页岩油气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多被粘土矿物和碳酸盐岩矿物充填,发育毫-微-纳米多级孔喉系统。孔隙度和渗透率值较低,泥页岩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类型。利用等温吸附实验及现场解析等方法,研究区含气量主要在0.9m3/t2.03m3/t之间,马东山组平均为1.51m3/t,乃家河组平均为1.33m3/t,含气性较好;据低温干馏实验分析,研究区含油率不高,半焦产率高,生油潜量(S1+S2)介于0.232.78mg/g,生油潜量小。(5)据前人研究结果及本次研究,“生-储-聚”三位一体的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是页岩油气最典型的聚集机理,页岩气聚集机理又具有显着的“混合型”特点,研究区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页岩油是典型的源储一体、滞留聚集、连续分布的聚集机理。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物性、孔喉系统等条件,决定着研究区泥页岩的生烃潜力、储层好坏、含油率及含气量;其中地层埋深、岩石矿物组成、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气量等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生排烃作用等是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6)对整个盆地的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成藏组合时空匹配,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聚集成藏。与下白垩统有关的圈闭主要是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且具成排成带特点。发育的正反转断层、断层泥和糜棱岩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建立了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泥页岩油气参数评价标准,确定了页岩油气资源评估方法—体积法;优选出马东山组海原凹陷东部、固原凹陷中部、盘中2北西方和乃家河组海原凹陷中部、固原凹陷北东部5个页岩油气有利区块,并对其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后期整个六盘山盆地及中国其它陆相页岩油气的研究、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任燕宁,崔桐,刘杨,朱莹,张航[7](2017)在《松辽盆地东部榆树断陷下白垩统岩相展布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榆树断陷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了榆树断陷地层-构造格架,恢复了主要地层单元岩相展布特征,剖析了生储盖发育特征,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榆树断陷的榆东、榆西两个次级断陷均为雁行式组合断裂控制的半地堑式复合体,二者以中部榆树凸起为中线,构成了镜像次级断陷组合;其内发育了湖泊-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并在火石岭组时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火山溢流相和爆发相,构成了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及上生下储型有利生储盖组合;预测榆东次级断陷内位于中部凸起区邻接两侧次洼区烃源岩的火山穹窿带,是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李浩[8](2015)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层系较多,烃源岩类型多样。盆地北部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已发现苏里格、榆林、大牛地等大型上古生界气田,然而盆地中部地区勘探起步较晚,烃源岩的系统研究十分薄弱。虽然近年来盆地中部延长气田天然气储量逐年递增,但是其天然气地质基础研究薄弱,相关资料稀少,极大地制约了该区更深层次的勘探工作。而烃源岩对天然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区尚未对上古生界烃源岩开展全面、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排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大量新探井岩心样品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排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成果不但有助于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烃源岩地球化特征的认识,而且还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天然气运聚成藏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煤系烃源岩生烃理论为指导,通过将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盆地热演化史与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进行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排烃特征的综合研究,明确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生排烃特征与规律,讨论了主要的生排烃阶段,确定了生排烃中心,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提供了依据。在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系-二叠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包括一套陆相及海陆过渡相沉积的泥岩、煤和灰岩。研究区泥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煤主要发育于山西组和本溪组,其分布呈中部地区相对较薄,向东部和西北部煤厚度逐渐增加的特征;灰岩主要发育于太原组顶部,厚度较薄,分布范围较小,仅部分井可见。通过分析研究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特征,对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综合评价,认为成熟煤是其天然气最为主要的源岩;泥岩也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其贡献仅次于煤,其中山西组泥岩属于中等-很好的烃源岩,太原组和本溪组泥岩为好-极好的烃源岩:而灰岩的贡献能力则相对较小。研究区泥质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总体呈现南低北高的特点,大部分地区有机碳含量高于0.5%。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泥质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以Ⅲ型(腐殖型)为主,还有少量Ⅱ型和Ⅰ型,其源岩母质主要来源于陆源生物及少量的水生生物,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研究区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较高,普遍达到过成熟干气阶段,且在南部富县—延长一带镜质体反射率最高达3.0%以上,其周缘以环带状逐渐降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层系所经历的热演化阶段分析认为,上古生界各套烃源岩自沉积后所经历的温度逐渐增高,在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期间处于大量生排烃期,天然气生排烃强度达到顶峰,早白垩世之后随着地层温度的降低,烃源岩的生排烃速率明显降低并趋于停止。研究区上古生界现今煤系烃源岩的累计生烃强度为(25~65)×10gm3/km2,累计排烃强度为(15~60)×108m3/km2。生排烃中心主要位于陕北地区绥德-安塞-延长一带,生排烃中心现今煤系烃源岩的累计生烃强度为(40~65)×108m3/km2,累计排烃强度为(35~60)×108m3/km2。

张雪[9](2015)在《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渭河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是新生代断陷盆地。该盆地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地质条件不明,开采方式不当,研究方法不系统等条件的制约,至今尚未找到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本文以天然气的形成方式以及成藏条件为理论基础,结合野外地质调研、样品采集分析、室内数据处理、图件编制等方法,以天然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为主线,对渭河盆地天然气的类型、成藏模式、分布规律以及资源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渭河盆地天然气可以分为富氦天然气和生物成因气两类。天然气样品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中甲烷含量相对较低,普遍集中在10-20%之间,仅来自渭南的样品表现出极高的甲烷含量,可达到90%以上。天然气中氦气含量介于0.3-3%的样品占到了样品总数的78.7%,远高于工业标准的0.1%。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δ13C1值多介于-43-10‰,以煤成气为主,混有少量的无机成因气;来自渭南的样品δ13C1值均小于-55‰为生物气。氦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3He/4He的值介于2.2-78×10-8之间,为壳源成因氦。对天然气组分及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区富氦天然气多与煤成气共存,生物成因气几乎不含有氦气。渭河盆地的氦气源岩为富铀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蓝田花岗岩体和牧护关花岗岩体的平均含铀量分别为6.9×10-6和6.1×10-6,是本区氦气的主要源岩。氦气的主要储集层位为中孔、中渗的灞河—蓝田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分布于盆地的南部;生成的氦气溶解于不同类型的热流体中沿着断裂构造运移,在储层、圈闭、盖层配合良好的条件下聚集成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氦气成藏模式,分别为对流型正断层圈闭成藏模式、对流—传导型断块圈闭成藏模式、传导型断鼻圈闭成藏模式和传导型地层圈闭成藏模式,并认为华阴市、周至县和咸阳—西安地区是氦气分布的有利区,计算出本区氦气的生成量为6.58亿m3。渭河盆地生物气的源岩为固市凹陷张家坡组泥岩。其有机碳平均含量0.46%,氯仿沥青“A”含量平均0.041%,H/C原子比值为1.4左右,最高热解峰温平均值为427℃,镜质体反射率平均值为0.56%,说明源岩正处于干酪根演化的未熟—低熟阶段。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殖无定形体为主,腐泥无定形体次之,含少量的无结构镜质体,为Ⅱ1型干酪根。该区生物气主要形成于张4段,向上运移至砂岩相对发育的张1段—张3段,在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中聚集成藏,属于自生自盖的岩性圈闭生物气藏,主要分布于固市凹陷的南部地区,采用“生气率法”计算出该区生物气的生成量为28.35×1012m3,资源量为1417.5×108m3。综上分析认为,渭河盆地是多成分天然气共存的资源复合型盆地,具有很好的资源潜力,应加强对该区氦气及生物气的进一步研究,为我国未来天然气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郝乐伟,王琪,梁建设,唐俊,田兵,廖朋[10](2012)在《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瓯江凹陷是东海盆地油气资源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其勘探程度仍较低,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开展资源再评价,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根据钻井资料、不同沉积相烃源岩展布特征,结合前人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利用多图叠合法,对研究区有效烃源岩的平面分布进行预测,得出有效烃源岩的分布面积从月桂峰组、灵峰组到明月峰组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分析烃源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地质实际设置参数,运用概率论的原理,采用蒙特卡罗法进行计算,得到研究区资源量的概率分布曲线。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层组中,灵峰组资源量最大,月桂峰组次之,明月峰组最小;研究区总的基准资源量为5.73×108t,总资源量为(5.17~6.38)×108t。通过对研究区资源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影响研究区资源量计算的主要参数为地层厚度和氯仿沥青"A",面积对其影响较小。

二、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天然气烃源岩特征及资源量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天然气烃源岩特征及资源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英台断陷沉火山碎屑岩致密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区域地质概况
3 气源对比及源储特征
    3.1 气源对比
    3.2 烃源岩品质特征
    3.3 储层发育特征
        3.3.1 储层物性下限的厘定
        3.3.2 岩性对储层的控制
        3.3.3 沉积、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4 分析与讨论
    4.1 优质源岩对气藏分布的控制
    4.2 储层的发育程度制约着气藏的规模
    4.3 影响单井产能的关键因素剖析
5 结论

(3)致密气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2 致密气资源评价方法
    2.1 地质类比法
    2.2 盆地模拟法
    2.3 饱和勘探法
3 致密气储量计算方法
    3.1 致密砂岩气藏特性
    3.2 不确定性容积法
4 方法应用与研究意义
5 结论

(4)布海-小合隆深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岩石学特征
2 储集物性特征与成岩作用
3 储集物性的控制因素分析
4 结束语

(5)松辽盆地榆树断陷火石岭—营城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来源、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岩浆活动
第3章 地层-构造格架特征
    3.1 构造格架特征
    3.2 地层格架特征
    3.3 构造演化特征
第4章 岩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
    4.1 岩相类型与特征
    4.2 地震相类型及其与岩相对应关系
    4.3 岩相展布与演化特征
第5章 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有利远景区
    5.1 烃源岩发育特征
    5.2 储集层发育特征
    5.3 盖层发育特征
    5.4 生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5.5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页岩油气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页岩油气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油气研究现状
        1.2.3 六盘山盆地页岩油气研究现状
        1.2.4 页岩油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野外工作概况与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六盘山盆地地质构造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特征
        2.2.1 盆地基底构造演化
        2.2.2 白垩纪盆地类型分析及演化
    2.3 断裂特征
        2.3.1 断裂带划分及总体特征
        2.3.2 盆地西南缘边界断裂带特征
        2.3.3 盆地东缘边界断裂带特征
        2.3.4 构造单元划分
    2.4 盆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性和磁场特征
        2.4.3 大地电磁测深特征
        2.4.4 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特征
第三章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分析
    3.1 地层发育及划分
    3.2 层序地层
        3.2.1 层序地层分析
        3.2.2 体系域
    3.3 沉积相特征
        3.3.1 沉积相标志
        3.3.2 沉积模式
第四章 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条件
    4.1 烃源岩发育与分布
        4.1.1 泥页岩总体发育分布
        4.1.2 泥页岩纵向发育特征
        4.1.3 泥页岩平面发育特征
    4.2 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有机质丰度
        4.2.2 有机质类型
        4.2.3 有机质成熟度
        4.2.4 烃源岩与沉积环境
第五章 研究区页岩油气储集条件与含油气性
    5.1 泥页岩岩石学特征
        5.1.1 脆性矿物
        5.1.2 粘土矿物
        5.1.3 比表面积
    5.2 泥页岩储集特征
        5.2.1 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
        5.2.2 储层物性
    5.3 泥页岩含油气性
        5.3.1 油气显示
        5.3.2 含气性
        5.3.3 含油率
第六章 研究区页岩油气聚集条件及主控因素
    6.1 页岩油气聚集机理及聚集条件
        6.1.1 聚集机理
        6.1.2 聚集条件
    6.2 聚集主控因素
        6.2.1 页岩气聚集主控因素
        6.2.2 页岩油聚集主控因素
    6.3 页岩油气发育模式
        6.3.1 页岩油气发育和分布
        6.3.2 页岩油气发育模式
        6.3.3 油气类型发育模式
第七章 页岩油气有利区优选与资源评价
    7.1 成藏组合分析
        7.1.1 盖层发育特征
        7.1.2 圈闭及保存条件
        7.1.3 成藏组合特征
    7.2 页岩油气有利区优选
        7.2.1 页岩油气有利区评价参数标准
        7.2.2 评价方法
    7.3 有利远景区优选及资源预测
        7.3.1 页岩油气有利区优选
        7.3.2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预测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松辽盆地东部榆树断陷下白垩统岩相展布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层-构造格架特征
    1.1 构造格架
    1.2 地层格架
2 岩相展布特征
    2.1 火石岭组岩相展布
    2.2 沙河子组岩相展布
    2.3 营城组岩相展布
3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3.1 生储盖特征
        (1)烃源岩特征
        (2)储集层特征
        (3)生储盖组合特征
    3.2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4 结论

(8)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烃源岩展布特征研究现状
        1.2.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1.2.3 热演化史与生排烃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6 说明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2.2 主要对比标志
        2.2.3 地层特征
        2.2.4 地层划分结果
    2.3 沉积相特征
        2.3.1 本溪期沉积相特征
        2.3.2 山西期沉积相特征
        2.3.3 石盒子期沉积相特征
    2.4 储盖组合特征
        2.4.1 储盖组合概况
        2.4.2 储盖组合类型
    2.5 天然气特征
        2.5.1 烃类组分特征
        2.5.2 非烃组分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展布特征
    3.1 纵向分布特征
    3.2 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有机质丰度特征
        4.1.1 有机碳含量
        4.1.2 氯仿沥青“A”
        4.1.3 生烃潜量
    4.2 有机质类型特征
        4.2.1 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
        4.2.2 干酪根显微组分
        4.2.3 干酪根元素组成
        4.2.4 可溶有机质族组成
    4.3 有机质成熟度特征
        4.3.1 镜质体反射率
        4.3.2 最大热解峰温
        4.3.3 饱和烃色谱
第五章 烃源岩生排烃演化特征
    5.1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5.2 生烃特征
        5.2.1 生烃动力学参数选取
        5.2.2 生烃强度特征
    5.3 排烃特征
        5.3.1 排烃原理及参数选取
        5.3.2 排烃强度
    5.4 天然气资源量评价
        5.4.1 天然气资源量计算方法
        5.4.2 天然气聚集系数的确定
        5.4.3 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氦气研究现状
        1.2.2 生物气研究现状
        1.2.3 天然气成藏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渭河盆地基础地质条件
    2.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特征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水源及水动力环境
        2.3.2 水化学类型
    2.4 地热场特征
        2.4.1 盆地热源
        2.4.2 地温特征
第三章 天然气及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3.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3.1.3 天然气中甲烷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3.1.4 天然气中氦气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
        3.1.5 渭河盆地天然气资源类型
    3.2 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2.1 生物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2.2 氦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渭河盆地天然气成藏特征
    4.1 氦气成藏条件
        4.1.1 储层特征
        4.1.2 圈闭条件
        4.1.3 盖层特征
        4.1.4 氦气的运移和保存
    4.2 生物气成藏条件
        4.2.1 生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
        4.2.2 生物气的储、盖条件
        4.2.3 生物气的运移和保存
    4.3 天然气成藏模式
        4.3.1 富氦气藏形成过程
        4.3.2 氦气成藏模式
        4.3.3 生物气成藏模式
第五章 渭河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及资源量
    5.1 影响天然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5.1.1 影响氦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5.1.2 影响生物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5.2 渭河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
        5.2.1 氦气分布有利区预测
        5.2.2 生物气分布有利区预测
    5.3 渭河盆地天然气资源量
        5.3.1 氦气资源量计算
        5.3.2 生物气资源量计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松辽盆地布海—合隆地区天然气烃源岩特征及资源量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台断陷沉火山碎屑岩致密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J]. 逯瑞敬. 中外能源, 2021(10)
  • [2]松辽盆地巴彦查干地区青山口组一段沉积环境演化及其主控因素[D]. 冯承承.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致密气储量计算方法研究[J]. 陈晓智. 中国矿业, 2018(06)
  • [4]布海-小合隆深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郭先涛. 石化技术, 2017(11)
  • [5]松辽盆地榆树断陷火石岭—营城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D]. 任燕宁. 吉林大学, 2017(10)
  • [6]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页岩油气生成、聚集条件评价及有利区预测[D]. 谢青. 长安大学, 2017(01)
  • [7]松辽盆地东部榆树断陷下白垩统岩相展布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J]. 任燕宁,崔桐,刘杨,朱莹,张航. 世界地质, 2017(01)
  • [8]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D]. 李浩. 西北大学, 2015(03)
  • [9]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 张雪. 长安大学, 2015(01)
  • [10]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预测[J]. 郝乐伟,王琪,梁建设,唐俊,田兵,廖朋.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6)

标签:;  ;  

松辽盆地布海-和龙地区天然气源岩特征及资源量测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