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准契合点 形成突破点(论文文献综述)
唐洁[1](2022)在《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与实践路径探究》文中指出广告学原理作为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明确的传播导向性和社会引领性,其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深入挖掘教学大纲中容纳的思政育人元素及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将培养知行合一的广告人才作为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与归宿,发挥好每一堂课的育人作用,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成人+成才"的双向育人效果。基于此,文章分析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要点,并提出建设路径,以期促进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
国家税务总局教育中心[2](2021)在《学习兴税提素质 人才培养铸铁军》文中认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周晓红[3](2021)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要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体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深化、优化、固化实施路径,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
王铁鑫[4](2021)在《祭孔大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刘冉[5](2021)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有之义,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培育"同类竞争、多元发展"高校生态的必然选择。高校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上体现行业特色,要在专业准入退出上契合区域产业,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对接地方需求,要在产学研用智库上服务社会关切,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叶长盛,郭福生,周万蓬,吴志春,许德如,时国,李志文[6](2020)在《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教育模式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新时代对地学人才素质的需求和新工科建设对地学教育的新要求,东华理工大学经过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对多学科交叉融合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再深化、再拓展,凝练和升华出"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教育模式,以课程思政引领、科教融合创新、学科交叉渗透"三力"驱动,通过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与科研成果"三线"融合,实现学生人格品质、思维素养、职业能力的"三大"提升,全面提升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以达成新技术、新经济对地学工程人才的新要求。
欧阳佑春[7](2020)在《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洞口县现有罗溪、长塘、大屋3个瑶族乡、25个村寨,总人口22746人。近年来,洞口县立足罗溪瑶族乡实际,找准契合点、把住发力点、抓好突破点,坚持以点带面,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3个村寨入列中国传统村落,2个村寨分别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少数民族最美村寨,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嵌入了"统战元素",贡献了"统战智慧",彰显了"统战作为"。
刘丽果[8](2020)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思政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优势的重要载体。当前,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思政教育还要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形式,在弘扬特色文化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付松[9](2020)在《《当代贵州》:抓好抗疫专题,彰显党媒担当》文中研究表明加强专题报道的宣传策划,既是传递党的声音、形成舆论强势、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党媒面对同题大考必须肩负的职责使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当代贵州》连续策划推出了4期疫情防控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本文以这一专题报道为例,从"大""深""活"三方面分析做好专题策划的技巧,以供同行参考。
张凌云,谢正明,张晓晓[10](2020)在《从“课程思政”看测量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文中指出"课程思政"一词犹如石破天惊在教育行业掀起了一场变革,其意涵是当下主流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的结合。如何以专业课程测量技术作为切入口,把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专业体系建设中同步进行,形成出发点、落脚点的有效融入。
二、找准契合点 形成突破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找准契合点 形成突破点(论文提纲范文)
(1)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与实践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
三、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 |
(一)在广告简史中挖掘思政闪光点 |
(二)在广告基础理论中融入思政元素 |
(三)在广告案例讲授中强化思政认知 |
(四)在广告创意实践中映射思政内涵 |
四、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
(一)课上讲授与课下考查结合,渗透思政育人理念 |
(二)线上体验与线下互动结合,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
(三)教师启发与学生延展结合,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
(四)校园框架与社会实践结合,叠加思政育人效果 |
五、结语 |
(3)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
1.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1.2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
1.3 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新举措 |
2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
2.1 课程是课程思政的生成基础 |
2.2 思政是课程思政的着力关键 |
2.3 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依托 |
2.4 成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 |
3“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具体建构 |
3.1 更新课程理念 |
3.2 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
3.3 创新教学方法 |
3.4 优化教学环节 |
3.5 完善教学评教 |
4 结语 |
(5)“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意义 |
(一)高校走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之路,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有之义 |
(二)高校走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之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
(三)高校走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之路,是培育“同类竞争、多元发展”高校生态的必然选择 |
二、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实施路径 |
(一)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上体现行业特色 |
(二)要在专业准入退出上契合区域产业 |
(三)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对接地方需求 |
(四)要在产学研用智库上服务社会关切 |
(6)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教育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地学类新工科改革主要模式 |
二、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教育模式 |
(一)培养机制:三力驱动 |
1. 课程思政引领 |
2. 科教融合创新 |
3. 学科交叉渗透 |
(二)培养路径:三线融合 |
1.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融合 |
2.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 |
3. 课程体系与科研成果融合 |
(三)培养成效:三大提升 |
1. 人格品质提升 |
2. 思维素养提升 |
3. 职业能力提升 |
三、结语 |
(7)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洞口县融合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一)建立工作机制,融合汇聚各方力量 |
(二)培育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民族经济 |
(三)突出民族风味,融合构建美丽村寨 |
(四)促进民族团结,融合融洽血脉关系 |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三、深度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融合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 |
(二)整合资源力量,加大建设力度 |
(三)立足村寨实际,加快经济发展 |
(四)重视保护传承,提升文化内涵 |
(8)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界定 |
1. 红色文化 |
2. 民俗文化 |
3. 边境文化 |
4. 生态文化 |
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
三、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
四、地方特色文化蕴含丰富教育因素 |
五、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
1. 课堂讲授+现场教学 |
2. 专题研讨+小组报告 |
3. 社会实践+作品展示 |
4. 网络平台+拓展资源建设专栏 |
六、结语 |
(9)《当代贵州》:抓好抗疫专题,彰显党媒担当(论文提纲范文)
一、拓展延伸,把选题做“大” |
二、多点发力,把内容挖“深” |
1.评论,政治站位见高度。 |
2.综述,深挖提炼见力度。 |
3.案例,生动鲜活见温度。 |
三、融合传播,把形式做“活” |
1.多角度聚焦主题。 |
2.多形式美化版面。 |
3.多平台融合传播。 |
(10)从“课程思政”看测量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意涵 |
二、“课程思政”衍生基础在“专业课程” |
(一)在课程特点上 |
(二)在教学内容中 |
(三)在教学方法上 |
三、专业教学设计“六个环节”中植入思政元素 |
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相适的分析、改进 |
(一)夯实价值导向与专业素质的并驾齐驱 |
(二)强化教学过程中二者建设的现实性 |
(三)筑牢教师专业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汇集 |
四、找准契合点 形成突破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告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与实践路径探究[J]. 唐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22
- [2]学习兴税提素质 人才培养铸铁军[J]. 国家税务总局教育中心. 中国税务, 2021(12)
- [3]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 周晓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4]祭孔大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设计研究[D]. 王铁鑫.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5]“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初探[J]. 刘冉.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6]地学新工科人才培养“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教育模式探索[J]. 叶长盛,郭福生,周万蓬,吴志春,许德如,时国,李志文. 中国地质教育, 2020(04)
- [7]融合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欧阳佑春.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6)
- [8]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究——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刘丽果. 现代交际, 2020(23)
- [9]《当代贵州》:抓好抗疫专题,彰显党媒担当[J]. 付松. 传媒, 2020(22)
- [10]从“课程思政”看测量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教学[J]. 张凌云,谢正明,张晓晓.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