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幻灵 真诚的约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爽[1](2020)在《《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文中提出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均有诗集传世,地方志皆有传。明亡后,焕章作《志不二朝》,以明不仕新朝之志,或云游在外,或隐居山寺,或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以抒胸臆。其与顾炎武、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有密切的交往。李焕章是山东青州一带声名较着的文人,又处在明清鼎革之际,且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其目,表明其诗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其诗文的传存却十分散乱,未经专门系统的整理。目前所见其诗文集有《织斋文集》八卷共91篇与《织水斋集》(不分卷)168篇,这与方志及《提要》中所说“百万余言”显然是不相符。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查知民间流传的李焕章诗文213篇,分作“赋”“记”“序”“书”“跋”“传”“说”“墓表、墓铭”“疏”“族谱序”以及“杂着”,又从方志中辑录其佚文15篇,周亮工所辑《赖古堂文选》《藏弃集》《结邻集》中辑录其佚文7篇。此外,笔者又搜得李氏诗作45首。本文即笔者对以上诸篇进行点校及注释的成果。此外,笔者还详细梳理了李焕章的交往。李氏的交往范围极广,不仅有同州郡者,还有当时的名士如顾炎武、李澄中、周亮工等人;侨居诸城时,又与诸城遗民集团来往密切,同时与佛门中人相熟往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梳理来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基层士人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他们面对如此之时代巨变时所作的人生选择。全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和整理李焕章诗文集。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李焕章诗文集的流传和刊刻,梳理其存世文献,重点研究笔者在民间所获手抄本。第二章,系统点校里李焕章诗文。下篇是研究李焕章其人。第一章,介绍了明末清初山东的状况及李氏家族。明末清初的山东,战乱频繁,灾难不断,人民生活凄苦。许多望族也在这场动乱中受到冲击,不仅失去财产和家人,更有“夷夏之辨”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李氏家族的经历是这一时代的缩影,经过这一变故,李氏家族也由盛转衰,再不复当年。第二章研究李焕章的交往活动,李焕章交往广泛,涉及各个阶层,主要论述其与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的交往,兼及其与其他基层士人的来往。
叶嘉馨[2](2018)在《蔡复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蔡复一是活跃于晚明的政治家、文学家。明、清批评家关注其文学创作,并多将他视为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追随者,然其研究价值绝不仅囿于此。蔡复一生活时期跨万历、天启二朝,历任湖广参政、易州兵备道、山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身居高位,其政治人生历程颇能折射出晚明政坛的真实情状。他博学好古,善属诗文,诗歌创作经历了由闽入楚的过程,融合了竟陵派与晚明闽派的文学理想。凡此种种,造成其诗文独具面貌,富有研究价值。本文以蔡复一生平重要经历与诗文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梳理其生平经历入手,把握其人格、心态特点。通过梳理蔡复一与钟惺、谭元春文学上的交游,揭示其加入竟陵派的过程与深层动因,进而分析他与竟陵派的异同所在。作为朝廷大吏,蔡复一与东林党这一当时颇引人关注的政治群体有着特殊联系。蔡复一与东林党二者的政治思路之异同,体现出晚明士大夫在纷乱政局中政治选择的分合,蔡氏诗文创作亦受时局影响。此外,蔡复一与同乡好友交往的经历可揭示他对于乡邦文化的接纳与吸收。蔡复一推崇温柔敦厚诗教,强调情感与蕴藉的重要性,其诗内容丰富多样,风格多属竟陵孤峭幽深一脉。其又主张文章从心而出,才学并重,所作古文质朴细腻,骈文精巧秀丽,华而不艳。
金磊[3](2018)在《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文中提出处州府、衢州府和严州府是明代浙江省下辖的三个州府。相对明代浙江省的其他州府而言,这三个州府是以往研究者在地域文学研究中比较忽视的一个地区。本文以明代处州府、衢州府和严州府作家为考察对象,研究明代三地之文学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本研究整理所得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共计637个,其中重要作家有40余位,所能见到的存世诗文别集约50余种。根据整理所得的情况,在附录部分,写作了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的生平小传和诗文别集叙录,以备参考。文章结构大致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对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意义,介绍对三府作家的研究情况并作出评论,同时也概述三府的府况,为后文的叙述提供背景介绍。正文部分共分三章,分别为明代处州作家、明代衢州作家和明代严州作家。明代处州作家部分,主要以刘基家族、缙云作家群、遂昌作家、陈中州、郑汝璧等人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明代衢州作家部分,则以金实、方豪、吾谨、童佩、柴惟道、方应祥等作家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明代严州作家部分,则以邵亨贞、徐尊生、商辂、姚夔、徐贯、徐楚父子等作家为主干,介绍并评价他们的诗文成就,同时对明代严州出现的两部戏文《杀狗记》、《三社记》进行介绍、分析与评价。文章的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看法。本文以人物为中心,按照地域、时代和人物的划分方法安排文章结构,按所属州府的不同先划分作家群,而后以作家群所处时代再来划分作家。从地域文化、作家生平、作家创作等方面,介绍、分析作家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尽可能地描绘出明代处州、衢州和严州地区文学发展的图景。
杨倩梨[4](2016)在《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与空间意境营造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园林与诗词文学难分难离,这种关系奠定了言语素材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言语素材的概念灵感来自于电影美学,影片中的“言语”是组成影视元素中具有释义作用的、推动人物之间或人物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传统园林中同样运用着这种具有释义作用的“言语”——包括匾额、楹联、碑刻、文字地刻、屏刻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园林景观与游赏者之间的思想感情共鸣。本文将这些园林环境中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定义为言语素材。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各名园在意境营造上趋于臻境,在运用言语素材暗示、指引、强化空间意境方面非常成熟。虽然学术领域不乏关于苏州园林言语素材的研究,但缺乏以现代园林营造视野下对言语素材的梳理和研究。对苏州名园中的言语素材进行现代视野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分析现代园林中意境营造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并对当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和方法的指引。本文在了解国内外言语素材与意境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六个苏州名园中的言语素材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观察、实地拍摄和文字记录等方式对言语素材的形式与材质样式和使用位置进行整体情况梳理,共获得395个言语素材。从言语素材内容中提取577个景观意象进行分类统计,获得苏州名园言语素材常用的景观意象类型。另外选取苏州名园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沧浪亭中各10个空间,界定其物理空间范围,实地测量相关数据,并分析其中言语素材意象所反映的内容与物理空间吻合程度,总结得出言语素材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和作用方式。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六个苏州传统名园言语素材有匾额、楹联、景石镌字、井栏铭文、书画题咏、屏板题记和诗碑7种形式;外在表现形式包括7种:木板雕刻、竹板雕刻、砖刻、石刻和纸质装裱作品,其中木板雕刻以无边饰矩形为主,砖刻以线纹边饰矩形为主。(2)按照景观意象的内容性质将苏州传统名园言语素材的景观意象分成6类:自然景观类、乡村景观类、城市景观类、生活情境类、典故事迹类和人化意象类,其中自然景观类意象出现比例最高。按照景观意象的清晰程度分类有高度抽象类、比较抽象类、半具体半抽象类和高度抽象类,其中以半抽象半具体的景观意象最多。(3)苏州名园的园林空间与其中的言语素材并不完全吻合,依照言语素材中意象实现的比例将空间与言语素材的关系分为高度吻合、比较吻合、较少吻合和完全不吻合四种关系。影响言语素材与空间吻合程度的因素有:1)景观意象表征的景物内容与状态,其中包括稳定的景物内容、景物的特定状态和虚拟的景观意象;2)空间的结构与布局位置;3)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物质条件。(4)六个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中的意象特点有:1)丰富的天文气象变化;2)显着的地域性特色;3)风雅的居游情境表现;4)自由的仙境生活向往;5)山林田园的归隐情怀;6)人化意象的隐喻自比。(5)言语素材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1)言语素材的形式和外在形式呈现的质料感形成相应的情态气氛,产生模糊的艺术美感,并将思维约束向美好的事物方向上发展;2)言语素材的内容约束思维,引导审美注意方向;3)以景观意象补充象外之象;4)实现时空维度的预设体验;5)激发深层次的思想活动。
王伟龙[5](2012)在《新时期以来藏地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演变 ——以六个代表性文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以来,藏地文学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它们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随着时代推进,藏地作家的人物塑造也呈现出丰富的演变,这种演变突出地存在于这些长篇小说中。对于新时期以来的藏地文学,特别是其中的藏族文学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针对其中人物塑造演变的集中性研究还很少。本文从新时期以来的藏地文学中择取了六部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对其中的人物塑造演变展开探究。笔者将从分析人物角色演变入手,再探析人物塑造法的演变,最后揭示人物塑造演变的三大根本性特征,并探讨特征的成因。其中,第一章以藏地、汉地(中原)、外国三个地域为角度划分人物角色,并分析角色演变的基本规律。第二章将以创作方法、修辞、结构为维度,来揭示这些文本中主要的人物塑造法的演变。第三章探究形成人物塑造演变根本性特征的原因:探究人物之间民族、阶级矛盾的变化,以反映“人物的矛盾特征”;探讨人物宗教神性色彩愈加符合藏地宗教特征的趋势,以验证“人物的藏地宗教特征”;讨论指导人物塑造的“人”之观念的演变,以验明“‘人’之观念不断丰富的特征”。
刘剑,祝瑞[6](2011)在《商业银行如何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文中提出房地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资产业务,如何加强管理是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商业银行应将房地产贷款的管理作为客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产品营销和优质服务的方方面面,帮助企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实现业务发展。银行应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打造客户管理系统;以资金监管为主线,设计贷款管理方案;以客户经理为核心,加强客户基础建设。
桂绍贞[7](2010)在《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 ——以台北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为例」的主要研究核心在于探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的学理,并且解释台北市基础教育如何透过该等质量保障管理策略的拟定与实施,以保障基础教育的水平。为能了解台北市国民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策略与成效,本论文透过文献探讨与档分析法,分析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编印之相关档,以及实地参观访问检视台北市2006至2008年获评优质学校的国民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策略与成效。采用陈玉琨提出的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模式,比较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纽澳、芬兰,以及两岸三地包含:大陆、香港、台湾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策略,本研究探讨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理论,并且比较东西方各具特色的实践策略。聚焦「大陆台商子女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议题,本研究透过个案的探讨,分析大陆台商对于台商子女学校的选择因素,以及台商子女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实施策略,最后再剖析大陆办学的挑战。本研究归纳发现如下:一、教育质量保障是教育永续发展的命脉二、完整周详的评鉴体系有助于教育质量管理的落实三、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具备发展学校特色的创意策略四、校长的领导与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五、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必影响教育质量保障六、大陆台商子女学校的发展必须揉合东西方与两岸三地不同的管理策略并卓参发展经验差异,可为日后华人教育发展参考借镜。
邓家萍[8](2010)在《S管理观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算起,至今已整整100年了。在百年的管理长河中,伴随经济、社会的变迁,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学理论也随之不断地变革与完善。其间形成了各种人性假设理论,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相应地提出的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也都不乏成功的典范。任何一种人性假设及其相关的管理方式,都推动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但人类所处的社会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必然出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不相适应的尴尬局面,当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人们应对原有的管理理论进行不断创新。21世纪,经济全球化在纵深中继续发展,创意经济大行其道,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人性进行重新审视,提出适合时下社会发展的人性假设,然后以新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前提去创新管理模式。因此,本论文在全面分析比较东西方管理文化中的各种人性假设,总结现有各种模式的管理思想的前提下,提出采纳古今、融合东西、顺应时代的“自在人”假设与S管理观,并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管理实践,构建S管理观的理论模型,以实现组织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本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研究展望外,共分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概念、假设与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管理、管理观、管理模式等相关概念,回顾东西方人性假设及相关的管理思想,比较分析其优缺得失,为“自在人”假设及S管理观出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第二部分,“自在人”假设与S管理观。本章在全面阐释“自在人”假设内涵及“自在人”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自在人”的S管理观。其理论原理是管理和伦理的对立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立统一;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对立统一。第三部分,S管理观理论模型的构建。此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以“自在人”假设和管理的主要矛盾为建模前提,人、组织、社会为理论模型的核心要素,根据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构建S管理观的理论模型——金三角模型。第四部分,S管理观的理论模型的应用研究。本章是对上一章内容的继续深化,分析了金三角模型的一般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遵循的四大原则,履行的五大职能。第五部分,案例分析。此部分以网龙(中国)公司的成功为例,证明了S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陈培根[9](2009)在《萍钢改制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改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萍钢全称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曾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2003年经过改制,创造了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奇迹,成为江西省工业战线上的一面鲜艳旗帜,被誉为“钢铁旗帜”。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萍钢实行“不减产、不减员、不减薪”政策,员工收入较改制前得到大幅增长,同时还面向社会大规模招收富余劳动力。由于萍钢改制后的突出表现,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高度肯定萍钢改制和改制后的健康快速发展,称赞:“萍钢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是我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改革最成功的典范,而且成为我们省大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典型”。研究萍钢改制问题对于萍钢的更好发展及国企改革的深化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阐述国内外国有企业改制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萍钢改制的动因、改制的进程、改制过程中的变革管理及其改制绩效,并分析了萍钢改制成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有关文献及实际环境归纳出萍钢改制的动因:萍钢公司改制,是外部宏观经济改革、行业变化外部环境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多因素促进的结果。(2)通过实证与实地考查得出萍钢改制的进程与变革管理策略: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加上稳妥推进、规范运作,使萍钢改制顺利实施,并全面实施战略变革、机制变革和管理变革。(3)结合实际与专家访谈分析萍钢改制取得的绩效:通过萍钢的企业发展能力、企业经营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及企业影响能力分析,表明萍钢改制是成功的。(4)萍钢改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提供了借鉴。
陈建伟[10](2008)在《网络流行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带来了交际环境、交际方式的更新,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它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部分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经过十多年的演进,网络流行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还在使用着。本文通过对《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2001)、《网络语言》(刘海燕,200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5年高校网络媒体BBS用语表、近几年来每年各大媒体评出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以及国内主要的几个网络社区论坛语言里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系统整理。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法、比较法、阐释法、例证法等方法分别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的界定、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与特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学分析几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阐释。从而得出网络流行语本质上是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产物,是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语言发展的新形态。全文分为绪论、网络流行语发展和研究回顾、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和特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学分析和余论五个部分。
二、幻灵 真诚的约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幻灵 真诚的约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遗民研究 |
(二)明遗民研究 |
(三)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研究 |
(四)李焕章研究 |
三、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上篇 《李象先集》整理 |
第一章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
第一节 李焕章存世文献概述 |
一、李焕章存世文献梳理 |
二、李焕章诗文总数考辨 |
第二节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 |
第二章 《李象先集》整理 |
前言 |
李象先集 |
卷一 赋 |
卷二 记 |
卷三 序 |
卷四 书 |
卷五 跋 |
卷六 传 |
卷七 说 |
卷八 墓表墓铭 |
卷九 疏 |
卷十 杂着 |
象先文拾遗 |
象先遗诗 |
附录 |
一、李焕章家人诗作 |
二、《织斋文集》序及目录 |
三、《织水斋集》序及目录 |
四、李焕章生平资料 |
五、诸城友人所藏李焕章着述目录 |
六、友人赠诗 |
下篇 李焕章其人及其交游考 |
第一章 李焕章生活之时代 |
第一节 明末山东的社会状况 |
第二节 清军南下侵扰及抗清斗争 |
第二章 乐安李氏与李焕章其人 |
第一节 乐安李氏家族 |
一、明初徙居,渐成显族 |
二、父祖贤德,称闻乡里 |
三、兄弟五人,皆有所成 |
四、朝代鼎革,家族衰落 |
第二节 李焕章其人 |
一、绝意仕进 |
二、外出游历 |
三、结社隐居 |
四、编修方志 |
第三节 李氏生卒年考证 |
一、李氏生年 |
二、李氏卒年 |
第三章 李焕章交游考 |
第一节 与周亮工及“真意亭四君子”之交 |
一、与周亮工之交 |
二、与李澄中之交 |
三、与安致远、张贞之交 |
第二节 与其他士人之交 |
一、与诸城遗民团体之交 |
二、与青州等地其他士人之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蔡复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蔡复一生平与着述 |
第一节 生平与性情 |
第二节 着述情况 |
第二章 蔡复一与竟陵派 |
第一节 蔡复一与钟惺 |
第二节 蔡复一与谭元春 |
第三节 蔡复一与竟陵之分合 |
第三章 蔡复一与东林党 |
第一节 蔡复一与东林党人的异同 |
第二节 蔡复一与东林党之关系 |
第四章 蔡复一与闽地文人 |
第一节 同邑知己蔡献臣、池显方 |
第二节 同门诤友张燮、曹学佺 |
第五章 蔡复一诗学观与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诗学观 |
第二节 诗歌创作 |
第三节 诗歌特征 |
第六章 蔡复一古文与骈文创作 |
第一节 文章观 |
第二节 古文创作 |
第三节 骈文创作 |
结语 |
征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述评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二、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的状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四、若干说明 |
第二节 自然环境、历史地理与社会发展概况 |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地理 |
二、社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明代处衢严作家的概况 |
一、作家的空间与时间分布 |
二、作家群体与作家作品特征 |
第一章 明代处州作家 |
第一节 明前期以刘基家族为代表的处州作家 |
一、刘基的生平与着作 |
二、刘基的文学作品 |
三、刘琏、刘璟和刘廌 |
四、叶子奇 |
五、永乐至宣德间的作家 |
第二节 明中期处州作家 |
一、缙云作家群 |
二、遂昌作家 |
三、其他地区作家——何镗和陈中州 |
第三节 明后期处州作家 |
一、郑汝璧 |
二、项应祥 |
三、郑赓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代衢州作家 |
第一节 明初至正德年间的衢州作家 |
一、金实 |
二、胡超 |
三、方豪 |
四、吾谨 |
第二节 嘉靖年间的衢州作家 |
一、徐鸣銮徐惟辑父子 |
二、宋淳 |
三、徐霈 |
四、张文介 |
五、童佩 |
六、柴惟道 |
第三节 万历至明末的衢州作家 |
一、万历至崇祯间的文章大家 |
二、万历至崇祯间的笔记作家 |
三、释传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代严州作家 |
第一节 明初严州作家 |
一、邵亨贞 |
二、鲁渊 |
三、徐尊生 |
四、明前期其他诗文作家 |
五、徐(田臣)与《杀狗记》 |
第二节 正统至正德间的严州作家 |
一、正统至正德间以商辂为代表的严州官僚作家群 |
二、商辂 |
三、姚夔 |
四、徐贯 |
五、明中前期其他严州作家 |
第三节 正德以后的严州作家 |
一、徐楚父子与《青溪诗集》的编纂 |
二、明中后期到明末的严州作家 |
三、其沧与《三社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存世别集情况 |
一、明代处州作家存世别集 |
二、明代衢州作家存世别集 |
三、明代严州作家存世别集 |
附录二:明代处州、衢州、严州作家小传 |
一、明代处州作家小传 |
二、明代衢州作家小传 |
三、明代严州作家小传 |
参考书目 |
一、诗文总集、选集与作家别集、着作文献 |
二、诗话、史料、传记、方志 |
三、今人编纂文献、现代研究专着与学位、期刊论文 |
致谢辞 |
(4)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与空间意境营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
1.1.1 言语素材对园林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
1.1.2 当代园林建设中言语素材应用遭到冷落 |
1.1.3 苏州名园言语素材的现代视野研究不足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言语素材的相关研究 |
1.3.1 东亚与东南亚国家 |
1.3.2 西方国家 |
1.3.3 国内言语素材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意境的相关研究 |
1.4.1 意境的概念内涵研究 |
1.4.2 意境作用原理的研究 |
1.4.3 意境营造手法的研究 |
1.4.4 意境实例分析的研究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语言‖与―言语‖ |
1.5.2 言语素材 |
1.5.3 景观意象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地理条件 |
2.1.2 人文条件 |
2.2 调研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
2.2.1 拙政园 |
2.2.2 留园 |
2.2.3 网师园 |
2.2.4 沧浪亭 |
2.2.5 狮子林 |
2.2.6 艺圃 |
2.3 研究数据采集 |
2.3.1 文献资料 |
2.3.2 实地调研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六个苏州名园言语素材应用概况 |
3.1.1 言语素材的应用形式 |
3.1.2 言语素材的材质样式 |
3.1.3 言语素材的使用位置 |
3.2 言语素材的景观意象分类与统计 |
3.2.1 按景观意象的内容性质分类统计 |
3.2.2 按景观意象的清晰程度分类统计 |
3.3 言语素材与园林空间的吻合程度 |
3.3.1 言语素材内容与空间实景高度吻合 |
3.3.2 言语素材内容与空间实景比较吻合 |
3.3.3 言语素材内容与空间实景较少吻合 |
3.3.4 言语素材内容与空间实景基本不相关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六个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中的意象特点 |
4.1.2 言语素材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 |
4.1.3 影响言语素材与空间吻合程度的因素 |
4.1.4 由言语素材主导构建的心理空间探讨 |
4.1.5 传统园林言语素材中的景观意象应用可能性 |
4.1.6 当代园林中言语素材的应用探讨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六个苏州名园言语素材汇总 |
(5)新时期以来藏地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演变 ——以六个代表性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人物角色演变 |
第一节 藏地本土角色 |
一、 阶级角度:社会主要阶层角色的演变 |
二、 宗教角度:补述平民、贵族的神性色彩 |
三、 性的角度:由单调到丰富的人物“性”色彩 |
四、 “传奇”角度:来自民间的传奇性角色 |
五、 女性角度:藏地女性塑造方式的三个阶段 |
第二节 汉地(中原)角色 |
一、 历史身份:由清晰区分到单一化 |
二、 创作情感:由融聚到排斥 |
第三节 外国角色 |
一、 角色历史分期与特征 |
二、 各时期形象特质与创作情感 |
第二章 塑造法演变 |
第一节 创作方法角度 |
一、 魔幻化 |
二、 民俗化 |
第二节 修辞角度 |
一、 心理化:透视隐含作者和人物形象的角度之一 |
二、 议论化:“有中介”议论的重要性 |
三、 反讽:距离控制中的生动性 |
第三节 结构角度:让结构暗中为人物塑形 |
一、 文本架构 |
二、 部分或章节连构 |
三、 章节内部结构 |
第三章 演变根本性特征探源 |
第一节 人物的矛盾特征与民族、阶级矛盾 |
第二节 人物的藏地宗教特征与藏地宗教历史 |
一、 简述藏地宗教历史,概括藏地宗教特征 |
二、 典型人物对藏地宗教特征的反映 |
第三节 “人”之观念不断丰富的特征 |
一、 “人”之观念的重要性 |
二、 “人”之观念的阶段性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本人物辑录 |
附录二:作者简介及文本内容梗概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6)商业银行如何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
二、如何科学构建房地产贷款管理体系 |
(一)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打造客户管理系统。 |
(二) 以资金监管为主线, 设计贷款管理方案。 |
(三) 以客户经理为核心, 加强客户基础建设。 |
(7)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 ——以台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三节 学校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之意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五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二章 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教育质量管理理论 |
第二节 教育质量保障之模式分析 |
第三节 精致教育质之理论模式 |
第三章 西方国家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一节 欧盟主要国家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二节 美国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三节 英国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四节 日本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五节 澳大利亚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四章 两岸三地教育质量保障管理 |
第一节 大陆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策略之探讨 |
第二节 香港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三节 台湾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四节 台北市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探讨 |
第五节 大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台北优质教育异同之探讨 |
第五章 台北市质量保障之个案分析 |
第一节 校长领导及学校行政管理层面之分析 |
第二节 课程发展、教师教学、专业成长及学生学习层面之分析 |
第三节 资源统整、及学校文化价值层面之分析 |
第四节 综合讨论 |
第六章 大陆台商子女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之个案分析 |
第一节 大陆台商子女学校是因应需求而创校 |
第二节 现行教育质量管理与实施策略分析 |
第三节 台商学校现行督导与考评机制 |
第四节 台商子女教育尚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书目 |
附录一 PISA表现Top各国家(地区)总积分表 |
附录二 访谈记录表 |
附录三 各校访谈分析记录 |
谢志 |
(8)S管理观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概念、假设与相关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分析 |
2.1.1 管理与管理观概念的界定 |
2.1.2 管理模式概念的界定 |
2.2 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 |
2.2.1 人性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 |
2.2.2 人性假设在管理学中的地位 |
2.2.3 东西方人性假设及其管理思想之比较分析 |
2.3 关于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
3 “自在人”假设与 S 管理观 |
3.1 S“自在人”假设:S 管理观的理论假说 |
3.1.1 “自在人”的概念内涵 |
3.1.2 “自在人”的群体特征 |
3.1.3 “自在人”假设的适用范围 |
3.1.4 “自在人”假设的解读:马斯洛人本哲学的视角 |
3.2 S 管理观的三大理论基石 |
3.2.1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
3.2.2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
3.2.3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
3.3 S 管理观的两大核心思想 |
3.4 S 管理观的三大理论原理 |
3.4.1 管理和伦理的对立统一 |
3.4.2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立统一 |
3.4.3 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对立统一 |
3.5 S 管理观的文化解读 |
3.5.1 世界文化格局下的“S 管理观” |
3.5.2 中国文化蕴育下的“S 管理观” |
4 S 管理观理论模型的构建 |
4.1 理论模型构建的前提 |
4.1.1 “自在人”假设下的管理预期 |
4.1.2 管理的主要矛盾:人的自在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矛盾 |
4.2 理论模型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
4.2.1 人 |
4.2.2 组织 |
4.2.3 社会 |
4.2.4 人、组织、社会间的作用机理 |
4.3 S 管理观的理论模型——金三角模型 |
4.3.1 自在形态 |
4.3.2 不自在形态 |
4.3.3 金三角模型 |
4.4 金三角模型分析:组织生命周期的视阈 |
4.4.1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4.4.2 金三角模型是组织成熟期的最佳选择 |
4.4.3 应用金三角模型突破组织生命周期的“两大拐点” |
5 S 管理观理论模型的应用研究 |
5.1 S 管理观理论模型的应用条件 |
5.2 金三角模型的管理演绎——S 管理模式的构建 |
5.2.1 “自在”文化模式 |
5.2.2 “人性化”制度模式 |
5.2.3 “3C”创新模式 |
5.3 金三角模型的应用:S 管理模式的四大原则 |
5.3.1 明确价值观原则 |
5.3.2 尊重人性原则 |
5.3.3 创新发展原则 |
5.3.4 创意竞争原则 |
5.4 金三角模型的应用:S 管理模式的五大职能 |
5.4.1 战略管理职能 |
5.4.2 扁平化组织职能 |
5.4.3 教育型领导职能 |
5.4.4 无为控制职能 |
5.4.5 内在激励职能 |
6 案例分析:S 管理模式在网龙(中国)公司的实际应用 |
6.1 网龙(中国)公司的发展历程 |
6.2 网龙(中国)公司推行 S 管理模式的充要条件 |
6.2.1 充分条件 |
6.2.2 必要条件 |
6.3 S 管理模式在网龙公司的应用 |
6.3.1 S 管理模式在网龙公司文化中的体现 |
6.3.2 S 管理模式在网龙公司制度中的体现 |
6.3.3 S 管理模式在网龙公司创新中的体现 |
6.4 效用评价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萍钢改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有企业改制理论与实践 |
2.1 国有企业改制理论综述 |
2.1.1 国外国有企业改制理论研究 |
2.1.2 国内国有企业改制理论 |
2.2 我国国企改制实践 |
2.2.1 我国国企改制历程 |
2.2.2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途径 |
2.2.3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制模式 |
第3章 萍钢公司概况及改制的动因分析 |
3.1 萍钢公司概况 |
3.1.1 萍钢公司基本情况 |
3.1.2 萍钢公司发展历程 |
3.2 萍钢改制的动因分析 |
3.2.1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是萍钢改制的新导向 |
3.2.2 钢铁行业发展形势是萍钢改制的催化剂 |
3.2.3 公司自身发展选择是萍钢改制的源动力 |
第4章 萍钢公司改制方案及实施情况 |
4.1 改制指导思想 |
4.2 改制目标 |
4.3 改制步骤 |
4.3.1 准备阶段 |
4.3.2 宣传发动阶段 |
4.3.3 改制方案的提交及审批 |
4.3.4 资产评估阶段 |
4.3.5 实施阶段 |
4.4 整体改制有关重大问题处理办法 |
4.4.1 国有资产退出的处置办法 |
4.4.2 职工安置实施办法 |
4.4.3 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办法 |
4.4.4 银行债务的处置办法 |
第5章 萍钢改制后企业内部管理改革 |
5.1 改制后萍钢的发展战略 |
5.1.1 再造战略 |
5.1.2 重组战略 |
5.1.3 企业发展战略 |
5.2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
5.2.1 组织结构改革 |
5.2.2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5.2.3 财务管理改革 |
第6章 萍钢改制的绩效分析 |
6.1 企业发展能力 |
6.1.1 企业规模快速发展 |
6.1.2 危机应对能力增强 |
6.1.3 文化凝聚力增强 |
6.2 企业经营能力 |
6.2.1 经营业绩显着提高 |
6.2.2 产品竞争力显着提升 |
6.2.3 员工结构极大优化 |
6.3 企业管理能力 |
6.3.1 资金管理核心化 |
6.3.2 成本管理科学化 |
6.3.3 人事管理人性化 |
6.3.4 销售管理战略化 |
6.3.5 经营方式高效化 |
6.4 企业影响能力 |
6.4.1 社会贡献迅速扩大 |
6.4.2 社会影响明显提升 |
第7章 萍钢改制的启示及思考 |
7.1 萍钢改制的启示 |
7.1.1 管理团队审时度势是成功改制的坚实基础 |
7.1.2 全体员工支持理解是成功改制的前提条件 |
7.1.3 企业规范运作是成功改制的有力保障 |
7.2 对萍钢改制的思考 |
7.2.1 改制的根本目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7.2.2 改制的主导力量——政府与企业的博弈 |
7.2.3 改制的有效手段——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
7.2.4 改制的良性格局——利益相关者的多赢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网络流行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对象、范围 |
1.2 论文使用的语料 |
1.3 论文采用的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网络流行语发展和研究回顾 |
2.1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网络语言的产生 |
2.2 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 |
2.3 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
2.3.2 国内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
2.4 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和特点 |
3.1 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 |
3.1.1 汉字新词 |
3.1.1.1 旧词新解 |
3.1.1.2 谐音 |
3.1.2 缩略 |
3.1.2.1 英语缩略 |
3.1.2.2 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 |
3.1.2.3 不同符号系统的组合缩略 |
3.1.3 表意符号 |
3.1.3.1 数字谐音 |
3.1.3.2 数字密码 |
3.1.4 表情符号 |
3.2 网络流行语的一般特点 |
3.2.1 语言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有机结合 |
3.2.2 语言结构的经济性 |
3.2.3 语言风格的幽默性 |
3.2.4 语言使用中的不规范性和粗俗性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学分析 |
4.1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因素分析 |
4.1.1 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催生出网络流行语 |
4.1.2 网络的时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是网络流行语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
4.1.3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注意力经济的双重作用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 |
4.1.4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群体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根基 |
4.2 后现代网络亚文化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分析 |
4.2.1 文化、亚文化、后现代网络亚文化 |
4.2.1.1 文化 |
4.2.1.2 亚文化 |
4.2.1.3 后现代网络亚文化 |
4.2.2 后现代网络亚文化的特征 |
4.2.2.1 重新解构、消解意义 |
4.2.2.2 游戏化、娱乐化 |
4.2.2.3 开放性和多元化 |
4.2.2.4 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
4.3 其他因素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分析 |
4.3.1 语言接触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
4.3.2 影视文学语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
4.4 网络流行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
第五章 余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四、幻灵 真诚的约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D]. 刘爽.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蔡复一研究[D]. 叶嘉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3]明代处衢严作家研究[D]. 金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苏州名园言语素材与空间意境营造关系研究[D]. 杨倩梨.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新时期以来藏地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演变 ——以六个代表性文本为例[D]. 王伟龙. 暨南大学, 2012(10)
- [6]商业银行如何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J]. 刘剑,祝瑞. 现代金融, 2011(08)
- [7]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 ——以台北市为例[D]. 桂绍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8]S管理观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邓家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9]萍钢改制案例研究[D]. 陈培根. 南昌大学, 2009(S1)
- [10]网络流行语研究[D]. 陈建伟. 广西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