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山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山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黄琦[1](2021)在《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国内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日益加快,国家相关部门也针对乡村旅游行业出台了很多发展政策,上海市宝山区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和旅游资源优势,也制定了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因此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宝山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从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介绍乡村旅游、市场环境、经营发展等相关变化。同时,为了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政策支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政府政策的改善提供支撑,针对上海市宝山区乡村区域的居民、公共管理人员、旅游行业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的问卷调查。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政策支持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学习国内外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的经验,最后结合实际,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这一背景,提出了对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政策支持的相关意见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主要存在政策体系混乱、政策目标偏差、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反馈滞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发展政策缺乏系统性、政绩观念不合理、政策执行部门协同弱、政策评估机制不完善。同时本文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的经验,结合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实际,从科学规划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新环境、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新内涵、加强乡村旅游要素新保障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张思佳[2](2021)在《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的提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园作为社会发展下的多产业融合载体,成为了有效推动生态、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景观观赏游览的角度,休闲农业园的的农业景观,也成为了城市居民闲暇度假的好去处。此外,休闲农业园中逐渐生态化的农业景观,以及更加丰富化的自然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亲近自然的共性需求。依据北京新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来看,主要提到了构建浅山休闲游憩带,形成城景合一、山水互动的特色风貌,打造平原休闲农业旅游区、浅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对于浅山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政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态发展保护带,也为农业景观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依托。本研究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为政策导向,以浅山区为主要研究背景,探索浅山环境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新模式。全文对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和总结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浅山背景下的农业景观设计。首先对基本休闲农业园理论以及浅山区发展理论进行归纳学习,并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本研究案例园区可借鉴的经验;再次,对北京新城市规划的政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北京市的浅山环境进行基础分析,最后结合对浅山区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实践案例的景观规划,进一步阐释前期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赵雪娇[3](2020)在《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对乡村旅游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北京市山区乡村,既有北京市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又具备游憩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而对于山区搬迁旧村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本文立足北京市山区搬迁旧村,以闲置宅院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位,以GIS和空间句法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核密度分析模型、轴线分析模型、视域分析模型为主要分析方法,分析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导向下的搬迁旧村的旅游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本研究拓展了大都市郊区山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也为大都市郊区山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指导。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宅基地、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次,重新界定“搬迁旧村”、“村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概念。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为论文第二章,是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总结休闲旅游学、空间句法、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理论及租差理论,借鉴山东竹泉村、北京大石窑等案例,建立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及空间形成机制理论。在空间结构理论部分,本文提出了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功能空间单元主要由高端民宿区、休闲娱乐区、风景观光区构成,功能空间单元在地理空间上组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区块交替的轴线延伸式、单中心圈层式、组团分布式。在形成机制部分,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影响因素可分为经济、社会、空间、自然四类。通过归纳各影响要素的作用力,分为经济选择机制、社会选择机制、空间选择机制三部分,分别影响山区搬迁旧村的开发规模大小、开发整体形态、业态区位选址。第三部分是北京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部分,为论文的第三、四、五章。选取村企合作型、自主开发型、企业开发型三种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村企合作开发模式往往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村庄,采用渐进式开发,业态呈高端多元化,空间上表现为区块交替轴线延伸式;村集体自主开发模式适用于中等规模的村庄,进行局部集聚开发,业态较为高端、多元,空间上呈现单中心圈层式;企业开发模式,为了尽快进行整体开发,往往选择规模较小的村庄,业态高端,但比较单一,空间上呈现多组团开发。(2)经济选择机制、社会选择机制、空间选择机制共同影响山区搬迁旧村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空间的空间结构,不同开发模式所受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以经济、自然、社会或空间影响因素为主,其中,经济因素决定开发规模的大小,社会因素决定了开发的整体形态,自然和空间影响因素始终决定着旅游业态的区位选址。第四部分是结论,回顾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不足与展望。

郑圣楠[4](2020)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研究 ——以十堰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旅游业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热点。随着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的兴起,各大景点进行的体育娱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活泼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受这种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十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设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本文在研究十堰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努力探讨开发路径。结论和建议如下:1.十堰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开发体育旅游项目的良好资源。2.十堰地区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宣传力度不够、产业链松散等因素。建议结合实地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整合体育旅游产业链,发挥区域优势。3.十堰地区的民族传统开发力度较弱。建议引进特色旅游产品,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升十堰体育旅游品牌。4.十堰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建议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多方面挖掘市场潜力,努力使十堰地区体育旅游得到良好的发展。

李婷[5](2020)在《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阶段,人们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对生命和生活质量提出更高需求,突出表现在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与旅游消费上。随着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健康+旅游”新业态的巨大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健康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2017年我国首批13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公布,其中有6个属于山地环境型,山地发展健康旅游的优势逐渐凸显,这为我国山地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目前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健康旅游的潜力加以评价,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其发展潜力,也能反映旅游地当前发展健康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对症下药”提供了依据。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较少,而关于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如何科学评价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潜力、推进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等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今后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提供科学方法,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帮助和经验借鉴。论文借助了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健康旅游、山地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热点与趋势、研究历程以及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山地旅游与健康旅游受政府支持力度强、政策环境利好,对其相关研究自2016年起进入迅速增长期。在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后,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定义,用需求层次理论、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国传统健康思想与中医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联系健康旅游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的“横向升级”新理解。然后对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条件与模式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依托型—生态疗养旅游地、文化驱动型—文化养心旅游地、医养植入型—医疗医护旅游地、养老综合型—养老度假旅居地、体旅融合型—运动健身旅游地等五种建设模式;结合山地的优势与劣势,归纳出三种适宜国内一般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生态依托型-山地疗养度假旅游地、文化驱动型-山地文化养生旅游地、体旅融合型-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地。基于以上分析,初步拟定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多次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了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山地健康旅游资源、山地健康旅游产品、山地健康旅游环境、山地健康旅游管理、山地健康旅游配套服务设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2)一级指标中,山地健康旅游资源所占权重最高(0.4547),其次是山地健康旅游产品(0.2407),山地健康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环境权重相同(0.1203),占比最小的是山地健康旅游管理(0.064),说明山地健康旅游资源在山地健康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3)二级指标中,自然健康旅游资源所占权重最高(0.3637),其次为山地健康旅游专项产品(0.1925)、健康旅游专项服务设施(0.0963),说明自然健康旅游资源对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三级指标中气候舒适度所占权重最高(0.1889),说明舒适的气候是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硬件”条件;(4)在山地健康旅游产品的三级指标中,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所占权重最高(0.101),其次是山地疗养旅游产品(0.0643)、山地度假旅游产品(0.0305),这表明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是当前人们广泛认同并参与到山地健康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丰富的山地运动旅游产品;(5)在山地健康旅游环境的三级指标中,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占比最高(0.4433),说明地质安全是开展山地健康旅游的重要基础保障。论文选取玉龙雪山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采取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实情,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玉龙雪山旅游目的地综合得分S=3.5855,属于中等发展潜力旅游地,具有较好的发展健康旅游的潜力;(2)玉龙雪山的健康旅游产品中,山地运动旅游产品、山地疗养产品得分较高,说明适宜体旅融合型-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地、生态依托型—山地疗养度假旅游地两种建设模式;(3)基于评价结果分析和实际调研,认为当前玉龙雪山发展健康旅游的主要困境为:无力支撑“遍地开花”、人文资源“孤芳自赏”、航母策略“一枝独秀”等问题。(4)针对问题,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整合营销力量,树立特色品牌;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旅游;协调多方利益,优化旅游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注重生态保护等五大发展路径建议。

郝程程[6](2020)在《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基地为例》文中提出论文注重于解决由实际项目开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性的开展分析研究。该项目位于渝东北巫溪县大巴山东段南麓大山深处的乡村,这里主要依托于山区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这里的西安村是巫溪县本世纪伊始提出发展山区产业并融合农旅观光的村落之一,主要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拟融合其他产业使该村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17年,县政府通过一系列相关举措,为此地的产业发展提供许多政策支持,以促进该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建设农旅观光园,是集中药材种植、药叶养殖、加工以及销售等产业融合一体,在山区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产业之上,逐步链接发展药材养殖与深加工,并融入旅游观光以及康养等项目,不断发扬自己的品牌优势,拓延出特色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农业观光——生态康养等产业链,在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塑造出自身“兰英寨中药材”独特的品牌形象。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针对当下对予特色产业链背景下山区农旅观光园的发展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探索了特色产业链和山区农旅观光园的关系,将农旅观光园、山地农业以及农业特色产业链进行区分以及界定,通过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建设发展,促进观光园的建设以及完善,进一步对于以特色产业链为基础的农旅观光园展开构建。借助有关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主要从三个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包括空间系统、产业链拓延以及功能组织。本文研究认为,山区经济的建设发展,以拓展自身的特色产业链为基础来打造农旅观光园,通过功能组织对农旅观光园进行引导主要体现在观光园的功能组织、布局模式以及项目配置等方面,它包含景观设计、道路系统、配套设施等需求。继而借助于合理的规划路径展开对观光园的进一步规划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构成当中,直至农旅观光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纵横两个方向的拓延得以实现。通过基础的研究分析,论文对农旅观光园的相关分析进行逐步深化,并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依托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等以全新的理论指导,最终提出规划设计的策略参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张江峰[7](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任霄奇[8](2019)在《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文创产业”,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其主要依靠历史文化资源,采用创新创意手法或与高新科技融合,创造性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品质需求、内涵体验和精神享受,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扩大就业,提升效益。本文首先进行我国整体环境的现状分析,在未来30年,我国经济水平、综合国力和旅游需求将更加快速地提升发展,经济发展路向更加优化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更加炫目崛起,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拥有超越一般观光旅游产品更高附加值的新兴产品,必将成为雁山区经济竞争力发展的重点,是带动现有科技、教育产品互动发展,推动城区经济快速增长,形成后发优势,拉近与发达城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引擎,需要加以重点研究解决雁山区旅游产品创新发展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本文总结出出雁山区一系列原有的文化资源、拥有321国道年均三千万人次客流量过往市场潜力、拥有七所大学和三所重要科研院所及其科教产品人才基础、雁山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条件优越、竞合力强、辐射力大、发展潜力无限。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发现雁山区的旅游文创产业由于旅游文创产品发展定位、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旅游文创研发目标和旅游产品体系架构等问题未能科学合理解决,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雁山区旅游文创产品的快速提升发展。需要巧妙利用世界一流的峰林田园和康养人居资源,创意发掘积淀丰厚的漓江村镇、桂柳运河、深山古道、石城嵅寨、手工匠艺和屯垦军风等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康养人居和旅游文创产业,是推动雁山区对接阳朔市场、超越五大城区而快速崛起的重要途径。最后,本研究的结论为:旅游文创产业是推动城区(或县域)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其产业发展既需要充分调动区位、市场、技术、资源、产品和服务等产业要素整合并形成规模集聚和联动效应,更需要注重智力、创意、情境、业态、体验和消费刺激;城区全域旅游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意生态营造、创客激情调动、文化项目创生、消费体验增值和创意集聚扩散。在全域范围内,精心布局旅游文创产业项目业态,以经久难忘的体验回忆,激发游客持续参与体验消费和服务升级。

刘立军[9](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张莞[10](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二、发展山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山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
        二、乡村振兴
    第二节 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公共政策理论
第二章 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概况
        一、上海市宝山区基本情况
        二、宝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市场竞争变化
        二、本地市场变化
    第三节 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现状
        一、乡村旅游市场与形成标准
        二、乡村旅游主体培育与产品结构
        三、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四、宝山区乡村旅游政策支持类型
    第四节 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效果
        一、就业增收方面
        二、投资吸引方面
        三、运行机制优化方面
第三章 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体系混乱
        二、政策目标偏差
        三、政策执行不到位
        四、政策反馈滞后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发展政策缺乏系统性
        二、政绩观念不合理
        三、政策执行部门协同弱
        四、政策评估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一、美国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二、法国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三、西班牙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第二节 国内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一、北京民俗游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二、浙江周庄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三、云南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乡村旅游政府政策发展经验启示
        一、明确政府政策清晰规划
        二、环境与配套设施要优化发展
        三、加强乡村旅游宣传
第五章 提升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科学规划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
        一、树立全域旅游规划发展意识
        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第二节 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新环境
        一、完善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二、强化乡村旅游监督管理
    第三节 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新内涵
        一、深挖地域特色旅游产品
        二、注重乡村旅游宣传推广
    第四节 加强乡村旅游要素新保障
        一、强化乡村旅游政策保障
        二、注重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休闲农业园相关研究概述
        1.3.2 浅山区相关研究概述
        1.3.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1.3.4 案例经验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及路线
    1.6 特色与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创新
        1.6.2 理论创新
2 休闲农业园基本概述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景观农业概念
        2.1.2 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2.1.3 休闲农业园综述
    2.2 休闲农业园的模式分类
        2.2.1 基于地域模式分类
        2.2.2 基于休闲功能分类
    2.3 休闲农业园的主要功能
        2.3.1 观光游憩功能
        2.3.2 生态调节功能
        2.3.3 文化传播功能
        2.3.4 教育互动功能
        2.3.5 康体养生功能
        2.3.6 经济效益功能
    2.4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构成要素
        2.4.1 自然要素
        2.4.2 人工要素
    2.5 休闲农业园建设的几点问题
        2.5.1 鲜明主题特色
        2.5.2 景观塑造多元化
        2.5.3 合理布置功能分区
        2.5.4 表现方式前沿性
        2.5.5 注重生态可持续
    2.6 发展休闲农业园的意义
    2.7 本章小结
3 新总规下的北京浅山区发展综述
    3.1 北京浅山区综述
        3.1.1 北京浅山区区域范围
        3.1.2 北京浅山区历史沿革
    3.2 新总规下的首都浅山区发展综述
        3.2.1 理论要点
        3.2.2 发展浅析
    3.3 北京市顺义区浅山区特点综述
        3.3.1 北京市顺义区简介
        3.3.2 北京市顺义区浅山区发展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要点
    4.1 浅山区特异性分析
        4.1.1 城市与山区关系梳理
        4.1.2 浅山区与平原区、深山区差异浅析
    4.2 浅山区特征浅析
        4.2.1 地势独特
        4.2.2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敏感
        4.2.3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4.2.4 内部自然单元存在差异
    4.3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4.3.1 景观生态学
        4.3.2 景观美学
        4.3.3 农业美学
    4.4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思路
        4.4.1 宏观思路:上位规划,政策导向
        4.4.2 中观思路:主题定位,园区规划
        4.4.3 微观思路:景观营造,活动设计
    4.5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立地条件分析
        4.5.1 土地资源
        4.5.2 地理条件
        4.5.3 气候条件
        4.5.4 生物资源
        4.5.5 社会经济条件
        4.5.6 历史文化资源
    4.6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乡土文化挖掘
        4.6.1 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4.7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原则
        4.7.1 生态优先原则
        4.7.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7.3 因地制宜原则
        4.7.4 四季有景原则
        4.7.5 审美创新性原则
    4.8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内容
        4.8.1 园区发展定位
        4.8.2 整体布局
        4.8.3 道路与交通
        4.8.4 功能分区
        4.8.5 土地规划
        4.8.6 景观节点构成
        4.8.7 植物景观规划
        4.8.8 竖向设计
        4.8.9 建筑布局规划
        4.8.10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4.9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策略
        4.9.1 突出浅山背景
        4.9.2 依据浅山区开发要求
        4.9.3 营造浅山农业景观
    4.10 影响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因素
        4.10.1 地貌与土壤条件
        4.10.2 季节气候
        4.10.3 景观独特性
        4.10.4 农作物的选择
    4.11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践——北京市顺义区山里辛庄村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及区位分析
        5.1.2 气候条件分析
    5.2 现状分析
        5.2.1 道路交通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坡度及坡向分析
        5.2.4 周边环境分析
        5.2.5 现状用地
        5.2.6 场地内部交通现状
        5.2.7 场地内部植被现状
        5.2.8 水文条件分析
        5.2.9 农业资源分析
        5.2.10 文化条件分析
    5.3 项目SWOT分析
        5.3.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3.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5.3.4 挑战分析(Threats)
    5.4 总体规划定位
        5.4.1 规划定位
        5.4.2 规划理念
    5.5 总体规划布局
    5.6 专项规划与设计
        5.6.1 道路系统
        5.6.2 功能分区
        5.6.3 植物规划
        5.6.4 竖向规划
        5.6.5 景观结构
        5.6.6 无障碍设计
        5.6.7 生态景观设计
    5.7 主要分区及节点景观设计
        5.7.1 浅山游憩区
        5.7.2 中心活动区
        5.7.3 休闲体验区
        5.7.4 农田观赏区
        5.7.5 水景娱乐区
    5.8 园区景观细部设计
        5.8.1 园区logo设计
        5.8.2 标识导视牌设计
        5.8.3 休憩设施
        5.8.4 儿童娱乐设施
        5.8.5 道路铺装设计
        5.8.6 灯光设计
    5.9 文化活动策划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
        1.1.2 闲置宅基地流转
        1.1.3 乡村民宿高速发展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发展研究
        1.3.2 乡村旅游空间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搬迁旧村
        1.4.2 村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休闲旅游学理论
        2.1.2 空间句法理论
        2.1.3 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理论
        2.1.4 租差理论
    2.2 案例借鉴
        2.2.1 山东竹泉村
        2.2.2 北京大石窑村
    2.3 理论构建
        2.3.1 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3.2 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理论
        2.3.3 机制分析流程
    2.4 技术方法
        2.4.1 技术手段
        2.4.2 模型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村企合作型搬迁旧村实证研究—以黄山店村为例
    3.1 概述
        3.1.1 基本情况
        3.1.2 空间特征
        3.1.3 旅游开发情况
    3.2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3.2.1 旅游业态特征
        3.2.2 旅游空间结构
    3.3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3.3.1 经济选择机制分析
        3.3.2 社会选择机制分析
        3.3.3 空间选择机制分析
    3.4 作用机理分析
    3.5 总结与发展策略
        3.5.1 总结
        3.5.2 发展策略
第4章 自主开发型搬迁旧村实证研究—以挂甲峪村为例
    4.1 概述
        4.1.1 基本情况
        4.1.2 空间特征
        4.1.3 旅游开发情况
    4.2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4.2.1 旅游业态特征
        4.2.2 旅游空间结构
    4.3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4.3.1 经济选择机制分析
        4.3.2 社会选择机制分析
        4.3.3 空间选择机制分析
    4.4 作用机理分析
    4.5 总结与发展策略
        4.5.1 总结
        4.5.2 发展策略
第5章 企业开发型搬迁旧村实证研究—以干峪沟村为例
    5.1 概述
        5.1.1 基本情况
        5.1.2 空间特征
        5.1.3 旅游开发情况
    5.2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5.2.1 旅游业态特征
        5.2.2 旅游空间结构
    5.3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5.3.1 经济选择机制分析
        5.3.2 社会选择机制分析
        5.3.3 空间选择机制分析
    5.4 作用机理分析
    5.5 总结与发展策略
        5.5.1 总结
        5.5.2 发展策略
结论
    研究结论
    论文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研究 ——以十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体育旅游
        1.3.2 体育旅游产业
        1.3.3 体育旅游产业资源
        1.3.4 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生态文化旅游的研究
        1.4.2 关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
        1.4.3 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述评
    1.5 相关基础理论
        1.5.1 低碳经济理论
        1.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方法与结论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专家访谈法
        2.1.3 实地考察法
        2.1.4 问卷调查法
        2.1.5 个案分析法
    2.2 十堰市主要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现状
        2.2.1 山体资源及其开发项目
        2.2.2 水体资源及其开发项目
        2.2.3 人文体育资源及其开发项目
        2.2.4 体育汽车文化资源及开发项目
    2.3 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分析
        2.3.1 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优势分析
        2.3.2 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劣势分析
    2.4 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路径分析
        2.4.1 紧紧抓住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机遇
        2.4.2 科学制定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原则
        2.4.3 切实解决十堰市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矛盾
        2.4.4 扎实推进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开发
        2.4.5 加快智慧旅游设施建设,提升体育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3 个案分析
    3.1 太极湖风景区
        3.1.1 景区客观条件分析
        3.1.2 景区主观意识分析
        3.1.3 景区市场方面调查
        3.1.4 景区开发制约因素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1.2 “健康+旅游”新业态发展潜力巨大
        1.1.3 山地发展健康旅游的优势逐渐凸显
        1.1.4 中国山地旅游目的地亟需转型升级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献分析数据来源
        1.2.2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
        1.2.3 山地旅游研究综述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健康旅游
        2.1.2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4 我国传统健康思想与中医理论
第3章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条件与模式分析
    3.1 建设条件分析
        3.1.1 环境条件
        3.1.2 资源价值
        3.1.3 产品基础
        3.1.4 市场构成
    3.2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3.2.1 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3.2.2 山地建设健康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势
        3.2.3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第4章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4.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4.2.1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4.2.2 运用德尔菲法筛选、调整指标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4.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1 AHP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5章 丽江玉龙雪山旅游目的地实证研究
    5.1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发展概况
        5.1.1 研究区域
        5.1.2 旅游业发展水平
        5.1.3 山地健康旅游资源
        5.1.4 山地健康旅游产品
        5.1.5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5.2 玉龙雪山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
        5.2.1 问卷调查与数据评价分析
        5.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玉龙雪山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5.3.1 推动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
        5.3.2 整合营销力量,树立特色品牌
        5.3.3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旅游
        5.3.4 协调多方利益,优化旅游管理
        5.3.5 提升安全保障,注重生态保护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专家调査问卷:指标筛选
附录2 第二轮专家调査问卷:权重打分
附录3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评价—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4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评价—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相关研究
        1.2.2 观光园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产业融合理论
        2.1.3 农业产业链理论
        2.1.4 乡村旅游理论
    2.2 相关概念解析
        2.2.1 山地农业
        2.2.2 山区农业特色产业
        2.2.3 农业特色产业链
        2.2.4 农旅观光园
    2.3 农业产业链和山区农旅观光园的相互关系
        2.3.1 产业链为农旅观光园提供动力源泉
        2.3.2 农旅观光园为产业链提供发展条件
    2.4 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2.4.1 云浮山农旅观光园
        2.4.2 重庆绿阳农旅观光园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3.1 山区农旅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路径
        3.1.1 农旅观光园的产业链类型
        3.1.2 农业产业链的拓延
        3.1.3 产业链拓延引导观光园的功能组织
        3.1.4 产业需求影响观光园的空间系统规划
    3.2 山区农旅观光园产业链的拓延
        3.2.1 农业产业链拓延影响因素
        3.2.2 农旅观光园的产业链拓延模式
    3.3 产业链拓延引导山区农旅观光园的功能组织
        3.3.1 产业链延伸下的功能布局
        3.3.2 产业链延伸下的项目配置
        3.3.3 产业关联下的功能布局模式
    3.4 产业需求影响山区农旅观光园的空间系统规划
        3.4.1 道路系统
        3.4.2 景观设计
        3.4.3 配套设施
    3.5 本章小结
4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
    4.1 基地发展条件
        4.1.1 现状条件
        4.1.2 地形地貌条件
        4.1.3 资源条件
    4.2 基地发展定位
        4.2.1 目标定位
        4.2.2 规划理念
    4.3 基地特色产业链的拓延
        4.3.1 特色产业链的纵向多元化延伸
        4.3.2 特色产业链的横向一体化延伸
    4.4 兰英寨药材种植农旅观光园的打造
        4.4.1 特色产业链拓延下的功能组织
        4.4.2 农旅特色产业下的项目配置
        4.4.3 农旅特色产业下的功能布局
    4.5 兰英寨药材种植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
        4.5.1 基地产业链接下的道路系统
        4.5.2 基地产业融合下的景观规划
        4.5.3 基地产业需求下的配套设施
        4.5.4 农旅观光园主要节点景观风貌设计
        4.5.5 投资预算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1.4.1 概念界定
        1.4.2 基础理论
2 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 旅游产业环境
        2.1.1 大桂林旅游环境
        2.1.2 雁山区旅游环境
    2.2 文创资源价值
        2.2.1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资源
        2.2.2 雁山科教文旅人才资源
        2.2.3 文创资源类型价值分析
    2.3 产业结构布局
        2.3.1 资源区带项目
        2.3.2 产业结构布局
    2.4 本章研究小结
        2.4.1 市场环境优势突出
        2.4.2 文创资源积淀丰厚
3 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3.1 现有文创产业类型调查
        3.1.1 玉圭园环球名胜的文创产业类型
        3.1.2 雁山植物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3 雁山园景区的文创产业类型
        3.1.4 桂林园博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5 蛇王李庄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6 愚自乐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7 神龙水世界的文创产业类型
        3.1.8 草坪休闲小镇的文创产业类型
        3.1.9 漓江冠岩景区的文创产业类型
    3.2 现有文创旅游项目调查总结
        3.2.1 少数高端,总效偏低
        3.2.2 资源丰厚,利用浅粗
        3.2.3 人才汇聚,启用不足
    3.3 在建旅游项目文化创意内容调查
        3.3.1 融创文化旅游城
        3.3.2 桂林民国风情小镇
        3.3.3 悦桂情歌田园景区
        3.3.4 荷美陶家乡村民宿
    3.4 在建旅游项目调查总结
        3.4.1 在建项目宏大高端
        3.4.2 突出强调创意创新
        3.4.3 地方文化发掘不够
    3.5 旅游文创需求问卷调查
        3.5.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5.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6 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评价
        3.6.1 深度体验旅游兴起
        3.6.2 旅游文创成果丰富
        3.6.3 旅游文创起点极高
        3.6.4 旅游资本投入充足
    3.7 旅游文创产业问题分析
        3.7.1 文创生态活力不强
        3.7.2 产业层次急需提升
        3.7.3 产业布局不够均衡
        3.7.4 智库启用明显不足
4 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4.1 启用人才,制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
        4.1.1 启用高校旅游文创人才参与
        4.1.2 制定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政策
        4.1.3 推动现有旅游产业文创升级
    4.2 策划项目,吸引投资,完善业态布局
        4.2.1 精心策划业态项目
        4.2.2 有序安排业态布局
        4.2.3 精准引进业态投资
    4.3 深挖文化,突出特色,避免雷同竞争
        4.3.1 深挖核心文化资源
        4.3.2 突出地方特色内涵
        4.3.3 避免内外产品雷同
    4.4 完善服务,强化品质,提升体验增值
        4.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4.2 强化服务内涵品质
        4.4.3 提升文创体验增值
    4.5 树立形象,智创营销,开拓潜力市场
        4.5.1 树立旅游主题形象
        4.5.2 推广智慧文创营销
        4.5.3 开拓潜力客源市场
    4.6 集聚发展,内外联动,塑造精品品牌
        4.6.1 沟通六大旅游动线
        4.6.2 形成五大小镇聚集
        4.6.3 塑造八大文创品牌
    4.7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激活创意生态
        4.7.1 利益相关者全参与
        4.7.2 激活城区创意生态
        4.7.3 创客业主共建共享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雁山区文创产业需要转型升级,精准文创兴旅
        5.1.2 雁山区文旅要素分散且开发粗放,需推进集聚联动
        5.1.3 对高校、研究机构利用程度不够,需倚重智库调用
        5.1.4 本土居民与企业参与度不高,需规划全民参与
        5.1.5 周边产业发展不均衡,需完善全域业态,注重体验推送
        5.1.6 需要重新确定旅游文创产品体系的目标定位
        5.1.7 产品设计与营销不成规模,需尽快建构产品创新思路与体系
    5.2 研究不足
    5.3 未来展望
        5.3.1 继续强化认识与理解
        5.3.2 跟踪产业发展新动态
        5.3.3 增强理论概括提升力
参考文献
附录 1: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四、发展山区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宝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支持研究[D]. 黄琦.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D]. 张思佳.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及形成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D]. 赵雪娇.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路径研究 ——以十堰市为例[D]. 郑圣楠.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5]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D]. 李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特色产业链发展的山区农旅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巫溪县兰英寨药材种植基地为例[D]. 郝程程.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7]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8]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D]. 任霄奇. 桂林理工大学, 2019
  • [9]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10]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山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