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分子离子吸收光谱

一种新型分子离子吸收光谱

一、一种新型的分子离子吸收光谱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涛,胡仁志,谢品华,王家伟,刘文清[1](2021)在《大气HCHO光谱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甲醛(HCHO)是一种重要的大气反应活性指示剂和城市大气气溶胶的前体物,影响着对流层中的氧化容量。此外,作为一种有毒气体,过量的HCHO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而实现HCHO的痕量检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HCHO痕量探测的研究进展,对HCHO的探测方法特别是光谱学探测方法,从探测原理、探测谱线以及光源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外,对比了几种典型的HCHO标定装置,并从探测灵敏度、响应度、选择性、成本以及集成化等多个方面对不同痕量HCHO光谱学探测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对不同探测技术的外场测量应用进行了介绍。

陈海山,杨洁[2](2021)在《功能银纳米团簇的最新进展:荧光特性和生物应用》文中认为银纳米团簇(AgNCs)是尺寸介于金属原子和纳米颗粒之间的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超小的尺寸、光稳定性好、表面易于修饰、荧光性质可调节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势,在生物成像及生物传感等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近年来关于银纳米团簇的研究,总结了其在合成、性质、功能化和应用的现状,重点介绍了银纳米团簇在荧光性质以及生物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还对功能银纳米团簇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金蕊[3](2021)在《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发展高效、灵敏、准确的农药残留检测传感器是国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计划和实现农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公共安全监测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的农药检测技术一般需要依赖于大型精密仪器,检测费用昂贵、操作复杂耗时,难以满足对于农药现场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迫切需求。因此,设计和建立响应迅速、稳定性高且成本低廉的便携式农药检测装置,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利用生物传感器特异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结合纳米酶稳定性高、易于修饰等特点,构建一系列新型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农药传感器,并利用试纸、丝网印刷电极、水凝胶试剂盒等固相载体,开发了用于农药现场快速检测的手持式传感器。这不仅为农药的现场筛查提供了基础,也为便携式传感器的设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制备稳定性高、表面积大的羟基氧化钴纳米酶材料,将其固定于纸基传感器上实现了有机磷农药及其中毒生物标志物的可视化检测。利用其模拟过氧化物酶特性,羟基氧化钴可催化显色底物四甲基联苯胺和H2O2生成蓝色产物,其中H2O2可由乙酰胆碱在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氧化酶的作用下水解得到,而有机磷类农药能够有效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止H2O2的产生,从而体系无颜色响应,依据颜色变化构建比色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高耐受性的羟基氧化钴纳米酶代替不稳定的天然酶,可有效提升传感器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甲基对硫磷的检出限为0.1 ng m L-1。此外,应用自制试纸和智能手机组成检测系统,捕捉试纸颜色信号变化,通过颜色分析软件实现农药的精准定量分析。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对纳米酶在农药可视化检测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利用无机材料与生物酶联合构筑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无机杂化纳米酶)并搭建了高性能的酶级联传感器。其中酶级联体系是由乙酰胆碱酯酶、胆碱氧化酶和有机-无机杂化纳米酶组成,乙酰胆碱和显色底物(四甲基联苯胺)的引入可使酶级联体系产生颜色响应,从而构筑酶抑制型农药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丝网印刷电极和比色试纸集成,能够直接根据颜色变化对农药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电化学技术完成精准定量检测。通过酶固定化技术增强了天然酶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了传感器的存储稳定性。此外,利用多酶协同作用缩短底物传输距离,提高电化学反应效率,使检低至fg m L-1量级,大幅度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因此,该传感器在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3、草酸钠作为一种非表面活性剂类农药助剂,在剂型配制和农药效力保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利用生物模板法合成具有类氧化酶活性的二氧化锰(Mn O2)纳米片,当引入底物四甲基联苯胺时可触发显色反应。同时,草酸钠可使Mn O2纳米片分解失去氧化酶特性,导致体系颜色变化。将Mn O2纳米片嵌入水凝胶以实现目标响应型试剂盒的构建,利用智能手机和Image J软件对试剂盒的光学图像进行记录和量化,实现对草酸钠的快速检测。该方法的检测范围是0.8-800μmol L-1,检出限为0.8μmol L-1。同时,该试剂盒能够在10分钟内同时筛查12个实际样品。可见,本论文设计的便携式凝胶试剂盒为农药助剂的现场高通量检测提供可能。4、提出了目标响应型水凝胶试剂盒与智能手机成像系统相结合的策略。利用纳米酶作为敏感材料构建凝胶试剂盒,结合兼顾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建立了光信号与农药浓度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实现有机磷类农药的精确实时分析检测。采用水凝胶作为固相载体,Mn O2纳米酶作为识别元件,构建快速响应的比色试剂盒。其中自主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具有数据采集和处理双重功能,可将图像信息转换为对应的灰度值,进一步计算得到灰度值与对氧磷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最优测试条件下,该方法检测对氧磷的检出限为0.5 ng m L-1。该传感器应用多酶串联催化体系放大检测信号,有效提高了灵敏度。同时,水凝胶的3D网络结构可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而改善了传感器稳定性。该便携式试剂盒-手机传感平台为农药的现场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梅雪天[4](2021)在《新型红光及近红外荧光碳化聚合物点的制备及生物成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几年中,基于有机半导体的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在传统电子主导的许多领域出现了显着增长。有机材料最主要的优点是价格便宜,重量轻,易于加工,具有柔性。然而,目前用于有机半导体生产的合成技术存在毒性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有机半导体大规模生产。在这方面,应用绿色化学的原理来开发合成半导体的可持续方法,对于支持有机电子学的发展,从而走向越来越可持续的电子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新兴材料类别中,2004年首次报道的碳点(CDs)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作为纳米碳家族的一部分,与研究较多的碳纳米管、碳纳米棒等材料不同,CDs是直径约为10 nm的准球形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光学行为、可调谐的发射、丰富的官能团、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和光稳定性、低毒性和低成本等令人瞩目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尺寸大小、修饰表面态、和原子掺杂来控制CDs的理化性质,CDs在可见光蓝色和绿色范围内具有极高的荧光量子效率,有望成为替代传统荧光材料的绿色环保的荧光染料。然而,由于在红/近红外(NIR)区域缺乏发射和激发,使CDs在电致发光、生物医学治疗、光收集和光催化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受到了限制。本论文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巧妙的合成,对制备具有强红/近红外发射/激发的CDs(red CDs)进行探索,拓宽其应用范围,成为许多研究者共同的研究目标。在本文中,我们以一种花菁染料为原料,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红光发射的碳化聚合物点,红光发射峰位在637 nm左右。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二章中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疏水性红光碳化聚合物点,发射波长在637nm左右,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碳点表面有大量苯环结构,这直接导致了该碳化聚合物点的疏水特性。我们发现该碳化聚合物点对酸性条件是敏感的,日光下碳点的乙醇溶液呈红色,且具有红色荧光发射,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溶液颜色迅速变化,由红色迅速转变为绿色,且碳点荧光性质也发生变化,原来的637 nm的荧光发射消失,在红外区域797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射峰,实现了碳点的红光激发与近红外发射。最后,我们将碳点应用于小鼠的胃成像中,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图像。第三章中,我们着重解决CPDs的疏水问题。我们选用了一种两亲性聚合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MPEG2000),通过超分子作用将碳点包裹在DSPE中,形成CPD超粒子,微球内部是DSPE的疏水部分和CPDs,外部是聚乙二醇片段,成功的把CPDs转化为水溶性材料。超粒子在近红外区域830 nm左右有明显的发射峰。我们将这种材料应用在小鼠的胃成像、后肢成像和全身成像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像效果。尤其是对小鼠后肢的成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细小血管。

吴宝双[5](2021)在《泥炭基碳点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碳点(CDs)是一种近球形的碳纳米颗粒,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碳点具有易于修饰、水溶性好、生物毒性低、荧光效率高等优异的物化性质,这使其在生物、环境、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生物质资源构建碳点材料,因其具有环境友好、原料天然丰富的优点,成为碳点原料选择的热点。另外,开发具有新型功能,如具有抗氧化、杀菌等功能特性的碳点材料,也是当前碳点领域的研究前沿。泥炭是一种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自然资源,本课题选用泥炭作为基本原材料,利用简单环保的水热法,结合系列功能修饰构建新型的碳点材料,研究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泥炭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泥炭碳点(PCDs)。相关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粒径尺寸均匀,粒径分布于4~6 nm;表面具有丰富的极性官能团,荧光性能优异,并且能够选择性地识别Fe3+,形成荧光猝灭。细胞成像研究表明,该材料可用于细胞内的Fe3+检测,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2)以泥炭和1,2,4-三氨基苯盐酸为混合碳源,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橙光发射性质的碳点(OCDs)。相关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准球状结构,粒径分布在4~8 nm;表面极性官能团丰富,水溶性良好,并且能够选择性地识别Cr3+,形成荧光猝灭。生物实验表明,该碳量子点可以作为荧光标记物用于细胞内的Cr3+识别。3)以泥炭和阳离子壳聚糖为混合碳源,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抑菌功能的新型碳点(ACDs)。相关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该碳点材料呈准球形,粒径为3~6 nm,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生物实验表明,该碳点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随后,利用该杀菌碳点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组装杀菌薄膜材料。实验分析发现,该薄膜在具有优异光学性能与机械性能的同时,还具有抑菌特性,在食品包装、卫生洁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秀美[6](2021)在《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二芳基乙烯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汽车尾气的肆意排放导致大量重金属离子侵入到环境、水体和土壤中,这使得植物生长、动物发育、土壤成分及人体健康等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汞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有毒重金属,它因有滞后性、生物积累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而存在着极大危害性。且可通过呼吸道、消化系统和皮肤黏膜等方式接触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疾病和神经系统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汞的研究已经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在众多已报道的传感器中,二芳基乙烯荧光传感器因具有分子开关功能而备受关注。二芳烯因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热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成像、分子开关和荧光传感器等方面。罗丹明衍生物因有高荧光量子产率、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优点,成为构建荧光传感器常用的材料之一。因此如何设计方便、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来检测重金属离子汞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开发了三种具有优异选择性、操作简单、时空分辨能力强及低检测限等特点的二芳烯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Hg2+和CH3Hg+。本课题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荧光传感器的类型和研究背景,二芳烯和罗丹明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在环境、生物以及化学等领域中的应用。2)基于哌嗪结构的罗丹明和含有羧酸官能团的二芳烯合成了一个可光调控的Hg2+荧光传感器(DT-1O),并利用NMR和ESI-MS表征了其结构。在乙腈溶液中,测试了DT-1O对各种金属离子的荧光和紫外响应,结果表明只有在加入Hg2+时,位于609 nm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并伴随着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粉色。此外,传感器DT-1O不仅具有裸眼识别功能,而且可以用于检测生活用水中Hg2+。3)基于FRET机制合成了一种可专一识别Hg2+的荧光传感器(DT-2O),并通过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甲醇溶液中,研究了DT-2O对各种金属离子的紫外和荧光响应,测试结果表明DT-2O能够以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Hg2+,并发射出强烈荧光,溶液颜色也从无色变为粉色。在UV/Vis光交替照射下,DT-2O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最后,DT-2O成功用于检测实际水样中的Hg2+。4)基于二芳烯-罗丹明螺内酰肼和苯基异硫氰酸酯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识别CH3Hg+的反应型荧光传感器(DT-3O),并利用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DMSO/PBS(7/3,v/v)溶液中,传感器DT-3O与CH3Hg+发生脱硫反应,并表现出荧光增强响应,检测限为4.24×10-8 M,在UV/Vis交替照射下,DT-3O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质。此外,该传感器不仅可以用于检测实际水样中的CH3Hg+,而且可应用于试纸实验中检测CH3Hg+。

周郁[7](2021)在《荧光基团修饰的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性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荧光核苷类似物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干扰度小、易于设计、可重复合成、稳定性高等优点,使其在生物化学及医药化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荧光基团修饰的荧光核苷类似物能够显着改善其光物理性质,体现较好的环境敏感性,展现荧光探针和生物成像应用前景。本论文合成两类荧光核苷类似物,通过1HNMR及13CNMR、MS等表征其结构,并探讨研究了其作为荧光探针的性质。合成得到并探讨两个二酮吡咯并吡咯(DPP)修饰的荧光核苷类似物。通过七步反应合成路线,分别得到了DPP柔性与刚性修饰连接脱氧尿苷的荧光核苷类似物7a和6b,荧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以乙炔基刚性连接DPP的荧光核苷类似物最大吸收峰为485nm,最大发射峰为555 nm,乙腈中荧光量子产率为0.86,可作为环境敏感型荧光探针。以炔丙基氧基柔性连接DPP的荧光核苷类似物最大吸收峰为474 nm,最大发射峰为534nm,乙腈中荧光量子产率为0.88,两者均体现了较好的环境敏感性。合成得到并探讨了一个2,7-二氯荧光素修饰的荧光核苷类似物。通过三步反应合成路线,得到了2,7-二氯荧光素修饰脱氧尿苷连接脱氧尿苷的荧光核苷类似物3c,荧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最大吸收峰为461 nm,最大发射峰540 nm,荧光量子产率为0.81。通过对其在不同极性、p H、粘度条件下荧光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作为荧光探针具有较好的环境敏感性,其荧光强度随极性的增大而增大较为明显。总之,通过对合成得到的三个荧光基团修饰尿苷的荧光核苷类似物的研究,进一步掌握了此类荧光核甘合成与性质的规律,提供了其作为荧光探针和生物成像潜在应用的基础。

李乐倩[8](2021)在《基于双咪唑基苯并噻二唑配体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光电磁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位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由金属节点和配体通过不同的配位模式连接形成的多样化网络结构,在荧光、磁性、导电、催化以及非线性光学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备受化学研究者们关注。本论文主要采取混合配体策略,以有机荧光化合物4,7-二(1H-咪唑-1-基)-2,1,3-苯并噻二唑(BIBT)为主配体,并选取辅助羧酸配体和过渡金属盐,成功构筑了12个新型配位聚合物。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器对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多个配位聚合物的荧光、导电和磁学性质的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策略及构效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有机荧光配体BIBT、四种直线型芳香羧酸配体和过渡金属硝酸盐构筑了5种结构新颖的多孔配位聚合物,在详细解析了晶体结构的同时还对部分配位聚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荧光探究表明,配位聚合物1在14种常用溶剂中对水杨醛表现出选择性荧光猝灭,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可作为识别水中水杨醛的荧光传感器。2、在溶剂热条件下,选取5种Y形辅助配体5-氨基基间苯二甲酸(H2AIPA)、3,5-吡啶二甲酸(H2PYDC)、5-甲基间苯二甲酸(H2MIPA)、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H2TBAIPA)和5-甲氧基间苯二甲酸(H2MOIPA),构筑了7种基于过渡金属的配位聚合物。在详细解析晶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配位聚合物可能具有的光电磁性能。荧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6通过荧光猝灭效应能同时实现对2,6-二氯-4-硝基苯胺和呋喃妥因的荧光传感,并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具有很好的循环性能;质子导电性质研究表明,配位聚合物7和8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质,电导率分别为1.19×10-7S·cm-1和1.16×10-7S·cm-1(RH=98%,T=50℃),其通过运载机制来实现质子传导;磁性研究表明,配位聚合物9表现为弱的铁磁行为。配位聚合物11表现为反铁磁行为。

朱嘉[9](2021)在《类ZIFs和ZIF-8@GQ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还广泛存在于印刷包装领域,其对环境有着极大的危害,对VOCs进行检测、监测、吸附去除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因其高比表面积、孔隙可调节性、结构多样性,从众多多孔材料中脱颖而出,并在吸附和催化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合成MOFs复合材料,将能与吸附质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引入到MOFs结构,能有效改善吸附性能,该方面的研究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石墨烯量子点(GQDs)表面官能团丰富、活性位点众多,通过功能化更是可以嫁接其他特异性官能团,从而提高对特定物质的吸附能力。但是,如何合理地将GQDs引入到MOFs结构中仍然是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两个路线分别制备了一种类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IFs)材料和一种ZIF-8@GQD复合材料,从而将GQDs引入到MOFs结构中。另外,以甲苯、乙酸乙酯为VOCs模拟物,对两种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第一种合成路线首先采用热解法制备组氨酸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点(His-GQDs),再与锌盐溶液机械共混得到一种类ZIFs材料Zn-His-GQDs,其具有ZIFs的结构特征。这种类ZIFs材料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属于Ⅳ型,其平均孔径约为30 nm。第二种合成路线采用溶液共沉积法将传统方法制备的ZIF-8与GQDs复合,测试结果表明,GQDs引入后,复合材料XRD图谱中的衍射峰位置未发生改变;与纯ZIF-8相比,ZIF-8@GQDs复合材料比表面积稍有降低,由1368 m2/g变为1362 m2/g;对甲苯的吸附量有一定的提高,从364 mg/g增至366 mg/g,对乙酸乙酯的吸附量从1396 mg/g提高到1401 mg/g,制备的MOFs复合材料对VOCs模拟物显示出更好的去本文设计构造出一种类ZIFs材料和一种ZIF-8@GQDs复合材料,优化合成路线,通过改变材料添加量、与模拟液的接触时间、溶液pH值来有效分析两种复合材料对VOCs模拟物的吸附性能。本文开展的相关研究不仅为MOFs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还拓展了 ZIF-8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孟祥莹[10](2021)在《基于苯并噻二唑衍生物构建重金属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金属离子,对生存在自然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的生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崛起,自然环境的迫害严重受到了金属离子的影响,因此研究一种可以实时有效检测金属离子的方法迫在眉睫。目前,在检测识别金属离子的领域中,荧光化学传感器因其具有快速响应、易控制和高灵敏性等优势在众多监测手段中脱颖而出并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在前期探索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合成了几种新型荧光探针,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增强探针BTD-RDA,该探针包含共轭的2,1,3-苯并噻二唑结构作为荧光团和绕丹宁-3-乙酸部分作为接受体,用于Hg2+的检测。具有结合良好的Hg2+检测常数1.57×104M-1。通过1H NMR滴定,HRMS和理论计算进一步证明了BTD-RDA对Hg2+的识别机理。此外,BTD-RDA被用作在癌细胞和斑马鱼中成像的荧光探针,表明它可以潜在地应用于环境和生物学领域中的Hg2+传感。2.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增强传感器TBBA,它具有作为近红外荧光团的D-A结构和作为受体的绕丹宁-3-乙酸结构,该探针对Hg2+的选择具有专一性,响应速度快,检测限较低等特征。检测限为13.10 n M和良好的结合常数2.37×104M-1。通过1H NMR滴定,HRMS和理论计算进一步证明了TBBA对Hg2+的反应机理。此外,TBBA被用作在活细胞和斑马鱼中成像的荧光探针,表明它可以潜在地应用于环境和生物学领域中的Hg2+传感。3.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荧光淬灭传感器TBBH,在THF/H2O(7:3,v/v,p H=7.4)体系中,该探针具有长发射波长633 nm,且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检测限为7.6×10-8n M,能在0~1.5eq的浓度范围内对Cu2+进行有效检测。此外,由滤纸制作的试纸条可以有效识别Cu2+,该探针可以检测实际水样中的Cu2+。

二、一种新型的分子离子吸收光谱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的分子离子吸收光谱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HCHO光谱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化学方法及其相关探测技术
2 光谱学探测技术
    2.1 紫外可见见波段测量技术
        2.1.1 吸收谱线线及光源
        2.1.2 差分吸收收光谱(DOAS)技技术
        2.1.3 激光诱导导荧光光谱(LIF)技技术
        2.1.4 非相干宽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IBB-CEAS)技技术
    2.2 红外波段HCHO测测量技术
        2.2.1 吸收谱线
        2.2.2 光源
        2.2.3 可调谐半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技术
        2.2.4 红外傅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技术
        2.2.5 腔衰荡光光谱(CW-CRDS)技技术
        2.2.6 腔增强吸吸收光谱(CEAS)技技术
    2.3 不同痕量HCHO探探测技术总结
3 HCHO校准标定装置
4 痕量HCHO探测技术的应用
5 总结

(2)功能银纳米团簇的最新进展:荧光特性和生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gNCs的研究现状
2 AgNCs的合成
    2.1 硫醇保护的AgNCs
    2.2 蛋白质和肽保护的AgNCs
    2.3 DNA保护的AgNCs
    2.4 树枝状大分子保护的AgNCs
    2.5 聚合物保护的AgNCs
3 AgNCs的性质
    3.1 光学性质
        3.1.1 光学吸收
        3.1.2 荧光特性
        3.1.3 非线性光学
    3.2 电化学
    3.3 催化
    3.4 磁性
    3.5 手性
4 AgNCs的功能化
    4.1 配体交换
    4.2 生物共轭
    4.3 合金化
5 AgNCs的生物应用
    5.1 生物传感
    5.2 生物成像
    5.3 生物医学
6 结语与展望

(3)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残留检测
        1.1.1 农药残留检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 便携式生物传感器
        1.2.1 纸基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1.2.2 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1.2.3 基于智能手机检测平台的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1.2.4 其他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甲基对硫磷检测的羟基氧化钴纳米酶基比色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羟基氧化钴纳米片的制备
        2.2.3 乙酰胆碱酯酶的检测方法
        2.2.4 纸基传感器的制备
        2.2.5 甲基对硫磷的检测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羟基氧化钴纳米片的表征
        2.3.2 羟基氧化钴纳米片的过氧化物酶特性
        2.3.3 乙酰胆碱酯酶的检测结果
        2.3.4 纸基传感器的特性
        2.3.5 甲基对硫磷的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于对氧磷现场高灵敏检测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纸基电化学传感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3.2.3 酶活性评估
        3.2.4 双输出(电化学和比色)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法
        3.2.5 对氧磷的电化学和比色检测方法
        3.2.6 实际样品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表征
        3.3.2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类过氧化物酶特性
        3.3.3 对氧磷的电化学和比色检测结果
        3.3.4 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用于现场农药助剂检测的“一体式”水凝胶试剂盒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纳米酶水凝胶的合成方法
        4.2.3 水凝胶试剂盒的设计与制备方法
        4.2.4 水凝胶试剂盒-手机传感平台的组装方法
        4.2.5 实际样品的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O_2纳米酶的表征
        4.3.2 MnO_2类氧化物酶特性
        4.3.3 用于草酸钠检测的凝胶试剂盒-手机传感平台特性
        4.3.4 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于对氧磷现场监测的凝胶试剂盒手机传感平台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BSA-Mn O_2 NFs的合成方法
        5.2.3 BSA-Mn O_2 NFs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5.2.4 基于智能手机的对氧磷试剂盒的制备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对氧磷传感体系的设计与建立
        5.3.2 水凝胶便携式试剂盒检测对氧磷的结果
        5.3.3 基于智能手机POCT设备检测对氧磷
        5.3.4 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型红光及近红外荧光碳化聚合物点的制备及生物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碳点的概述与发展
        1.1.1 碳点的分类
        1.1.2 碳点的合成方法
        1.1.3 碳点的性质
    1.2 碳化聚合物点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1.2.1 碳化聚合物点的结构
        1.2.2 碳化聚合物点的性质
        1.2.3 碳化聚合物点的应用
    1.3 红光及近红外发射碳化聚合物点的设计合成以及发展现状
        1.3.1 红光及近红外光发射碳点的设计合成
        1.3.2 红光及近红外荧光发射碳点的应用
    1.4 本论文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光及近红外荧光相互转化碳化聚合物点的性质表征及其生物成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化聚合物点结构与形貌
        2.3.2 碳点的光学性质
        2.3.3 碳化聚合物点在红光和近红外光的转换
        2.3.4 碳点的形成机理
        2.3.5 小鼠胃成像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疏水近红外荧光碳点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D超粒子的制备,形貌与结构
        3.3.2 CPD超粒子的荧光性质
        3.3.3 聚合物纳米粒子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泥炭基碳点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点的制备
        1.2.1 电弧放电法
        1.2.2 激光消融法
        1.2.3 化学氧化法
        1.2.4 电化学法
        1.2.5 水热合成法
        1.2.6 微波辅助法
        1.2.7 热解法
    1.3 碳点的性质
        1.3.1 碳点的表面形态学
        1.3.2 碳点的光学性能
        1.3.3 碳点的催化性能
        1.3.4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1.4 碳点的应用
        1.4.1 生化检测
        1.4.2 催化剂
        1.4.3 生物成像
        1.4.4 药物载体与疾病诊疗
    1.5 泥炭的性质及开发应用
        1.5.1 泥炭的物理性质
        1.5.2 泥炭的化学性质
        1.5.3 泥炭的开发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泥炭碳点的制备、荧光检测Fe~(3+)及细胞成像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泥炭基荧光碳点的制备
        2.3.2 泥炭碳点的表征
        2.3.3 金属离子对泥炭碳点的荧光猝灭影响
        2.3.4 基于泥炭碳点荧光猝灭Fe~(3+)的分析
        2.3.5 泥炭碳点荧光稳定性的测定
        2.3.6 He La细胞培养
        2.3.7 泥炭碳点的毒性检测
        2.3.8 He La细胞的荧光成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泥炭碳点的TEM图像分析
        2.4.2 泥炭碳点的FTIR表征和XPS分析
        2.4.3 泥炭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2.4.4 金属离子对泥炭碳点的荧光猝灭效果检测分析
        2.4.5 Fe~(3+)对泥炭碳点的荧光影响
        2.4.6 泥炭碳点的荧光稳定性
        2.4.7 泥炭碳点的毒性检测
        2.4.8 HeLa细胞的生物成像
    2.5 小结
第3章 橙光碳点的制备、荧光检测Cr~(3+)及细胞成像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过程
        3.3.1 橙光碳点的制备
        3.3.2 橙光碳点的表征
        3.3.3 pH对橙光碳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橙光碳点荧光猝灭的影响
        3.3.5 基于橙光碳点荧光猝灭检测Cr~(3+)的分析
        3.3.6 橙光碳点荧光猝灭机理的测定
        3.3.7 HeLa细胞培养
        3.3.8 橙光碳点的毒性检测
        3.3.9 HeLa细胞成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橙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3.4.2 橙光碳点的FTIR表征和XPS分析
        3.4.3 橙光碳点的光学表征
        3.4.4 pH对橙光碳点的荧光影响
        3.4.5 金属离子对橙光碳点的荧光猝灭效果检测分析
        3.4.6 Cr~(3+)对橙光碳点的荧光影响
        3.4.7 Cr~(3+)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3.4.8 橙光碳点的毒性研究
        3.4.9 HeLa细胞的生物成像
    3.5 小结
第4章 抑菌碳点的制备与PMMA薄膜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过程
        4.3.1 抑菌碳点的制备
        4.3.2 抑菌碳点的表征分析
        4.3.3 抑菌碳点的抑菌试验
        4.3.4 泥炭碳点复合抑菌薄膜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抑菌碳点的TEM成像
        4.4.2 抑菌碳点的FTIR表征和XPS分析
        4.4.3 抑菌碳点的光学表征
        4.4.4 抑菌碳点的抑菌效应
        4.4.5 泥炭碳点复合抑菌薄膜的表征
        4.4.6 泥炭碳点复合抑菌薄膜的抑菌性能
    4.5 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二芳基乙烯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1.2 化学传感器
        1.2.1 化学传感器的概述
        1.2.2 比色化学传感器
        1.2.3 荧光化学传感器
    1.3 Hg~(2+)/CH_3Hg~+荧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1.4 罗丹明类传感器的研究概况
    1.5 二芳烯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5.1 二芳烯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1.5.2 二芳烯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酰肼检测Hg~(2+)的二芳烯-罗丹明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化合物DT-1O的合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DT-1O的光致变色性质
        2.3.2 化合物DT-1O对Hg~(2+)的紫外响应
        2.3.3 化合物DT-1O对Hg~(2+)的荧光响应
        2.3.4 化合物DT-1O对Hg~(2+)检测机理
        2.3.5 化合物DT-1O'的荧光开关性质
        2.3.6 化合物DT-1O在水样中的实际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应型二芳烯-罗丹明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对水样中Hg~(2+)检测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化合物DT-2O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DT-2O的光致变色性质
        3.3.2 化合物DT-2O对 Hg~(2+)的荧光响应
        3.3.3 化合物DT-2O对 Hg~(2+)的紫外响应
        3.3.4 化合物DT-2O对 Hg~(2+)的检测机理
        3.3.5 化合物DT-2O'的荧光开关性质
        3.3.6 化合物DT-2O在水样中的实际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异硫氰酸酯检测CH_3Hg~+的二芳烯-罗丹明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化合物DT-3O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DT-3O的光致变色性质
        4.3.2 化合物DT-3O对CH_3Hg~+紫外荧光响应
        4.3.3 化合物DT-3O对CH_3Hg~+的离子响应
        4.3.4 化合物DT-3O对CH_3Hg~+的检测机理
        4.3.5 化合物DT-3O'的荧光开关性质
        4.3.6 CH_3Hg~+在试纸上的应用
        4.3.7 化合物DT-3O在水样中的实际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荧光基团修饰的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核苷的合成与性质
        1.2.1 核苷的修饰
        1.2.2 核苷类似物的性质
    1.3 荧光发光团
        1.3.1 氟硼二吡咯
        1.3.2 香豆素
        1.3.3 荧光素
        1.3.4 二酮吡咯并吡咯
    1.4 荧光核苷类似物应用
        1.4.1 荧光探针
        1.4.2 生物成像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DPP衍生物修饰的荧光脱氧尿苷类似物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3 DPP修饰的荧光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2.3.1 DPP荧光基团的合成
        2.3.2 DPP刚性修饰尿苷的荧光核苷的合成
        2.3.3 DPP柔性修饰尿苷的荧光核苷的合成
    2.4 DPP刚性修饰尿苷的荧光核苷的性质
        2.4.1 极性
        2.4.2 pH
        2.4.3 粘度
    2.5 DPP柔性修饰尿苷的荧光核苷的性质
        2.5.1 极性
        2.5.2 pH
        2.5.3 粘度
    2.6 结论
第三章 2,7-二氯荧光素修饰的荧光核苷类似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2,7-二氯荧光素修饰荧光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3.3.1 2,7-二氯荧光素炔丙氧基修饰连接的荧光核苷的合成
        3.3.2 2,7-二氯荧光素苯甲氧基修饰连接的荧光核苷的合成
    3.4 2,7-二氯荧光素修饰连接尿苷的荧光核苷性质
        3.4.1 极性
        3.4.2 pH
        3.4.3 粘度
    3.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双咪唑基苯并噻二唑配体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光电磁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配位聚合物概述
    1.2 配位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3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荧光传感
        1.3.1 对金属离子的荧光传感
        1.3.2 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荧光传感
        1.3.3 对抗生素的荧光传感
    1.4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质子导电
        1.4.1 质子跳跃机制
        1.4.2 质子运载机制
    1.5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磁学性能
        1.5.1 金属离子对磁学性能的影响
        1.5.2 配体对磁学性能的影响
        1.5.3 模板剂对磁学性能的影响
    1.6 基于苯并噻二唑类配体荧光配合物的研究
    1.7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直线型辅助羧酸的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2.1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1 配合物1-5 的合成
        2.1.2 配位聚合物1-5 的晶体结构测定
        2.1.3 配位聚合物1-5 晶体结构描述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配位聚合物1-5 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2.2.2 配位聚合物1 的荧光性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Y型辅助羧酸的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3.1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1 配位聚合物6-12 的合成
        3.1.2 配位聚合物6–12 的晶体结构测定
        3.1.3 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描述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配位聚合物6-12 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3.2.2 配位聚合物6 的荧光性质
        3.2.3 配位聚合物 6 对抗生素的荧光传感
        3.2.4 配位聚合物9和11 的磁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实验仪器和检测设备表
附录 B 配位聚合物1-12 的部分键长[?]和键角[°]
附录 C 配位聚合物1-12 的金属离子配位构型分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类ZIFs和ZIF-8@GQ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量子点简介
        1.2.1 自上而下法
        1.2.2 自下而上法
    1.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简介
        1.3.1 微波辅助合成法
        1.3.2 电化学合成法
        1.3.3 超声化学法
        1.3.4 机械化学合成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1.4.2 MOFs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1.4.3 MOFs复合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案
2 Zn-His-GQDs的制备、表征及结果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流程
        2.2.1 His-GQDs的制备
        2.2.2 Zn-His-GQDs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3 X射线衍射(XRD)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7 热重分析(TG)
        2.3.8 比表面积测试
    2.4 结果和讨论
        2.4.1 组氨酸功能化GQDs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2.4.2 His-GQDs形貌和结构分析
        2.4.3 Zn-His-GQDs形貌、结构和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ZIF-8@GQDs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结果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流程
        3.2.1 GQDs的制备
        3.2.2 ZIF-8 MOFs的制备
        3.2.3 ZIF-8与GQDs的复合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结构分析
        3.3.2 形貌表征
        3.3.3 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ZIF-8@GQDs结构与形貌分析
        3.4.2 ZIF-8@GQDs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材料对甲苯、乙酸乙酯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步骤
        4.1.1 甲苯、乙酸乙酯水溶液标准溶液曲线的绘制
        4.1.2 吸附实验
    4.2 吸附剂的添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 接触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4.4 pH 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10)基于苯并噻二唑衍生物构建重金属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化学传感器的结构
    1.2 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识别机理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
        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1.2.4 激基缔合物
    1.3 苯并噻二唑类衍生物研究概况
        1.3.1 苯并噻二唑衍生物的基本性质
        1.3.2 苯并噻二唑类衍生物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ICT机理的大型Stokes位移的增强型探针用于癌细胞和斑马鱼中Hg~(2+)的检测
    2.1 引言
    2.2 探针的BTD-RDA的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所用试剂及相应规格
        2.3.2 实验所涉及的仪器及型号
        2.3.3 探针BTD-RDA的合成方法
        2.3.4 化合物4,4'-(苯并噻二唑-4,7-二基)二苯甲醛(M-1)的合成步骤
        2.3.5 化合物2-(-5-(4-(7-(4-(-(3-(羧甲基)-2-氧代-4-噻吩并噻唑啉-5-亚甲基)甲基)苯基)苯并[b]苯并[c][1,2,5]噻二唑-4-基)亚苄基)-4-氧代-2-硫代噻唑并恶唑烷-3-基)乙酸(BTD-RDA)的合成步骤
    2.4 探针BTD-RDA荧光测试溶液的配制
        2.4.1 各种阳离子溶液的配制
        2.4.2 探针BTD-RDA溶液的配制
    2.5 探针BTD-RDA的荧光测试结果与讨论
        2.5.1 探针BTD-RDA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2.5.2 探针BTD-RDA识别Hg~(2+)的竞争性研究
        2.5.3 Hg~(2+)对探针BTD-RDA的荧光滴定研究
        2.5.4 检测限的确定
        2.5.5 结合常数的测定
        2.5.6 pH对探针BTD-RDA的影响
        2.5.7 探针BTD-RDA对 Hg~(2+)的时间响应测试
    2.6 探针BTD-RDA对 Hg~(2+)的反应机理
        2.6.1 探针BTD-RDA与 Hg~(2+)络合的机理
        2.6.2 探针BTDRDA对Hg~(2+)的核磁滴定23
    2.7 探针BTD-RDA与 Hg~(2+)络合物的理论计算
        2.7.1 DFT计算
        2.7.2 电子能级轨道
    2.8 探针BTD-RDA的生物学应用
        2.8.1 探针BTD-RDA的细胞毒性测试
        2.8.2 探针BTD-RDA的细胞成像实验
        2.8.3 探针BTD-RDA的活体成像实验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新颖的基于苯并噻二唑的近红外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Hg~(2+)及其在活细胞和斑马鱼成像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探针TBBA的设计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试剂及规格
        3.3.2 主要实验仪器及型号
        3.3.3 探针TBBA的合成方法
        3.3.4 化合物4-(7-溴苯并[c][1,2,5]噻二唑-4-基)-N,N-二苯基苯胺(M1)的合成步骤
        3.3.5 化合物4-(7-(4-(二苯胺基)苯基)苯并[c][1,2,5]噻二唑-4-基)苯甲醛(M2)的合成步骤
        3.3.6 化合物2-(5-(4-(7-(4(二苯胺基)苯基)苯并[c][1,2,5]噻二唑-4-基)亚苄基)-4-氧代-2-硫代噻唑烷-3-基)乙酸(TBBA)的合成步骤
    3.4 探针TBBA荧光测试溶液的配制
        3.4.1 各种阳离子的配制
        3.4.2 探针TBBA溶液的配制
    3.5 探针TBBA的荧光测试结果与讨论
        3.5.1 探针TBBA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3.5.2 探针TBBA识别Hg~(2+)的竞争性研究
        3.5.3 Hg~(2+)对探针TBBA的荧光滴定研究
        3.5.4 量子产率的测定
        3.5.5 结合常数的测定
        3.5.6 探针TBBA检测限的确定
        3.5.7 p H对探针TBBA的影响
        3.5.8 探针TBBA对 Hg~(2+)的时间响应
    3.6 探针TBBA与 Hg~(2+)的反应机理
        3.6.1 探针TBBA与 Hg~(2+)络合的机理
        3.6.2 探针BTDRDA对Hg~2+的核磁滴定39
    3.7 探针TBBA与 Hg~(2+)络合物的理论计算
        3.7.1 B3LYP交换相关函数
        3.7.2 理论计算
    3.8 探针TBBA的生物学应用
        3.8.1 探针TBBA的细胞毒性测试
        3.8.2 探针TBBA的细胞成像实验
        3.8.3 探针TBBA的斑马鱼成像实验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2-肼基苯并噻唑用于检测实际水样中Cu~(2+)的近红外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探针TBBH的设计
    4.3 实验部分
        4.3.1 主要试剂及规格
        4.3.2 主要实验仪器及型号
        4.3.3 探针TBBH的合成方法
        4.3.4 化合物2-羟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杂环戊烷-2-基)苯甲醛(M0)的合成步骤
        4.3.5 化合物4-(7-溴苯并[c][1,2,5]噻二唑-4-基)-N,N-二苯基苯胺(M1)的合成步骤
        4.3.6 化合物5-(7-(4-(二苯氨基)苯基)苯并[c][1,2,5]噻二唑-4-基)-2-羟基苯甲醛(M3)
        4.3.7 化合物(E)-2-(((2-(苯并[d]噻唑-2-基)肼基亚甲基)甲基)-4-(7-(4-(二苯氨基)苯基)苯并[c][1,2,5]噻二唑-4-基)苯酚(TBBH)的合成步骤
    4.4 探针TBBH的光谱测试
        4.4.1 各种阳离子的配制
        4.4.2 探针TBBH溶液的配制
    4.5 探针TBBH的荧光测试结果与讨论
        4.5.1 探针TBBH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4.5.2 探针TBBH识别Cu~(2+)的竞争性研究
        4.5.3 Cu~(2+)对探针TBBH的荧光滴定研究
        4.5.4 结合常数的测定
        4.5.5 探针TBBH检测限的确定
        4.5.6 p H对探针TBBH的影响
        4.5.7 探针TBBH对 Cu~(2+)的时间响应
    4.6 探针TBBH与 Cu~(2+)的反应机理
        4.6.1 探针TBBH与 Cu~(2+)络合的机理
        4.6.2 探针TBBH对 Cu~(2+)的核磁滴定
    4.7 探针TBBH的实际应用
        4.7.1 探针TBBH试纸对Cu~(2+)的检测
        4.7.2 探针TBBH的实际水样应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种新型的分子离子吸收光谱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HCHO光谱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J]. 吴涛,胡仁志,谢品华,王家伟,刘文清. 量子电子学报, 2021(06)
  • [2]功能银纳米团簇的最新进展:荧光特性和生物应用[J]. 陈海山,杨洁. 金属功能材料, 2021(05)
  • [3]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D]. 金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型红光及近红外荧光碳化聚合物点的制备及生物成像[D]. 梅雪天. 吉林大学, 2021(01)
  • [5]泥炭基碳点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D]. 吴宝双.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6]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二芳基乙烯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李秀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7]荧光基团修饰的核苷类似物的合成及性质[D]. 周郁. 江南大学, 2021(01)
  • [8]基于双咪唑基苯并噻二唑配体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光电磁性质研究[D]. 李乐倩.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类ZIFs和ZIF-8@GQD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朱嘉.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苯并噻二唑衍生物构建重金属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孟祥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分子离子吸收光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