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开发出两种环保型涂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21)在《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燃油的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混入水和各种杂质,长期暴露在这类燃油中的工程机械油箱很容易发生腐蚀,严重时会造成油管堵塞或油箱漏油,从而导致工程机械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使用较多的油箱内壁防腐涂料多为溶剂型涂料,溶剂型涂料在制备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文开展了耐油防腐性能良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水性耐油涂料的研制与性能评价工作。本研究以0#柴油为油品介质、Q235A碳钢为涂敷基材,通过开展树脂筛选、颜填料优化、水性助剂影响研究等,分别制备出一款综合性能良好的水性聚酯耐油涂料和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研究结果表明: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以3:1的质量比固化时,制得水性聚酯涂层的综合性良好,划格法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沸水中煮1 h,涂层完好,无起皱、起泡或脱落等弊病;在0#柴油中105℃常压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采用三维体视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涂层微观结构,涂层在0#柴油中室温浸泡,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柴油逐渐向涂层内部渗透,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聚酯涂层有损坏趋势。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研究水性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配比,水性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质量比为25:4时,涂层综合性能良好,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0#柴油中105℃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在0#柴油中浸泡的微观形貌表明,浸泡21天后涂层基本无变化,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低频阻抗值虽有略微减小,但均在106Ω·cm2左右。对比水性聚酯耐油涂层和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研究结果,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的防护性能较好。对浸泡过试样后的0#柴油做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聚酯涂层和水性环氧涂层对柴油品质均无影响,能满足工程机械油箱用内壁涂料的要求。
徐先洲[2](2021)在《环氧树脂季铵盐制备及其在抗菌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型抗菌涂料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广泛使用。季铵盐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菌涂料,利用环氧树脂季铵盐制备得到的内墙抗菌涂料,具有抗菌效果好,毒性低,稳定性高等许多优点,是目前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点。本文利用三乙胺盐酸盐分别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E-51和E-54)和酚醛环氧树脂(F-51)等四种环氧树脂进行开环季铵化反应,制备出四种不同的环氧树脂季铵盐。然后与以水性丙烯酸酯乳液为主要成分的内墙涂料进行混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环保内墙抗菌涂料。通过测定季铵盐含量和环氧值,研究了不同树脂的开环率;利用红外光谱对原料和产物进行了表征;利用DSC研究了季铵盐的热稳定性,利用抑菌圈实验研究了环氧树脂季铵盐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在环氧树脂与三乙胺盐酸盐的开环实验中,E-54的开环反应最容易,其开环率可达98%,相同反应条件下,F-51的开环反应最难,其开环率只有70.9%。相同条件下,四种环氧树脂的开环反应活性为:E-54>E-51>E-44>F-51。样品进行定量处理,红外表征数据表明:在912cm-1(环氧基特征吸收峰)处,原样的峰尖锐且宽;反应后的树脂季铵盐在该波长并未出峰,环氧基发生了开环反应;DSC分析表明,F-51型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的热稳定性较好,耐温183.1℃。抑菌圈实验中,三乙胺盐酸盐在高浓度(3.6mol/L)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70cm;低浓度时(<0.72mol/L),抑菌圈直径仅为0.80cm,与牛津杯的直径(0.8cm)相等,杀菌作用不明显。所制备的环氧树脂季铵盐中,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的杀菌性能优于双酚A环氧树脂季铵盐的杀菌性能,相同季铵盐离子浓度下,4种环氧树脂季铵盐的杀菌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F-51>E-54>E-51>E-44,在季铵盐离子浓度为0.5mol/L时,对应的抑菌圈直径为2.40cm、1.90cm、1.73 cm、1.67 cm。本论文利用三乙胺盐酸盐与环氧树脂发生开环季铵化反应制备出环氧树脂季铵盐,研究发现: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漆膜的杀菌性能要优于双酚A型树脂季铵盐漆膜的杀菌性能;实验条件下最佳配方为涂料/树脂季铵盐(M∶M)为1∶1,该条件下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漆膜的抑菌圈直径可达到2.70cm。实验结果为后期进入涂料的小试、中试及面市阶段提供了数据支持,对于开发新型内墙抗菌涂料具有重要意义。
周春宇[3](2021)在《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含羟基的水可分散型丙烯酸树脂产品,并对水性丙烯酸基础树脂的制备工艺及参数进行了确定。然后以基础树脂为基底,利用长支链单体及功能单体对其进行改性研究,获得了多种改性树脂的合成工艺及生产配方。最后成功制备出了多款双组份丙烯酸涂料产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溶液聚合方法制备水性丙烯酸基础树脂,确定树脂的合成条件以及酸值、羟基值、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性能参数进行确定,从而得到树脂合成的最佳实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最佳基础树脂产品硬度为2H,光泽度为90±2Gu,耐冲击、柔韧、附着力性能均达到2级。(2)利用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A)、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BMA)四种长支链单体对树脂进行改性研究。根据国家标准HG/T 4758-2014对所制备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并使用IR、STM、DSC等表征手段对树脂和漆膜进行性能表征。其中,LMA改性树脂在硬度为2 H,耐冲击、柔韧、附着力性能均达到1级,在硬度与柔韧性方面达到平衡;耐水102 h、耐盐水120 h不失效,静态水接触角为85.308°,漆膜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疏水性。(3)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OBM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苯乙烯(St)四种功能单体对树脂进行改性研究。功能单体改性树脂可提升漆膜在光泽度、力学性、保护性等方面的性能。对所制备的树脂产品进行涂料产品的制备研究。设计了涂料产品复配配方,并对涂料产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MA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保护性能,适用金属防护等方面;GMA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光泽度,适用于道路标识牌防护等方面;IOBMA改性树脂耐摩擦和耐划伤性能较好,适用于高塔保护方面;CHMA改性树脂透光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好,适用于清漆制备;St改性树脂价格低廉,适用于廉价钢结构防腐漆中。
宋中南[4](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黄璐瑶[5](2020)在《涂料用无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溶剂型涂料一直占据整个涂料领域的大部分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溶剂型涂料污染环境、浪费能源、安全性差等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传统的水性涂料以水为稀释剂或溶剂,尽管不含有机溶剂,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但是水性涂料固化成膜速率较低,或者需要烘干从而能耗较高,且水性涂料固含量较低导致其运输成本较高。为克服溶剂型涂料及水性涂料的缺陷,对于无溶剂涂料的开发研究十分有必要。无溶剂涂料由百分之百成膜物质组成,几乎零VOC排放量,其所含挥发性、易燃性、有毒有害有机溶剂的含量极低,属于环境友好型涂料,固化速率快,能耗低。因此对无溶剂涂料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论文根据应用领域的性能要求,首先设计了所需树脂的分子结构,其次研究制备出了端异氰酸酯基的活性树脂。其具体方案为:以含有异氰酸酯的单体和醇类单体为反应原料,商品PC-15为催化剂,在恒温水浴锅75℃下反应2 h。制备出的树脂粘度较小;但固化速率较慢;成膜物硬度达到4 H,但是柔韧性不够,脆性比较大;耐中性盐雾试验时间为67 h。综合性能达不到应用要求。丙烯酸酯树脂具有良好的保光性、耐光性和抗老化性能,且高温下不变黄、不变色、稳定性比较高,施工方便。本论文选择无溶剂反应型丙烯酸酯树脂作为无溶剂型涂料的成膜体系。通过选择丙烯酸酯单体和含羟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合成了端羟基丙烯酸酯树脂,考察了合成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链转移剂用量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讨论了固化剂种类对涂膜的固化时间、柔韧性、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对涂膜的红外光谱图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羟基含量对涂膜固化速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得出的最佳工艺为:以含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为反应原料,引发剂用量为0.3%,链转移剂用量为3%,在恒温水浴锅100℃下反应20 min,然后降低温度至75℃下反应2 h。制备出的树脂流动性好,粘度适当,固化成膜后耐热性能较好,350℃失重7%左右;硬度达到6 H;具有很快的固化速率(190℃下25 s固化);涂膜表面平整、光滑,微观形貌良好,具有较好的附着力、柔韧性、耐冲击等性能指标。但是这种涂膜的耐腐蚀性能欠佳,中性盐雾试验只能做到150 h,实际应用领域受到限制。进一步以含羟基的丙烯酸类单体和含环氧基团团的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反应原料,加入引发剂、链转移剂,通过自由基本体聚合制备了带环氧基团团的丙烯酸酯树脂。对涂膜的红外光谱图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单体用量对涂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固化剂对涂膜耐腐蚀性能及整体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合成工艺:引发剂用量为0.3%、链转移剂用量为10%,第一步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30 min,然后迅速降温至70℃,反应时间为2 h,制备的树脂在室温下的粘度大约为60 mPa·s,流动性良好,适合于喷涂、辊涂、刷涂等多种涂装工艺。所制备出的树脂与N-3900固化剂固化出的膜在190℃下保温15 s得到成膜物;350℃失重9%左右;涂膜的附着力达到0级;硬度为6 H;耐冲击性为120 cm;耐沸水试验为10 h;中性盐雾试验可以达到600 h,涂膜整体性能良好。环保性能良好且固化速率快,涂膜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王长坤[6](2019)在《无溶剂蓖麻油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7年以来,严峻的环保压力和经济形势,导致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国内涂料行业整体成本在短期内快速上升,虽然年总产量已突破2000万吨,但全年亏损总额达8.12亿元,亏损率同比增长6%。涂料行业面临严峻的去产能形势,开发低成本、高性能、低污染的产品已成为涂料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聚氨酯双组分涂料体系凭借其优良的附着力、抗冲击性、耐磨性和力学性能等优势占领了涂料市场25%的份额,但其中超过52%聚氨酯由黏度较高的羟基聚合物组成,因此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作为稀释剂以满足施工要求。而蓖麻油作为一种低黏度、低成本的天然可再生多羟基化合物,可直接应用于双组份聚氨酯,也可利用其碳碳双键、酯键等官能团,通过化学改性合成植物油多元醇而应用于聚氨酯。但蓖麻油天然三甘油酯结构的不规整性,低羟值,导致其反应活性低,涂层的固化时间长、力学性能较差。本文针对双组分体系涂料的优势和天然蓖麻油存在的不足,通过缩聚和酯交换反应制备出两种改性蓖麻油多元醇,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低污染的无溶剂蓖麻油涂料。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1.以蓖麻油、甘油、己二酸和乙二醇等为原料,采用两步聚合工艺改性合成了低黏度的蓖麻油聚酯多元醇,并将该蓖麻油聚酯多元醇与固化剂制备漆膜。研究讨论了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工艺,以及醇酸摩尔比对蓖麻油聚酯多元醇及其涂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醇酸摩尔比为1.32时,改性后的蓖麻油聚酯多元醇所制涂层的综合性能明显得到改善,特别是涂层的耐冲击高度超过100cm、耐划伤性达2kg,较未改性的蓖麻油提升了2倍,拉伸强度也增强了3倍。2.为了提高蓖麻油的反应活性,采用酯交换法制备蓖麻油醇解物,并将该蓖麻油醇解物与固化剂制备漆膜。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对蓖麻油醇解度的影响,以及醇解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蓖麻油醇解物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当蓖麻油醇解度越高时,蓖麻油醇解产物黏度越低,固化的时间越短。其中氧化钙催化下的蓖麻油酯交换反应的醇解度最高,醇解产物的黏度为245 mPa·s,涂膜的固化时间仅为95min。3.将改性后的蓖麻油聚酯多元醇和蓖麻油醇解物复配作为羟基组分,配伍固化剂制得无溶剂蓖麻油树脂。并探讨了其固化反应动力学,其表观活化能为47.212kJ/mol,反应级数n为0.86,动力学方程为:α(t)=1-[1-2.65×104exp(-5678.61/T)t]7.14。进一步通过对钛白粉、滑石粉和气相二氧化硅以及助剂配方的优化,制备出无溶剂蓖麻油涂料。该无溶剂涂层的机械性能好,抗拉伸强度达到16.8 Mpa(蓖麻油为4.5 Mpa),耐水性达30天,耐碱性达72h(蓖麻油为24h)。
张扬[7](2019)在《A消费电子类涂料公司NPD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和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我国经济的新开放也即将打响,变革创新和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带动全球经济发展唯一道路。无论是中美的贸易之战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转变为“Design in China(中国创造)”,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模式在加速地演进。而企业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则需要具备一套完整又高效的产品开发体系。如何针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情况量身而定一套适合企业的产品研发体系是可续性发展更加壮大的关键和起点。根据现在的状况,产品研发体系在IT行业和制造行业运用更为普遍和广泛,但在涂料化工行业来讲就算是一个空白,对于产品开发体系缺乏正规的研究和流程分析。本文根据在涂料行业的位居国际地位的A公司为例,根据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为依据在现有的实际情况下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此提高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开发成功率。首先,本文应用蓝海战略之战略分布图、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AHPSWOT量化分析等工具对行业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行业竞争者进行比较,分析出A公司企业发展的优劣势,并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定NPD的产品开发策略选择以及创新技术的产品平台。然后,为了解决这些战略性问题就需要严谨地优化和完善开发流程,并运用门径管理系统结合项目管理理论通过对A公司现有的NPD流程中非附加值环节找出问题和不足,并对之进行优化,使其成为产品开发的依据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最后,再对与产品开发管理有着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产品周期的项目管理进行设置和补充。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和建议能够进一步完善A公司的产品创新与产品开发流程,使其借鉴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际运用实现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加速开发进度和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也希望有助于整个涂料行业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和借鉴。
掌继锋[8](2016)在《A公司中国卡车涂料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统计,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达2450.33万台,约占全球的27%,其中重卡产量为53.6万台,约占全球的31%。具估算,2016年全球汽车涂料市场约为151亿美元,其中中国为40.8亿美元。据2015年财报显示,以车用涂料为主营业务的A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仅以5.31亿美元占公司全球的13%,商用车业务部门仅占其全球部门的7.7%,卡车方面更是仅占全球业务的1.7%,A公司在中国卡车涂料细分市场的表现与市场预期相去甚远。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涂料市场,但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卡车行业同步放缓,产能过剩。本土卡车涂料品牌牢牢占据中、低端市场份额,世界五大知名涂料供应商PPG,A公司,Kansai,Nippon,BASF占据高端市场。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愈加严格,卡车涂料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本土品牌由于技术上的劣势,没有合适的环保型产品将被淘汰,国际品牌将获得统治卡车涂料市场的机会。面对卡车涂料市场二十年不遇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等理论工具对A公司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STP理论制定了A公司卡车涂料的营销策略和具体的产品,价格,渠道,传播策略,明确了公司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同时,作者也收集了大量详实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着名卡车制造企业,环保部,财政部,行业协会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对未来5-10年我国车用涂料的发展方向有了基本判断,对上述战略进行了验证。经分析发现,作为车用涂料的潜在竞争者进入成熟市场的最佳机会是客户新建或改造涂装线,其次是新车型的引入。未来5年,A公司将东风,重汽,陕汽,福田,江铃和江淮锁定为目标客户,以新型牵引车,老线改造和新建涂装线为切入点,推广溶剂型高固和水性紧凑型两种环保涂料,并采用适宜定价和撇脂定价的价格策略,以直销或分销的方式进入目标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公司2020年卡车涂料4580万美元的销售目标。
朱长春,吕国会[9](2015)在《中国聚氨酯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全球聚氨酯工业和中国聚氨酯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十三五"期间中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十三五"期间聚氨酯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提出了聚氨酯各专业领域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以及促进聚氨酯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议。
刘朝艳,宁军,朱永茂,殷荣忠,杨小云,潘晓天,刘勇,邹林,刘小峯,陈红,董金伟,李丽娟,李颖华,张骥红[10](2014)在《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收集了2012年7月2013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二、日本开发出两种环保型涂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开发出两种环保型涂料(论文提纲范文)
(1)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水性防腐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 水性车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4 常用的水性车用防腐涂料及其研究现状 |
1.5 油箱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反应原理 |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涂层制备流程 |
2.2.1 实验设计方案与流程 |
2.2.2 环保型水性耐油涂料的制备流程 |
2.2.3 涂层的制备流程 |
2.3 涂料及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涂料及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
2.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2.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
2.3.7 电化学实验分析 |
2.3.8 涂层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三章 水性聚酯耐柴油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3.1.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 |
3.1.2 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
3.2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
3.2.1 色浆配方设计 |
3.2.2 涂料配方设计与涂层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涂料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
3.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
3.3.3 聚酯树脂、氨基树脂、清漆红外光谱分析 |
3.3.4 聚酯清漆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3.3.5 漆膜综合热分析 |
3.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3.3.7 聚酯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水性环氧树脂的筛选 |
4.2 水性助剂的筛选 |
4.2.1 增稠剂的筛选及其流变学性能研究 |
4.2.2 消泡剂的筛选与使用 |
4.2.3 分散剂的筛选与使用 |
4.3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
4.3.1 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
4.3.2 涂料及涂层的制备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
4.4.2 涂料流变性分析 |
4.4.3 树脂和清漆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4 环氧清漆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4.4.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4.4.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4.4.7 环氧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4.4.8 涂层对柴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2)环氧树脂季铵盐制备及其在抗菌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抗菌涂料的研究和使用现状 |
1.1.1 抗菌涂料的分类 |
1.1.2 抗菌涂料产业的现状 |
1.1.3 涂料中抗菌剂的主要类型 |
1.1.4 抗菌涂料的制备方法 |
1.2 季铵盐抗菌剂的研究和使用现状 |
1.2.1 季铵盐的发展史 |
1.2.2 季铵盐的分类及主要特性 |
1.2.3 季铵盐的抗菌机理 |
1.2.4 季铵盐抗菌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 季铵盐抗菌涂料的主要类型 |
1.3.1 低分子季铵盐抗菌涂料 |
1.3.2 高分子季铵盐抗菌涂料 |
1.3.3 季铵盐接枝聚合物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环氧树脂季铵盐的合成与分析检测 |
2.1 实验 |
2.1.1 实验原料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三乙胺盐酸盐的制备 |
2.1.4 环氧树脂季铵盐的合成 |
2.1.5 环氧树脂季铵盐中季铵离子的检测 |
2.1.6 环氧树脂环氧值的测定 |
2.1.7 三乙胺盐酸盐和环氧树脂季铵盐的红外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三乙胺盐酸盐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2.2 环氧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3 环氧树脂季铵盐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4 环氧树脂种类对季铵盐合成的影响 |
2.2.5 环氧树脂中环氧基含量对季铵盐合成的影响 |
2.2.6 环氧基含量与季铵离子含量的关系 |
2.3 小结` |
第3章 环氧树脂季铵盐抗菌性能及热稳定性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原料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大肠杆菌抑菌圈实验 |
3.1.4 抑菌圈实验操作示图 |
3.1.5 大肠杆菌的活化与保存 |
3.1.6 三乙胺盐酸盐的抑菌圈 |
3.1.7 环氧树脂季铵盐的大肠杆菌抑菌圈实验 |
3.1.8 三乙胺盐酸盐和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的热稳定性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三乙胺盐酸盐的大肠杆菌抑菌圈分析 |
3.2.2 环氧树脂季铵盐的大肠杆菌抑菌圈实验分析 |
3.2.3 三乙胺盐酸盐和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的热稳定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环氧树脂季铵盐抗菌涂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测试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料与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抗菌内墙涂料漆膜的制作 |
4.1.4 漆膜的抑菌圈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环保抗菌内墙涂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实验 |
4.2.2 环保内墙涂料对酚醛环氧树脂季铵盐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环保型涂料概述 |
1.1.1 环保型涂料概念 |
1.1.2 环保型涂料的发展 |
1.1.3 环保型涂料的研究意义 |
1.2 涂料产品分类 |
1.2.1 单组份涂料 |
1.2.2 双组份涂料 |
1.3 环保型涂料的分类 |
1.3.1 水性涂料 |
1.3.2 高固体份涂料 |
1.3.3 其它环保型涂料 |
1.4 涂料用成膜物质 |
1.4.1 树脂 |
1.4.2 乳液 |
1.4.3 分散体 |
1.5 水性树脂 |
1.5.1 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5.2 水性树脂分类 |
1.6 水性丙烯酸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基础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水性含羟基丙烯酸基础树脂的制备 |
2.4 涂料产品制备 |
2.4.1 清漆的制备 |
2.4.2 色漆的制备 |
2.4.3 测试样板的制备 |
2.4.4 测试方法 |
2.5 树脂合成参数 |
2.5.1 E-10P引入量 |
2.5.2 酸值 |
2.5.3 羟基含量及羟值 |
2.5.4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5.5 中和度 |
2.5.6 固体含量 |
2.6 树脂合成参数确定及表征 |
2.6.1 树脂合成参数确定 |
2.6.2 树脂性能表征 |
2.7 结论 |
第3章 长支链单体改性树脂及耐水涂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树脂及涂料制备方法 |
3.3.1 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3.3.2 涂料及样板制备方法 |
3.4 改性树脂合成及性能表征 |
3.4.1 2-EHA改性基础树脂 |
3.4.2 LMA改性基础树脂 |
3.4.3 SMA和 BMA改性基础树脂 |
3.4.4 性能表征 |
3.5 结论 |
第4章 功能单体改性基础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树脂及涂料制备方法 |
4.3.1 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4.3.2 涂料及样板制备方法 |
4.4 改性树脂合成及性能表征 |
4.4.1 GMA改性基础树脂 |
4.4.2 IOBMA改性基础树脂 |
4.4.3 CHMA改性基础树脂 |
4.4.4 St改性基础树脂 |
4.5 结论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4)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
2.2.1 胶凝材料 |
2.2.2 骨料 |
2.2.3 其他原材料 |
2.3 CFC的配合比 |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
2.4.4 CFC的物理性能 |
2.4.5 CFC的力学性能 |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
3.1 引言 |
3.2 降温材料概述 |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
3.3.1 原材料的选择 |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
3.3.3 性能测试 |
3.3.4 结果与讨论 |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
3.4.2 性能测试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
3.5.3 应用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
4.2.2 材料的配合比 |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
4.3.2 测试设备 |
4.3.3 测试方法 |
4.3.4 强度试验 |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4.4.2 制备工艺 |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
5.1 引言 |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5.4.2 制备工艺 |
5.4.3 物相分析 |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5.7.2 涂料制备工艺 |
5.7.3 检测方法 |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
6.1 引言 |
6.2 应用项目简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
6.2.3 工程难点 |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
6.3.5 立体绿化技术 |
6.3.6 建筑遮阳技术 |
6.3.7 光电技术 |
6.4 实施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涂料用无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反应型环保涂料的聚合机理 |
1.2.1 概述 |
1.2.2 聚合机理 |
1.3 环保型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1 环保型涂料的分类 |
1.3.2 环保型涂料的研究现状 |
1.3.3 环保型涂料的发展趋势 |
1.4 环保型丙烯酸酯树脂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
1.4.1 环保型丙烯酸酯树脂的概述 |
1.4.2 环保型丙烯酸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2 环保树脂的分子设计及工艺流程 |
2.1 引言 |
2.2 端异氰酸酯聚氨酯脂的分子设计 |
2.3 端羟基丙烯酸酯树脂的分子设计 |
2.4 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分子设计 |
2.5 合成工艺流程设计 |
3 端异氰酸酯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表征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材料及其规格 |
3.3 实验主要仪器 |
3.4 端-NCO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
3.4.1 合成原料的选择 |
3.4.2 原料的前处理 |
3.4.3 合成步骤 |
3.4.4 反应中残余-NCO当量的测定 |
3.5 端异氰酸酯聚氨酯树脂的性能与表征 |
3.5.1 红外光谱的测试 |
3.5.2 固化速率的测定 |
3.5.3 漆膜硬度的测定 |
3.5.4 涂膜厚度的测定 |
3.5.5 漆膜柔韧性的测定 |
3.5.6 漆膜附着力的测定 |
3.5.7 漆膜耐冲击性能的测定 |
3.5.8 漆膜耐中性盐雾试验测定 |
3.5.9 漆膜热失重的测定 |
3.5.10 漆膜的电化学工作站的测定 |
3.5.11 漆膜试验测定耐沸水 |
3.5.12 漆膜T弯检测 |
3.6 端-NCO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表征结果与讨论 |
3.6.1 端-NCO聚氨酯涂料的制备 |
3.6.2 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3.6.3 反应单体与端-NCO聚氨酯的红外光谱图 |
3.6.4 涂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3.6.5 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对涂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3.6.6 多元醇分子量涂膜固化速率的影响 |
3.6.7 涂膜的其他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4 端羟基丙烯酸涂料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其规格 |
4.3 实验主要仪器 |
4.4 原料的选择 |
4.4.1 含-OH的丙烯酸功能性单体的确定 |
4.4.2 丙烯酸酯单体的确定 |
4.4.3 引发剂的确定 |
4.4.4 链转移剂的选择 |
4.5 原料的前处理 |
4.6 合成步骤 |
4.7 端-OH树脂的性能测试 |
4.8 端-OH丙烯酸涂料的制备及表征结果与讨论 |
4.8.1 端-OH丙烯酸涂料的制备 |
4.8.2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粘度的影响 |
4.8.3 链转移剂用量对树脂粘度的影响 |
4.8.4 树脂的FT-IR分析 |
4.8.5 羟基含量对涂膜固化速率的影响 |
4.8.6 羟基含量对涂膜的耐腐蚀性能影响 |
4.8.7 涂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4.8.8 涂膜的其他性能 |
4.9 本章小结 |
5 环氧丙烯酸涂料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及其规格 |
5.3 实验主要设备 |
5.4 原料的选择 |
5.5 原料的前处理 |
5.6 合成步骤 |
5.7 环氧丙烯酸涂料的制备及表征结果与讨论 |
5.7.1 环氧丙烯酸涂料的制备 |
5.7.2 引发剂用量对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粘度的影响 |
5.7.3 链转移剂用量对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粘度的影响 |
5.7.4 涂膜的FT-IR分析 |
5.7.5 GMA用量对涂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7.6 不同固化剂对涂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7.7 不同固化剂对涂膜柔韧性的影响 |
5.7.8 涂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5.7.9 涂膜的其他性能 |
5.7.10 涂膜的SEM观察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无溶剂蓖麻油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无溶剂涂料 |
1.2.1 无溶剂聚氨酯涂料 |
1.2.2 无溶剂环氧树脂涂料 |
1.2.3 无溶剂聚丙烯酸涂料 |
1.2.4 无溶剂聚脲涂料 |
1.3 植物油在涂料中的应用 |
1.3.1 植物油在聚氨酯的应用 |
1.3.2 植物油在丙烯酸树脂中的应用 |
1.3.3 植物油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
1.3.4 植物油在醇酸树脂中的应用 |
1.4 蓖麻油 |
1.4.1 蓖麻油的结构与性质 |
1.4.2 蓖麻油在聚氨酯的应用进展 |
1.5 研究背景、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方案流程图 |
1.5.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前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
2.1.2 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及其涂层的制备 |
2.1.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结构表征 |
2.2.2 催化剂种类对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对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影响 |
2.2.4 反应时间对蓖麻油聚酯多元醇的影响 |
2.2.5 醇酸摩尔比对蓖麻油聚酯多元醇及其涂层的影响 |
2.2.6 涂层热分析 |
2.2.7 不同多元醇的无溶剂涂层性能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蓖麻油醇解物的备制与性能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主要原料 |
3.1.2 蓖麻油醇解物的制备 |
3.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酯交换催化剂的选择 |
3.2.2 蓖麻油醇解前后图谱分析 |
3.2.3 钛酸四丁酯催化条件的优化 |
3.2.4 甲醇钠/三乙醇胺混合催化条件的优化 |
3.2.5 CaO催化条件的优化 |
3.3 本章小论 |
第四章 无溶剂涂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前言 |
4.1 实验 |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2 涂料的制备及工艺流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羟基组分的确定 |
4.2.2 NCO/OH的摩尔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3 固化动力学分析 |
4.2.4 填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5 消泡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6 润湿剂分散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7 流平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8 无溶剂涂层的综合性能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A消费电子类涂料公司NPD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
1.2.1 研究的框架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NPD理论知识及其流程控制体系概述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2.2 NPD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1 门径管理体系流程及其优势 |
2.2.2 流程控制体系的工具 |
第3章 A公司NPD管理的现状及其相关问题 |
3.1 A公司背景介绍及其经营战略 |
3.1.1 A公司背景介绍 |
3.1.2 A公司的组织战略、愿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2 A公司现有产品开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研发部门组织构架 |
3.2.2 NPD现有流程介绍 |
3.2.3 现有产品的构架和组合分析 |
3.2.4 A公司现有NPD管理问题 |
第4章 A公司NPD战略的设定 |
4.1 涂料行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 |
4.1.4 技术要素 |
4.1.5 PEST分析结论 |
4.2 波特五力矩阵 |
4.2.1 供应商(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4.2.2 顾客(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
4.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3 SWOT分析矩阵 |
4.3.1 A公司的SWOT分析矩阵 |
4.3.2 A公司的SWOT量化分析 |
4.4 蓝海战略之战略分析图 |
4.5 A公司NPD创新战略的制定及其优先级 |
4.5.1 NPD战略及其产品平台的制定 |
4.5.2 NPD优先级的决策 |
第5章 A公司NPD流程体系的优化完善 |
5.1 阶段-关口流程的阶段设置 |
5.1.1 机会的获取与选择(发现机会) |
5.1.2 机会评估(范围确定) |
5.1.3 概念发展(立项分析) |
5.1.4 原型开发(开发阶段) |
5.1.5 上市前测试(性能测试评审) |
5.1.6 商业化(上市)与市场反馈 |
5.2 制定组合管理流程(PMP) |
5.2.1 组合管理团队的组建 |
5.2.2 串行改并行的开发模式 |
第6章 A公司NPD绩效考核管理的优化完善 |
6.1 绩效考核管理流程的设置(PDCA) |
6.2 开发团队研发人员KPI的设置(SMART) |
6.3 保障措施的优化完善 |
6.3.1 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
6.3.2 企业创新文化和氛围的营造 |
6.3.3 知识管理平台的建构 |
第7章 A公司优化研究的改善效果分析 |
7.1 成本管理 |
7.2 进度管理 |
7.3 质量管理 |
7.4 沟通管理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公司特殊涂料部门实验室研发团队绩效考核管理现状问卷调查填写说明 |
致谢 |
(8)A公司中国卡车涂料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
2.1 PEST分析 |
2.1.1 政治要素 |
2.1.2 经济要素 |
2.1.3 社会要素 |
2.1.4 技术要素 |
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1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度 |
2.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2.2.3 替代品的威胁 |
2.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
2.3 SWOT分析 |
2.4 STP分析 |
2.5 4P理论 |
第3章 A公司中国区业务介绍 |
3.1 A公司概述 |
3.1.1 公司历史 |
3.1.2 公司客户和产品 |
3.1.3 汽车色彩研究和开发 |
3.1.4 可持续发展 |
3.1.5 企业社会责任 |
3.2 A公司中国区概况 |
第4章 A公司卡车涂料营销环境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要素 |
4.1.2 经济要素 |
4.1.3 社会要素 |
4.1.4 技术要素 |
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2.3 竞争者的竞争力 |
4.2.4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企业优势 |
4.3.2 企业劣势 |
4.3.3 企业机会 |
4.3.4 企业威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公司卡车涂料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STP战略制定 |
5.1.1 重卡市场STP分析 |
5.1.2 轻卡市场STP分析 |
5.2 4P组合分析 |
5.2.1 产品策略的制定 |
5.2.2 价格策略的制定 |
5.2.3 渠道策略的制定 |
5.2.4 传播策略的制定 |
5.2.5 4P营销策略总结 |
5.3 其他 |
5.3.1 优化配方成本 |
5.3.2 优化流程 |
5.3.3 增设产品经理职位 |
5.3.4 建立卡车业务团队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研究要点总结 |
6.2 A公司中国区卡车涂料业务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中国聚氨酯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聚氨酯工业发展现状 |
1. 1全球聚氨酯重要原料现状 |
1. 1. 1异氰酸酯 |
1. 1. 1. 1 MDI |
1. 1. 1. 2 TDI |
1. 1. 1. 3 HDI |
1. 1. 1. 4 IPDI |
1. 1. 2聚醚多元醇( PPG) |
1. 1. 3环氧丙烷( PO) |
1. 1. 4己二酸( AA) |
1. 1. 5 1,4-丁二醇( BDO) |
1. 2全球聚氨酯制品现状 |
1. 2. 1聚氨酯泡沫塑料 |
1. 2. 2聚氨酯弹性体 |
1. 2. 3聚氨酯革鞋树脂 |
1. 2. 4聚氨酯纤维( 氨纶) |
1. 2. 5聚氨酯涂料 |
2中国聚氨酯行业发展现状 |
2. 1中国聚氨酯重要原料现状 |
2. 1. 1异氰酸酯 |
2. 1. 1. 1 MDI |
2. 1. 1. 2 TDI |
2. 1. 1. 3 HDI |
2. 1. 1. 4 IPDI |
2. 1. 2聚醚多元醇 |
2. 1. 3环氧丙烷( PO) |
2. 1. 4己二酸 |
2. 1. 5 1,4-丁二醇 |
2. 2中国聚氨酯制品现状 |
2. 2. 1聚氨酯泡沫塑料 |
2. 2. 2聚氨酯弹性体 |
2. 2. 3聚氨酯革鞋树脂 |
2. 2. 4聚氨酯纤维( 氨纶) |
2. 2. 5聚氨酯涂料 |
2. 2. 6胶粘剂 / 密封剂 |
2. 3中国聚氨酯产品消费领域 |
2. 3. 1家具行业 |
2. 3. 2建筑行业 |
2. 3. 3制鞋、制革行业 |
2. 3. 4交通运输行业 |
2. 3. 5家电行业 |
2. 3. 6体育行业 |
2. 3. 7其他行业 |
3“十三五”聚氨酯行业发展趋势 |
3. 1突破关键技术 |
3. 1. 1脂肪族异氰酸酯产品( ADI) |
3. 1. 2高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TPU) 产品 |
3. 1. 3功能性聚醚产品 |
3. 1. 4聚氨酯树脂基复合材料 |
3. 1. 5聚氨酯泡沫稳定剂 |
3. 1. 6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胶 |
3. 2开发环境友好型聚氨酯产品 |
3. 2. 1水性和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 |
3. 2. 2人造板用聚氨酯无醛粘合剂 |
3. 2. 3全水 / 化学环保型聚氨酯发泡剂 |
3. 2. 4双氧水直接氧化( HPPO) 法生产PO技术 |
3. 3大力推广聚氨酯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4“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 |
4. 1指导思想 |
4. 2发展目标 |
5“十三五”各专业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
5. 1异氰酸酯 |
5. 1. 1发展方向 |
5. 1. 2具体措施 |
( 1) 建设若干临港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
( 2) 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向规模化、一体化发展 |
( 3) 推进异氰酸酯产品技术革新 |
5. 2聚醚多元醇 |
5. 2. 1发展方向 |
5. 2. 2具体措施 |
( 1) 软泡用聚醚 |
( 2) 聚合物多元醇( POP) |
( 3) 硬泡用聚醚 |
( 4) CASE用聚醚 |
5. 3环氧丙烷 |
5. 3. 1发展方向 |
5. 3. 2具体措施 |
( 1) 对现有技术进行提升和改造 |
( 2) 注重引进国外新的生产工艺技术 |
( 3) 加强科研开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
( 4) 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 |
( 5) 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及优化布局 |
5. 4己二酸 |
5. 4. 1发展方向 |
5. 4. 2具体措施 |
( 1) 开发新型清洁生产工艺 |
( 2) 加大对AA下游市场的开发 |
( 3) 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提供质量监督统一标准 |
5. 5 1,4-丁二醇 |
5. 5. 1发展方向 |
5. 5. 2具体措施 |
5. 6聚氨酯泡沫塑料 |
5. 6. 1发展方向 |
5. 6. 2具体措施 |
5. 7聚氨酯弹性体 |
5. 7. 1发展方向 |
5. 7. 2具体措施 |
5. 8聚氨酯涂层、胶粘剂和密封剂 |
5. 8. 1发展方向 |
5. 8. 2具体措施 |
6“十三五”促进行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议 |
(10)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通用热塑性树脂 |
2. 1聚乙烯( PE) |
2. 2聚丙烯( PP) |
2. 3聚氯乙烯( PVC) |
2. 4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工程塑料 |
3. 1尼龙( PA) |
3. 2聚碳酸酯( PC) |
3. 3聚甲醛( POM) |
3. 4热塑性聚酯 |
3. 5聚苯醚( PPE) |
4特种工程塑料 |
4. 1聚醚醚酮 |
4. 2液晶聚合物( LCP) |
4. 3聚苯砜 |
5热固性树脂 |
5. 1酚醛树脂 |
5. 2不饱和聚酯 |
5. 2. 1市场动态 |
5. 2. 2主要原料市场概况 |
5. 2. 2. 1苯乙烯[160] |
5. 2. 2. 2丙二醇[161] |
5. 2. 2. 3苯酐[162] |
5. 2. 2. 4顺酐[163] |
5. 2. 3玻璃钢复合材料 |
5. 2. 4不饱和聚酯树脂阻燃性能 |
5. 2. 5不饱和聚酯树脂添加剂 |
5. 2. 6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电性能 |
5. 2. 7不饱和聚酯树脂生物复合材料 |
5. 2. 8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应用 |
5. 3环氧树脂( EP) |
5. 3. 1亚洲、美国环氧树脂工业 |
5. 3. 1. 1亚洲环氧树脂[176-179] |
5. 3. 1. 2美国 |
5. 3. 2产能变化和企业经营动态 |
5. 3. 2. 1产能变化[180-187] |
5. 3. 2. 2企业经营动态[188-193] |
5. 3. 3新产品[194-199] |
5. 3. 3. 1环氧树脂和固化剂 |
5. 3. 3. 2助剂 |
5. 3. 4应用领域发展 |
5.3.4.1胶黏剂[200-211] |
5. 3. 4. 2涂料[212-223] |
5. 3. 5结语 |
5. 4聚氨酯( PU) |
5. 4. 1原料 |
5. 4. 2泡沫 |
5. 4. 3涂料 |
5. 4. 4胶黏剂 |
5. 4. 5弹性体 |
5. 4. 6助剂 |
四、日本开发出两种环保型涂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环氧树脂季铵盐制备及其在抗菌涂料中的应用[D]. 徐先洲.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3]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D]. 周春宇.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4]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涂料用无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黄璐瑶. 西华大学, 2020(12)
- [6]无溶剂蓖麻油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长坤.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A消费电子类涂料公司NPD流程优化研究[D]. 张扬. 天津大学, 2019(06)
- [8]A公司中国卡车涂料营销策略研究[D]. 掌继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7)
- [9]中国聚氨酯产业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J]. 朱长春,吕国会. 聚氨酯工业, 2015(03)
- [10]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刘朝艳,宁军,朱永茂,殷荣忠,杨小云,潘晓天,刘勇,邹林,刘小峯,陈红,董金伟,李丽娟,李颖华,张骥红. 塑料工业,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