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层教学 弹性评价"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莉[1](2019)在《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教师尤其是乡镇幼儿教师在幼教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学者开始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质量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应的,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研究对象也愈加多样化,每位研究者的重点也各有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改变,研究者们开始抛弃理智和实践反思取向而倾向于采用生态取向的研究范式。此外,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全省大部分幼儿园都在尝试实践课程游戏化,开始了不同程度上的探索。本研究选取江苏省Y镇N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寻找出提升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促进乡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以N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可以切实且系统的了解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入手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减少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差距。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问题起源出发,分别从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研究范式的转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研究兴趣的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献综述部分搜集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第二章研究设计。阐述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以及文献分析法。除此之外还简单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限制以及研究内容。第三章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本章主要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发展途径等角度对该园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该园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呈现为: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理念陈旧、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以及缺乏专业发展内驱力等。第四章影响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本章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别从政府、家长、园所以及乡镇幼儿教师特有的生存环境层面分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相关政府部门方面主要是未建立合适的专业指导机制、拆迁并镇与外来移民导致班额数量增大;家长层面主要是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干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园所制度层面主要是招聘制度不规范降低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两教一保”不到位导致了教师工作量剧增;奖惩制度未完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乡镇幼儿教师特有的生存环境主要是家庭劳作任务繁重占用教师专业发展时间。第五章提升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策略。本章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大众、园所建设以及教师自身四个环境系统角度出发,提出制度、行动、精神、物质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政府和教育部门主要措施有建立专业指导机制、规范教师招聘制度、“两教一保”制度以及加大财政投入;二、是社会大众主要措施有更新教育观念以及明确幼儿教师专业角色与地位;三、园所建设方面主要措施有提供完善的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群体的良性合作、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园所沟通制度;四、教师自身方面主要措施有加强专业认同和反思以及积极参加园所培训。
陈立[2](2015)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需要一流的科学仪器设备作为支撑。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高价格、高科技含量、高使用成本、操作复杂以及对运行环境的高要求等特征,更彰显了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还存在资源浪费、布局凌乱、投入分散、配置不当、条块分割等问题。所以,合理配置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是当今各国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宏观布局、分类配置、效率评估等方面对大型科学仪器配置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构建了包括组织体系层、配置体系层和效率评估层等三个层次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组成结构。在分析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涉及的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影响因素、管理层次、投入产出和环境因素,提出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构建了包括组织体系层、配置体系层和效率评估层等三个层次的系统组成结构,并对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外部环境做了详细分析。确定了本文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调整方式是以增量调整法为主,存量调整法为辅。对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系统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理念。(2)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宏观决策的经济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的分布特点,确立了从地区与技术领域两个维度来进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宏观配置。从宏观决策的视角综合考虑设备利用率、产业政策、科技水平等因素,针对大型科学仪器存在的资源稀缺、资源过量两种不合理问题构建了资源配置决策的经济分析模型。对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宏观决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构建了通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双层规划模型和专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分析了通用类与专业类大型科学仪器的不同特性以及影响配置的因素。基于需求变化视角,综合考虑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中资源配给方和获取方的利益,构建了通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双层规划模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专用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针对这两种模型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分类配置提供了一种新方法。(4)基于DEA模型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估体系。提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估的内涵与原则,对现有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类方法进行了分析,经过指标初选与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选取包括设备原值、设备运行支出、科技活动人员人均设备原值、对外服务机时、总有效工作当量机时在内的投入指标和设备服务收入、专利授权量、科技论文数、出版科技着作数、科技成果获奖数在内的产出指标,并针对现有DEA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估模型。对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新工具。(5)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通用与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配置模型对B市多所高校计算了仪器资源配置方案。以2012年和2013年的投出产出数据进行评价的实证分析,对配置前后B市高校的综合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配置效率不合理的现象,并提出了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考核的奖惩制度、精细化经济性分析的研究对象、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公开利用与共享力度等政策建议。
陆晓冬[3](2012)在《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发展理论的出新与教育评价的滞后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矛盾。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内外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评价的指导研究并不多。因此,本人对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教学评价的指导作为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为中学教学评价的改革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阐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背景。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们也在切切实实的努力着各种不同方式的制度的产生,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改变我们一贯评价方式的决心。第二部分:用单一的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而只利用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更是不充分的。主要阐述多元智能的内涵,多元智能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观念的影响。第三部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可行性。多元智能对评价的指导,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多元智能观下的评价体系。第四部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评价的案例研究,包含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版本的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第五部分:对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数学教学评价的反思。主要阐述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和体会。结论:对于所提出的问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荀志光[4](2007)在《电子图书阅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和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技术。指出电子图书阅读器作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交互的接口,在数字图书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文主要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电子图书阅读器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图书馆常用的元数据标准和元数据编码规则;数字对象的定义、分类、存储和传输,以及电子图书作为一种数字对象在数字图书馆中是怎样命名和存储的;怎样使用XML技术封装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对象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在电子图书中的使用。最后,本文探讨了使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分析用户的需求,以及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软件的编程,实现了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各项功能。
二、"分层教学 弹性评价"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层教学 弹性评价"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普遍滞后 |
(二)研究范式的转换对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者的实践观察以及研究兴趣 |
二、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
(三)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国内外关于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二)生活世界理论 |
(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三、研究对象 |
(一)园长基本信息 |
(二)教师基本信息 |
四、研究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
(一)研究资料的编码 |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
五、研究的信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七、研究内容 |
八、研究限制 |
第三章 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
一、热爱孩子,专业情意深厚 |
(一)“青春卖给了这一行” |
(二)“孩子感动了我” |
二、部分教师专业理念陈旧,对教育改革存有误解 |
(一)“有利有弊,孩子太自由” |
(二)“我不赞同,只能跟着园里走” |
三、实践经验丰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
(一)“我不是学前专业,慢慢摸索都能上手” |
(二)“我是学前教育专业,但是理论知识用处很少” |
四、专业能力发展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 |
(一)“我们很少合作,我们也很难合作” |
(二)“教育教学要求比较高,游戏活动有时候感觉难以应付” |
(三)“我不知道观察什么、怎么分析” |
五、缺乏专业发展内驱力,专业发展规划模糊 |
(一)“有专业规划也被现实磨平了” |
(二)“现在这样就挺好” |
六、专业反思不足,教学活动难以精致 |
(一)“不会正式手写但是会在心里反思” |
(二)“教学反思属于文案工作不得不做” |
七、专业发展途径单一,外在支持缺少 |
(一)“会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新老师搭班,没有其他特别的支持途径” |
(二)“进修就是去城市园参观学习,纯属老师自愿” |
第四章 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社会支持方面 |
(一)管理部门对乡镇园未能建立合适的专业指导机制 |
(二)拆迁并镇与外来移民导致班额数量增大 |
二、园所管理方面 |
(一)招聘制度不规范,降低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
(二)“两教一保”不到位,导致教师工作量剧增 |
(三)奖惩制度未完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
三、生存压力方面 |
(一)家庭劳作任务繁重,用于专业发展时间不足 |
(二)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五章 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建议 |
一、政府应该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制度支持 |
(一)规范教师招聘制度,提高教师质量和数量 |
(二)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使专业指导常态化 |
(三)加强监管力度,落实“两教一保”制度 |
(四)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工资水平 |
二、社会应该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情感支持 |
(一)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
(二)明确幼儿教师专业角色与地位,促进家园合作 |
三、园所应该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
(一)建立完善的教研与职后培训制度,丰富专业发展途径 |
(二)促进教师群体的良性合作,提升教师合作能力 |
(三)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制度,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
(四)建立健全园所沟通机制,给予乡镇幼儿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
四、教师应该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激发自我发展激情 |
(一)加强专业反思和认同,提升幼儿园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 |
(二)积极参加园所培训,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2)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与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的内涵 |
2.1.1 大型科学仪器的定义 |
2.1.2 大型科学仪器的分类与属性 |
2.1.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涵义及特征 |
2.1.4 科学仪器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与作用 |
2.2 科技资源及配置效率理论 |
2.2.1 科技资源及其配置理论 |
2.2.2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3 系统科学理论 |
2.3.1 系统与系统科学 |
2.3.2 系统方法 |
2.4 资源配置模型与算法 |
2.4.1 层规划模型 |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4.3 DEA效率评估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分析 |
3.1 我国大型科学仪器配置现状 |
3.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的目标与原则 |
3.2.1 目标 |
3.2.2 原则 |
3.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结构分析 |
3.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的管理机制 |
3.4.1 组织机制 |
3.4.2 协调机制 |
3.4.3 监督机制 |
3.4.4 其他机制 |
3.5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环境分析 |
3.6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系统的组织体系 |
3.7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方式与调整方法 |
3.7.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方式 |
3.7.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调整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布局研究 |
4.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特点 |
4.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决策的主要维度 |
4.2.1 行政区域维度 |
4.2.2 技术领域维度 |
4.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判断 |
4.3.1 合理性判断依据 |
4.3.2 配置水平分类 |
4.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决策的经济分析模型 |
4.4.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稀缺的经济分析模型 |
4.4.2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过量的经济分析模型 |
4.4.3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综合经济分析模型 |
4.4.4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综合经济分析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分类配置模型研究 |
5.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5.1.1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分类 |
5.1.2 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5.1.3 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
5.2 基于需求弹性的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双层规划模型 |
5.2.1 问题描述及方法选择 |
5.2.2 模型构建前提说明 |
5.2.3 模型构建 |
5.2.4 模型求解算法 |
5.3 基于效益最大化的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多目标规划模型 |
5.3.1 问题描述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模型求解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6 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估研究 |
6.1 配置效率评估的内涵与原则 |
6.1.1 配置效率评估的基本内涵 |
6.1.2 效率评价的基本原则 |
6.2 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
6.2.1 定性研究方法 |
6.2.2 定量研究方法 |
6.3 评估模型构建流程 |
6.4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6.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4.2 指标体系结构 |
6.4.3 指标选取 |
6.4.4 专家咨询意见 |
6.4.5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5 评估模型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B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7.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7.2 B市高校通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7.2.1 模型参数 |
7.2.2 模型计算与结果 |
7.3 B市高校专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实证研究 |
7.3.1 模型参数 |
7.3.2 模型计算与结果 |
7.4 B市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7.4.1 模型建立 |
7.4.2 结果分析 |
7.4.3 政策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提出问题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2.1 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
2.2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八方面依据 |
2.3 多元智能的基本要素 |
2.4 多元智能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
第三章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可行性 |
3.1 多元智能对评价的指导 |
3.2 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
3.3 多元智能观下的评价体系 |
第四章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评价的案例研究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案例四 |
第五章 对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数学教学评价的反思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体会 |
结束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4)电子图书阅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数字图书馆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
1.1.1 数字图书馆的起源 |
1.1.2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
1.2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1.2.1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 |
1.2.2 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
1.3 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挑战 |
1.4 数图中最重要的数字资源—电子图书 |
1.4.1 电子图书介绍 |
1.4.2 电子图书的格式 |
1.4.3 国内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发展 |
第二章 数字对象 |
2.1 数字对象的定义和分类 |
2.1.1 数字对象的定义 |
2.1.2 数字对象的分类 |
2.2 数字对象的存储 |
2.2.1 数字对象的存储形式 |
2.2.2 数字对象的寻址方案 |
2.3 数字对象的传输 |
2.4 电子图书文件命名和存放规则 |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中元数据标准和 XML技术 |
3.1 元数据的定义 |
3.2 元数据的特点 |
3.3 元数据的编码标准 |
3.4 常用的元数据编码标准 |
3.4.1 MARC标准 |
3.4.2 DC元数据标准 |
3.5 扩展标记语言 XML |
3.5.1 XML语言的出现及特点 |
3.5.2 解析XML文档 |
3.6 XML在电子图书中的使用 |
第四章 电子图书阅读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
4.1 传统的两层体系结构 |
4.2 多层体系结构的概念 |
4.3 多层体系结构在电子图书阅读系统中的应用 |
4.3.1 电子图书阅读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 |
4.3.2 电子图书阅读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
4.3.3 各层的主要功能 |
4.4 电子图书阅读系统多层体系结构的优点 |
第五章 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电子图书阅读系统的总体结构 |
5.1.2 系统的总体示意图 |
5.1.3 系统安全策略 |
5.1.4 支持的数字图书格式 |
5.2 电子图书阅读器的设计 |
5.2.1 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实现原理 |
5.2.2 电子图书阅读器的需求分析 |
5.2.3 用例分析(用例图) |
5.2.4 对象之间的交互分析 |
5.2.5 业务过程活动图(活动图) |
5.3 电子图书阅读器的实现 |
5.3.1 通过http建立连接 |
5.3.2 解析dob文件 |
5.3.3 跳转操作 |
5.3.4 缩放和旋转功能 |
5.3.5 增加书签功能 |
5.3.6 OCR识别功能 |
5.3.7 个人图书管理功能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分层教学 弹性评价"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 张文莉. 喀什大学, 2019(07)
- [2]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陈立.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3]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运用[D]. 陆晓冬.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4]电子图书阅读技术[D]. 荀志光. 同济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