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轮机减少废气排放

烟气轮机减少废气排放

一、烟道涡轮减少废气排放量(论文文献综述)

崔昭阳[1](2020)在《应用于船舶高温尾气处理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海事贸易的快速发展,船舶尾气排放对未来的空气质量、气候和人类健康将会产生持续的影响。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将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船舶尾气处理具有良好的前景及优势。但是船舶排放尾气具有很高的温度,而当前的大多数辉光放电研究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因此,在高温环境下实现辉光放电对于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市场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设计了耐高温的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电极,探讨了高温环境中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生成情况,对设计好的反应器进行了流体仿真分析,最终实现了在高温环境中产生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推动了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研究。首先,根据典型的介质阻挡放电模型,讨论了介质材料的不同和气体间隙距离以及介质厚度的相互变化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得出结论: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越大,气体间隙的电场强度就越大;电极间距不变时,介质厚度越宽,气体间隙的电场强度就越大;而气体间隙距离不变时,介质厚度越宽,气体间隙的场强就越小。设计了耐高温螺旋接触式电极,并对其场强分布和放电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铝陶瓷介电常数大、材质表面存在的“陷阱”能够储存电子并在电场反向时为放电提供种子电子,玻璃纤维的微米原丝间隙同样可以吸附电子,这些特性都有利于放电的发展。其次,提出了改进优化后的双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研究了高温环境中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单螺旋电极,双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整体辉光放电面积更大,先缠绕的碳纤维电极被辉光放电完全覆盖,放电现象均匀稳定。双螺旋电极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紧密布置下的最大电场强度有所提升,影响电场分布及电力线走向,更有利于放电的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极放电现象变得更加均匀弥散,电极放电更加充分,暗区逐渐减少。这是由于高温环境会使分子和电子动能变大,更容易发生碰撞电离,高温环境也会让电子的空间扩散更加剧烈,有利于实现更大面积的辉光放电。最后,设计了实验室反应器平台,并对其设计结构和电场分布仿真以及反应器流体仿真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多电极的组合排列让电力线变得错综复杂,使得强场强区域分布更为均匀。反应器电极与气体污染物的主要反映区域为电极的正表面和两侧表面。漏斗型反应器可以减缓入口来的气体流速,减小风速或减小单个电极的直径,可以降低电极正后方流速的变小幅度及区域,以增大等离子体与污染物气体的反应接触面积。外电极的存在使得电极间气体流通更加紊乱,能够在电极间形成气流回旋,增加被处理的机会。

尹园园[2](2020)在《《清洁钢铁冶炼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技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增加,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外诸多清洁钢铁冶炼技术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而烧结作为钢铁冶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高效清洁的工艺过程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环境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翻译与清洁冶金技术相关的文本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指导下,对冶金类科技文本《清洁钢铁冶炼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技术》的第三章进行英汉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根据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划分,原文属于信息型文本,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本报告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包括文本来源,文本特点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三部分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内容,译者在词汇层面着重研究了专业术语,半技术词汇和缩略语的翻译,尤其是半技术词汇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搭配习惯和学科专业谨慎择义;在句法层面,主要运用语态转换法,顺译法,倒置法和重组法对被动句和结构复杂的长句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探讨;在语篇层面,译者采用增加连接词、词汇衔接手段使译文在语义上保持衔接与连贯。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不足之处的探讨。本翻译实践报告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清洁的烧结技术,而且分析总结了冶金类科技文本汉译的翻译技巧,希望本报告能够为今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袁勤辉[3](2020)在《大型集装箱船舶柴油机余热利用系统建模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运业的萎缩以及IMO组织对船舶碳排放的要求日趋严格,各船企及发动机技术供应商开始研究船舶节能减排技术。出于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营成本、安全性以及维护成本的考虑,绝大多数船舶均采用水蒸气朗肯循环余热利用系统对船舶各废热源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对船舶余热利用系统的研究,揭示两种不同余热回收解决方案的优劣性,同时针对已运行的船舶和新建船舶,对余热利用系统提出两种不同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在船舶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某巴拿马型集装箱船为研究对象,对其两种不同余热回收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并选用合适的算法,以余热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为目标函数,对热能回收效率较好的方案提出新的优化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工质热力性参数计算模型,对余热利用系统中各工质的热力性进行计算。(2)分别建立单压余热利用系统和双压余热利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软件中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利用搭建的MATLAB计算模型,对目标船舶三种情况(给水分别加热至80℃、120℃和不加热)下,主机不同负荷工况进行仿真计算,并对两种余热回收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双压余热利用系统的能量回收效率均大于单压余热利用系统,且随着给水温度越高,余热利用系统的回收效率越好。(3)对?分析法和能量分析法进行比较,选用更为全面的?分析法对双压余热利用系统进行分析,建立?分析数学模型对余热利用系统中各设备的?效率、?损率和?损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余热利用系统中汽轮机和换热器的节能潜力巨大,其中换热器中高压蒸发器的节能潜力最大。(4)基于NSGA-II算法,以余热锅炉总换热面积和余热发电系统净输出功率为两个目标函数,对双压余热利用系统中余热锅炉的换热面积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基于主机负荷分布图的全负荷优化后,余热发电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明显增加且余热锅炉总换热面积减少。该优化策略优化收益明显,适合用于新建船舶。(5)基于遗传算法,以余热发电系统净输出功率为目标函数,对双压余热利用系统压力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基于主机负荷分布的全负荷优化后,余热发电系统的净输出功率增加明显。该优化策略无需更改余热锅炉设计,适合用于正在运行的船舶。

曹亚丽[4](2020)在《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京杭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牵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东渡港区是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的厦门港最大的海港物流中心,承担集装箱、干散货、杂货、成品油等运输,码头岸线长9.5km,港区陆域面积621万m2。繁荣的水路运输带来了经济效益,亦带来了环境污染。当前,船舶尾气排放已成为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后我国第三大大气污染源,更是我国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分别以京杭运河江苏段和厦门东渡港区作为内河与沿海典型区域,进行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针对内河航道船舶大气污染排放问题,以抵港及过路船舶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船测试确定排放因子,建立详尽的排放清单,并系统分析排放特征。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可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本文探究建立了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清单全口径数据结构,明确各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确定了内河船舶基本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采取基于AIS信息、船舶名录信息等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东渡港区高分辨率的船舶动态与静态信息;基于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部分参数实测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东渡港区污染源详实的动静态信息。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是源清单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清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对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基于实船测试的方式确定了船舶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x和PM排放因子;基于获取的船舶动静态信息,采取以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排放因子,以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为依据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的方式确定船舶SO2、HC、CO、CO2排放因子。对于东渡港区船舶,充分利用国内外排放因子实测研究成果,以其作为基础排放因子,并基于港区船舶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船舶动、静态信息,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对于港区陆域污染源,基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确定港区作业机械、集疏运车辆及液散码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基于公式测算的方式确定港区散货堆场装卸扬尘、散货堆场风蚀扬尘和散货堆场四周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船舶引擎功率的估算方法分别建立了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2017年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于燃油消耗、TANK模型等方法建立了2017年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系统分析了各研究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基于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各研究区域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基于实船测试结果,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在出港、进闸、出闸、正常航行及进港工况下,主机NO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9.89g/k W·h、17.01g/k W·h、20.78g/k W·h、17.23g/k W·h以及19.46g/k W·h;主机PM10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71g/k W·h、4.32g/k W·h、5.97g/k W·h、1.59g/k W·h以及6.99g/k W·h;主机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14g/k W·h、3.80 g/k W·h、5.25g/k W·h、1.40 g/k W·h以及5.90g/k W·h。根据既有主机与辅机排放因子研究成果的本地化校正,获得了主机分船舶类型、分运行工况的SO2、HC、CO和CO2排放因子数据表和辅机分运行工况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建模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PM10、PM2.5、NOx、SO2、CO、HC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0.163万t、0.144万t、1.655万t、0.0780万t、0.107万t、0.0487万t以及66.071万t。对于东渡港区,各类排放因子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及本地化校正获得,通过模型计算得2017年抵港船舶PM10、PM2.5、NOx、SO2、CO、VOCs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4t、11.7t、549t、95t、50t、30t与58490t;东渡港区NOx、CO、SOx、VOCs、烃类、TSP、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73.1t、215.4t、20.5t、79.0t、4.7t、1083.2t、712.5t和152.7t。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京杭运河江苏段研究中,船舶正常航行排放量最大,主机发动机是各运行工况下船舶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排放源,各污染物的排放占比均在96%以上;在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中,船舶在停泊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巡航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小,且不同排放单元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同,主机对于VOCs的排放贡献率最高,辅机对于NOx和CO的贡献率最高,辅机及锅炉对于PM2.5和PM10的排放贡献率较高,锅炉对于SO2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贡献率较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随时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两个研究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受时间影响较小,各时间段内排放较为均匀。大气污染物排放随空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京杭运河江苏段中,徐州港、苏州内河港、常州内河港以及淮安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占比较大,京杭运河苏南段大气污染物的比排放量较苏北段大,除蔺家坝船闸与解台船闸范围船舶排放占比较小外,其余各船闸范围内船舶排放占比较为均匀;而在东渡港研究区域内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相似特征。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采用Ctystal ball软件模拟计算,完成不确定性的定量传递。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NOx、PM10、PM2.5、SO2、CO、HC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52.35%~102.94%、-48.3%~93.05%、-49.01%~89.65%、-49.36%~89.93%、-48.61%~88.22%、-48.18%~87.13%和-49.62%~88.78%;东渡港区船舶NOx、PM10、PM2.5、SO2、VOCs、CO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5.72%~40.49%、-23.44%~38.59%、-30.02%~33.46%、-20.78%~35.27%、-23.44%~38.59%、-22.31%~40.35%和-11.26%~21.50%;东渡港区NOx、SOx、CO、烃类、VOCs、TSP、PM10和PM2.5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9.03%~34.1%、-44.77%~55.23%、-45.21%~63.92%、-57.39%~84.35%、-15.67%~20.07%、-55.17%~76.79%、-56.84%~79.08%和-53.49%~74.46%。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对排放因子本地化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清单的不确定度。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以政策为先导,以制度作保障,用标准来支撑,通过优选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及特征及排放影响分析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的梳理、对比与分析,本文提出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并基于情景分析方式明确了各控制政策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减排比例,以期为其他区域船舶与港区控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张兴惠[5](2019)在《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雾霾”已成为关系基本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冬季供暖对雾霾的影响不容忽视,2017年全国大力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因地制宜为农村供暖成为缓减雾霾的突破口。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供暖技术作为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手段,正在快速发展。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1)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地区建筑特点及供暖方式,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可知,农村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很差,热耗高且室内热环境差,大部分未按建筑节能标准建造。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外墙和屋顶对能耗的影响因子最高,因此,节能改造应主要加强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物的气密性。(2)农村供暖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从定性角度选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的评价体系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最好。(3)结合不同供暖方式的技术经济表现,对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进行了农户自身财务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计算了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及经济内部收益率,结果表明该供暖系统可产生良好的间接效益,可通过价格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户选择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方式的积极性。(4)对不同供暖方式进行了环境效益评价分析,计算了粉尘、SO2和NOx的排放量,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研究建议推广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5)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利用Energy Plus模拟了农村住宅的冬季热负荷和供暖能耗,打破了通过比较太阳能集热器温度和蓄热水箱设定水温去控制太阳能供暖系统启停的控制模式,自主设计了带温度补偿的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的自控策略,最大限度使用太阳能,实现了热源之间的平稳切换。(6)实验期间室内温度能维持在16~18°C,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干净、便利的生活环境。经实验测试得,太阳能微通道集热板的集热效率主要集中在60%~70%之间,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在0.94~0.98之间。经Energy Plus软件模拟得,农宅的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为46.86 W/m2,100 m2住宅供暖季累计能耗为24.3 GJ。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供暖季提供的总能耗为35.91 GJ,太阳能占比63.31%,生物质炉占比36.69%,供暖季的使用小时数分别为1935 h和1239 h。同时,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67.66%,火用效率为16.17%。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综合利用的特点,为实现农村的清洁供暖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方案,对于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刘浩[6](2019)在《不同导流型式的过滤净化装置内气流均匀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保护环境”的和空气污染控制的愈加重视,各级政府对于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不断地提高,各种污染物的处理与排放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例如,上海市于2015年颁布了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各种工业车间中的污染物排放必须满足新的浓度限值。因此工业车间中过滤净化设备在处理污染物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过滤净化装置本身结构设计的局限,加上实际空间有限等改造条件的制约,造成过滤净化装置内部流场分布不均匀,导致设备内部用于处理污染物的过滤吸附材料寿命使用量不均匀,从而影响整套过滤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研究过滤净化装置内部的流场均匀性问题。本文以某过滤净化装置为研究对象,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Ansys Fluent 19.2,数值模拟了过滤净化装置的内部流场均匀性。首先建立仿真模型并验证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研究过滤净化装置内过滤净化材料空间流场分布情况,找出造成装置内部流场在Z方向速度均方根值较大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规律。其次,分析装置进风口结构对VOCs气体均匀性的影响,设计了三种装置结构情形:(1)增设导流板,并改变导流板的尺寸、形状等参数,研究装置空间的气流均匀性;(2)改变装置上部箱体高度等设备结构参数;(3)改变出风口位置。最后,使用正交实验法,模拟分析影响过滤净化装置流场均匀性的四个因素(导流板个数,导流板长度,上部箱体高度,出风口位置),对影响流场均匀性因素进行优劣排序。研究结果表明,过滤净化装置进风口处增加11个高度为100mm的弧形导流板,装置内空腔的流场均匀性最佳。同时,适当增加上部箱体的高度,流场均匀性越好。改善后的过滤净化装置,近过滤净化材料附近平面上的Z方向速度的均方根值比初始工况降低了约76%,流场均匀性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王杰松[7](2019)在《强排式燃气热水器火排片燃烧特性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燃气的推广,带动了燃气热水器市场的发展,其中强排式燃气热水器热效率高、安全性能好、污染排放低,应用日益广泛,用户对热水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燃气热水器小负荷燃烧不稳定、开机恒温时间长,迫切需要对燃气热水器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过去对燃气热水器燃烧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时,往往忽略一次空气引射过程,简化较大,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论文应用FLUENT软件,采用Realizable κ-ε湍流模型、部分预混燃烧模型、DO辐射模型,建立了引射燃烧一体化计算模型,对燃气热水器火排片燃烧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部分预混燃烧的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以及CO、CH4等浓度分布,并通过算例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对单火排燃烧的研究表明,改变进风量,一次空气系数和二次空气都会改变,进风量增加一次空气系数增大,燃烧温度逐渐降低,燃烧更为充分,CO排放量也降低,但是过大的过剩空气系数会导致回火,过剩空气系数应为1.6~2.0。稳压室高度、引射距离、喷孔直径、火孔宽度、布风板结构均对燃烧温度场、一次空气系数和CO分布有一定影响,其中,稳压室高度增加、引射距离增加、火孔宽度增加、布风板通风孔面积减小均会增加引射风量,使燃烧更为充分,燃烧火焰高度降低,CO排放降低;喷孔直径的增大会使引射风量减少,出口温度和CO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均为直径2mm时取得最大值。对双火排片燃烧工况的数值模拟可以得出,火排片的引射风量、燃烧状况会发生改变,火焰高度略有增加,有脱火迹象;火排片间增加挡板或倾斜火孔,会产生明显回流区,火焰底部变宽,有利于火焰稳定和加快传火速度,对于拓宽点火负荷范围,减少热水器恒温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兆缘[8](2019)在《船用四冲程柴油机的SCR系统和排气消声器的联合仿真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第三阶段排放法规(Tier III)对船舶柴油机排出烟气中氮氧化物(NOx)含量提出了严格的限值要求和我国水域排放控制区(ECA)的设立,在柴油机的排气系统中加装脱硝净化设备成为必然选择,SCR技术凭借成熟的技术方案、良好的经济性成为降低船舶柴油机NOx排放量技术中的首选。通常SCR反应器由金属壳体和SCR催化剂以及附属系统与设备组成。金属壳体使柴油机的排气管道在SCR反应器的入口、出口截面形成了截面突变,使其具有了中、低频消声的能力;SCR催化剂的多孔结构使其具有了高频消声能力。同时船舶柴油机的排气噪声作为船舶最主要的噪声污染源,必须在船舶柴油机排气系统中加装排气消声器。于是在柴油机的排气系统中,将SCR系统和排气消声器进行联合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排气净化消声器将是一种可取的措施。排气净化消声器不仅能够实现脱硝净化和控制排气噪声的双重功能,而且还可以节省空间。在车用领域已有一体化的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应用。本文借鉴了车用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应用经验,对将配置于某型交通补给船上的MAN 9L32/40 TierⅡ型四冲程中速柴油主机的SCR系统和排气消声器进行了联合仿真与设计,设计了一款排气净化消声器。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采用动力系统、流场和声场联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商用软件GT-Power、Fluent和LMS Virtual.Lab进行联合仿真,计算了初步设计的配置于船用MAN 9L32/40型柴油机的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压力损失和消声效果。仿真计算结果显示,该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压力损失小于2.5kPa,同时根据插入损失值可知其在多数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消声效果。(2)针对初步设计的排气净化消声器中反应物在催化剂入口截面的分布不均和部分频率范围内消声效果不佳,通过在排气净化消声器的扩张段增加导流装置、在中间段增加穿孔管和穿孔板结构以达到优化反应物在各层催化剂入口截面的分布和优化部分频率范围内消声效果的目的,同时与实船的参数进行类比,其结果均满足IMO Tier III标准,压力损失小于独立配置SCR反应器加消声器的方案。(3)针对排气净化消声器中SCR催化剂的吹灰和失效后的更换需求,对排气净化消声器的结构进行了相应的细化设计,并根据船厂要求,针对SCR反应的还原剂的供应需求,结合船上条件,对排气净化消声器的辅助供应系统进行了系统原理设计和关键设备选型。

徐瑶[9](2019)在《严寒地区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能源的供应趋于紧张的今天,如何节约能源,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过程中根本的问题。将高品质的电能和低品质的冷、热能源需求统一,提高能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天然气分布式系统在能源结构调整中不断涌现,是一种集安全、经济、节能、环保于一体的提高能效的最佳能源利用方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针对我国严寒地区能源现状及供暖不足,本文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严寒地区的耦合联供系统——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该耦合系统燃气内燃发电机生产电量的同时,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余热锅炉制备出蒸汽后,在夏季工况时,通过蒸汽双效吸收式空调机组向系统提供冷冻水,不足的冷量由电空调进行补充,同时通过汽水换热器提供生活热水;冬季工况时,则由余热锅炉制备出蒸汽后,直接通往用汽点,或通过换热器制备出采暖热水和生活热水,不足的热量由燃气锅炉补充,同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对系统持续供电。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和节约一次能源双重功效。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系统特性,以严寒地区建筑为研究对象,并对实际工程进行调研,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例实测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不同供水温度下系统的运行策略。由于严寒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供热耗电量大且节能潜力大,对冬季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系统供能运行方式进行详细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由此确定了系统的节能潜力及可行性。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建立各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利用DeST作为前处理软件,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和全年用能情况的模拟,通过对供能面积7.5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负荷的Dest模拟,分析严寒地区分布式能源系统负荷现状及全年能耗。而后通过对具体项目现场调研,更详细的了解系统所处环境,确定系统工艺流程,使理论构想可行性得以实现。而后通过TRNSYS建立了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该系统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分析,并分析不同供水温度下系统运行效果,探究系统最佳运行策略。通过模拟确定该系统最佳供水温度为70℃,并通过实际项目调研及系统生态学、经济学分析得出该分布式系统年减少购电量202.7万·KWh,年节省购电费用239.3万元,年节约运行费用142.4万元,三联供年能源综合利用率可达81.6%,发电机满发小时数为4137.3h,对比传统能源节能率高达39%,与传统供能方式对比优势非常可观。

龚象光[10](2019)在《渔船用柴油机排放的数值计算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油机因为具有强大的动力性能、良好的经济性、热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在船舶航运领域。随着航运业增长迅速,船舶数量不断增加,柴油机污染物排放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渔船作为船舶类型之一,数量众多并良莠不齐,渔船柴油机尾气排放因其进气形式的多样化而无法根据渔机型谱直接进行合理评价,其尾气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着社会环境。为降低渔船排放,优化渔船用柴油机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了解排放物生成的机理,也需要了解柴油机燃烧排放的规律,以便优化控制柴油机排放,并对渔船用柴油机尾气排放进行预测,这是减少并控制柴油机排放的关键点与研究热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数值计算以及试验的方法,利用AVL FIRE建立SC33W900CF2渔船用柴油机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不同进气参数下渔船用柴油机的燃烧排放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燃烧排放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图谱技术的渔船用柴油机排放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应用AVL FIRE软件进行渔船柴油机尾气排放数值仿真,其结果与实际运行状态能很好吻合,可满足实际工程分析与应用。渔船柴油机进气参数的变化对其尾气排放指标影响非常大:进气压力较低时,渔船柴油机的氮氧化物排放较少能达到排放标准,但其颗粒物排放却无法达到国家标准;进气低压低温时,渔船柴油机的氮氧化物与颗粒物值都较少,有利于控制排放,但无法满足功率输出要求;增压非中冷或自然吸气机型很难达到国Ⅰ排放标准,更无法满足国Ⅱ排放要求,增压中冷机型是解决渔船排放达标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渔船用柴油机预测图谱技术的提出能够对渔船用柴油机尾气排放的判定并进行便捷的柴油机排放实时测量及预测,为渔船尾气排放的监测提供帮助。

二、烟道涡轮减少废气排放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道涡轮减少废气排放量(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于船舶高温尾气处理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船舶尾气排放现状
        1.1.2 船舶污染物排放水平
    1.2 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法规
        1.2.1 国际海事组织(IMO)排放控制法规
        1.2.2 中国排放控制法规
    1.3 船舶SO_X和NO_X排放控制技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等离子体船舶尾气污染物处理研究进展
    2.1 等离子体的一般性质
    2.2 生成等离子体的气体放电形式
    2.3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技术
    2.4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反应机理
        2.4.1 等离子体脱除污染物可行性
        2.4.2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过程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耐高温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3.1 实验系统
    3.2 介质阻挡放电模型分析
        3.2.1 电极间距不变
        3.2.2 气体间隙距离不变
    3.3 耐高温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及其放电特性研究
        3.3.1 陶瓷和玻璃纤维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
        3.3.2 螺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3.3.3 阴极材料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耐高温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改进拓展及高温放电特性分析
    4.1 螺旋接触式电极串并联连接方式下的放电特性研究
        4.1.1 两个螺旋接触式电极的串并联连接方式
        4.1.2 串并联连接方式下的放电特性分析
    4.2 双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的设计及其放电特性研究
        4.2.1 双螺旋接触式电极结构设计及电场分析
        4.2.2 放电特性分析
    4.3 双螺旋接触式电极间相互影响关系
    4.4 高温中电极放电特性及功率分析
        4.4.1 高温环境中电极放电情况
        4.4.2 放电光谱特性分析
        4.4.3 电极放电功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室反应器平台设计及流体仿真分析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模拟尾气气体模块
        5.1.2 等离子体与尾气反应模块
        5.1.3 尾气检测及平台使用操作
    5.2 高温环境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设计
    5.3 不同烟道模型下的流体仿真分析
        5.3.1 层级网状反应器
        5.3.2 漏斗开口型反应器
        5.3.3 考虑外电极空间结构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清洁钢铁冶炼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技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Chapter 4 Translation Summary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4.2 Limitations of the Task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Author's Resume
Acknowledgements
Thesis Data Collection

(3)大型集装箱船舶柴油机余热利用系统建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船舶余热利用系统分类
    1.3 船舶余热利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历程
        1.3.2 国内发展历程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船舶余热利用系统数学建模
    2.1 本文研究对象
    2.2 能量系统热力学分析法
        2.2.1 能量分析法
        2.2.2 ?分析法
        2.2.3 两种分析方法对比
        2.2.4 ?分析法参数
    2.3 余热利用系统中工质热物理性质数学建模
        2.3.1 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参数
        2.3.2 烟气的热物理性质参数
    2.4 单压朗肯循环余热利用系统数学建模
    2.5 双压朗肯循环余热利用系统数学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余热利用系统仿真研究
    3.1 主机负荷参数
    3.2 单压朗肯循环余热利用系统仿真计算
    3.3 双压朗肯循环余热利用系统仿真计算
    3.4 船舶余热利用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3.4.1 仿真方案设计
        3.4.2 单压余热利用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3.4.3 双压余热利用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3.4.4 对比分析
    3.5 余热利用系统热力学分析
        3.5.1 基于整体的?分析
        3.5.2 基于各设备的?分析
        3.5.3 余热利用?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余热利用系统的优化分析
    4.1 基于NSGA-II算法的换热面积优化
        4.1.1 NSGA-II算法概述
        4.1.2 基于NSGA-II算法的换热器面积优化
        4.1.3 优化结果对比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优化
        4.2.1 遗传算法概述
        4.2.2 基于遗传算法的压力优化
        4.2.3 优化结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4)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船舶及港区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现状
        1.1.1 我国内河航运及典型沿海港区运行现状
        1.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类型
        1.1.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及法规
    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排放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1.2.2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1.2.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1.2.4 既有研究的问题总结与借鉴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采集
        2.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信息
        2.1.2 东渡港区船舶信息
        2.1.3 东渡港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2.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确定
        2.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2.2 东渡港区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3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2.3.1 典型区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2.3.2 典型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2.4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2.4.1 不确定性来源定性分析
        2.4.2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定量分析
        2.4.3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2.5 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2.5.1 预测模式选取
        2.5.2 污染源概化
        2.5.3 气象参数选取
第三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源动、静态信息
    3.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3.1.1 基础数据调研与分析
        3.1.2 船舶引擎功率
        3.1.3 船舶燃油类型
        3.1.4 船舶活动水平数据
    3.2 东渡港区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3.2.1 静态信息
        3.2.2 动态活动水平数据
    3.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3.3.1 港区装卸码头概况
        3.3.2 作业机械燃油消耗量
        3.3.3 各码头企业货运总量及集疏运车辆燃油消耗量
        3.3.4 散货码头堆场相关参数信息
        3.3.5 液散码头相关参数信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4.1.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实测数据分析
        4.1.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校正
    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4.2.1 主机排放因子
        4.2.2 辅机排放因子
        4.2.3 锅炉排放因子
    4.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4.3.1 作业机械排放因子
        4.3.2 集疏运车辆排放因子
        4.3.3 散货码头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
        4.3.4 液散码头管线组件泄漏排放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5.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1.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5.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2.2 东渡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5.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5.4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5.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
        5.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
        5.4.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
    6.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概况
    6.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6.3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
    7.1 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1.1 国内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1.2 国内外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2 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路线
        7.2.1 总体技术路线
        7.2.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7.2.3 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7.3 基于排放清单的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建议
        7.3.1 典型内河水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3.2 典型沿海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3.3 典型沿海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加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东渡港口码头大气污染排放调查表
        一、经营干散货的码头企业
        二、经营集装箱的码头企业
        三、经营干散、件杂货种企业
        四、经营液体散货的码头企业

(5)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能源现状分析
        1.1.2 供暖系统现状及政策分析
        1.1.3 农村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建筑节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2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及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3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4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5 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大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山西农村住宅建筑调查分析
    2.1 抽样方案设计
        2.1.1 抽样方式
        2.1.2 样本量计算
    2.2 问卷设计
    2.3 数据的预处理
        2.3.1 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的处理
        2.3.2 数据的转换处理
        2.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2.4 频数分析
        2.4.1 山西农村建筑基本信息
        2.4.2 山西省农村建筑冬季供暖热源
    2.5 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
        2.5.1 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2.5.2 分析结果
    2.6 基于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
        2.6.1 多元回归分析数学原理
        2.6.2 分析结果
        2.6.3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2.7 山西农村供暖模式案例分析
        2.7.1 运城市临猗县土地暖
        2.7.2 临汾市吉县主被动太阳能
        2.7.3 晋中市榆次生物质炉
        2.7.4 运城市临猗县吊炕
        2.7.5 临汾市古县秸秆气化
        2.7.6 运城市闻喜县上镇村沼气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AHP/FCE方法
    3.2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
    3.3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3.3.1 专家调查法
        3.3.2 专家调查结果
    3.4 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集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的模糊综合评价
        3.5.1 建立因素集到决断集模糊关系
        3.5.2 模糊合成
        3.5.3 指标层的模糊评判
        3.5.4 综合评价的模糊评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4.1 评价目的
    4.2 评价方法概述
    4.3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
        4.3.1 供暖系统方案
        4.3.2 供暖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4.3.3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目标及范围
    4.4 清单分析
        4.4.1 投入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4.2 产出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5 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4.5.1 系统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4.5.2 生命周期成本(LCC)回收期(农户投资回收期)
        4.5.3 农户财务净现值(FNPV)
        4.5.4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污染物排放量为指标的环境效益评价
    5.1 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2 电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3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4 空气源热泵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5 太阳能/生物质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6 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1 燃煤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2 生物质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供暖示范基地节能改造及供暖系统分析
    6.1 典型农宅节能改造方案
    6.2 节能改造与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2.1 改造前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变化
        6.2.2 节能改造前后室内温度变化
        6.2.3 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设计
        6.3.1 热源系统的选择
        6.3.2 室内供暖末端系统
        6.3.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方案
        6.3.4 运行策略的设计
        6.3.5 运行策略的先进性
        6.3.6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6.4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
        6.4.1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立
        6.4.2 测试仪器及实验数据
    6.5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的结果分析
        6.5.1 太阳能集热板的集热效率
        6.5.2 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
    6.6 供暖季的系统能耗分析
        6.6.1 供暖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时间
        6.6.2 一次能源利用率和火用效率
    6.7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和供暖系统问卷调查
附录二 :农村供暖系统指标权重排序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附录三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选择评价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不同导流型式的过滤净化装置内气流均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VOCs处理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过滤净化设备模型建立
    2.1 CFD介绍
        2.1.1 CFD技术的优点
        2.1.2 Fluent软件的特点
    2.2 物理模型
        2.2.1 过滤净化装置物理模型
        2.2.2 基本假设
        2.2.3 边界条件设置
    2.3 数值模型建立
        2.3.1 湍流模型
        2.3.2 多孔介质模型
        2.3.3 求解器和算法
    2.4 网格划分
        2.4.1 计算流域网格划分与生成
        2.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初始数值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滤净化设备内部气流数值模拟
    3.1 气流轨迹线图
    3.2 速度场分析
    3.3 流场速度均匀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结构型式下的流场分布
    4.1 增设导流板
        4.1.1 导流板参数及布置形式
        4.1.2 导流板长度对箱体内部流场的影响
        4.1.3 导流板个数及角度对箱体内部流场的影响
        4.1.4 导流板形状对箱体内部流场的影响
    4.2 改变设备结构参数
        4.2.1 设备结构参数对流场均匀性的影响
        4.2.2 优化结果
    4.3 改变设备出风口位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佳优化方式
    5.1 正交实验设计简介
        5.1.1 实验因素水平分级
    5.2 正交实验模拟结果分析
        5.2.1 极差分析
        5.2.2 位级趋势图分析
        5.2.3 方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论文研究工作曾得到以下基金项目资助
致谢

(7)强排式燃气热水器火排片燃烧特性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强排式燃气热水器概述
        1.2.1 强排式燃气热水器分类
        1.2.2 强排式燃气热水器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3.3 燃烧模拟的现状
    1.4 燃烧机理探究
        1.4.1 燃烧反应原理
        1.4.2 燃烧热负荷计算
        1.4.3 燃烧预混空气量计算
    1.5 燃烧室内燃烧火焰均匀性与稳定性探究
        1.5.1 火焰均匀性探究
        1.5.2 火焰稳定性探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火排燃烧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射燃烧一体化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2 物理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辐射模型
        2.2.4 燃烧模型
    2.3 边界条件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模型正确性验证
    2.6 单火排片燃烧器燃烧工况分析
        2.6.1 燃烧温度分布
        2.6.2 火排片与燃烧室内气体分布和流动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火排片燃烧工况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进风量对燃烧工况的影响
        3.1.1 进风量对流场的影响
        3.1.2 进风量对燃烧温度场的影响
        3.1.3 进风量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3.2 稳压室高度对燃烧工况的影响
        3.2.1 稳压室高度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3.2.2 稳压室高度对燃烧温度场的影响
        3.2.3 稳压室高度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3.3 燃气引射距离对燃烧工况的影响
        3.3.1 燃气引射距离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3.3.2 燃气引射距离对燃烧温度场的影响
        3.3.3 燃气引射距离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3.4 燃气喷孔直径对燃烧工况的影响
        3.4.1 燃气喷孔直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3.4.2 燃气喷孔直径对燃烧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3.4.3 燃气喷孔直径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3.5 火孔宽度对燃烧工况的影响
        3.5.1 火孔宽度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3.5.2 火孔宽度对燃烧温度场的影响
        3.5.3 火孔宽度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3.6 布风板结构对燃烧工况的影响
        3.6.1 布风板结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
        3.6.2 布风板结构对燃烧温度场的分布影响
        3.6.3 布风板结构对气体分布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焰稳定特性及传火特性研究
    4.1 双火排片引射燃烧一体化几何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4.2 双火排片燃烧工况计算
        4.2.1 双火排片燃烧流场分布
        4.2.2 双火排片燃烧温度场分布
        4.2.3 双火排片气体浓度场分布
    4.3 侧挡板对双火排片燃烧工况的影响
        4.3.1 加挡板后的双火排片燃烧流场分布
        4.3.2 侧挡板对双火排片燃烧温度场影响
        4.3.3 侧挡板对双火排片气体分布的影响
    4.4 加斜火孔对火排片燃烧工况的影响
        4.4.1 加斜火孔的火排片燃烧流场分布
        4.4.2 斜火孔对火排片燃烧温度场影响
        4.4.3 斜火孔对火排片气体分布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船用四冲程柴油机的SCR系统和排气消声器的联合仿真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船舶柴油机对环境的影响
        1.1.2 船舶柴油机烟气排放标准和船舶噪声标准
    1.2 柴油机NO_x和排气噪声的生成机理与控制措施
        1.2.1 NO_x生成机理与控制措施
        1.2.2 排气噪声产生机理与控制措施
        1.2.3 柴油机排气净化消声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排气净化消声器原理及模型选取
    2.1 船舶柴油机的排气净化消声器原理
        2.1.1 SCR系统的反应原理
        2.1.2 消声单元结构
        2.1.3 船舶柴油机排气系统
        2.1.4 影响SCR系统的关键因素
    2.2 流动控制方程
        2.2.1 质量守恒
        2.2.2 动量守恒
        2.2.3 能量守恒
        2.2.4 组分输运模型
        2.2.5 湍流模型
    2.3 声学Helmholtz波动方程
        2.3.1 声波连续方程
        2.3.2 声波运动方程
        2.3.3 声波物态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联合仿真分析与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初步设计
    3.1 联合仿真与分析
        3.1.1 Fluent软件
        3.1.2 Virtual.Lab软件
        3.1.3 GT-Power软件
        3.1.4 联合仿真
    3.2 GT-Power模型获取的边界条件与验证
        3.2.1 GT-Power模拟仿真原理
        3.2.2 MAN9L32/40 TierⅡ型柴油机基本参数
        3.2.3 GT-Power模型与验证
    3.3 SCR催化剂的选取
        3.3.1 SCR催化剂的结构与型号
        3.3.2 SCR催化剂的使用量
    3.4 排气净化消声器的初步设计
        3.4.1 排气净化消声器的结构形式
        3.4.2 流场计算和网格独立性验证
        3.4.3 声场计算
        3.4.4 仿真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气净化消声器的优化设计
    4.1 还原剂供应剂量和方式
        4.1.1 基于Aspen Plus的还原剂供应剂量计算
        4.1.2 还原剂喷射设备形式
        4.1.3 空气辅助喷嘴数量
    4.2 扩张段导流装置
        4.2.1 导流环支架优化设计
        4.2.2 导流环优化设计
        4.2.3 倾斜喷嘴
        4.2.4 倾斜导流叶片
        4.2.5 扩张段导流装置对消声效果的影响
    4.3 中间段连接管导流消声装置
        4.3.1 穿孔板和穿孔管的初步设计
        4.3.2 穿孔板和穿孔管的优化设计
    4.4 收缩段优化设计
    4.5 实船数据与类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CR催化剂维护与排气净化消声器辅助供应系统
    5.1 SCR催化剂维护
        5.1.1 SCR催化剂的吹灰与更换需求
        5.1.2 SCR催化剂吹灰方案
        5.1.3 吹灰器与维护口的设置
    5.2 排气净化消声器辅助供应系统
        5.2.1 排气净化消声器辅助供应系统原理
        5.2.2 供给喷射单元
        5.2.3 尿素溶液存储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严寒地区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分析
    2.1 系统概述
    2.2 燃气内燃机数学模型
        2.2.1 气缸内的热力过程
        2.2.2 混合气体工质的参数
        2.2.3 气缸的燃烧放热规律和周壁热传导
        2.2.4 气缸的排气温度与流量
    2.3 余热锅炉数学模型
        2.3.1 余热锅炉模型的特点
        2.3.2 管式换热器的基本方程
    2.4 蒸汽溴化锂机组数学模型
        2.4.1 溴化锂水溶液的特性
        2.4.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2.4.3 设备的热负荷采用能量和质量守恒方程计算
    2.5 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分析
        2.5.1 项目背景
        2.5.2 能源站建设的必要性
        2.5.3 变配电系统现状
        2.5.4 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严寒地区建筑负荷特性动态分析
    3.1 能耗模拟软件
    3.2 建筑模型建立
        3.2.1 建筑概况介绍
        3.2.2 气象条件及参数设置
    3.3 动态负荷特性分析
        3.3.1 负荷现状
        3.3.2 年用能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4.1 系统仿真部件
        4.1.1 气象参数
        4.1.2 各主要部件的数学描述
    4.2 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4.2.1 仿真模型建立
        4.2.2 模拟结果分析
    4.3 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分析
        4.3.1 模型建立
        4.3.2 运用数学模型优化计算
    4.4 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实测数据分析
        4.4.1 典型日运行分析
        4.4.2 全年运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环保效益及经济性分析
    5.1 碳排放计算理论
        5.1.1 常规能源系统CO_2的排放计算
        5.1.2 常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CO_2的排放计算
        5.1.3 分布式能源耦合供能系统CO_2的排放计算
    5.2 节能性分析
        5.2.1 节约及合理利用能源
        5.2.2 节能措施
        5.2.3 节能效果
    5.3 环保性分析
        5.3.1 污染物排放预测
        5.3.2 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5.3.3 减排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
        5.4.1 能源价格
        5.4.2 分布式方案与常规燃气方案比较
        5.4.3 社会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渔船用柴油机排放的数值计算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排放规范
        1.2.2 数值计算
        1.2.3 预测方法
    1.3 本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控制方程
    2.2 缸内燃烧模拟数学模型
        2.2.1 湍流模型
        2.2.2 燃油喷射雾化模型
    2.3 燃烧模型
    2.4 排放物生成模型
        2.4.1 NO_X生成模型
        2.4.2 二氧化碳生成模型
        2.4.3 碳烟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渔船用柴油机燃烧排放数值计算
    3.1 几何模型
    3.2 仿真方案设计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进气压力对渔船用柴油机燃烧的影响
        3.3.2 进气压力对渔船用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3.3.3 进气温度对渔船用柴油机燃烧的影响
        3.3.4 进气温度对渔船用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渔船用柴油机排放快速预测方法
    4.1 柴油机排放测试方法
        4.1.1 气态污染物测试方法
        4.1.2 颗粒物测试方法
    4.2 基于图谱技术的渔船用柴油机排放预测方法
        4.2.1 渔船用柴油机图谱设计流程
        4.2.2 渔船用柴油机图谱的绘制方法
    4.3 实例分析与讨论
        4.3.1 排放图谱的设计
        4.3.2 排放图谱的绘制
        4.3.3 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烟道涡轮减少废气排放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于船舶高温尾气处理的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生成技术研究[D]. 崔昭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清洁钢铁冶炼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技术》(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尹园园.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大型集装箱船舶柴油机余热利用系统建模及优化[D]. 袁勤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D]. 曹亚丽. 上海大学, 2020(02)
  • [5]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D]. 张兴惠.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3)
  • [6]不同导流型式的过滤净化装置内气流均匀性研究[D]. 刘浩. 东华大学, 2019(03)
  • [7]强排式燃气热水器火排片燃烧特性数值模拟[D]. 王杰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船用四冲程柴油机的SCR系统和排气消声器的联合仿真与设计[D]. 冯兆缘.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9]严寒地区太阳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D]. 徐瑶.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渔船用柴油机排放的数值计算与预测方法研究[D]. 龚象光.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烟气轮机减少废气排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