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醒脑静注射液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宁,吕健,谢雁鸣,孙粼希,庄严[1](2021)在《真实世界中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临床联合西药用药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特点及联合用药特征,为临床实践和前瞻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运用频数计量,同时应用Apriori算法设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分析,对纳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中国内26家三级甲等医院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5602例住院患者的一般信息、住院信息、诊断信息、医嘱用药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中,平均年龄41.44岁,其中18~45岁的患者最多[1697例,占30.29%(1321/5602)];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单次用药剂量10~20 mL有6552例占58.04%(6552/11289);用药疗程一般多为7~14 d为1321例占25.94%(1321/5602);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关联较紧密的药物前五位有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此处均作为药物应用)、氯化钾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结论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18~45岁的男性患者居多,临床用药时常与电解质补充剂、能量补充剂、脱水药、维C补充剂、脑保护及营养药物等联合应用,药物联合使用时应谨慎,充分考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田紫煜[2](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郑博鸿,詹淑玉,周鸿宇,冯一涵,方梦婷,郑永霞,刘国强,李明娟[3](2020)在《生脉注射液物质组成、临床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生脉注射液(Shengmai Injection,SMI)是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3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上除了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外,还用于抗肺病、癌症化疗等的辅助治疗。近年来,SMI的临床前基础研究日渐广泛,主要包括SMI的化学成分、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等,为揭示该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综述了该方的物质组成、临床前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以期为SMI的质量控制、产品二次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秦宇雯,赵祺,赵宇烁,任仙樱,鲍康德,李校堃,姜程曦[4](2020)在《温郁金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急骤和病情危重等特点,目前对于COVID-19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着,凸显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优势。早期大量药理药效学和临床研究证实温郁金具有显着抗病毒作用,对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此外,温郁金还具有一定抗肺纤维化作用,提示其可能会对由COVID-19引发的肺损伤有缓解或治疗作用。通过对温郁金抗病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梳理,并从中医角度分析COVID-19的病因机制和辨证治法,以期为温郁金临床治疗COVID-19和后续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宋江秀,张忠会,赵帅眉,李慧,郭洁[5](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文中提出随着中医药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广泛使用和不断推进,中医药对COVID-19的防治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及时把相关创新成果的专利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快速地利用专利情报挖掘和筛选更有效的药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启发研发人员加强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为主线,对用于医学观察期的推荐中成药以及用于临床治疗期的基础方剂、推荐处方和推荐中成药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梳理分析,阐述推荐处方和推荐中成药的专利技术路线,并进行重点专利信息分析,试图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刘素彦,王连嵋,赵雍,李春英,梁爱华[6](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指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也存在气溶胶感染的可能性。目前COVID-19疫情已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但是临床上对于COVID-19的治疗并无确切的特效药。在疫情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推出了一系列诊疗方案,从《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开始纳入了中医治疗方案。从《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开始加入了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该文就《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推荐的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及醒脑静注射液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这些中药注射剂在治疗COVID-19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期为中药注射剂在COVID-19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林月开[7](2019)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阳闭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究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痰热内闭清窍(阳闭)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 从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痰热内闭清窍(阳闭)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86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醒脑静治疗,研究组以对照组方法为基础联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脑血肿体积、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昏迷的深度和损伤严重程度、中医症候积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脑水肿体积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时,两组脑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大,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d,两组脑水肿体积较治疗7d时明显减小,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脑血肿体积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时,两组脑血肿体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小,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d两组脑血肿体积较治疗前、治疗7d时均明显减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时,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d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7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时,两组G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P>0.05);治疗14d后两组GCS评分与治疗前、治疗7d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治(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时,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治疗7d比较均降低,且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37%,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痰热内闭清窍(阳闭)型脑出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减小脑水肿、脑血肿体积,降低NIHSS评分,提升GC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廖文静,倪小佳,冯曼莎,王睿弘,周俊德,卢家言,任泳燕,卢鸿基,招远祺,蔡业峰[8](2019)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4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个RCT,共2 0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醒脑静注射液较单纯常规治疗可更明显地提高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MD=2.46,95%CI [2.06,2.86])。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较好地改善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
雷丹,刘诸敏,卢武,刘超轶,杨国平[9](2019)在《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以及脑血肿周围组织中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功能以及脑血肿周围组织中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75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静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大鼠制备ICH模型,术后醒脑静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静脉注入醒脑静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静脉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形态、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 mRNA相对表达量及HO-1、Nrf2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rf2、NQO1及HO-1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和模型组相比,醒脑静中、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Nrf2、NQO1及HO-1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醒脑静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Nrf2、NQO1及HO-1 mRNA相对表达量略微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调节Nrf2-ARE通路及下游基因表达来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
徐攀[10](2014)在《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存在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大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常导致昏迷、偏瘫口、外伤头痛、神志昏迷、头痛呕恶、昏迷抽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醒脑静(XNJ)是基于中医古方安宫牛黄处方精简而来,由麝香、艾片、栀子、郁金配伍而成,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的功效。醒脑静注射剂用于脑中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方便性及价格高等方面的局限,醒脑静已被改造制得固体口服制剂。本课题就在前期药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醒脑静口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PK)及药效动力学(PD)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有的对醒脑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研究,而在实际情况下,脑中风的发作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因此,本课题以假手术(SO)组作为对照,对艾片、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口服给药后,龙脑(Bor)与栀子苷(Gen)在脑中风(SA)大鼠体内血药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病理及药物因素对药物PK的影响作出推断;因脑中风的病灶部位在脑,它的发作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结构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我们进一步对SA及SO状态下药物的入脑过程展开研究,对比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特征;此外,由于药物浓度不能直接表现药理效应,本实验选取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指标,对相应的醒脑静相关成分PD进行研究,并对PK-PD的相关性做出探讨。具体的研究要点如下:1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为了PK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需求,本实验首先对方法学进行研究:建立了经液-液萃取法处理,测定大鼠血浆、脑匀浆中龙脑含量的GC方法。色谱条件为TM-1701高效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 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氮气;进样1μ1;程序升温:105℃保持8 min,以50℃·min-1升至1850C并保持6 min,然后升至250℃ (50℃·min-1)保持4 min。血中龙脑浓度回归方程Y=0.1386X+0.0195,r=0.9983,线性关系在0.1128-18.04 μg·mL-1内良好;脑匀浆中回归方程Y= 0.1286X+0.0704, r=0.9997,在0.1128-18.04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建立了经蛋白沉淀-复溶法处理,测定血浆中栀子苷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色谱柱(merck,250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3:87);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大鼠血浆中的栀子苷浓度在0.1074~10.74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 57.711X+1.1508, r=0.9998.建立了两次沉淀蛋白处理,用UPLC-MS测定大鼠脑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方法。Waters Triple Quad LC/MS,离子源为ESI,色谱柱为Waters C18柱(15mm×2.1 mm,柱温400C,流速为0.2mL·min-1,流动相为0.1%甲酸-水与乙腈,梯度洗脱,进样5μL;液质采用负离子模式多通道监测,喷雾气为N2(流速:800 L.h-1);去溶剂气温度:400。c;碰撞气为Ar。其中,栀子苷Y=4.429X+10.12387, r=0.9991;京尼平龙胆二糖苷Y=0.738X+10.2578,r=0.9979;栀子苷酸Y=0.645X-0.42643,r=0.9987;线性关系分别在1.02~255.0,0.302~75.4,0.325~81.28 ng·mL-1范围内良好。以上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2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在参照Zea Longa线栓造模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中动脉栓塞(MCAO)过程,制备SA大鼠,并设立SO进行对比。以下PK研究中都于缺血2h后拔线,再灌注22h后对模型鼠进行评分并给与相应药物,眼眶取血(或取脑组织)并测定含量,经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2.1 SA及SO大鼠灌胃龙脑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首先对龙脑的PK展开研究,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给予醒脑静和艾片混悬液液(以艾片计162.0 mg·kg-1),取血、测定并进行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龙脑可以迅速的被吸收和代谢,呈现单峰,在SA组和SO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口服艾片后,SA大鼠的Cmax、AUC0-360分别是5.41±1.43μg·mL-1,428.18±109.05 (μg·min·mL-1),而SO大鼠的Cmax、AUCo-360明显减小(P<0.05),达峰时间延后,口服醒脑静后,两组的差异不显着;在相同的生理状态下,仅灌胃艾片组有更高的Cmax、AUCo-360。以上表明,中风状态可以促进龙脑的吸收入血,而醒脑静中的成分会对此过程产生干扰。2.2在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对栀子苷PK的研究分为两部分,通过对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醒脑静、栀子苷(栀子苷176.0mg·mL-1L)后的PK分析来研究中风对其代谢的影响;另外我们在SA大鼠中设置栀子苷-艾片、栀子提取物组,研究醒脑静中其他成分对栀子苷PK的影响。眼眶取血并测定,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SA灌胃醒脑静后的Cmax与AUC0-360分别是5.97+3.82μg·mL-1,570.06±274.32μg·mL-1,显着地高于SO组及单独给予栀子苷的大鼠;中风状态下,栀子苷-艾片灌胃液组的Cmax和AUC0-360分别是4.89±1.88 μg·mL-1, 573.13±244.73μg·min/mL,而栀子提取物组的参数值较小,与栀子组差别不大。以上提示我们,在中风可以促进醒脑静中栀子苷的口服吸收入血过程,艾片的配伍是醒脑静促进栀子苷吸收的主要原因。3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3.1醒脑静中龙脑在SA及SO大鼠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龙脑作为一种小分子的脂溶性成分,易透过血脑屏障,中风病理状态对其入脑过程是否产生影响?设计SA及SO大鼠灌胃给予醒脑静(龙脑计162.0 mg·kg-1,栀子苷176.0mg/kg),同时取血取脑,分别测定,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Te=AUCbrain/AUCblood×100%.结果显示,SA大鼠的脑、血中的Cmax和AUC0-360分别为1.82±0.825,1.35±0.43μg·mL-1和123.39±55.82,87.91±39.81μg·min·mL-1, Te达到71.3±3.24%;而在SO组,脑组织中的Cmax和Te值显着减小,为0.89±0.59 μg·mL-1和60.71+9.34%,血浆中的t1/2和MRT则显着变大。这表明脑中风的发生会促使更多龙脑/迅速进入脑部,并加快了龙脑在血中的代谢消除过程。3.2醒脑静中栀子苷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作为水溶性的栀子苷本不易透过BBB,脑中风的发生又会对此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取3.1中的血浆、脑组织,经处理后分别用HPLC、UPLC-MS测定栀子苷含量,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栀子苷在两组血中的药时曲线都呈单峰,SA组Cmax、AUC0-360 (3828.041924.16 ng·mL-1,409761.2±148359.8 ng·min·mL-1)明显高于SO组;在脑中的药动学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SA组吸收为双峰,在30 min达Cmax (142.40145.75 ng·mL-1),且在60 min出现第二个峰值,AUC0-360为17907.36+6736.61 ng-min.mL-1;而在假手术组,只在39 min出现一个最高峰,Cmax、AUCo-360显着降低,Te值也小于SA组(4.37+0.25%)。以上提示,中风状态下可促进栀子苷透过BBB向脑部分布。此外,其他环烯醚萜苷类一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酸在醒脑静中的含量较低,它们可否透过血脑屏障呢?PK特征如何?我们对UPLC-MS的测定结果分析得知,醒脑静中三种环烯醚萜苷类在SA大鼠脑中的t1/2和MRT相似,但栀子苷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有双峰现象,均在30 min左右达峰,于90 min出现第二个吸收峰;栀子苷酸极性较大,向脑部的分布较为缓慢,只在120min左右出现单峰。4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在醒脑静PD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抗氧化能力指标—SOD、MDA,抗炎作用指标—IL-6, TNF-α,设置中风给药组、中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三组,给药后取血测定(记为S)来观察药效指标的变化,并定义药效指数E%=(S模型组-S给药组)/(S模型组-S假手术组)对药效进行评价;并结合醒脑静PK研究结果进行PK-PD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醒脑静在中风大鼠体内表现明显的抗氧化及抗炎能力,但各药效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醒脑静的抗氧化能力随时间呈现多峰,但与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它们之间符合E=Emax·C/(EC50+C)模型;而抗炎药效指数则在所测的360 min内一直上升,与药物浓度的单峰趋势差异较大,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现象。5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影响的研究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中风病理状态与醒脑静复方都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即更容易透过胃肠道粘膜屏障。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我们对给药6h后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进行HE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中风后的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较于假手术组,粘膜表面被破坏,排列松散,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发生;在给予醒脑静后粘膜损伤情况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中风所诱发的一系列损伤涉及到胃肠道粘膜屏障的破环,这或许是促进药物吸收的病理基础。
二、醒脑静注射液的药效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醒脑静注射液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真实世界中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临床联合西药用药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定义及规范化处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信息 |
2.2 住院基本情况 |
2.3 醒脑静注射液使用情况 |
2.3.1 患者疾病分布概况 |
2.3.2 单次给药剂量 |
2.3.3 用药疗程 |
2.3.4 西药联合用药分析 |
2.3.4.1 联合一种西药 |
2.3.4.2 联合两种西药 |
3 讨论 |
3.1 醒脑静注射液的促醒作用机制探讨 |
3.2 应用醒脑静注射液的颅脑损伤患者特征性描述 |
3.3 醒脑静注射液合并用药现状及思考 |
3.4 结论与不足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
1 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
前言 |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
1 方法 |
2 访谈提纲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
1 背景 |
2 稽查主题 |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生脉注射液物质组成、临床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质组成 |
1.1 指纹图谱研究 |
1.2 物质成分鉴定 |
1.2.1 皂苷类成分 |
1.2.2木脂素类成分 |
1.2.3 其他成分 |
1.3 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2 临床前药动学研究 |
3 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
3.1 抗心血管系统疾病及作用机制 |
3.2 抗脑血管系统疾病及作用机制 |
3.3 抗其他疾病 |
4 总结与展望 |
(4)温郁金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温郁金抗COVID-19依据 |
1.1 传统功效依据 |
1.2 现代研究理论依据 |
1.2.1 抗病毒化学成分 |
1.2.2 抗病毒作用的药理研究 |
1.3 抗病毒的临床应用 |
1.3.1 上呼吸道疾病 |
1.3.2 下呼吸道疾病 |
1.3.3 其他疾病 |
2 温郁金治疗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 |
2.1 抗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 |
2.1.1 通过抑制病毒NP蛋白从而抗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 |
2.1.2 通过直接灭活病毒从而抗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 |
2.1.3 通过抑制相关炎症分子从而抗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 |
2.2 抗肺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 |
3 结语与展望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对COVID-19的诊疗思路 |
2 中药抗病毒专利信息总体情况 |
2.1 申请量总体情况 |
2.2 专利申请的主要类型 |
3 COVID-19预防用中药重点专利信息 |
3.1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
3.1.1 简介 |
3.1.2 专利技术路线 |
3.1.3 重点专利信息分析 |
3.1.4 相关建议 |
3.2 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
3.3 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和金花清感颗粒 |
4 COVID-19治疗用中药重点专利信息 |
4.1 10首推荐处方 |
4.1.2 基本方剂“清肺排毒汤” |
4.1.3 重点经典方的专利信息分析 |
4.2 8个中药注射剂 |
4.2.1 总体情况 |
4.2.2 重点注射剂的专利信息分析 |
5 启示和建议 |
5.1 新的中药组合物(复方) |
5.2 已上市的中成药复方 |
5.3 已上市的中药注射剂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1.1 热毒宁注射液 |
1.2 喜炎平注射液 |
1.3 痰热清注射液 |
1.4 血必净注射液 |
1.5 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
1.6参附注射液 |
1.7 醒脑静注射液 |
2 讨论 |
3 结语 |
(7)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阳闭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资料及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1.病例诊断标准 |
2.病例入选标准 |
(二) 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一) 两组一般情况对比 |
(二) 治疗前后两组脑水肿体积变化情况对比 |
(三) 治疗前后两组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对比 |
(四)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对比情况 |
(五) 治疗前后两组GCS评分对比情况 |
(六)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情况 |
(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情况 |
(八) 用药安全性观察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与治疗措施 |
1.1.3 结局指标 |
1.1.4 排除标准 |
1.2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与GRADE证据分级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偏倚风险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治疗后的GCS评分 |
2.4.2亚组分析 |
2.4.3 不良反应 |
2.5 发表偏倚 |
3讨论 |
(9)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以及脑血肿周围组织中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大鼠 |
1.2 实验药物、试剂及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含水量检测 |
1.4.2 脑组织病理形体改变状况 |
1.4.3 大鼠血清NSE及脑组织相关氧化应激指标含量 |
1.4.4 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内Nrf2、醌氧化还原酶1 (NQO1) 及HO-1 mRNA相对表达量 |
1.4.5 脑组织HO-1、Nrf2及Keap1蛋白表达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给药后各组大鼠m NSS评分及脑含水量状况 |
2.2 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状况 |
2.3 给药后各组大鼠血清NSE含量改变状况 |
2.4 各组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含量比较 |
2.5 各组大鼠脑组织Nrf2、NQO1及HO-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2.6 各组大鼠脑组织HO-1、Nrf2及Keap1蛋白表达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10)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中风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药物治疗进展 |
3 总结 |
综述二 醒脑静及其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 |
1 醒脑静的研究概况 |
2 栀子的研究概况 |
3 冰片的研究概况 |
4 麝香的研究概况 |
5 郁金的研究概况 |
综述三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1 药代动力学研究 |
2 药效动力学研究 |
3 PK-PD结合模型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大鼠体内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龙脑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GC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栀子苷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SA及SO大鼠灌胃艾片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醒脑静口服给药PK-PD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生理结构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四、醒脑静注射液的药效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真实世界中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临床联合西药用药特征分析[J]. 高宁,吕健,谢雁鸣,孙粼希,庄严.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6)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生脉注射液物质组成、临床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J]. 郑博鸿,詹淑玉,周鸿宇,冯一涵,方梦婷,郑永霞,刘国强,李明娟. 中草药, 2020(20)
- [4]温郁金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探索[J]. 秦宇雯,赵祺,赵宇烁,任仙樱,鲍康德,李校堃,姜程曦. 中草药, 2020(08)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用中药专利信息研报[J]. 宋江秀,张忠会,赵帅眉,李慧,郭洁.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4)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刘素彦,王连嵋,赵雍,李春英,梁爱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7]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羚羊角汤加减治疗阳闭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D]. 林月开.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合并意识障碍的Meta分析[J]. 廖文静,倪小佳,冯曼莎,王睿弘,周俊德,卢家言,任泳燕,卢鸿基,招远祺,蔡业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9(11)
- [9]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以及脑血肿周围组织中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通路的影响[J]. 雷丹,刘诸敏,卢武,刘超轶,杨国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13)
- [10]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D]. 徐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