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鲜柚规格和香蕉标准

国际鲜柚规格和香蕉标准

一、国际鲜柚规格与香蕉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陈嘉琪[1](2021)在《谷氨酸溶液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鲜切马铃薯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然而马铃薯在鲜切加工过程中因遭受机械损伤而极易发生褐变,因此,褐变是导致鲜切马铃薯感官风味和营养品质的下降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鲜切马铃薯丝,由于切割程度高,贮藏物流过程中的褐变更严重。现有的褐变抑制手段不能完全满足鲜切马铃薯工业生产的需求,使得新型安全的褐变抑制剂的研发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品种为荷兰15号的马铃薯作为鲜切马铃薯丝原料,通过对浸泡浓度、浸泡时间的筛选,得到谷氨酸溶液抑制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的最佳技术条件,初步探究了谷氨酸溶液抑制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的相关机理,为鲜切马铃薯丝安全高效褐变抑制剂的探寻及品质保持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浸泡浓度(0.5%、1.0%、1.5%、2.0%)和浸泡时间(1 min、2 min、3min、4 min、5 min)的筛选,确定谷氨酸最佳处理条件为浓度1.5%,浸泡4 min,处理后可将4℃贮藏条件下的盒装鲜切马铃薯丝货架期延长至4 d,保持较好的商品价值,而对照的货架期不足0.5 d。同时谷氨酸溶液具有增鲜效果,提升了鲜切马铃薯丝的风味品质,获得更高的感官评分。(2)以1.5%浓度的谷氨酸溶液浸泡鲜切马铃薯丝4 min,测定贮藏期间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相关酶(PPO、POD和PAL)的活性和总酚含量。结果表明,谷氨酸主要通过抑制PPO的活性和贮藏前期总酚含量的上升抑制鲜切马铃薯丝的褐变,而鲜切马铃薯丝中的POD、PAL活性上升,推测与响应外界逆境胁迫,诱导马铃薯抗逆性有关。(3)谷氨酸通过降低马铃薯丝的pH值、螯合PPO活性中心铜离子而抑制PPO活性,延缓鲜切后马铃薯丝褐变进程,且其抑制能力随溶液浓度增加及pH值降低而增强,浓度为1.5%的谷氨酸溶液几乎使马铃薯PPO活性完全丧失。谷氨酸溶液对PPO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将谷氨酸溶液的pH恢复至对照(去离子水组)水平后,PPO活性并不能被完全恢复;同时,用磷酸溶液将马铃薯浆液pH降低至谷氨酸溶液处理后同等水平时,也不能达到谷氨酸溶液对PPO的抑制效果。以上结果表明,谷氨酸抑制PPO活性不是单纯依靠降低溶液pH作用实现的。谷氨酸具有螯合Cu2+能力,且硫酸铜可以恢复低浓度谷氨酸溶液抑制的PPO活性,表明谷氨酸还通过对PPO活性中心Cu2+的螯合作用来抑制PPO活性。(4)谷氨酸溶液可显着抑制马铃薯浆液的褐变,且能使浆液中度褐变产生的红褐色物质逐渐消退,对重度褐变产生的黑色褐变产物也有显着消除作用。谷氨酸溶液具有抑制马铃薯褐变产物醌类物质生成的能力,通过对醌类物质的抑制作用延缓了褐变的发生。(5)谷氨酸还通过参与鲜切马铃薯丝中游离氨基酸的生成并稳定维持较高的游离氨基酸水平,避免了由于贮藏期游离氨基酸的减少引起的褐变加重,特别是促进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GABA等已知具有褐变抑制和诱导抗性作用的相关氨基酸含量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谷氨酸溶液对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的抑制能力。(6)将谷氨酸与常见的抗坏血酸、柠檬酸两种褐变抑制剂在相同浓度条件下进行效果对比,鲜切马铃薯丝在4℃条件下贮藏4 d,发现谷氨酸抑制褐变效果优于抗坏血酸与柠檬酸。综合对感官品质的评价结果,谷氨酸满足鲜切马铃薯丝工业加工的需求,可代替柠檬酸、抗坏血酸成为生产中鲜切马铃薯丝的有效褐变抑制剂。

冯程程[2](2020)在《鲜切白甘薯褐变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鲜切果蔬由于健康方便、营养丰富、食用简便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剥皮、切片等加工方式的损害,容易导致鲜切果蔬组织软化、切面褐变、营养价值降低、腐败等一系列典型症状,从而缩短鲜切果蔬的货架期。研究表明褐变是影响鲜切白甘薯质量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此为研究方向,通过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测定影响鲜切白甘薯货架期的因素,进行褐变机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鲜切白甘薯的褐变控制技术。论文以杠19和徐薯18两个褐变速度有较大差别的白甘薯品种进行对比实验,判断导致褐变的关键因素,探讨褐变机理。然后依据上述实验结果选取合适的化学抑制剂,对鲜切白甘薯进行护色处理,以及通过热处理钝化褐变关键酶和不同的包装方式处理,优化鲜切白甘薯的褐变控制方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建立Gomperts模型拟合不同贮藏温度下鲜切白甘薯中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结合其感官品质变化得出在4℃和20℃下鲜切白甘薯商品货架期分别为11 d和4d。(2)通过对褐变速度有显着不同的两品种白甘薯杠19和徐薯18的对比实验,得到褐变较重的白甘薯,PPO、PAL活性、丙二醛含量以及褐变底物酚含量更高。SOD、CAT起降低活性氧水平作用,可以减少褐变的发生。鲜切白甘薯的褐变关键酶是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褐变底物是儿茶酸和绿原酸。(3)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0.3%-0.5%浓度的柠檬酸,0.2%-0.4%浓度的抗坏血酸和0.3%-0.5%浓度的L-半胱氨酸保鲜效果较好。正交试验得到0.5%L-半胱氨酸,0.4%柠檬酸,0.4%抗坏血酸,为最佳护色剂配比。该复合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能较好维持鲜切白甘薯的色泽、抑制丙二醛生成和PPO、PAL的活性,增强抗氧化性,褐变度抑制率可达68.2%,达到很好的保鲜效果。(4)通过控制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响应面分析,各因素对鲜切白甘薯褐变的影响次序为:贮藏时间>温度>浸泡时间。通过计算,热处理最优温度为56.7℃,浸泡时间为42.97 s。经过该处理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很好的降低了鲜切白甘薯的褐变程度。(5)通过市场与家庭常用果蔬包装方式:真空包装、PE保鲜袋包装、保鲜膜托盘包装对鲜切白甘薯的影响比较实验,得到真空包装方式可以抑制鲜切白甘薯的PPO活性,降低总酚含量,抑制褐变,延长货架期。

于筠[3](2019)在《鲜切紫甘薯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鲜切产品具有取用便利、清洁卫生、食用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重视。紫甘薯因其营养成分和功效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鲜切紫甘薯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紫甘薯切分后产生的褐变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制约着鲜切紫甘薯的市场。本论文以新鲜紫甘薯作为原料,通过对失重率、硬度、色差、褐变度、酶活性、总酚、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质、花色苷)含量的的测定,探讨鲜切紫甘薯的褐变进程,得到一种经济、安全、效果好的复合保鲜剂。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色法测定鲜切紫甘薯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紫甘薯经切分后,PPO活性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出现迅速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利用福林酚法测定总酚含量,总酚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切紫甘薯的褐变主要是通过PPO和POD催化酚类物质所引起。通过HPLC法测定鲜切紫甘薯中酚类物质主要包括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三种,以绿原酸的含量为主。4℃能够有效的抑制鲜切紫甘薯中PPO和POD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褐变的效果。(2)真空包装能有效降低鲜切紫甘薯失重率,储藏到第12天时失重率仅为0.450%;保持紫甘薯原有的硬度和色泽,第12天时色差增长率为22.02%;抑制褐变度的上升以及PPO、POD的活性,同时降低紫甘薯营养成分含量的损失。(3)确定了鲜切紫甘薯热处理的最佳处理时间为5min,最佳处理温度为60℃,热处理能够很好的保持紫甘薯的质量和硬度,抑制PPO和POD的活性,但不利于可溶性蛋白质和花色苷含量的保持。(4)确定了护色剂的最佳处理时间为15min,L-半胱氨酸(L-cys)最佳处理浓度为0.2%,柠檬酸(CA)最佳处理浓度为0.3%,抗坏血酸(AA)最佳处理浓度为0.35%。通过对护色剂的正交试验,得到鲜切紫甘薯的最佳护色剂配比为0.25%柠檬酸+0.05%L-半胱氨酸+0.35%抗坏血酸,褐变度抑制率达到75%。护色剂处理均能维持鲜切紫甘薯原有的色泽,同时延缓了营养物质含量的下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及PPO和POD的活性,延缓鲜切紫甘薯的褐变程度,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何善生[4](2018)在《螺旋藻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性能及应用》文中提出螺旋藻(学名:Spirulina),属于原核生物,是一种低等的植物,又名蓝藻,节旋藻。大量研究表明,螺旋藻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纯天然食品,其营养蛋白干粉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60%以上,含有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另外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含量也十分丰富。研究表明,螺旋藻中的多糖具有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疾病等作用,是天然的保健食品。除了具有医疗保健的功效外,螺旋藻在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美容、养殖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螺旋藻营养蛋白粉为原料,从螺旋藻多糖的提取纯化及其酶动力学和抗氧化性能、螺旋藻多糖在抗酶促褐变中的应用、螺旋藻中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和鉴定及其酶动力学和抗氧化性能三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试验结果如下:(1)以螺旋藻干粉作为实验原料,采用正交优化法确定了螺旋藻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动力学法探究了螺旋藻多糖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抑制效果、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运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自由基法检测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螺旋藻多糖提取最优工艺参数,即提取时间2 h,液固比40 m L/g,提取温度90℃,提取液pH值8;螺旋藻多糖能明显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活力,半抑制率IC50=1.1936 mg/m L;抑制剂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过程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抑制常数KI=0.5442 mg/m 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良好,其IC50=0.4635 g/L,清除效果为同浓度下L-抗坏血酸的83.24%。(2)以螺旋藻干粉作为实验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螺旋藻中活性物质香豆酸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确定该提取物为香豆酸,化学式为C9H8O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动力学方法探究香豆酸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力的抑制效果、抑制机理及抑制类型;运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自由基法检测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香豆酸提取最优工艺参数,即液固比20mL/g,醇体积分数65%,浸提时间3h,溶液pH值6;香豆酸能明显抑制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活力,半抑制率IC50=55 mmol/L;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过程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抑制常数KI=0.2211 mg/m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良好,其IC50=0.1554 g/L。(3)研究了螺旋藻多糖对鲜切苹果片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藻多糖能使苹果片中蛋白、抗坏血酸、总酚等指标的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抑制PPO的活性,同时增强SOD和POD活性,从而控制了鲜切果蔬过氧化的发生,降低褐变率,保持食品品质和延长货架期。

杨莹[5](2016)在《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的保鲜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化和微生物侵染是影响去皮荸荠块茎保鲜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新鲜荸荠块茎为实验材料,比较研究5 mM和10 mM草酸处理对贮藏期去皮荸荠块茎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细胞膜完整性、抗病性、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及其形成相关酶活性等方面影响,探讨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的品质保持和抑制黄化的效应,为去皮荸荠块茎的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酸处理可以明显延缓去皮荸荠块茎表面的色度变化,5mM草酸处理效果好于10 mM草酸处理;同时,草酸处理降低了贮藏期去皮荸荠块茎的质量损失,也使去皮荸荠块茎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因此,草酸处理有助保持皮荸荠块茎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2、草酸处理有效抑制了去皮荸荠块茎的呼吸强度,提高了去皮荸荠块茎中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细胞的细胞膜渗透率以及过氧化氢(H202)、超氧阴离子(0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草酸处理降低去皮荸荠块茎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和活性氧的伤害,从而有助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3、草酸处理抑制了去皮荸荠块茎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延缓了去皮荸荠块茎中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增加,减轻去皮荸荠块茎的黄化程度。同时,草酸处理提高了去皮荸荠块茎的p-1,3-葡聚糖酶(GLU)的活性,并降低腐烂率和菌落总数。说明草酸处理能够提高去皮荸荠块茎的抗病性。

王兆升[6](2012)在《鲜切生姜褐变机理及保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鲜切果蔬具有新鲜、食用方便、营养安全、百分之百可食等多种优点,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生姜是具有特有保健功能的调味蔬菜之一,鲜切生姜加工技术易实施,生产成本较低,深入研究鲜切生姜在加工过程中褐变特性及控制技术,对阐明鲜切生姜褐变机理,提高鲜切生姜感官质量,促进其工业化生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鲜切生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透射电镜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鲜切生姜贮藏期间褐变度(BD)、总酚(TP)、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的变化以及相关性,分离鉴定了鲜切生姜的褐变底物,明确了鲜切生姜的褐变机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鲜切生姜的保鲜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鲜切生姜在切割后PPO、POD、PAL活性迅速增强,PAL的活性增强促进了鲜切生姜中酚类物质生成,为PPO、POD提供了更多的底物,PPO、POD催化生姜中酚类物质的氧化是导致鲜切生姜褐变的主要原因。(2)从生姜薄层分离物中共分离鉴定出4-姜烯酚(4-shogaol)、1-脱氢-8-姜二酮(1-dehydro-8-gingerdione)、6-姜酚(6-gingerol)、8-姜烯酚(8-shogaol)、6-姜烯酚(6-shogaol)、8-姜二酮(8-gingerdione)、1-脱氢-6-姜二酮(1-dehydro-6-gingerdione)、10-姜烯酚(10-shogaol)八种含有3-甲氧基-4-羟基苯基官能团的褐变底物。(3)生姜PPO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8,100℃处理2min可使PPO活性丧失;VC、NaHSO3、L-半胱氨酸、柠檬酸均对PPO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L-半胱氨酸对生姜PPO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NaHSO3和VC;Ca2+、Cu2+对生姜PPO有激活作用,Al3+和Mg2+则对PPO表现为抑制作用。(4)生姜POD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6.0,90℃处理60s或100℃处理40s可使POD活性丧失;VC、EDTA-2Na、NaHSO3、柠檬酸、L-半胱氨酸均对POD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VC、NaHSO3、L-半胱氨酸抑制效果较好,EDTA-2Na、柠檬酸的抑制效果较差;Ca2+、Mg2+、Fe3+、Zn2+在5mmol/L时对POD均有激活作用,Na+、Mn2+则有抑制作用。(5)生姜PAL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8.2,生姜PAL耐热性很强,90℃处理15min或100℃处理10min方可使其完全失去活性;金属离子Mn2+、Zn2+、Cu2+、Al3+对PAL有激活作用,Ni2+具有抑制作用。(6)壳聚糖涂膜可以减轻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的褐变、质量损失,抑制可溶性总糖及VC的减少,抑制粗纤维的增加。质量分数1.5%的壳聚糖涂膜处理可以延缓鲜切生姜细胞质壁分离现象的发生,抑制细胞壁的降解以及细胞核、质体、线粒体的破坏和解体,保护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延长鲜切生姜货架期。(7)鲜切生姜化学抑制剂最佳护色技术方案为0.3%VC+0.5%柠檬酸+0.4%L-半胱氨酸;壳聚糖涂膜最佳质量分数为1.5%。壳聚糖涂膜护色优于化学抑制剂护色。

杨金发[7](2012)在《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入手,总结现有贸易优惠措施的成效与特征,并结合当前影响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机制化的政策建议:(1)巩固和优化对台采购措施;(2)遵循扬长避短原则进行差异化经营;(3)逐步探索与开放台湾深加工农产品准入;(4)积极构建台湾农产品信息服务机制;(5)探索实施更加便捷的检验检疫措施;(6)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园区农民与企业的辅导。

王志刚,赵兴健[8](2011)在《近期我国鲜苹果销售市场形势分析、对策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产季国内鲜苹果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巨大波动。文章从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两个方面分析了鲜苹果销售市场的形势,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陈源[9](2011)在《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文中提出金柑目前主要以果实鲜食为主,而果实加工副产品果皮及栽培管理过程中疏除的落果和裂果,很多地方都作为废弃物丢弃,未能加以充分利用。金柑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色素、香精油等活性成分。近年研究表明金柑黄酮有恢复免疫力、抗氧化、抗菌、调节血糖含量和改善糖耐量等作用。本文福建尤溪采集金弹(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鲜果为材料,对金柑不同品种、器官和不同生长发育期金柑果实的黄酮和酚酸含量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其果皮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工艺,利用高速逆流方法分离制备2个黄酮类单体,旨在为金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柑果实黄酮和酚酸的HPLC检测体系建立建立了金柑果实中11种黄酮和酚酸的分析测定方法。采用Merck Lichrspher-100RP18e柱(250mm×4.0 mm,5μm)分离样品,以2%乙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显示金柑中的11种果实黄酮和酚酸达到完全分离,线性范围为150μg/mL,平均回收率在90.7%99.84%。2、不同柑橘品种黄酮含量研究选择了27个具有代表型的柑橘品种(包括8种宽皮橘、2个杂交品种、8种柚、6种金柑、2种甜橙、1种枳实)果皮和20个品种的果肉黄酮和酚酸含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肉蜜柚和文旦柚果皮中柚皮苷含量高;温州蜜柑、南丰蜜桔和芦柑适合果皮中橙皮苷提取,含量达到66mg/g以上;枳实是中国传统的中药其中含有丰富的酚酸和槲皮素,是提取酚酸和槲皮素中药的原料。胡柚果肉中富含咖啡酸、香豆酸、芥子酸和芦丁,温州蜜柑芥子酸和橙皮苷含量高,金柑果肉含有丰富的槲皮素和山奈酚。胡柚和温州蜜柑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多食金柑有利于黄酮醇的补充。27个柑橘品种可依据果皮中的黄酮和酚酸含量为指标,依据欧氏距离,归为分为柚、金柑、宽皮橘三个大组,枳实、强得勒和茂谷桔橙杂交品种遗传背景较为复杂单独为一组。金柑属品种间的相似度高,而与其他的品种黄酮和酚酸的含量差异很大。3、金柑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期酚酸和黄酮的研究运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生长发育期金柑果实中黄酮和酚酸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花后45天65天金柑果实中黄酮和酚酸含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花后85天左右变化平缓,到接近成熟的花后125天左右,黄酮和酚酸含量又小幅上升后下降;果皮中黄酮和酚酸的含量大于果肉;金柑幼果适合于提取槲皮素和橙皮苷。4、金柑果皮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利用酶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金柑果皮黄酮类物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酶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酶用量75 U/mL,料液比1:35,温度50℃,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率达1.39%,平均回收率99.4%。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30℃,乙醇浓度60%,料液比为1:50,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25 min,取率为1.51%,提取的回收率为98.3%。5、金柑果皮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通过对X-5、NKA-9、AB-8、NKA、S-8、HPD-300和HPD-600等7种树脂静态吸附和解析性能的对比,选择吸附和洗脱性能都好AB-8大孔树脂,进行吸附条件的优化。确定金柑果皮总黄酮纯化最佳条件为:吸附时间3h,60%乙醇,解吸液体积与树脂质量比20:1,解吸时间2.5h,回收率为79.1%。对纯化后的金柑皮黄酮进行分析,通过UV光谱定性后,用质谱鉴定出金柑果皮黄酮成分主要为芹菜素-6-C-芸香糖苷、根皮素-3’,5’-2-C-β-吡喃葡糖苷、刺槐素-8-C-芸香糖苷和山奈酚-3-O芸香糖苷-7-O葡萄糖,而最主要的成分为根皮素-3’,5’-2-C-β-吡喃葡糖苷。6、金柑果皮正丁醇相提取物分离首次采用HSCCC技术分离金柑正丁醇相提取物,以石油醚∶正丁醇∶水(1∶2∶3,V/V)为溶剂系统,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在转速850 rpm/min下,进样量30mg,流速为1 mL/min,从金柑皮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经过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其纯度为90.8%和93.2%,运用LC-ESI-MS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为598.2和592.3,推测其物质为根皮素-3’,5’ -2-C -β-吡喃葡糖苷和刺槐素-8-C-芸香糖苷。

张兵兵[10](2010)在《鲜切马铃薯品质保持技术的探讨》文中指出褐变是鲜切马铃薯加工中影响产品质量和货架期的限制性因素。本试验研究了愈伤、回温、切割等物理因素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试图寻找一种有效、安全控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方法,以延长其货架期。试验同时就回温过程中的发芽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新收获的马铃薯经愈伤处理,切割后褐变明显减轻,提高了鲜切加工品质。2.回温处理是一种安全、有效抑制马铃薯切割后褐变的技术方法,25℃回温处理效果尤其显着。经25℃回温处理20天后切割的马铃薯,低温(2-3℃)贮藏12天未褐变,仍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对照组马铃薯切割后几个小时内即发生褐变。但是,长时间的高温处理可能会导致马铃薯发芽和失水,在处理时需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3.对不同马铃薯品种及愈伤和回温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总酚含量及相关酶类(PPO、POD、PAL)与褐变的相关性不明显。4.切割方式对于鲜切马铃薯的褐变具有重要影响。切割对于鲜切马铃薯的影响分为表面和内部组织的伤害,分别表现在切面损伤程度、出汁率和电解质外渗量等方面。5.乙酸对马铃薯发芽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200μL·L-1乙酸熏蒸处理可显着抑制马铃薯发芽,减轻贮藏期间重量损失,但高浓度易产生伤害,影响商品外观;丁香酚在芽萌发前使用对贮藏过程中发芽无抑制作用。通过试验得出,马铃薯经25℃回温处理20天时褐变抑制效果最佳,鲜切马铃薯在2-3℃贮藏12天无褐变;经过愈伤处理的马铃薯切割后褐变也相对较轻。200μL·L-1乙酸熏蒸处理虽然对马铃薯有一定伤害,但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抑芽效果。因此,乙酸熏蒸处理抑制马铃薯发芽仍然值得继续研究。这些在马铃薯贮藏、生产加工中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际鲜柚规格与香蕉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鲜柚规格与香蕉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谷氨酸溶液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鲜切马铃薯发展现状及前景
    1.2 鲜切马铃薯加工中存在的问题
    1.3 鲜切果蔬褐变抑制技术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4 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机理研究
        1.4.1 褐变相关的酶
        1.4.1.1 多酚氧化酶
        1.4.1.2 过氧化物酶
        1.4.1.3 苯丙氨酸解氨酶
        1.4.2 酚类底物
        1.4.3 氧
    1.5 谷氨酸的生理特性
    1.6 谷氨酸代谢途径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谷氨酸抑制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的工艺优化
        2.4.2 相同pH条件下谷氨酸与磷酸处理鲜切马铃薯丝效果对比
        2.4.3 鲜切马铃薯丝L值测定、褐变度评价及感官质量评定
        2.4.4 最优条件下处理鲜切马铃薯后取样
        2.4.5 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相关酶活测定
        2.4.5.1 鲜切马铃薯丝PPO酶活测定
        2.4.5.2 鲜切马铃薯丝POD酶活测定
        2.4.5.3 鲜切马铃薯丝PAL酶活测定
        2.4.6 鲜切马铃薯丝总酚含量测定
        2.4.7 谷氨酸处理马铃薯浆液的效果及褐变度测定
        2.4.8 谷氨酸对马铃薯PPO酶的影响测定
        2.4.8.1 谷氨酸对Cu~(2+)螯合能力的测定
        2.4.8.2 添加硫酸铜对谷氨酸处理后马铃薯PPO酶活恢复影响的测定
        2.4.9 谷氨酸处理对马铃薯浆液的pH及PPO酶活影响的测定
        2.4.10 谷氨酸处理后鲜切马铃薯中游离氨基酸、GABA含量测定
        2.4.11 单一差量氨基酸回补试验
        2.4.12 褐变中间产物全波长扫描
        2.4.13 谷氨酸与柠檬酸、抗坏血酸褐变抑制效果对比
    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谷氨酸溶液抑制鲜切马铃薯丝褐变最优条件的筛选
        3.1.1 谷氨酸浸泡浓度对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的影响
        3.1.2 谷氨酸浸泡时间对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的影响
    3.2 相同pH条件下谷氨酸与磷酸对鲜切马铃薯丝褐变抑制效果对比
    3.3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褐变相关生理变化的影响
        3.3.1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PPO酶活的影响
        3.3.2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POD酶活的影响
        3.3.3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PAL酶活的影响
        3.3.4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总酚含量的影响
    3.4 谷氨酸对马铃薯PPO酶活的影响
        3.4.1 谷氨酸处理对马铃薯浆液pH及PPO酶活的影响
        3.4.2 谷氨酸对PPO活性中心Cu~(2+)的螯合作用
        3.4.2.1 谷氨酸对Cu~(2+)螯合能力测定
        3.4.2.2 硫酸铜对谷氨酸处理后马铃薯PPO酶活恢复的影响
    3.5 谷氨酸马铃薯褐变中间产物的影响
        3.5.1 谷氨酸对不同褐变程度马铃薯浆液的影响
        3.5.2 谷氨酸对褐变产物醌的作用
    3.6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6.1 谷氨酸对16 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6.2 差量单一氨基酸回添
        3.6.3 谷氨酸处理对鲜切马铃薯丝GABA含量影响
    3.7 谷氨酸与其他褐变抑制剂抑制效果对比
4 讨论
    4.1 谷氨酸溶液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丝褐变
    4.2 谷氨酸抑制PPO活性降低鲜切马铃薯的褐变
    4.3 谷氨酸溶液处理对POD、PAL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4.4 谷氨酸促进游离氨基酸生成与抑制马铃薯褐变的关系
    4.5 谷氨酸溶液影响马铃薯褐变中间产物的转化抑制褐变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鲜切白甘薯褐变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甘薯简介
    1.2 鲜切果蔬
    1.3 鲜切果蔬质量败坏的因素
        1.3.1 微生物侵染
        1.3.2 营养物质损失
        1.3.3 生理生化变化
    1.4 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4.1 物理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方法
    1.5 鲜切果蔬的褐变
        1.5.1 多酚氧化酶
        1.5.2 过氧化物酶
        1.5.3 苯丙氨酸解氨酶
        1.5.4 酚类底物
    1.6 鲜切甘薯研究进展
    1.7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前处理方法
        2.2.2 鲜切白甘薯货架期预测实验
        2.2.3 鲜切白甘薯褐变机理的研究
        2.2.4 不同护色剂处理对鲜切白甘薯的影响
        2.2.5 漂烫处理对鲜切白甘薯褐变的影响
        2.2.6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的影响
        2.2.7 测定指标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鲜切白甘薯货架期预测
        3.1.1 鲜切白甘薯贮藏期间的细菌生长模型
        3.1.2 鲜切白甘薯贮藏期间感官变化
    3.2 鲜切白甘薯褐变机理的研究
        3.2.1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汁液颜色对比
        3.2.2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褐变度的变化
        3.2.3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色泽的变化
        3.2.4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2.5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3.2.6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3.2.7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MDA含量、SOD、CAT活性的变化
        3.2.8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总酚含量的变化
        3.2.9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酚类提取物紫外光谱扫描结果
        3.2.10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酚类提取物HPLC结果
        3.2.11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儿茶酸含量的变化
        3.2.12 不同品种鲜切白甘薯绿原酸含量的变化
    3.3 不同护色剂处理对鲜切白甘薯的影响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正交试验结果
    3.4 热处理对鲜切白甘薯的影响
        3.4.1 热处理对鲜切白甘薯失重率的影响
        3.4.2 热处理对鲜切白甘薯褐变度的影响
        3.4.3 热处理对鲜切白甘薯变暗度的影响
        3.4.4 热处理对鲜切白甘薯色差值的影响
    3.5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的影响
        3.5.1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失重率影响
        3.5.2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褐变度影响
        3.5.3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明亮度影响
        3.5.4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色差值影响
        3.5.5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PPO影响
        3.5.6 包装方式对鲜切白甘薯总酚含量影响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3)鲜切紫甘薯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紫甘薯的研究概况
        1.1.1 紫甘薯简介
        1.1.2 紫甘薯资源利用与展望
    1.2 鲜切果蔬的质量属性
        1.2.1 颜色和外观
        1.2.2 风味
        1.2.3 质地
        1.2.4 营养成分
        1.2.5 方便性
    1.3 影响鲜切产品质量的因素
        1.3.1 产品类别与成熟度
        1.3.2 切分操作
        1.3.3 储存温度
    1.4 鲜切产品的褐变及控制技术
        1.4.1 褐变机理
        1.4.2 酶促褐变的条件
        1.4.3 国内外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1.4.4 鲜切紫甘薯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前处理方法
        2.2.2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的影响
        2.2.3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的影响
        2.2.4 热烫处理对鲜切紫甘薯褐变的影响
        2.2.5 不同护色剂处理对鲜切紫甘薯褐变的影响
        2.2.6 测定指标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的影响
        3.1.1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3.1.2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硬度的影响
        3.1.3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褐变度的影响
        3.1.4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色差变化的影响
        3.1.5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水分含量的影响
        3.1.6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POD活性的影响
        3.1.7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PPO活性的影响
        3.1.8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9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10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总酚变化的影响
        3.1.11 包装方式对鲜切紫甘薯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3.2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的影响
        3.2.1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失重率的影响
        3.2.2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硬度的影响
        3.2.3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色差的影响
        3.2.4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褐变度的影响
        3.2.5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水分含量的影响
        3.2.6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POD活性的影响
        3.2.7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PPO活性的影响
        3.2.8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MDA含量的影响
        3.2.9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10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总酚含量的影响
        3.2.11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花色苷的影响
        3.2.12 储藏温度对鲜切紫甘薯主要酚类物质变化的影响
        3.2.13 相关性分析
    3.3 热处理对鲜切紫甘薯的影响
        3.3.1 不同热处理时间对鲜切紫甘薯的褐变影响
        3.3.2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鲜切紫甘薯褐变的影响
    3.4 抑制剂的选择及优化
        3.4.1 护色剂处理时间对鲜切紫甘薯的影响
        3.4.2 不同浓度柠檬酸对鲜切紫甘薯褐变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L-半胱氨酸对鲜切紫甘薯褐变的影响
        3.4.4 不同浓度抗坏血酸对鲜切紫甘薯褐变的影响
        3.4.5 正交试验优化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螺旋藻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螺旋藻概述
        1.1.1 螺旋藻作为食物的历史由来
        1.1.2 螺旋藻的生物学性质
        1.1.3 螺旋藻应用实例及前景
    1.2 螺旋藻多糖提取及其功能特性
        1.2.1 多糖提取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多糖的功能特性
    1.3 螺旋藻多酚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
        1.3.1 多酚类物质提取
        1.3.2 多酚的分离纯化
        1.3.3 多酚的功能特性
    1.4 酪氨酸酶
        1.4.1 酪氨酸酶简介
        1.4.2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应用
    1.5 天然提取物对鲜切水果保鲜效果的研究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螺旋藻多糖的提取、性能及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硫酸-蒽酮法)
        2.2.2 螺旋藻多糖提取物的制备与纯化
        2.2.3 螺旋藻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2.2.4 螺旋藻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2.2.5 多糖效应物对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螺旋藻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2.3.3 螺旋藻多糖酶动力学实验
        2.3.4 螺旋藻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旋藻多酚物质的提取、性能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螺旋藻多酚类物质的制备与纯化
        3.2.3 提取物的鉴定
        3.2.4 香豆酸酶动力学实验
        3.2.5 香豆酸对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
        3.3.2 螺旋藻多酚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
        3.3.3 提取物结构鉴定
        3.3.4 香豆酸酶动力学实验
        3.3.5 香豆酸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旋藻多糖保鲜效果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主要试剂
        4.1.3 试剂盒及所需溶液配制方法
        4.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材料处理
        4.2.2 褐变度(BD)测定
        4.2.3 试剂盒测试
        4.2.4 总酚含量测定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褐变度变化趋势
        4.3.2 蛋白含量变化趋势
        4.3.3 蔗糖含量变化趋势
        4.3.4 Vc含量变化趋势
        4.3.5 GSH含量变化趋势
        4.3.6 POD活性变化趋势
        4.3.7 SOD活性变化趋势
        4.3.8 PPO活性变化趋势
        4.3.9 总酚含量变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5)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的保鲜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去皮荸荠块茎的生理生化变化
    1.3 去皮荸荠块茎的保鲜研究进展
        1.3.1 去皮荸荠块茎的物理保鲜
        1.3.2 去皮荸荠块茎的化学保鲜
        1.3.2.1 单一保鲜剂的保鲜
        1.3.2.2 复合保鲜剂的保鲜
        1.3.2.3 可食性涂膜的保鲜
    1.4 研究基本思路
    1.5 研究内容
        1.5.1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品质的影响
        1.5.2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的抗氧化和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1.5.3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黄化和抗病性的影响
第二章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处理
        2.2.2 仪器与试剂
        2.2.2.1 实验仪器
        2.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色度的测定
        2.3.2 失重率的测定
        2.3.3 可溶性固形物(SSC)的测定
        2.3.4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3.5 抗坏血酸的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色度的影响
        2.4.2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失重率的影响
        2.4.3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SSC含量的影响
        2.4.4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4.5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的抗氧化和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处理
        3.2.2 仪器与试剂
        3.2.2.1 实验仪器
        3.2.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呼吸强度的测定
        3.3.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3.3 细胞膜渗透率的测定
        3.3.4 活性氧(ROS)含量的测定
        3.3.4.1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3.3.4.2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3.3.5 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的测定
        3.3.5.1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3.3.5.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呼吸强度的影响
        3.4.2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MDA含量的影响
        3.4.3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3.4.4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4.5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黄化和抗病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处理
        4.2.2 仪器与试剂
        4.2.2.1 实验仪器
        4.2.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褐变度的测定
        4.3.2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4.3.3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4.3.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4.3.5 腐烂率的测定
        4.3.6 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测定
        4.3.7 菌落总数的测定
        4.3.8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褐变度的影响
        4.4.2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3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4.4.4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PAL活性的影响
        4.4.5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腐烂率的影响
        4.4.6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GLU活性的影响
        4.4.7 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菌落总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6)鲜切生姜褐变机理及保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姜功能研究现状
        1.1.1 生姜的主要化学成分
        1.1.2 生姜的药理功能
    1.2 鲜切果蔬的研究现状
    1.3 鲜切果蔬酶促褐变
        1.3.1 褐变底物
        1.3.2 褐变相关酶
        1.3.3 鲜切果蔬褐变控制
    1.4 本研究立题的依据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BD、PPO、POD、PAL、总酚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2.3.1 生姜处理方法
        2.3.2 褐变度的测定
        2.3.3 PPO 粗酶提取及活性测定
        2.3.4 POD 粗酶提取及活性测定
        2.3.5 PAL 粗酶提取及活性测定
        2.3.6 总酚含量测定
    2.4 鲜切生姜褐变底物的分离及分析鉴定
        2.4.1 生姜中酚类物质的提取
        2.4.2 生姜甲醇提取物的薄层分离
        2.4.3 生姜薄层分离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2.4.4 生姜薄层分离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2.5 PPO 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2.5.1 PPO 的纯化
        2.5.2 蛋白质含量测定
        2.5.3 PPO 酶学特性研究
    2.6 POD 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2.6.1 POD 纯化
        2.6.2 POD 酶学特性研究
    2.7 PAL 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2.7.1 PAL 纯化
        2.7.2 PAL 酶学特性研究
    2.8 化学抑制剂对鲜切生姜褐变度的影响
        2.8.1 处理方法
        2.8.2 褐变度测定
    2.9 壳聚糖涂膜保鲜措施研究
        2.9.1 壳聚糖涂膜液的配制
        2.9.2 涂膜处理方法
        2.9.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0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BD、PPO、POD、PAL、总酚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3.1.1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BD 的变化
        3.1.2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PPO 活性的变化
        3.1.3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POD 活性的变化
        3.1.4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PAL 活性的变化
        3.1.5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总酚的变化
        3.1.6 鲜切生姜贮藏过程中 BD 与 PPO、POD、PAL、总酚的相关性
    3.2 鲜切生姜褐变底物的分离及分析鉴定
        3.2.1 生姜甲醇提取物的薄层层析及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结果
        3.2.2 生姜薄层分离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3.3 生姜 PPO 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3.3.1 生姜 PPO 的分离纯化
        3.3.2 PPO 纯度检测
        3.3.3 生姜 PPO 的酶学特性研究
        3.3.3.1 底物浓度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3.3.2 温度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3.3.3 pH 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3.3.4 PPO 热稳定性
        3.3.3.5 抑制剂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3.3.6 金属离子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4 POD 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3.4.1 POD 分离纯化
        3.4.2 POD 纯度检测
        3.4.3 POD 酶学特性研究
        3.4.3.1 过氧化氢浓度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4.3.2 pH 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4.3.3 温度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4.3.4 POD 热稳定性
        3.4.3.5 底物亲和性研究
        3.4.3.6 抑制剂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4.3.7 金属离子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5 PAL 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3.5.1 生姜PAL 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3.5.2 PAL的酶学特性研究
        3.5.2.1 酶反应进程曲线
        3.5.2.2 底物浓度对 PAL 活性的影响
        3.5.2.3 温度对 PAL 活性的影响
        3.5.2.4 pH 对 PAL 活性的影响
        3.5.2.5 PAL 热稳定性
        3.5.2.6 金属离子对 PAL 活性的影响
    3.6 化学抑制剂护色措施研究
        3.6.1 单因素试验
        3.6.1.1 柠檬酸对鲜切生姜褐变度的影响
        3.6.1.2 VC对鲜切生姜褐变度的影响
        3.6.1.3 EDTA-2Na 对鲜切生姜褐变度的影响
        3.6.1.4 L-半胱氨酸对鲜切生姜褐变度的影响
        3.6.2 化学抑制剂护色措施优化
    3.7 壳聚糖涂膜保鲜措施研究
        3.7.1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鲜切生姜褐变度的影响
        3.7.2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鲜切生姜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3.7.3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鲜切生姜 Vc 含量的影响
        3.7.4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鲜切生姜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3.7.5 壳聚糖质量分数对鲜切生姜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7.6 壳聚糖涂膜对鲜切生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7)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一) 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实施贸易优惠措施的主要成效
(二) 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征
    1.政策性采购成为主要拉动力。
    2.单向贸易仍为主要态势。
    3.贸易结构集中是重要瓶颈。 二、影响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
(一) 价格居高不下
(二) 供应不稳定
(三) 缺乏比较优势 三、促进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机制化的政策建议
(一) 巩固和优化对台采购措施
(二) 遵循扬长避短原则进行差异化经营
(三) 逐步探索与开放台湾深加工农产品准入
(四) 积极构建台湾农产品信息服务机制
(五) 探索实施更加便捷的检验检疫措施
(六) 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园区农民与企业的辅导

(8)近期我国鲜苹果销售市场形势分析、对策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2010产季我国鲜苹果国内销售市场概况
    2.1 鲜苹果收购价大幅升高
    2.2 国内销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2.2.1 出库价格持续走低, 经销商“苹”什么惨跌
        2.2.2 市场销售缓慢, 库存压力骤增
    2.3 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2.3.1 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利益均衡
        2.3.2 贮能过大且继续增加
        2.3.3 宏观研究缺失, 信息不对称
        2.3.4 提高质量迫在眉睫
3 我国鲜苹果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近5年我国整体出口情况
        3.1.1 出口贸易国
        3.1.2 出口贸易规模
    3.2 2010产季我国鲜苹果出口情况分析
    3.3 我国苹果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3.2.1 出口总量占生产总量的比例小
        3.2.2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抗击风险能力低
        3.2.3 苹果质量安全性不高, 出口屡遭限制
        3.2.4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无明显优势
4 促进我国苹果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展望
    4.1 建立现代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4.2 打好“错时牌”, 发挥产地优势
    4.3 强化品牌战略, 拓展市场领域
    4.4 推进“农超对接”, 缩小中间环节
    4.5 走合作发展之路, 创产销统一大业
    4.6 加强宏观市场研究, 健全苹果产业预警机制

(9)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金柑主要活性物质研究
        1.1 金柑概述
        1.2 金柑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 柑橘类黄酮化合物研究进展
        2.1 柑橘类黄酮化合物种类分布
        2.2 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3 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2.4 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金柑果皮中黄酮和酚酸化合物HPLC 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2.2 流动相确定
        2.3 方法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
        2.4 精密度实验
        2.5 稳定性实验
        2.6 加标回收率实验
        2.7 果皮、果肉含量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金柑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期酚酸和黄酮的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柑橘果实采摘和样品制备
        1.2 试剂
        1.3 仪器和设备
        1.4 样品溶液的制备
        1.5 标准溶液的配制
        1.6 黄酮和酚酸的HPLC 检测
        1.7 总黄酮含量测定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柑果实中黄酮化合物变化
        2.2 不同生长发育期金柑果实中主要酚酸类物质含量的研究
        2.3 不同生长发育期金柑果实黄酮和酚酸的聚类分析
        2.4 不同生长发育期金柑果实HPLC 指纹图谱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柑橘类品种黄酮与酚酸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柑橘果实采摘和样品制备
        1.2 试剂
        1.3 仪器和设备
        1.4 样品溶液的制备
        1.5 标准溶液的配制
        1.6 黄酮和酚酸的HPLC 检测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果实黄酮与酚酸的研究
        2.2 主成分分析
        2.3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金柑果皮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
    1 酶法辅助提取金柑皮总黄酮的工艺优化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2 超声波提取金柑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六章 金柑果皮中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1 金柑果皮总黄酮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2 液质联用分析测定金柑果皮黄酮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金柑皮正丁醇相提取物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溶剂系统的选择
        2.2 HSCCC 分离相关系数的条件研究
        2.3 HSCCC 制备分离的结果
        2.4 组分纯度分析
        2.5 HPLC-PDA-ESI/MS 联用分析
    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鲜切马铃薯品质保持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鲜切果蔬的特点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鲜切果蔬的特点
        1.1.2 鲜切果蔬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 鲜切果蔬加工中的品质变化
        1.2.1 褐变
        1.2.2 微生物危害
        1.2.3 其他品质变化
    1.3 鲜切果蔬褐变控制研究进展
        1.3.1 鲜切果蔬褐变控制技术
        1.3.2 鲜切马铃薯褐变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4 回温技术研究应用概述
    1.5 马铃薯发芽抑制研究概述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不同品种马铃薯对切割品质的影响
        2.4.2 愈伤处理对马铃薯切割品质的影响
        2.4.3 回温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控制的研究
        2.4.4 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2.4.5 切割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2.4.6 抑制马铃薯发芽的研究
    2.5 测定指标
        2.5.1 鲜切马铃薯感官质量评定
        2.5.2 鲜切马铃薯表面颜色测定
        2.5.3 褐变度测定
        2.5.4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2.5.5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5.6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2.5.7 总酚含量测定
        2.5.8 电解质外渗量的测定
        2.5.9 pH 值的测定
        2.5.10 马铃薯贮藏期间失重率和发芽情况测定
        2.5.11 出汁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鲜切马铃薯感官褐变程度与各颜色值的相关性分析
    3.2 不同品种马铃薯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3.2.1 不同品种马铃薯切割后表面颜色变化情况
        3.2.2 不同品种马铃薯切割后多酚氧化酶(PPO)变化情况
        3.2.3 不同品种马铃薯切割后总酚含量变化情况
    3.3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3.3.1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颜色的影响
        3.3.2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3.3.3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3.4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3.3.5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总酚含量的影响
        3.3.6 愈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电解质外渗量的影响
    3.4 回温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控制的研究
        3.4.1 回温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及其鲜切产品颜色变化的影响
        3.4.2 回温处理对鲜切马铃薯感官质量(OVQ)的影响
        3.4.3 回温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及其鲜切产品PPO 活性的影响
        3.4.4 回温处理马铃薯块茎及其鲜切产品POD 活性的影响
        3.4.5 回温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及其鲜切产品PAL 活性的影响
        3.4.6 回温处理对马铃薯及块茎其鲜切产品总酚含量的影响
        3.4.7 回温处理对马铃薯块茎pH 值的影响
        3.4.8 抑制马铃薯发芽的研究
    3.5 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3.5.1 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颜色变化的影响
        3.5.2 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感官总体质量的影响
        3.5.3 包装材料对鲜切马铃薯颜色变化的影响
    3.6 切割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3.6.1 切割对鲜切马铃薯不同切面感官品质的影响
        3.6.2 切割对鲜切马铃薯不同切面出汁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品种及愈伤处理对马铃薯加工品质的影响
    4.2 回温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4.3 切割因素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影响
    4.4 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探讨
    4.5 各种化学试剂对马铃薯发芽抑制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国际鲜柚规格与香蕉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谷氨酸溶液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研究[D]. 陈嘉琪.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鲜切白甘薯褐变控制技术研究[D]. 冯程程.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鲜切紫甘薯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D]. 于筠.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螺旋藻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性能及应用[D]. 何善生. 集美大学, 2018(09)
  • [5]草酸处理对去皮荸荠块茎的保鲜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杨莹.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4)
  • [6]鲜切生姜褐变机理及保鲜关键技术研究[D]. 王兆升.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7]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及机制研究[J]. 杨金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 [8]近期我国鲜苹果销售市场形势分析、对策及展望[J]. 王志刚,赵兴健. 农业展望, 2011(11)
  • [9]金柑等柑橘类果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及分离鉴定[D]. 陈源.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1)
  • [10]鲜切马铃薯品质保持技术的探讨[D]. 张兵兵.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国际鲜柚规格和香蕉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