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的改进

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的改进

一、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闻庆曌[1](2021)在《塑料离心泵传动系统优化及其减振研究》文中指出塑料离心泵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由于过流部件的材质为高分子塑料导致其强度偏弱,所以离心泵在动态下的整体抗变形能力不高,易引发振动。泵轴传动系统是塑料离心泵动力输入的关键环节,其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离心泵的工作状态,但目前传动系统的设计多是参照金属泵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未能将塑料离心泵的动静态特性与泵轴的结构参数进行关联设计。本文在确保塑料离心泵性能的前提下,研究了泵轴传动系统的结构参数对塑料离心泵的动静态性能的影响以及提升系统抵抗扭转振动能力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给定参数,计算出塑料离心泵的结构参数,设计出离心泵的主要水力部件,利用软件绘制出叶轮与蜗室的三维模型及二维工程图。(2)分析了塑料离心泵工作时产生的径向力与轴向力的组成;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塑料离心泵在理想工况下的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出塑料离心泵所受轴向力和径向力的结果并给予修正。(3)基于奇异函数在力学中的应用原理,构建泵轴传动系统的挠度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泵轴挠度的关键性因素;以最小挠度和最大一阶临界转速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泵传动系统结构的优化模型,并对泵轴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获得泵轴的最优跨度与悬臂比为1:0.75。(4)以泵轴传动中的扭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泵轴的单质量自由扭振模型和强迫扭振模型,并采用硅油减振器对其减振,建立了泵轴传动系统增添减振器后的双质量强迫扭振模型,计算出硅油减振器的最佳阻尼系数和硅油的运动粘度;完成了硅油减振器的结构设计,绘制了减振器的三维模型和二维零件图。(5)以ZT-3型转子试验装置为平台,验证了跨距与悬臂比对转子动态性能的影响。实验选取3组不同的跨距与悬臂比(1:1、1:0.75和0.8:1),每组实验设置3个观测点,对12组不同转速下的挠度值进行记录,通过对比数据验证了 1:0.75的最优跨悬比结论。(6)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建立了转速与挠度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单跨距悬臂结构为研究对象,采样其从400r/min到4000r/min内等间距(100r/格)的悬臂端挠度值,通过多项式拟合数据获得转速-挠度的数学多项式及其对应的图形曲线。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以奇异函数在力学中应用的原理,推导出塑料离心泵泵轴挠度的数学模型,运用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塑料离心泵传动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塑料离心泵传动系统最优结构参数。与传统设计模型相比较,优化后的泵轴挠度降低了 52.35%,一阶临界转速提升了 42.77%。(2)构建了带有硅油减振器的泵轴传动系统,建立了系统扭振当量模型,求解出硅油减振器工作时的最佳阻尼系数为0.22,计算出硅油的有效运动粘度为1.79m2/s。该模型与无减振器传动系统相比较,固有频率提高了10.45%,最大振幅下降了 49.29%。(3)以多项式拟合为数学工具,对实验采集的37组转速-挠度值进行分析,获得泵轴在一阶临界转速下的转速-挠度关系数学表达式及对应的函数曲线。

韩立争,漆明贵[2](2020)在《低压加热器疏水泵故障分析与选型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压加热器疏水泵故障率较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汽蚀余量不足、运行工况不稳定与加工制造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泵型、轴封型式、冲洗方案的确定要点,采用变频控制与出口调节阀相结合、轴封采用机械密封配外部冲洗液的选型方案,实际运行效果良好,可为已有项目改造与新建项目中低压加热器疏水泵的选型设计提供参考。

李子康[3](2020)在《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文中认为目前,高比转速离心泵广泛应用于大型水电站、城市地下给排水、航天工程等多个领域。离心泵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偏工况下的流动非常复杂,经常伴随各种不稳定现象,降低离心泵的工作效率。因此为响应国家节约能源发展战略,提高离心泵的各种性能且同时要降低研究成本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电脑软件直接数值模拟得到离心泵内部流场信息的技术已日趋成熟,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CFD技术与优化算法相结合提高离心泵的综合性能是目前离心泵优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高比转速离心泵的结构特点,以效率和汽蚀性能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对IS100-80-125型高比转速离心泵进行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IS100-80-125型高比转速离心泵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的设置。首先根据模型泵的基本参数结合Solidworks和CFturbo三维软件计算绘制了离心泵的三维模型;其次合理地选择了湍流模型,汽蚀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和网格质量检查,设置了合理的边界条件及汽蚀模拟所需参数;最后对模型泵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在不同流量下的模拟和实验之间扬程、效率最大差值均小于5%。(2)研究单个参数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为后续多参数多目标优化过程目标加权值的分配和参数的选择提供合适参考。选取叶片出口角β2,叶片包角φ,叶轮进口直径D1三个参数单独建模研究其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叶片出口角在大流量时对离心泵扬程影响明显,对效率的影响总体趋势是随着叶片出口角的增大效率减小;叶片包角的变化对扬程和效率影响都比较明显,随着叶片包角的增大扬程总体趋势是减小的,存在一个合理的包角大小使高比转速离心泵效率最大;叶轮进口直径对离心泵抗汽蚀性能影响较大。(3)采用遗传算法对高比转速离心泵进行多参数多目标全局优化以提升离心泵综合性能。首先以效率和汽蚀性能为优化目标,以叶片出口角β2、叶轮出口直径D2、叶轮出口宽度b2、叶片包角φ、叶片进口角β1、叶轮进口直径D1、隔舌安放角φ0以及叶片数Z为优化参数建立了统一函数关系式;接下来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中运行求解得出各参数最优值,并重新建模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后离心泵在额定工况下扬程增加了 2.2m,效率增加了 2.4%。优化后的离心泵必须汽蚀余量从5.95m降低到5.3m,抗汽蚀性能提升。最后从压力分布、速度矢量分布、湍动能分布、叶轮处蒸汽体积分数、内部涡核心分布等多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离心泵内流场的变化,其结果能为高比转速离心泵设计提高一定参考。

葛赛[4](2020)在《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汽车冷却泵水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冷却水泵作为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工作稳定性和水力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随着社会发展汽车发动机性能提升,对于汽车冷却水泵的水力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汽车冷却水泵的水力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将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应用于汽车冷却水泵水力性能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某汽车厂家所需汽车冷却水泵性能要求为设计依据,采用传统设计方法确定原始水泵模型,在ProE软件中实现三维装配体建模,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原始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工作状态下各零部件所受应力在材料屈服极限的80%之内,验证其材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2.提取原始水泵的流域模型,在pumplinx软件中进行CFD仿真模拟分析,确定优化目标为:在不破坏冷却水泵工作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大扬程提高效率;针对优化目标确定三个分目标函数:泵内能量损失分函数、理论扬程分函数和水泵工作特性曲线驼峰函数;应用评价函数方法确定权重系数、考虑系统内外部的限制设置设计变量的约束条件,统一整体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程遗传算法代码对整体优化函数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优化后冷却水泵的叶轮结构参数。3.将遗传算法优化结果叶轮参数建模,再次进行CFD数值仿真模拟计算,对比优化前后模型水力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效率增大了6%、扬程增大了5.618m、水泵特性曲线驼峰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验证了遗传算法方法对于冷却水泵水力性能优化的可行性;将遗传算法优化结果与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遗传算法优化方法更具优越性。4.根据优化后叶轮参数生产手工样件,于工厂实验室内进行外特性试验,对比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发现特性曲线趋势一致、误差控制在10%内,验证了CFD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同时证明了优化后模型的良好性能,验证了遗传算法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为今后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的水力性能优化研究提供了使用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和CFD仿真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新思路。

王超[5](2019)在《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及改进》文中提出介绍了原高温油泵采用的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方案,对机械密封失效形式和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传热理论对密封腔及密封形式进行改型设计,提出了双端面机械密封系统,以改善机械密封周围的运行环境。从密封辅助系统、密封外冲洗源、密封辅助系统循环水等方面对机械密封进行改进。应用实践表明,采用API 682—2014《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规定设计改进的双端面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运行可靠,应用前景广阔。可为炼油装置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的结构优化设计、密封失效解决提供参考。

夏添[6](2019)在《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低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低比转速离心泵由于具有流量小扬程高的工况特性,使其可以广泛的运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但是低比转速离心泵效率较低,高效区范围较窄且在空化条件下运行极不稳定,因此如何设计一台高效稳定的低比转速离心泵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一台比转速为32的IS 80-65-310低比转速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泵的效率η及汽蚀余量NPSHr作为优化目标,结合CFD数值模拟以及基于RBF神经网络和NSGA—II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采用了结构网格的方式对计算域进行网格划分,基于修正了湍流粘度的SST k-ω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且结合离心泵整机试验对比验证了数值算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模型泵外特性曲线与试验得到的曲线变化基本相同,总体误差不超过5%;模拟得到的模型泵空化初生点小于试验时泵空化初生点,但是二者整体趋势基本相同。2.通过推导现有离心泵效率η及泵汽蚀余量NPSHr的理论模型,给出了各优化目标的数学表达形式,并利用超传递近似法确定各目标的权重系数;利用Plackeet-Burman试验筛选方法选出对各优化目标影响最大的4个叶轮几何参数即叶片进口安放角β1,叶片出口安放角β2,叶片出口宽度b2,叶片包角φ作为优化变量,给定各几何参数约束范围,最后统一多目标优化形式,为后期寻优奠定理论基础。3.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对4个优化变量进行25组试验设计,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得到每组方案的优化目标值作为RBF神经网络的初始训练样本数据库,利用RBF神经网构建输入变量与优化目标之间的近似模型,最后利用NSGA-II遗传算法对训练成熟的RBF神经网络进行极值寻优,经过500代迭代遗传后得到优化目标最优Pareto解集前沿分布并从中选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优化个体作为最终优化方案。对优化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初步得出设计工况下优化后的泵效率较原型泵提高了2.63%,泵汽蚀余量降低了0.18m,这说明优化切实有效。4.为了更好说明优化泵在整体流动性能上要优于原型泵,比较了二者的外部特性以及内部流场特征。首先对比了优化泵及原型泵的外特性曲线、空化性能曲线、泵体与的匹配特性以及各自叶片载荷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泵无论是效率还是泵抗汽蚀性均优于原型泵,此外优化泵与泵体的匹配程度更为合理,叶片载荷分布更为均匀,叶片做功能力得到增强。然后对比了非空化以及空化条件下两者的内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空化条件下,相较于原型泵,优化后泵内的压力场、速度场以及湍动能都有所改善,泵内流动更为均匀,分离涡减少,水力损失降低;空化条件下,优化泵的抗汽蚀性能较原型泵有所提高,空化时泵内的流场结构也更为均匀合理,且严重空化时,优化后的泵并未出现严重断流现象,而原型泵基本断流,无法有效运行。最后分析了非定常工况下原型泵与优化泵的瞬态特性,首先对比两者效率脉动情形,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泵运行时内部流动在宏观表现上较原型泵稳定;其次通过在泵内设置监测点的方式对比了两者内部流动的非定常性,结果表明在叶轮前半部位置处,优化泵的压力主频幅值要小于原型泵,在叶轮后半段流道内,优化泵的压力脉动主频幅值却要略高于原型泵,总体来看优化泵内的流动稳定性更好,泵内流动更为均匀合理。

童凯[7](2019)在《一种紧凑型高速磁力泵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车船、航天等领域的需求,解决传统离心泵因机械密封导致的泄漏、发热及磨损等问题,运用磁力驱动技术将离心泵传递动力的动密封变动为静密封,实现动力传递过程的无泄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根据某研究所委托开发合同为某新型液冷系统研究一种新型高速磁力泵,研制型号为GCB500-130。根据委托开发合同提出的技术要求,对紧凑型磁力泵进行了叶轮、蜗壳与诱导轮的水力设计,确定了隔离套和内外磁钢等零件的结构尺寸。考虑到紧凑型磁力泵蜗壳采用双蜗壳形式,设计了六种不同隔板长度的蜗壳方案,根据ANSYS-CFX软件计算结果对比不同方案下泵全流场流动状况与径向力分布,并以蜗壳方案四为例进行了加工与试验。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蜗壳方案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场、外特性、压力脉动特性、叶轮径向力等进行研究,同时基于Workbench软件中多场耦合的数值分析方法对泵主要过流部件叶轮、蜗壳与隔离套进行结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得到磁力泵内的应变分布与模态,验证了泵主要过流部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总结如下:(1)根据某研究所委托开发合同提出的技术要求,设计研制了一种较大流量、高扬程、高转速的新型紧凑型高速磁力泵,具有创新性。对紧凑型磁力泵的叶轮与蜗壳进行了水力设计,对各部分零件进行了结构设计。磁力泵通过磁性联轴器传递扭矩,利用磁转矩计算经验公式求解与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磁力传动部分内外磁转子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将叶轮与内磁转子合为一体、隔离套与泵轴合为一体,减小了泵的体积,设计新颖。(2)新型高速磁力泵采用了双蜗壳结构,有效实现径向力平衡。分别对六种不同隔板长度的蜗壳方案构建泵全流场实体模型并划分计算域网格,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比采用不同方案蜗壳后流场的变化规律,分析改变隔板长度对泵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无隔板的蜗壳方案一,采用有隔板的蜗壳方案二至六后泵内流动得到一定改善,其中方案四至六的蜗壳使叶轮周向压力呈对称分布。除流动特性外,采用无隔板的蜗壳方案一的泵扬程在各流量工况下均为最大值,采用有隔板的蜗壳方案时,各方案下泵扬程随隔板长度增加逐渐提高。与扬程变化规律类似,隔板长度的增加使泵效率出现一定增长,而无隔板的蜗壳方案一的效率贴近方案四。以方案四蜗壳为例进行了加工与样机试验,对采用该方案后不同工况下泵内流体流动规律与泵外特性进行分析,并在高速泵试验台对泵性能进行试验评估,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下泵性能满足设计要求。(3)本课题研究的紧凑型磁力泵具有较大流量、高转速的特点,为防止运行过程中泵内介质出现空化现象危害机组的正常使用,设计了一款应用于该紧凑型磁力泵的诱导轮。根据诱导轮零件图进行三维建模,通过CFX软件对单独诱导轮的流场与汽蚀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诱导轮叶片表面,压力自进口至出口呈梯度增加,速度沿轮毂至轮缘逐渐提高。诱导轮发生汽蚀时汽泡自叶片进口边靠近轮缘位置逐渐向流道内发展,轻微汽蚀对诱导轮性能影响较小。(4)对泵压力脉动特性与叶轮径向力进行了研究。压力脉动计算结果表明,叶轮与蜗壳流域内的压力脉动主频分别为轴频与叶频,次主频分别为各自谐频。除叶片进口与隔舌附近区域外,有无诱导轮对压力脉动基本无影响。径向力计算结果表明,在额定工况下,相较于无隔板的蜗壳方案一,采用有隔板的蜗壳方案二至六时叶轮径向力明显减小。采用有隔板的双蜗壳形式时,叶轮径向力随隔板长度增加逐渐降低,当隔板延伸至方案五所示长度后,继续增加隔板长度基本不再改变径向力大小。(5)基于Workbench软件对紧凑型磁力泵主要过流部件进行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叶轮转子体、蜗壳及隔离套的应力与变形程度随流量的减小逐渐增加,隔离套圆筒壁最大变形远小于其与外磁转子体的间距,泵运行时不同流量工况下各部件均满足力学性能要求。有预应力情况下,各部件固有频率远离主要的流动诱导激励频率,泵不易发生共振。

谢舜敏[8](2017)在《煤直接液化高温高含固耐磨离心泵国产化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神华煤直接液化装置是将煤变成液体产品的工艺生产装置,输送高温、高黏度和高固体含量介质的耐磨离心泵在项目建设初期全部进口,存在泵及备件采购、制造周期长,价格昂贵等缺点。针对生产装置中操作条件最为苛刻的减压塔底泵的介质特点及性能要求,结合进口减压塔底泵的结构特点,通过对泵的总体结构及过流部件和叶轮的耐磨分析,从暖泵方式与热备状态、冲洗系统、机械密封、泵体受力分析与间隙控制、内衬材料等方面进行泵的整体设计,成功实施了泵的国产化,实际应用完全满足直接液化项目的要求,也适用于其他含固、易磨损、高温的煤制油、煤化工项目。

李进卫[9](2016)在《离心泵的结构特点及其使用维护透析》文中提出离心泵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学工业中,输送不同性质的液体,提供化学反应所需要的压力、流量。离心泵的种类繁多,根据输送介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酸泵、碱泵、清水泵、泥浆泵等。输送介质的工作温度和工作压力不同,因此,有效延长离心泵的使用周期,减少维修量,对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作用。1离心泵的分类离心泵型号的表示方法一般由首、中、尾3部分组成,首部为数字,表示泵的主要尺寸、规格,一般为泵的

刘曦泽[10](2012)在《离心泵转子动平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离心泵是食品冶金、能源动力和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流体输送机械,随着现代工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离心泵的转速和精密度要求也日趋提高,由此带来的振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振动是离心泵的一种高发故障形式,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转子系统质心发生了偏移,而想要消除这种振动,就需要改变转子系统的质量分布,也即是我们所说的转子平衡。本文首先对离心泵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产生振动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着重对离心泵转子平衡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转子平衡技术的一些基础定义和平衡精度等级等具体平衡操作中的概念,并对实现转子动平衡的操作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以离心泵转子按支撑形式分为悬臂式离心泵和与其对应的双支撑式离心泵两种为例,对每种支撑形式的转子按其不同的结构进行了转子动平衡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离心泵由于本身构造和工作使用原理产生不平衡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物料对叶轮长时间的冲击、冲刷以及浸泡导致的叶轮局部变形、表面磨损以及腐蚀而引发的转子质心偏移,此种原因只能够依靠转子动平衡来进行校正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如铸造缺陷、叶轮对心程度不够等,此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提高制造精度优化设计来降低,但是在各部件组装后还是需要进行动平衡校正才能投入工作。二、基于转子的校正面与支撑之间的位置关系,离心泵转子分为悬臂式和与之对应的双支撑式,由于转子的结构形式不同,所选择的校正方案也不同。1、悬臂式离心泵转子系统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叶轮,如果不是叶轮特别厚或者转子不平衡量特别小,通常情况都要考虑对轮系进行辅助动平衡校正。叶轮校正面校正手段主要是磨削,单级时如果不平衡量非常大而叶轮流道又比较宽,则可以考虑在流道内焊接加重;两级时除非转子的不平衡量非常大,才会考虑进行焊接加重,否则校正手段只选取磨削去重。对轮校正面手段就比较多样,如果不平衡量非常小,可以在对轮内侧非配合面上进行少量磨削;如果不平衡量非常大则优先考虑在轮毂上进行焊接加重;其余的情况通常选择在轮毂上钻孔这一手段。2、双支撑式离心泵转子级数通常较多,因此校正面大多选择在叶轮上。当该类转子只有一个叶轮时,除非不平衡量非常大,才会考虑到焊接加重,一般都选择在叶轮的两侧磨削去重;当该类转子有两个叶轮时,各选取一个作为校正面,校正手段主要是磨削,尽量不使用焊接加重,一些有条件的叶轮可以考虑钻孔去重;当叶轮数量超过两个时,要尽量选取远离中心的叶轮作为校正面,并可选取多个叶轮将不平衡量平均分解,校正手段大多采取磨削去重。通过具体的试验研究,将不同类型转子的平衡方案进行了分类,为进一步完善动平衡校正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塑料离心泵传动系统优化及其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塑料离心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水力部件几何参数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流体诱导振动的研究现状
        1.2.3 机械诱导振动的研究现状
        1.2.4 传动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塑料离心泵结构设计
    2.1 水力设计
        2.1.1 结构参数确定
        2.1.2 泵轴径和叶轮轮毂直径
        2.1.3 塑料离心泵叶轮主要尺寸
        2.1.4 压水室主要尺寸
        2.1.5 吸水室结构
    2.2 塑料离心泵的过流部件的模型建立
        2.2.1 过流部件三维模型绘制
        2.2.2 过流部件二维工程图绘制
        2.2.3 塑料离心泵装配图的绘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塑料离心泵泵轴的负载分析
    3.1 塑料离心泵泵轴载荷的理论计算
        3.1.1 离心泵轴向力和径向力的分析
        3.1.2 轴向力和径向力的计算
    3.2 塑料离心泵载荷的CFD计算
        3.2.1 基于ANSYS FLUENT的模拟计算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2.3 网格划分的无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塑料离心泵传动系统设计与优化
    4.1 塑料离心泵泵轴的挠度分析
        4.1.1 塑料离心泵泵轴挠度方程的建立
    4.2 泵轴模型挠度的优化
        4.2.1 泵轴挠度优化的设计变量
    4.3 泵轴结构的多目标优化
        4.3.1 泵轴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的求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塑料离心泵的减振研究
    5.1 塑料离心泵泵轴的扭转振动分析
        5.1.1 泵轴自由扭转振动分析
        5.1.2 泵轴强迫扭转振动分析
    5.2 泵轴扭转硅油减振器设计
        5.2.1 硅油减振器的设计
        5.2.2 硅油减振器动态阻尼的计算
    5.3 硅油减振器零件图
    5.4 塑料离心泵泵轴扭转减振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台的搭建与实验
    6.1 试验台的构成
        6.1.1 试验台的硬件
        6.1.2 试验台的软件
        6.1.3 试验台的连接
    6.2 实验方案
    6.3 泵轴传动系统挠度验证试验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原理
        6.3.3 实验步骤
        6.3.4 实验数据分析
    6.4 泵轴转速与挠度的关系
        6.4.1 实验目的
        6.4.2 实验原理
        6.4.3 实验步骤
        6.4.4 实验数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低压加热器疏水泵故障分析与选型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故障类型与处理对策
2 疏水泵选型要点
    2.1 泵型选择
    2.2 轴封型式与冲洗方案的选择
3 结语

(3)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计算模型和研究方法
    2.1 三维模型建立
    2.2 控制方程
    2.3 湍流模型
    2.4 汽蚀模型
    2.5 网格划分
    2.6 边界条件设置
    2.7 实验验证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叶轮参数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3.1 叶片出口角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3.2 叶片包角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3.3 叶轮进口直径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4.1 遗传算法
    4.2 优化目标建立
    4.3 优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汽车冷却泵水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心泵性能研究现状
        1.2.2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研究现状
        1.2.3 水泵综合试验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汽车冷却水泵原始模型建模与分析
    2.1 汽车冷却水泵尺寸参数计算
        2.1.1 水泵参数设计基础理论
        2.1.2 确定冷却水泵进出口直径
        2.1.3 冷却水泵轴径及轮毂直径初步计算
        2.1.4 冷却水泵叶轮设计计算
    2.2 汽车冷却水泵三维模型建模
    2.3 汽车冷却水泵静应力强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汽车冷却水泵CFD仿真计算水力性能
    3.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3.1.1 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3.1.2 流体力学湍流模型
    3.2 冷却水泵流域流场CFD模拟仿真
        3.2.1 建立水泵流域模型
        3.2.2 Pumplinx软件介绍
        3.2.3 分析前准备
        3.2.4 划分网格
        3.2.5 边界条件及计算设置
    3.3 冷却水泵CFD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MATLAB编程的遗传算法汽车冷却水泵多目标优化
    4.1 遗传算法基础理论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水泵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4.2.1 汽车冷却水泵能量损失分目标函数
        4.2.2 汽车冷却水泵理论扬程分目标函数
        4.2.3 汽车冷却水泵特性曲线驼峰分目标函数
        4.2.4 整体优化数学模型
    4.3 运用遗传算法汽车水泵优化在MATLAB中的实现
    4.4 汽车水泵在MATLAB中遗传算法优化结果分析
        4.4.1 优化后模型额定流量下的仿真结果与对比结论
        4.4.2 优化后模型不同流量工况下的仿真结果与对比结论
    4.5 对比正交试验优化方法和遗传算法优化方法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汽车冷却水泵外特性试验验证
    5.1 冷却水泵综合试验台简介
    5.2 冷却水泵试验步骤
    5.3 冷却水泵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原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
    1.1 单端面机械密封结构及辅助系统
    1.2 双端面机械密封结构及辅助系统
2 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
    2.1 密封失效形式[3]
        (1)波纹管失去弹性或断裂
        (2)摩擦副端面变形、磨损和断裂
        (3)介质在密封端面结焦、堆积
    2.2 密封失效原因
3 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及辅助系统改进实例
    3.1 密封腔和密封形式改进
        3.1.1 改进案例
        3.1.2 存在问题及分析
        3.1.3 改进措施
    3.2 密封外冲洗源改进
        3.2.1 改进案例
        3.2.2 存在问题及处理
    3.3 循环水结垢改进
        3.3.1 改进案例
        3.3.2 存在问题及分析
        3.3.3 改进措施
        3.3.4 改进效果
4 结语

(6)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低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低比转速离心泵应用及优化的意义
        1.1.2 离心泵优秀水力模型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低比转速离心泵传统优化方法研究进展
        1.2.2 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性能研究进展
        1.2.3 低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及试验测试
    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2.1.1 几何模型
        2.1.2 网格划分
        2.1.3 网格无关性验证
    2.2 控制方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动量方程
        2.2.3 能量方程
    2.3 湍流模型
        2.3.1 标准k-ε模型
        2.3.2 标准SST k-ω湍流模型
        2.3.3 修正的SST k-ω湍流模型
    2.4 空化模型
        2.4.1 Kubota空化模型
        2.4.2 其他空化模型
    2.5 边界条件
    2.6 试验验证
        2.6.1 试验台结构及装置
        2.6.2 水力性能试验
        2.6.3 离心泵空化性能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化目标建立及变量筛选
    3.1 离心泵效率目标
        3.1.1 离心泵机械效率
        3.1.2 离心泵容积效率
        3.1.3 离心泵水力效率
    3.2 离心泵汽蚀余量目标
    3.3 超传递近似法确定优化目标权重
    3.4 Plackeet-Burman参数筛选及变量约束
        3.4.1 Plackeet-Burman试验方案设计
        3.4.2 几何参数对效率影响
        3.4.3 叶轮几何参数对泵汽蚀余量影响
        3.4.4 优化变量约束
    3.5 统一优化目标形式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智能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4.1 优化系统
        4.1.1 最优拉丁超立方设计
        4.1.2 RBF神经网络建模
        4.1.3 NSGA-II遗传算法寻优
    4.2 全局Pareto最优解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前后泵特性及内流场分析
    5.1 优化前后泵特性分析
        5.1.1 优化前后外特性分析
        5.1.2 优化前后泵空化特性分析
        5.1.3 优化前后叶轮与泵体匹配特性分析
        5.1.4 优化前后叶片载荷特性分析
    5.2 优化前后泵特性内流场分析
        5.2.1 优化前后泵中截面压力分布
        5.2.2 优化前后泵中截面相对速度分布
        5.2.3 优化前后泵中截面湍动能分布
    5.3 优化前后泵定常空化内流场分析
        5.3.1 不同空化数下优化前后泵叶轮中截面压力对比
        5.3.2 不同空化数下优化前后泵叶轮空泡等值面及流线对比
    5.4 优化前后泵瞬态特性对比
        5.4.1 优化前后泵效率瞬态特性分析
        5.4.2 优化前后泵内压力脉动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7)一种紧凑型高速磁力泵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磁力泵研究现状
        1.2.2 诱导轮研究现状
        1.2.3 压力脉动研究现状
        1.2.4 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紧凑型磁力泵机组设计
    2.1 叶轮水力设计
    2.2 蜗壳水力设计
    2.3 隔离套设计
    2.4 磁力传动内外磁转子设计
    2.5 紧凑型磁力泵机组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紧凑型磁力泵内部流动分析及试验验证
    3.1 不同隔板长度蜗壳方案介绍
    3.2 计算模型
        3.2.1 三维建模
        3.2.2 网格划分
        3.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2.4 控制方程
        3.2.5 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 不同蜗壳方案泵内部流场与外特性对比分析
        3.4.1 流场对比分析
        3.4.2 外特性对比分析
    3.5 样机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凑型磁力泵诱导轮的设计与研究
    4.1 诱导轮设计基本理论
        4.1.1 诱导轮汽蚀计算
        4.1.2 诱导轮扬程计算
        4.1.3 诱导轮水力效率计算
        4.1.4 诱导轮的叶型打磨
        4.1.5 诱导轮设计计算过程
    4.2 诱导轮流场数值模拟
        4.2.1 诱导轮三维造型
        4.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4 单独诱导轮汽蚀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紧凑型磁力泵内部压力脉动及径向力分析
    5.1 压力脉动分析
        5.1.1 监测点分布
        5.1.2 求解设置
        5.1.3 压力脉动分析
    5.2 叶轮径向力分析
        5.2.1 径向力计算公式
        5.2.2 径向力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紧凑型磁力泵结构体耦合分析
    6.1 多场耦合基本理论及其控制方程
        6.1.1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求解理论
        6.1.2 有限元方程
    6.2 多场耦合分析过程概述
        6.2.1 流固耦合分析过程
        6.2.2 磁-热流固耦合分析过程
    6.3 耦合设置及计算
        6.3.1 紧凑型磁力泵过流部件材料介绍
        6.3.2 三维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6.3.3 耦合求解设置
    6.4 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6.4.1 叶轮转子应力变形分析
        6.4.2 蜗壳应力变形分析
        6.4.3 隔离套应力变形分析
        6.4.4 各过流部件力学性能校核
    6.5 紧凑型磁力泵模态分析
        6.5.1 结构动力学运动方程
        6.5.2 泵结构模态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与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8)煤直接液化高温高含固耐磨离心泵国产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减压塔底泵介质特性及技术参数
2 进口减压塔底泵结构及特点
3 国产减压塔底泵研发
    3.1 总体结构要求
    3.2 结构耐磨分析
        3.2.1 过流部件
        3.2.2 叶轮
    3.3 国产减压塔底泵设计
        3.3.1 泵总体结构
        3.3.2 暖泵方式及热备状态
        3.3.3 泵冲洗系统
        3.3.4 机械密封及冲洗系统
        3.3.5 泵体受力分析与间隙控制
        3.3.6 内衬材料
4 国产减压塔底泵应用
5 结语

(9)离心泵的结构特点及其使用维护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心泵的分类
2 离心泵的结构原理
3 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4 单级双吸式离心泵的结构特点及其拆装
5 离心泵的使用维护
6 结束语

(10)离心泵转子动平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动平衡机的诞生和发展
        1.2.2 动平衡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1.2.3 动平衡技术的发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离心泵故障分析
    2.1 离心泵的基本原理研究
        2.1.1 离心泵的基本构造
        2.1.2 离心泵的基本原理
    2.2 离心泵的故障分析
        2.2.1 气缚与泄漏
        2.2.2 振动与转子不平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子动平衡原理
    3.1 转子动平衡理论
        3.1.1 基础知识及定义
        3.1.2 刚性转子的动平衡
        3.1.3 转子不平衡的分类
        3.1.4 不平衡校正
        3.1.5 刚性转子动平衡品质的评定
    3.2 转子动平衡技术
        3.2.1 加重方法
        3.2.2 去重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心泵转子动平衡技术
    4.1 离心泵转子校正原理与方法
    4.2 悬臂式离心泵转子
    4.3 双支撑式离心泵转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心泵转子动平衡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装置
    5.3 试验设计
    5.4 试验过程
        5.4.1 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转子试验研究
        5.4.2 双支撑式离心泵转子试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心泵转子动平衡技术应用
    6.1 应用方案
    6.2 悬臂式离心泵转子的动平衡技术应用
        6.2.1 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转子
        6.2.2 双级悬臂式离心泵转子
    6.3 双支撑式离心泵转子的动平衡技术应用
        6.3.1 两个校正面均在支撑中间的双支撑式离心泵转子
        6.3.2 两个校正面分别在支撑两侧的双支撑式转子
        6.3.3 一个校正面在支撑中间一个校正面在支撑外侧的双支撑式转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塑料离心泵传动系统优化及其减振研究[D]. 闻庆曌.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2]低压加热器疏水泵故障分析与选型要点[J]. 韩立争,漆明贵. 山东电力技术, 2020(08)
  • [3]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D]. 李子康.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汽车冷却泵水力性能研究[D]. 葛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高温油泵机械密封失效分析及改进[J]. 王超. 石油化工设备, 2019(06)
  • [6]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低比转速离心泵多目标优化[D]. 夏添.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7]一种紧凑型高速磁力泵的开发与研究[D]. 童凯. 江苏大学, 2019(02)
  • [8]煤直接液化高温高含固耐磨离心泵国产化及应用[J]. 谢舜敏. 石油化工设备, 2017(05)
  • [9]离心泵的结构特点及其使用维护透析[J]. 李进卫. 农机导购, 2016(08)
  • [10]离心泵转子动平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刘曦泽.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单级悬臂式离心泵轴封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