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交两圆柱相贯线近似画法的误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俊[1](2020)在《筒体内壁管管焊接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缝是管道插接焊缝的一种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锅炉行业,一般由一个大直径筒体和多个小直径支管组成。管管相贯线焊缝本身为空间环焊缝,是一种焊缝识别困难,焊枪姿态需要不断调整的焊缝形式,再加上焊接环境为筒体内壁,空间狭小,焊接工件为多个不同直径,不同插接方式的支管,焊缝多变,以至于目前自动化水平极低,基本依靠焊接工人手动焊接。如上所述,提高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接的自动化水平的关键问题可以提炼为:如何在筒体内壁自动识别多个不同插接方式的相贯线焊缝的空间位置。本文深入研究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接任务的特点,创新设计了一种用于识别相贯线焊缝空间位置的传感器,并对基于传感器的焊缝相关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经过证明有效解决了管管相贯线焊缝位置识别困难,识别精度和识别效率低下的关键性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缝空间位置识别的传感器分析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缝形状和特点的,创新提出了一种“曲线重建”方法,设计了管管相贯线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的整体结构,并以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为核心,设计一整套能完成一键焊接功能的焊接设备。2)建立基于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的相关数学模型以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采集的角度数据为已知条件,建立了求解管管相贯线焊缝空间坐标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出焊缝特征矩阵与焊枪姿态矩阵,同时分析自设计焊接设备的具体结构,求解其运动学正解与运动学逆解方程,最后利用matlab对上述模型方程进行仿真验证,为后续自动化焊接系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3)设计机器人自动焊接控制系统,阐述了系统组成与运行流程。以管管相贯线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为核心,自设计焊接设备为执行机构,设计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根据逆运动学结合传感器相关数学模型,并利用Lab VIEW+Matlab+数据采集卡+运动控制卡+工业相机,设计了带实时图像监控的上位机软件,目的为实现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缝的一键焊接和过程可视化。4)通过进行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缝的焊接试验来验证系统采购实验所需零部件,搭建管管相贯线焊缝的焊接试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述传感器对管管相贯线焊缝的识别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自动焊接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李睿敏[2](2017)在《面向分气管焊接的桁架机器人轨迹控制研究与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力成本的上升,工业机器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焊接作为现代工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逐步采用机器人焊接来取代人工,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品质及安全性。管道焊接是焊接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加工工艺,针对复杂的相贯线轨迹,现有的焊接机器人大多采用示教模式进行轨迹编程,难以满足焊接效率的要求。本文结合一种桁架焊接机器人应用,提出一种新算法,实现了相贯线焊接轨迹的自动编程与误差控制,大大提高了分气管批量焊接的效率。本文的焊接机器人采用了桁架式结构,通过横向位移选择不同分气管的焊接定位,主轴旋转与升降实现焊枪的位姿调整,从而完成相贯线焊缝的轨迹控制。既满足了加工的灵活性又不需要占用很大的加工空间。论文在充分分析国内外相贯线焊接机器人的结构与算法原理的基础上,综合所采用的桁架机器人结构特点与相贯线形态的特征分析,完成了控制系统的功能方案设计。控制系统选用了 Soft Servo Systems公司的Servo Works S-140作为开发的平台,根据系统具体功能需求和实际焊接加工工艺要求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面向分气管焊接的桁架机器人的自动编程与控制。针对相贯线轨迹控制,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等距螺旋线逼近”的相贯线轨迹拟合方法。即:通过旋转轴与竖直轴的联动,构造了多段等距螺旋线,并以此逼近相应的相贯线轨迹。理论分析与测试结果表明,该拟合方案在保证轨迹控制精度要求的前提下,简化了相贯线轨迹规划过程,通过改变拟合参数,可满足不同尺寸产品的焊接要求。围绕“等距螺旋线逼近”拟合法,讨论了相贯线轨迹拟合两种不同的插值方案(角度等分插值法和距离等分插值法),分析了两种方案的拟合轨迹。通过数学方法对相贯线轨迹建模,然后进行插值运算完成轨迹拟合。接着应用MATLAB对两个方案分别进行仿真及误差分析,探究拟合曲线的误差变化规律以及管径尺寸、管径差、插值点个数等拟合参数对轨迹误差的影响,为不同工况、不同尺寸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轨迹拟合方案提供了参考。实际焊接加工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开发的数控系统实现了桁架焊接机器人自动控制,可用于不同规格分气管快速自动编程与批量焊接,大大提高系统操作的便捷性与加工效率。
石磊[3](2017)在《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贯曲线焊接在石油化工、管道工程和压力容器制造等领域是一项典型的焊接任务。由于相贯曲线焊缝的复杂性和现有自动焊接设备功能的局限性,相贯曲线焊接的自动化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对于多支管、共主管的复杂相贯管道,手工焊接是普遍采用的作业方式。研究并解决相贯曲线自动焊接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焊接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复杂的共主管相贯管道为对象,研究相贯曲线自动焊接的两大关键基础性问题——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根据被焊工件的具体情况和焊接工艺要求,轨迹规划旨在规划焊枪相对于工件的轨迹并获得轨迹的数学表达式;基于轨迹规划的结果,轨迹控制的任务是控制执行机构夹持焊枪按照期望的轨迹运动以实现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是相贯曲线自动焊接研究与实施的紧密关联的两个方面。根据不同的被焊钢管情况与焊接精度需求,轨迹规划研究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以分别应对理想模型与非理想模型相贯曲线的焊接需求。首先,基于理想的、非正交的相贯管道模型,研究了无坡口、主管坡口和支管坡口三种坡口类型的相贯曲线焊缝的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了包含多层多道规划、焊接方向规划、摆动焊规划、焊接速度规划和焊道区间规划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与算法,得到了理想模型相贯曲线焊接的跨焊道的焊枪轨迹解析式;然后,结合焊缝寻位信息和相贯曲线的固有特征,分析了导致焊缝偏差的各项偏差源,提出了支管坐标偏差与主管直线度偏差的量化与补偿算法,并将实际相贯曲线与理想模型轨迹规划相结合,建立了非理想模型相贯曲线焊接的轨迹规划方法。轨迹控制的研究以轨迹规划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了适用于共主管相贯管道焊接的主管旋转式焊接机制;构建了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提出了跨焊道、带摆动的焊枪轨迹的直接插补算法;提出了用于分段插补的、可准确限制路径误差的插值节点选取算法;创建了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相贯曲线焊缝寻位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焊缝识别算法;研究了基于电弧传感器的相贯曲线焊缝跟踪的实施方案。针对共主管相贯管道的自动焊接,设计了一台六轴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设备,并利用本文在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开发了相贯曲线自动焊接数控系统。焊接实验验证了相贯曲线自动焊接数控系统的可行性,进而也证明了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相关算法的正确性。
杜海霞[4](2017)在《圆柱与圆柱相交相贯线形状的理论分析》文中认为根据解析几何的原理创建了圆柱与圆柱轴线相交时,相贯线在公共对称面上投影方程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在几种情况下相贯线的形状及特点.从而实现了将画法几何、计算机图形学和工程制图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程刚,卢淑群[5](2015)在《工程制图中两正交圆柱体相贯线的教学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两正交圆柱体相贯线的形状特征和投影规律,通过空间曲线方程推导了两正交圆柱体相贯线在非积聚性投影面投影为双曲线或直线,对于空间曲线的投影直观性较差的问题,通过三维建模软件表达了直径变化时两正交圆柱体相贯线演变趋势,结合实际操作并给出了两圆柱体相贯线的求解流程图。
林春江,丁雨[6](2012)在《相贯线的图示方法比较分析及其简化》文中提出相贯线一直是让人挠头的教学难点问题。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文章从相贯线的绘制精确度、方法的简捷实用性、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对制图学习的迁移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比较,总结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办法,即在教学设计上,贯彻相贯线的简化作图,或将成为破解相贯线教学难点的关键。
蔄靖宇[7](2010)在《少学时相贯线的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学生在相贯线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少学时工程制图教学中相贯线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紧扣问题提出、方法探讨、规律总结、实践应用这四个环节,以增强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互动式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严佳华[8](2008)在《《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高职的毕业生需求也很旺盛。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法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工程制图》作为工程类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身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对《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使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接受,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以及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因素,使得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必然。为此,就需要制作与多媒体教学相匹配的课件。本文即是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本人所作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完成课件所需素材的收集与制作工作;2、针对《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分部分、分章节、分重点制作主要绘图内容的课件。关于如何利用绘图软件绘制3D和2D图形,并运用于动态地展示工程对象的空间形状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将素材插入到课件中,使课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论文中的制作课件的方法,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层次的高低,调整课件中例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听得懂,会画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后续课件的使用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杨敏[9](2008)在《圆柱相贯线两种简化画法的比较》文中认为两正交圆柱直径相差较大时,其相贯线的非积聚性投影可用圆弧代替,但有局限性。若用"圆弧及切线"代替非积聚性投影,可推广到一般情况,而且方便快捷。
葛常清,程军,李忆馥[10](2004)在《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文中认为两圆柱相交时其表面交线一般情况下是空间四次曲线。当两圆柱的轴线垂直相交时,其表面交线在与两轴线平行的平面上的投影一般重影为双曲线,常用面上找点法作出。工程上有时为了简化作图,常用两圆柱中大圆柱的半径所作的圆弧来代替双曲线。这种代替有时两者的形状相差较大。本文通过正交两圆柱表面交线数学表达式及投影图、误差曲线图等多方面的考察分析,提出在投影图上使用圆弧代替双曲线的合适范围与条件。
二、正交两圆柱相贯线近似画法的误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两圆柱相贯线近似画法的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筒体内壁管管焊接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自动焊接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2.1 管板焊接 |
1.2.2 管管焊接 |
1.2.3 管锥焊接 |
1.2.4 管球焊接 |
1.3 筒体内壁管管焊接的发展现状及其局限性 |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以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为核心的焊接设备 |
2.1 引言 |
2.2 焊缝位置识别的传统方法 |
2.2.1 电弧传感 |
2.2.2 电容传感器 |
2.2.3 机器视觉 |
2.3 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原理及结构 |
2.3.1 工作环境利弊分析 |
2.3.2 设计思路与工作原理 |
2.3.3 传感器结构设计 |
2.3.4 传感器零件选型与设计 |
2.4 焊接设备整体结构设计 |
2.4.1 筒体内壁管管自动焊接设备的整体解决方案分析 |
2.4.2 焊接设备主体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焊接设备的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焊接机器人与焊缝的位姿关系 |
3.3 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的相关模型 |
3.3.1 基于传感器的相贯线焊缝位置模型 |
3.3.2 焊缝姿态模型 |
3.3.3 焊枪姿态模型 |
3.4 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
3.4.1 第二代焊接机器人连杆坐标系的建立 |
3.4.2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正解 |
3.4.3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逆解 |
3.5 仿真验证 |
3.5.1 焊缝位置模型仿真 |
3.5.2 机器人运动学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整体设计 |
4.2.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4.2.2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
4.3 控制系统核心硬件的选型与介绍 |
4.3.1 工业触摸屏 |
4.3.2 运动控制卡 |
4.3.3 数据采集卡 |
4.3.4 执行电机及其驱动器 |
4.3.5 摄像头 |
4.4 控制系统的主要函数与子程序 |
4.4.1 运动控制函数 |
4.4.2 数据采集函数 |
4.4.3 数据存储函数 |
4.4.4 图像采集函数 |
4.4.5 Matlab模型函数 |
4.5 控制系统的主体程序实现 |
4.5.1 基本任务程序设计 |
4.5.2 其他任务程序设计 |
4.6 控制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筒体内壁管管相贯线焊接设备自动焊接试验 |
5.1 引言 |
5.2 试验平台的搭建及系统参数的补足 |
5.2.1 焊接系统 |
5.2.2 系统参数补足 |
5.3 焊接实验 |
5.3.1 试焊工件的设计 |
5.3.2 焊接结果与分析 |
5.4 焊缝位置识别传感器的应用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面向分气管焊接的桁架机器人轨迹控制研究与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工业机器人简介 |
1.3 焊接机器人 |
1.3.1 国外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机器人控制系统 |
1.4.1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征 |
1.4.2 ServoWorks纯软件开放式数控系统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桁架焊接机器人结构及控制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
2.1 桁架机器人的整体结构与方案设计 |
2.1.1 焊接机器人的整体结构与基本功能 |
2.1.2 焊接机器人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2.2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2.2.2 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贯线轨迹控制算法研究 |
3.1 相贯线的数学模型分析 |
3.2 相贯线轨迹的运动控制方案 |
3.2.1 轨迹控制方案设计 |
3.2.2 轨迹插补算法的原理 |
3.3 相贯线轨迹控制算法 |
3.3.1 曲线拟合法的原理 |
3.3.2 轨迹拟合方案的选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线拟合轨迹的误差分析 |
4.1 特征点选择造成的误差 |
4.2 管径对误差的影响 |
4.3 硬件误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结果 |
5.1 整机联调 |
5.1.1 出现的问题 |
5.1.2 解决方案 |
5.2 成果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的研究现状 |
1.2.2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贯曲线焊接工艺 |
2.1 管道相贯形式 |
2.2 焊接方法比较与选择 |
2.3 相贯线坡口类型及其特点 |
2.4 多层多道焊接工艺 |
2.5 摆动焊接工艺及其实现方案 |
2.6 焊接位置与焊接方向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理想模型的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规划 |
3.1 非正交相贯线方程的求解 |
3.2 基于二面框架的相贯局部特征及其描述 |
3.3 不同坡口类型的焊缝特征及其描述 |
3.3.1 无坡口焊缝特征 |
3.3.2 主管坡口焊缝特征 |
3.3.3 支管坡口焊缝特征 |
3.4 焊缝填充规则与多层多道规划 |
3.4.1 基于层内焊道等横截面积的焊缝填充规则 |
3.4.2 无坡口焊缝层道布置算法 |
3.4.3 定坡口角焊缝层道布置算法 |
3.5 基于行走角与工作角的焊接方向规划 |
3.5.1 焊接方向模型 |
3.5.2 集成焊道位置与焊接方向的焊枪位姿 |
3.6 基于轨迹时间的摆动焊规划 |
3.6.1 光滑摆动轨迹设计与五次样条焊接摆动波形 |
3.6.2 摆动位移矢量与摆动焊模型 |
3.6.3 集成摆动位移的焊枪位姿 |
3.7 焊接速度规划与轨迹时间计算 |
3.7.1 跨焊道的焊接速度解析式 |
3.7.2 基于复合数值积分的轨迹时间计算 |
3.8 轨迹解析式与MATLAB仿真 |
3.8.1 多焊道焊接的焊道区间规划 |
3.8.2 理想模型相贯线焊接轨迹解析式 |
3.8.3 MATLAB仿真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合焊缝寻位信息的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规划 |
4.1 相贯线焊缝寻位概述 |
4.1.1 共主管相贯管道模型与支管坐标 |
4.1.2 焊缝寻位与焊缝点坐标 |
4.2 共主管相贯线焊缝偏差源分析 |
4.2.1 钢管的直线度与圆度偏差 |
4.2.2 支管坐标偏差 |
4.2.3 相贯参数偏差 |
4.2.4 综合偏差 |
4.3 基于焊缝寻位的偏差量化与补偿 |
4.3.1 支管坐标修正算法 |
4.3.2 主管直线度偏差补偿算法 |
4.4 非理想模型的相贯曲线焊接轨迹规划 |
4.4.1 实际相贯线的规范化表示及其性质 |
4.4.2 实际相贯线与理想模型轨迹规划的结合 |
4.4.3 实际相贯线的弧长计算 |
4.4.4 MATLAB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控制 |
5.1 主管旋转式焊接机制 |
5.1.1 焊接位置优化与控制 |
5.1.2 主管旋转式焊接机制下的焊枪运动特性分析 |
5.2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5.2.1 典型轨迹控制系统介绍 |
5.2.2 基于直接插补的轨迹控制系统 |
5.2.3 基于分段插补的轨迹控制系统 |
5.3 轨迹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
5.3.1 焊枪轨迹直接插补算法 |
5.3.2 弧长系数迭代学习与直接插补算法改进 |
5.3.3 用于分段插补的插值节点选取算法 |
5.3.4 摆动焊实时控制算法 |
5.4 机构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5.4.1 基本机构控制系统 |
5.4.2 焊缝位置测量概述 |
5.4.3 基于扫描式激光测距的相贯线焊缝寻位系统 |
5.4.4 基于电弧传感器的相贯线焊缝跟踪实施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数控系统设计与焊接实验 |
6.1 六轴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设备机械结构及伺服系统 |
6.2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数控系统设计 |
6.2.1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数控系统结构 |
6.2.2 数控系统实时任务特点及实时运行环境 |
6.2.3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 |
6.3 相贯曲线自动焊接实验 |
6.3.1 焊接实验用焊机介绍 |
6.3.2 非理想模型相贯线焊缝寻位与焊接实验 |
6.3.3 相贯曲线摆动焊接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5)工程制图中两正交圆柱体相贯线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分析 |
2 三维辅助模型 |
3 投影画法 |
4 小结 |
(6)相贯线的图示方法比较分析及其简化(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圆柱相贯线绘制方法案例 |
1.1 表面求点法 |
① 求特殊点Ⅰ、Ⅲ、Ⅴ、Ⅷ, 用对象捕捉追踪功能确定。 |
② 求一般点Ⅱ、Ⅳ、Ⅵ、Ⅷ, 用偏移 (Offset) 命令, 以y偏距确定2、4、6、8及2″4″6″8″, 进而求出2′、4′、6′、8′。见图1 (b) 。 |
③ 发出Spline (样条曲线) 命令绘制出空间相贯曲线, 如图1 (c) 所示。 |
1.2 三点法 |
1.3近似画法 |
2. 几种图示方法的比较分析 |
2.1精确度分析 |
2.2简捷实用性分析 |
2.3可接受性分析 |
2.4迁移影响分析 |
3. 相贯线图示方法的应用与选择 |
4. 结论 |
(7)少学时相贯线的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贯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
2 教学设计 |
2.1 教学内容的优化 |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
3 教学过程的实现 |
3.1 问题提出 |
3.2 方法探讨 |
3.3 规律总结 |
3.4 实践应用 |
(8)《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制图课程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
1.2 高等职业教育中制图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
1.2.1 高职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传统的制图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
1.2.3 传统的教学难以使学生们建立空间概念 |
1.3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
1.4 本课件的研究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工程制图》课件框架与环境 |
2.1 课件设计的整体规划 |
2.2 课件框架设计 |
2.3 开发平台 |
2.3.1 硬件环境 |
2.3.2 软件环境 |
第三章 《工程制图》课件素材的制作与收集 |
3.1 完成课件所需素材种类 |
3.1.1 图像、图形 |
3.1.2 文本 |
3.1.3 动画 |
3.1.4 声音、音乐 |
3.2 素材的制作、收集 |
3.3 素材的编辑合成 |
第四章 《工程制图》课件的制作 |
4.1 画法几何部分 |
4.1.1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及基本体补图、表面求点 |
4.1.2 截交线与相贯线 |
4.2 制图基础部分 |
4.2.1 组合体 |
4.2.2 剖视图 |
4.3 机械制图部分 |
4.3.1 标准件与常用件 |
4.3.2 零件图与装配图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件应用效果分析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10)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贯线最低点及投影范围的分析 |
二、相贯线及其投影的数学表达式 |
三、圆弧代替双曲线的误差分析 |
四、结论 |
四、正交两圆柱相贯线近似画法的误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筒体内壁管管焊接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D]. 王英俊. 湘潭大学, 2020(02)
- [2]面向分气管焊接的桁架机器人轨迹控制研究与系统开发[D]. 李睿敏. 厦门大学, 2017(10)
- [3]相贯曲线自动焊接轨迹规划与轨迹控制技术研究[D]. 石磊. 山东大学, 2017(04)
- [4]圆柱与圆柱相交相贯线形状的理论分析[J]. 杜海霞. 高师理科学刊, 2017(02)
- [5]工程制图中两正交圆柱体相贯线的教学探讨[J]. 程刚,卢淑群. 科教导刊(下旬), 2015(27)
- [6]相贯线的图示方法比较分析及其简化[J]. 林春江,丁雨. 焦作大学学报, 2012(02)
- [7]少学时相贯线的教学方法研究[J]. 蔄靖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3)
- [8]《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D]. 严佳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 [9]圆柱相贯线两种简化画法的比较[J]. 杨敏.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2)
- [10]相贯线中用圆弧代替双曲线近似程度的误差估计[J]. 葛常清,程军,李忆馥.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