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湖滨旅游区的思考——以江苏省太湖旅游区为例

开发湖滨旅游区的思考——以江苏省太湖旅游区为例

一、濒湖旅游区开发思考——以江苏省环太湖旅游区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彭晓果[1](2021)在《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 ——以孝感市观音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度假旅游正在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些湖泊旅游度假区不重视空间结构特性,导致度假旅游发展缓慢。找准符合湖泊旅游度假区特性的空间结构,并按照该空间结构的特点制定优化策略,是湖泊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湖泊旅游度假区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安排旅游用地功能的方式。决定湖泊旅游度假区的旅游用地空间分布的基本因素是湖泊特性,同时受到湖泊旅游行为特征的影响。除此之外,与其他旅游度假区一样,旅游用地的分布受到社区参与、法律或政策、外部经济活动的影响。根据功能区安排的差异,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类型可分为圆环型结构、团块型结构、离散团块型结构、多组团型结构和中心放射结构五种基本类型。随后以典型的湖泊旅游度假区为例,说明五种基本空间结构的实际运用,根据2017年的FROM-GLC10提供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分析案例地湖泊旅游度假区旅游用地的分布,详细说明每种空间结构的优点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再以孝感市观音湖度假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调查、观音湖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空间句法的轴线法,分析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的现状。研究发现,观音湖度假区现状的空间结构属于多组团结构,选用不合理的空间结构导致中心组团与其他区域组团缺少联系,边缘度假资源利用率极低。具体表现为旅游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小,度假设施集中分布在通达性较高且临近湖泊的区域,导致度假游客的游览范围受限,大量的区域未能用于度假活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观音湖度假区的空间结构应优化为中心放射结构,并提出构建度假服务体系、强化度假设施、提升景点可玩性的旅游节点优化方案,以及调整主要对外通道、新增次级通道的旅游通道优化方案,从而实现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整体优化,符合中心放射空间结构的发展目标,最终从仅依靠湖泊旅游资源的度假区转变为湖泊旅游和乡村旅游并重的度假区。

李路[2](2020)在《撤县设区背景下洪泽区城乡规划的优化对策斫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在推动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乡环境、保障城乡安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很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科学合理的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是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各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作用,科学合理编制城乡规划,灵活高效实施规划,集思广益解决好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做到不折腾、不浪费,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城乡规划建设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的思路开展,但现实中,城乡规划在统筹“三生”空间的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彰显城市特色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前瞻性、实效性、约束性、权威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高质量编制地方城乡规划和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本文阐述了城乡规划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洪泽区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状情况。梳理了目前洪泽区城乡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洪泽区城乡规划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当前洪泽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情况的研究,从洪泽区规划编制中城市定位、发展理念、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结合洪泽区规划管理特点和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对优化规划审批和改善规划监察模式提供了路径。本文认为洪泽区一定要抓住即将到来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机遇,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让城乡规划成为洪泽区社会发展的最大生产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保障力。

朱茜[3](2018)在《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销绩效评价是旅游景区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明晰具体的营销绩效水平,设计出更好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景区的营销投入效率等作用。然而,学术界将重点放在营销策略的研究上,却忽略了对营销策略实施后的效果测评。近年来,人们开始正视现实问题,反思旅游景区大量营销投入所带来的效果,亟需有一种能够衡量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理论和方法,学术界就如何对营销绩效进行评价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将旅游景区营销绩效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并不多见,没有成熟理论和普遍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对影响因素的剖析,这不利于充分发挥旅游景区营销资金的使用效用,影响其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对市场营销绩效、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指标、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发展并应用了理论。再此基础上展开了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我清楚了相关研究内容和脉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完成了对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产品营销,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指标?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既有科学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2)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水平究竟如何?采取什么方法对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进行评价?(3)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具体有哪些维度构成,具体影响程度如何?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具体如下:首先,构建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解释性交互行动主义方法的研究步骤,通过深度访谈获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把握现象,提炼出关键词,经过预选-修正-确定三个环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研究提出:(1)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性。(2)综合以往的研究和本文的访谈,运用现代营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次,共13个指标,除满意度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使用增长率表示。(3)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本文所构建的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与以前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指标来源和指标选择方面均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其次,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构建的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内容,形成测量量表,对我国5A级旅游风景区进行调查,共获得103份符合研究需要的样本数据,时间跨度3年,指标数据采用平均值。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景区综合营销绩效水平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在103个样本景区中,共有85个样本景点的营销绩效隶属于“中”等以上水平,但处于“好”等级的样本占总体样本比1/3。表明整体绩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水平不均衡。除了少数样本景点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性三个维度上的绩效水平保持均衡之外,大多数景点的营销绩效水平并不均衡。(3)旅游景区营销在经济效益方面的绩效高于其他两个方面的绩效,说明景区营销的社会绩效和市场竞争性绩效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4)依据景区所属区域,东部区域的营销绩效水平最高,其次是西部区域的营销绩效,中部相对较低。(5)通过对样本绩效结果比较发现,灰色系统绩效评价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绩效结果基本保持一致。(6)本研究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依据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计算的绩效水平符合客观现实。再次、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综合政府职能理论和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探讨了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形成是内外部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角度剖析了影响景区营销绩效的核心要素,包括旅游景区的资源要素、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管理者和营销能力5个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构建概念模型并提出15个研究假设,设计了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测量题项,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本研究将已经过检验的指标体系的三个测量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影响因素作为潜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3个样本景区进行调查获取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区分效度,为进一步的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奠定基础。验证性分析结果显示:(1)旅游景区的资源要素、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管理者和营销能力5个要素,对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2)本研究提出的15个研究假设,大部分假设得到了支持,其中有9个成立,6个不成立。(3)影响因素的各维度对营销绩效各维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景区营销的经济绩效受资源要素、行业发展、管理者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显着影响,景区营销的社会绩效受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的显着影响,市场竞争性绩效受政府支持、行业发展、管理者和营销能力的显着影响。最后,提出了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优化策略。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优化策略,并在营销绩效评价制度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实务界的营销绩效改进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在理论框架方面,文献分析发现,旅游景区营销的研究重点在营销策略上,而忽视了营销策略实施之后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旅游景区营销理论研究的框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贡献。(2)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现有研究缺乏对长期性、创新性的评价,缺乏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视角出发,评价指标综合考虑政府、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满足程度,反映了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重视营销绩效生成过程的“黑箱”的研究,新引入品牌资产和营销创新指标。(3)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剖析景区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多以单要素研究为主,本研究以现代市场营销和政府职能等理论为支撑,综合剖析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为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基本框架的现实选择提供理论依据。(4)提出影响因素对营销绩效影响的模型。已有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本研究将已经检验过的指标体系的三个测量维度作为自变量,将影响因素作为潜变量构建概念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明晰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为下一阶段的营销管理和投入提供指导。(5)研究方法的应用方面,本研究首次引入灰色系统理论,主要借助灰色白化权函数这一研究工具,以此可将灰数变成白数,即将模糊不清,不确定的问题明确化。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就是将景区的营销绩效按照各个函数表达式得出函数值,并确定景区营销绩效的水平。还引入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构建主成分回归模型,对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可依据得分进行排序。利用两种绩效评价方法,还可以通过结果的一致性来判断灰色绩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闵祥凤[4](2018)在《基于资源评价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区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集聚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能更好的发挥产业集群、旅游资源集聚和旅游运营高效便捷的优势。因此,选择苏南发达地区,开展基于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乡村旅游规划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着眼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量化,并基于对雪堰镇山水生态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农产资源和产业链体系、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实地调研,结合区位交通和可达性的分析,应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对其开发价值进行评价,得出研究区综合得分达到42.8,属于一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品级,表明雪堰镇具有较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和潜力。在上述评价基础上,应用产业集聚理论和方法,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主要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和布局、农旅融合项目集聚区构划和提升、现有产业融合项目提升、新建农旅融合项目策划规划、乡村旅游服务点配置与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与经营活动策划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主要成果。最后,通过对案例规划前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得出规划后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集聚度得分变高,总体旅游项目NNI值由1.67变为1.42,分类项目NNI值也均得到明显降低。对雪堰镇乡村旅游点集聚热点区进行探测后,一阶热点区和二阶热点区包含范围均得到扩大,证明规划后的乡村旅游点集聚特征增强,而这也符合国内旅游业发展集聚性增强的大趋势。对雪堰镇乡村旅游规划前后的空间布局及集聚度的分析评价,不仅显示了规划成果的先进性,也将为以后相关乡村旅游项目的集聚建设提供依据。

汪晓春[5](2017)在《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海岛已经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海岛旅游是全球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海岛旅游已经成为推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中,又以热带海岛的游客吸引力最强。发展海岛旅游,已经成为各国抢占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一个热带海岛,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知名国际旅游岛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旅游发展中亦存在国际影响力较低、区域分工不明确、旅游产品同质化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通过与全球180个主要海岛与50个主要半岛的综合比对发现,海南岛属于典型的“大型-依附型-多产业-多中心”海岛,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对其进行研究,既有利于解决海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又有利于拓展海岛旅游发展理论,为同类海岛旅游空间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探索。为此,本文拟在深入分析海南旅游在时间和空间格局上的演变特点及规律,进而发现海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并在对海南各市县空间旅游发展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全省旅游发展空间协调度及障碍因子诊断,进而制定全省旅游协同发展策略,为海南省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制定、投资方向的引导等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一、从海南省建省开始,从时间序列分析海南省旅游发展历程,并从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和国际游客量三个指标,来寻找海南省旅游发展时间演变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海南从1988年建省到1996年期间,旅游飞速发展,但受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发展波动较大,发展规律不够明显;1996年之后,海南省旅游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且受交通、政策等因素的主要影响,在1996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又出现明显的变化拐点。从游客、旅游收入、国际游客、星级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建设等多个角度,研究自1996年以来随时间推移,海南省旅游在空间格局上的演变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各个指标看,海南省都经历了海口一家独大,三亚的崛起并逐渐超过海口,再到海口—琼海—万宁—三亚线状延伸,逐渐发展到海口、三亚、万宁、琼海、陵水、保亭、儋州等市县全面展开,完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状辐射的演变过程。但从空间差异性来看,海南省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双核特点,海口市和三亚市两个核心在在各项旅游发展指标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其他市县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差距明显。从游客重心和消费重心演变规律看,二者在空间上和移动轨迹上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着差别:一是海南省旅游接待重心和旅游消费重心都始终处在海南省地理几何中心稍偏东的位置,且呈现出逐年向南移动的演变态势,说明全省旅游发展在空间上不均衡,东部要优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二是全省旅游接待重心和旅游消费重心始终不重合,说明全省旅游发展质量差异显着,部分地区以观光旅游为主旺丁不旺财,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海南省旅游空间演变驱动力来看,资源条件、政策支持和交通干线的布局是影响旅游发展和空间布局的主要诱因。二、为科学评判海南省旅游发展空间竞争力水平、空间协调性及障碍因子,本文构建了包含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服务设施水平、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水平、旅游发展现状水平、旅游增长潜力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从各市县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来看,三亚市和海口市最高,且远高于其实市县,万宁市、文昌市、琼海市和儋州市处于第二层次,陵水县、保亭县、乐东县处于第三层次,其他旅游发展竞争力水平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各市县旅游发展竞争力与现状旅游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但亦有明显差异,旅游发展竞争力高于旅游现状发展水平的市县主要有文昌市、儋州市、保亭县和乐东县,文昌市和儋州资源禀赋较高,属于典型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的市县,且文昌市依托文昌火箭发射基地和航天主题公园的建设,旅游发展潜力无限,儋州市处于西部核心位置,属于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社会经发达,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驱动力和增长潜力较高;保亭县和乐东县这两个城市处于热带,气候环境质量较高,本身资源条件较好,又属于南部大三亚组团,受三亚市辐射带动影响较强,增长潜力较大。从全省旅游发展空间耦合协调关系来看,三亚市协调度最高,始终处于优良的状态,各指标发展水平均处于高位;海口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服务设施比较完备,但资源禀赋条件不高,各指标发展不太均衡,整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儋州市和陵水县则处于勉强协调或濒临协调的阶段,这几个市县资源禀赋条件较高,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基础服务设施水平不够健全,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的发展;其他市县各项指标发展水平都较低,旅游发展空间耦合协调度也较低。从空间协调障碍影响因子来看,星级酒店数量及等级、住宿接待能力、市场影响力、A级以上景区数量及等级、固定资产投资、航空便利度、旅游用地面积、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级公路里程等指标影响程度较大。三、本文通过概念界定,在全球180个海岛和50个典型半岛中进行筛选,得出与海南岛同为“大型-依附型-多产业-多中心”热带海岛的有爪哇岛、吕宋岛、苏门答腊岛、台湾岛、棉兰老岛、苏拉威西岛、西西里岛、四国岛等8个海岛,以及佛罗里达半岛、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木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等4个半岛,共12个同类典型案例,并通过综合比选,最终锁定了佛罗里达这一旅游发展最为成功典型案例。佛罗里达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大型-依附型-多产业-多中心”海岛旅游的协同发展,首先,各区域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形成良好的城市竞合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资源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各区域之间形成旅游产品互补,有效避免产业雷同;第三,要建立便利的交通体系,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状交通格局,提高各区域之间游客共享和转移的便利度;第四,必须要有在全球具有独特性、主题鲜明、吸引力较强的旅游产品;第五,立足国内游客市场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做好海外市场营销,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四、海南省要开展全域旅游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要按照“将全省作为一个市来经营”的理念进行全省的旅游开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全省旅游资源,明确功能分区和产品定位,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互通有无。首先,在区域合作上,要充分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组团、以三亚市为核心的南部组团、东部琼海市和万宁市组团、以儋州市为中心的西部组团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中部组团,各组团在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下,作为一个整体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其次,在产业分工上,各组团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品,避免造成产品雷同和重复建设。北部主推商务会展+娱乐,南部主打休闲度假+高端旅游,东部强调康养+乡村田野休闲,西部发展工业旅游+商贸服务,中部则重点发展生态雨林探险+民俗文化旅游,形成全省区域分工明确、产品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最后,必须要做好交通便利度提升、信息一体化共享等关键要素的提升,破除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障碍,降低游客选择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最终形成全省各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产品互相补充,全省旅游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王锦旗,宋玉芝,黄进,王国祥[6](2016)在《太湖地区村落生态规划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水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地区。针对太湖地区农村村落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设计构思,注重传统水乡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文化体系的融合,提出"整体效应、意景相融、手法多样、以人为本、生态效果、适地适树、降低负担、远近结合、良性循环"的生态规划原则,并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对指导环太湖地区农村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雪莹[7](2014)在《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区域旅游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旅游几乎同时起步,历经二十余载,却出现分化: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缓慢,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较成熟,其中以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最具实效。既然,三大区域同时起步,那么何以出现如此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出现?这些疑问引起了我们对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重新关注。这也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要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机制,必须理清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的构成、各构成空间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是什么,功能不同的空间如何进行旅游产业布局?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基本理论。回到实践中,为什么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更具实效呢?那么就需要从区域旅游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中剖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找到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迅速的根本动力与原因。在以上问题的梳理中,本文的思路逐渐清晰。在大量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遵循基本原理到案例研究的逻辑思路,首先对区域旅游基本概念的辨析性认识中,提出了以旅游客源组织为纽带进行区域旅游组织,为区域旅游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线索。本文的区域旅游系统模型建立在旅游系统论基础上,以往的旅游系统论研究成果主要分为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功能系统,地域系统注重旅游空间关系与空间结构的分析,功能系统注重区域旅游发展要素的整合。本文将地域空间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构建了区域旅游系统,并对其解构得到了区域旅游系统的两个维度:空间要素和空间承载的发展要素。这一解构是区域旅游发展机制、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研究的关键。从区域旅游系统本身出发,通过区域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功能分工、空间关系和不同空间的产业布局等层面的研究,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提出了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工的依据,奠定了区域旅游功能分工合作和旅游产业布局研究的基础。对旅游目的地、集散地、过境地三种旅游空间功能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形成了判断旅游空间功能的依据,即流量指标(旅游集散能力)和容量指标(旅游接待能力),得出判定旅游目的地、集散地、过境地的方法,提出了旅游飞地的概念,并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对可能发生的空间合作关系作出判断;根据区域旅游系统模型,搭建了区域旅游的产业框架,形成了客源地、目的地、集散地、过境地等各功能空间的产业布局理论。从区域旅游的概念和区域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剖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得到核心要素、辅助性要素、环境要素三个层次上市场、资源、交通、技术、资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区域旅游发展的九个驱动因素,为发展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根据不同决定因素的组合,提出了六种区域旅游发展模式: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资源—市场合作驱动型、资源—市场中心驱动型、交通驱动型和政策驱动型。通过对六种模式的区域特征、决定性因素、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资源—市场合作驱动型模式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成效最好,并分析了该模式成因,以该模式的代表性区域——长三角区域为案例,对该模式下区域旅游演进、发展机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研究。案例研究部分分析了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变迁过程与空间极化态势、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工与可能的合作、城市等级体系和旅游空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等问题,探寻了区域内可能存在的旅游空间极化—飞地关系,在空间功能和空间关系的支撑下,建立了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本文提出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是市场方与资源方合作驱动的结果,即中心城市上海这一市场方的旅游客源地与周边资源方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是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推进的动力源泉。对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思路及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过境地等不同空间的旅游产业布局进行详析,为国内其他区域旅游的发展与合作提供了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付振兴[8](2013)在《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分析与旅游业发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旅游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以环太湖旅游业发展为实践对象,从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机制出发,通过界定其研究空间范围,分析其所处背景环境、在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战略发展机遇,从要素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环太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这一平台,展开整体性系统优化和主题性专项突破研究。本论文结构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围绕旅游地域系统、区域旅游合作、湖泊旅游发展、环太湖旅游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综合述评,明确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并提出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旅游地域系统概念界定。基于旅游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现状,对旅游地域系统的内涵、基本特征、结构模式和形成机制进行界定,并提出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具备基础条件和动力机制。第三部分: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概述。结合太湖流域、环太湖都市圈、太湖沿岸地带三个空间层次的分析,确定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研究范围,并分析其背景环境肌理、区域地位作用和发展战略机遇。第四部分: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分析。围绕要素结构,从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游接待与服务以及旅游经营与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围绕空间结构,分析其空间结构模式和基本地理单元以及时空演化机制。第五部分: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旅游业发展探讨。分析环太湖旅游发展的影响作用和存在问题,并基于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平台的搭建,通过系统结构的不断优化,整体促进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升级与发展。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研究的后续方向。

祝晔[9](2012)在《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文中认为

钟洁[10](2012)在《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为例》文中认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愈发激烈的旅游竞争环境迫使旅游目的地必须从更深层次上与其他旅游地区分开来,以获取绝对的竞争优势。继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之后,实践证明只有旅游目的地品牌才能担此重任,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力绝大程度上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系统建设,重点探讨了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一些要点,并以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为例,进行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建设的实证分析,以期为其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建设提供参考。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旅游目的品牌建设研究的相关思路;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取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一手资料,为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品牌建设提供数据统计分析的来源。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区域旅游品牌建设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内部建设、品牌外部推广和品牌管理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并需根据目标市场情况及时进行品牌更新或品牌重新建设。最后,利用已构建的旅游目的品牌建设理论系统对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进行应用研究,初步确定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建设具体内容及实施步骤。

二、濒湖旅游区开发思考——以江苏省环太湖旅游区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濒湖旅游区开发思考——以江苏省环太湖旅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 ——以孝感市观音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旅游空间结构
    2.2 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
    3.1 基础理论
    3.2 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3.3 影响湖泊旅游度假区旅游用地的因素
        3.3.1 湖泊特性
        3.3.2 湖泊旅游行为特征
        3.3.3 其他因素
    3.4 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类型
        3.4.1 湖泊旅游度假区五种基本空间结构类型
        3.4.2 五种基本空间结构的实际运用
第4章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
    4.1 观音湖度假区概况
    4.2 影响观音湖度假区旅游用地的因素
        4.2.1 观音湖和金盆湖的湖泊特性
        4.2.2 湖泊旅游行为特征影响空间结构要素分布
        4.2.3 其他影响因素
    4.3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类型和特征
    4.4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5章 观音湖度假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5.1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5.2 度假节点优化
        5.2.1 度假核心吸引物
        5.2.2 游客中心
        5.2.3 重点度假接待设施
    5.3 旅游通道优化
        5.3.1 重点对外通道
        5.3.2 度假服务体系
        5.3.3 次级旅游通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撤县设区背景下洪泽区城乡规划的优化对策斫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和政策研究
    2.1 城市规划原理
        2.1.1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1.2 城市的功能
        2.1.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 我国新时代城乡规划发展
        2.2.1 城乡统筹规划
        2.2.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3 洪泽区城乡规划现状
    3.1 洪泽区现行规划管理情况
        3.1.1 洪泽区城乡规划管理演变
        3.1.2 洪泽区城乡规划管理特点
    3.2 洪泽区现行规划编制情况
        3.2.1 洪泽区现行总体规划
        3.2.2 洪泽区现行控制性规划
    3.3 洪泽区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4 洪泽区现行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1 洪泽区现行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4.1.1 洪泽区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4.1.2 洪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4.2 洪泽区现行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4.2.1 洪泽区规划审批存在的问题
        4.2.2 洪泽区规划监察存在的问题
        4.2.3 洪泽区规划验收阶段存在的问题
5 国内城乡规划管理先进的经验借鉴
    5.1 城乡规划编制先进经验
    5.2 城乡规划实施先进经验
6 优化洪泽区城乡规划发展的对策
    6.1 优化城乡规划编制
        6.1.1 洪泽区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6.1.2 洪泽区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
        6.1.3 优化城乡总体规划的理念和举措
        6.1.4 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举措
        6.1.5 核心片区和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
        6.1.6 积极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创新空间规划管理工作
    6.2 落实规划的实施
        6.2.1 提高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水平
        6.2.2 优化规划审批程序
        6.2.3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7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旅游营销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旅游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功能和要素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功能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要素
    第二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一、赋权方法
        二、旅游景点营销绩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第三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修正思路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修正思路
    第四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形成的内部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三、与同类指标体系的区别
        四、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第二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三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赋权
        一、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主观赋权
        二、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客观赋权
        三、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第四节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
        一、几种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三、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量化测度模型构建
        四、指标筛选及综合绩效得分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以103个旅游景区为例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营销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样本
        三、数据来源
        四、指标与指标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
        二、评价模型的应用
        三、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影响营销绩效的因素模型构建与识别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模型的构建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及路径图
        四、模型识别
    第二节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的设计过程
        二、变量测量设定
        三、数据收集方式
    第三节 数据分析
        一、样本回收情况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模型评价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实证研究结论
        二、实证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景区营销绩效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优化策略
        一、资源要素的优化策略
        二、政府支持方面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优化策略
        一、管理者素质优化策略
        二、营销能力的优化策略
    第三节 建立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的保障机制
        一、构建监督和检测信息网络
        二、建设和优化营销绩效评价的制度环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贡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A-1
附录A-2
附录B-1
附录B-2
附录B-3
附录C
致谢

(4)基于资源评价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概况
        1.1.2 苏南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2.1.2 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2.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综述
        2.2.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2.2.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2.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2.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2.3.1 产业集聚理论与方法
        2.3.2 可达性理论与方法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旅游要素系统论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
    3.1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基础条件概况与分析
        3.1.1 自然地理概况与分析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与分析
        3.1.3 乡村旅游开发基本情况
        3.1.4 项目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3.1.5 项目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与不足
    3.2 雪堰镇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3.2.2 资源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
        3.2.3 乡村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3.2.4 雪堰镇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4.1 项目背景
    4.2 发展定位及目标
        4.2.1 发展定位
        4.2.2 总体发展目标
        4.2.3 规划依据
        4.2.4 发展思路
    4.3 发展原则与空间布局
        4.3.1 发展原则
        4.3.2 空间布局规划
    4.4 主要规划研究结果
        4.4.1 农业空间布局划分
        4.4.2 农产结构布局分析
        4.4.3 农旅融合集聚区提升规划
        4.4.4 产业融合项目规划提升
        4.4.5 创新农旅融合项目规划
        4.4.6 乡村旅游服务点与游览线路规划
        4.4.7 产品规划与活动策划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前后空间特征与评价
    5.1 数据处理方法与来源
    5.2 雪堰镇乡村旅游项目的空间集聚性分析
    5.3 雪堰镇乡村旅游点集聚热点探测
    5.4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项目集聚的解读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果、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果
    6.2 主要创新
    6.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5)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理论及概念辨析
        1.2.1 相关理论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框架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框架
第二章 海南旅游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人口和经济
        2.1.3 交通
        2.1.4 旅游资源
    2.2 海南旅游发展时间演变
        2.2.1 海南旅游发展历程
        2.2.2 关键时间节点分析
    2.3 海南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演变
        2.3.1 空间格局演变
        2.3.2 空间差异演变
        2.3.3 空间重心演变
        2.3.4 空间演变驱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南省旅游发展竞争力及空间协调度研究
    3.1 旅游发展竞争力评价
        3.1.1 评价指标体系
        3.1.2 评价方法
        3.1.3 评价结果
    3.2 空间耦合协调研究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3 空间协调障碍因子诊断
        3.3.1 诊断方法
        3.3.2 诊断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及成功经验借鉴
    4.1 典型案例的比选
        4.1.1 比选方法和过程
        4.1.2 同类型筛选
        4.1.3 最优性比选
    4.2 佛罗里达州基本概况
        4.2.1 佛罗里达州概况
        4.2.2 佛罗里达州发展历程
        4.2.3 佛罗里达州与海南省的相似性
    4.3 佛罗里达州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4.3.1 以航天科技带动产业发展
        4.3.2 以特色主题公园吸引游客
        4.3.3 区域分工合作
        4.3.4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4.3.5 可持续发展理念
    4.4 对海南的启示和建议
        4.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岛同城效应
        4.4.2 引进娱乐主题公园,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4.4.3 做好文昌航天主题,打造海南新的旅游增长极
        4.4.4 旅游产品错位开发,建立良好的城市竞合关系
        4.4.5 立足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力
    4.5 小结
第五章 海南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5.1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5.1.1 区域空间合作
        5.1.2 产业分工协作
    5.2 障碍因素提升策略
        5.2.1 区域障碍因素提升
        5.2.2 整体障碍因素提升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6)太湖地区村落生态规划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太湖地区村落现状
    1.1 河道淤塞严重
    1.2 村落景观格局凌乱
    1.3 水体污染严重
    1.4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
    1.5 生产中的废弃物污染严重
    1.6 土壤与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加剧
    1.7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加剧了生态破坏
    1.8 乡村旅游污染逐渐显现
2 生态规划思路与原则
    2.1 规划思路
    2.2 生态模式设计原则
3 规划措施
    3.1 总体框架与功能区
    3.2 景观结构体系
    3.3 景观节点布局
    3.4 主要通道布局
    3.5 生态融合布局
4 结语

(7)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2.3 技术路线
    1.3 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1.3.1 方法论
        1.3.2 研究方法
    1.4 案例区域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1.4.1 选择依据
        1.4.2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
        1.4.3 长三角区域范围与区位
        1.4.4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2 相关概念与文献梳理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旅游
        2.1.2 旅游空间结构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外文文献梳理
        2.2.2 国内文献梳理
        2.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3 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的基本理论
    3.1 理论基础
        3.1.1 旅游系统论
        3.1.2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理论
    3.2 区域旅游系统的构建与组成
        3.2.1 区域旅游系统模型构建
        3.2.2 区域旅游系统的解构
    3.3 区域旅游功能分工与合作
        3.3.1 旅游空间功能的基本条件分析
        3.3.2 旅游空间功能的判定依据
        3.3.3 基于功能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关系
    3.4 区域旅游功能空间的产业布局
        3.4.1 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业的构成
        3.4.2 区域旅游的产业框架
        3.4.3 各功能空间的产业布局
    3.5 小结
4 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比较
    4.1 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4.1.1 区域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
        4.1.2 区域旅游发展的驱动模型
        4.1.3 要素分析
    4.2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与比较
        4.2.1 六种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4.2.2 六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
    4.3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4.3.1 形成原因
        4.3.2 形成发展过程
    4.4 小结
5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进
    5.1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变迁的背景
        5.1.1 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5.1.2 旅游产业正在经历转型
    5.2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
        5.2.1 散点状旅游空间格局
        5.2.2 单极旅游空间格局
        5.2.3 放射状旅游空间格局
        5.2.4 多极分层旅游空间格局
        5.2.5 多极网络化旅游空间格局
    5.3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进:2001-2012年的数据分析
        5.3.1 衡量维度与研究方法
        5.3.2 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的测度
        5.3.3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趋势
    5.4 小结
6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功能、空间关系与空间组织
    6.1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分析
        6.1.1 旅游空间功能的测算结果
        6.1.2 旅游空间功能分工
        6.1.3 可能的旅游空间功能合作
        6.1.4 旅游空间功能可能的变化
    6.2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关系
        6.2.1 测度方法
        6.2.2 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等级判定
        6.2.3 旅游空间经济关系分析
    6.3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
        6.3.1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
        6.3.2 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组织体系构建
    6.4 小结
7 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思路
    7.1 基于空间合作的区域旅游发展思路
        7.1.1 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
        7.1.2 依据旅游功能开展区域旅游空间分工合作
        7.1.3 形成旅游目的地分工协作的空间格局
    7.2 基于产业空间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思路
        7.2.1 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企业空间组织网络化发展
        7.2.2 联盟与一体化是旅游企业空间网络形成的重要方式
    7.3 不同功能空间的产业发展与布局
        7.3.1 中心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与布局——以上海为例
        7.3.2 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与布局——以杭州为例
        7.3.3 过境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与布局——以湖州为例
    7.4 小结
8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8.1 结论
        8.1.1 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8.1.2 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六大模式
        8.1.3 研究了成功模式的典型案例区域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分析与旅游业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议题之研究综述
        1.2.1 旅游地域系统研究述评
        1.2.2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述评
        1.2.3 湖泊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1.2.4 环太湖旅游发展研究述评
        1.2.5 综合结论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撑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支撑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地域系统概念界定
    2.1 旅游地域系统内涵
    2.2 旅游地域系统基本特征
        2.2.1 整体性
        2.2.2 空间性
        2.2.3 层次性
        2.2.4 开放性
        2.2.5 公共性与盈利性
        2.2.6 互动性与持续性
    2.3 旅游地域系统结构模式
        2.3.1 要素结构模式
        2.3.2 空间结构模式
    2.4 旅游地域系统形成机制
        2.4.1 形成基础条件
        2.4.2 发展动力机制
        2.4.3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形成
第三章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概述
    3.1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范围界定
        3.1.1 环太湖概念提出
        3.1.2 三个层次空间范围界定
    3.2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背景分析
        3.2.1 文化肌理分析
        3.2.2 生态肌理分析
        3.2.3 交通肌理分析
        3.2.4 城镇肌理分析
        3.2.5 产业肌理分析
    3.3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地位分析
        3.3.1 在长三角旅游圈中的地位
        3.3.2 在苏锡常湖都市旅游圈中的地位
    3.4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的战略机遇
第四章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分析
    4.1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分析
        4.1.1 旅游资源子系统
        4.1.2 旅游活动子系统
        4.1.3 旅游交通子系统
        4.1.4 旅游接待与服务子系统
        4.1.5 旅游经营与管理子系统
    4.2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
        4.2.1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构成分析
        4.2.2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
        4.2.3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演化
第五章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旅游业发展探讨
    5.1 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5.1.1 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5.1.2 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5.1.3 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5.2 环太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整体性规划,尚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
        5.2.2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龙头带动性效应不明显
        5.2.3 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排斥性竞争相当强烈
        5.2.4 品牌形象混乱模糊,旅游市场营销效应较低
        5.2.5 旅游接待服务失衡,公共服务功能滞后明显
        5.2.6 旅游合作效益低,未发挥太湖整体竞争优势
    5.3 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5.3.1 总体思路
        5.3.2 发展策略
    5.4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整体结构优化
        5.4.1 旅游资源子系统优化
        5.4.2 旅游活动子系统优化
        5.4.3 旅游交通子系统优化
        5.4.4 旅游接待与服务子系统优化
        5.4.5 旅游经营与管理子系统优化
        5.4.6 环太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5.5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专项主题突破
        5.5.1 环太湖区域旅游合作
        5.5.2 旅游导向新型城镇化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旅游市场研究》调查问卷(城市游客-苏州篇)
附录2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旅游市场研究》调查问卷(太湖游客-苏州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脑竞争力研究进展
    2.2 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2.4 理论基础
    2.5 相关基本概念
第3章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3.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3.2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立
    3.4 江苏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
    3.5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绩效分析
第4章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研究
    4.1 江苏城市旅游比较优势差异特征
    4.2 基于竞争力要素的城市旅游空间差异分析
    4.3 基于竞争力效度的城市旅游空间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形成机制
    5.1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
    5.2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
    5.3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特征形成机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6.1 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6.2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6.3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路径
    6.4 江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思路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5 研究流程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探讨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品牌、形象、品牌形象、口号、标徽
        2.1.2 旅游品牌、旅游目的地品牌、区域旅游品牌
        2.1.3 旅游目的地品牌与旅游目的地形象
    2.2 相关理论
        2.2.1 旅游目的地品牌流行度曲线
        2.2.2 区域旅游竞合理论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3.1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
        3.1.1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进展
        3.1.2 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进展
    3.2 区域旅游品牌的研究
        3.2.1 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3.2.2 区域旅游品牌的理论研究
        3.2.3 区域旅游品牌的实践研究
    3.3 小结
4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4.1 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流程
        4.1.1 品牌定位
        4.1.2 品牌设计
        4.1.3 品牌内部建设
        4.1.4 品牌外部推广
        4.1.5 品牌管理
    4.2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原则和保障措施
        4.2.1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原则
        4.2.2 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
5 实例与应用: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
    5.1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概况
    5.2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5.2.1 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域品牌形象
        5.2.2 提升和展示江西整体社会形象
        5.2.3 促进区域旅游共同发展
        5.2.4 带动区域社会整体发展和惠及民生
    5.3 研究方法
    5.4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市场分析
        5.4.1 社会人口学特征
        5.4.2 被访游客地域分布特征
        5.4.3 重游率
        5.4.4 旅游动机
        5.4.5 出游结伴方式
        5.4.6 小结
    5.5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定位
        5.5.1 形象评估
        5.5.2 确定品牌核心价值
        5.5.3 形象定位
    5.6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设计
        5.6.1 宣传口号设计
        5.6.2 视觉识别设计
    5.7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品牌内部建设
        5.7.1 品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5.7.2 旅游硬环境建设
        5.7.3 旅游软环境建设
    5.8 品牌外部推广
        5.8.1 节事营销
        5.8.2 公关营销
        5.8.3 广告传播
        5.8.4 网络营销
    5.9 品牌管理
        5.9.1 区域品牌管理委员会
        5.9.2 品牌动态管理
        5.9.3 品牌危机管理
        5.9.4 品牌延伸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区位分析图
附录二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市场分析图
附录三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资源现状图
附录四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游客感知品牌形象调查问卷
附录五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居民感知品牌形象调查问卷(庐山部分)
附录六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品牌形象感知调查(针对潜在游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濒湖旅游区开发思考——以江苏省环太湖旅游区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湖泊旅游度假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 ——以孝感市观音湖为例[D]. 彭晓果. 湖北大学, 2021
  • [2]撤县设区背景下洪泽区城乡规划的优化对策斫究[D]. 李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旅游景区营销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4]基于资源评价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D]. 闵祥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海南省旅游时空格局演变及协同发展研究[D]. 汪晓春.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6]太湖地区村落生态规划模式探讨[J]. 王锦旗,宋玉芝,黄进,王国祥.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11)
  • [7]资源—市场合作驱动下区域旅游发展机制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D]. 黄雪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8]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分析与旅游业发展探讨[D]. 付振兴.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9]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 祝晔. 南京师范大学, 2012(11)
  • [10]区域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为例[D]. 钟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开发湖滨旅游区的思考——以江苏省太湖旅游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