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myc与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基因的转录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涵[1](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张华[2](2021)在《TRIM36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男性中更为高发,是癌症相关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食管癌分为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欧和西欧,常见于消化道下段;后者则在南亚和中亚地区更为普遍,多出现在上段和中段食管中。食管癌早期症状轻微,因此很多数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期,甚至有患者已经出现了远端转移。目前针对食管癌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但是,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预后情况十分不好。因此,急需挖掘可帮助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标志性分子,并进一步挖掘食管癌发生和恶性化发展的相关分子机制,以期发现更多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三方基序(Tripartite motif,TRIM)蛋白家族成员众多,大多数蛋白都由N端的RING指结构域,一个或两个称为B盒(B-box)的锌结合基序和卷曲螺旋基序组成。由于N端RING结构域的特殊性,使得具有RING结构域的大多数TRIM家族成员都具有泛素连接酶的功能。截止目前,已发现有80种TRIM家族蛋白成员,在细胞内多种生理过程、遗传疾病和癌症发生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TRIM家族成员大多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血液肿瘤中,TRIM家族部分成员通过染色体易位或异常表达的方式对癌症发展进行调控。在实体瘤中,则有更多的TRIM家族成员参与癌症的发生和恶性化进程。Wnt信号通路包括Wnt/β-catenin、Wnt/PCP通路和Wnt/Ca2+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经典通路,其在细胞生长、胚胎发育、癌症发展等方面有关键性调节作用。在Wnt信号没有被激活时,细胞内的β-catenin浓度较低。一旦Wnt信号被激活,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胞内对于β-catenin表达的抑制信号被解除,β-catenin在细胞质内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并向细胞核内转移。进入细胞核后,β-catenin结合到相应的转录因子上,启动一系列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表达。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和细胞异常增殖及多种癌症恶性化发展有关。激活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认为可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及恶性化发展。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受到三重基序(TRIM)家族蛋白的调控。TRIM蛋白家族中的一些成员通过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在癌症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TRIM29、TRIM28、TRIM32、TRIM44 等。TRIM36是一种微管结合蛋白,在胚胎发生、顶体反应、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周期进程中起作用。近年来,TRIM36已被确定为雄激素反应基因,并已报道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肿瘤抑制作用。此外,TRIM36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表达量下降。在胃癌患者中,高表达TRIM36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OS率更高,因此TRIM36也被认为是影响胃癌患者放疗效果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可能被视为潜在的放射敏感性基因标志。但是目前还没有报道研究TRIM36和β-catenin之间在食管癌中的相关性及其背后的临床学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TCGA网站上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集分析了 TRIM36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明确临床样本中TRIM36及β-catenin的表达,分析了两者表达水平同食管癌患者病理特征指标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体外细胞系系统中初步探究了 TRIM36对食管癌细胞系恶性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随后,利用生化手段和细胞功能试验探究了 TRIM36同β-catenin相互作用在食管癌细胞中的功能及两者之间的调控机制。然后,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验证了TRIM36及β-catenin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最后,检测了临床样本中TRIM36的表达量,进一步建立了 TRIM36同食管癌恶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第一部分TRIM36和β-caten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探究TCGA网站食管癌组织RNA测序结果中TRIM36的表达量,并在临床食管癌病变组织中检测TRIM36和β-catenin,分析TRIM36和β-catenin表达水平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1.在TCGA网站下载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的RNA测序信息。采用R语言DESeq程序包对基因表达量比较分析。对数据进行初始数据筛选和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分析TRIM36在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满足Fold change of log2≥1及P<0.05被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GSEA法分析TRIM3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之间的相关性,预定义的基因集合从MSigDB数据库中选取;2.收集2009年2月到2010年5月之间进行食管癌病变组织切除术的80名患者的临床样本。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食管癌病变组织切除术,无其他原发性肿瘤;在术前未经过包括全身化疗及放射治疗在内的抗肿瘤治疗。对患者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生命状态等临床特征性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并对术中分离组织进行TNM分期;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食管癌组织及正常粘膜组织中的TRIM36的mRNA表达量;4.制作组织石蜡切片,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病变组织及对照组织中的TRIM36和β-catenin进行检测;5.采用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TRIM36表达量和食管癌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6.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载TRIM36、β-catenin不同表达水平下食管癌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1.在TCGA网站上下载的152个食管癌样本以及21个对照样本中,TRIM36在食管癌样本中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27对随机选取的临床食管癌组织中,TRIM3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01);2.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80名食管癌患者汇总,53名患者显示TRIM36低表达,占总人数66.25%;27名患者为TRIM36高表达,占总人数33.75%,且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β-catenin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其中,39例患者显示为食管癌组织β-catenin低表达,占总患者48.75%,41名患者为食管癌组织中β-catenin高表达,占总患者51.25%;3.GSEA分析发现,TRIM36的表达量和β-catenin信号通路呈现负相关关系;4.费希尔精确检验结果显示TRIM3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同肿瘤大小(P=0.0104)、肿瘤分期(P=0.0169)、淋巴结转移(P=0.0021)、病人生存状态(P=0.0443)以及β-catenin表达量(P=0.0329)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5.Kaplan-Meier法绘制的生存曲线显示,TRIM36低表达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显着低于TRIM36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P=0.0235);β-catenin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β-catenin低表达的食管癌患者(P=0.0088);TRIM36低表达且β-catenin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最短;高TRIM36表达且β-catenin低表达的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最长(P=0.0028)。结论:1.TRIM36的表达量在食管癌组织中显着降低;2.食管癌组织中的TRIM36的表达量和β-catenin表达量呈现负相关关系;3.TRIM3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分期、病人生存状态以及β-catenin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4.食管癌患者TRIM36和β-catenin的表达量同总体生存时间有关。第二部分TRIM36对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究研究目的:1.探究TRIM36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2.探究TRIM36和β-catenin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3.探究TRIM36和β-catenin之间相互作用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4.在体内模型中验证TRIM36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慢病毒转导的方法构建持续过表达TRIM36及靶向TRIM36的RNA干扰细胞系;2.利用CCK-8试剂盒在过表达TRIM36及靶向TRIM36的RNA干扰细胞系中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3.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过表达TRIM36及靶向TRIM36的RNA干扰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4.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过表达TRIM36或基因敲降TRIM36对β-catenin表达的影响;5.利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TRIM36和β-catenin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潜在机制;6.利用β-catenin抑制剂及过表达β-catenin的细胞系检测TRIM36同β-catenin相互作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7.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内检测TRIM36和β-catenin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8.检测临床食管癌组织中TRIM36和β-catenin的表达量。研究结果:1.和对照细胞相比,TRIM36在食管癌细胞系中低表达;2.过表达TRIM36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系的增殖能力;抑制TRIM36表达则能够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3.过表达TRIM36使食管癌细胞停滞在G0/G1期,同时也促进了食管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并降低β-catenin激活的Srvivin、Cyclin D1以及c-Myc的表达。抑制TRIM36表达则得到了相反的结果;4.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TRIM36和β-catenin相互作用,并且TRIM36可以在β-catenin的第625位赖氨酸处对β-catenin进行泛素化修饰;5.加入β-catenin的抑制剂XAV939可部分抵消抑制TRIM36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过表达β-catenin也可以部分抵消过表达TRIM36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6.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体内,过表达TRIM36显着抑制了食管癌细胞的生长,促进了食管癌细胞凋亡,而同时过表达β-catenin则可以部分抵消TRIM36的抑伟效应;7.临床食管癌病变组织样本中,和对照组织相比,TRIM36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而β-catenin则在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中高表达。结论:1.TRIM36在体外诱导食管癌细胞滞留在G0/G1期,减缓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更多的食管癌细胞凋亡;2.TRIM36促进人食管癌细胞β-catenin的泛素化修饰;3.TRIM36在异种移植小鼠体内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并促进食管癌细胞凋亡;4.在食管癌患者病变组织中,TRIM36表达量下调,β-catenin表达量上调。
王晶[3](2021)在《ApoA-I和SLPI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PCa是全球男性第五大癌症死因,2015年我国PCa新发病例约60300例,死亡病例约26600例,因此研究前列腺癌具有普遍意义,可造福于广大老年男性群体。在初诊时,绝大部分前列腺癌依赖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信号通路,激活下游大量靶基因表达以滋养肿瘤生长。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ADT)即去势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睾酮水平达90%以上。因此,即使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依然可以通过ADT治疗获得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然而经过约2年的有效期,绝大部分PCa都将进入去势抵抗性PCa(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阶段,在进一步使用新一代抗雄药物后,部分患者疾病进展,但肿瘤的组织学仍然保留腺泡细胞的特征,这部分肿瘤称为 CRPC-腺癌(CRPC-adenocarcinoma,CRPC-adeno)。另一部分患者进展为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NEPC)。作为CRPC的一种极具侵袭性的亚型,NEPC由于几乎不表达AR转导通路的标记物,因此对AR抑制无任何应答,临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绝大部分的PCa治疗均建立在AR通路的抑制上,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来缓解CRPC患者无药可用的窘境。前列腺癌的独特代谢特点和谱系可塑性是其转移和进展的重要机制。具体而言,前列腺癌的代谢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的代谢,可以利用谷氨酰胺和脂类物质通过三羧酸循环途径提供能量,以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A-I)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前列腺癌脂质代谢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谱系可塑性是PCa对去势治疗耐药和NEPC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通过转录因子SOX2介导,上调分泌性白细胞肽酶抑制剂(Secretory Leukocyte Peptidase Inhibitor,SLPI)的表达,使腺癌中的腔泡细胞转分化为NE细胞。我们拟从代谢调节和谱系可塑性两个角度阐述CRPC的进展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第一部分ApoA-I通过调节肿瘤代谢促进前列腺癌进展研究目的:研究不同阶段PCa组织中ApoA-I的表达,研究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代谢的关系,探讨ApoA-I促进激素依赖性PCa向CRPC进展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等多种方法比较ApoA-I在不同阶段前列腺组织(正常前列腺组织、原发性腺癌、CRPC-腺癌和NEPC)中的表达。分析APOA1(ApoA-I的编码基因)与CRPC和NEPC中重要标记基因的相关性。2.过表达LNCaP细胞中的APOA1和敲低LNCaP、PC3和C4-2细胞中的APOA1,利用MTS法、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了解ApoA-I表达水平对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的影响。ADT处理LNCaP细胞,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检测过表达ApoA-I后LNCaP细胞中衰老细胞的比例变化。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细胞培养基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利用液相质谱法分析细胞系中各种代谢物质的含量,了解不同细胞系中和不同ApoA-I表达水平下的细胞代谢状态有何不同。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法探索公共数据集,了解与原发性腺癌相比,PCa转移灶和NEPC中脂蛋白代谢通路激活情况。4.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探索N-Myc对PCa细胞中脂蛋白代谢通路的影响。过表达LNCaP细胞中的c-Myc和N-Myc,敲低PC3细胞中的c-Myc,通过Western blot验证基因修饰的效果,利用RT-qPCR测定APOA1 mRNA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1.ApoA-I在PCa组织中表达较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升高,在PCa转移组织和去势抵抗性PCa组织中较原发PCa病灶中表达升高。2.ApoA-I在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系RWPE-1中表达较少,在激素敏感性PCa细胞系(LNCaP和LAPC4)中表达稍增高,而在具有去势抵抗性的PCa细胞系(C4-2,DU145和PC3)中表达显着升高。3.APOA1与经典肿瘤抑制基因表达呈负相关,与CRPC和NEPC进展相关的重要基因正相关。4.过表达APOA1可以促进LNCaP细胞的存活、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并可使其对激素治疗产生抵抗。相反,敲低APOA1可以减弱PC3细胞的活力、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减弱C4-2细胞的活力,但对LNCaP细胞的活力无影响,考虑与其较低的基线表达有关。5.基因集富集分析提示,相对于原发性腺癌,PCa转移组织和NEPC中的脂蛋白代谢通路显着激活,有利于肿瘤生长。6.PC3和DU145细胞培养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在LNCaP和LAPC4细胞培养液中的含量,提示PC3和DU145细胞可以利用APOA1生成更多的脂质代谢产物,为肿瘤生长提供能量来源。与LNCaP细胞系相比,PC3细胞系中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如有氧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代谢、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氧化等)普遍被激活。过表达LNCaP中的APOA1和敲低PC3中的APOA1可以显着影响细胞的脂质代谢通路(如脂肪酸合成、脂肪酸链延长和脂肪酸降解等)。7.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N-Myc可激活PCa细胞的脂蛋白代谢通路。公共数据集中 APOA1 与 MYCN(MYCN Proto-Oncogene)和 MYC(MYC Proto-Oncogene)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过表达LNCaP中N-Myc和c-Myc均可以上调APOA1,而敲低PC3中c-Myc可以抑制APOA1的转录。结论:1.从正常前列腺组织到PCa原发性腺癌,再到CRPC-腺癌及NEPC,ApoA-I表达呈阶梯式升高。同时,ApoA-I可以促进PCa细胞的存活、增殖、侵袭和激素耐药,说明ApoA-I是PCa发病和进展中的重要促癌因子。2.APOA1受MYC家族调控,其高表达可以显着影响PCa的脂质代谢通路,促使PCa转变为产脂表型,并从激素依赖性PCa向去势抵抗性PCa进展。第二部分SLPI通过谱系可塑性促进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研究目的: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常发生于前列腺癌经长期激素治疗之后,对激素治疗无应答,成为临床治疗的顽疾,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此部分我们将研究不同阶段PCa组织中SLPI的表达,研究其表达水平与腔泡表型及NE表型的关系,探讨SLPI促进腺癌向NEPC进展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利用 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Oncomine、cBioPortal(The cBio Cancer Genomics Portal)和 CCLE(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等数据库中的数据,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SLPI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原发性腺癌、CRPC-腺癌及NEPC中的表达,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表达趋势,了解SLPI在PCa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分析SLPI的表达与AR标记物和NE标记物的不同相关性趋势,了解SLPI在AR通路和NE通路中的不同作用。敲低PC3中的SLPI观察其NE标记物的变化,过表达LNCaP中的SOX2,观察SLPI、NE标记物及AR相关标记物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相比正常前列腺组织,SLPI在AR通路活跃的原发性腺癌中表达下调,表明SLPI在病灶局限的原发性腺癌中被抑制。2.相比低分期(T2c及以下)PCa,高分期(T3a及以上)PCa中SLPI的表达出现上调,表明SLPI可能在进展期PCa中发生作用转变,而起致癌作用。3.相比原发性腺癌组织,SLPI在AR通路被抑制的PCa转移组织和NEPC中表达上调。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发现SLPI在高级别(Gleason≥8分)PCa中的蛋白表达高于低级别(Gleason≤7分)PCa。与局限期肿瘤相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 PCa(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PCa,S CNC,NEPC的一种组织学类型)组织含有更多的SLPI 阳性细胞。与上述结果一致,Western blot实验显示SLPI在两种不同的具有一定NE特性的细胞系(PC3和C4-MDVR)中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激素敏感的PCa细胞系(LNCaP和LAPC4)。公共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原发性腺癌,SLPI在转移灶和NEP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上调。4.由于SLPI在AR通路激活的腺癌中低表达,而在AR阴性的NEPC中高表达,我们进一步分析SLPI与AR及NE通路的关系。通过对TCGA、GEO和CCLE等多个PCa公共数据集的分析,我们发现SLPI与AR通路中的重要基因(AR,KLK3,KLK2,NKX3-1及TMPRSS2)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SLPI表达与AR通路呈负性调控关系。反之,SLPI与NE通路中的重要基因(ENO2,NCAM1,CXCR2及SOX2)呈正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SLPI的上调可以激活PCa中的NE通路。5.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ADT处理时间的延长,腔泡细胞中SLPI的表达逐渐升高,同时诱导NE标记物的表达,并抑制腔泡标记物的表达,细胞从腔泡表型逐渐转分化为NE表型。为了验证这一过程是可逆的,我们敲低NE细胞系PC3中的SLPI,发现经典NE标记物ENO2和SYP的转录水平也出现显着下调。6.SOX2是调控PCa细胞谱系可塑性的关键因子。SLPI与SOX2在PCa中表达呈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在PCa转移灶和NEPC中表现的更加显着。随后我们利用在线工具 MEME(Multiple Em for Motif Elicitation,http://meme-suite.org/)中的MAST工具,在SLPI的启动子区域找到SOX2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过表达LNCaP中的SOX2可以上调SLPI及NE标记物,同时下调AR相关标记物。因此我们推断SLPI可能受转录因子SOX2的调控来介导谱系可塑性。结论:1.SLPI表达与PCa的AR通路活性有关,在原发性腺癌中表达下调,而在AR通路被抑制的转移组织和NEPC中表达上调。2.SLPI与AR通路负相关,与NE通路正相关。3.SLPI由SOX2介导通过谱系可塑性促进PCa细胞谱系转变及NE分化,敲低SLPI可以逆转其NE特征。
石秦林[4](2021)在《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肾母细胞瘤转移侵袭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为儿童常见的恶性胚胎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涉及基因改变,染色体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近年来,研究表明TGF-β1在WT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复发及细胞的侵袭能力相关。但是,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TGF-β1在WT中表达的意义,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对WT差异性基因进行分析,寻找TGF-β1介导的下游基因表达,利用WT细胞及动物模型,对TGF-β1受体及下游基因进行干预,阐明TGF-β信号通路在WT发生和发展的意义,为临床综合治疗WT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检测WT中TGFβ/Smad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与临床资料相关性,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检测其对WT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的影响:(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0例肾母细胞瘤及癌旁对照组织样本TGFβ1和P-smad2/3表达水平;(2)采用CCK-8,划痕实验,侵袭实验和流式凋亡实验分别检测TβRI抑制剂,TGFβ激动剂对G40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3)构建WT动物模型,检测TβRI抑制剂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抑制剂对肝肾功代谢影响。第二部分:利用GEO及TCGA数据库筛选肾母细胞瘤核心基因:(1)采用R studio软件分别对GEO肾母细胞瘤数据集(GSE66405,G SE73209)和TCGA-Target-WT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差异性表达基因筛选,寻找三个数据集共同上下调基因;(2)采用David分析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富集的肿瘤信号通路;(3)利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进行蛋白交互网络分析,寻找到核心基因,GSEA分析核心基因受调控的上游基因;(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肾母细胞瘤核心基因的表达情况;(5)体外构建si-RNA模型,CCCK8,划痕实验和周期实验检测其对WT细胞的增殖,迁移,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第三部分:检测TGFβ1,c-MYC及CDC20在WT中表达相关性,抑制WT中TGFβ信号通路,检测其对下游MYC/CDC20介导细胞周期和EMT的影响:(1)WB检测肾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TGFβ1和cMYC和CDC20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其蛋白表达相关性;(2)采用TβRI抑制剂干预WT细胞系及荷瘤小鼠模型,WB检测及IP检测下游EMT相关蛋白(E-cad,N-cad,β-cat,CK)表达情况;(3)采用R as蛋白抑制剂干预WT细胞系,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情况;(4)沉默G401和SK-NEP-1中CDC20基因后,检测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TGF-β1,P-Smad2/3蛋白在WT中表达明显增高,且与患儿临床分期与肿瘤侵袭转移明显相关;(2)抑制TGF-β1受体I能够明显减少WT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增加肿瘤的凋亡能力;(3)通过荷瘤小鼠实验,采用TβRI抑制剂能够明显减少肿瘤组织的增殖,且抑制剂不具有肝肾功损害。第二部分:(1)本部分研究发现GSE66405,GSE73029,TCGA-T arget-WT共同上下调基因为44个和272个,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Ce ll cycle,Cell division cycle。(2)蛋白交互网络分析Top链接基因发现CDC20核心,且有更多关联性,其主要受上游MYC等基因调控。(3)si-CDC20转染WT细胞系G401及SK-NEP-1能够显下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同时,细胞在G2/M期停滞。第三部分:(1)TGFβ1和c-MYC和CDC20在WT中均表达增高,且三者具有正相关性;(2)抑制Ras蛋白后能够明显减少c-MYC,C DC20蛋白表达,并增加G2/M期蛋白(Securin and Cyclin B1 and C yclin A)表达水平;(3)抑制TβRI能减少N-cad,SMA,MMP7,β-cat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增加E-cad,CK表达表达;(4)si-CDC20能够明显增加WT细胞G2/M期蛋白(Securin and Cyclin B1 and Cyclin A))表达水平。结论:WT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原因,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通路后能够明显减少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涉及TGFβ/Smad信号通路调控Myc/CDC20造成细胞紊乱及TGFβ介导的肿瘤EMT。
营晓梅[5](2021)在《ANX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MYC对其调控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在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类型,包括滤泡上皮来源和滤泡旁细胞来源的肿瘤。滤泡状上皮来源的肿瘤包括最常见、预后较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经血运转移的滤泡状腺癌;预后较差的未分化癌。滤泡旁细胞来源的为髓样癌,可经淋巴结转移和血运转移。ANXA1是膜联蛋白,约38KD,一般情况下是由346个氨基酸形成的多肽链组成,归属于一类蛋白家族,在炎症及人类多种肿瘤中均有表达,但在甲状腺癌中少见报道。MYC是一类原癌基因,在多种癌症中均呈现上调趋势,也是一种转录调控因子,通过促进或抑制转录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等过程。本课题研究检测ANXA1及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状况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对ANXA1的调控的相关分子机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ANXA1及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MYC对ANXA1的调控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分析ANXA1和MY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相关性,收集附属阜阳医院病理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的石蜡标本,其中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5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3例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3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ANXA1蛋白在三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收集的新鲜组织标本,利用q RT-PCR的方法,分析ANXA1 mRNA和MYC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分析ANXA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购买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正常甲状腺滤泡状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对上述两种细胞中,ANXA1及MYC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应用慢病毒包装的方法,使正常甲状腺细胞中MYC基因过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抑制MYC基因表达,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研究ANXA1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能力。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得出ANX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现高表达趋势,MYC呈现低表达趋势,ANXA1与MYC呈现正相关;在石蜡标本和新鲜组织样本中,相对于甲状腺正常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ANXA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现高表达水平,而ANXA1 mRNA呈现低表达水平,MYC mRNA呈现高表达水平,结合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提示,ANXA1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大小、部位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对比甲状腺正常滤泡状细胞而言,ANXA1和MYC蛋白均呈现高表达,在过表达MYC的甲状腺滤泡状细胞中,ANXA1 mRNA呈现低表达,ANXA1蛋白呈现高表达;干扰MYC表达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ANXA1 mRNA呈现高表达,ANXA1蛋白呈现低表达;过表达MYC的正常甲状腺细胞中促进增殖;干扰MYC表达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抑制细胞增殖;过表达和干扰MYC对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ANXA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细胞中均呈现高表达水平,而ANXA1mRNA呈现下降趋势,MYC可以正向调控ANXA1蛋白,反向调控ANXA1 mRNA,过表达MYC可以促进正常甲状腺细胞增殖,干扰MYC可以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细胞增殖,过表达和干扰MYC对细胞凋亡无影响。
王玲[6](2021)在《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文中认为目的:胃癌对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严重负担。化学治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胃癌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及不耐受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其预后不佳。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成为胃癌研究的热点。双硫仑作为一种临床用戒酒药,在癌症中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双硫仑与铜联合可以增强其抗肿瘤能力。因此,为了给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药物,我们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同时探讨其效应机制。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以胃癌细胞株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毒性和增殖活力作用;使用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效应;使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凋亡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透射电镜、免疫印迹、瞬时转染和慢病毒稳定转染等多种方法从结构、分子和蛋白水平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自噬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21、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使用Seahorse XF24分析仪检测细胞中氧耗率和细胞外酸化率,研究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节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在体内研究中,以雄性Balb/C裸鼠为动物模型,使用MKN-45细胞建立胃癌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研究肿瘤体积大小,对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的表达,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记录裸鼠的体重,研究双硫仑联合铜在体内的毒副作用;通过Tunel凋亡染色及免疫组化(Beclin1、LC3、P53、γ-H2AX、Fzd7、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研究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体内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双硫仑联合铜抑制MKN-45细胞和BGC-823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力和侵袭迁移能力,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双硫仑联合铜也可以在体内抑制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率为48.24%)和增殖(Ki67的表达降低),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体外,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凋亡,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BCL2和BAX蛋白;在体内,双硫仑联合铜可以诱导凋亡,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增加。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在体外诱导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发生自噬和自噬流,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体,在蛋白水平上调Beclin 1和LC3的表达;通过瞬时转染GFP-LC3和稳定转染m RFP-GFP-LC3分别构建表达GFP-LC3和m RFP-GFP-LC3的胃癌细胞,双硫仑联合铜可以上调MKN-45细胞和BGC-823细胞中GFP-LC3和m RFP-GFP-LC3的表达。双硫仑联合铜可以增加活性氧、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蛋白水平上调P53、P21和γ-H2AX的表达,下调β-catenin、Cyclin D1、C-myc、Fzd7的表达。结论:双硫仑联合铜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及侵袭的能力,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通过调控应激反应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且在体内无明显毒性作用。双硫仑有潜力成为治疗胃癌的抗肿瘤药物。
杨小进[7](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第三种肿瘤类型,也是全球癌症相关致死的第四大因素。结直肠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普遍认为是环境因素和基因遗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KRAS等多种肿瘤致病基因的突变、P53等抑癌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修饰、信号通路调节异常、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的多层面调控等多种因素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非编码RNA的主要类型,是一种至少包含200个核苷酸且不编码蛋白的RNA,通过基因表达调控在结直肠癌的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ncRNA-DANCR被证明在多种肿瘤中扮演原癌基因的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理不清楚。方法:我们依托所在医院收集了 20对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以及84个包含病人5年生存期的结直肠癌组织,然后利用RNA-FISH对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DANC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DANCR的表达情况对DANCR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利用定量PCR对正常人结直肠上皮细胞和多株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中DANC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利用RNA-FISH对DANCR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为研究DANCR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我们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特异性的敲除SW480和HCT15细胞中DANCR的表达,然后在细胞水平利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流式凋亡检测和Hoechst染色对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和凋亡情况进行了检测。在动物水平的研究中,我们利用稳定敲除DANCR的SW480和HCT15细胞分别建立了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统计肿瘤重量。在明确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western blotting对稳定敲除DANCR的SW480和 HCT15 细胞中 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9、p53、cyto C、Bcl-2 和 Bcl-xL 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 3、p53和cyto C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1)DANC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病人预后负相关:在对20对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RNA-FISH染色结果表明DANC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DANCR在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主要表达在细胞浆中;进一步的生存期分析表明DANCR高表达的结直肠癌病人常伴随更差的5年生存期。2)敲除DANCR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发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利用慢病毒介导的shDANCR稳定感染SW480和HCT15细胞能显着抑制SW480和HCT15细胞中DANCR的表达;稳定敲除DANCR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能显着抑制结直肠癌增殖和克隆形成,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发生;稳定敲除DANCR的表达在动物水平能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3)敲除DANCR促进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敲除DANCR促进 SW480 和 HCT15 细胞中 Caspase 3、Caspase 8 和 Caspase 9 蛋白的表达,DANCR敲除的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有更多Caspase 3阳性的细胞;敲除DANCR促进SW480和HCT15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DANCR敲除的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有更多p53阳性的细胞;敲除DANCR促进SW480和HCT15细胞中Cyto C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Bcl-2和Bcl-xL蛋白的表达,DANCR敲除的SW480和HCT15皮下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有更多Cyto C 阳性的细胞。结论:DANC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病人的良好预后呈显着负相关。DANCR主要定位于结直肠癌细胞的胞浆中,敲除DANCR的表达能通过促进线粒体相关凋亡的发生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以上研究表明DANCR是一个结直肠癌治疗和预后的潜在靶点。
潘艳玲[8](2020)在《BPTF促进胶质瘤的进展和预示不良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BPTF(Bromodomain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是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参与染色体转录调控和染色质重塑,在胎脑中高表达,具有调控胚胎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功能。其表达异常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分化发育异常、产生肿瘤,但目前尚未有BPTF与胶质瘤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在肿瘤公共数据库Oncomine中搜索BPT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发现BPT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继之,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瘤及瘤周正常脑组织中BPTF的表达,结果显示胶质瘤组织中BPT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接下来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113例胶质瘤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BPTF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脑组织中BPTF呈阴性表达,大部分胶质瘤组织中BPTF呈阳性表达,并根据BPTF的表达水平将其分为BPTF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进一步统计分析BPTF表达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BPTF表达与WHO分级、肿瘤大小明显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显示BPTF高表达组预示着更短的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此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BPTF的表达是胶质瘤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提示其可作为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BPTF在胶质瘤中的具体生物学作用,检测了 BPTF在人胶质瘤常用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合适细胞,其后建立了 BPTF过表达的LN229细胞系和BPTF敲低的U251细胞系。通过细胞MTT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以及对Ki67的检测,发现过表达BPTF可显着增加LN229的增殖能力,而敲低BPTF明显抑制U251的增殖能力。此外,通过Transwell迁移、划痕愈合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过表达BPTF显着增加了 LN229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敲低BPTF可显着降低U251细胞的运动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预BPTF表达的LN229细胞及U251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变(EMT)标志物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初步证实BPTF可在体外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EMT样改变。此后,为进一步研究BPTF促进胶质瘤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PTF与c-MYC可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通过检索染色质免疫沉淀数据库Ominer和ChIP-Atlas发现BPTF可与c-MYC的启动子区域结合调控其转录。进一步,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显示c-MYC的mRNA和蛋白在BPTF过表达的LN22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而在敲低BPTF的U251细胞中表达均明显减少。同时检测c-MYC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和EMT的关键调控元件Cyclin D1、MMP2、MMP7和Snail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在BPTF过表达的LN229细胞中c-MYC表达上调,同时Cyclin D1、MMP2、MMP7和Snail的mRNA及蛋白表达也明显上调,而在敲低BPTF的U251细胞中呈相反改变。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BPTF可能通过激活c-MYC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增殖、侵袭转移和诱导EMT,最终促进胶质瘤进展,导致不良预后。总之,本研究初步表明,BPTF可作为一个重要的胶质瘤预后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杜江[9](2020)在《MiRNA-451调控c-Myc在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别观察miRNA-451、c-Myc以及E-cadherin在三阴性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相互关系,验证miRNA-451与c-Myc表达之间可能存在的调控关系,通过慢病毒转染,观察miRNA-451不同表达水平下c-Myc、E-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以及调控c-Myc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以及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6-08至2018-0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标本16例,采用自身配对的方式对乳腺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作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miRNA-451、c-Myc及E-cadherin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2)首先构建c-Myc 3’UTR野生及突变质粒,生物信息方法分析并预测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PCR方法扩增c-Myc基因3’-UTR序列,连接于荧光素酶报告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以海肾荧光素酶作为对照,检测细胞干预前后萤光素酶变化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以萤火虫/海肾荧光素酶比值表示;(3)构建稳定的MDA-MB-231细胞,培养稳定传代2-3代后,分为五组:1)BLANK组(不转染任何质粒);2)miRNA-451-mimics-NC(拟似物阴性对照组);3)miRNA-451-mimics4(拟似物组);4)miRNA-451-inhibitor-NC(抑制物阴性对照组);5)miRNA-451-inhibitor(抑制物组),使用PCR方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中miRNA-451、c-Myc及E-cadherin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侵袭,流失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情况。结果:1)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c-Myc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t=-2.447,P=0.022),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miRNA-451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t=3.799,P=0.001),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t=2.309,P=0.028),c-Myc、miRNA-451与E-cadherin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2.489,P=0.021),c-Myc、miRNA-451以及E-cadherin表达情况与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2)数据库检测结果显示miRNA--451与c-Myc存在互补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miRNA-451mimic能够与c-Myc基因3’-UTR结合并抑制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载体中的报告荧光活性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451与c-Myc基因存在互补区域,miRNA-451通过结合c-Myc3’UTR区下调c-Myc的表达,c-Myc是miRNA-451抑制乳腺癌EMT和侵袭转移的主要靶标基因。3)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转染miRNA-451-mimics后,c-Myc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E-cadherin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转染miRNA-451-inhibitor后,c-Myc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E-cadherin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过表达miRNA-451后,不仅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检测提示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从而促进细胞凋亡。三阴性乳腺癌中miRNA-451过表达可抑制肿瘤活性。c-Myc在高转移潜能的三阴性乳腺癌中过表达,miRNA-451的过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EMT和侵袭转移。结论:(1)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c-Myc呈高表达状态,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miR-451以及E-cadherin呈低表达状态,并呈负向相关的关系;(2)miRNA-451与c-Myc具有互补结合位点,并存在负向靶标调节关系,c-Myc是miRNA-451的下游靶基因;(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miRNA-451的表达沉默可导致c-Myc的过表达,从而下调E-cadherin的表达,导致EMT以及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
沈明月[10](2019)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KG-1a细胞株建立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体外模型,研究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KG-1a细胞线粒体凋亡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验证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与线粒体结构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及其他相关信号通路。采用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并进行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为确定相关药物治疗靶点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检测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有效成分,借助生信分析预测药物可能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靶点。2.培养人白血病KG-1 a细胞作为体外研究平台,CCK8法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细胞的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学改变,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来观察中药对KG-1a细胞株氧化呼吸功能的影响。seahorse XF24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检测细胞能量代谢受到重要的影响。3.高通量基因测序,GO和KEG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机制。4.micro 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通路相关凋亡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LC-MS共检测到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有9580个物质峰,其中代谢物数量为3336,通过富集分析,有效成分与调节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2.CCK8法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细胞的有效时间和浓度为0.2mg/mL,24h,药物干预后线粒体活性氧簇水平提高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Ⅱ、Ⅲ、Ⅳ有显着差异,能量代谢显着抑制。3.高通量基因测序筛选得到差异的LncRNA和差异的mRNA,通过靶基因富集和分析,发现中药干预后的白血病细胞组中的通路和靶基因与氧化呼吸和能量代谢有关联,验证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影响白血病细胞KG-1a的凋亡。4.通过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MicroRNA 125a 转染,促凋亡蛋白 p53、bax、caspase-3、caspase-8 和 caspase-9 的表达增加,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的表达减少。结论:1.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含有干预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有效成分。2.中药复方颗粒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并对白血病细胞的氧化呼吸和能量代谢有干预作用。3.中药复方可通过NF-κB途径影响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
二、c-myc与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基因的转录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myc与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基因的转录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TRIM36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TRIM36和β-caten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RIM36对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及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TRIM家族成员在肿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功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articles |
Article Ⅰ |
Article Ⅱ |
附:原始资料 |
(3)ApoA-I和SLPI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ApoA-I通过调节肿瘤代谢促进前列腺癌进展 |
背景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LPI通过谱系可塑性促进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 |
背景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一)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二) |
(4)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肾母细胞瘤转移侵袭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TGF-β/Smad信号介导肾母细胞瘤转移和侵袭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基于GEO和 TCGA数据库对肾母细胞瘤差异基因筛选与鉴定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TGF-β调控MYC/CDC20 引起肾母细胞瘤细胞周期紊乱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肾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靶及靶向治疗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ANX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MYC对其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石蜡样本收集 |
2.2.3 新鲜组织样本收集 |
2.2.4 石蜡切片染色 |
2.2.5 qRT-PCR检测 |
2.2.6 细胞培养 |
2.2.7 慢病毒包装 |
2.2.8 细胞转染 |
2.2.9 qRT-PCR检测各细胞中ANXA1表达情况 |
2.2.10 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中ANXA1及MYC的表达情况 |
2.2.11 细胞增殖 |
2.2.12 细胞凋亡 |
2.2.13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ANXA1和MYC在TCGA数据库中表达情况 |
3.2 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结果 |
3.3 qRT-PCR结果 |
3.4 临床数据与病理结果分析 |
3.5 慢病毒转染结果验证 |
3.6 qRT-PCR检测ANXA1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3.7 Westen blot检测ANXA1及MYC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3.8 细胞增殖结果 |
3.9 细胞凋亡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ANXA1与MYC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胃癌的研究进展 |
1.1.1 胃癌的治疗现状 |
1.1.2 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
1.2 双硫仑的研究进展 |
1.2.1 双硫仑的抗肿瘤作用 |
1.2.2 双硫仑联合铜的抗肿瘤作用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实验药物 |
2.1.3 质粒 |
2.1.4 实验试剂 |
2.1.5 实验仪器 |
2.1.6 实验相关抗体 |
2.1.7 相关液体的配置及保存方式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CK-8细胞增殖(活力)检测 |
2.2.3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
2.2.4 细胞划痕实验 |
2.2.5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
2.2.6 细胞凋亡检测 |
2.2.7 细胞自噬检测 |
2.2.8 活性氧的检测 |
2.2.9 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自噬、DNA损伤修复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 |
2.2.10 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的检测 |
2.2.11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 |
2.3.2 双硫仑联合铜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
2.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作用 |
2.3.4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中的侵袭效应 |
2.3.5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凋亡效应的调控 |
2.3.6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
2.3.7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 |
2.3.8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2.3.9 双硫仑联合铜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双硫仑联合铜对人胃癌细胞的体内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相关仪器 |
3.1.4 实验相关抗体 |
3.2 实验方法 |
3.2.1 胃癌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
3.2.2 苏木精-伊红染色 |
3.2.3 Tunel染色 |
3.2.4 免疫组化染色 |
3.2.5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 |
3.3.2 双硫仑联合铜对胃癌皮下移植瘤凋亡和自噬效应 |
3.3.3 双硫仑联合铜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中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 缩略词简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
2.3.2 慢病毒制备及感染细胞 |
2.3.3 RNA提取 |
2.3.4 RNA的质量检测 |
2.3.5 定量PCR实验 |
2.3.6 蛋白提取 |
2.3.7 BCA蛋白定量 |
2.3.8 Western blotting |
2.3.9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2.3.10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2.3.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12 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2.3.13 皮下移植瘤实验 |
2.3.14 TUNEL实验 |
2.3.15 免疫组化实验 |
2.3.16 FISH染色(细胞爬片) |
2.3.17 FISH染色(结直肠癌组织) |
2.3.18 siRNA瞬时转染 |
2.3.19 质粒瞬时转染 |
2.3.20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lncRNA-DANCR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 |
lncRNA-DANCR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 |
lncRNA-DANCR在结直肠癌细胞中高表达,定位于胞浆中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中细胞凋亡发生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中Caspase凋亡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凋亡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中p53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抑制调控结直肠癌细胞中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
敲除lncRNA-DANCR表达调控结直肠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8)BPTF促进胶质瘤的进展和预示不良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BPT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BPTF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BPTF通过c-MYC促进胶质瘤进展的机制探索 |
1 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简表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MiRNA-451调控c-Myc在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阴性乳腺癌、癌旁组织中miRNA-451、c-Myc与 E-cadherin的检测以及临床资料分析 |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NA-451、c-Myc以及E-cadherin基因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验证miRNA-451与c-Myc靶向调控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miRNA-451 基因对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10)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 |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1 历代医家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在治疗白血病目前的实验研究思路 |
2 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目前的实验研究思路 |
三、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 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与氧化呼吸功能障碍 |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 |
3 线粒体DNA |
4 线粒体异常与白血病 |
5 基因通路 |
6 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标志物的国内外研究 |
实验部分 |
一、基于LC-MS的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储存液的物质基础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分析 |
4 结论 |
二、QLYSQD诱导人髓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三、QLYSQD对KG-1a细胞株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器材与设备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透射电镜制片步骤 |
4 观察结果 |
5 讨论 |
四、QLYSQD对KG-1a细胞株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 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的检测 |
1 实验用品和试剂 |
2 方法 |
3 QLYSQD对KG-1a细胞呼吸链复合体活力值的影响 |
(二) 中药干预KG-1a细胞对线粒体活性氧簇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1 方法 |
2 结果 |
(三) 讨论 |
五、QLYSQD对KG-1a细胞株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的影响 |
(一)XF24线粒体压力测试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六、高通量测序联合分析QLYSQD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七、探讨microRNA-125a过表达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一、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与肿瘤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四、c-myc与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基因的转录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TRIM36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张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3]ApoA-I和SLPI促进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其机制研究[D]. 王晶. 山东大学, 2021(11)
- [4]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肾母细胞瘤转移侵袭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D]. 石秦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ANX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MYC对其调控的研究[D]. 营晓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双硫仑联合铜通过调控应激反应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D]. 王玲. 兰州大学, 2021(09)
- [7]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小进. 苏州大学, 2020(06)
- [8]BPTF促进胶质瘤的进展和预示不良预后的研究[D]. 潘艳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MiRNA-451调控c-Myc在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的研究[D]. 杜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D]. 沈明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肿瘤论文; 大肠癌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肿瘤细胞论文; β-catenin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