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蚕品种几个性状的调查

雄蚕品种几个性状的调查

一、雄蚕品种若干性状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玲[1](2021)在《雄蚕丝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科研工作者们对蚕丝的研究抱有很大的兴趣,并且一直致力于提高蚕丝的性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一系列优势性状,如抵抗力较强、体质较强健,在四龄、五龄的生长速度较快,食桑量较少等,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茧丝绸行业的经济效益。雄蚕丝作为一种新型蚕丝,与市场上流通的由雌雄蚕茧混合缫制的普通蚕丝相比,具有茧丝长、净度优、生丝等级高、织物弹性好等特点,是一种缫制高品位生丝的理想原料。目前获得纯净的雄蚕丝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性别特征鉴别雄蚕与雌蚕,将其分开饲养、缫丝;二是培育专门的雄蚕品种,直接获得雄蚕茧。因对雄蚕丝的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尚不够系统与深入,对雄蚕丝与雌蚕丝的差异性还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无法根据雄蚕丝的特性配套相应的生产工艺,从而不能发挥雄蚕丝及其制品的性能优势。对于市场上出现的雄蚕丝及其制品也无法鉴别,不利于雄蚕丝的开发与应用。因此,系统深入的对雄蚕丝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并与雌蚕丝作对比,分析其差异性,能为雄蚕丝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是开发应用雄蚕丝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以普通白色家蚕茧为原料,对比分析了雄蚕茧与雌蚕茧的茧质差异;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雄蚕丝与雌蚕丝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测试技术对雄蚕丝与雌蚕丝的二级结构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研究了雄蚕丝与雌蚕丝的吸放湿性能、热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分析了雄蚕丝与雌蚕丝的组成成分。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雄蚕茧与雌蚕茧的茧质调查发现,雄蚕茧的茧型与蛹重都小于雌蚕茧,雌蚕茧的茧长、茧宽分别比雄蚕茧高约5.40%和7.24%。雌蚕茧的全茧量比雄蚕茧高约25.50%,但雄蚕茧的茧层率比雌蚕茧高约19.53%。雄蚕茧各茧层的丝胶含量小于雌蚕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雄蚕丝与雌蚕丝的横截面都近似为三角形,但雄蚕丝的截面尺寸明显小于雌蚕丝。两种蚕丝的纵向表面光滑,雄蚕丝的纤度小于雌蚕丝,其中雌蚕丝的平均直径约为(12.34±0.98)μm,雄蚕丝的平均直径约为(11.01±0.15)μm。透射电镜结果表明,雄蚕丝与雌蚕丝都能观察清楚的晶格条纹,但两者的晶格条纹差异明显。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两种蚕丝的基本结构相同。两种蚕丝都含有β-折叠、α-螺旋/无规卷曲以及β-转角结构,其中雄蚕茧各茧层蚕丝中β-折叠含量大于雌蚕丝,平均高约24.09%,雄蚕茧各茧层的结晶度大于雌蚕茧,平均高约6.35%。热分析结果表明,雄蚕丝的热分解温度较高,分解后的残余质量大于雌蚕丝。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干态下,雄蚕丝的平均断裂强度比雌蚕丝高约6.87%,平均初始模量高约6.24%,平均断裂伸长率低约5.83%。在湿态下,雄蚕丝的平均断裂强度比雌蚕丝高约4.55%,平均初始模量高约3.10%,平均断裂伸长率比雌蚕丝低约6.67%。酸性染料染色,雄蚕丝相对于雌蚕丝,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性能。活性染料染色,雄蚕丝的上染率较高,染色后蚕丝试样的表观深度较深。雄蚕丝与雌蚕丝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下的结果表明,两种蚕丝含有的组分种类基本相同,但组分间的相对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廖鹏飞,陈安利,罗顺高,李继娅,李琼艳,刘敏,范永慧,吴克军,黄俊荣,董占鹏[2](2021)在《春秋兼用雄蚕品种镇781×红平6的育成》文中指出为适应市场对细纤度蚕丝的需求,以健康性较强的限性斑纹品种2033为母本,中细纤度的多丝量品种781为父本,定向转育成限性斑纹品种镇781;以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2为供体,含多化性血缘的细纤度品种7532为受体,采用雌回交法育成红平6。两者组配成雄蚕品种镇781×红平6,其雄蚕率达98%以上,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相比,实验室鉴定的龄期经过减少约1 d,虫蛹率(91.00%)、茧层率(25.68%)、茧丝长(1 352.97 m)和干茧出丝率(43.93%)分别增加3.77百分点、4.00百分点、26.04%和6.33百分点,茧丝纤度(2.43 dtex)细16.54%,净度(95.85分)提高1.52%;农村鉴定的龄期经过缩短约0.5 d,虫蛹率94.30%、全茧量1.63 g、茧层率25.91%、茧丝长1 371.5 m、茧丝纤度2.54 dtex、净度95.3分。镇781×红平6是一对健康好养、产丝量高、茧丝纤度细和茧丝质量好的雄蚕品种,适合在云南蚕区春秋期推广饲养,可生产用于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原料茧。

王欣,沈兴家[3](2017)在《特殊蚕品种培育现状及审定指标探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蚕丝业对蚕品种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特殊蚕品种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尚未见特殊蚕品种审定的研究报道。概述了目前我国特殊蚕品种培育应用现状,包括抗性蚕品种、雄蚕品种、三眠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彩色茧蚕品种等;提出了特殊蚕品种的鉴定方法,各类特殊蚕品种的审定指标,以期为开展特殊蚕品种的鉴定审定提供借鉴。

张桂征,张雨丽,黄文功,韦博尤,苏红梅,黄玲莉,蒙艺英,罗坚,闭立辉[4](2015)在《广西家蚕育种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了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自2005—2014年在家蚕育种方向、育种技术、育成品种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十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家蚕育种最突出的特点是家蚕品种多元化研发;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创新家蚕品种资源,在抗病家蚕品种选育、雄蚕品种选育、转基因家蚕品种选育、适宜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选育、活蛹缫丝技术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做了大量的探索,先后育成"桂蚕2号"、"桂蚕F95"、"桂蚕H9"、"桂蚕N2"、"桂蚕3号"、"桂蚕4号"等6对家蚕品种,并通过了广西省级审定;为广西蚕业今后的多元化发展储备新品种。随着产业逐渐向多元化、省力高效转型,对家蚕品种的需求将提出更多的要求,强抗病抗逆性、优质高产、高效易繁等将成为选育的重点目标。为加快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要加强与国内外家蚕育种单位的交流合作,促进品种资源的交换与流动,培育适合亚热带省力高效的强健、多抗、优质、高产、易繁的优良家蚕品种。

吴浩,张文[5](2015)在《生物的“变异与进化”》文中研究表明热点一、变异类型的判断角度(一)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变异类型(1)根据亲代基因型判定:(1)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2)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2)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定:

魏国清[6](2013)在《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形成机理及SSR分子定位研究》文中提出家蚕既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又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家蚕种类繁多,有表型各异的突变体,每种突变体都蕴含着重要的基因资源。家蚕普斑(+p)作为幼虫斑纹正常型,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经典连锁图谱中第二连锁群0.0cM处;家蚕散卵性状(No-glue, Ng)在遗传方式上遵循伪母性遗传,对粘着性卵显性,控制该突变性状的基因位于第十二号染色体经典连锁图谱的28.0位点上。本文以正常家蚕品种P50为对照,对Ng突变品种H9的生殖腺、粘液腺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并且测定了产卵前后粘液腺内容物中糖、游离氨基酸、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鉴定了H9与P50粘液腺的主要差异蛋白并对该蛋白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根据家蚕第二、第十二连锁群信息,设计引物对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进行SSR分子定位、连锁分析与遗传图谱整合。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可遗传的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P50与H9的生殖腺的形状未见明显差异,但粘液腺的形态大小及内容物含量等差别较大,P50粘液腺比H9粘液腺要大(羽化当日),P50粘液腺产卵后缩小,而H9粘液腺产卵后未见明显变化。H9的粘液腺内容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比P50的低,其粘度也明显低于P50,H9与P50粘液腺分泌物中糖、游离氨基酸、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在出蛾当日达到最大,分别为9.32μg/mL,0.086mg/mL,0.007mg/mL,8.7mg/mL而在对照品种P50中却分别达到15.35μg/mL,0.117mg/mL,0.024mg/mL,15.3mg/mL。另外,双向电泳分析显示两个品种的的粘液腺蛋白存在差异,经MALDI-TOF MS鉴定主要差异蛋白为单核内皮激活多肽Ⅱ(EMAP Ⅱ)。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其它物种的EMAP Ⅱ基因设计引物,分别以DNA和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经克隆、测序和分析后获得家蚕P50与H9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的基因序列和‘cDNA序列,解析了H9EMAP Ⅱ基因的结构,分析了家蚕EMAP 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预测其理论分子量为32kDa,理论等电点为8.31。家蚕H9EMAP Ⅱ基因DNA的全长为1177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其开放阅读框为870bp,编码289个氨基酸残基。通过比对发现,家蚕H9和P50的EMAP Ⅱ的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有4处变异,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处变异,544处AAG突变为ACG,使其编码的赖氨酸被苏氨酸替代;740处ATG突变为GTG,导致甲硫氨酸突变为缬氨酸;1134TTT突变为TTC,同为笨丙氨酸密码子,属无义突变,1144处GTT突变为GTC,其编码的亮氨酸被丝氨酸替代。用邻接法构建的进化树显示家蚕与二化螟亲缘关系最近,与哺乳动物人和小鼠的距离较远。半定量RT-PCR表明家蚕EMAP Ⅱ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的时期和组织的特异性。EMAP Ⅱ基因在不同时期粘液腺的表达是有差异的,在出蛾当天的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又开始下降;家蚕EMAP Ⅱ基因除了在头、表皮中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在其它组织中都表达且表达量无特别明显的差异。将家蚕的EMAP Ⅱ基因的ORF连接至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菌株中,用不同浓度的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目的蛋白得到了稳定的诱导表达。利用正常家蚕品种P50和Ng突变品种H9构建回交群体对+P基因和Ng基因进行SSR定位和连锁分析。从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第2连锁群上的15对SSR标记引物筛选出3对与+p基因连锁的SSR引物,构建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22.5cM,+P基因被定位在11.3cM处,位于标记S0206和S0211之间且距离S0206最近,为3.0cM。Kaikoblast分析结果表明,S0206和S0211之间物理距离为995Kb,进一步分析显示有家蚕基因组中有三个基因距离+P较近,分别是BGIBMGA009689, BGIBMGA009688和BGIBMGA009687,其中BGIBMGA009689最近,仅为19.1Kb。从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第12连锁群上的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对SSR引物与Ng基因连锁,构建了一个全长为36.4cM的分子连锁图,Ng基因被定位在15.9cM处,位于S1202和S1203标记之间且距离S1202最近,为7.4cM。Kaikoblast分析结果表明S1202与S1203之间物理距离为181.7Kb,进一步分析显示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有四个基因距离Ng基因较近,分别是BGIBMGA005833、BGIBMGA005834、BGIBMGA005835和BGIBMGA005836,其中BGIBMGA005834距离Ng最近,仅为16Kb。上述结果初步阐明了家蚕斑纹限性及天然散卵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家蚕EMAP Ⅱ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以后对研究家蚕EMAP Ⅱ蛋白的真核表达、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SSR标记对+p和Ng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为进一步对+p和Ng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了基础;由于+P和Ng基因决定重要的生产性状,本研究为利用+P和Ng基因的SSR精细图谱进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

李亚洁,王凤成,米锐,温志新,李学军,孟楠,孙永欣,都兴范,李树英[7](2012)在《柞蚕性别与5龄血液蛋白含量及茧质性状相关性的分析》文中提出在柞蚕生产中,一般情况下雌雄比为1∶1,由于雌雄蚕的经济性状存在明显差异.近几年来,蚕业工作者一直将蚕的性别控制作为蚕丝学基础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2]。蛋白质是丝素、丝胶和绢丝物质的重要组分,是茧质优劣和茧层率高低的主要生化指标,5龄雌雄蚕的血液蛋白含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雌雄茧全茧量、茧层量

廖鹏飞,朱水芬,白兴荣,黄平,冉瑞法,黎勇谋,杨继芬,董占鹏[8](2012)在《几个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与限性斑纹母本的配合力测定》文中指出以限性斑纹品系Y7、JS、MC为母本,性连锁平衡致死系sd2、px2、YH4、8、12和YH18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测试分析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不同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配合力不同,同一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不同性状间的配合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性连锁平衡致死系18的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分别为2.83和3.07;雄蚕杂交组合Y7×YH18的万蚕产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为4.32),Y7×YH8的万蚕茧层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大(为5.08);而MC×sd2在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方面的配合力总效应值均为最高(分别为9.92和8.96)。以配合力效应值为选择依据,筛选出产茧量和茧层量预期较高的雄蚕杂交组合MC×sd2,实验室饲养结果表明,该组合的综合性状优良,茧丝生产性能较好。

陈小龙[9](2011)在《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对现行推广的雄蚕品种与3个常规品种茧进行了茧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干壳量高、茧幅整齐度高、全茧量低、含胶率低等特点,雄蚕蛹的鲜量、干量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绘出了雄蚕茧的恒温干燥曲线图,确认雄蚕茧的干燥规律与常规品种相似,但干燥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分析了雄蚕茧的茧质性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廖鹏飞[10](2010)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的创新及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文中指出丰富的育种素材和成熟的育种方法是育成优良家蚕品种的关键和基础。本论文利用引进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sd2、px2和普通家蚕品系Y8、HY作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回交和测交等方法,开展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种质资源的创新、配合力的测定分析、优势杂交组合的亲本筛选与组配、以及候选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测试等研究内容,对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材料的创新和利用进行了探索,为快速高效选育得到雄蚕率高、经济性状表现好的雄蚕品种奠定种质和技术基础,对实现专养雄蚕和促进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采用雌雄连续回交法或回交充血法获得了新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YH4、YH8、YH12、YH18并进行了性状固定。新建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与其亲本在实验室试养比较发现,采用雌雄连续回交法和回交充血法获得的新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性状因亲本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与其采用的回交亲本相比,采用雌雄连续回交法得到的新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性状表现与其回交亲本更接近,因此,在效果上以雌雄连续回交法为好。2、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法,对新建和引进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为父本,优良常规家蚕品种为母本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性状比较、配合力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的雄蚕率高达97.83%,说明2种创新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各杂交组合在经济性状和配合力方面都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表明3个母本和6个父本对其组配的杂交一代的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的影响是较大的。依据配合力效应的估算值,选择期望值较高的母本MC、父本sd2和YH18,组配得到优势杂交组合MC×sd2、MC×YH18。3、以春用品种菁松×皓月为对照,新组配的候选杂交组合MC×sd2、MC×YH18为试验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组配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杂交组合MC×sd2、MC×YH18的雄蚕率高,健康好养、产茧量和产丝量都较高,丝质优良,具有较强的生产性能。采用雌雄连续回交法和回交充血法创建新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可以有效地丰富雄蚕品种的育种素材;依据配合力的测定分析可以从繁多的亲本中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育种亲本,有利于快速高效地选育出性状优良的雄蚕品种。

二、雄蚕品种若干性状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雄蚕品种若干性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雄蚕丝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蚕丝的发展
        1.1.1 蚕丝的起源
        1.1.2 蚕丝的吐丝机理
        1.1.3 蚕丝的组成与结构
        1.1.4 蚕丝的性能
    1.2 雄蚕丝的发展
        1.2.1 雄蚕的优势
        1.2.2 雄蚕丝的生产途径
        1.2.3 雄蚕丝的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雄蚕丝与雌蚕丝的结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茧幅、茧层率分析
        2.2.2 各茧层含胶率分析
        2.2.3 扫描电镜分析
        2.2.4 透射电镜分析
        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6 X射线衍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茧幅、茧层率差异性分析
        2.3.2 各茧层丝胶含量分析
        2.3.3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2.3.4 透射电镜结果分析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2.3.6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雄蚕丝与雌蚕丝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吸、放湿性能测试
        3.2.2 热学性能测试
        3.2.3 力学性能测试
        3.2.4 染色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吸、放湿性能分析
        3.3.2 热学性能分析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染色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雄蚕丝与雌蚕丝的组成成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鲜茧壳组分的提取
        4.2.2 液相色谱测试
        4.2.3 气相色谱-质谱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相色谱分析
        4.3.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春秋兼用雄蚕品种镇781×红平6的育成(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1.1 中系斑纹限性品种镇781的选育
    1.2 日系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6的育成
2 成绩鉴定
    2.1 杂交组合实验室鉴定成绩
    2.2 农村饲养鉴定成绩
    2.3 蚕种试繁成绩
3 品种性状及饲养要点
    3.1 原种镇781
        3.1.1 品种性状
        3.1.2 饲育要点
    3.2 原种红平6
        3.2.1 品种性状
        3.2.2 饲育要点
    3.3 一代杂交种镇781×红平6
        3.3.1 品种性状
        3.3.2 饲育要点
4 小结

(3)特殊蚕品种培育现状及审定指标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特殊蚕品种培育应用现状
    1.1 耐氟化物蚕品种
    1.2 雄蚕品种
    1.3 抗Bm NPV蚕品种
    1.4 三眠蚕品种
    1.5 粗纤度蚕品种
    1.6 其它特殊蚕品种
2 特殊蚕品种的鉴定与审定
    2.1 鉴定方法
    2.2 审定指标
        2.2.1 审定指标确定的原则
        2.2.2 审定指标及其确定的依据
3 小结

(4)广西家蚕育种十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家蚕品种选育方向的变化
2 家蚕品种的选育
    2.1 品种资源收集与保存
    2.2 家蚕育种方法与技术的发展
    2.3 新育成的家蚕品种及特性
3 展望

(6)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形成机理及SSR分子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蚕突变体及其突变基因研究进展
        1.1 家蚕突变体资源研究概况
        1.2 家蚕突变基因研究进展
    2 家蚕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分子标记
        2.2 DNA分子标记
        2.3 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 家蚕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3.1 家蚕经典遗传图谱
        3.2 家蚕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3.3 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
    4 家蚕粘液腺的研究进展
        4.1 家蚕粘液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
        4.2 家蚕粘液腺分泌物
    5 家蚕限性育种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生物学特征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生物学特征
        2.2 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性状品种的组织器官变异情况
        2.3 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产生机理
        2.4 H9与P50品种粘液腺蛋白差异及主要差异蛋白纯化与鉴定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常用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生物学特征观察
        3.3.2 粘液腺内容物理化性质
        3.3.3 卵表面胶着物质含量的测定
        3.3.4 粘液腺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3.3.5 差异蛋白的快速纯化
        3.3.6 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观察
        4.2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的生殖腺及粘液腺观察
        4.2.1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生殖腺的形状观察与比较
        4.2.2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粘液腺的形状观察与比较
        4.2.3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品种粘液腺提取物的光谱学性质及粘度
        4.2.4 不同发育时期粘液腺分泌蛋白含量的测定
        4.2.5 不同发育时期粘液腺内容物中糖含量的测定
        4.2.6 粘液腺内容物中游离氨基酸和脂类含量的测定
        4.2.7 卵表面胶着蛋白的含量比较
        4.2.8 粘液腺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4.2.9 差异蛋白的纯化与质谱分析
    5 讨论
        5.1 家蚕斑纹性状的遗传及应用
        5.2 家蚕粘液腺形态与其分泌蛋白的作用
    6 结论
第三章 斑纹限性兼散卵家蚕EMAP 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家蚕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EMAP Ⅱ基因的克隆
        2.2 家蚕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转录水平的研究
        2.3 家蚕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的原核表达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常用溶液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的饲养及组织的提取
        3.3.2 家蚕基因组DNA及RNA的提取
        3.3.3 EMAP Ⅱ基因的扩增
        3.3.4 家蚕EMAP 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3.3.5 家蚕EMAP Ⅱ转录水平的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家蚕基因组DNA及总RNA的检测
        4.2 第一链cDNA浓度的测定
        4.3 家蚕EMAP Ⅱ基因PCR扩增结果
        4.4 H9 EMAP Ⅱ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4.5 家蚕EMAP 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5.1 氨基酸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
        4.5.2 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4.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7 家蚕EMAP Ⅱ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4.8 不同条件下的原核表达
        4.9 家蚕EMAP Ⅱ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5 讨论
        5.1 家蚕EMAP Ⅱ基因结构
        5.2 家蚕EMAP Ⅱ的时空与原核表达
        5.3 EMAP Ⅱ在家蚕体内的作用
    6 结论
第四章 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SSR分子定位分析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家蚕+~P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2.2 家蚕Ng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常用溶液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家蚕饲养
        3.3.2 家蚕普斑+~P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3.3.3 家蚕散卵Ng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家蚕普斑+~P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4.1.1 回交群体表现型与性状分离比
        4.1.2 家蚕蛹脂肪体基因组DNA的抽提
        4.1.3 亲本P50和H9间的多态筛选
        4.1.4 与+~P基因连锁的SSR标记
        4.1.5 BC1M群体基因型分析及条带统计
        4.1.6 +~P基因与SSR标记的连锁作图
        4.1.7 SSR标记与+~P基因间的物理距离的预测
        4.2 家蚕卵Ng基因的SSR定位及连锁分析
        4.2.1 家蚕散卵Ng基因遗传方式
        4.2.2 回交后代的表现型与基因型
        4.2.3 家蚕突变基因Ng的定位
    5. 讨论
        5.1 家蚕普斑+~P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5.2 家蚕散卵Ng基因的SSR定位与连锁分析
        5.2.1 家蚕散卵性状的遗传分析
        5.2.2 家蚕散卵基因的定位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几个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与限性斑纹母本的配合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杂交组合配合力的测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完全双列雄蚕杂交组合的产茧量性状成绩
    2.2 不完全双列雄蚕杂交组合产茧量性状成绩的方差分析
    2.3 雄蚕杂交组合产茧量性状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2.4 雄蚕杂交组合产茧量性状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估算
    2.5 雄蚕杂交组合产茧量性状配合力总效应值分析
3 优良雄蚕杂交组合的实验室饲养成绩
4 讨论

(9)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干壳量计价法评价茧质
    2.2 茧层丝胶含量及含胶率测定
    2.3 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调查
    2.4 茧幅整齐度测定
    2.5 含水量、含水率及干燥率测定
    2.6 恒温干燥曲线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干壳量计价法评价茧质
    3.2 茧层丝胶含量及含胶率测定
    3.3 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
    3.4 雄蚕品种的茧幅整齐度
    3.5 茧层和蛹体的含水量与含水率调查
    3.6 茧层干燥率、蛹体的干燥率及理论烘率调查
    3.7 恒温干燥曲线
4 雄蚕品种的茧质特性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4.1 不规范的收烘茧方式, 无法保全雄蚕茧的茧质, 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4.2 优质雄蚕原料茧, 因缺少配套的煮茧及缫丝工艺, 导致无法缫制高品位的雄蚕生丝, 阻碍了雄蚕产业的发展
5 结论

(10)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的创新及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雄蚕与雌蚕经济性状表现的差异性研究
        1.2.2 国内外家蚕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2.3 实用化雄蚕品种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的创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配合力测定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
        3.2.2 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成绩的方差分析
        3.2.3 配合力方差分析
        3.2.4 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估算
        3.2.5 配合力总效应值的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杂交组合的经济性状测试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试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
        4.2.2 实验室的饲养成绩比较
        4.2.3 缫丝成绩比较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雄蚕品种若干性状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雄蚕丝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张鑫玲.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春秋兼用雄蚕品种镇781×红平6的育成[J]. 廖鹏飞,陈安利,罗顺高,李继娅,李琼艳,刘敏,范永慧,吴克军,黄俊荣,董占鹏. 蚕业科学, 2021(01)
  • [3]特殊蚕品种培育现状及审定指标探讨[J]. 王欣,沈兴家. 中国蚕业, 2017(03)
  • [4]广西家蚕育种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 张桂征,张雨丽,黄文功,韦博尤,苏红梅,黄玲莉,蒙艺英,罗坚,闭立辉. 广西蚕业, 2015(04)
  • [5]生物的“变异与进化”[J]. 吴浩,张文. 试题与研究, 2015(33)
  • [6]家蚕斑纹限性兼散卵性状的形成机理及SSR分子定位研究[D]. 魏国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3)
  • [7]柞蚕性别与5龄血液蛋白含量及茧质性状相关性的分析[J]. 李亚洁,王凤成,米锐,温志新,李学军,孟楠,孙永欣,都兴范,李树英. 辽宁农业科学, 2012(04)
  • [8]几个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与限性斑纹母本的配合力测定[J]. 廖鹏飞,朱水芬,白兴荣,黄平,冉瑞法,黎勇谋,杨继芬,董占鹏. 蚕业科学, 2012(03)
  • [9]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J]. 陈小龙. 蚕桑通报, 2011(02)
  • [10]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资源的创新及优势杂交组合的选配[D]. 廖鹏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标签:;  ;  ;  ;  

雄蚕品种几个性状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