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TM-8000系列智能模块监测电缆中间接头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康达[1](2021)在《电力电缆温度场分布仿真及其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电缆常常由于温度过高造成运行故障,引发经济损失,因此在线实时监测电缆的温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在单根电缆、单回路电缆上进行IEC计算模型与数值法之间的对比,来证明数值法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在电缆敷设较简易的情况下两者偏差不是很大,随着电缆敷设规模的扩大,数值法计算的结果更加精确。随后利用COMSOL软件对现场的电缆沟进行了温度场的仿真,得出位于电缆沟中靠近墙壁的电缆整体温度较高。这为后续的传感器布点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根据前述的仿真建立了一套基于Zig Bee的电缆沟在线监测系统,所设计的系统可以实时的采集温湿度数据。根据工程中的实际要求,硬件系统进行电路的选型和设计。软件系统对整体的结构进行设计与介绍,主要有节点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和上位机的通信以及上位机的显示界面。为了更精确的得到电缆的线芯温度,本文将采用WOA-BP智能算法对采集的结果进行处理,得到了误差允许范围内的电缆线芯温度值。整个监测系统最终在电缆沟现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电缆温度场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完成温湿度的实时采集,并及时传输数据至上位机进行动态显示。其中数据的平均丢包率只有0.066%,在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准确数据的高效传输。本文利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对电缆沟进行了仿真,在电缆导芯预测方面进行了算法的优化,对电缆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
胡天[2](2021)在《高压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电缆接头可能由于拼接工艺不精细或者长期受到电、热、化学等因素的作用发生老化,从而严重影响供电的安全性。电缆是一个多介质传热模型,电缆线芯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热量通过多层介质非均匀地向外传递,若线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导出将引发火灾,因此对电缆接头温度进行监测是确保供电安全的重要手段。采用直埋式传感器监测电缆温度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传感器安装困难、不便于更换,而且干扰难以避免。本文通过电缆外部参数测量,采用估算方法间接获得电缆接头的线芯温度。为了研究估算模型,本文通过对比实验,将主要的温度估算模型分别从复杂映射能力、容错能力、计算精度、计算速度和外推能力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并确定了以广义神经网络(GRNN)为基底的电缆接头温度估算模型;为了克服GRNN在计算过程中速度慢的问题,采用果蝇优化算法(FOA)寻找平滑值(Spread),但采用FOA算法,又会降低GRNN的计算精度。针对果蝇优化算法计算精度差、鲁棒性低、迭代速度慢等问题,本文基于生物学中的协同进化理论,研究了一种果蝇优化算法(GCFOA),为了验证新算法的优越性,本文设置了一组对比实验,将GCFOA算法、FOA算法、粒子群算法(PSO)、蝙蝠算法(BA)、自适应果蝇优化算法(IFOA)、三维果蝇优化算法(WFOA)进行比较,实验表明GCFOA算法在迭代速度、计算精度和鲁棒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将GCFOA算法和广义神经网络结合,得到了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最后,本文通过硬件系统FPGA实现了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并在Model Sim软件中进一步分析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结果表明,基于FPGA实现的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系统不仅在速度上有巨大提升,而且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完整示范。本文研究了电缆接头温度的估算算法,并通过改进算法提高了模型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最后采用硬件系统FPGA实现了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对实际工程中间接监测电缆接头的温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曹宇[3](2021)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水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DCS控制系统是最成熟的一种。对于大型规模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从功能、成本和实际应用中,以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最为广泛。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查阅、分析水泥工艺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高固气比水泥生产新工艺、国外进口大型机械设备对于电气控制要求和DCS控制系统的要求,本文主要完成了一条2X6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DCS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工作。根据2X6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各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划分现场控制站和远程站,确定了DCS系统结构。通过对用电设备远程控制点数和仪表测点进行汇总,统计出每个工艺流程所需的控制点数,从而确定全线的控制总点数。根据统计出来的点数情况和DCS系统结构,从现场控制站、网络、中控室操作站三部分来配置硬件。本次硬件平台采用Schneider(施耐德)公司的Unity Quantum系列自动化产品,上位监控及数据采集软件采用Schneider Vijeo Citect V7.2,下位编程组态软件采用Schneider Unity Pro V7.0,结合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要求、电气要求和仪表检测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完成程序结构组态。基于程序结构组态,定义参数表,进行控制程序编写。当下位程序编写完后,再利用上位监控及数据采集软件,依据工艺流程设计出操作站画面,Vijeo Citect通过Speed Link快速链接标签库,并从Unity Pro程序中自动创建变量,以Modbus Plus(MB+)协议方式从下位机读取数据,从而完成了整个水泥生产线的DCS控制系统工程化设计。同时,水泥工业控制系统中,根据控制权限的优先级,经常用到两种电动机控制方式:机旁优先控制方式(也称作就地优先控制方式)和中控优先控制方式(也称作远程优先控制方式)。对于前者,已被大家所熟悉和广泛应用,对于后者,很多电气人员很陌生,但是其应用场所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经验,重点讨论了中控优先控制方式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各自特点,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区别对适合的应用场所给出建议。本文在分析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生产工艺要求、国外进口设备的电气控制要求、仪表检测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DCS系统结构及配置,通过软件编程和组态,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功能。从电气控制线路和DCS系统的设计优化,使得设备和人员更安全,保证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艺设备可靠运行,稳定工艺参数,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提高了生产线的运转率。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和思路,已成功实现了一条水泥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刘云龙,周大明,周勇,黄会贤,曾祥端,谢弦,邵愚,刘英健[4](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110 kV电缆管井智能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文中指出电力电缆在城市供电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电缆管井用于电缆接头制作或检修施工使用。日常运行过程中,电缆管井可能会出现电力电缆本体或中间接头过热,环境温度过高、水位过高等异常状态,大量非正常烟雾及非法入侵等现象也威胁着电缆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介绍了一套用于对110 k V电缆管井智能监测的系统,包括智能感知系统、监控主机系统及在线监测终端系统。首先,介绍了由多智能传感器组成的感知系统,通过Lo Ra技术同井上监控主机无线通信,数据推算及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本套系统依靠电池能够满足长时间续航要求;然后,介绍了多功能后台远程监测终端系统,后台系统基于物联网NB-lo T技术无线连接远端监控主机。本套系统在深管井中得到应用,能实时感知系统运行健康状况,极大便利运行维护人员,对确保电力电缆安全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姜鑫东,秦勇,徐晓轶,秦玲[5](2020)在《基于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技术的电缆中间接头监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电缆中间接头急需温度监测,但存在数量众多,存量与新建并存,且不同线路的负荷情况不同,重要程度不同的现状,采用基于声表面波技术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技术,设计了包括线芯测温传感器、绝缘表皮测温传感器、在线监测采集器、便携式采集器、监测平台在内的电缆中间接头监测系统,系统针对不同负荷情况和安装条件,提供了周期巡检检测、短时在线监测、长期在线监测等多种监测业务模式和新增安装、存量安装多种安装形式,从而在可控成本下,实现了对电缆中间接头状态的持续监测。
邱冠武[6](2020)在《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新建的隧道普遍存在缺乏轨道巡检系统、安防系统与供电系统,并且地面存在阶梯、坡道、弯道等情况。因此,本研究针对目前常规巡检机器人存在越障能力不强、多自由度机器人动作不灵活等局限性而无法满足电缆隧道巡检作业任务需求的问题,探讨了将强越障移动机器人与灵巧轻量化关节机器人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双体机器人融合技术,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设计了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整机方案,主要包括外形尺寸分析、云台搭载设备与云台方案、升降机械臂设计、行走机构设计以及传感器巡检技术设计,并计算分析了主要包括平地行驶速度、爬坡速度等关键能力指标,最终提出了基于履带式机器人搭载轻量化机械臂的整机方案。本文基于激光SLAM的自主导航系统研究,通过结合最小二乘匹配算法进行自主导航计算,可提高机器人自主导航的精度。同时结合视觉与图像处理中2D-1/2视觉伺服系统和无线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本文提出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环流和局放自主检测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极大提升传统人工作业的安全性,对高压电缆智能运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技术方案,通过机器人的机械臂云台搭载多种检测模块或操作模块,可有效的执行复杂的巡检任务。本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可制造性。
王雪[7](2020)在《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输配电网络逐渐被电力电缆隧道所取代,由于电缆隧道运行环境复杂,隧道环境的变化会对电力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电力输送中断。因此,保障城市电缆隧道安全,开发可靠、稳定的全方位电力电缆隧道综合监控系统,对于保障输电网络的安全健康运行、故障监测和确保城市生产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电缆隧道监测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容如下:(1)根据陕西某电网电缆隧道存在问题和运行现状,进行了电缆隧道检测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并结合实际监控需求和工程实际,构建了全面的电缆隧道综合监控系统的框架。在硬件配置方面,基于工程实际配置了各种硬件设备的数量和分布方式,给出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在软件设计方面,主要对系统的用户分级权限和系统用例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用例图。最后,对系统的用户分级权限和用例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实现方案。(2)完成了以数据采集子系统为核心的系统概要设计,详细介绍了电缆本体和电缆隧道数据采集的设计方案,从理论验证到实际应用设计了各个监测模块。实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包括实体关系的分析和数据表的设计,为整个系统的成功研发提供了保障。(3)为了提高监测系统对各类故障识别和处理的实时性,设计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监测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对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后,直接生成预警信息和智能事故处理联动指令,提高了系统中高压电缆运行的可靠性。其次,针对BP神经网络结构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BP神经网络结果优化方法,在保证事故预警准确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了计算时间,提高了事故告警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最后,设计了典型事故的处理流程,完善了整个事故告警及处理模块,为电力的安全输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邹琪骁[8](2020)在《基于二代小波和暂态零模的电缆局放定位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电缆是是连接发电厂、变电站以及城市的各级供配电网络的主要元件,也是短距离电能输送和分配的主要载体。电力电缆相比于传统形式的架空线路,具有安装位置隐蔽,运行稳定且耐用性高,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小的特点。一个城市中供配电系统的电缆化率不仅可以从一定水平上反映出该城市的供配电网络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改善市容市貌,促进城市整体电力运行环境的好坏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解决现有的局部放电信号去噪效果差,对局部放电源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以小波分析与变换为基础,研究了使用基于提升方案的二代小波算法来完成对局部放电信号的去噪,同时,使用基于暂态零模电流差值相关分析法来对局部放电源进行定位的问题。首先,针对局部放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局放信号去噪和局放源定位问题,一方面深入的对局部放电信号中包含的噪声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现有去噪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使用基于改进提升方案的二代小波去噪技术完成对局部放电信号的降噪。其次,在有效去噪的基础上,使用基于暂态零模电流差值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对局部放电源进行定位。一方面,使用暂态零模电流法对局部放电信号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可以使得后续的定位操作更加的简单。另一方面,使用差值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来完成局部放电源的定位,确保定位计算的过程中采集得到的局部放电信号都是直接从局部放电点传输过来的,而没有经过任何的折反射和波形畸变。这样可以确保定位的精度。然后,利用Matlab仿真工具软件,对文中所提理论和算法实现进行了一定的仿真验证研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对比和仿真数据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将文中所提出的一整套局部放电去噪和局放源定位算法使用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实现并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现场测试表明,依据改进的算法所设计的装置和软件可以很好的解决应用中遇到局部放电定位难题,有着非常好的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
李兆亮[9](2020)在《细分注水一体化智能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各大油田相继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由于地层非均质矛盾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导致油层产能急剧下降,注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对井间、层间、层内及平面实施注采结构精细调整,发展多级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成为提高注采率的必然选择。目前常规注水工艺中,存在因调配周期过密造成测调工作量过大、时间过长等问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满足油田精细开发的需要。基于上述工程背景,研制一套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性能稳定的分层注水智能装置是极为必要的。本文细分注水一体化智能装置以桥式偏心高效测调工艺管柱为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井下一体化智能配水器和投捞式测调仪,综合了数字化多信息测调技术、远程数据传输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完成了机电一体化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优化管柱结构,采用“单密封”腔体结构解决配水器内部电路模块的密封问题;对数控堵塞器进行压力平衡式设计,降低对电机扭矩要求;根据井下复杂环境完成对涡街流量计小型化设计,满足井下流量测量精度要求。(2)基于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井下测控系统,实现流量的自动化控制;采用直流电力载波技术和LORA短程无线通信模块相结合的“有线+无线”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研制无线电能传输装置,保证配水器长期置于井下稳定工作。最后完成测控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设计,并利用研制的室内综合性流量试验台,分别对注水装置进行高温电路调试、数据传输及采集性能测试、涡街流量计标定、数控堵塞器开度调节及无线电能传输性能测试,并将各个模块联调测试。通过综合性试验台,在室内模拟井下两层段注水环境,验证注水装置的流量调配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述注水装置测调系统各部分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了流量的智能化调节,并且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大大提高了注采效率,在油田精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赵健[10](2020)在《基于LPWAN高压输电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导线接头往往因为绝缘老化、接触电阻变大以及负荷过大等致使接头处温度异常偏高,这可能使接头处发生断线,甚至导致局部过热而引起火灾,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设计一套输电线路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对于保障输电网络可靠运行,避免停电事故以及火灾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导线接头温度信息的远程采集、上传和监测,本文针对220k V输电线路,设计了基于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技术实现导线接头温度的物联监控网络的架构方案,突破单纯的传感监控,填补了电力数据监测的一块盲区。此监测系统包括有CC2530和STM32单片机、光纤温度传感器、Zig Bee模块、Lo Ra模块、NB-Io T模块、太阳能供电系统以及上位机监测部分。信息采集终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Lo Ra和NB-Io T通信方式上传至人机交互界面,实现远程监测,并可以对异常点进行报警,以便于及时处理故障。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可以准确地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PC端和移动端,并能实现及时报警功能,供电系统可以在户外持续有效工作,并具有低功耗特性。本文设计实现的主要工作如下:(1)可靠的供电方案。本文采用太阳能和锂电池相结合的供电方案,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以及太阳能锂电池控制器,并且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过放保护、过放恢复等管理保护电路,保障监测系统的持续运行。(2)温度信息的有效采集。采集终端采用“CC2530+光纤温度传感器”的解决方案,传感装置不受高压、强电磁场环境影响,采集的温度信息通过Zig Bee自组网汇聚到相应的网关节点。(3)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各网关节点间通过Lo Ra多跳组网技术实现数据的中继感知和网络间共享,网络末端设置一个主节点,利用NB-Io T将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4)上位机远程监测和报警。人机交互界面采用“透传云”管理系统,通过添加设备,实现数据的显示和报警功能,并可以查看历史数据信息。(5)整体实现低功耗性能。通过各部分硬件电路的搭建和软件部分的设计,使系统在工作和休眠状态之间交替运行,以达到低功耗运行的目的,延长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
二、LTM-8000系列智能模块监测电缆中间接头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TM-8000系列智能模块监测电缆中间接头温度(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电缆温度场分布仿真及其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电缆温度场分布仿真研究 |
2.1 单根直埋电缆温度场与载流量计算 |
2.2 单回路直埋电缆温度场与载流量计算 |
2.3 电缆沟有限元仿真 |
2.4 电缆沟环境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电缆温度场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架构 |
3.2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3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电缆温度场在线监测系统测试与应用 |
4.1 温度传感器数值校准 |
4.2 湿度传感器数值校准 |
4.3 数据测试 |
4.4 电力电缆温湿度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高压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温度估算算法的研究现状 |
1.3 算法的硬件化实现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缆接头温度估算模型 |
2.1 估算模型介绍 |
2.2 实验设置与实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果蝇优化算法及改进 |
3.1 果蝇优化算法 |
3.2 改进理论 |
3.3 改进算法 |
3.4 实验设置 |
3.5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 |
4.1 GRNN算法介绍 |
4.2 GCFOA-GRNN算法介绍 |
4.3 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模型 |
4.4 实验设置 |
4.5 实验结果与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硬件实现 |
5.1 FPGA开发简介 |
5.2 硬件网络算法理论与结构 |
5.3 基于FPGA的GRNN神经网络及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3)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工艺要求分析 |
2.2.1 生产方法 |
2.2.2 生产工艺流程 |
2.3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电气要求分析 |
2.3.1 高压配电系统 |
2.3.2 低压配电系统 |
2.3.3 电气控制 |
2.3.4 高压设备保护及测量 |
2.3.5 其它电气要求 |
2.4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仪表检测要求分析 |
2.4.1 仪表测点要求 |
2.4.2 生料质量控制系统 |
2.4.3 喂料控制系统 |
2.4.4 窑胴体扫描系统 |
2.4.5 工业电视系统 |
2.4.6 气体成份分析系统 |
2.5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自动化要求分析 |
2.6 关于电动机优先控制方式的探讨 |
2.6.1 电动机优先控制方式简介 |
2.6.2 三种优先控制方式的特点 |
2.6.3 结论 |
2.7 本章总结 |
3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3.1 引言 |
3.2 中控室操作站配置 |
3.2.1 操作站(OS) |
3.2.2 工程师工作站(EWS) |
3.2.3 配置清单 |
3.3 网络配置 |
3.3.1 以太网 |
3.3.2 MB+网络 |
3.4 现场控制站配置 |
3.4.1 现场控制器 |
3.4.2 网络性能 |
3.4.3 现场控制站I/O特性 |
3.4.4 不间断电源UPS |
3.4.5 I/O点数统计和现场站配置清单 |
3.5 本章小节 |
4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Unity Pro软件 |
4.2.1 功能块的更新 |
4.2.2 CPU与IO部分的通讯 |
4.2.3 Unity Pro中项目设置 |
4.2.4 创建一个新设备 |
4.3 Vijeo Citect软件 |
4.3.1 Citect服务器和客户端 |
4.3.2 计算机配置文件Citect.ini |
4.3.3 Citect配置环境简介 |
4.3.4 上位程序的构成 |
4.4 水泥生产线上位机画面功能设计 |
4.5 施耐德Quantum与西门子S7-300/400通讯解决方案 |
4.5.1 系统连接示意图 |
4.5.2 实现的指导思想 |
4.5.3 Modbus协议的简单介绍 |
4.5.4 实现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和获奖 |
致谢 |
(4)基于物联网的110 kV电缆管井智能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 |
2 监测单元系统 |
2.1 传感器设计 |
2.1.1 温度传感器 |
2.1.2 水位传感器 |
2.1.3 烟雾传感器 |
2.1.4 侵入传感器 |
2.1.5 供电与封装 |
2.2 物联网通信主机设计 |
3 无线传感通信 |
3.1 Lo Ra技术 |
3.2 智能传感器设计 |
3.3 低功耗运行情况 |
4 在线监测终端系统 |
4.1 数据分析功能 |
4.2 报警功能 |
4.3 通信功能 |
4.4 其他功能 |
5 结语 |
(5)基于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技术的电缆中间接头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
2 电缆中间接头监测系统的构成和监测业务模式 |
3 传感器和采集器的实现 |
3.1 无源无线线芯温度传感器 |
3.2 表皮式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 |
3.3 便携式采集器 |
3.4 在线监测采集器 |
4 监测平台 |
5 结论 |
(6)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巡检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巡检机器人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相关技术及总体设计 |
2.1 适应新建隧道复杂环境的机器人需求分析 |
2.2 机器人的形态及防护分析 |
2.2.1 机器人通过性能调研 |
2.2.2 机器人防护等级需求分析 |
2.3 机器人行走机构技术 |
2.3.1 行业传统底盘 |
2.3.2 全向减震底盘 |
2.3.3 普通履带 |
2.3.4 三轮翻滚 |
2.3.5 设计可行性分析结论 |
2.4 机器人可自动升降云台及多方位摄像技术 |
2.5 多信息采集系统及其数据融合技术 |
2.5.1 巡视与检测技术研究 |
2.5.2 实施数据应用技术 |
2.6 电缆带电局放自动检测技术 |
2.6.1 全套采集和传输系统由机器人携带 |
2.6.2 传感器为固定安装,机器人携带采集分析模块 |
2.6.3 传感器和前端采集模块均固定,机器人携带数据传输和存储模块 |
2.7 环流自动检测技术 |
2.8 导航模式技术 |
2.9 隧道通讯模式技术 |
2.10 现场应用可行性小结 |
第三章 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模块设计及开发 |
3.1 机器人系统框架设计 |
3.1.1 设计原则 |
3.1.2 系统总体开发架构 |
3.1.3 机器人系统及模块设计开发 |
3.1.4 机器人软件系统设计及开发 |
3.2 机器人行走机构设计及开发 |
3.2.1 履带底盘设计分析 |
3.2.2 通过能力分析 |
3.2.3 防倾覆理论分析 |
3.2.4 车体动力可行性分析 |
3.2.5 涉水能力可行性分析 |
3.3 云台机构设计及开发 |
3.3.1 电动推杆版本 |
3.3.2 机械臂搭载版本 |
3.4 机械臂机构设计及开发 |
3.4.1 机械臂机构设计 |
3.4.2 机械臂关节版本开发 |
3.4.3 机械臂对位设计及开发 |
3.5 机器人定位导航设计及开发 |
3.5.1 激光导航设计 |
3.5.2 导航运算及测试效果 |
3.6 机器人防撞技术 |
3.6.1 超声波雷达防撞 |
3.6.2 探沟检测 |
3.7 机器人通信 |
3.7.1 机器人本体通讯架构 |
3.7.2 机器人与后台通讯 |
3.7.3 机器人离线任务管理 |
3.8 局放设备系统设计 |
3.8.1 系统详细架构和功能框图 |
3.8.2 供电与控制模块(机器人背负安装) |
3.8.3 数据采集的业务流程分析 |
3.8.4 自动数据录制及远程测量 |
3.8.5 主机单元与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
3.8.6 电源接口与无线接口设计 |
3.8.7 机器人本身干扰分离计划 |
3.9 环流设备开发设计 |
3.10 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产品形态 |
第四章 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的核心指标验证测试 |
4.1 核心指标验证测试 |
4.1.1 机器人对局放采集装置带来的影响 |
4.1.2 机器人履带脱带验证 |
4.1.3 机器人爬坡能力验证 |
4.1.4 机器人持续供电能力验证 |
4.2 项目测试结论 |
第五章 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的现场应用 |
5.1 现场勘查 |
5.2 现场调试 |
5.2.1 现场激光地图 |
5.2.2 局放和环流装配点位 |
5.2.3 环流安装 |
5.2.4 机器人运行 |
5.3 应用效果图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电力隧道综合监测平台系统结构及总体方案 |
2.1 西安电缆隧道监测系统项目背景 |
2.2 电缆隧道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3 系统主体结构及硬件配置 |
2.3.1 系统主体结构设计 |
2.3.2 系统硬件配置 |
2.4 系统软件架构方案及权限管理 |
2.4.1 系统软件架构 |
2.4.2 权限管理 |
2.4.3 系统用例分析 |
2.5 小结 |
3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及数据库与功能设计 |
3.1 电缆运行数据采集 |
3.1.1 光纤测温 |
3.1.2 载流量及护层电流监测 |
3.1.3 电缆局部放电监测 |
3.2 隧道内部环境数据采集与安防系统设计 |
3.2.1 系统概述 |
3.2.2 气体、湿温度监测 |
3.2.3 水位监测 |
3.3 通信支持 |
3.3.1 电缆信息数据采集模块 |
3.3.2 隧道环境信息采集模块 |
3.4 软件应用功能设计 |
3.4.1 隧道管理子系统功能设计 |
3.4.2 信息查询子系统功能设计 |
3.4.3 事故处理子系统功能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实体关系模型 |
3.5.2 数据表的设计 |
3.6 小结 |
4 监测数据分析与事故智能预警模块设计 |
4.1 故障预警的因素分类 |
4.1.1 电缆本体故障预警 |
4.1.2 隧道环境故障预警 |
4.2 智能预警模块设计 |
4.2.1 BP神经网络 |
4.2.2 基于蚁群算法的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方法 |
4.2.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 |
4.2.4 BP神经网络与系统的集成 |
4.3 典型事故处理流程 |
4.4 小结 |
5 电缆隧道监测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数据采集部分测试 |
5.2 系统登录及信息查询测试 |
5.3 信息管理测试 |
5.4 事故智能预警模块测试 |
5.5 事故处理流程测试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二代小波和暂态零模的电缆局放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缆局部放电研究 |
2.1 局部放电介绍 |
2.1.1 局部放电形成原理 |
2.1.2 局部放电类型 |
2.1.3 电缆局放检测手段 |
2.2 局部放电信号分析 |
2.2.1 局部放电信号波形分析 |
2.3 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干扰信号 |
2.3.1 局放信号中干扰信号的来源 |
2.3.2 干扰信号的分类 |
2.3.3 干扰信号的抑制和去除 |
2.4 常用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 |
2.4.1 行波法 |
2.4.2 超声波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代小波变换和暂态零模算法 |
3.1 小波变换算法 |
3.1.1 小波变换基础 |
3.1.2 连续小波变换 |
3.1.3 离散小波变换 |
3.2 小波去噪分析 |
3.2.1 小波信号去噪问题 |
3.2.2 传统小波变换存在的缺点 |
3.3 基于改进提升原理的二代小波去噪算法 |
3.3.1 二代小波基本原理 |
3.3.2 二代小波分解与重构算法 |
3.3.3 二代小波提升算法 |
3.4 暂态零模电流法 |
3.4.1 暂态零模电流法概述 |
3.4.2 暂态零模算法的实现 |
3.5 基于改进暂态零模差值相关法的局部放电定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算法仿真与验证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4.1.1 物理模型搭建 |
4.1.2 仿真模型搭建 |
4.2 局部放电信号去噪仿真 |
4.2.1 局部放电信号生成 |
4.2.2 局放信号去噪分析 |
4.3 局部放电定位仿真 |
4.4 系统仿真与分析 |
4.4.1 系统综合仿真 |
4.4.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硬件设计与工程应用 |
5.1 硬软件总体结构 |
5.1.1 硬件总体框架 |
5.1.2 软件总体框架 |
5.2 硬件设计 |
5.2.1 信号放大及滤波模块 |
5.2.2 采集卡控制模块 |
5.2.3 数据传输模块 |
5.3 软件设计 |
5.3.1 信号通道选择程序 |
5.3.2 二代小波信号去噪程序 |
5.3.3 局部放电定位程序 |
5.4 系统集成与现场测试 |
5.4.1 系统集成应用 |
5.4.2 现场验证与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细分注水一体化智能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细分一体化注水装置总体设计 |
2.1 总方案设计要求 |
2.2 机械结构方案设计 |
2.3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
2.4 工艺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水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3.1 配水器管柱设计 |
3.2 测调仪设计 |
3.3 数控堵塞器设计 |
3.3.1 数控堵塞器组成 |
3.3.2 堵塞器密封机理及摩擦力分析 |
3.3.3 动力参数选择 |
3.3.4 数控堵塞器节流阀设计 |
3.4 涡街流量计设计 |
3.4.1 工作原理 |
3.4.2 漩涡发生体结构设计 |
3.4.3 涡街信号检测点设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水装置测控系统设计 |
4.1 主控制器模块 |
4.2 电源管理模块 |
4.2.1 测调仪电源电路 |
4.2.2 井下无线充电电路 |
4.2.3 配水器电源电路 |
4.3 数据采集及存储模块 |
4.3.1 压力采集电路 |
4.3.2 温度采集电路 |
4.3.3 流量采集电路 |
4.3.4 数据采集电路 |
4.3.5 数据存储电路 |
4.4 数据传输模块 |
4.4.1 井下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4.4.2 井下与地面通信电路设计 |
4.5 流量控制模块 |
4.6 上位机软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水装置室内测调试验及分析 |
5.1 系统模块试验 |
5.1.1 电路高温调试 |
5.1.2 数据传输及采集性能测试 |
5.1.3 涡街流量计和数控堵塞器流量试验 |
5.1.4 无线电能传输性能测试 |
5.2 配水器整体流量调配试验 |
5.3 试验结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10)基于LPWAN高压输电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导线接头温度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LPWAN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整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整体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3 温度传感器和供电方案的选择 |
3.1 导线接头发热故障分析 |
3.2 高压导线接头温度监测要求 |
3.3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3.4 监测系统常用供电方式 |
3.4.1 CT取电 |
3.4.2 激光供电 |
3.4.3 其他供电方式 |
3.5 系统供电方案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通信方案的设计 |
4.1 常用通信方式 |
4.1.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4.1.2 GPRS和5G技术 |
4.1.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
4.2 ZigBee技术 |
4.3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
4.3.1 LoRa技术 |
4.3.2 NB-IoT技术 |
4.4 系统通信方案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信息采集与传输 |
5.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1 信息采集终端的硬件设计 |
5.1.2 子节点的硬件设计 |
5.1.3 主节点的硬件设计 |
5.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5.2.1 信息采集终端的软件设计 |
5.2.2 子节点的软件设计 |
5.2.3 主节点的软件设计 |
5.3 监测界面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测试与分析 |
6.1 外观图 |
6.2 上位机数据显示 |
6.3 报警测试 |
6.4 低功耗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LTM-8000系列智能模块监测电缆中间接头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电缆温度场分布仿真及其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康达.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高压电缆接头温度估算算法研究及实现[D]. 胡天.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D]. 曹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物联网的110 kV电缆管井智能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J]. 刘云龙,周大明,周勇,黄会贤,曾祥端,谢弦,邵愚,刘英健. 四川电力技术, 2020(06)
- [5]基于声表面波无源无线传感技术的电缆中间接头监测系统[J]. 姜鑫东,秦勇,徐晓轶,秦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15)
- [6]自主导航式电缆隧道综合巡检机器人研究[D]. 邱冠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二代小波和暂态零模的电缆局放定位研究[D]. 邹琪骁.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9]细分注水一体化智能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 李兆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10]基于LPWAN高压输电导线接头温度的监测系统[D]. 赵健.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