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YHS-3胸片防护罩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松茂,王耀娟[1](2021)在《两种不同防护用品对留置金属气管套管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新型气切型防护罩与双层灭菌湿纱布对气管切开患者金属套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气管切开留置金属套管并发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雾化吸入、机械振动叩击、协助坐位咳痰等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新型气切型防护罩进行气管切开处的防护,对照组使用双层灭菌湿纱布进行气管切开处的防护,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防护品后第7天的痰液分度情况、1周内每日咳痰总量、第14天的肺部听诊效果及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金属套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痰液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每日排痰量多于对照组;观察组第14天的肺部听诊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金属套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气切型防护罩缩短气管切开患者金属套管留置时间的效果优于双层灭菌湿纱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明亮[2](2019)在《不同噪声指数结合ASIR及ASIR-V重建技术在胸部扫描中图像质量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在常规胸部CT扫描中,运用不同噪声指数结合两种迭代重建技术(ASIR和ASIR-V),通过观察分析图像的噪声、对比信噪比及信噪比客观评价和诊断医师对图像的主观评价,以及比较受检查者的辐射剂量,来探讨在常规胸部扫描中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附院拟进行胸部CT扫描检查的180人,按不同噪声指数(NI):12、15和18分为3组,分别标记为A、B、C三大组。每大组再根据ASIR和ASIR-V两种不同重建技术,按百分比30%、40%、50%再分为六小组,共计18小组,每小组包含15组图像。所有受检查者扫描范围均为颈部至膈下上腹,包括整个肺组织。使用GE Discovery 750HD CT时,先根据选定噪声指数进行扫描,然后再按照选定ASIR权重比后进行图像重建,记为A1(NI:12,ASIR30%)、A2(NI:12,ASIR40%)、A3(NI:12,ASIR50%)、B1(NI:15,ASIR30%)、B2(NI:15,ASIR40%)、B3(NI:15,ASIR50%)、C1(NI:18,ASIR30%)、C2(NI:18,ASIR40%)、C3(NI:18,ASIR50%),共计9组。而使用Revoluition CT进行胸部扫描时,必须设置好指定的噪声指数和前置ASIR-V权重比后进行扫描,记为A4(NI:12,ASIR-V30%)、A5(NI:12,ASIR-V40%)、A6(NI:12,ASIR-V50%)、B4(NI:15,ASIR-V30%)、B5(NI:15,ASIR-V40%)、B6(NI:15,ASIR-V50%)、C4(NI:18,ASIR-V30%)、C5(NI:18,ASIR-V40%)、C6(NI:18,ASIR-V50%),共计9组。以下参数设为一致: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10-500mA),X线球管旋转速度0.5s,螺距1.375:1,矩阵512×512,DFOV 40.0cm。扫描层厚5mm,间隔5mm。记录被扫描人的性别、年龄、身高(单位m)和体重(单位kg),并且计算出相应BMI指数(body mass index),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单位kg/m2)。所有受检查者体重指数控制在18.5≤BMI≤24。再于扫描后记录每个被扫描者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根据有效剂量计算公式ED(mSv)=k(mSv·mGy-1·cm-1)×DLP(mGy·cm),计算ED的值。测量并记录受检查者图像的噪声SD、对比信噪比CNR和信噪比SNR,并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整理后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代表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随着噪声指数或是迭代重建技术权重比增大,受检查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逐渐减低,各组辐射剂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放射剂量最大的为3.86±1.03msV,即A1组(NI:12,后置ASIR30%),最低有效剂量约0.97±0.76msV即C6组(NI:18,ASIR-V50%)。并且使用前置ASIR-V技术能更好地降低受检查者的辐射剂量。2)当噪声指数一定时,随着后置ASIR或前置ASIR-V权重比的增大,SD噪声值不断减小,相对应的SD最小值为8.79±1.42(A3组NI为12,ASIR50%)、8.51±1.48(A6组NI为12,ASIR-50%),而对比信噪比及信噪比数值不断增大,分别为3.93±0.75、8.23±0.53和4.16±0.56、8.45±0.91。3)而当使用同一种迭代重建技术(ASIR或ASIR-V)时,随着噪声指数增大,SD均值会越大,最大值分别12.53±1.73(NI为18,ASIR,30%即C3组)、11.42±1.47(NI为18,ASIR-V30%即C4组),此时分别对比信噪比及信噪比数值最小。可见前置ASIR-V比后置ASIR技术的相比,降低噪声SD更多,提高了对比信噪比和信噪比。两位医师对所有组别中图像评分可见使用前置ASIR-V技术下的图像质量比使用后置ASIR技术图像质量有所提高。结论本研究在运用两种迭代重建技术结合不同噪声指数进行胸部CT扫描,可以有效减少受检查者的辐射剂量,而且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能够满足诊断需求。不论后置ASIR或前置ASIR-V重建技术,当提高噪声指数时,图像的噪声都会增大,图像的质量都会有一定的减低。相对Discovery CT 750HD的后置ASIR技术,Revolution CT新一代的迭代重建技术前置ASIR-V,可以较为明显减低受检查者的辐射剂量,而且扫描后的图像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当进行胸部CT扫描时使用NI为18,50%ASIR-V参数,可以保证良好的图像质量和并且减少辐射剂量。
程强[3](2016)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肝脏肿瘤术后患者,需进行多次复查,势必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次剂量的积累效应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1]。单纯优化扫描方案如自动调控管电流,降低管电压可降低辐射剂量,但通常会影响图像质量。这是由于对肝脏等缺乏良好自然对比的器官而言,传统的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会导致噪声及伪影增加,从而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疾病诊断[2]。文献报道相较于FBP,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可在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图像质量[3],但目前大部分商用迭代重建技术均属于部分迭代,噪声降低程度有限、图像失真感较重[4,5]。而迭代模型重建(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全迭代重建技术,相较于部分迭代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图像噪声并提高图像质量[6]。本研究旨在应用低管电压联合IMR方案进行肝脏CT增强扫描并探讨该方案的可行性。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疑似肝占位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6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扫描方案A组动脉期100k V,门静脉期120k V,B组动脉期120k V,门静脉期100k V。各组管电流均固定为250m As。原始数据A组动脉期和B组门静脉期采用IMR重建,A组门静脉期和B组动脉期采用FBP重建,得到4组图像,包括A1组(动脉期,100k V,IMR),B1组(动脉期,120k V,FBP),A2组(门静脉期,120k V,FBP)以及B2组(门静脉期,100k V,IMR)。分别比较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低对比分辨力、病灶边缘锐利度、图像失真及诊断信心度),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辐射剂量A1组较B1组下降35.1%(t=11.05,P<0.001),B2组较A2组37.7%(t=11.64,P<0.001)。A1组低对比度分辨力、病灶边缘锐利度显着优于B1组(Z=6.391,3.200,P<0.01),图像失真和诊断信心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低对比度分辨力、病灶边缘锐利度显着优于A2组(Z=6.559,3.409,P<0.01),图像失真和诊断信心评分与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图像噪声显着低于B1组(t=12.889,P<0.01),SNR和CNR显着高于B1组(t=15.458,1.325,P<0.01);B2组图像噪声显着低于A2组(t=15.163,P<0.01),SNR和CNR显着高于A2组(t=15.308,3.136,P<0.01)。结论:与常规管电压FBP重建相比,低管电压联合IMR重建,可显着降低肝脏增强CT的辐射剂量并提高其图像质量。
王建宇[4](2010)在《模糊综合风险评估在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引用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法对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危害的风险评估,尝试建立一套可以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并能实际应用到中小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等,以及对中小化工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逐级识别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初步适合中小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及模糊评判准则;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引入随机一致性比率CR(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非负平均值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检验各因素比较的一致度;并对某化工企业(塑料厂和煤制气厂)进行模糊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建立初步适合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准则,该指标体系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使用原辅用料、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和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应急、职业健康监护)体现了中小化工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到中小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中,矩阵结合一致性检验进行评价体系因素的权重分配,得出评判准则;通过应用实例的工作场所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实测结果,结合评价因素权重,进行矩阵计算,得出两个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应用实例综合职业病危害风险素模糊综合评价为第6级和2级。结论:(1)初步建立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体系,综合分析影响职业危害的各方面因素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2)通过两实例可以看出,同客观情况是吻合的,并与传统定性的评价方法相比,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3)初步认为“很小,小,较小”可以认为是实际工作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轻微”等级,“中等”可以认为是“一般”,“较大、大、很大”可以认为是“严重”;(4)分析出问题后,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焦晓磊[5](2007)在《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从业人员结核病感染、患病及职业防护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从业人员结核病感染、患病及职业生物安全防护状况,为建立健全结核病职业生物安全防护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调查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一、结核病感染情况:应用横断面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结防机构分为市级与县级两层。18个市级结防机构全部调查,从109个县级结防机构中随机抽取40个县,对抽取的县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进行PPD皮试检查,调查结核病感染率。二、结核病患病情况:应用横断面研究。在河南省全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的所有人员中(独立结防所调查对象为全体职工,非独立结防机构调查对象为从事结核病诊治、检查、督导、护理等所有业务人员与隶属单位的办公室、财务科、后勤科所有工作人员),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到的所有调查对象进行X线、痰涂片等检查,从中筛检肺结核患者,调查结核病患病率。三、结核病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以1995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全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的所有人员为调查对象。独立结防所调查对象为全体职工,非独立结防机构调查对象为从事结核病诊治、检查、督导、护理等所有业务人员与所隶属单位的办公室、财务科、后勤科所有非业务工作人员。应用历史队列研究,回顾性调查近10年研究对象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经历、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病发病情况;同时调查影响从业人员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良嗜好、卡介苗接种史、慢性病史、职业外肺结核病接触史、从事结核病工作年限、岗位、职业防护、家庭收入状况等。采用内对照,以调查对象中业务人员为暴露人群,非业务人员为对照人群,以人年发病率、相对危险度为评价指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应用Cox比例危险率回归模型(简称Cox回归)分析估计相对危险度。四、结核病职业生物安全防护条件与个人防护状况:采用横断面研究,以调查时点内在河南省全省结核病防治机构中的所有业务人员为调查对象,业务人员所在的科室有:门诊,病房,实验室,放射科,了解结核病防治机构职业生物安全防护条件与业务人员个人防护状况。结果2153人接受结核菌素试验(简称PPD)检查,PPD皮试反应一般阳性率为60.7%,强阳性率为19.5%。其中,业务人员与非业务人员分别为1486人、667人,PPD皮试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6.1%、48.6%,强阳性率分别为22.7%、12.1%。无卡介苗(简称BCG)接种史的有1376人,阳性率(自然感染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59.8%、18.7%,有BCG接种史777人,呈一般阳性反应和强阳性反应的人数分别为483、162,一般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62.2%、20.8%,有卡介苗接种史与无卡介苗接种史的一般阳性率、强阳性率均无显着性差异。根据市地与县级从业人员数权重进行加权调整后全省从业人员的PPD皮试反应一般阳性率为57.3%,业务人员的阳性率为62.8%,非业务人员为45.1%。共3748人接受肺结核病筛检,其中业务人员2521人,非业务人员1227人。共检查出患肺结核病患者20人,其中业务人员17人,非业务人员3人。肺结核患病率为533.6/10万,其中业务人员患病率为674.3/10万,非业务人员患病率为244.5/10万。回顾调查从业人员4313人,用于分析的共4229人,结核病、肺结核病、涂阳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分别为449.4/10万人年、388.1/10万人年、136.2/10万人年。业务人员结核病、肺结核病、涂阳肺结核病发病率分别为579.1/10万人年、490.4/10万人年、151.3/10万人年;非业务人员结核病、肺结核病、涂阳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05.8/10万人年、196.0/10万人年、107.8/10万人年。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业务人员发生结核病的RR值为2.89(95%CI:1.81-4.60)。多因素分析,工作岗位、预防服药史、慢性病史与从业人员的结核病的发生具有统计学关联,以非业务人员为参照,业务人员发生结核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62(95%CI:1.64-4.19)。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环境职业防护情况共调查127个单位。有13个单位门诊诊室、7个单位痰检室、21个单位放射科没有可启窗户;有可启动窗户的业务用房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的门诊室诊占65.4%、痰检室占66.9%、放射科占43.3%。89.0%门诊诊室、15.0%的痰检室、70.1%放射科用房同时兼病人候诊作用;127个单位中仅有14.2%门诊、15.7%痰检、27.6%放射科用房与行政区严格分开,其他均与行政区混合办公。9.7%的门诊诊室、4.7%的痰检室、42.5%的放射科、12.2%的病房没有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有紫外线消毒灯者能够定时开灯消毒的门诊诊室占55.9%、痰检室占63%、放射科占26%、病房占60.6%。57.5%的门诊诊室、40.9%的痰检室、59.1%的放射科、63.6%的病房有结核病职业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业务人员工作时间经常穿隔离衣的占70.8%,经常戴口罩占41.7%,检查病人或标本后经常洗手占85.8%,离开诊室或检验室经常洗手占83.1%,离开诊室或检验室经常脱掉隔离衣的占69.4%。结论结核病防治机构从业人员结核病患病率、感染率、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不同工作岗位患结核病的职业危险有所差异,业务人员显着高于非业务人员。结核病防治机构防护条件与业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较差,相应的管理工作较为薄弱。建议建立健全全省结核病职业生物安全防护规范,减少机构内的感染与传播;开展结核病防治从业人员结核病发病监测;定期开展所有结核病防治从业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强化个人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督导管理,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机构各部门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就业前体检与就业后定期体检,对发现的高危人群调离结核病防治第一线,对于强阳性或新近阳转者进行预防服药;提高机构防护条件,加强机构内消毒工作,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提高基层一线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待遇,促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刘铁军[6](2006)在《工程电导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含液多相物系的电导率是其基本物理特性之一,其测量值通常与物系各种内部特性相关联,因而电导测试技术一直是研究含液物系内部特性的重要手段。虽然电导测试技术已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含液物系是复杂多样的,必须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测量方法才能在电导率及其分布测量中提高测量精度。 在单点电导率测量方面,存在含液物系的电导/电导率测量值与测量时的传感器激励信号频率相关,而常规仪表信号源频率固定、对测量对象适应能力较弱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变频率电导测量方法并研制了工作频率连续可调的新型电导测量装置。该装置采用锁定放大器结构,整体电路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可满足在0-1.25MHz范围内对含液物系的电导(率)进行准确测量的需要。 在电导率分布测量方面,本文针对电阻层析成像(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 ERT)系统数据采集速度较慢、图像重建算法综合性能不能满足工业应用要求的问题,研制了高速ERT数据采集系统并借鉴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ECT)领域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新的成像算法,提高了ERT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针对含液物系的电导测量值依赖于电导测量装置传感器激励信号频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频率电导测量方法并根据此方法研制了工作频率可调的电导测量装置,解决了现有激励信号频率固定的电导仪表对测量对象适应能力较弱的问题。变频率电导测量电路需要处理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小信号,采用常规信号调理电路结构复杂、不易保证性能。所设计的测量装置整体上采用锁定放大器结构,电路结构大为简化。采用直接数字合成(DDS)集成电路实现0-1.25MHz的交流信号源,频率和相位均可精确调整,为测量装置的核心电路一锁定放大器稳定工作提供了保证,实现了0-1.25MHz频率范围内溶液电导的准确测量。
杨传印[7](2005)在《SARS流行与防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海波[8](2004)在《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研制及其在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相流系统应用范围的广泛性促进了两相流领域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给予极大关注的前沿学科。两相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相间存在着界面效应和相对速度。两相流参数实时、准确测量一直是一个急需解决而又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是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它适用于两相流中以导电性介质为连续相的工业过程,利用物场电导特性的变化来获取物场信息实现过程层析成像,与传统的过程参数检测技术相比,具有非侵入、响应速度快、成本低、无辐射、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可提供封闭的管道或过程容器设备内部多相组分物质参数的二维/三维可视化信息。因此它在生产过程监控和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本文从ERT技术的原理性研究出发,以ERT技术在两相流可视化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针对ERT技术中的一些难点和现有的ERT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并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高速电阻层析成像系统并实现了垂直管道的气/液两相流的在线监测。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高速微弱电阻变化测量电路。该电路主要优点如下:①该电路没有采用传统的交流电流激励法作为系统的设计原理,而是通过快速的正负极性电流切换来削弱直流电流激励时激励电极的极化效应,使通过直流法来测量气/液两相流的电阻微弱变化成为可能。由于系统采用了直流脉冲信号作为系统的激励源,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就可以直接获得测量结果,无需复杂、耗时的滤波电路,这就消除了滤波器这一限制数据采集速度提高的“瓶颈”问题。②该电路通过驱动屏蔽技术、差动放大、隔离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强系统性能,双向脉冲激励源的采用既消除了电极片的极化效应,又提高了系统一倍的精度,基于该电路的研制的ERT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等优点。③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数据采集速度以实现实时成像,系统采用了并行采样和串行测量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既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数据采集速度,又能节约成本。 (2)基于该新型高速微弱电阻变化测量电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该仪表完全基于工业现场仪表模式设计,上位机通过RS232/RS422总线向下位机发送指令完成故障检测、参数配置、数据采集等各种功能。经实验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测试,该系统在115.2KbpS的通讯波特率下平均数据采集速度为65幅/秒〔相邻模式,104点/幅)。目前国内有文章报导的最高数据采集速度为50幅/秒(3)引入了一个适用于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通用高速通讯模块,该模块支持 RS422和RS232双协议,最高波特率达到921.6KbPs,具有通讯波特率高、 抗干扰性能好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该模块成功应用于电阻层析成像系统 后,较大幅度的提高了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数据采集速度。(4)对实验中测得的图像数据,分别采用了灵敏度系数法、Tikhonov正则化技术 和ART相结合的组合型图像重建算法、改进的BFGS算法进行离线成像。通 过对其成像结果进行比较。指出了上述三种算法各自的优缺点。以上的三种 算法代表了国内外对ERT成像算法研究的最新热点,对其实际成像效果进行 比较有利于进一步的改进。(5)分别利用成像速度较快的灵敏度系数法和成像效果较好的改进BFGS算法实 现了ERT系统的实时成像,其实时成像速度分别达到了26幅/秒和10幅/秒, 并在各种条件下对垂直管道的模拟气/液两相流的各种流型进行观察。
李黎军,胡载然,张蓓蕾[9](2000)在《MYHS-3胸片防护罩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 胸部摄片常规采用直立后前位或加左右侧位、斜位等,在大、中型医院或基层卫生院的常规摄片中分别占25%~50%左右。因此,加强对受检者辐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是研制胸片防护罩的目的。1 制作材料与安装使用方法1.1 简易胸片架(为一般单位常用的胸片架)
王海明,张丽颖[10](1992)在《长春市1991年部分医学科研进展》文中指出 1.空洞清除术治疗重症肺结核的临床研究长春市结核病院、吉林省结核病院魏成宽等针对重症肺结核纤维巨大空洞局部胸膜腔闭塞、肺内病变较广泛、但浸润病灶较少或因心肺功能显着减低,一般状况不佳、不能耐受肺切除术等重大手术者而研究“空洞清除术”。手术方法及操作程序:(1)采用较标准胸廓改形术略低一点的后外侧胸切口、以第六或第七肋骨后段和肩胛下角为支点,撑开肩胛骨、显露出空洞所在部位的肋骨,并切除空洞部位
二、MYHS-3胸片防护罩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YHS-3胸片防护罩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不同防护用品对留置金属气管套管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
1.2.2 对照组 |
1.2.3 观察组 |
1.2.4 观察指标 |
1.2.4.1 痰液黏稠共分Ⅲ度[6],Ⅰ度: |
1.2.4.2 肺部体征评价标准: |
1.2.4.3 排痰效果评价: |
1.2.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气管切开留置金属套管患者使用不同防护品后第7天的痰液分度比较 |
2.2 两组气管切开留置金属套管患者使用不同防护品后一周内每日排痰量比较 |
2.3 两组气管切开留置金属套管患者使用不同防护品后第14天的肺部听诊效果比较 |
2.4 两组气管切开留置金属套管患者使用不同防护品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金属导管留置的时间比较 |
3 讨论 |
3.1 双层灭菌湿纱布的防护效果 |
3.2 其他防护品的防护效果 |
3.3 新型气切型防护罩的防护效果 |
(2)不同噪声指数结合ASIR及ASIR-V重建技术在胸部扫描中图像质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CT扫描 |
2.3 图像后处理 |
2.4 图像分析 |
2.5 辐射剂量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辐射剂量 |
3.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3.2.1 肝实质CT值的差异 |
3.2.2 图像噪声的差异 |
3.2.3 图像信噪比(SNR)的差异 |
3.2.4 图像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 |
3.3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辐射剂量 |
4.3 图像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 |
4.4 低对比度分辨力 |
4.5 图像锐利度 |
4.6 图像失真 |
4.7 诊断信心 |
4.8 不足 |
4.9 总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 介绍 |
2 迭代重建的演化 |
3 IMR技术研究现状 |
3.1 IMR技术在模体中的研究 |
3.2 IMR技术在头部中的研究 |
3.3 IMR技术在胸部中的研究 |
3.4 IMR技术在腹部中的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模糊综合风险评估在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模糊综合风险评估在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危害评估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二章模糊综合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2.1 模糊综合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
2.2 技术路线 |
2.3 论文创新性 |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
3.1 风险因素评价体系的建立 |
3.2 风险因素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法的实现(案例分析一) |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煤制气企业的应用(案例分析二) |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越性 |
第四章结论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小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5)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从业人员结核病感染、患病及职业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工程电导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含液物系电导测试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 |
1.2 电导测试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电导测试技术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导测试技术综述 |
2.1 影响含液物系电导率大小的因素 |
2.2 电极电导传感器 |
2.2.1 电极的材料和形状 |
2.2.2 单点电导率测量法的电极结构 |
2.2.3 电导率分布测量法的电极结构 |
2.3 电极电导测量原理 |
2.3.1 电导池的等效电路 |
2.3.2 单点电导率测量原理 |
2.3.3 多电极电导率分布测量原理 |
2.4 电导测试技术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
2.4.1 单点电导率测量方法的应用 |
2.4.2 多电极电导率分布测量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
2.5 电导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频率可调的溶液电导测量装置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锁定放大原理和锁定放大器 |
3.2.1 锁定放大器的频谱迁移 |
3.2.2 锁定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3.2.3 相敏检测器 |
3.2.4 锁定放大器的设计要点 |
3.3 锁定放大原理电导测量电路 |
3.3.1 基于DDS的正弦信号发生器 |
3.3.2 无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3.3.3 宽带增益可程控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3.3.4 模拟乘法器的设计 |
3.3.5 PT100热电阻温度测量电路 |
3.3.6 电导测量装置的通讯模块设计 |
3.4 频率可调的电导测量装置的性能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导测试技术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控 |
4.1 引言 |
4.2 雷公藤多苷逆流提取装置及工艺流程 |
4.2.1 雷公藤多苷逆流提取装置 |
4.2.2 逆流冲洗子系统的工艺过程 |
4.2.3 逆流提取工段完整的工艺过程 |
4.3 基于电导测量监控提取液生物碱浓度的可行性 |
4.4 逆流提取液电导的在线检测 |
4.5 溶液中生物碱浓度和电导关系的数学模型 |
4.6 生物碱浓度—电导数学模型的应用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ERT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 |
5.1 引言 |
5.2 双极性脉冲电流源激励的ERT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5.2.1 电导传感器模块设计 |
5.2.2 ERT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5.2.3 通讯模块设计 |
5.3 小结 |
第六章 ERT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 |
6.1 ERT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
6.1.1 ERT正问题 |
6.1.2 ERT正问题的等价变分问题 |
6.1.3 有限单元剖分 |
6.2 ERT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6.3 改进型线性反投影算法(MLBP) |
6.3.1 线性反投影(LBP)算法 |
6.3.2 对线性反投影算法的改进 |
6.4 仿真实验研究 |
6.4.1 仿真结果 |
6.4.2 动态实验研究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研制及其在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两相流及其主要特征参数 |
1.1.1 两相流的定义和分类 |
1.1.2 两相流主要检测参数 |
1.2 两相流参数检测技术的现状与趋势 |
1.2.1 两相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两相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ERT系统的技术要点和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过程层析成像(PT)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 过程层析成像(PT)技术的基本原理 |
2.3 过程层析成像(PT)系统的基本结构 |
2.4 各种PT技术之比较 |
2.5 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综述 |
2.5.1 ERT硬件系统 |
2.5.2 电阻传感器 |
2.5.3 数据采集模式比较 |
2.5.4 国内外代表性的ERT系统综述 |
2.5.5 ERT技术在工业现场应用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研制 |
3.1 概述 |
3.1.1 提高现有ERT系统实时性能的措施 |
3.2 新ERT系统总体设计 |
3.3 电阻传感器结构 |
3.3.1 电极单元 |
3.3.2 电极传感器的架构 |
3.3.3 驱动屏蔽技术的采用 |
3.4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4.1 电流通过电解液的机理 |
3.4.2 双极性脉冲激励电流源 |
3.4.3 高速微弱电阻变化测量电路原理 |
3.4.4 ERT数据采集系统电路设计 |
3.5 ERT系统通讯模块的设计 |
3.6 系统的性能测试 |
3.6.1 DH903B的动态性能测试 |
3.6.2 数据采集速度 |
3.6.3 系统的分辨率 |
3.7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ERT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1 ERT数据采集系统下位机程序设计 |
4.1.1 工业过程仪表程序设计 |
4.1.2 C51单片机高级编程语言 |
4.1.3 ERT系统资源分配 |
4.1.4 ERT系统软件任务分析 |
4.2 ERT系统指令集 |
4.3 系统性能的提高和程序改进 |
4.3.1 ERT系统数据采集程序的优化措施 |
4.3.2 X25045芯片中EEPROM的读写通用编程方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ERT系统成像实验研究 |
5.1 气/液两相流垂直管模拟实验装置的建立 |
5.1.1 电阻层析成像实验装置构成描述 |
5.2 三种ERT成像算法离线成像结果比较 |
5.2.1 单离散相介质离线成像 |
5.2.2 多离散相介质离线成像 |
5.3 ERT系统实时成像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MYHS-3胸片防护罩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防护用品对留置金属气管套管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研究[J]. 周松茂,王耀娟.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9)
- [2]不同噪声指数结合ASIR及ASIR-V重建技术在胸部扫描中图像质量的比较[D]. 刘明亮.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3]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研究[D]. 程强. 郑州大学, 2016(03)
- [4]模糊综合风险评估在中小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的应用[D]. 王建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10(02)
- [5]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从业人员结核病感染、患病及职业防护研究[D]. 焦晓磊. 山东大学, 2007(07)
- [6]工程电导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D]. 刘铁军. 浙江大学, 2006(06)
- [7]SARS流行与防治的研究[J]. 杨传印. 现代预防医学, 2005(09)
- [8]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激励的电阻层析成像系统的研制及其在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黄海波. 浙江大学, 2004(03)
- [9]MYHS-3胸片防护罩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 李黎军,胡载然,张蓓蕾. 中国乡村医药, 2000(01)
- [10]长春市1991年部分医学科研进展[J]. 王海明,张丽颖. 医学研究通讯, 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