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2-(吩恶嗪-10-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吴超[1](2013)在《丙二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化工相关,发展节能减排与绿色化工技术符合历史潮流,意义重大。丙二酸二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制备技术环境污染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课题开发了丙二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工艺,操作条件较为温和、安全,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合理。本课题对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溶剂种类及用量、原料间配比情况、反应时间等可能影响反应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初步实验表明,催化剂和溶剂的种类是影响合成反应的重要因素,在catNH-solPO或catNO-solPE构成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实施反应有利于丙二酸二甲酯的生成。通过借助回归设计对合成反应进一步考察,得到了在本课题实验范围内令丙二酸二甲酯生成量最大的较优条件:使用catNH催化反应,且n(CH3COOCH3) n(cat.)=2.661、n[CO(OCH3)2]:n(cat.)=2.713.n(solPO):n(cat.)=3.583,反应1h可以使丙二酸二甲酯理论收率达到40.72%。
朱微,余爱农[2](2012)在《5-{4-[2-(甲基-2-吡啶氨基)-乙氧基]-亚苄基}-4-硫代-2,4-噻唑烷二酮的合成》文中指出以2-氯吡啶为原料,经过取代反应、威廉森反应、劳森反应和缩合反应合成了5-{4-[2-(甲基-2-吡啶氨基)-乙氧基]-亚苄基}-4-硫代-2,4-噻唑烷二酮,4步反应的收率分别为65.49%、63.68%、68.83%和85.48%.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经MS、IR和1H-NMR确证是预期的化合物.
刘振德[3](2003)在《几个系列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合成与分析》文中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三位因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但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寻找高效低毒又无副作用的新型药物,仍然是化学与药学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本论文综述了糖尿病致病因素、治疗措施及市场状况,针对与糖尿病及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靶标蛋白质分子(PPAR(、PPAR()进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现了目标化合物的成功合成,再应用体外并行高通量细胞筛选模型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以期得到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并且药理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性药物小分子结构。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 2-{4-[2-( 5,5,8,8-四甲基-5,6,7,8-四氢-2-萘氧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采用2,5-二甲基-2,5-己二醇、苯酚、1,2-二溴乙烷、对羟基苯甲醛、丙二酸二甲酯等常见易得的试剂,利用Knoevenagel反应、Williamson合成反应、Pa-C催化加氢等反应条件温和且收率高的反应方法,合成了2-{4-[2-( 5,5,8,8-四甲基-5,6,7,8-四氢-2-萘氧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等一系列五个化合物,经6~9步反应,总产率约22%左右,反应具有一定绿色化学特性。对目标分子进行了谱图分析,确认了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PPARα活性与罗格列酮基本相当,有的略高于罗格列酮;PPARγ活性只有罗格列酮的50-60%,有待进一步结构改造。2. 2-{4-[2-(5,6,7,8-四氢-2-萘氧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以5,6,7,8-四氢-2-萘酚、1,2-二溴乙烷等常见易得的试剂,选择Knoevenagel反应、Williamson合成反应、Pa-C催化加氢等反应条件宽容而收率高的反应方法,合成了2-{4-[2-( 5,6,7,8-四氢-2-萘氧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等一系列五个化合物,经4~7步反应,总产率约32%左右。并进行了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PPARα活性则普遍高于罗格列酮,为其活性的3-5.5倍;PPARγ活性有所提高,有的化合物高浓度下的活性是罗格列酮的1.3倍;。3. 含三环取代基的酪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采用L-酪氨酸甲酯、苯酰基丙酮、1,2-二溴乙烷和咔唑等三环类化合物合成,借助脱水反应、Williamson合成反应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经3步反应,总产率约3.4%。生物活性筛选表明,PPARα活性普遍高于罗格列酮,为其活性的2-4.2倍;PPARγ活性也有提高,约为罗格列酮的1-1.9倍。4. 三环取代的乙氧基苄基丙二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采用1,2-二溴乙烷、<WP=5>对羟基苯甲醛、丙二酸二甲酯和咔唑等三环类化合物,利用相转移催化反应、Williamson合成反应、Knoevenagel反应、Pa-C催化加氢等反应方法合成,经4~7步反应,总产率为18%左右,合成具有绿色化学的特点。生物活性筛选表明:在低浓度下的PPARα活性高于罗格列酮;PPARγ活性约为罗格列酮的50%,有必要进一步结构修饰与活性改善。
李伯玉[4](2003)在《一类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抗癌药物的合成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组蛋白通常以复合物形式参与遗传信息转录激活和转录抑制,是重要癌变靶标,通常以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两形式存在。组蛋白乙酰化由组蛋白乙酰化酶(HAT)引发并与转录激活有关;相反组蛋白去乙酰化由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催化并与转录抑制有关。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便成为一种新颖干扰细胞周期控制方法,故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对治疗细胞增生疾病如癌症很有潜力。迄今已报道许多类型HDAC抑制剂如丁酸钠,Trichostain A和Trapoxin等,具诱发癌细胞系分化作用进而抑制癌细胞增生。本论文以开发新颖的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类抗癌药物为主线,依据先导物MS-275设计了四个系列的苯甲酰胺衍生物,设计了酶结合区内不同芳基取代、芳环上不同电性取代,酶抑制活性区内不同活性官能团取代等。经结构简化、筛选设计并合成分析了四系列苯甲酰胺类衍生物,深入讨论分子结构与HDAC抑制性和诱变细胞功能活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及结论说明如下:第一部分为苯甲酰胺衍生物合成与分析。前三系列以芳甲醇为起始原料,与1,1’-碳酰二咪唑在010℃温度下搅拌反应得到酰基咪唑胺活性中间体,再与胺交换制得4-[N-(取代芳基-甲氧基碳酰基)-氨甲基]苯甲酸中间体,收率60~84.1%。继与氯甲酸已酯及三乙胺在05℃温度下搅拌反应得活性酸酐中间体或与1,1’-碳酰二咪唑在010℃下搅拌反应制活性酰基咪唑胺中间体;两种活性中间体都可不经分离直接分别与邻苯二胺或邻氟苯胺或1,2-二氨基环己烷在室温条件下反应约10h,经硅胶色谱柱分离制得目标产物,收率在18-59%。通过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对新合成化合物结构进行分析鉴定。第四系列则经三步反应得到:首先采用克努文反应生成丙稀酸衍生物,后两步类同前三系列合成。第二部分为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分析。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发现在酶抑制区内活性官能团2’-氨基苯基被2’-氟苯基或2’-氨基环己烷基取代后导致抑制活性降低和丧失,表明2’-氨基苯基在酶抑制区的活性点部位起氢键或其它电性作用,该基团是产生抑制活性的必需条件。在疏水区芳基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HDAC抑制活性影响甚小;大多数化合物在细胞中诱发组蛋白乙酰化能力与之对酶抑制活性能力密切相关。在此类苯甲酰胺类衍生物中,系列四中N-(2-氨基苯基)-4-[N-(吡啶-3-丙烯酰基)氨甲基]苯甲酰胺表现出很好的离体HDAC抑制活性和多种癌细胞杀伤活性,选作深入开发。
刘振德,马保顺,吴仲闻,李伯玉,李志良[5](2003)在《2-{4-[2-(吩恶嗪-10-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文中指出2 {4 [2 (吩口恶嗪 10 基 )乙氧基 ]苄基 } 丙二酸二甲酯是一种对Ⅱ型糖尿病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 ,活性较市场上药效最好的罗格列酮高 ,且具有PPARα、PPARγ双活性。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 ,使用了 2 溴乙醇、对卞氧基苯甲醛等价格昂贵 ,不易获得的原料 ,且反应过程需要高压条件。作者引入了相转移催化方法 ,所用原料为1,2 二溴乙烷等 ,价格便宜 ,且易于获得 ,反应条件为常温常压 ,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2-{4-[2-(吩恶嗪-10-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2-(吩恶嗪-10-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丙二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丙二酸二甲酯性质与用途 |
1.1.1 丙二酸二甲酯的性质 |
1.1.2 丙二酸二甲酯的用途 |
1.2 丙二酸二甲酯制备工艺 |
1.2.1 氰化法 |
1.2.2 羰基化法 |
1.2.3 其它方法 |
1.3 Claisen缩合反应和可能的新工艺 |
1.3.1 Claisen缩合反应 |
1.3.2 Claisen缩合反应在β-二羰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
1.3.3 本课题合成工艺的可能性 |
1.4 本课题的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步骤 |
2.4 实验内容 |
2.4.1 考察因素 |
2.4.2 考察指标 |
2.5 研究方法 |
2.5.1 单因素优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2.5.2 多因素优化研究方法的优势 |
2.5.3 回归设计 |
2.6 分析方法 |
2.6.1 定性分析 |
2.6.2 定量分析 |
2.6.3 工作曲线的获得 |
第3章 催化剂与溶剂的选择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氢化物催化合成丙二酸二甲酯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主要考察指标 |
4.3.2 次要考察指标 |
4.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4 乙酸甲酷用量的影响 |
4.3.5 碳酸二甲酯用量的影响 |
4.3.6 温度的影响 |
4.3.7 乙酸甲酯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4.3.8 碳酸二甲酯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醇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丙二酸二甲酯 |
5.1 引言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数据分析与回归方程参数的计算 |
5.3.2 各因素对主产物理论收率的影响 |
5.3.3 简单优化 |
5.3.4 碳酸二甲酯用量的影响 |
5.3.5 溶剂量的影响 |
5.3.6 温度的影响 |
5.3.7 碳酸二甲酯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5.3.8 溶剂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5-{4-[2-(甲基-2-吡啶氨基)-乙氧基]-亚苄基}-4-硫代-2,4-噻唑烷二酮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1.2.1 2- (甲基-2-吡啶氨基) 乙醇 (I) 的合成 |
1.2.2 4-[2- (甲基-2-吡啶氨基) 乙氧基]苯甲醛 (II) 的合成 |
1.2.3 4-硫代-2, 4-噻唑烷二酮 (III) 的合成 |
1.2.4 5-{4-[2- (甲基-2-吡啶氨基) -乙氧基]-亚苄基}-4-硫代-2, 4-噻唑烷二酮 (IV) 的合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结果 |
2.2 讨论 |
2.2.1 波谱解析 |
2.2.2 合成路线讨论 |
3 结论 |
(3)几个系列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合成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糖尿病及其机理与治疗 |
1.1 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发展过程 |
1.2 胰岛素的分泌及其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 |
1.3 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
1.4 糖尿病的并发症及其危害 |
1.5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药物的开发与进展 |
1.6 口服糖尿病药物市场情况调查 |
1.7 糖尿病发病率状况 |
1.8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
2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及新型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设计 |
2.1 Ⅱ型糖尿病的现有主要治疗药物 |
2.2 PPAR受体的生理作用 |
2.3 基于PPAR受体的抗Ⅱ型糖尿病药物设计 |
2.4 本文构想及主要研究内容 |
3 2 -{4-[2-(5,5,8,8-四甲基-5,6,7,8-四氢-2-萘氧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合成路线的选择 |
3.3 试剂与仪器 |
3.4 实验过程 |
3.5 结构鉴定 |
3.6 生物活性测试 |
3.7 结果与讨论 |
4 2 -{4-[2-(5,6,7,8-四氢-2-萘氧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 |
4.1 前言 |
4.2 合成路线的选择 |
4.3 试剂及仪器 |
4.4 合成过程 |
4.5 结构鉴定 |
4.6 生物活性测试 |
4.7 结果与讨论 |
5 含三环取代基的酪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 |
5.1 前言 |
5.2 合成路线的选择 |
5.3 试剂及仪器 |
5.4 合成过程 |
5.5 结构鉴定 |
5.6 产物稳定性实验 |
5.7 生物活性测试 |
5.8 结果与讨论 |
6 三环取代的乙氧基苄基丙二酸衍生物的合成与分析 |
6.1 前言 |
6.2 路线的选择 |
6.3 试剂及仪器 |
6.4 合成过程 |
6.5 结构鉴定 |
6.6 生物活性测试 |
6.7 结果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4)一类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抗癌药物的合成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概论 |
1.1.1 组蛋白去乙酰化相关酶的研究与进展 |
1.1.2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 |
1.2 目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路线 |
1.2.1 目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 |
1.2.2 合成路线的选择 |
2 芳甲酰胺衍生物1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
2.1 酰化反应原理与方法 |
2.1.1 酰化反应的原理 |
2.1.2 常用酰化试剂 |
2.2 系列Ⅰ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2.2.1 中间体芳甲酸的合成 |
2.2.2 芳甲酰胺衍生物1的合成 |
2.3 实验部分 |
2.3.1 试验仪器 |
2.3.2 反应试剂 |
2.3.3 系列Ⅰ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2.4 系列Ⅰ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2.4.1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活性测定 |
2.4.2 细胞杀伤活性测定 |
2.4.3 芳甲酰胺衍生物1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系列Ⅰ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证 |
2.5.2 系列Ⅰ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关系 |
3 芳甲酰胺衍生物2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
3.1 系列Ⅱ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3.1.1 中间体芳甲酸的合成 |
3.1.2 芳甲酰胺衍生物2的合成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反应试剂 |
3.2.3 系列Ⅱ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3.3 系列Ⅱ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3.3.1 芳甲酰胺衍生物2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系列Ⅱ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证 |
3.4.2 系列Ⅱ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关系 |
4 芳甲酰胺衍生物3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
4.1 系列Ⅲ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4.1.1 中间体芳甲酸的合成 |
4.1.2 芳甲酰环己胺衍生物3的合成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反应试剂 |
4.2.3 系列Ⅲ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4.3 系列Ⅲ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4.3.1 芳甲酰胺衍生物3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系列Ⅲ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证 |
4.4.2 系列Ⅲ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关系 |
5 芳甲酰胺衍生物4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
5.1 系列Ⅳ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反应试剂 |
5.2.3 系列Ⅳ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5.3 系列Ⅳ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
5.3.1 芳甲酰胺衍生物4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证 |
5.4.2 系列Ⅳ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关系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元素和HPLC分析结果 |
B.硕士期间发表的部分相关论文 |
四、2-{4-[2-(吩恶嗪-10-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丙二酸二甲酯绿色合成工艺研究[D]. 吴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2]5-{4-[2-(甲基-2-吡啶氨基)-乙氧基]-亚苄基}-4-硫代-2,4-噻唑烷二酮的合成[J]. 朱微,余爱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3]几个系列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合成与分析[D]. 刘振德. 重庆大学, 2003(01)
- [4]一类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抗癌药物的合成与分析[D]. 李伯玉. 重庆大学, 2003(01)
- [5]2-{4-[2-(吩恶嗪-10-基)乙氧基]苄基}-丙二酸二甲酯的合成[J]. 刘振德,马保顺,吴仲闻,李伯玉,李志良. 精细化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