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壳寡糖对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立猛[1](2021)在《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和记忆障碍。从被发现至今,人们对AD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众多研究数据表明,AD的发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其病程漫长,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且尚未有根治的方法。现有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阻止或者逆转疾病的发展。由于病理机制不明确,导致传统的治疗策略很难有效控制或治愈包括AD在内的多种复杂疾病。近年来,AD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治疗策略到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策略。相对于单一的治疗策略,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可针对疾病的不同生理环节发挥作用并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着等优点。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且大多具有多功能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因此,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用于AD相关的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可行的策略。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阳离子碱性氨基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且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本论文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价了 COS对于AD的改善作用,并探究了其相关作用机制,为合理地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论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1)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绝大多数的研究仅利用体外细胞模型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但是关于COS是否可以穿透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大脑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依然是个未知数。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两种由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体外BBB模型:静态Transwell模型和动态微流控芯片模型,并利用以上两种模型探究了 COS能否透过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BBB。初步证明COS具有良好的BBB透过性,且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l,GLUT-1)是其通过BBB的转运载体之一。此外,利用荧光标记与活体成像联用的技术,在活体动物上验证了 COS可以透过BBB进入大脑。2)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自聚集生成富含β-sheet结构的有序聚集体,是导致AD的罪魁祸首。因此,通过影响Aβ的聚集来降低Aβ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可能是治疗AD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发现COS可以通过影响Aβ42的聚集来降低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作用机制为:COS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Aβ42寡聚体上,结合后会进一步破坏β-sheet结构,并使其转变为β-turn和Coil结构。该变化会扰乱Aβ42自身所具有的分子内结合作用,破坏Aβ42寡聚体的固有结构,使其稳定性降低,进而促进已经聚集的Aβ42纤维体解聚。除此之外,COS的结合占据了 Aβ42聚集体表面的某些特定位点,导致Aβ42聚集过程中无法向正常方向延长,从而有效地抑制Aβ42的聚集。以上作用能够显着降低Aβ42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此外,COS的该作用与其剂量、聚合度和脱乙酰度成正比,-NH2基团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益生元干预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成为治疗AD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 COS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改善AD相关病理症状。结果表明,COS可以显着改善AD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损伤,降低Aβ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和突触功能障碍。此外,COS治疗还可以重塑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失衡的菌群代谢,修复受损的肠屏障,减轻外周慢性炎症。通过伪无菌小鼠和粪便菌群移植实验,我们发现COS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整体协同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陈逸伦[2](2021)在《壳寡糖对新生大鼠酒精性神经损伤的缓解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脑发育期的酒精暴露可以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发育损伤,可能会导致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Fetal alcohol spectrum disorder,FASD)。酒精暴露对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多种影响包括影响脑容量,损害海马,皮层和小脑等大脑区域的发育,引起脑部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引起脑部神经细胞广泛的非正常死亡,并对认知和学习记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S)为天然碱性氨基寡糖,由于其良好的水溶性、易降解和极其微小的细胞毒性受到广泛关注。COS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以及神经保护活性等。COS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能够直接到达大脑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本论文探究COS对酒精诱导的新生大鼠神经损伤的缓解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壳寡糖的神经保护活性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对新生SD大鼠在出生后第5-9天连续进行酒精灌胃处理,建立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模型,酒精造模前分别进行COS干预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干预,在出生后第21-26天进行行为学实验。通过测定饲养过程中新生大鼠体重、脑重、行为学实验数据,并对新生大鼠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新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大脑发育和形态变化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状况。结果表明:COS可以缓解酒精暴露导致的新生大鼠体重增长滞缓、减轻酒精对新生大鼠大脑发育造成的损伤;改善酒精暴露导致的新生大鼠大海马区和皮质区神经细胞凋亡与变形;显着降低新生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提高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穿越目标平台的次数,改善酒精暴露导致的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和认知障碍。(2)在新生大鼠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模型中研究了COS对酒精暴露导致的大脑中脑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递质异常的干预作用。通过测定大鼠脑组织中BDNF、乙酰胆碱(Acety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 esterase,A-ch E)水平的变化,分析新生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环境和神经递质代谢情况。结果表明:COS可以缓解酒精暴露导致的BDNF含量降低,抑制酒精暴露所导致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A-Ch的降低以及A-ch E提高,维持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3)在新生大鼠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模型中研究了COS对酒精暴露诱导大脑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作用。通过测定脑组织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活力、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表达和P53、氨基末端激酶(Jun N-terminal kinases,JNK)m RNA表达来观察新生大鼠的脑组织氧化损伤情况。结果表明:COS干预可以提高新生大鼠脑组织中GSH水平,降低MDA含量,提高的SOD、CAT、T-AOC活力,抑制P53,JNK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显着提高Nrf2的蛋白表达,缓解酒精暴露导致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的氧化损伤。以上研究说明COS可能通过抑制P53和JNK的表达和提高Nrf2的表达来抑制酒精暴露所导致的氧化应激,进而缓解发育中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4)在新生大鼠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模型中研究了COS对酒精暴露诱导的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测定COS干预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测定炎症介质的表达,探究壳寡糖对酒精诱导造成新生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COS可以降低脑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此外,COS可以通过下调IL-1β、IL-4、IL-5、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m RNA表达,从而缓解酒精暴露诱导的新生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5)在新生大鼠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模型中研究了COS通过影响固有的酒精诱导神经细胞凋亡通路的激活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结果表明,COS可有效抑制酒精暴露引起的γ-氨基丁酸受体(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GABAR)激活表达,提高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的表达。此外,COS干预显着抑制了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3的表达,抑制了Bax表达的激活和Bcl/2的下调。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COS能够通过调节GABAR、NMDAR和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来缓解酒精暴露所导致的新生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缓解新生大鼠的学习记忆与认知障碍。
徐颖[3](2020)在《壳寡糖对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饮酒导致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特别是酒精性肝损伤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很多伤害都与肠道屏障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酒精可以通过破坏黏膜结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等方面损伤肠道屏障,使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进而损伤器官组织。壳寡糖(COS)作为一种天然的碱性低聚物,以其来源广、无毒害、易生物降解和解酒护肝等生理活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以COS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干预作用,以期为COS功能的开发,以及开发安全有效的肠道保护产品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对Wistar大鼠进行连续42 d的灌胃酒精处理建立肠道损伤模型,灌胃酒精前分别灌胃180 mg/kg谷氨酰胺、22.5 mg/kg、45 mg/kg和90 mg/kg COS。通过测定饲养过程中大鼠体重、进食量以及饲养结束大鼠器官指数和小肠重/长的值,并对小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大鼠的生长状况以及小肠伸缩性和形态。结果表明:酒精对小肠中十二指肠的损伤较空肠和回肠严重。COS可以增加大鼠体重、降低酒精对器官的损伤,还可以改善大鼠饮酒后十二指肠和回肠伸缩性的变化,缓解大鼠的肠道不适;同时,通过维持绒毛形态、增加绒毛长度、降低肌层厚度,使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增加,缓解酒精对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损伤。(2)在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模型中探讨了COS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通过测定大鼠血浆中D-乳酸(D-LA)、内毒素(LPS)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小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究壳寡糖的肠黏膜屏障保护效果。结果表明:COS的干预可以显着降低大鼠血浆中D-LA、LPS含量以及DAO活性,降低由酒精引起的肠粘膜通透性的增加。COS可以通过提高Occludin和ZO-1、降低Claudin-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修复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构。(3)在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模型中探讨了COS对小肠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通过测定小肠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表征小肠的氧化损伤情况。结果表明:COS摄入可以提高小肠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大鼠小肠组织的SOD和GSH-Px活性,显着降低组织中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缓解灌胃酒精导致的小肠的氧化损伤。(4)在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模型中探讨了COS对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测定血浆中促炎因子含量,探究COS的抗炎水平;测定小肠中NO含量和iNOS活性,以及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探究壳寡糖对肠道炎症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COS可以下调血浆中IL-6、IL-1β和TNF-α水平,缓解全身炎症;此外,COS可以通过下调小肠IL-6、IL-1β和TNF-αmRNA表达以及降低iNOS活性下调小肠组织NO含量,缓解肠道炎症;同时,COS可以下调TLR4、TLR2和TRAF6 mRNA的表达量,下调TLR4和核内磷酸化NF-κB p65的蛋白表达,表明COS可能通过调控抑制TLR4蛋白表达、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实现缓解小肠炎症的作用。
郑亚光[4](2020)在《壳聚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在泌乳过程中由于高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水平,通常伴随着一氧化氮(NO)等自由基类代谢产物的增加,进而加剧其炎症反应,引起产奶性能和乳品质的降低。壳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生物学活性,在食品、制药、猪禽养殖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有限的研究资料报道,壳聚糖可提高奶牛的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但其机制尚不清楚。鉴于此,本论文研究了日粮添加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抗氧化功能和抗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并结合体外法以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模型、通过NO和脂多糖(LPS)诱导PBMC的氧化损伤,利用基因沉默技术从NF-κB信号通路深入研究了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调节机理,为通过日粮调控奶牛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产奶性能和改善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分为7个试验:试验1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40头高产奶牛根据泌乳天数(200±15d)、产奶量(34.80±4.95kg/d)、胎次(2-3胎)等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五个日粮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头,包括对照组(CON)和壳聚糖组C500、C1000、C1500和C2000,CON组饲喂不添加壳聚糖的基础日粮,壳聚糖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0、1000、1500、2000 mg/kg(干物质基础)的壳聚糖,每天记录采食量、产奶量,在试验期的第0、2、4、6、8周收集牛奶样品用于分析乳品质,试验期的第60天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和PBMC用于分析血液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壳聚糖,提高了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能量矫正乳、乳蛋白和乳糖产量,降低了奶牛的体细胞指数;对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显着提高血清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淋巴细胞中CD4+和CD8+的比例,CD3+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均呈上升趋势。日粮添加壳聚糖对奶牛血清NO含量的降低呈剂量依赖性,显着降低了 iNOS活性,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呈下降趋势;显着或趋于显着地降低了 PBMC的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显着降低了 NF-κBp65的蛋白磷酸化水平。综合多项指标,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以促进奶牛的产奶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其中1500mg/kg的壳聚糖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提示壳聚糖调节奶牛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了 iNOS活性,从而减少了过量的NO产生有关。试验2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体外分离得到的PBMC随机分为5组,一是对照组(CON)组,细胞培养液中不添加COS;其余4组为COS40、COS80、COS160和COS320组,分别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40、80、160和320μg/mL的壳寡糖(COS),研究体外添加COS对奶牛PBMC抗氧化功能和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添加COS对PBMC抗氧化功能的促进效果呈剂量效应,可增强抗氧化酶CAT、SOD的活性,其中以160 ug/mL的COS具有较好的效果。COS可抑制炎症因子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降低iNOS的活性与NO的含量,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以160μg/mLCOS具有较好抑制作用,320μg/mLCOS的抑制作用减弱。添加COS抑制了 NF-κBp50和NF-κBp65的基因表达,提示COS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降低iNOS与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降低了 NO的生成,进而促进了抗氧化功能,降低了炎症因子的产生。试验3利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建立了 PBMC体外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培养于终浓度为0、50、100、200、300、500 μmol/L的DETA/NO细胞培养液中,分别作用2、4、6、8、12 h。结果显示,200 μmol/LDETA/NO作用PBMC4h,可以作为建立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NO过量引起PBMC氧化损伤,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因子IL-1β、NO含量上升。试验4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的设计,将分离得到的PBMC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CON组)和4个COS组。其中,CON组在无COS、但含有DETA/NO的培养基中进行处理;COS40、COS80、COS160和COS320组分别在添加40、80、160和320μg/mL COS培养基中预处理,再用DETA/NO继续处理。结果显示,COS对NO诱导的PBMC抗氧化功能的降低具有显着的减缓效果,降低了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抑制了 NF-κB通路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中,以160μg/mL的COS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320μg/mLCOS抑制效果减弱。提示COS可能通过抑制IL-1β产生降低NF-κB的通路活性,从而抑制iNOS的活性及NO的产生发挥其对细胞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试验5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细胞活力为指标筛选LPS的损伤时间和剂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LPS浓度包括0、0.1、1、10和20μg/mL 5个不同的LPS浓度处理,其中以0μg/mL剂量组为对照组(CON),LPS作用于细胞的时间包括6、12和24h,筛选可诱导奶牛PBMC细胞损伤的适宜的LPS损伤浓度和作用时间。结果显示,10μg/mL的LPS作用24h可以作为建立LPS诱导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适宜条件。第二部分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分离的PBMC分为6个处理组:对照组(CON),不进行COS和LPS处理;LPS组,只进行 LPS 处理;CL40、CL80、CL160 和 CL320 组分别接受 40、80、160 和 320μg/mL的COS处理,之后用LPS处理。结果表明,LPS可以诱导PBMC发生氧化应激,NF-kBp65的磷酸化水平增加,导致抗氧化功能降低,促炎因子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增强。COS对由LPS诱导引起的奶牛PBMC氧化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可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SOD活性,降低IL-1 β、IL-6、TNF-α等促炎性因子的含量与NO的生成,以160μg/mL的COS有较好的保护效果。提示COS可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影响iNOS活性,进而抑制NO的生成,促进奶牛PBMC的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试验6是在试验1饲养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饲养试验结束时,分别从饲喂不同剂量壳聚糖(0、500、1000、1500和2000mg/kg)的5组奶牛血液中分离PBMC。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将上述0剂量组奶牛的PBMC样本分为2部分,一部分不进行LPS处理,为对照组;另一部分进行LPS损伤处理,为LPS损伤组;其他壳聚糖饲喂组分离得到的PBMC均进行LPS损伤,设为CL500、CL1000、CL1500、CL2000组。结果显示,未饲喂壳聚糖的对照组奶牛PBMC在LPS的诱导下引起了氧化损伤;饲喂壳聚糖的奶牛PBMC细胞对体外LPS诱导引起的氧化损伤具有减缓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引起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降低,iNOS酶活性及其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降低,NO的生成降低;其中,日粮壳聚糖添加剂量以1000-2000mg/kg减缓作用较好;进一步说明壳聚糖调节奶牛抗氧化能力与抗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NF-κB-NO调节途径有关。试验7试验分为2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利用siRNA沉默PBMC的NF-κBp65基因,选择具有最佳沉默效果的干扰序列。结果显示,siRNA可以成功沉默奶牛PBMC中NF-κBp65的基因表达,沉默效率为61%,NF-κBp65蛋白磷酸化表达降低了 38.5%。第二部分利用siRNA对NF-κBp65基因沉默的同时,以LPS诱导PBMC的氧化损伤,添加适宜的COS,揭示NF-κBp65基因在COS缓解PBMC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试验分为8个处理组,对照组、LPS处理组、siRNA+COS+LPS组、siRNA组、COS 组、siRNA+COS 组、siRNA+LPS 组、COS+LPS 组和 siRNA+COS+LPS 组。结果表明利用siRNA沉默NF-κBp65后,降低了由LPS引起的氧化损伤程度,下调了 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促进了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说明NF-κB是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关键通路,NF-κBp65是COS调节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关键基因,COS通过抑制NF-κB通路降低了 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缓解了由LPS诱导引起的氧化应激。综上,日粮中添加壳聚糖可以促进奶牛的产奶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抗炎症反应,其中以1500mg/kg的壳聚糖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本文从NF-κBp65-NO途径诠释了其影响机制,即壳聚糖通过抑制NF-κB通路降低了 iNOS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降低了 NO的过量生成,抑制了炎症反应,促进了奶牛的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了炎症反应。
时佳[5](2020)在《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酪蛋白与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制备乳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同时,利用转谷氨酰胺酶催化酪蛋白与壳寡糖发生糖基化反应制备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用胰蛋白酶分别消化酪蛋白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得到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本研究旨在剖析两种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位点,并评估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及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为评估乳品加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新型蛋白质配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糖基化修饰的精准糖基化位点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乳糖含量为10.58?0.10 g/kg蛋白质;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较低的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利用LC/MS-MS分析技术从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5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均在赖氨酸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Beta-casein和Kappa-casein。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氨基葡萄糖的导入量为5.7?0.1 g/kg蛋白质,且氨基酸含量与酪蛋白消化物基本相同。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中共鉴定出3个糖肽,其糖基化位点主要在谷氨酰胺残基,发生糖基化反应的蛋白质是Alpha-S1-casein和Alpha-S2-casein。(2)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外免疫活性。但是,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降低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5.1%-10.8%)、降低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8%-6.5%)、降低NK细胞活性(8.2%-19.6%),以及减少脾淋巴细胞因子(IL-2和IFN-γ)和巨噬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分泌;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增加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1.6%-3.9%)、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4.6%-7.0%)、增加NK细胞活性(8.6%-17.3%),以及促进脾淋巴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因子的分泌。因此,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提高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而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的体外免疫活性。(3)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体内免疫活性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具有体内免疫活性。在正常BALB/c小鼠中,与灌胃生理盐水的空白组小鼠相比,各消化物处理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数值均提高,免疫器官重量指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及NK细胞活性等指标也明显升高(P<0.05)。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显示出更高的活性。在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中,与生理盐水处理的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各消化物灌胃小鼠后,均可明显减轻环磷酰胺导致小鼠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然而,酪蛋白消化物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提升效率,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比酪蛋白消化物有更好的免疫活性。(4)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正常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可以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相比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各消化物处理细胞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从100%降低到64.0%-78.2%;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72.1%-83.4%;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细胞FD-4转运率降低到64.1%-72.4%。而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增加了其消化物提高抗菌活性和减少细菌移位的作用。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整体上,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的作用。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5)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以2.5 mmol/L丙烯酰胺构建IEC-6细胞损伤模型。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均对受损的IEC-6细胞有保护作用。与酪蛋白消化物相比,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少,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提高IEC-6细胞跨膜电阻值更多。细胞被各消化物处理48 h后,酪蛋白消化物、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分别可以使FD-4转运率降低到76.6%-88.1%、79.3%-90.4%和73.0%-84.7%。该结果说明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可以更有效的降低细胞膜通透性,而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作用细胞降低细胞膜通透性的效率较低。此外,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少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而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比酪蛋白消化物处理组有更多的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质(ZO-1、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因此,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不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而酪蛋白的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有利于其消化物保护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膜的完整性。综上所述,酶法精准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有益作用;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免疫活性和其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有不良作用。
陶文静[6](2020)在《壳寡糖对小鼠急性和慢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正常的炎症反应能保护组织和细胞免受致病菌和外来物质的侵害,而过度的炎症则会导致代谢紊乱和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常伴随着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因此组织和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用脂多糖(LPS)诱导急性应激,研究壳寡糖(COS)缓解小鼠肝脏和肠道急性损伤的作用和机制;并利用LPS构建的小鼠巨噬细胞急性损伤模型来研究COS缓解LPS导致的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利用高脂日粮(HFD)饲喂的小鼠来研究COS对高脂日粮导致的肥胖、脂肪组织异常、肝脏慢性损伤和和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壳寡糖缓解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应激损伤的剂量筛选以不同剂量COS(0-800 mg/kg BW)连续灌胃小鼠21天后,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对照组)或LPS。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灌胃200-800mg/kg BW COS能降低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200mg/kg BW COS能改善LPS导致的肝脏和肾脏水肿,而100和400mg/kg BWCOS只能缓解肾脏水肿。与LPS组相比,灌胃400mg/kg BW COS能降低肝脏和脾脏中MPO活性,而其他剂量COS只能降低脾脏中MPO活性。200-800 mg/kg BW COS均能缓解LPS导致的肝脏SOD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升高,400 mg/kg BW COS效果最好。上述结果提示,COS缓解LPS导致的小鼠急性损伤的最佳灌胃剂量为400 mg/kg BW。(2)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将48只5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成四组,分别为对照组、COS组、LPS组和COS+LPS组,每日灌胃400mg/kg BWCOS或PBS,30天后,腹腔注射20 mg/kg BW LPS或PBS。结果显示COS缓解了 LPS导致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以及AST、ALT和LDH活性升高。COS还改善了 LPS导致的肝脏中炎性细胞浸润和F4/80蛋白水平升高。此外,COS缓解了 LPS导致肝脏GSH-Px和SOD活性下降,以及MDA和NO水平上升。上述结果提示,COS能够缓解LPS导致的全身性炎症以及肝脏急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3)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利用上述小鼠急性损伤模型研究COS对LPS引起的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COS可以改善LPS处理小鼠的空肠和结肠黏膜形态。COS减轻了 LPS诱导的空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以及空肠和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和粘蛋白表达减少。COS上调了空肠和结肠细胞分泌的抗菌肽mRNA表达,此外,COS减少了LPS处理小鼠空肠和结肠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募集。COS通过上调Nrf2和下游抗氧化酶基因的mRNA表达来改善空肠和结肠氧化应激。相关分析表明,CO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有益作用与其抗炎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有关。试验二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巨噬细胞急性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巨噬细胞急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以不同剂量COS(0-200 mg/kg BW)预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加入LPS,结果显示50-200μg/mLCOS对RAW264.7无细胞毒性。50-200 μg/mL COS均能显着缓解LPS上调TNF-α和IL-1β mRNA表达量,100和200 μg/mL COS预处理能显着下调IL-6的mRNA表达量。50-200μg/mLCOS均能显着缓解LPS降低SOD活性和增加MDA含量,100和200μg/mLCOS预处理能显着降低NO水平。上述结果提示,COS能缓解LPS导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2)壳寡糖缓解小鼠巨噬细胞急性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成四组,分别为对照组、COS组、LPS组和COS+LPS组,用COS或PBS预处理后加入LPS或PBS。结果显示,COS+LPS组细胞NQO1、HO-1和Gstal 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LPS组。而且,COS组和COS+LPS组细胞AMPK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LPS组。用Dorsomorphin dihydrochloride(DD)抑制AMPK通路消除了 COS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和上调抗氧化酶基因mRNA表达的作用。以上结果提示,COS通过上调RAW264.7细胞抗氧化酶基因缓解LPS导致的氧化应激,COS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缓解LPS导致的炎症和氧化应激,从而减少LPS对RAW264.7细胞造成的急性损伤。试验三壳寡糖对高脂日粮导致的小鼠慢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将4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成四组,分别为普通日粮组(NCD组)、高脂日粮组(HFD组)、高脂日粮+低剂量COS组(HFDLC组)和高脂日粮+高剂量COS组(HFDHC组),分别给小鼠饲喂普通日粮或高脂日粮,HFDLC组和HFDHC组小鼠连续7周灌胃200或400mg/kg BWCOS,其余两组灌胃PBS。结果表明,灌胃COS显着抑制了 HFD导致的体重异常增加和血脂水平升高。COS降低了 HFD导致的空腹血糖升高并改善了葡萄糖耐受能力受损。COS缓解了脂肪组织肥大和炎症。COS显着降低了肝脏脂质的积累,这归因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以及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COS降低了肝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极化。而且,COS通过激活Nrf2途径和上调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来改善肝脏的氧化应激。此外,补充COS上调了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缓解了 HFD导致的杯状细胞减少、粘蛋白和抗菌肽表达下调。COS对肝脏和肠道的有益作用是由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介导的。综上所述,COS能够缓解LPS导致的肝脏急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并改善LPS导致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COS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缓解LPS导致的小鼠巨噬细胞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从而减少LPS对小鼠巨噬细胞造成的急性损伤;COS能缓解HFD导致的肥胖和脂肪组织异常,并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改善肝脏和肠道的慢性损伤。
翟星辰[7](2019)在《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可以杀伤大部分癌细胞,但对自身免疫系统也伤害较大,体质虚弱的患者可能会因此而免疫力更加低下,反而会加速癌细胞扩散。因此,在抗肾癌药物研究过程中,急需开发具有一定抗肿瘤功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病患生存质量的新型药物。作为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低聚糖,壳寡糖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增强等优良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以水溶性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COS的免疫增强作用、对肾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利用三种免疫模型系统研究COS体内外免疫增强作用及机制。以转录组测序结果为线索,发现COS可以增强巨噬细胞RAW264.7的吞噬活性,提高NO、TNF-α、IL-6、IL-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中,COS显着恢复小鼠降低的单核吞噬指数(P<0.01),提高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P<0.05)和NK细胞活力(P<0.05),表明COS能有效缓解环磷酰胺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在60Co-γ诱导的放射损伤小鼠模型中,COS显着提高脾指数(P<0.05)、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比例(P<0.05),延长放射损伤小鼠生存期;在S180皮下移植瘤残瘤模型中,COS显着提高脾指数(P<0.05),增强脾细胞中T淋巴细胞活化和NK细胞活力(P<0.05),促进血浆中TNF-α的表达,在COS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后,对皮下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更显着(P<0.01),高达74.5%和89.3%。基于COS的抗肿瘤功能,结合其生物分布特性,展开COS对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合成近红外荧光染料Cy7标记的COS(COS-Cy7),利用活体成像技术,探明COS主要分布在肾脏。通过构建人源肾癌裸鼠肾原位移植瘤模型,证实COS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肾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40 mg/kg)抑制率可达55.8%,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COS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内ROS积累,诱导细胞凋亡。COS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辅助肾原位癌的放疗,促进Caspase-3活化,为放疗增敏;COS联合等剂量化疗药物可以起到化疗增效作用,在抗肾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化疗药物5-Fu的用量(从30 mg/kg降低到15 mg/kg),发挥同效减毒的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信号通路分析,揭示COS抑制肾癌的作用机制。COS能够剂量依赖地抑制肾癌细胞生长,使肾癌细胞发生G2/M期阻滞,损伤DNA,诱导凋亡。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COS作用肾癌细胞产生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后发现COS主要参与代谢通路、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等,COS打破了肾癌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细胞启动内源性抗氧化防御机制。COS通过激活GRP78-PERK-e IF2α-ATF4-CHOP通路,诱导肾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线粒体释放Cyt c,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刺激肿瘤细胞内ROS积累,进而诱导肾癌细胞凋亡。COS对肾癌的抑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内质网氧化应激、内源性凋亡、免疫增强等,共同发挥拮抗肾癌的作用。
丁荣荣[8](2019)在《壳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交活动的逐渐频繁,嗜酒人群所占比例不断上升,酒精所引发的疾病和问题也日益严重,而消费者对饮酒健康也日益关注,因此醒酒作用的研究以及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S)作为天然来源的氨糖低聚物,以其来源广、无毒害、易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解酒护肝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题以壳寡糖为原料,在研究壳寡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壳寡糖的醒酒作用,进而研究其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护肝产品提供理论支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壳寡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测定了壳寡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壳寡糖对·OH和DPPH清除率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其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2.研究了壳寡糖的醒酒作用。在建立小鼠醒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来判断小鼠是否醉酒。灌酒4 h后处死,测定小鼠血清乙醇、乙醛、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以及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含量。结果表明:与酒精模型组相比,壳寡糖低剂量组、壳寡糖中高剂量组、壳寡糖高剂量组的醉酒比例分别下降了14.28%、42.85%、14.28%,壳寡糖低剂量组的醒酒比例达到100.00%,但其余组别醒酒效果不明显;壳寡糖剂量组和模型组相比,其乙醇、乙醛、ALT、AST、ADH含量均显着降低,由此说明壳寡糖有一定的醒酒作用。3.研究了壳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建立了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取小鼠的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测定了血清中ALT、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以及肝脏系数、肝脏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表明:与酒精模型组相比,壳寡糖组小鼠肝脏损伤程度有所减轻,阳性对照组和壳寡糖组血清ALT、AST、TC、TG、VLDL水平均显着降低,肝脏GSH含量和SOD活力均显着增加,而肝脏系数和MDA含量显着降低,表明壳寡糖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探讨了壳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运用实时相对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肝脏中氧化应激及微粒体乙醇氧化酶(MEOS)通路中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壳寡糖能上调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mRNA表达,下调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mRNA表达,HO-1和ERK的蛋白水平上也同样体现这点,而且壳寡糖可以促进Nrf2的整体表达,说明壳寡糖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基因的诱导有关,同时也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依赖的氧化应激有关;酒精能显着增加细胞色素P450第二家族E亚型多肽1(CYP2E1)mRNA的表达,而壳寡糖能使CYP2E1表达显着降低,说明可能与CYP2E1依赖的氧化应激有关。
王小明[9](2019)在《荒漠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组前期应用“谱-效”关系对肉苁蓉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清除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抗氧化能力和抗疲劳药效进行研究,得到两个有效组分分别为总苷类和多糖类成分,但两者的药效作用存在差异,而且这两类成分在本课题组较早的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中均发现其口服吸收不良、肠道吸收利用度差,因此,其抗疲劳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本论文通过化学成分定性、定量表征方法,结合药理学的药物代谢和药效学实验及代谢组学、高通量肠道菌群测序技术的应用,对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其缓解体力疲劳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获得了这些成分在调节体力疲劳中的异常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紊乱方面的贡献,以及对体力疲劳异常肠道菌群的正向调控作用,诠释了肉苁蓉抗疲劳的有效组分及药效作用,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开发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1肉苁蓉提取物化学成分及体内代谢研究采用UHPLC-Q/TOF HRMS技术对肉苁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在线快速鉴定,共鉴定44个化合物;首次综合高效凝胶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及高分辨液质联用仪,对肉苁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单糖组成、部分酸水解成寡糖片段后的聚合度和序列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建立起其所含大分子多糖成分的表征体系,为后续开展肉苁蓉药材质量评价、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对肉苁蓉70%乙醇提取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基于UPLC-Q/TOF/MS和质量亏损过滤(MDF)策略鉴定代谢物,在大鼠血浆、尿液、粪便中共鉴定出20个原形类成分,32个代谢物,血浆中包括13个入血原形类成分及16个代谢物,尿液中包括18个原形类成分及24个代谢物,粪便当中包括17个原形类成分及17个代谢物,表明其在体内经历了广泛地代谢,其代谢类型以水解、甲基化、磺酸化以及葡萄糖醛酸化等形式存在。体内代谢特征分析发现,粪便中检测到了大部分的苯乙醇苷类的原形类化合物以及包括母体化合物和水解产物在内的还原、甲基化及磺酸化等代谢产物,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口服吸收利用度低,与被肠道菌群代谢造成其低的肠道生物利用度有关。肉苁蓉中的主要成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活化后共同起效,次要成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也是被代谢成苷元后吸收入血,初步阐明了肉苁蓉的体内代谢情况,为筛选其药效物质及临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和体外肠道菌群培养方法,进一步分别研究肉苁蓉中4个代表性苯乙醇苷化合物的体外菌群代谢情况,发现此类化合物极易发生糖苷键及酯键水解代谢,最终水解成其苷元羟基酪醇和咖啡酸。生成的降解代谢物会继续发生Ⅰ相、Ⅱ相代谢反应生成新代谢物,代谢位点主要在酚羟基结构单元上。证实了肠道菌群在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此外,采用体外DPPH抗氧化实验对9个原形苷类化合物及代谢后生成的12个特征代谢物进行活性评价,进一步明确发挥抗氧化活性的结构与邻二酚羟基结构有关。体内、体外代谢研究结果都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可被肠道菌群代谢,产生了与原形成分相似活性的代谢产物苷元羟基酪醇和咖啡酸等酚酸类似物,吸收入血后协同发挥相应的药理效应。此外,应用UPLC-Q/Trap-MS/MS技术的多反应检测(MRM)模式,采用内标法建立了肉苁蓉中10个化合物含量的同时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药典要求,表明建立的定量方法灵敏、快速、可靠,结合多糖成分的含量测定,可更全面的用于肉苁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2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作用的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多种药效学评价指标和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长期负重游泳导致体力疲劳模型的小鼠以及分别给予总苷、多糖以及总苷-多糖联合用药的药物治疗组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色谱-质谱条件对不同极性的内源性代谢物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共鉴定27个与体力疲劳疾病最为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体内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及嘌呤、嘧啶核苷酸代谢途径紊乱,经研究总苷、多糖及两者合用用药治疗对机体疲劳的代谢组学产生的影响时发现,机体代谢轮廓上治疗后不同程度的偏离模型组趋于正常组,联合用药可回调的代谢物最多,其次为总苷和多糖组分,改善其相关代谢途径的紊乱,并结合抗疲劳相关的药效指标对肉苁蓉抗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3体力疲劳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及总有效组分的调控研究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对体力疲劳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体力疲劳小鼠中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门和属水平的结构组成均出现差异,表明这些肠道菌群可能在体力疲劳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了总有效组分对体力疲劳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及绝大部分相关菌属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肉苁蓉总有效组分可对体力疲劳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进行调控,从而发挥药效作用,但是仅限于菌群测序的初步研究结果还需要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深入验证。综上所述,本论文应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研究,结合药效学、体内、外代谢及代谢组、肠道菌群调控,多层次、多角度地阐释了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这些口服后低生物利用度、吸收不良但是具有显着活性的成分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的转化被活化发挥药效,还能够作用于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达到对机体产生调节的作用。
李玮[10](2018)在《壳寡糖对机体维生素A和B2吸收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壳寡糖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生理活性的新食品原料,在食品、医药等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少数人群服用壳寡糖会引起眼睛发红和口角炎等现象,由于研究缺乏,导致上述过敏性反应的原因及机理尚不清楚,限制了壳寡糖产品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应用。本课题以小鼠为研究对象,检测机体维生素A及维生素B2水平及其吸收代谢中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探究壳寡糖对机体维生素A及维生素B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旨在为壳寡糖产品在新食品原料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体内实验,选取体重和年龄相近的ICR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壳寡糖:76 mg/Kg·BW(壳寡糖低剂量组)、760 mg/Kg·BW(壳寡糖高剂量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5周。首先,通过在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小鼠进食量及体态特征,每周记录小鼠体重,研究壳寡糖造成的维生素缺乏是否会影响小鼠进食、体态、体重及脏器系数。研究发现,空白对照组和高、低剂量壳寡糖组中的小鼠进食量均正常,没有出现死亡情况;高剂量壳寡糖组皮毛较粗糙且色泽偏黄,活动频繁,偶易激怒,但是没有观察到进食量明显下降、相互进攻抢食、体重增长缓慢、眼部出现分泌物等维生素缺乏的症状。实验过程中无小鼠死亡。壳寡糖对小鼠的体重及脏器系数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其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壳寡糖对小鼠血清及组织中的维生素A、RBP4及细胞色素P450水平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壳寡糖对小鼠组织中维生素A代谢通路关键基因mRN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壳寡糖都会显着降低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和RBP4含量,并且都呈现显着的剂量效应(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壳寡糖的摄入会导致肝微粒体中总蛋白含量及细胞色素P450(CYP450)含量减少(p<0.05),但不呈现显着的剂量效应(p>0.05)。壳寡糖会显着抑制小鼠组织中RBP4、CRBP1、LRAT、CYP26A1、STRA6的mRNA表达水平,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pp<0.05)。壳寡糖对RBP4、CRBP1、LRAT、CYP26A1的蛋白表达水平影响与其对这些代谢通路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趋势一致,但是壳寡糖对STRA6的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由此推断,壳寡糖通过抑制RBP4、CRBP1、LRAT、CYP26A1及STRA6等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或蛋白表达水平,造成机体内血清和肝脏中的维生素A含量降低。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壳寡糖对小鼠血清及组织中维生素B2及其衍生物水平、核黄素激酶(RFK)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合成酶(Fladl)酶活性及含量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壳寡糖对小鼠组织中核黄素转运蛋白家族(RFT1、RFT2、RFT3)、RFK及Fladl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壳寡糖对小鼠组织中RFT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会显着降低小鼠血清及小肠中的维生素B2及其衍生物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含量(p<0.05),但只有维生素B2呈现显着的剂量效应,FMN和FAD都未出现显着剂量效应(p>0.05)。壳寡糖会显着降低RFK和Flad1酶活性及含量,显着抑制RFT1、RFT2、RFT3 mRNA表达水平及显着抑制RFT2蛋白表达水平(p<0.05)。由此推断,壳寡糖通过抑制RFT1、RFT2、RFT3的mRNA表达水平及RFT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血清及小肠中的维生素B2含量;通过降低RFK、Flad1的酶活性及含量,减少血清及小肠中的FMN、FAD含量。本研究表明,壳寡糖通过抑制机体维生素A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及维生素B2吸收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机体中的维生素A及维生素B2含量,为壳寡糖产品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壳寡糖对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壳寡糖对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1.2.1 Aβ级联假说 |
1.2.2 Tau蛋白假说 |
1.2.3 胆碱能假说 |
1.2.4 氧化应激假说 |
1.2.5 微生物感染性假说 |
1.2.6 微生物-肠-脑轴假说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现状 |
1.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1.3.2 NMDA受体拮抗剂 |
1.3.3 靶向Aβ的治疗 |
1.3.4 靶向tau蛋白的治疗 |
1.3.5 针对神经炎症的治疗 |
1.3.6 靶向肠脑轴的治疗 |
1.3.7 天然产物在AD治疗上的应用 |
1.4 壳寡糖概述 |
1.4.1 COS的制备和分离纯化 |
1.4.2 COS及其衍生物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在应用及机制 |
1.4.3 COS的吸收和代谢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壳寡糖的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COS的制备 |
2.3.2 微流控芯片的制造与组装 |
2.3.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脑屏障微系统建立 |
2.3.4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
2.3.5 表观渗透率检测 |
2.3.6 免疫荧光染色 |
2.3.7 体外模型探究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
2.3.8 COS的荧光标记 |
2.3.9 动物活体成像验证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
2.4 实验结果 |
2.4.1 COS的脱乙酰度 |
2.4.2 COS的聚合度分布 |
2.4.3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 |
2.4.4 微流控芯片血脑屏障模型 |
2.4.5 动物活体成像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壳寡糖通过影响Aβ聚集减轻其介导的神经毒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单一聚合度的壳寡糖的制备 |
3.3.2 Aβ42蛋白预处理 |
3.3.3 Aβ42样品制备 |
3.3.4 COS影响Aβ聚集的体系设置 |
3.3.5 ThT荧光实验 |
3.3.6 刚果红染色实验 |
3.3.7 圆二色光谱实验 |
3.3.8 透射电镜观察Aβ的聚集形态 |
3.3.9 微量热涌动仪检测COS与Aβ的互作 |
3.3.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和参数 |
3.3.11 细胞培养 |
3.3.12 MTT检测细胞活力 |
3.3.13 细胞凋亡检测 |
3.3.14 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
3.3.15 细胞RNA提取 |
3.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17 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
3.3.1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OS对Aβ42的聚集抑制效果 |
3.4.2 COS对Aβ42纤维状聚体的分解作用 |
3.4.3 TEM观察COS对Aβ42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
3.4.4 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5 不同DP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6 不同DDA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7 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研究 |
3.4.8 不同DP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
3.4.9 不同DDA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
3.4.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COS影响Aβ42聚集的分子机制 |
3.4.11 COS对Aβ42聚集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
3.4.12 COS对Aβ42诱导产生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壳寡糖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及其相关机制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Aβ42寡聚体制备 |
4.3.2 AD小鼠模型构建 |
4.3.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4.3.4 旷场实验 |
4.3.5 新物体识别实验 |
4.3.6 抗生素混合剂处理获得伪无菌小鼠 |
4.3.7 粪便菌群移植 |
4.3.8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储存 |
4.3.9 血清中和脑组织匀浆中的炎症因子检测 |
4.3.10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4.3.11 免疫荧光染色 |
4.3.12 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
4.3.13 结肠组织的RNA提取 |
4.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15 16S rRNA V3和V4区扩增子测序 |
4.3.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17 非靶代谢组分析 |
4.3.18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AD小鼠模型构建 |
4.4.2 COS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3 COS对AD小鼠脑内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
4.4.4 COS对AD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 |
4.4.5 COS对AD小鼠突触功能损伤的影响 |
4.4.6 COS对AD小鼠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
4.4.7 COS对AD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 |
4.4.8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4.9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4.4.10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
4.4.11 肠道菌群在COS治疗中的作用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引言 |
5.2 研究结论 |
5.3 本论文创新点 |
5.4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壳寡糖对新生大鼠酒精性神经损伤的缓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酒精暴露与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1 酒精及其代谢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1.1.2 酒精代谢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
1.1.3 酒精暴露与胎儿神经损伤与发育 |
1.1.4 胎儿酒精谱系综合症的治疗与干预研究现状 |
1.2 壳寡糖神经保护活性研究进展 |
1.2.1 壳寡糖吸收与大脑屏障 |
1.2.2 壳寡糖对体内外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1.2.3 壳寡糖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
1.3 立题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和给药方法 |
2.2.2 新生大鼠体重及脑器官指数的测定 |
2.2.3 行为学实验(Morris水迷宫) |
2.2.4 新生大鼠脑组织HE染色及TUNEL染色 |
2.2.5 新生大鼠脑组织中BDNF与神经递质检测 |
2.2.6 新生大鼠脑组织中氧化还原状态检测 |
2.2.7 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炎性因子检测 |
2.2.8 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2.2.9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 |
3.1.1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和脑器官指数的影响 |
3.1.2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学习记忆与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
3.1.3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切片影响 |
3.2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脑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递质的影响 |
3.2.1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脑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 |
3.2.2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A-c H、A-ch E的影响 |
3.3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3.3.1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GSH和 MDA水平的影响 |
3.3.2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SOD、CAT和 T-AOC活力的影响 |
3.3.3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P53、JNK、Nrf2 信号分子的影响 |
3.4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
3.4.1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
3.4.2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炎症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 |
3.5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 NMDAR、GABAR 和 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1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GABAR和 NMDAR的影响 |
3.5.2 壳寡糖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Caspase-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附图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壳寡糖对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酒精与肠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1 酒精与肠道消化吸收作用 |
1.1.2 酒精与肠道机械屏障 |
1.1.3 酒精与肠道生物屏障 |
1.1.4 酒精与肠道免疫屏障 |
1.1.5 酒精与氧化应激 |
1.1.6 酒精与炎症反应 |
1.1.7 酒精性肠道损伤治疗现状 |
1.2 壳寡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吸收代谢 |
1.2.2 保护肠道 |
1.2.3 抗氧化活性 |
1.2.4 其他 |
1.3 立题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和给药方法 |
2.2.2 大鼠体重、进食量、脏器指数及小肠重/长比的测定 |
2.2.3 血浆中DAO、D-LA和内毒素检测 |
2.2.4 血浆中炎性因子检测 |
2.2.5 小肠组织氧化指标检测 |
2.2.6 小肠病理学组织切片和HE染色 |
2.2.7 基因表达的检测 |
2.2.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2.2.9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壳寡糖对大鼠生状况以及肠道伸缩性和形态的影响 |
3.1.1 壳寡糖对大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 |
3.1.2 壳寡糖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1.3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重/长比的影响 |
3.1.4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病理学切片影响 |
3.2 壳寡糖对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 |
3.2.1 壳寡糖对大鼠血浆中D-LA和DAO水平的影响 |
3.2.2 壳寡糖对大鼠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
3.2.3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紧密连接结构的影响 |
3.3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3.3.1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T-AOC及SOD和GSH-Px活力的影响 |
3.3.2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
3.4 壳寡糖对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3.4.1 壳寡糖对大鼠血浆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
3.4.2 壳寡糖对大鼠小肠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壳聚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
1.2 氧化应激的产生及其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调中的作用 |
1.2.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2.2 氧化应激在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调中的作用 |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作用效果 |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动物抗氧化和抗炎症的调节作用 |
1.5 壳聚糖促进抗氧化与抗炎症反应的可能机理 |
1.5.1 可能通过调节体内免疫调节因子发挥抗炎症作用 |
1.5.2 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NO产生 |
1.5.3 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降低NO的生成 |
1.5.4 可能通过调节脂类代谢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技术路线 |
1.7.2 主要试验内容 |
2 试验研究 |
2.1 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壳寡糖对奶牛PBMC抗氧化功能的促进作用 |
2.2.1 引言 |
2.2.2 材料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诱导奶牛PBMC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壳寡糖对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诱导的奶牛PBMC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壳寡糖对LPS诱导的奶牛PBMC氧化损伤的减缓作用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体内与体外结合研究日粮添加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调节机理 |
2.6.1 引言 |
2.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6.3 结果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2.7 通过siRNA沉默NF-κBp65基因研究COS缓解LPS引起PBMC氧化应激的机制 |
2.7.1 引言 |
2.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7.3 结果 |
2.7.4 讨论 |
2.7.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
3.1.2 壳聚糖促进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制 |
3.1.3 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和日粮中的添加剂量 |
3.2 总体结论 |
3.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领域 |
3.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食品蛋白质的概述 |
1.2.1 蛋白质分类 |
1.2.2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
1.3 酪蛋白性质及其应用 |
1.3.1 组成 |
1.3.2 分子结构 |
1.3.3 胶束结构 |
1.3.4 重要功能性质及其应用 |
1.4 蛋白质的改性技术 |
1.4.1 物理改性 |
1.4.2 化学改性 |
1.4.3 酶法改性 |
1.5 美拉德反应途径蛋白质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
1.5.1 美拉德反应机制 |
1.5.2 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 |
1.5.3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有益影响 |
1.5.4 对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不良作用 |
1.6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蛋白质改性及研究进展 |
1.6.1 转谷氨酰胺酶的性质 |
1.6.2 转谷氨酰胺酶的安全性及交联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
1.6.3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6.4 转谷氨酰胺酶途径糖基化修饰 |
1.7 免疫 |
1.7.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7.2 免疫系统的作用 |
1.7.3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
1.7.4 免疫分子 |
1.7.5 食品成分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1.8 肠道屏障功能 |
1.8.1 物理屏障 |
1.8.2 化学屏障 |
1.8.3 微生物屏障 |
1.8.4 免疫屏障 |
1.8.5 食品成分对肠道的健康作用 |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9.2 主要研究内容 |
1.9.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2 试验材料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制备 |
2.3.2 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
2.3.3 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细胞的作用 |
2.3.4 消化物对小鼠体内免疫的作用 |
2.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2.3.6 消化物对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三章 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化学分析 |
3.1 乳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
3.1.1 基本化学特征 |
3.1.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
3.1.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
3.2 壳寡糖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化学特征 |
3.2.1 基本化学特征 |
3.2.2 消化物氨基酸的组成 |
3.2.3 消化物的糖基化位点 |
3.3 讨论 |
3.3.1 美拉德反应糖基化修饰 |
3.3.2 酶法糖基化修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
4.1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
4.1.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
4.1.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4.1.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4.1.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2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
4.2.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2.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2.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3 乳糖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
4.3.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3.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
4.4.1 消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
4.4.2 消化物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4.4.3 消化物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4 消化物对免疫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5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正常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 |
4.5.1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2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5.3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5.4 消化物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6 精准糖基化对酪蛋白消化物调节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状态影响 |
4.6.1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6.2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
4.6.3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6.4 消化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4.7 讨论 |
4.7.1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
4.7.2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对体内免疫活性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1.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
5.1.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1.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1.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
5.1.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2 乳糖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2.1 丙烯酰胺对小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5.2.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5.2.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2.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2.5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3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3.1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
5.3.2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3.3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3.4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抗菌活性和细菌移位影响 |
5.3.5 消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4 精准糖基化对消化物改善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5.4.1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
5.4.2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的影响 |
5.4.3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5.4.4 消化物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5.5 讨论 |
5.5.1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
5.5.2 蛋白质糖基化与其对受损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改善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壳寡糖对小鼠急性和慢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脂多糖与急性应激损伤 |
1.1 脂多糖简介 |
1.2 脂多糖与炎症损伤 |
1.3 脂多糖与氧化应激损伤 |
2 高脂膳食导致的疾病与慢性应激损伤 |
2.1 肥胖 |
2.2 脂肪组织慢性损伤 |
2.3 肝脏慢性损伤 |
2.4 肠道慢性损伤 |
3 壳寡糖的研究概况 |
3.1 壳寡糖简介 |
3.2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 |
3.3 壳寡糖在预防动物和人类疾病上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壳寡糖缓解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应激损伤的剂量筛选 |
1.1 引言 |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2 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肝脏损伤的缓解作用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3 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急性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三章 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巨噬细胞急性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壳寡糖对脂多糖导致的小鼠巨噬细胞急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 |
1.1 引言 |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2 壳寡糖缓解小鼠巨噬细胞急性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四章 壳寡糖对高脂日粮导致的小鼠慢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4 试验设计 |
2.5 样品采集 |
2.6 指标测定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COS对体重的影响 |
3.2 COS对血清脂质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3.3 COS对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影响 |
3.4 COS对脂肪组织肥大和炎症的影响 |
3.5 COS对肝脏慢性应激损伤的影响 |
3.6 COS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肾癌的研究进展 |
1.3 抗肿瘤天然糖类研究进展 |
1.4 壳寡糖的研究进展 |
1.4.1 壳寡糖的理化性质 |
1.4.2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 |
1.5 壳寡糖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
1.6 活性氧与内质网氧化应激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试剂及药品 |
2.1.3 仪器设备 |
2.2 体外细胞实验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OS对不同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
2.2.3 COS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4 COS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5 中性红吞噬试验 |
2.2.6 NO、TNF-α和 IL-6 含量测定 |
2.2.7 彗星电泳试验 |
2.2.8 COS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2.2.9 COS对活性氧表达的影响 |
2.2.10 RNA的提取 |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2.2.12 COS对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2.2.13 蛋白印迹实验 |
2.2.14 表达luc-GFP细胞的建立 |
2.2.15 COS的Cy7荧光标记 |
2.2.16 COS及 COS-Cy7 的表征 |
2.3 体内动物实验 |
2.3.1 不同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3.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
2.3.3 肿瘤抑制率的测定 |
2.3.4 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
2.3.5 小鼠脾细胞悬液的制备及增殖测定 |
2.3.6 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力测定 |
2.3.7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2.3.8 血清中TNF-α的检测 |
2.3.9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壳寡糖的免疫增强作用 |
3.1 引言 |
3.2 COS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 |
3.3 COS对巨噬细胞RAW264.7 的调节作用 |
3.3.1 COS对 RAW264.7 细胞增殖及吞噬功能的影响 |
3.3.2 COS对 RAW264.7 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
3.4 COS对 RAW264.7 的转录组测序差异分析 |
3.5 COS对正常小鼠的影响 |
3.6 COS对化疗药物CTX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 |
3.6.1 对免疫器官指数及单核吞噬功能的影响 |
3.6.2 对脾淋巴细胞转化和NK细胞活力的影响 |
3.7 COS对放射损伤小鼠的影响 |
3.8 COS对S180皮下移植瘤术后残瘤小鼠的影响 |
3.8.1 COS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8.2 COS对 S180 荷瘤小鼠脾T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3.8.3 COS对 S180 荷瘤小鼠血浆中T细胞和TNF-α的影响 |
3.8.4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
3.9 COS免疫增强作用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寡糖对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1 引言 |
4.2 COS的生物分布研究 |
4.2.1 COS-Cy7的合成 |
4.2.2 COS-Cy7的体内分布研究 |
4.3 肾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4.3.1 稳定表达luc-GFP的 KCC853 细胞的构建 |
4.3.2 肾癌KCC853-luc-GFP裸鼠肾原位移植瘤生物发光模型的建立 |
4.4 COS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4.1 COS对 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4.4.2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
4.4.3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检测 |
4.5 COS辅助放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5.1 COS辅助放疗对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4.5.2 COS辅助放疗对KCC853 荷瘤鼠体重及脾指数的影响 |
4.5.3 肿瘤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
4.6 COS辅助化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抑制作用 |
4.6.1 COS辅助化疗对抑制KCC853 实体瘤生长的增效作用 |
4.6.2 COS辅助化疗对裸鼠肾原位癌的减毒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壳寡糖对肾癌的抑制作用机制 |
5.1 引言 |
5.2 COS对肾癌细胞的增殖抑制 |
5.2.1 COS对肾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5.2.2 COS对肾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5.2.3 COS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5.2.4 COS对肾癌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5.3 COS对肾癌细胞的信号通路分析 |
5.3.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5.3.2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5.4 COS对肾癌细胞的内质网应激作用 |
5.4.1 COS对肾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5.4.2 COS对肾癌细胞活性氧表达的影响 |
5.4.3 COS对肾癌细胞活性氧相关m RNA表达的影响 |
5.4.4 COS对肾癌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5.4.5 COS对肾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COS对肾癌的抑制作用机制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壳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醒酒机理的研究进展 |
1.1.1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 |
1.1.2 醒酒机制研究进展 |
1.2 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2.1 氧化应激 |
1.2.2 细胞色素P450 第二家族E亚型多肽 |
1.2.3 酒精代谢相关酶类 |
1.2.4 脂肪堆积 |
1.2.5 炎症反应 |
1.2.6 其他 |
1.3 壳寡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活性 |
1.3.2 保护酒精性肝损伤作用 |
1.3.3 抗炎止血活性 |
1.3.4 其他生物活性 |
1.4 立题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壳寡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2 壳寡糖对小鼠醒酒作用的研究 |
2.2.3 壳寡糖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壳寡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1 壳寡糖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
3.1.2 壳寡糖对DPPH清除能力分析 |
3.2 壳寡糖对小鼠醒酒作用的研究 |
3.2.1 灌酒量的确定 |
3.2.2 壳寡糖醒酒模型试验结果 |
3.2.3 壳寡糖对小鼠血清乙醇和乙醛含量的影响 |
3.2.4 壳寡糖对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
3.2.5 壳寡糖对小鼠肝脏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影响 |
3.3 壳寡糖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3.3.1 壳寡糖对小鼠体重、进食量以及肝脏系数的影响 |
3.3.2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
3.3.3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抗氧化酶的影响 |
3.3.4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的影响 |
3.3.5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脂的影响 |
3.3.6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病理切片(油红染色)的影响 |
3.3.7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中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8 壳寡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9 壳寡糖对肝脏HO-1,Nrf2和ERK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0 壳寡糖对肝脏细胞浆Nrf2 和细胞核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荒漠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抗疲劳作用研究及评价现状 |
第二节 植物多糖的检测方法及分析应用 |
第三节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肉苁蓉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肉苁蓉提取物中苷类及多糖成分的定性分析 |
第二节 肉苁蓉提取物中苷类及多糖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三章 肉苁蓉提取物的药效学及体内代谢情况研究 |
第一节 肉苁蓉提取物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 |
第二节 肉苁蓉提取物的体内代谢情况研究 |
第四章 肉苁蓉有效组分缓解体力疲劳小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体力疲劳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肉苁蓉有效组分缓解体力疲劳的药效学研究 |
第二节 体力疲劳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三节 肉苁蓉有效组分缓解体力疲劳小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五章 肉苁蓉总有效组分与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 |
第一节 苯乙醇苷化合物的体外肠道菌群代谢研究及清除DPPH体外抗氧化评价 |
第二节 体力疲劳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肉苁蓉总有效组分的调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壳寡糖对机体维生素A和B2吸收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壳寡糖研究进展 |
1.2.2 维生素A吸收代谢及生理功能 |
1.2.3 维生素A缺乏症及影响因素 |
1.2.4 维生素B_2吸收代谢及生理功能 |
1.2.5 维生素B_2缺乏症及影响因素 |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壳寡糖对机体维生素A代谢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材料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料表征 |
2.3.2 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3.3 标本采集和准备 |
2.3.4 血清维生素A、RBP4含量的测定 |
2.3.5 组织维生素A、RBP4含量的测定 |
2.3.6 肝微粒体的制备、微粒体蛋白和CYP450含量的测定 |
2.3.7 Real-time PCR检测组织维生素A代谢通路基因的表达水平 |
2.3.8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维生素A代谢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壳寡糖的测定 |
2.4.2 壳寡糖对小鼠体态特征、体重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2.4.3 壳寡糖对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及RBP4含量的影响 |
2.4.4 壳寡糖对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及RBP4含量的影响 |
2.4.5 壳寡糖对小鼠肝微粒体总蛋白和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影响 |
2.4.6 壳寡糖对小鼠组织中代谢通路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7 壳寡糖对小鼠组织中代谢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壳寡糖对机体维生素B_2吸收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3.2 标本采集和准备 |
3.3.3 血清维生素B_2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测定 |
3.3.4 组织维生素B_2及其衍生物含量的测定 |
3.3.5 组织核黄素激酶、FAD合成酶含量及酶活的测定 |
3.3.6 Real-time PCR检测组织维生素B_2吸收通路基因的表达水平 |
3.3.7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织维生素B_2吸收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
3.3.8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组织维生素B_2吸收通路蛋白的表达 |
3.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壳寡糖对小鼠血清维生素B_2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 |
3.4.2 壳寡糖对小鼠组织维生素B_2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 |
3.4.3 壳寡糖对组织核黄素激酶、FAD合成酶酶活及其含量的影响 |
3.4.4 壳寡糖对维生素B_2吸收通路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5 壳寡糖对维生素B_2吸收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壳寡糖对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D]. 朱立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2]壳寡糖对新生大鼠酒精性神经损伤的缓解作用研究[D]. 陈逸伦. 江南大学, 2021(01)
- [3]壳寡糖对大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影响研究[D]. 徐颖. 江南大学, 2020(01)
- [4]壳聚糖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奶牛抗氧化功能与抗炎症反应的机理研究[D]. 郑亚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两种糖基化酪蛋白消化物的免疫活性与肠屏障功能研究[D]. 时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壳寡糖对小鼠急性和慢性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陶文静. 浙江大学, 2020(01)
- [7]壳寡糖免疫增强及对肾癌抑制作用的研究[D]. 翟星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壳寡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丁荣荣. 江南大学, 2019(12)
- [9]荒漠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小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10]壳寡糖对机体维生素A和B2吸收代谢的影响[D]. 李玮.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