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损伤分析①——扭伤

常见运动损伤分析①——扭伤

一、常见运动损伤解析①——扭伤(论文文献综述)

徐钰[1](2021)在《基于sEMG的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在运动过程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也日益得到重视。踝关节作为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关节,在关节及韧带相关的运动损伤中占比高达85%,但针对它的锻炼和康复训练往往被忽视,易引起反复扭伤而造成踝关节不稳。研究发现在稳定斜面上进行踝关节背屈训练和在不稳定水平面上进行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是锻炼踝关节的有效方法。但很少有研究在不稳定训练中纳入角度变量因素,即将不稳定训练方式应用于斜板站立训练中,因此本文将探讨踝关节背屈训练时,站立面的稳定与否对相关肌肉的激活影响。研究结果能为站立斜板训练器的设计和踝关节背屈训练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踝关节训练方式的丰富以及踝关节损伤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实验共招募15名健康成年男性和女性,所有被试人员被指示分别在稳定和不稳定站立斜板上进行踝关节背屈训练,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比两种情况下涉及踝关节稳定性肌肉的肌电活动特征的差异。记录被试人员下肢优势侧的胫骨前肌(TA)、腓骨长肌(PL)、腓肠肌内侧肌(MG)和腓肠肌外侧肌(LG)的肌电信号,以评估肌肉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在不稳定站立斜板上训练时,TA、PL和LG的肌肉活动增加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MG的肌肉活动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肌肉的用力模式也不尽相同,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下踝关节背屈主动肌TA的贡献率会减小,而拮抗肌PL、MG的贡献率会增加。综合来看,在不稳定斜板上进行立式踝关节背屈训练能更有效激活涉及踝关节稳定性的肌肉,稳定站立斜板的训练重点影响了小腿的前侧肌群,而不稳定站立斜板的训练重点影响了小腿外侧和后侧肌群。因此,使用不稳定和稳定斜板进行立式踝关节背屈训练时各有其特点,可针对用户锻炼需求有效结合两种训练方式。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站立斜板训练器的设计实践中,结合问卷调研、用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挖掘目标用户需求,将需求转换为产品的功能点列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品的造型、颜色、材料、表面处理和人机尺寸等设计要素,最终完成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的产品设计实践工作。

吴华芳[2](2021)在《解耦并联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增长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康复医学地位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以踝关节康复为应用背景,结合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以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理论为基础展开了新型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设计,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本文首先对踝关节生理结构及其运动损伤机制进行解剖分析,基于Open Sim中的肌肉骨骼模型对人体踝关节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得到踝关节运动方位与肌肉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以肌肉训练为辅的静/动态踝关节康复运动策略。针对所提出的踝关节康复运动策略,在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三转一移的串并混联机构作为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主体结构,基于螺旋理论求解机构自由度和运动学逆解,证明康复机器人在控制方面具有完全解耦的特性;采用投影几何法对机器人进行尺寸优化,提高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整体力学性能,利用Adams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联合运动仿真,证明机器人具有控制独立,运动灵活的特性。对康复机器人进行整体制作与装配后测试其性能,发现人机转动轴线高度重合,但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易发生卡顿。基于第一代样机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具有变自由度特性,可实现多模式下踝关节动态康复;通过闭环矢量法和坐标系的旋转变换得到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反解;对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进行整体建模与静力学分析校核后,根据所制定的踝关节康复运动策略设定四种康复运动目标康复轨迹,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证明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具有较好的力学特性且可按目标康复轨迹进行运动。搭建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样机,采用Zynq-7000高度集成可编程片上系统进行样机的控制系统设计,令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按目标康复运动轨迹进行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并处理后,证实了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完成了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张帅[3](2021)在《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修课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文中提出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宁夏医科大学2018级、2019级足球选修课150名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对运动损伤发生概率、运动损伤种类、运动损伤部位、运动损伤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足球课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大多在四肢,其中下肢受伤占比较大,在下肢中又以踝关节损伤概率较大,头部损伤发生较少;在运动损伤种类上,关节扭伤是最常发生的,其次是撞伤,挫伤也占一定的比例,损伤程度大多为轻度;学生足球运动损伤多发生在比赛对抗和课下活动中。建议: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天气状况合理安排和组织热身活动;对易受伤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强足球场地的管理与维护。

张艳琦[4](2020)在《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机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民运动的热潮,各类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从专业运动员到普通人,运动损伤时有发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专业且及时的康复治疗变得尤为重要,但专业康复治疗师人力资源不足、康复医疗设备落后等因素,阻碍了很多人的康复治疗。因此,设计研发一款可代替康复治疗师的专业全面型康复机器人变得尤为迫切,也是目前康复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针对一种多功能全身康复的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机构设计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分析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分类以及主要受损部位充分认识运动损伤的严重性,分析一般运动损伤的康复策略,研究运动损伤的康复原理,将康复治疗中的康复动作分解为关节运动,作为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依据,整合并提出康复机器人整体设计方案。根据仿生物学运动设计理念,以人体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以及膝关节骨骼结构为基础,以各关节的关节活动为运动模型,人体各尺寸参数以及关节角度活动范围均以人体工程学国家标准为参考,对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上肢康复系统与下肢康复系统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分析姿态切换床体的功能,考虑上肢康复系统与下肢康复系统的干涉问题以及姿态切换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确定驱动方式,计算行程和推力,最终完成康复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最后对康复床体进行安全强度校核,确保康复机器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推杆行程仿真,验证姿态切换功能的可行性。搭建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实验平台,通过控制系统与人机交互界面的配合,对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的结构强度以及各关节康复功能进行测试,主要针对床体结构的负载能力以及各关节的被动训练功能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了康复机器人结构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安全性,实现预期目标。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唐正华[6](2020)在《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体育活动防范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学校安全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督导检查》两个文件。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并从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环境开始入手,使其顺利进行。重点在学生,难点在学校,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也是国家重点精准扶贫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对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现状进行调查,探寻适合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的预防和对策,对减少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拥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从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影响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的风险要素与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1)学生受伤频率过高,男生多于女生,学生易受伤部位是脚踝,其次是皮肤擦伤,男女生都在跑步项目受伤率较高,球类运动是学生的主要受伤项目,运动中期受伤情况最为严重,教学比赛和练习期间更容易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2)学生因素:湘西州农村小学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堂纪律和体育安全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将自己疾病如实告知给老师或学校,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不全,学生缺乏体育安全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认真等现象,不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安全意识缺乏。(3)教师因素:缺乏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技术,体育教师缺乏教学安全责任心,有部分老师很少检查体育器材,没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精神面貌,教师安全培训机会较少,体育教师的安全认知水平差,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导致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不良。(4)教学环境因素:体育场地和器材不充足,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场地器材不太好,学生对学校的场地器材完全不满足,大部分操场为水泥和煤渣;学校对场地器材的维护不到位,场地器材维修间隔时间过长,存在安全隐患。(5)教学管理: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点依然放在文化课上,轻体重文现象明显;学生对学校体检工作人员的态度极度不满,农村小学很少组织进行体检,体检周期过长;值得欣慰的是小学学生都购买了意外保险,国家政策实施很到位;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教育知识培训。(6)通过对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的安全风险防范应对措施。预防对策:培养专职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经验技术,增加教学安全责任心;采用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安全警觉性;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时刻关注学生精神面貌和体质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损伤处理方法;学生合理选择运动项目;科学进行体育运动;塑造良好的体育课堂纪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增加学生体育安全知识和提高运动技能;完善场地设施与器材;合理分配场地进行教学活动;场地器材及时维护;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完善学校医疗健康体系;加强学生安全认知和自我管理,丰富学生安全知识。

骆宇豪[7](2020)在《一体式护踝篮球运动鞋设计》文中认为我国一直是篮球运动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参加此类竞技运动的人群大多数有脚踝损伤的困扰。而选择佩戴护踝能够很好的保护脚踝和预防运动损伤。本次设计是针对护踝和篮球鞋进行篮球鞋一体式护踝的整合改造,优化了脚踝护具的使用便捷性以及舒适性。同时,践行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降低护具的使用门槛,同时保障消费者的运动健康。本次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脚踝的结构及其运动原理、护踝装置和篮球鞋进行研究分析,梳理了有关护踝的研究现状,从而推论出目前脚踝的护具的防护原理。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护踝装备的使用情况及需求,对目标人群进行人物模型构建通过系统的观察及分析,探索出了目前护踝在便捷性及舒适性存在的问题,并拟定了本次设计的方向;再次,结合实际项目,通过运用汽车结构中的安全带装置,以及“8”字形绷带扎贴法等核心技术完善整个设计方案。该项研究,探讨了护踝与篮球运动鞋一体化的可能性,充分考虑到了用户需求,避免了运动体验时的各种问题,提高了该产品的便捷性以及舒适性。随着运动防护装备的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同时对专项护具的研究深入,一体式护踝篮球运动鞋设计提出能够为其行业进一步提供相关的参考拓宽设计领域,同时本次设计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付光亮[8](2020)在《平衡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节本体感觉和步态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作为一项踝关节反复扭伤的功能障碍,常常具有疼痛、肌力下降、本体感觉功能弱化、步态指标异常等后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平衡训练作为一种常规康复训练手段,在改变生物力学特征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平衡训练的干预,探究平衡训练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本体感觉、步态的影响,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康复训练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且无训练基础的在校男大学生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慢跑对照组,并选取10名无踝关节损伤的在校男大学生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测试踝关节肌力以及踝关节位置觉、肌肉力觉数值,使用Kistle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力台)、Qualisys运动捕捉系统测试自然行走的运动学、动力学指标,对比干预前后所采取指标的差异,定量分析FAI的恢复情况。研究结果:1、踝关节肌力测试结果:在经过10周平衡训练后,在60°/S和180°/S的测试速度下,实验组相对峰值力矩均得到提高。其中,背屈相对峰值力矩、外翻相对峰值力矩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跑对照组干预前后跖屈相对峰值力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着变化。2、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结果:在经过10周的平衡训练后,实验组跖屈-背屈运动模式下位置觉测试指标、肌肉力觉测试指标,内翻-外翻运动模式下位置觉测试指标、肌肉力觉测试指标与目标值的差值均较小,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跑对照组无显着性变化(P>0.05)。3、步态跨步特征测试结果:在经过10周的平衡训练后,实验组患侧步长增加,患侧跨步时间减少,步速增加,且与干预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慢跑对照组无显着性变化(P>0.05)。4、支撑期内踝关节角度变化结果:在经过10周的平衡训练后,实验组足跟着地期角度在矢状面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冠状面内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慢跑对照组足跟着地期角度干预前后无显着性变化(P>0.05)。研究结论:1、平衡训练提高了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人群的患侧踝关节周围肌力,尤其是对于扭伤后处于相对弱势的踝关节背屈肌群和外翻肌群,具有明显的干预效果。2、平衡训练可显着缩小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人群的位置觉指标、肌肉力觉指标与目标值的差距,改善扭伤侧踝关节本体感觉。3、平衡训练可以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人群异常步态,主要表现在增加患侧步长,减少患侧跨步时间,增加步速,同时平衡训练能够改善患侧踝关节支撑期内踝关节的角度,主要表现在重心转移的开始阶段足跟着地期,其中对于矢状面和冠状面内角度的影响最大。

任相名[9](2019)在《一种用于脚踝康复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增多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脚踝关节的损伤病例逐渐增多,对脚踝康复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但能够进行脚踝康复的医疗人员数量却非常有限,本文借助并联机构的优势,开展脚踝康复机构的设计和分析,对新型康复设备的研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脚踝关节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踝关节的生理结构、运动受力、扭伤机理及中医踝关节康复疗法,融合踝关节康复基本参数,对脚踝康复机构进行了选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脚踝康复的2-UPU/RPU并联式新型脚踝康复机器人。针对所选踝关节康复机构,基于螺旋理论和修正的G-K公式分析了脚踝康复机构的自由度,利用闭环矢量法求解了机构的运动学反解,并基于矢量法,求取得到该机构的速度雅可比矩阵和各构件的加速度,通过分析机构的奇异位形,得到对应的奇异位置,并利用其特有的变自由度特性,获取脚踝康复的多种模式。在该机构的运动学基础上,采用矢量法建立机构的静力分析模型,通过拆杆法分析各个运动副的受力情况,并在特定载荷下求解方程组,获取各支链约束力,进而分析该机构的静力卸载性能,并对不同的工况下的康复机构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获得该机构的最优设计尺寸。基于所优化的脚踝康复机构,求取该机构各支链连杆和动平台的惯性张量,基于拉格朗日法推导得到机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ADAMS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规划3种康复工况下的运行轨迹,分析不同康复工况下,驱动力及各构件间约束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获取各工况下的最大驱动力。

吴成亮[10](2019)在《高水平体操运动员落地冲击时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体操是一项广泛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体操运动员每一次训练或比赛都是以落地动作结束,但落地的成功率很低,而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却很高。本文目的是在体操运动员落地的运动测试基础上,进行人体落地动作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再结合足踝有限元计算,在关节内外负荷和人体组织应力、应变两个尺度上探讨落地冲击的生物力学特征,为探讨踝关节损伤的机制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运动测试:(a).选取国家体操队6名男子运动员,在国家体育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不同高度(H1:35 cm,H2:55 cm和H3:85 cm)的垂直落地和后空翻(BS)落地测试。分别使用Qualisys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测力台和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落地动作的运动学、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GRF)和两侧下肢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的肌电信号,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b).选取其中1名运动员,在国家队体操馆进行体操直体后空翻转体720°(简称:“后直720°”)落地测试,分别使用三维运动拍摄和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同步采集落地动作的运动学,以及上述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c).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自由操的决赛现场,对体操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简称:“后直1080°”)落地进行三维运动拍摄,选取最佳动作分析获取运动学数据。2.人体多体仿真:选取上述运动测试中后空翻,后直720°和后直1080°落地各一例。利用LifeMod/ADAMS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分别对3名体操运动员建立19环节、50自由度的多体系统模型,并建立落地垫模型。基于落地运动测试中获取的人体运动轨迹数据,通过仿真计算vGRF、下肢关节力和力矩。3.足踝有限元仿真:选取其中1名运动员,进行CT和MRI图像采集。建立足踝有限元模型,包含了胫、腓骨下端以及足部全部骨骼、关节软骨,踝关节周围韧带、外围软组织和足底平板的几何信息。对胫骨和腓骨上表面进行位移全约束,足底表面与平板设定摩擦接触。将前面所获得的峰值vGRF(PvGRF)作为有限元加载条件,分别从平板底面向上加载。以此来模拟上述6种落地冲击负荷,获取踝关节面相应骨的应力和应变分布。研究结果1.运动测试结果:不同高度及BS落地PvGRF分别为:4.62±0.50 BW(body weight)(H1)、6.64±1.25 BW(H2)、8.94±0.51 BW(H3)和11.9±1.50 BW(BS),显着增加。H1、H2、H3和BS落地的负载率、动态稳定系数显着增加;BS落地的踝关节跖屈、达到PvGRF时间显着小于H3的。两种落地方式的髋、膝关节达到最大角速度时间与达到PvGRF时间无显着差异,但踝关节的显着早于它们两者,且其角速度最大。下肢表面肌电均方根振幅(RMS)在所测落地各阶段持续增加,BS落地的肌电RMS显着大于H3的。2.多体系统仿真结果:体操BS、后直720°和后直1080°落地PvGRF分别为11.9 BW,16.8 BW和18.3 BW。在T0阶段(触地前100 ms),后直720°的髋、膝和踝关节角度基本没有变化,而后直1080°的分别屈曲了27°、6°和22°,并且其左脚先于右脚触地(4-8 ms之间)。在T1阶段(冲击初期,从触地到PvGRF),BS、后直720°和后直1080°落地下肢关节快速屈曲,T2阶段(冲击后期,从PvGRF回到1 BW),BS下肢关节角度保持稳定,而后直720°和后直1080°下肢关节继续屈曲,且后直1080°屈曲幅度更大。在三种向后空翻落地动作的下肢关节反作用力关系:踝>膝>髋,其峰值都出现在T2阶段;下肢关节力矩在T1阶段为屈肌力矩,T2阶段为伸肌力矩,其幅值远大于T1阶段的;下肢关节刚度关系:髋>膝>踝、T2阶段>T1阶段,然而后直1080°的T2阶段踝刚度大于膝的。3.有限元仿真结果:踝关节面上胫骨、腓骨下端较大的Von Mises应力和Tresca应力主要分布在其边缘的部分区域,应力集中在胫骨面前缘外侧。距骨上端较大的Von Mises应力和Tresca应力主要分布在距骨滑车边缘的部分区域,应力集中在距骨滑车外缘前侧。Tresca应力峰值比Von Mises应力峰值更大,且都随落地的高度、向后空翻的难度增加而依次增大。外踝的腓骨下端形变最大。研究结论1.体操落地动作比垂直落地具有更小的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更强的冲击负荷,更大的负载率和肌肉激活程度,更复杂的落地负荷形式,提示垂直落地很难反映真实体操落地动作。2.与一般落地动作相比,体操高难度动作落地前,提前屈曲下肢关节,为落地做准备。不同难度的体操落地,冲击初期下肢关节快速主动屈曲以缓冲落地冲击;冲击后期下肢关节全力伸展以抵抗落地冲击。3.体操运动员落地冲击时踝关节面前缘和内、外踝应力很高,腓骨下端形变最大;这种力学特征是踝关节前缘发生冲击性损伤、以及外踝应力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本文增进了人们对体操落地冲击生物力学特征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踝关节冲击性损伤生物力学机制的理解,为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二、常见运动损伤解析①——扭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运动损伤解析①——扭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EMG的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站立训练斜板相关研究现状
        1.2.2 不稳定训练相关研究现状
        1.2.3 市场现有产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难点与创新点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踝关节功能训练原理与表面肌电技术
    2.1 踝关节背屈训练
        2.1.1 踝关节生理结构
        2.1.2 踝关节背屈运动形式
    2.2 不稳定训练原理介绍
    2.3 不稳定训练在踝关节训练中的应用
    2.4 表面肌电信号测试技术的介绍
        2.4.1 表面肌电信号理论基础
        2.4.2 表面肌电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
        2.4.3 表面肌电信号在肌肉运动评定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1 表面肌电信号实验准备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被试
        3.1.3 实验环境
        3.1.4 实验用站立斜板装置制作
    3.2 表面肌电信号实验设计
        3.2.1 测试肌肉位置及表面电极放置
        3.2.2 实验测试内容及动作要求
    3.3 表面肌电信号实验流程
    3.4 表面肌电信号实验测试数据处理
        3.4.1 实验测试指标
        3.4.2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步骤
        3.4.3 表面肌电信号的标准化处理
    3.5 表面肌电信号实验结果分析
        3.5.1 不稳定和稳定站立斜板训练下各肌肉RMS变化
        3.5.2 不稳定和稳定站立斜板训练下各肌肉i EMG变化
        3.5.3 实验结果分析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设计要素分析
    4.1 目标用户需求分析
        4.1.1 目标用户调研
        4.1.2 用户需求分析
    4.2 产品功能要素分析
    4.3 产品造型元素分析
    4.4 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4.4.1 色彩要素分析
        4.4.2 材料要素分析
        4.4.3 表面处理要素分析
    4.5 站立斜板训练器人机交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设计实践与分析
    5.1 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设计定位
    5.2 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方案设计
        5.2.1 产品外观探索
        5.2.2 三维模型的建立
        5.2.3 产品效果图展示
        5.2.4 产品使用场景图
    5.3 产品样品制作展示
    5.4 设计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踝背屈斜板站立训练调查问卷
附录B 专业康复医师访谈提纲
附录C 用户访谈提纲
致谢

(2)解耦并联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解耦并联机构研究现状
    1.4 踝关节康复研究现状
        1.4.1 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1.4.2 现有踝关节康复疗法及辅助设备
        1.4.3 踝足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及其应用概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踝关节康复运动策略制定
    2.1 引言
    2.2 踝关节损伤机制分析
        2.2.1 踝关节生理结构剖析
        2.2.2 踝关节损伤机制
    2.3 基于OpenSim的踝关节运动仿真实验
        2.3.1 单腿自由落地仿真实验与结果
        2.3.2 踝周边肌肉长度变化
        2.3.3 人体新陈代谢改良仿真实验与结果
    2.4 踝关节康复训练策略制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设计
    3.1 引言
    3.2 解耦并联机构型综合理论
    3.3 新型解耦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3.3.1 机构自由度分析
        3.3.2 机构运动学正解
    3.4 解耦踝关节康复机构尺寸优化
    3.5 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设计与刚度校核
    3.6 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实验
    3.7 解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样机搭建
        3.7.1 驱动选型
        3.7.2 零件制作
        3.7.3 整机装配与结果测试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4.1 引言
    4.2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4.2.1 机器人自由度分析
        4.2.2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4.3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4.4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静力学分析
    4.5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4.5.1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动力学理论分析
        4.5.2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分析
    4.6 两代康复机器人性能优化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样机搭建
        5.2.1 样机搭建
        5.2.2 微调结构设计
    5.3 第二代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5.3.1 电气选型与接线
        5.3.2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5.3.3 控制流程及程序设计
    5.4 整机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修课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2.2 数理统计法
        1.2.3 访谈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原因
    2.2 运动损伤种类
    2.3 运动损伤部位
    2.4 运动损伤时间
    2.5 着装与运动损伤
    2.6 运动损伤的预防
        2.6.1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2.6.2 注重足球基本技能学习
        2.6.3 加强足球专项训练
        2.6.4 配备必要的运动保护装备
        2.6.5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机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康复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康复机器人国外发展现状
        1.2.2 康复机器人国内发展现状
    1.3 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运动损伤康复机制的整体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运动损伤概述
        2.2.1 运动损伤主要原因
        2.2.2 运动损伤分类
        2.2.3 运动损伤易受损部位
        2.2.4 长期损伤的康复策略
        2.2.5 常规康复治疗手段
        2.2.6 关节运动与康复的内在联系
    2.3 仿生物学运动设计理念
    2.4 康复机器人总体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本体机械结构
    3.1 引言
    3.2 上肢康复系统机构设计
        3.2.1 上肢康复系统设计参数
        3.2.2 虚轴化肩关节机构设计
        3.2.3 自锁式上肢定位机构设计
        3.2.4 手动姿态切换机构
        3.2.5 异形体外旋切换机构
        3.2.6 自适应托板机构
    3.3 下肢康复系统机构设计
        3.3.1 下肢康复系统设计参数
        3.3.2 轻薄型下肢髋关节机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姿态切换床体系统
    4.1 引言
    4.2 康复床系统功能分析
    4.3 康复床体设计要求
    4.4 姿态切换床体设计参数
    4.5 康复床系统设计
        4.5.1 驱动方式选择
        4.5.2 快速插拔式组合床板设计
        4.5.3 直立推杆机构设计
        4.5.4 基于平行四边机构的升降推杆机构设计
    4.6 基于床体的康复机器人功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康复机器人系统安全校核与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姿态切换床体安全强度分析
        5.2.1 平行四边形底
        5.2.2 起立三角连杆
        5.2.3 平动连杆
        5.2.4 床板支架
        5.2.5 螺钉连接
    5.3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5.3.1 床板支架
        5.3.2 平动连杆
        5.3.3 平行四边形底架
        5.3.4 机架
    5.4 姿态切换床体驱动推杆行程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康复机器人功能验证实验
    6.1 引言
    6.2 实验平台准备
    6.3 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简述
    6.4 康复机器人人机交互界面简述
    6.5 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系列实验
        6.5.1 康复机器人姿态切换床体功能实验
        6.5.2 康复机器人上、下肢康复机构康复功能训练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6)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目前迫切需要对小学体育教学安全进行研究
        1.1.2 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需要能更好地得以贯彻
        1.1.3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需要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现状
    2.1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频数
    2.2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性别
    2.3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部位
    2.4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类型
    2.5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运动项目
    2.6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时间阶段
    2.7 湘西州农村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伤的环节
第3章 影响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的主要风险要素分析
    3.1 影响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要素中学生要素
        3.1.1 学生课堂纪律不好
        3.1.2 学生体育安全知识的欠缺
        3.1.3 学生的疾病告知情况
        3.1.4 学生的自身心理因素分析
    3.2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要素中教师要素
        3.2.1 教师的安全知识不全面
        3.2.2 教师的安全意识差
        3.2.3 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安全保护情况
    3.3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要素中教学环境要素
        3.3.1 体育场地和器材不充足
        3.3.2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场地现状
        3.3.3 对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维护情况
    3.4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要素中教学管理要素
        3.4.1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3.4.2 学生对学校体检工作的评价
        3.4.3 小学学生体检工作开展情况
        3.4.4 小学学生购买意外保险情况
        3.4.5 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
第4章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预防对策研究
    4.1 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学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4.1.1 培养专职体育教师,提高教师教学经验技术,增加教学安全责任心
        4.1.2 采用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安全警觉性
        4.1.3 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时刻关注学生精神面貌和体质状况
    4.2 学生应对体育教学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4.2.1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2.2 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4.2.3 学生合理选择运动项目
        4.2.4 科学进行体育运动
        4.2.5 塑造良好的体育课堂纪律
        4.2.6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4.2.7 增加学生体育安全知识和提高运动技能
    4.3 教学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
        4.3.1 完善场地设施与器材
        4.3.2 合理分配场地进行教学活动
        4.3.3 场地器材及时维护
    4.4 教学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4.4.1 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4.4.2 完善学校医疗健康体系
        4.4.3 加强学生安全认知和自我管理,丰富学生安全知识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现状访谈提纲

(7)一体式护踝篮球运动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情况
    1.2 国内外护踝装备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设计方法
    1.5 课题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篮球运动中护踝与篮球鞋的概述
    2.1 篮球运动中球鞋对脚踝的作用及特点
        2.1.1 踝关节的生理结构及运动规律
        2.1.2 篮球运动与足踝的损伤
        2.1.3 篮球鞋结构功能性分析
    2.2 护踝装备的运用及研究现状
        2.2.1 护踝装备的在篮球鞋中的运用
        2.2.2 护踝装置的研究现状
    2.3 具有护踝功能性篮球鞋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使用护踝的用户调查研究
    3.1 目标用户定位及特征描述
    3.2 问卷调查
    3.3 选择目标用户模型
    3.4 目标用户使用护踝的观察及分析
        3.4.1 护踝操作性分析
        3.4.2 护踝功能性分析
        3.4.3 护踝舒适性分析
    3.5 目标人群需求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一体式护踝篮球鞋设计开发与实践
    4.1 一体式护踝篮球鞋的设计流程
    4.2 护踝篮球鞋产品的设计分析
        4.2.1 篮球鞋功能性设计分析
        4.2.2 护踝设计分析
        4.2.3 竞品分析
    4.3 一体式护踝篮球鞋核心技术原理
        4.3.1 “8”字形绷带扎贴法
        4.3.2 汽车安全带卷收装置
    4.4 “GUARDIAN”一体式护踝篮球鞋的设计实践
        4.4.1 草图设计
        4.4.2 产品三维模型制作及展示
        4.4.3 产品功能性分析及内部结构设计
        4.4.4 产品实物制作及展示
        4.4.5 产品细化及分类
        4.4.6 可行性实验测试研究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护踝篮球鞋问卷
附录二 本案展板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平衡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节本体感觉和步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踝关节解剖结构及运动功能相关研究
        1.2.2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筛选标准研究
        1.2.3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目前研究现状
        1.2.3.1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肌力(FAI)的相关研究
        1.2.3.2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本体感觉相关研究
        1.2.3.3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步态相关研究
        1.2.4 平衡训练的相关研究
        1.2.4.1 平衡训练的定义
        1.2.4.2 改变人体平衡的因素
        1.2.4.3 平衡训练的应用研究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准备活动
        2.2.2 踝关节的周围肌力测试
        2.2.3 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
        2.2.3.1 踝关节位置觉
        2.2.3.2 踝关节肌肉力觉
        2.2.3.3 本体感觉两种误差的计算方法
        2.2.4 自然行走步态数据采集
        2.2.5 本文中坐标轴及正负值的设定
    2.3 测试指标
    2.4 干预方案的制订
    2.5 数据分析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对比
    3.2 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分析
    3.3 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结果对比
    3.4 步态测试结果对比
        3.4.1 步态行走时下肢步态参数对比
        3.4.2 步态行走时支撑期踝关节角度对比
4 结论与分析
    4.1 讨论
        4.1.1 平衡训练对FAI人群踝关节肌力的影响
        4.1.2 平衡训练对FAI人群本体感觉的影响
        4.1.3 平衡训练对FAI人群运动学特征的影响
        4.1.3.1 平衡训练对FAI人群下肢步态参数的影响
        4.1.3.2 平衡训练对支撑期内踝关节角度特征的分析
    4.2 结论
    4.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投稿的学术论文

(9)一种用于脚踝康复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发展概况
        1.3.1 可穿戴踝关节研究现状
        1.3.2 平台式踝关节研究现状
        1.3.3 其它方面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踝关节及其损伤机理与康复疗法
    2.1 引言
    2.2 踝关节结构与功能
        2.2.1 踝关节生理结构
        2.2.2 踝关节运动功能
    2.3 踝关节损伤及康复
        2.3.1 踝关节常见损伤
        2.3.2 踝关节康复疗法
    2.4 踝关节康复特征及人体参数
        2.4.1 踝关节康复特征及选型
        2.4.2 踝关节康复基本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运动学分析
    3.1 引言
    3.2 -UPU/RPU脚踝康复机构自由度分析
    3.3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位置逆解分析
    3.4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3.5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5.1 速度分析
        3.5.2 加速度分析
        3.5.3 雅可比矩阵分析
    3.6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奇异性分析
    3.7 运动学仿真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静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静力学分析
        4.2.1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动平台静力学分析
        4.2.2 支链静力学分析
    4.3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静力学仿真研究
        4.3.1 模型导入和网格划分
        4.3.2 接触和载荷添加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3.4 应力分析
        4.3.5 变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动力学研究与分析
    5.1 引言
    5.2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动力学分析
    5.3 2-UPU/RPU脚踝康复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5.3.1 轨迹规划
        5.3.2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高水平体操运动员落地冲击时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操运动员落地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
        2.1.1 评估肌肉做功的方法
        2.1.2 关节和环节的贡献
        2.1.3 落地冲击力
        2.1.4 落地的冲击阶段和平衡阶段
        2.1.5 组织生物力学
        2.1.6 小结
    2.2 体操运动员落地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及预防策略
        2.2.1 国内体操落地足踝损伤调查分析
        2.2.2 国外体操落地足踝损伤调查分析
        2.2.3 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
        2.2.4 基于生物力学分析踝关节损伤可能的预防策略
        2.2.5 小结
    2.3 足踝肌肉骨骼系统生物力学
        2.3.1 足与踝的解剖
        2.3.2 足的运动学
        2.3.3 足的动力学
        2.3.4 踝关节运动学
        2.3.5 踝关节动力学
        2.3.6 小结
    2.4 人体足踝的多刚体和有限元建模及应用
        2.4.1 足踝多刚体模型研究
        2.4.2 足踝多刚体计算机仿真研究
        2.4.3 足踝有限元模型研究
        2.4.4 足踝有限元模型的应用
        2.4.5 小结
    2.5 体操运动员踝关节落地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2.5.1 频繁的地面反作用力——落地冲击
        2.5.2 肢体的不对称
        2.5.3 下肢刚度
        2.5.4 关节角度和关节运动范围
        2.5.5 体操评分与双脚落地
        2.5.6 小结
第3章 体操运动员不同高度体操样落地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步骤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运动学
        3.3.2 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及衍生指标
        3.3.3 肌电学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体操运动员两种落地方式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比较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步骤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运动学
        4.3.2 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及衍生指标
        4.3.3 肌电学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体操运动员后空翻落地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步骤
        5.2.3 实验数据处理
        5.2.4 计算机仿真与验证
    5.3 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体操运动员后空翻、后直720°和后直1080°落地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6.1 前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步骤
        6.2.3 实验数据处理
        6.2.4 计算机仿真与验证
    6.3 结果
    6.4 分析与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体操运动员足踝建模与落地时踝关节冲击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7.1 前言
    7.2 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原始数据采集
        7.2.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7.2.4 落地冲击的有限元计算
        7.2.5 模型的求解
    7.3 结果
        7.3.1 站立平衡状态足底表面压力分布
        7.3.2 落地冲击的踝关节面受力情况
    7.4 分析与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束语
    8.1 综合讨论
    8.2 创新点
    8.3 结论
    8.4 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四、常见运动损伤解析①——扭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EMG的不稳定站立斜板训练器设计研究[D]. 徐钰. 东华大学, 2021(01)
  • [2]解耦并联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设计与优化[D]. 吴华芳. 燕山大学, 2021(01)
  • [3]高校公共体育足球选修课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J]. 张帅. 运动精品, 2021(01)
  • [4]运动损伤康复机器人机构设计研究[D]. 张艳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湘西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D]. 唐正华. 吉首大学, 2020(03)
  • [7]一体式护踝篮球运动鞋设计[D]. 骆宇豪.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平衡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节本体感觉和步态的影响[D]. 付光亮.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一种用于脚踝康复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D]. 任相名. 燕山大学, 2019(06)
  • [10]高水平体操运动员落地冲击时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D]. 吴成亮. 上海体育学院, 2019(12)

标签:;  ;  ;  ;  ;  

常见运动损伤分析①——扭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