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治疗肩周炎12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闻斌松[1](2021)在《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量表评分等进行对比,评估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从而探讨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筛选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和门诊的70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以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温针灸联合传统火罐治疗。疗程:两组均为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CMS)为指标进行疗效观察。通过统计软件SPSS23.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运算,以评估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患肩位置分布、中医辨证分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相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CMS评分相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CM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CM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MS评分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相比较: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至本次研究结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晕针、烫伤、皮肤起水泡等不良事件。仅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一次取针时,出现小面积皮下血肿的现象,用干棉球短暂按压及时止血后,并未发展为大面积皮下血肿。故不考虑将其剔除出本次研究。结论:1.两种疗法治疗肩周炎均有疗效,且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总体疗效优于温针灸联合传统火罐疗法。2.本次研究中未出现因不良事件或治疗方案而脱失病例的现象,故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均良好。3.两种疗法在减轻患者肩关节疼痛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优于温针灸联合传统火罐疗法,适宜临床推广。
王莉灵[2](2021)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通过观察患者肩周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科学、客观地评价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将患者就诊时灵龟八法所开之穴,配以肩髃、肩髎、肩前、肩贞、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使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主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辨证配穴:风池、大椎、阴陵泉;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持续30分钟,在留针期间用神灯治疗仪照射患处。取针后依据患侧肩部情况选取大小适宜的火罐,闪火后将火罐叩于患侧肩痛点、天宗、肩贞、肩髃等部位,留罐10 min,期间注意询问、观察患者以防烫伤。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拔罐1次,连续4周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9例痊愈,21例好转,2例未愈,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3例,好转20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1.8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VAS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在降低VAS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Constant-Murley评分方面,两组均可以得到改善。治疗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组以及常规针灸组均能有效的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2)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降低VAS评分、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较常规针灸更为显着。(3)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齐飞[3](2020)在《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肩部疼痛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肩周炎的即时且积极的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中发现,脐针疗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脐针治疗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来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特点和疗效差异;同时,对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客观评价脐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传统的中医药研究在临床治疗肩周炎上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9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脐针治疗组48例和传统针刺组48例。脐针组穴位选取按照脐洛书全息中“二四为肩”的区域,左右肩区分别位于脐周1~2点时钟方向(左肩)和10~11点时钟方向(右肩)进行选穴;传统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前、阿是、条口、阳陵泉,配穴为上臂痛取臂臑、曲池;肩胛痛配曲垣、天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连续针刺5日,休两日,共计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1次治疗后和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变化,运用Mc Gill疼痛观察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定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和量表对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进行评估,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完成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将纳入试验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1次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肩关节平均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等值分别与治疗前的值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针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3%;传统针刺组治愈16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综合疗效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脐针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患在治疗中出现了晕针的不良反应,传统针刺组在治疗中有3例出现了血肿、头痛的不良反应,均在立即处理后得到好转。脐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传统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脐针和传统针刺在治疗肩周炎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二者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脐针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脐针组和传统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均可获得明显疗效,均明显改善了肩关节活动度、减轻了肩关节疼痛、缓解了肩关节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且治疗的即刻疗效较好,但脐针的治疗作用和即刻疗效更优于传统针刺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脐针疗法在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操作简便易普及,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蒋香玉[4](2020)在《筋结点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和讨论筋结点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对照组给予毫针针刺治疗。疗程:隔日一次,每周3次,3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12次治疗。评价方法:分别记录统计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的数据,采用Melle评分、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观察。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痊愈病人为11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痊愈病人为7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Melle评分比较:经t检验分析,(1)组间比较:(1)两组治疗前Mell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随访Melle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Mell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后Melle评分比较,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两组均具有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更佳。4.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分析,(1)组间比较:(1)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随访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观察组更显着,且远期疗效更佳。5.两组VAS评分比较:经t检验分析,(1)组间比较:(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后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肩关节疼痛方面,两组均具有疗效,观察组疗效更显着,且远期镇痛疗效更佳。结论:采用“筋结点”火刃针结合麦粒灸疗法和毫针针刺法治疗均能缓解粘连期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情况,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在改善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及功能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远期疗效更佳。
农国勇[5](2020)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变化的机理。客观、科学地探究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有效性及5-羟色胺含量变化对肩周炎的影响,为今后选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更有效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针灸组30例,采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针灸组先予运动针法,即针刺主穴肩痛穴、颈痛穴、阳陵泉穴以及相应配穴合谷穴、列缺穴、后溪穴、外关穴,针刺的同时配合患侧肢体作前屈、外展、内旋等运动,30min后出针;出针后再予壮医经筋刺法,即运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进行肩关节局部探查确定筋结点后,用毫针刺入筋结点,得气后迅速出针。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每次75mg,晚餐后服用,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比较:针灸组VAS评分(1.60±2.04)、西药组VAS评分(5.00±2.86),针灸组Melle评分(1.90±2.17)、西药组Melle评分(5.03±2.26),针灸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28±0.01)、西药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52±0.06)。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含量均降低,针灸组降低更明显。由上可知,两种方法均对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有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相比,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为96.67%,单纯西药组为66.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结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治疗肩周炎患者疗效明显。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可有效抑制相关肽免疫反应活性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阻碍5-羟色胺生成,最终降低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
梁洛儿[6](2020)在《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理性、科学、严格的试验设计以观察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对瘀滞型肩周炎治疗的临床疗效,且与针刺结合拔罐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是视觉模拟评分法和MELLE肩关节活动评分,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和差异,详细地分析及讨论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对瘀滞型肩周炎治疗上的特点与优势之处。为瘀滞型肩周炎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疗法,并能更好的为临床的综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提供详尽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透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把60例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的瘀滞型肩周炎患者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三十例患者。针刺疗法结合拔罐治疗是对照组,治疗组是针刺加上痧点刺络拔罐手法治疗。两者都是隔3天进行1次治疗,三次治疗视作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总治疗时间共27天。其中,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MELLE在本次研究是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则是作为次要的评价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MELLE的观察,记录指标的变化,然后实行临床疗效评价。其后,用SPSS 22.0统计软件把数据资料处理整合分析,最后依据结果分析,对整个课题进行讨论分析整合和总结。结果:首先,在年龄、性别等方向数据比较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基础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表现平衡,是有临床意义的比较。其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都较治疗前明显地降低,组内的比较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治疗组的差值均比对照组的更大,由于P<0.05,在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明确表示两组治疗都能减轻患者疼痛,但治疗组效果更佳,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次之,治疗后MELLE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MELLE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大幅下降,组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治疗前后MELLE肩关节活动评分差值,由于P<0.05,在两组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ELLE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都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有改善的作用,也进一步说明针刺和痧点刺络拔罐的结合治疗对瘀滞型肩周炎疗效更佳。最后,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上,对照组于治疗后达到83.3%,治疗组则可高达90.0%疗效。因为P<0.05,明确地显示两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相近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情况下,针刺加上痧点刺络拔罐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对照组的针刺结合拔罐疗法。结论:经本研究发现针对瘀滞型肩周炎,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及针刺结合拔罐治疗都有一定疗效,而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在疗效上较针刺结合拔罐治疗更具明显的优势,其对于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有积极性意义,建议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及更深入研究。
曾彤[7](2020)在《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肩周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且肩周炎疼痛发作时剧痛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单因素干预多见,多因素综合疗法不常见。针灸是中医疗法中最常用于肩周炎的治疗方式,针灸疗法中又有选穴和刺法的不同,常规针刺多见、缪刺疗法少见。为了寻求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与针刺患侧列缺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从而对肩周炎治疗的针灸干预方法进行优化,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证型属于风寒湿痹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单盲的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患侧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操作方法: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肢,穴区皮肤酒精常规消毒后,用1.0寸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25×30mm)先在健侧列缺穴斜刺进针0.2-0.5寸,针尖朝向肩部,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嘱患者上举、外展、外旋患侧肩关节,慢慢扩大活动幅度,活动10分钟后,常规针刺患部肩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等穴,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肢,穴区皮肤酒精常规消毒后,用1.0寸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25×30mm)先在患侧列缺穴斜刺进针0.2-0.5寸,针尖朝向肩部,行捻转提插泻法,得气后,行肩关节活动及患部针刺方法同观察组。以上两组每日治疗一次,10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收集观察指标数据。以上60例患者均采用疼痛评分量表VAS、PPI评分及肩关节活动量表Melle评分3个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标准采用《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对风寒痹阻型肩周炎疗效判定。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研究内容:(1)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VSA、PPI、Melle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PPI、Melle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肩周炎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改善;(3)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PPI、Melle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改善肩周炎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差异。根据以上各项数据观察内容,通过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改善肩关节功能及其临床疗效差异,对不同针灸方式干预肩周炎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PPI、Melle评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VAS、PPI、Melle评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种针灸干预方式在改善肩周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3.两组治疗前后VAS、PPI、Melle评分差值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VAS、PPI、Melle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PPI、Melle评分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改善肩周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为53.4%、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愈显率为30%、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和针刺患侧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均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和改善肩关节功能的作用,且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针刺患侧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从而对肩周炎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优选,为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英[8](2020)在《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毫针电针为对照,通过观察肩部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改善来探讨圆利针温针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临床有效性。探寻肩周炎新的有效疗法,不断优化肩周炎的治疗,进一步提高肩周炎的临床疗效,造福患者。方法:将就诊于海南省中医院针灸科与骨科的肩周炎患者,符合肩周炎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并明确诊断为肩周炎风寒湿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无脱落。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取穴后以圆利针温针为治疗手段,对照组以毫针电针为干预措施,两组皆配合功能锻炼,以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肩周炎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前后肩部疼痛缓解的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中的肩关节活动度(ROM)、肌力(MMT)、日常生活活动水平(ADL)三个指标进行肩关节功能改善程度的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肩关节VAS评分、ROM、MMT、ADL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一致,有较好的临床同质性,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圆利针温针在缓解肩部疼痛方面更具优势。3.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ROM、MMT、ADL评分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改善肩关节功能;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圆利针温针优于毫针电针。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2.4%,两组总有效率经Fisher卡方检验,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但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课题以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为治疗组,毫针电针结合功能锻炼为对照组,经研究表明两组在肩周炎的治疗中均具有一定临床疗效,都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但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在缓解肩关节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效果更显着。
陈铭慧,李万瑶[9](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研究说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王梦琦[10](2019)在《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肩凝症的疗效。方法:60例肩凝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经过两个疗程后,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总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除肌力外均有差异(P<0.05),其中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显着(P<0.01)。2.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愈显率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愈显率33.3%,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结论: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确切,在缓解疼痛,增加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尤为显着。
二、针刺治疗肩周炎12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治疗肩周炎12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3 疗效评定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统计结果分析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分析 |
4.3 观察指标分析 |
4.4 临床疗效比较 |
4.5 安全性分析 |
4.6 依从性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对于肩周炎的认识 |
1.1 临床分期及主要表现 |
1.2 致病因素 |
1.3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原则 |
2.3 治疗方法与理论 |
3 温针灸的作用机理 |
3.1 针刺的作用机理 |
3.2 艾灸的药理及物理作用 |
4 易罐牵张疗法的作用机理 |
4.1 筋膜理论与易罐牵张疗法的关系 |
4.2 拔罐的作用机理 |
4.3 运动疗法的作用机理 |
5 针刺的选穴依据 |
6 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
7 结果分析 |
8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近5年来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Viausl Analogus Scale视觉模拟评分(VAS) |
附录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 |
致谢 |
(2)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 |
1.2 肩周炎的发病因素 |
1.3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1.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1.4.1 口服药物疗法 |
1.4.2 注射药物疗法 |
1.4.3 康复疗法 |
1.4.4 手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肩周炎的中医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2.4.1 中药治疗 |
2.4.2 针灸治疗 |
2.4.3 其他治疗 |
3 灵龟八法 |
3.1 灵龟八法的概述 |
3.2 灵龟八法的组成 |
3.3 灵龟八法开穴推算方法 |
3.4 灵龟八法的运用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盲法 |
3.3 治疗方法 |
3.3.1 治疗组 |
3.3.2 对照组 |
3.4 观察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及分析 |
4.1 基线资料比较 |
4.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3 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
4.4 临床疗效比较 |
4.5 安全性分析 |
5 讨论 |
5.1 灵龟八法镇痛作用探讨 |
5.2 灵龟八法治疗肩周炎依据 |
5.3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依据 |
5.4 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选穴依据 |
5.5 拔罐疗法的理论依据 |
5.6 TDP神灯治疗的作用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 |
6.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6.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6.2.2 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
6.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肩周炎的病因 |
二、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三、临床分期 |
四、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中医辩证论治 |
三、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
四、针灸治疗肩周炎概述 |
五、脐针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标准 |
五、脱落和退出试验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纳入、随机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观察方法 |
五、注意事项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和数据处理 |
一、病例的分布情况 |
二、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脐针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二、结果分析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五、设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4)筋结点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肩周炎分期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概况 |
2.1 针灸治疗 |
2.2 中药结合其他疗法 |
2.3 推拿治疗 |
3 肩周炎的现代研究概况 |
3.1 肩周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3.2 现代医学对于肩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
3.3 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
3.3.1 药物治疗 |
3.3.2 手术治疗 |
3.3.3 其他综合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1.7 盲法 |
1.8 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观察组 |
2.1.2 对照组 |
2.1.3 疗程 |
2.2 疗效评定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观察 |
2.5 健康宣教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不良反应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
3.3 两组 Melle 评分比较 |
3.4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
3.5 两组VAS评分比较 |
4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筋结与气机不畅和粘连期肩周炎发病的联系 |
1.1 中医学对筋结的认识 |
1.2 筋结是粘连期肩周炎产生重要致病因素 |
1.3 气机不畅是粘连期肩周炎筋结形成的根本病机 |
1.4 以“筋结点”为靶点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
1.5 “松筋解结,温经调气”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理论概述 |
2 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选用依据 |
2.1 火刃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依据 |
2.2 火刃针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选穴原则和操作手法 |
2.3 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依据 |
2.4 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选穴原则 |
2.5 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优势 |
3 “筋结点”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评价 |
3.1 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3.2 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MELLE评分的评价 |
3.3 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的评价 |
3.4 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VAS评分的评价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针灸组 |
2.2 西药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5-羟色胺含量比较 |
4.5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4.6 安全性观察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概念 |
2.2 肩周炎的病因特点 |
2.3 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
3 运动针法选择依据 |
3.1 运动针法的概念 |
3.2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 |
3.3 选穴依据 |
4 壮医经筋刺法选择依据 |
4.1 壮医经筋刺法的概念 |
4.2 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
5 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
6 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作为对比的依据 |
7 选择5-羟色胺作为观察指标的依据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VAS评分、Melle评分结果分析 |
8.2 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下降结果分析 |
8.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9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9.1 问题 |
9.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概述 |
1.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状况 |
1.1.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治疗的研究 |
1.1.4 中医药治疗进展 |
1.1.5 结语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和除剔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设计思路 |
2.2.2 样本容量与分组方法 |
2.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疗效评定标准 |
2.3.2 访问点界定 |
2.3.3 疗效评估 |
2.4 统计学的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5.1 病例完成情况 |
2.5.2 基线资料比较 |
2.5.3 治疗前后疗效结果评估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基线资料方面 |
3.1.2 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3.1.3 观察指标方面 |
3.2 针刺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
3.2.1 针刺疗法 |
3.2.2 选穴释义 |
3.3 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理论依据和作用分析 |
3.3.1 选取痧点作为治疗点的依据及作用分析 |
3.3.2 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依据和作用机理 |
3.4 不足与展望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观察方法 |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
2.2 操作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3.3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4 结论 |
4.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4.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4.3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4.4 缪刺法的相关论述 |
4.5 “列缺”选穴依据 |
4.6 运动针法的相关论述 |
4.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答辩委员会成员 |
个人简介 |
(8)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一、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认识 |
三、辩证分型认识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一、病名概念认识 |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三、临床特点 |
四、临床分期 |
第三节 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
一、中医治疗 |
二、西医治疗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疗效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理论依据分析 |
三、安全性分析 |
四、创新性 |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六、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肩凝症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经络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肩凝症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病程分期 |
2.3 常见压痛点解剖学特点 |
3 影响肩凝症疼痛与功能障碍的因素 |
4 针刺取穴及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
4.1 穴位的选择 |
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5 机制探讨 |
5.1 傍针刺法治疗肩凝症的探讨 |
5.2 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的探讨 |
6 安全性分析 |
7 结果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几年治疗肩凝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针刺治疗肩周炎12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针灸联合易罐牵张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闻斌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灵龟八法配合常规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王莉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脐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齐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筋结点火刃针结合麦粒灸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蒋香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农国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研究[D]. 梁洛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缪刺“列缺”穴配合运动疗法干预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曾彤.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圆利针温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风寒湿证肩周炎的疗效观察[D]. 张海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10]傍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凝症疗效观察[D]. 王梦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