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就业效应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若思,黄灿,刘青,胡海燕[1](2017)在《外资在华并购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基于匹配与双重差分的企业层面估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外资在华并购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通过人工合并两个数据库,我们构建了独有的包含详细外资在华并购信息和我国企业运营信息的1998—2007年面板数据库。实证分析分别采用OLS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的组合计量方法。不同实证模型的结果稳健地表明,外资在华并购对我国企业工资和就业均有显着的正向水平效应,但对就业有显着的负向增长效应,对工资无显着增长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外资并购的工资和就业效应在资金来源国、行业,以及并购方式方面具有异质性。员工培训、固定投资和市场扩张则是并购后实现工资和就业效应的潜在渠道。
林丽端[2](2014)在《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我国产业竞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很显着的经济现象,即跨国并购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了当地的就业水平,对当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却对一国的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当前,我国处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中,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并购更是成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们在看到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清楚其严重削弱了我国产业竞争水平,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其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吸引外商投资,希望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但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以新建投资为主,外资并购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的并购法日益完善,法律的健全推动了跨国并购的发展。跨国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表现出对公司控制权的强烈要求,甚至出现行业性收购的局面,这给国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采取适宜的产业对策,这是我国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在当前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趋势下,其削弱了我国产业竞争水平和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经济安全的严峻形势。并在借鉴国际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规制跨国并购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提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水平,优化产业竞争结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张岚[3](2015)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美国对华投资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引发的失业和国际贸易失衡等问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后开始显现,对美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美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或金融打造的虚拟经济固然玄妙,但现实世界却也离不开强有力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制造业或工业才是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保障公民幸福的立国之本。自此,实体经济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趋势开始显现,美国开始在全球治理平台上利用诸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各种新国际协议和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并实施其所谓的“全球经济再平衡”战略。然而,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不是单凭美国一方的诉求就可自动实现的。作为处在世界经济“跷跷板”两端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博弈无疑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当前,关于美国在华投资战略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但是,关于美国实施“全球经济再平衡”以及制造业回撤战略后,其对华投资战略的转型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从宏观着眼,再从中观切入,最后从微观入手,重新审视了美国在华投资的战略重心、受东道国的影响及对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在东道国的决策过程和误区。整篇论文主要从四个层次展开:首先,通过对宏观历史数据的回溯和协整分析,揭露美国“全球经济再平衡”以及美国制造业回撤战略背后逻辑上的谬误;其次,通过对中观东道国制度环境的解析,解析中国制度环境的转型建设对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决策的影响,考察中国的制度建设进程、对外资的吸引力,以及外资企业在华可能存在的制度套利倾向,为中国如何吸引高质量外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接着,通过对微观跨国公司战略层面的分析,探讨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重心对其在华设立总部的权限和等级的影响,并试图在中国如何发展“绿色”、优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总部经济”方面作出有益探讨;最后,通过对微观组织学习与企业间经验的扩散效应方面的研究,剖析之前发生在中美两国的外部并购经验对于后来的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决策的影响,验证具有异质文化属性的东道国经验对于外资企业的模仿动机和结果存在的反向U型效应,试图就如何消除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误解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兼具理论、现实、与时代意义。首先,本文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补充了现有的“总部经济”理论,创新性地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地区总部按其管辖范围和权限分成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总部和中国区总部,通过分级的方法来探讨跨国公司设立总部的战略以及东道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第二,将企业间经验的学习与扩散效应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具有异质文化属性的东道国经验对外资企业的模仿动机和结果之间可能产生的反向U型效应,并将实证结果与社会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相结合。其次,本文在指导商业实践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本文考察了反腐与反欺诈对中国削减外资在华的套利行为,营造法制、公平的东道国投资环境,以及吸引高质量外资方面的正面作用;第二,本文解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重心对于其在华设立总部级别的影响,发现外资在华设立的总部还是以传统要素驱动型为主,创新要素的驱动力仍显不足,并倡导中国发展“绿色”、高质量的“总部经济”;第三,本文揭示出了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时存在的认知失调问题,在中国避免不良外资进入和消除外资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误解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见解。最后,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找到了美国对华制造业回撤战略背后逻辑上的谬误,具有时代意义。
刘细良[4](2010)在《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势头强劲,呈现出新的动向和特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也使我国面临严重冲击。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究竟有何影响?政府规制与跨国并购的关系如何?政府如何适度规制外资并购?系统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问题,不仅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新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适度规制外资并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有效防范全球金融风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规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丰富了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理论。基于FDI与企业并购两个视角分别探讨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前者除系统分析传统的六大FDI理论外,还增加了逆向技术溢出动因这一最新理论、后者增加了产业组织与速度经济性动因理论;提出了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的“双刃效应”(正、负效应)这一新名词,并从经济、环境两个方面,从国家宏观、产业中观与企业微观三个层面细化了跨国并购的效应理论;在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契约规制、利益集团与激励规制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跟踪西方规制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如规制公共实施论),从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两方面入手,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并购规制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重点剖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外资并购对我国的“双刃效应”,包括市场结构、资本形成、就业、出口竞争力等宏观经济效应,技术外溢与转移、自主品牌、资产价格、公司治理结构等微观经济效应以及产业中观经济效应,为对其进行经济性规制奠定基础;同时基于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要求,更注重研究其环境效应,为适度强化对外资并购的环境规制奠定基础;列举了主要行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典型案例,着重分析其规模、来源、主体、区位、方式与行业变化等新动向,为规制外资并购找到现实理由;在系统梳理我国规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外资政策与审查制度后,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规制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产生重要影响,只是影响程度和大小不一。其中,经济性规制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存在显着影响,而社会性规制特别是环境规制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表明强化环境规制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不会产生实质性抑制作用。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在借鉴国家、国际两个层面跨国并购规制经验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处理好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的关系,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应调整我国外资并购经济性规制与适度强化社会性规制,尤其是环境规制;其次,提出了规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多元化总体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再次,引入规制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提出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制收益最大化的初步构想;最后,提出了改革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制的国内协调机制与国际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应立足本国,着力完善我国规制外资并购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竞争政策与安全审查制度及其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跨国并购规制的国际协调,掌握话语权,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黄一玲[5](2009)在《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资本跨国界流动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整合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如果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方式只有引入外资,并完全接受主要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的全球战略布局,将使我国错失借经济全球化实现全球经济布局的大好机遇,也难以在全球生产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引进来”为主的开放战略到目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要对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国内市场经济竞争最为充分的发达国家市场之一,美国正成为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但是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在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频遭“安全门”、“政治门”,这不仅在实践上,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深化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研究的要求。本文选取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为研究主题,对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对中美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政治壁垒”的构筑及运作机制、对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遭遇政治壁垒的原因及其应对举措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认为美国的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中针对中国的特定政治考量是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遭遇“政治壁垒”的重要原因。国家安全是关涉国家主权的根本利益,美国祭出“国家安全审查”大旗,以“国家安全审查”之名,行政治干预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以及达成其特定政治目的之实,影响了中国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正常的直接投资活动,也根本上损害了中国跨国公司及美国的经济利益。本文通过对美国构筑“政治壁垒”的过程、原因及其运作,揭示了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遭遇“政治壁垒”的实质,并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政治壁垒”的构筑及运作过程过程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复杂博弈关系。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本文还结合近年来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遭遇“政治壁垒”而铩羽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学理的分析与探讨。最后,从学理与现实关怀出发,本文对中国跨国公司应对美国“政治壁垒”的直接投资策略以及中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邹小宇[6](2009)在《外资在华并购的经济效应和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新时期我国吸引外资的需要,外资在华并购呈现上升势头,产生了一些新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同时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多重的影响,也引起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确实有必要通过深入研究外资在华并购这一课题,总结其发展历程,推导其走向趋势,系统分析外资并购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法。本文沿着跨国并购概念、跨国并购理论、外资在华并购的状况、外资在华并购的正负效应、减少负面效应的政府规制方法这一逻辑主线,主要采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理学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对外资并购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藉此提出我国应通过政府规制为主的措施,减轻或防止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危及、产业发展的影响及企业和个人利益的损害。本文首先从跨国并购的基本问题出发,明确了跨国并购的相关概念,梳理了跨国并购的类型划分,从法理学和经济学结合的视角出发,界定了跨国并购通过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动因、法律关系表现的内在涵义,并结合其内涵和时代特点,分析了当代跨国并购的外部特性。其次,本文总结了主要的关于跨国并购的基本理论,分别从FDI和M&A两处视角入手,较为系统地归纳和分析了20种跨国并购理论,阐述了相关理论的利弊所在。本文通过研究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整理了其演变历程,归纳了外资并购的14种常规方式,指出了7种进一步发展的并购方式,并分析了外资在华并购今后的发展趋势。其中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初步分析了跨国并购的成因,对外资在华并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和微观经济出发,本文研究了外资在华并购的正负面效应,并从防范负面效应的目的出发,在比较分析和借鉴美国、德国、日本政府规制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对外资并购采取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建立外资并购审查的政策维、经济维、安全维结合的“三维审查标准”和对应的“分级审查手段”、完善外资国民待遇方式、完善《反垄断法》等建议。
柯周翔[7](2009)在《跨国公司并购日、中、印企业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国并购以其迅速进入、保持控制、降低壁垒等独特优势,已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全球战略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发展中国家及亚太地区在跨国并购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趋关键。但并购成功率较低的事实也在深深困扰着各国企业和政府。本文立足全球跨国并购浪潮的背景,选取日、中、印三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竞争战略、绩效分析、耗散结构及协同效应等理论与方法,结合理论研究、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分析异同,致力于剖析影响并购效应的主要因素,为我国政府、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提供决策参考。主要内容与结构是:首先,研究跨国公司并购这三国企业的历程,归纳各自并购规模、产业、来源、方式等特点。其次,建立并购效应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图,剖析各种因素及其关系,指出本质因素是:东道国投资环境、政策规制、资源要素、企业状况及跨国公司战略动机等。其三,指出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从战略角度分析并购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日、中、印并购效应潜质五星图”对比三者在并购活动中的相对优劣势,提出东道国应从各自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并购效应潜质提升模式。最后,集中分析我国在与跨国公司并购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双赢的并购双方系统”,指出可把并购双方与环境看作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并购双方角度出发,使系统进化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即双赢;并提出本文的现实意义——我国政府、企业的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对策建议。创新与特色包括:一是研究对象。首次锁定于日、中、印这三个亚洲的典型国家,基于它们的可比性与可借鉴性展开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拓展创新。首先,创造性地借鉴“绩效分析五星图”构建“日、中、印并购效应潜质五星图”,较清晰地对比分析研究对象的并购效应潜质与优缺点。其次,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在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较新颖地提出“双赢的并购双方系统”,既考虑了并购双方,又考虑了环境,较全面、动态地提出对策建议。
张彦博[8](2009)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与集聚研究》文中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以其非凡的引资业绩闻名于世,但是FDI的好处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能感受得到,大量FDI聚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零星的外资散落在西部地区的强烈反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与集聚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寻国际直接投资区位思想的变化轨迹,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按照NEG(新经济地理学)范式,采用Dixit & Stiglitz(1977)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更加综合的垂直FDI和水平FDI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该模型对FDI区位影响因素的概括具有综合性,除了传统的区位因素,将新经济地理因素集聚经济也纳入FDI区位的影响因素系统来整体考虑。在决定FDI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将集聚经济、市场规模、交易成本、工资成本、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因素纳入基本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外商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选择。该理论模型进一步证实了垄断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以及内部化理论。通过建立FDI区位理论模型解释FDI的区位选择行为,完善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同时对中国的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吸引FDI的政策建议。2)在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的数据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检验了工资成本、市场规模、聚集经济、交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在实证分析中,特别引入了产业结构和交易成本这两个因素,并且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创新处理,从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外资类型,其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既有共同因素,也有差异因素,投资主体因性质不同而要求不同的空间要素及其组合。3)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之后把经济学的规范理论和严谨方法应用到FDI集聚这一经济地理现象的研究。循着Krugman的思想火花构造了包含本地市场效应的需求函数和包含市场竞争效应的成本函数,并通过建立一个由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所构成的寡头垄断的产量竞争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微观个体区位选择如何导致了跨国公司的空间集聚及FDI空间分布的演化,提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机制。通过拓展基本模型,引入政府政策变量,讨论了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对于集聚效应较差的地区,政府政策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针对近年来一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纷纷撤资这一现象,从成本的视角分析了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撤资问题和由此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4)针对近年来FDI在华区位变化的来源国集聚特征,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所构成的寡头垄断的产量竞争模型基础上,引入一个衡量厂商之间合作程度的推测变量,分析了来源国FDI向中小城市定位的行为。从战略联盟的视角对FDI来源国集聚的动因进行了解释;基于产业联系效应并结合青岛“韩资高地”的案例对FDI的来源国聚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来源国集聚特征的引资战略。5)对当前中国利用外资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FDI对我国的经济影响进行探讨,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外资管理体制的转型建议。
刘丽芳[9](2007)在《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研究》文中认为外资并购将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随着外资在华并购的演进,外资并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外资并购给中国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带来绩效扭曲和绩效损失,由于现行的外资并购规制存在着制度缺陷,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效率目标。基于此,本文就外资在华并购规制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基于效率改进的外资并购规制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制度设计。首先,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外资在华并购的演进、模式及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并购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本文从并购主体、并购模式、目标企业、并购的行业和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揭示外资并购中出现的并购条件趋于苛刻、对目标企业控制权的要求日趋强烈等行为特征,力求全方位展现外资在华并购的全貌。其次,对外资在华并购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本文选取投资方并购动因、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和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因素,运用问卷调查和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目的,从过去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单纯通过参股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渐向追求产业整合、市场势力、资源控制、垄断地位等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目标演变。随着国民待遇原则的推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将失去效力,内外资区别对待的歧视性待遇将让位于内外资平等的国民待遇,以产业控制为主的传统产业政策应让位于靠市场机制调节的竞争政策。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为外资来华并购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次,对外资在华并购效应进行分析。外资并购在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市场竞争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跨国公司追求垄断的天性,加之中国在外资并购制度上的缺陷,外资并购也不免造成绩效损失和绩效扭曲等负面效应,包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控制核心技术以及品牌流失等问题,其中最大的负面效应是通过产业控制造成垄断及垄断的威胁,这种垄断往往表现为外资可能会操纵东道国市场和价格,压抑竞争、降低市场效率、扭曲市场结构,进而破坏其良好的竞争秩序,影响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还可能表现为控制东道国经济命脉,从而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对外资并购绩效的综合分析,为中国政府规制外资在华并购提供现实依据。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现行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缺陷和变革动力进行剖析。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作为外资并购规制的主体,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外资在华的并购活动,为外资并购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现行的外资并购规制存在着规制目标的偏离、产业政策规制为主,竞争政策规制为辅、歧视性待遇标准以及缺乏完备的外资并购立法体系等制度缺陷,致使现行的规制制度不能有效地抑制或消除外资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目标,制度缺陷是引发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最后,在借鉴国外跨国并购规制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效率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综合吸收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优点,采用行为主义与结构主义有机结合的模式,以行为主义为主,同时辅以例外考虑和合理原则。确立基于效率改进的外资并购规制目标,从以市场进入规制为核心的产业政策规制,向以反垄断为核心的竞争政策规制转变;从有利于产业保护的规制目标向有利于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的规制目标转变。为此,政府应着力作出以放松产业规制,强化竞争规制,完善外资并购审查制度,积极参与跨国并购规制国际协调为主要内容的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设计。总之,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外资在华并购规制问题。基本结论是:随着外资并购的发展,外资并购出现一些加大控制权、间接并购等新特点,外资在华并购的目的,从过去单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渐向以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目标演变;外资并购带来产业控制、技术溢出有限等绩效损失和绩效扭曲,造成资源配置无效以及社会福利和效率的损失;现行的外资并购规制存在着制度缺陷,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效率目标。建立基于效率改进的外资并购规制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制度设计是本文研究的归宿和主要目的。
陈清[10](2007)在《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作为当前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的投资形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国民福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连年稳定增长,并购热在中国日渐兴起,并对我国经济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中国的跨国并购规制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之中。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外资并购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府规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试图为我国规制外资并购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是为展开全文论述提供背景。首先界定跨国并购的概念,并基于东道国视角界定外资并购的概念,为中国外资并购规制体系的构建确立研究主体。分析了跨国并购对不同类型的东道国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跨国并购中获得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对跨国并购不同的态度。第二章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对外资在华并购的特殊动因进行分析,对外资在华并购的模式和方式进行了分类总结。为规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第三章中对外资在华并购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大规模的外资并购热潮已经进入中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内,给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阐述了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章在对跨国并购行为的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详细阐述了规制跨国并购的外资政策、竞争政策和审查制度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规制跨国并购的政策体系的发展趋向,即外资政策自由化、竞争政策加强化、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完善化。第五章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并购的规制。考察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跨国并购规制,为构建我国的跨国并购规制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对我国现有外资并购规制从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外资政策、竞争政策、审查制度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指出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七章通过对外国公司与东道国关系分析,给出了规制外资并购政策目标体系,阐述外资并购规制的目标和原则,构建我国的外资并购规制体系。提出在外资政策上,应调整外资并购待遇标准,调整市场准入和股权比例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差别的行业外资并购政策;在竞争政策上,应进一步加强而不是放松反垄断规制,采用结构主义和效率主义并重的思路,实行“内松外紧”的政府规制方法;在审查制度方面,从复合制审批向单一制审批转变,采用综合审查标准,实行有限度的自动核准制,对外资间接并购进行相对严格的审查。第八章对外资并购中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对区域外资引进激励政策竞争问题、跨国并购寻租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具体对策。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就业效应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就业效应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我国产业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跨国并购的内涵界定 |
二、产业竞争内涵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 |
一、跨国并购文献回顾 |
二、产业竞争文献回顾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五节 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一、资本集中理论 |
二、资本输出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并购理论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速度经济理论 |
三、企业成长理论 |
第三节 现代产业竞争理论 |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
二、竞争战略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四、创新理论 |
五、知识管理理论 |
第三章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基本状况及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全球企业并购浪潮回顾 |
一、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时间 |
二、全球五次并购浪潮的特征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加剧全球并购的历史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并购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
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为跨国并购提供了技术支撑 |
三、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跨国并购提供便利 |
第三节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 |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 |
二、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主要表现 |
三、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动因分析 |
一、增加市场份额是加剧在华并购的直接动力 |
二、降低市场进入风险是加剧在华并购的重要策略 |
三、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在华并购的步伐 |
四、获取财务协同收益是加剧在华并购的重要因素 |
五、我国加快投资自由化进程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
第四章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并购正面效应分析 |
一、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
二、跨国并购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 |
三、跨国并购对当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
第二节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严重消弱了我国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 |
一、加强技术控制,削弱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
二、加大品牌并购,使民族品牌流失严重 |
三、破坏市场结构,使市场垄断性增强 |
四、偏重回报率高行业,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 |
第三节 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一定程度上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
一、经济安全内涵界定 |
二、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对我国的经济安全的威胁 |
第五章 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做法及经验 |
第一节 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的做法及经验 |
一、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的做法 |
二、世界一些国家防范跨国公司并购危害的经验 |
第二节 世界一些国家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一、美国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二、日本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三、印度面对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验 |
第六章 当前我国应对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产业竞争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分析 |
一、我国跨国并购政策的演进 |
二、我国现行跨国并购政策的缺陷分析 |
三、当前提高产业竞争水平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措施 |
第二节 行业层面分析 |
一、组成行业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协同创新 |
二、促进中介服务机构与国际接轨,保护我国企业利益 |
三、强化行业技术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知识水平 |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
第三节 企业层面分析 |
一、端正对外资并购的认识 |
二、综合运用多种跨国反并购策略 |
三、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 |
四、保持企业独立性并力争企业控股权 |
五、培育我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
六、加强技术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美国对华投资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概述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动机 |
1.2 文献回顾 |
1.2.1 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 |
1.2.2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美经济关系 |
1.2.3 宏观经济视角下的美国对华投资 |
1.2.4 中观产业竞争视角下美国对华的产业转移与回撤 |
1.2.5 微观跨国公司视角下的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外商直接投资 |
1.3.2 制度 |
1.3.3“干中学”与同感学习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
1.5.1 结构安排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2章 美国对华投资战略的宏观层面分析——美国国内投资、对华FDI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的协整分析 |
2.1 引言 |
2.2 美资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及中国利用外资情况 |
2.3 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对华投资战略的演变 |
2.3.1 关系中断期(1949-1970年) |
2.3.2 尝试恢复期(1971-1991年) |
2.3.3 蓬勃发展期(1992-2001年) |
2.3.4 转型收缩期(2002-2008年) |
2.3.5 反转重塑期(2009年至今) |
2.4 美国国内投资环境与中国工业经济的变化 |
2.4.1 美国国内投资环境变化 |
2.4.2 中国工业增加值和PPI指数 |
2.5 问题的提出 |
2.6 文献综述 |
2.6.1 外商撤资的原因 |
2.6.2 外商撤资的后果 |
2.6.3 东道国对外商撤资的防范 |
2.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8 研究设计 |
2.8.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2.8.2 计量模型的设定 |
2.9 实证结果 |
2.9.1 建立VAR方程 |
2.9.2 建立VEC模型 |
2.9.3 Granger检验 |
2.9.4 脉冲响应函数检验 |
2.10结论 |
2.11讨论与建议 |
第3章 美国对华FDI战略的中观层面解析——中国制度环境变化对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决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3 文献综述 |
3.3.1 并购与跨国并购的定义 |
3.3.2 跨国并购的分类 |
3.3.3 制度的定义 |
3.3.4 制度的分类 |
3.3.5 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于跨国并购的影响 |
3.4 假设的提出 |
3.4.1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的主要并购模式 |
3.4.2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活跃度”和“完成率” |
3.5 研究设计 |
3.5.1 数据来源 |
3.5.2 变量设计与描述 |
3.5.3 计量模型的设定 |
3.6 实证结果 |
3.7 结论 |
3.8 讨论与建议 |
第4章 美国对华投资战略的微观层面解析——影响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级别的战略与竞争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3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总部的历史起源 |
4.4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总部升级的经典案例——微软中国 |
4.5 文献综述 |
4.5.1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概念与职能 |
4.5.2 总部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
4.5.3 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动因 |
4.5.4 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 |
4.5.5 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级别的设立 |
4.6 假设提出 |
4.6.1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重心对其设立总部级别的影响 |
4.6.2 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与“本地化产品或服务设计”的调节作用 |
4.6.3 中国“混合经济”竞争态势变化对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级别设立的影响 |
4.6.4 中国国企和民企竞争态势的交互效应 |
4.7 研究设计 |
4.7.1 数据来源 |
4.7.2 变量设计与描述 |
4.7.3 计量模型 |
4.8 实证结果 |
4.8.1 影响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全球性总部的因素 |
4.8.2 影响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亚太区总部的因素 |
4.8.3 影响美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中国区总部的因素 |
4.9 稳健性和内生性问题检验 |
4.9.1 稳健性检验 |
4.9.2 内生性问题检验 |
4.10结论 |
4.11讨论与建议 |
第5章 美国对华投资战略的微观层面解析——母国与东道国的经验对于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决策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文献回顾 |
5.3.1 制度理论、组织间模仿、及模仿性同型 |
5.3.2 同感学习、观察学习、及认知边界 |
5.4 假设的提出 |
5.4.1 来自母国与东道国经验的影响力比较 |
5.4.2 东道国经验对外资企业模仿性动机和结果之间可能具有的反向线性作用 .. 116 |
5.4.3 东道国经验对外资企业模仿性动机和结果之间可能具有的反向曲线效应 .. 117 |
5.4.4 经验效应可被转化——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的本地化嵌入水平的调节效应 .. 1185.5 研究设计 |
5.5 研究设计 |
5.5.1 数据来源 |
5.5.2 变量设计与描述 |
5.5.3 计量模型的设定 |
5.6 实证结果 |
5.6.1 母国与东道国经验的线性作用 |
5.6.2 母国与东道国经验的非线性效应 |
5.6.3 企业自身积累的经验的影响 |
5.6.4 其它控制变量的影响 |
5.6.5 对外部经验非线性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5.6.6 本地化嵌入水平的调节作用 |
5.6.7 对本地化嵌入程度的调节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5.7 结论 |
5.8 讨论与建议 |
第6章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1.1 海外投资的回撤并不必然提振美国国内投资 |
6.1.2 美资跨国公司在华存在制度套利倾向 |
6.1.3 反腐与反欺诈对中国投资经营环境的作用 |
6.1.4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总部受中国创新要素驱动不足 |
6.1.5 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地企业、人才、市场融合的意义 |
6.1.6“混合经济”竞争态势的变化与中和 |
6.1.7 企业间经验的扩散与感知 |
6.1.8 母国经验与东道国经验影响力比较 |
6.1.9 东道国经验的非线性效应 |
6.1.10外资企业对东道国经验的认知失调与转化 |
6.2 创新与贡献 |
6.2.1 细化了东道国制度环境对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
6.2.2 扩展了有关“总部经济”方面的理论 |
6.2.3 推进了企业间经验的学习与扩散方面的研究 |
6.3 建议与启示 |
6.3.1 理性吸引并利用外资,允许不良外资撤离 |
6.3.2 消除省际市场分割,确保跨国公司在华统筹发展 |
6.3.3 整治国内的腐败与欺诈问题,有效发挥跨国公司的引领作用 |
6.3.4 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创新要素驱动型”总部经济 |
6.3.5 树立并宣扬“新国企”理念,增强中国国企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 |
6.3.6 东道国市场应更透明且具指导性,外资企业也应正视认知失调问题 |
6.4 本文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305家在华美资跨国公司对中国 2011-2012年间制度环境状况的评估 |
附录B 305家在华美资跨国公司对中国 2011-2012年间制度环境较之前变化情况的评估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评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理论综述 |
2.1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2.1.1 基于FDI视角的跨国并购动因 |
2.1.2 基于企业并购视角的跨国并购动因 |
2.2 跨国并购效应理论 |
2.2.1 跨国并购的环境效应 |
2.2.2 跨国并购的经济效应 |
2.3 政府规制理论 |
2.3.1 公共利益理论 |
2.3.2 公共选择理论 |
2.3.3 契约规制理论 |
2.3.4 利益集团理论 |
2.3.5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6 规制公共实施论 |
2.4 对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理论的综合评价 |
2.4.1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评价 |
2.4.2 跨国并购效应理论评价 |
2.4.3 政府规制理论评价 |
第3章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3.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 |
3.1.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纵向发展 |
3.1.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全球并购的横向比较 |
3.1.3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典型案例 |
3.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因与方式 |
3.2.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动因 |
3.2.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方式 |
3.3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双刃效应 |
3.3.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正效应 |
3.3.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负效应 |
3.4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变化趋势 |
3.4.1 并购规模的变化 |
3.4.2 并购来源与主体的变化 |
3.4.3 并购区位选择的变化 |
3.4.4 并购方式的变化 |
3.4.5 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变化 |
3.4.6 并购行业的变化 |
第4章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规制现状分析 |
4.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制政策的演变 |
4.1.1 产业政策的演变 |
4.1.2 外资政策的演变 |
4.1.3 竞争政策的演变 |
4.1.4 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演变 |
4.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控制与反控制:中国外资并购政策面临的困境 |
4.2.2 产业政策:内外质疑的尴尬局面 |
4.2.3 竞争政策未引起足够重视 |
4.2.4 外资政策与国民待遇原则的背离 |
4.2.5 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不健全 |
4.2.6 外资并购规制的国内协调机制欠缺 |
第5章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的实证研究 |
5.1 理论假设 |
5.2 实证方法设计 |
5.2.1 模型与方法 |
5.2.2 变量及数据 |
5.3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的实证分析 |
5.3.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经济性规制的实证 |
5.3.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社会性规制的实证 |
5.3.3 实证小结 |
第6章 跨国并购规制的国际比较分析 |
6.1 国家层面的跨国并购规制 |
6.1.1 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规制 |
6.1.2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规制 |
6.2 国际层面的跨国并购规制 |
6.2.1 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多边反垄断规制 |
6.2.2 区域性国际组织的跨国并购规制 |
6.2.3 跨国并购规制的国际协调 |
6.3 跨国并购规制的借鉴与启示 |
6.3.1 国家层面跨国并购规制的经验借鉴 |
6.3.2 国际层面跨国并购规制的启示 |
第7章 规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改革思路与措施 |
7.1 规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总体思路 |
7.1.1 规制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目标设计 |
7.1.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
7.2 完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制的国内政策及其协调机制 |
7.2.1 调整产业政策 |
7.2.2 完善外资政策 |
7.2.3 强化竞争政策 |
7.2.4 重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
7.2.5 建立外资并购规制的国内协调机制 |
7.3 积极参与跨国并购规制的国际协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
(5)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路径与创新 |
(四)主要内容 |
注释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跨国公司 |
2、对外直接投资 |
3、政治壁垒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1、相互依存理论 |
2、利益相关者理论 |
3、博弈论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
(一)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 |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2、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 |
3、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的投资模式 |
(二)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 |
1、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大背景分析 |
2、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 |
(三)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政治与经济影响 |
1、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 |
2、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影响 |
3、对中、美两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活动中的政治壁垒:构筑与运作 |
(一)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1、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形成 |
2、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发展 |
(二)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与政治壁垒的构筑、运作 |
1、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与政治壁垒的生成 |
2、美国国内政治过程与政治壁垒的构筑、运作 |
(三)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遭遇政治壁垒的典型案例 |
1、联想收购IBM的 PC业务遭遇“安全门” |
2、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遭遇“政治门” |
3、华为公司并购3COM公司再遭“安全门” |
注释 |
第四章 美国对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设置政治壁垒的动因探析 |
(一)国际战略层面 |
1、维护美国自身霸权需要 |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二)国内政治层面 |
1、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 |
2、政党政治产物 |
(三)意识层面 |
1、美国国内经济思潮 |
2、中、美两国政治意识形态差异 |
注释 |
第五章 政治壁垒设置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博弈 |
(一)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分析 |
1、中国跨国公司与竞争公司之间的博弈 |
2、中国跨国公司与在并购目标企业之间的博弈 |
(二)美国政府、国会、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分析 |
1、博弈参与者 |
2、博弈过程 |
(三)美国政府与中国跨国公司间的博弈分析 |
1、博弈参与者 |
2、各博弈方的策略 |
3、各博弈方的利益目标 |
4、各博弈方的得益 |
5、博弈过程分析 |
(四)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1、博弈方 |
2、各博弈方参与博弈的主要原因 |
3、各博弈方的得益 |
4、博弈过程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应对政治壁垒的思考与建议 |
(一)谋求合作结果的博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实现合作结果的多层次博弈机制建设 |
1、中国跨国公司层面 |
2、中国政府层面 |
3、东道国美国方面 |
4、双边与多边合作、协调 |
(三)应对政治壁垒的案例 |
1、中石化曲线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过程 |
2、对中石化曲线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的分析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外资在华并购的经济效应和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跨国并购概述 |
2.1 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
2.1.1 企业并购的定义 |
2.1.2 跨国并购的定义 |
2.2 跨国并购的内在涵义和外部特性 |
2.2.1 跨国并购的内在涵义:基于法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 |
2.2.2 跨国并购的外部特性:内在涵义和当代特征使然 |
2.3 跨国并购的具体类型划分 |
2.3.1 分类一:横向跨国并购、纵向跨国并购和混合跨国并购 |
2.3.2 分类二:私人公司跨国并购和上市公司跨国并购 |
2.3.3 分类三:公开要约跨国并购和非公开要约跨国并购 |
2.3.4 分类四:直接跨国并购和间接跨国并购 |
2.3.5 分类五:金融性跨国并购和战略性跨国并购 |
3. 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综述 |
3.1 以FDI 为视角的跨国并购理论 |
3.1.1 垄断优势理论:着眼企业本身的静态优势分析 |
3.1.2 内部化理论:从交易费用出发的对外投资理论 |
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为基点的动态分析 |
3.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的综合分析理论 |
3.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贸易分工中比较优势在对外投资中的应用 |
3.2 以一般并购为视角的跨国并购理论 |
3.2.1 基于市场配置的并购理论 |
3.2.2 基于公司效率的并购理论 |
3.2.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并购理论 |
3.2.4 基于代理问题的并购理论 |
3.3 对跨国并购理论的总结评析 |
4. 外资在华并购的演变历程、并购方式和发展趋势 |
4.1 外资在华并购的演变历程 |
4.1.1 酝酿准备期 |
4.1.2 萌芽生长期 |
4.1.3 积极探索期 |
4.1.4 发展培育期 |
4.1.5 涌动壮大期 |
4.2 外资在华并购的方式分析 |
4.2.1 跨国公司并购的成因分析——基于博弈论的视角 |
4.2.2 对上市公司的并购方式 |
4.2.3 对非上市公司的并购方式 |
4.2.4 外资在华并购方式的拓展分析 |
4.3 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趋势 |
4.3.1 外资在华并购的规模稳步上升 |
4.3.2 日趋着眼于我国行业优质排头企业 |
4.3.3 不再满足于一般参股而是要求绝对控制权 |
4.3.4 更具典型的行业特征和地区特征 |
4.3.5 并购凸显策略性 |
4.3.6 外资恶意并购不可避免 |
5. 外资在华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 |
5.1 外资在华并购的宏观正面经济效应 |
5.1.1 加速市场竞争 |
5.1.2 提高行业集中度 |
5.1.3 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5.1.4 优化产业结构 |
5.1.5 形成更好的开放格局 |
5.2 外资在华并购的宏观负面经济效应 |
5.2.1 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
5.2.2 民族品牌丧失 |
5.2.3 形成市场垄断 |
5.2.4 产生失业风险 |
5.2.5 国有资产流失 |
5.3 外资在华并购的微观正面经济效应 |
5.3.1 汲取先进的技术 |
5.3.2 引进核心管理经验 |
5.3.3 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合理 |
5.3.4 利用外资并购企业本土化的趋势提升自身实力 |
5.3.5 优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
5.3.6 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
5.4 外资在华并购的微观负面经济效应 |
5.4.1 挤出国内企业 |
5.4.2 外资整合失败 |
5.4.3 削弱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5.4.4 投机性并购风险 |
6. 外资在华并购的政府规制 |
6.1 跨国并购中的政府规制 |
6.1.1 经济学中政府规制的一般涵义 |
6.1.2 跨国并购中政府规制的依据 |
6.2 跨国并购规制的具体政策和国外经验 |
6.2.1 跨国并购规制的具体政策 |
6.2.2 跨国并购规制的国外经验 |
6.3 外资在华并购政府规制的现状 |
6.3.1 法律法规体系 |
6.3.2 反垄断政策 |
6.3.3 外资并购政策 |
6.3.4 外资并购审查 |
6.4 外资在华并购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
6.4.1 价值导向:产业政策远胜竞争政策 |
6.4.2 法律规范:欠缺科学的体系构架 |
6.4.3 国民待遇:外资政策“阵痛”调整的产物 |
6.4.4 审查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 |
6.5 进一步规范外资在华并购政府规制的路径思考 |
6.5.1 构建科学有效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规制的基石 |
6.5.2 按照WTO 规则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实施外资并购的国民待遇 |
6.5.3 建立维护竞争和保障安全的外资并购产业政策:两重价值的平衡 |
6.5.4 切实改革和完善我国外资审查制度 |
6.6 案例分析: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集团 |
6.6.1 交易概述 |
6.6.2 收购背景 |
6.6.3 收购过程 |
6.6.4 案例评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7)跨国公司并购日、中、印企业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本文选题背景 |
1.1.2 本文选题意义 |
1.2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2.1 本文研究思路 |
1.2.2 本文主要内容 |
1.3 本文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 |
1.3.1 本文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3.3 本文研究的困难问题与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跨国公司并购理论研究综述 |
2.1 跨国并购概述 |
2.1.1 跨国公司含义 |
2.1.2 跨国并购内涵 |
2.1.3 跨国并购类型 |
2.2 国外对于跨国公司并购理论研究综述 |
2.3 国内对于跨国公司并购理论研究综述 |
2.4 借鉴与启示 |
第3章 跨国公司并购日、中、印企业现状比较分析 |
3.1 跨国并购发展历程及趋势 |
3.1.1 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
3.1.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趋势和特征 |
3.2 跨国公司并购日本企业发展状况 |
3.2.1 跨国公司并购日本企业发展历程 |
3.2.2 跨国公司并购日本企业特点分析 |
3.3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发展状况 |
3.3.1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发展历程 |
3.3.2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特点分析 |
3.4 跨国公司并购印度企业发展状况 |
3.4.1 跨国公司并购印度企业发展历程 |
3.4.2 跨国公司并购印度企业特点分析 |
3.5 跨国公司并购日、中、印企业特点比较 |
第4章 跨国公司并购日、中、印企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并购日、中、印企业对并购方的影响 |
4.1.1 跨国并购效应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
4.1.2 并购日、中、印企业对并购方的正面影响 |
4.1.3 并购日、中、印企业对并购方的负面影响 |
4.2 跨国并购对日、中、印企业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
4.2.1 跨国并购对日本企业及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 |
4.2.2 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及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 |
4.2.3 跨国并购对印度企业及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 |
4.2.4 跨国并购对日、中、印企业及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5章 综合评价跨国并购日、中、印企业对并购双方的影 响——借鉴绩效分析五星图基本思路 |
5.1 影响双方并购效用的因素 |
5.1.1 被并购方因素 |
5.1.2 并购方因素 |
5.1.3 并购效应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
5.2 日、中、印并购效应潜质比较分析——以绩效五星图为基础 |
5.2.1 建立并购效应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
5.2.2 变量赋值 |
5.2.3 制定并购效应潜质五星图 |
5.2.4 日、中、印并购效应潜质分析 |
第6章 跨国并购日、中、印企业典型案例研究 |
6.1 跨国公司并购日本企业案例分析——沃尔玛并购西友等 |
6.2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案例分析——“达能- 娃哈哈”事件 |
6.3 跨国公司并购印度企业案例分析——跨国公司与 TATA 的并购投资合作 |
6.4 案例分析结论 |
第7章 双赢模式——我国与跨国公司并购合作的对策建议 |
7.1 跨国并购合作中我国的问题及分析——以日本、印度为参照对象 |
7.1.1 我国在跨国并购中的具体问题 |
7.1.2 双赢模式的系统分析 |
7.2 我国应对跨国公司并购的对策建议 |
7.2.1 我国政府应对策略 |
7.2.2 我国企业应对对策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
8.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论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与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与决策述评 |
2.1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述评 |
2.1.1 早期的主流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
2.1.2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
2.2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研究述评 |
2.2.1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理集聚的相关研究 |
2.2.3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相关研究 |
2.2.4 外商直接投资的撤资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 |
3.1 垂直FDI与水平FDI |
3.1.1 垂直FDI |
3.1.2 水平FDI |
3.2 新经济地理学与"D—S模型" |
3.2.1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
3.2.2 "D-S模型"的重要意义 |
3.3 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FDI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 |
3.3.1 基本假设 |
3.3.2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
3.3.3 生产者的生产决策 |
3.4 FDI的区位条件分析 |
3.4.1 垂直FDI的区位条件分析 |
3.4.2 水平FDI的区位条件分析 |
3.4.3 垂直FDI与水平FDI的区位条件差异 |
3.4.4 水平FDI集聚的长期影响因素分析 |
3.5 垂直FDI与水平FDI在我国的区位选择与变迁 |
3.5.1 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特点的相关解释 |
3.5.2 FDI在我国区位分布的演变趋势与前景 |
3.6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
3.6.1 本章结论 |
3.6.2 政策建议 第4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 |
4.1 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 |
4.2 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 |
4.2.1 变量的选择 |
4.2.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4.3 数据来源与参数估计 |
4.3.1 数据来源 |
4.3.2 计量结果与检验 |
4.4 计量结果的比较分析 |
4.5 结论与启示 第5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与撤资 |
5.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空间结构的演化 |
5.1.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特征 |
5.1.2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的动态演化 |
5.2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博弈模型 |
5.3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理集聚机制 |
5.4 落后地区引资政策的力度分析 |
5.5 成本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撤资分析 |
5.5.1 成本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撤资分析 |
5.5.2 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原因 |
5.6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6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集聚 |
6.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中国经验 |
6.2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区位的博弈模型 |
6.2.1 基本模型 |
6.2.2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中小城市定位的分析 |
6.3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动因 |
6.3.1 来源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合作的市场势力分析 |
6.3.2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动因 |
6.4 连带效应与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发展阶段 |
6.4.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集聚的发展阶段 |
6.4.2 实际的检验——青岛"韩资高地"的形成 |
6.5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7章 当前中国外资特征的变化与外资管理体制的转型 |
7.1 中国利用外资进入新阶段 |
7.2 外资特征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
7.2.1 鼓励引进水平FDI的积极作用 |
7.2.2 水平FDI的进入对中国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
7.3 建立以竞争政策为中心的外资管理体制 第8章 结论与问题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9)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并购、跨国并购与外资并购 |
1.2.2 规制、外资并购规制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外资并购动因 |
1.3.2 外资并购的经济影响 |
1.3.3 外资并购规制 |
1.3.4 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逻辑框架 |
1.4.3 主要内容 |
1.4.4 创新之处 |
2 外资在华并购:演进、模式与行为特征 |
2.1 外资并购的演进 |
2.1.1 萌芽阶段 |
2.1.2 恢复阶段 |
2.1.3 发展阶段 |
2.2 外资并购的模式 |
2.2.1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模式 |
2.2.2 外资并购非上市企业的主要模式 |
2.3 外资并购的主体及行为特征 |
2.3.1 外资并购主体 |
2.3.2 外资并购的对象选择 |
2.3.3 外资并购的地域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3 外资在华并购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1.1 投资主体的动因 |
3.1.2 东道国的经济因素 |
3.1.3 东道国的制度因素 |
3.2 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分析 |
3.2.1 因素选择及数据选取 |
3.2.2 模型的建立及结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外资在华并购的绩效分析 |
4.1 外资并购绩效:基本分析 |
4.1.1 外资并购的技术进步效应 |
4.1.2 外资并购的市场结构效应 |
4.1.3 外资并购的产业结构效应 |
4.2 外资并购的绩效损失:理论分析 |
4.2.1 外资并购的市场效率损失 |
4.2.2 外资并购中控制权的获取 |
4.3 外资并购的绩效扭曲:经验证据 |
4.3.1 外资并购形成产业控制 |
4.3.2 外资并购中的技术溢出有限 |
4.3.3 外资并购中的品牌流失 |
4.3.4 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
4.4 本章小结 |
5 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的制度缺陷及变革动力 |
5.1 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体系 |
5.1.1 规制外资并购的法规 |
5.1.2 规制外资并购的现行制度 |
5.2 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缺陷 |
5.2.1 错位的主辅关系 |
5.2.2 外资并购政策的缺陷 |
5.2.3 外资并购立法体系不完善 |
5.2.4 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不健全 |
5.2.5 外资并购国企的体制性缺陷 |
5.3 外资并购规制变迁的动力机制 |
5.3.1 外资并购规制变迁的内生机制 |
5.3.2 外资并购对东道国制度变迁的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基于效率改进的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目标及路径 |
6.1 国际经验借鉴 |
6.1.1 发达国家的外资并购规制 |
6.1.2 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并购规制 |
6.1.3 比较借鉴 |
6.2 外资并购规制目标的原则与理论基础 |
6.2.1 外资并购规制目标的原则 |
6.2.2 外资并购规制目标的理论基础 |
6.3 外资并购规制目标的设计及路径选择 |
6.3.1 外资并购规制目标的总体设计 |
6.3.2 实现外资并购规制目标的路径选择 |
6.3.3 路径选择的经济学解释 |
6.4 本章小结 |
7 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的制度设计 |
7.1 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安排 |
7.1.1 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构成 |
7.1.2 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协调 |
7.1.3 外资并购规制的实施工具 |
7.2 外资并购的直接规制 |
7.2.1 强化产业政策立法的产业导向作用 |
7.2.2 差别化的外资产业政策 |
7.2.3 实现外资政策的自由化 |
7.3 外资并购的间接规制 |
7.3.1 合理确定外资并购中的垄断状态 |
7.3.2 完善外资并购审查制度 |
7.3.3 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7.4 本章小结 |
8 结束语 |
8.1 基本结论 |
8.1.1 外资并购演进及现状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前提 |
8.1.2 外资并购的发生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8.1.3 外资并购的绩效分析是外资并购规制的现实基础 |
8.1.4 外资并购规制的制度缺陷是外资并购规制变迁的内在动力 |
8.1.5 基于效率改进的外资并购规制目标和制度安排是本文研究的归宿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外资并购动因问卷调查 |
附录 2 部分调研企业名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跨国并购概论 |
1.1 企业并购的含义 |
1.2 跨国并购的含义与分类 |
1.2.1 跨国并购的含义 |
1.2.2 跨国并购的分类 |
1.2.3 外资并购 |
1.3 跨国并购带来的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冲突 |
1.4 跨国并购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
第二章 外资并购在中国 |
2.1 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历程 |
2.2 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及趋势 |
2.2.1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看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及趋势 |
2.2.2 外资并购地区特点及趋势 |
2.2.3 外资并购产业结构特点及趋势 |
2.2.4 外资并购主体特点及趋势 |
2.2.5 外资并购客体特点及趋势 |
2.3 外资在华并购动因分析 |
2.4 外资在华并购模式与方式研究 |
2.4.1 外资在华并购模式 |
2.4.2 外资在华并购主要方式 |
第三章 外资并购对中国的影响 |
3.1 外资并购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
3.2 外资并购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
3.2.1 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3.2.2 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
3.2.3 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
3.2.4 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
3.2.5 国有资产流失 |
3.2.6 对民族产业发展的影响 |
3.2.7 对技术促进效应影响 |
第四章 跨国并购的政府规制 |
4.1 政府规制 |
4.1.1 政府规制的含义 |
4.1.2 政府规制的一般理论 |
4.1.3 政府职能与政府规制 |
4.2 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 |
4.2.1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谈判模型 |
4.2.2 关于跨国并购的规制问题 |
4.2.3 限制性规制 |
4.2.4 激励性措施 |
4.2.5 竞争政策 |
4.3 跨国并购审查制度 |
4.3.1 跨国并购的审查标准 |
4.3.2 跨国并购的审查机构及方式 |
4.3.3 跨国并购审查的管辖范围 |
第五章 跨国并购规制的国际比较 |
5.1 各国跨国并购规制状况 |
5.1.1 美国 |
5.1.2 加拿大 |
5.1.3 韩国 |
5.1.4 匈牙利 |
5.1.5 其他国家 |
5.2 外国规制跨国并购的评述与借鉴 |
5.2.1 外国规制跨国并购的评述 |
5.2.2 外国规制跨国并购的借鉴 |
第六章 中国外资并购的规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
6.1 我国外资并购规制的历史演进 |
6.2 对我国现有外资并购规制的分析 |
6.2.1 规制外资并购的法规体系 |
6.2.2 规制外资并购的外资政策 |
6.2.3 规制外资并购的竞争政策 |
6.2.4 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 |
6.2.5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相关规定 |
6.3 对我国外资并购规制的评价 |
6.3.1 外资并购法律制度存在立法不足 |
6.3.2 外资政策不完善 |
6.3.3 竞争政策缺损 |
6.3.4 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不健全 |
6.3.5 外资并购国企的体制性问题 |
第七章 中国外资并购规制研究 |
7.1 在开放的经济中讨论规制问题 |
7.2 规制外资并购的目标体系 |
7.2.1 规制外资并购政策的目标体系分析 |
7.2.2 我国外资并购的规制目标分析 |
7.3 规制外资并购的原则与政策框架 |
7.3.1 规制外资并购的原则 |
7.3.2 规制外资并购的政策框架 |
7.4 中国对外资并购规制研究 |
7.4.1 规制外资并购的外资政策 |
7.4.2 规制外资并购的竞争政策 |
7.4.3 微观规制与外资并购的市场效应 |
7.4.4 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 |
7.4.5 其他相关政策法规 |
第八章 外资并购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
8.1 激励政策竞争的“囚徒困境”问题 |
8.2 完善外资并购的市场环境问题 |
8.3 政府规制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的就业效应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在华并购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基于匹配与双重差分的企业层面估计[J]. 吕若思,黄灿,刘青,胡海燕. 经济学报, 2017(01)
- [2]基于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我国产业竞争研究[D].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3]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美国对华投资战略转型研究[D]. 张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4]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研究[D]. 刘细良. 湖南大学, 2010(12)
- [5]中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中的政治壁垒研究[D]. 黄一玲. 复旦大学, 2009(06)
- [6]外资在华并购的经济效应和规制研究[D]. 邹小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7]跨国公司并购日、中、印企业的比较研究[D]. 柯周翔. 华侨大学, 2009(S2)
- [8]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与集聚研究[D]. 张彦博. 东北大学, 2009(05)
- [9]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研究[D]. 刘丽芳. 辽宁大学, 2007(03)
- [10]中国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研究[D]. 陈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