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与包装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萍[1](2021)在《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数字化成为包装设计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玻璃易碎品的材料特性对包装材料和结构有较强的依赖性,开发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玻璃易碎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软件系统开发以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玻璃易碎品的分类和易碎品包装结构特点分析,得出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之间的四个主要关联因素。(2)以现有包装结构为基础,扩充了新的包装结构类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这些包装结构的可靠性,构建了包装数据库。(3)结合包装结构设计原则规范和系统开发需求,建立了包装结构设计方法,并基于此方法,进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4)以玻璃易碎品的包装结构设计为目标,使用Grasshopper、Visual Basic作为语言载体,Rhino为包装结构数据库和模型载入窗口,实现了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经调试运行表明,本文所开发的系统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赵子彰[2](2021)在《物联网时代包装设计“交互性”的延伸》文中研究说明
王雨晴[3](2021)在《川贵白酒包装的发展沿革与设计创新研究》文中指出
齐保皓[4](2021)在《AR技术在宁夏“红玛瑙”枸杞芽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刘小同[5](2021)在《新零售视域下消费类电子产品包装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黄子修[6](2020)在《基于互动体验理念的新茶饮包装设计研究 ——以“何必问”茶饮品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式茶饮”正逐渐向“新茶饮”靠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青睐新茶饮,也让茶饮成为了时尚单品。因此“新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排队三四个小时才能买到一杯可口茶饮已然成为一种“中国现象”。这样的现象向我们表明人有关物质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精神需求转化,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人们对精神上的需要也有了更多层次的要求。作为产品与顾客沟通桥梁的外包装,早已成为产品的推广员,因此产品包装设计的优劣便决定了可否与顾客开展有效的沟通。掌握顾客的心理需求变化已成为设计的重要环节,而好的互动体验式包装,可以为顾客创建一个舒适的消费感受,让消费者获得满足感,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勾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而怎样运用可互动体验式的理念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今后茶饮包装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如何实现互动体验式的新式茶饮包装设计来达到满足消费者情感体验的目的为研究主线,并从研究顾客心理变化开始,首先,对目前市面茶饮包装现状进行调研,得出具体数据并分析,总结出目前茶饮包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消费者希望通过产品本身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其次,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出发,分析消费者在消费中的情感变化,以及互动体验包装的特点;接着,分析互动体验与新式茶饮的内在联系,从情感需求的角度解释了两者间为什么可以相互联系;最后从互动体验的新茶饮包装设计原则、互动体验式茶饮包装设计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设计奠定完整的理论基础;基于上诉理论分析点,本文从视觉互动、包装结构互动、数字媒体互动等方面,对互动体验式茶饮包装设计中的呈现手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用案例加以论证,归纳出互动体验式茶饮包装设计的可行方法,并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完成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若将互动体验式的理念应用到茶饮包装设计中,会让消费者的心理更容易得到满足,而互动理念和茶饮包装的结合也让包装设计的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并且让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有着更好的沟通,当设计师的想法更容易被顾客理解的同时,互动理念也在为茶饮品牌创造着新的价值。
蒋敏[7](2020)在《AR技术对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视觉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充斥着人们的视听生活,在中国风包装设计盛行的当下,AR技术也逐渐渗入到了传统的包装设计当中,这也使得现代中国风的包装设计产生了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促使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在数字化境遇下的适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更多的中国风元素来提高产品包装作为优质媒介的文化继承性与传播性,让传统中国风元素不仅仅停留在包装设计的展示呈现中,而是更多的出现在人们日常购物的过程中,使得广大消费者能够更生动的了解与接受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基于AR技术对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视觉影响进行优势分析,从传统中国风包装的表现形式出发,以交互融合的形式将AR技术在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领域中的设计方式进行了阐述,意在探究现代中国风包装发展的新趋势,拓宽AR技术在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视觉表现形式中的创新设计方法。
黄文浩[8](2020)在《P印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包装在商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战略规划的落实,传统包装行业迎来升级的重要机遇,同时,消费市场升级也对消费品的包装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包装印刷行业面临着智能制造、消费升级的挑战和机遇。P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知名快速消费品市场为主要领域,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纸制印刷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成立41年以来,依靠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消费品的需求暴增成长为一家以日化纸包装为核心的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随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以及行业高端客户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P印刷有限公司面临着增长势头不足的危机。相比之下,当年同期的竞争对手却实现了营业收入的翻倍,P印刷有限公司面临的不仅是增长困境,实质上是企业转型期下管理提升的困惑。本文对于以上问题进行了溯源的探讨,利用竞争战略的方法,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提出了P印刷有限公司当前进行战略选择的必要性。P印刷有限公司面临着五大机会:纸包装行业客户分布广泛,需求量大且可持续;新消费崛起,个性包装、高端纸包装市场需求强劲;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布局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全球包装工业向中国转移为包装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同时,P印刷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四大威胁:纸包装行业进入门槛低,容易受到跨界的影响;成本上升,纸包装行业利润率降低;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纸包装行业面临新的考验;“互联网+印刷”冲击现有包装行业格局。为此,本文基于P印刷有限公司的产品和目标市场作定位分析,选择集中化战略作为下一阶段的竞争战略,公司需要在产品和行业聚焦。面对中小客户、互联网电商客户、新进入的行业采取成本领先的集中化战略以抢占零散市场。对于大客户、优势行业(日化、食品)定位高端包装整体解决方案为定位切入市场,提出以创造客户的独特价值的客户管理提升、智能制造领先和创新流程管理为关键策略,帮助P印刷有限公司顺利实现转型的管理提升,获得利润的增长。
刘绍勇[9](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吴益博[10](2020)在《平台式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购物方式、生活方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包装产业链在强调智能、绿色的“零包装”的设计要求之前,已遇到瓶颈。传统以展示包装货架附加值为目的的包装已经无法满足形式多样的商品销售需求,或者失去了包装存在的内核价值。包装作为服务商品的一种附属产物,其形式与内容同样也需要变革,同时,包装行业也出现了变革式的发展,智能化包装、智慧型包装成为未来社会和包装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文中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明细了平台式包装的平台式包装的概念。通过结合相关案例与文献资料,研究平台式包装的内容设计,并对其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平台式包装作为包装实体与包装非物质展示分离的一种代表性包装形式,因第三方技术的发展经过了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与裂变期四个阶段,其实体设计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减量设计以及驱动形式的符号化设计;驱动形式分为芯片驱动、传感器驱动、识别码驱动、图形符号驱动等几种类型;非物质设计主要包括包装+音频、包装+视频(动画)、包装+交互、包装+购物等多种手段的融合设计,这种形式将成为电商包装以及新零售包装的最佳解决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包装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包装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易碎品及其包装简述 |
1.2.2 易碎品的包装材料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3 易碎品的包装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包装CAD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
2 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
2.1 玻璃易碎品概述 |
2.2 玻璃易碎品的分析 |
2.2.1 玻璃易碎品的分类 |
2.2.2 玻璃易碎品的形态原型判定 |
2.3 易碎品的包装结构分析 |
2.3.1 包装结构简述 |
2.3.2 全面缓冲与局部缓冲包装结构 |
2.3.3 直接缓冲与间接缓冲包装结构 |
2.3.4 易碎品现有包装结构分析 |
2.4 玻璃易碎品与其包装结构设计的相关性分析 |
2.4.1 产品脆值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4.2 产品形态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4.3 产品数量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4.4 运输外包装箱与包装结构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3 纸包装结构试验分析及数据库构建 |
3.1 现有纸包装结构及扩充 |
3.1.1 现有的包装结构 |
3.1.2 包装结构的设计与扩充 |
3.2 包装结构试验分析 |
3.2.1 包装材料选取 |
3.2.2 产品特征分析及包装结构确定 |
3.2.3 包装结构试验测试及分析 |
3.3 数据库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纸包装结构设计方法的构建和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 纸包装结构设计原则与规范 |
4.1.1 纸包装结构设计原则 |
4.1.2 纸包装结构尺寸设计规范 |
4.2 纸包装结构设计方法构建 |
4.2.1 产品参数信息判定及选型 |
4.2.2 包装结构拼合及校核 |
4.3 系统需求分析 |
4.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3.2 应用可行性分析 |
4.4 系统功能分析和整体框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软件系统开发与实例应用 |
5.1 系统开发工具简介与应用 |
5.1.1 Visual Studio简介及应用 |
5.1.2 Rhino简介及应用 |
5.1.3 Grasshopper简介及应用 |
5.2 系统数据库开发 |
5.2.1 零件库 |
5.2.2 包装结构库 |
5.3 VB系统主界面开发 |
5.3.1 系统界面设计 |
5.3.2 系统界面开发 |
5.4 GH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 |
5.4.1 模型载入及辅助参数输入 |
5.4.2 包装结构匹配及选型 |
5.4.3 包装结构设计及校核 |
5.4.4 系统运行流程 |
5.5 实例应用 |
5.5.1 软件安装 |
5.5.2 软件启动 |
5.5.3 实例对象应用 |
5.5.4 包装结构匹配及尺寸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互动体验理念的新茶饮包装设计研究 ——以“何必问”茶饮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国内现状研究 |
1.2.3 国外现状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互动体验与茶饮包装相关理论概述 |
2.1 互动体验的概念 |
2.2 互动体验的包装设计 |
2.3 新茶饮相关概述 |
2.3.1 新茶饮的概念 |
2.3.2 新茶饮的分类 |
2.3.3 新茶饮包装设计 |
2.4 互动体验与茶饮包装的联系 |
2.4.1 情感需求 |
2.4.2 情感体验 |
第3章 新茶饮包装中互动体验的作用 |
3.1 增进新茶饮包装与消费者的沟通 |
3.2 强化品牌的可识别性 |
3.3 促进包装设计材料的可循环利用 |
3.4 激发消费者购买欲 |
第4章 互动体验的茶饮包装设计原则 |
4.1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
4.2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
4.3 人性化与趣味性的交融 |
4.4 情感与体验的契合 |
第5章 新茶饮包装设计中互动体验的实现途径 |
5.1 结构的互动 |
5.1.1 包装功能的设计延伸 |
5.1.2 包装造型的审美趣味 |
5.2 视觉的互动 |
5.2.1 色彩情感化 |
5.2.2 图形趣味化 |
5.2.3 文字形象化 |
5.3 数字技术的互动 |
5.3.1 AR技术简介 |
5.3.2 AR沉浸式多维互动 |
5.3.3 AR趣味性游戏互动 |
5.3.4 AR视听互动 |
第6章 “何必问”茶饮包装的互动体验设计实践 |
6.1 目标品牌的发展方向及包装现状 |
6.1.1 目标品牌的发展方向 |
6.1.2 目标产品的包装现状 |
6.2 包装的互动定位 |
6.3 设计方案与应用 |
6.3.1 消费需要分析 |
6.3.2 何必问logo展示 |
6.3.3 何必问包装展示 |
6.3.4 何必问留言互动体验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AR技术对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视觉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概述 |
1.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选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AR技术与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探索 |
2.1 AR技术的概述 |
2.1.1 AR技术的定义 |
2.1.2 AR技术的诞生 |
2.1.3 AR技术的视效特点 |
2.1.4 AR技术的应用领域及相关载体 |
2.2 现代中国风设计的概述 |
2.2.1 中国风的定义 |
2.2.2 中国风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
2.2.3 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 |
第3章 AR技术在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
3.1 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现状 |
3.1.1 重设计轻理论 |
3.1.2 缺乏功能性阐释 |
3.1.3 形式单一 |
3.2 AR技术与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融合 |
3.2.1 视觉感受与文化传承最大化 |
3.2.2 高交互性的信息理解与沟通 |
3.2.3 人机交互的多维与高效 |
3.3 小结 |
第4章 AR技术对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视觉影响 |
4.1 AR技术是传统文化的无声推销员 |
4.1.1 提高民族文化的认知力 |
4.1.2 提高传统文化的创造力 |
4.1.3 提高国家软实力 |
4.2 AR技术与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化学反应 |
4.2.1 增强视觉信息的易读性 |
4.2.2 增强视觉信息的趣味性 |
4.2.3 增强视觉信息的交互性 |
4.3 小结 |
第5章 基于AR技术对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创新分析 |
5.1 数字化可视听中国风包装设计 |
5.2 沉浸式多维互动中国风包装设计 |
5.3 趣味游戏体验型中国风包装设计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P印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基本情况 |
2.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2.4 潜在进入者 |
2.2.5 替代品 |
2.2.6 现有竞争者 |
2.2.7 五力模型小结 |
2.2.8 战略组群分析 |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1 裕同科技 |
2.3.2 劲嘉股份 |
2.3.3 紫江企业 |
2.4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
2.5 机会与威胁 |
2.5.1 机会 |
2.5.2 威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能力分析 |
3.1 公司发展情况 |
3.1.1 P印刷有限公司概况 |
3.1.2 P 印刷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 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组织资源 |
3.2.3 大客户资源 |
3.2.4 技术资源 |
3.3 能力分析 |
3.3.1 智能制造能力 |
3.3.2 研发能力 |
3.3.3 营销能力 |
3.3.4 大客户服务能力 |
3.3.5 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
3.4 核心专长 |
3.5 优势与劣势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2 战略的愿景 |
4.3 战略选择 |
4.3.1 市场目标定位 |
4.3.2 战略选择的依据 |
4.4 集中化战略设计 |
4.4.1 成本领先集中战略价值链设计 |
4.4.2 差异化集中战略价值链设计 |
4.5 价值链关键环节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实施 |
5.1 战略实施阶段和目标分解 |
5.2 集中化战略实施策略 |
5.2.1 高效运营提升策略 |
5.2.2 智能制造领先策略 |
5.2.3 创造独特价值的客户管理提升策略 |
5.2.4 创新流程管理策略 |
5.3 战略实施的保障 |
5.3.1 组织资本保障 |
5.3.2 人力资本保障 |
5.3.3 信息资本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9)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平台式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平台式包装的概述及价值 |
2.1 平台式包装的概念解析 |
2.2 平台式包装的技术支撑 |
2.2.1 数字展示技术 |
2.2.2 识别技术 |
2.3 平台式包装的价值构成 |
2.3.1 信息拓展功能 |
2.3.2 多维展示功能 |
2.3.3 自觉环保功能 |
2.3.4 平台增值价值 |
第三章 平台式包装的阶段性分类及演变 |
3.1 萌芽期—销售包装+运输包装+PC端详情页 |
3.2 形成期—销售包装+标准运输包装+移动购物平台 |
3.3 成熟期—线上包装+移动平台 |
3.4 裂变期—共享包装+小程序多功能平台 |
第四章 平台式包装的设计要素与方法 |
4.1 平台式包装的实体设计 |
4.1.1 材料选择原则 |
4.1.2 结构设计方法 |
4.1.3 视觉设计要素 |
4.2 平台式包装的驱动形式设计 |
4.2.1 芯片驱动 |
4.2.2 传感器驱动 |
4.2.3 识别码驱动 |
4.2.4 图形符号驱动 |
4.3 平台式包装的非物质内容设计 |
4.3.1 包装与音频的结合 |
4.3.2 包装与视频(动画)的结合 |
4.3.3 包装与交互的结合 |
第五章 平台式包装的设计实践与关键步骤说明 |
5.1 可适配贵重酒品包装的需求分析 |
5.2 可适配贵重酒品包装的设计策划 |
5.3 可适配贵重酒品包装的内容设计 |
5.3.1 包装的材料选择 |
5.3.2 包装的结构设计 |
5.3.3 包装的视觉设计 |
5.3.4 包装的平台内容设计 |
5.4 其他形式成果展示 |
5.4.1 小程序平台+可回收3C产品包装设计 |
5.4.2 一物一码+可溯源果蔬包装设计 |
5.4.3 AR平台+组装玩具包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设计成果展示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信息技术与包装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易碎品的纸包装结构设计系统开发研究[D]. 董文萍.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物联网时代包装设计“交互性”的延伸[D]. 赵子彰. 齐齐哈尔大学, 2021
- [3]川贵白酒包装的发展沿革与设计创新研究[D]. 王雨晴. 江南大学, 2021
- [4]AR技术在宁夏“红玛瑙”枸杞芽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D]. 齐保皓.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5]新零售视域下消费类电子产品包装体验设计研究[D]. 刘小同. 江南大学, 2021
- [6]基于互动体验理念的新茶饮包装设计研究 ——以“何必问”茶饮品牌为例[D]. 黄子修.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7]AR技术对现代中国风包装设计的视觉影响研究[D]. 蒋敏. 南昌大学, 2020(01)
- [8]P印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黄文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平台式包装设计研究[D]. 吴益博.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