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损失140万只羊

一年损失140万只羊

一、一年少了140万只羊(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1](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林洋[2](2020)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布鲁菌病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简称科右前旗)羊群中的流行情况,分析布鲁菌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新的防控措施,本研究收集了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于2019年对科右前旗羊群进行了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当地羊群进行了布鲁菌S2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选取科右前旗境内布鲁菌病感染率较高的白辛镇,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性防控试验,通过与其他乡镇的对比,评价防控净化的应用效果。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收集了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平均阳性率依次为2.41%、2.01%、0.93%、0.37%、0.80%、0.69%、0.80%和0.76%。根据农业部对羊布鲁菌病疫情的划分,科右前旗属于羊布鲁菌病的疫区。(2)2019年对全旗16个乡镇(苏木)58个村(嘎查)的41424份羊血清进行了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共检出293份阳性,阳性率为0.70%。分析了不同饲养条件和不同年龄羊的感染,发现,牧区(0.30%)羊布鲁菌病阳性率低于农区(0.70%)和半农半牧区(0.85%),成年羊(0.66%)布鲁菌病感染高于羔羊(0.17%)。(3)选取布鲁菌病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山羊70只,绵羊402只,分为2组,进行S2疫苗口服免疫,在免疫前和免疫后30d、60d、90d、120d、150d和180d采血,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2种方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山羊和绵羊均在免疫30d后首次检测出布鲁菌病抗体,免疫60d后抗体检出率最高,免疫90d后全部转阴。(4)在羊布鲁菌感染率较高的白辛镇选取了 4个试验村,淘汰阳性羊后进行S2疫苗口服免疫,免疫90d后检测为阳性的羊继续淘汰;同时对外地羊实施落地检疫,本地羊只出不进的防控措施,在此综合防控措施实施1年后进行防控效果检测。结果表明,实施净化防控后,该地区4个试验村羊的布鲁菌病阳性率明显降低,由净化防控前的1.20%降低到净化防控后的0.60%;与其他乡镇相比,白辛镇布鲁菌病阳性率下降幅度最大,其它未实施净化防控的6个乡镇出现布鲁菌病阳性率降幅较小或有阳性率上升的情况,表明布鲁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的阳性率。

袁亚丽[3](2019)在《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近代以来青海历史,多数仍侧重于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文化变迁、民族贸易等历史问题的宏观研究,对于农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微观的实证分析。青海所处区位的特殊性,自然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人文环境的复杂性,但是已有成果基本没有注意到历史时期青海经济发展的地理、人文、空间等特殊因素,忽视了近代制度变迁及国家经济政策对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此外,研究成果多附带于其他区域或领域研究之中,对于民国青海经济研究来说显得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也正是这些不足,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空间。青海农牧兼营的经济特点,使得农村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畜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农村市场等许多问题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本论文以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从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及农村市场等问题入手,对青海农村经济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和研究。近代以来青海在行政区划上变动较大。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和抗战大后方建设实施的背景下,为青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并进入缓慢的现代化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20世纪三十年代初,南京民国政府西北开发和抗战大后方建设政策出台,随着青海行政建制的不断完善,广大牧业区开始了有效的县治建设,为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二,人地关系呈缓和之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口进入近代以来最快增长时期,这是人口增长有别于同期其他省份的一个显着特征。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同期全国其他省份。并且人口和耕地增长的速度呈正态分布,人地关系呈缓和之势,学术界流行的“近代以来人地关系紧张”的观点并不适合当时的青海地区;第三,农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的迅速增加,为农业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20世纪四十年代新式农贷的出现,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农家经济和农民生活在畜牧经济的补充下也得到相应提高。与学术界观点“近代以来农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的观点不相一致,表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第四,畜牧业经济也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在国民政府主导下开始了畜牧管理、繁殖、兽疫防疫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逐步开启了畜牧事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别是畜牧贷款的发放,对于逐渐衰落的青海畜牧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振兴作用;第五,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是青海农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牧业区以寺院为中心建立起了农牧交易的中心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固定市集和城镇,对广大牧业区经济的交换提供了良好平台。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以寺院为中心形成的市集成为牧业区商品交易和民间贸易的主要场所,这也是青海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又一个显着特征;第六,以畜牧产品为主的手工业和市场交易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要特色。农牧经济的互补性特点,畜牧业对农业经济的超强依赖性和强劲的需求,成为手工业产品和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官营商号,对传统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有所冲击,使得货币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的多元化成为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赵娜娜[4](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洁[5](2019)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文中提出沙漠化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对人类生存产生危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浑善达克沙地地处中国北方沙漠化地区中部,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典型的草原沙漠化地区,该沙地沙漠化状况不仅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阻碍经济发展,对首都在内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监测上的应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研判沙漠化变化过程及主要成因,对促进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治理,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保障生态脆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恢复首都生态屏障功能有重要价值。该文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0、1995、2000、2004、2007、2011、2016年共8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参数指标构建沙漠化指数,通过指数分级、Theil-Sen趋势度分析、Mann-Kendall显着性检验方法分析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演化、趋势特征,并以1986-2016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主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指标,通过线性回归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沙地历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数据,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分析气象因子对于沙漠化演变规律驱动作用的时空差异性,并以1986-2016年浑善达克沙地所在旗县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及牲畜数量为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指标,探究人类活动对于浑善达克沙漠化演变规律的驱动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空间分布上,浑善达克沙地东西分布差异明显,沙漠化由西向东程度减轻,这种分布格局在时间上较为稳定,各旗县中沙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位于沙地最西部的苏尼特右旗,最轻的区域位于沙地最东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演化经历了五个时期,1986-1990年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沙地整体处于恢复期;1990-2000年沙漠化开始从西向东扩张,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增加,沙地处于沙漠化发展期;2000-2004年整体沙漠化程度减轻,未沙漠化、轻度沙漠化增加,沙地处于沙漠化逆转期;2004-2007年,高等级沙漠化面积快速增加,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增加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26.13%和36.29%,沙漠化处于急剧发展期;2007-2016年沙漠化程度减轻,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降低,沙地处于沙漠化逆转期。(3)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以非显着趋势为主,其面积达到了沙地整体面积的0.73;显着性水平P<0.05的显着变化趋势中上升趋势类型占沙地面积的0.2,其中中北部边界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左旗交界处是上升趋势最明显的区域,下降趋势类型占沙地面积的0.07,主要分布于沙地西部苏尼特右旗(4)从时间上来说,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是推动沙漠演化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牲畜数量是影响沙漠化最重要的人类活动因素;气象变化与沙漠化演化的相关关系较为微弱,是推动沙漠化的次要原因,且降雨量对于沙漠化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5)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根据气象对沙漠化的影响作用等级及气象作用与人类活动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将沙地划分为气象因素一、二、三级影响作用区域,发现近30年浑善达克沙地,19.14%的区域是气象驱动作用的一级影响区,气象和人类活动对于沙漠化的驱动贡献率难以衡量,气象的影响强于其它区域,主要分布在沙地北部的苏尼特左旗和阿巴嘎旗相接的区域;73.85%的区域是气象驱动作用的二级影响区,气象对于沙漠化的影响较弱,人类活动因素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空间分布均匀;7.01%是三级影响区,气象的影响因素是最弱的,人类活动对于沙漠化的影响覆盖了气象的影响作用,是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分布在沙地西部的苏尼特右旗。

许婧瑶[6](2019)在《文学与电影 ——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的影像化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作家与导演以本民族的文化及现状为基础,书写族群文化、具有民族志般的记忆功能,在对“地方”、“族群”的展现中,对其自然物候、地理风情、人文脉细、民族文化进行真实生动的刻画,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色,这样极具民族色彩的小说和影像化作品是值得我们再三品味的。本文主体部分是对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影像化的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水里的刀子》、《永生羊》、《碧洛雪山》、《塔洛》四个典型范例的分析上,笔者以其小说文本及其影像化的作品为基础,形成一种从具体文本出发的范式,探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影像化作品的特征与改编问题。第一章以回族作家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为例,分析了小说富有特色的“死亡”叙事、宁静的意境构造、生死与信仰的哲思及民族元素的体现;并以修辞和叙事的角度解读了小说的影像化作品,论述了电影导演在对小说进行影像化时,表现出了对原着极大的尊重,在电影中最大程度的再现小说情节与意蕴。第二章以哈萨克族作家叶儿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永生羊》为例,分别阐释了小说贴近生活的自传式写作到电影具有民族风情的影像叙事、小说到电影的主题升华以及文本与影像中民族文化的体现;这部作品在内容和主题上都对原着做了很大改动,呈现给观众的是更宏观的内容和更深刻的意蕴。第三章以哈尼族作家存文学的《碧落雪山》为例,分别论述了小说魔幻的民族叙事与影像现实主义的电影叙事、小说神秘色彩的表现和电影“现实”主义的重构、从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到电影中法律与传统的博弈以及文本与影像中民族文化的书写;这部影像化作品完全打破了文本的内容和意蕴,重建了一个新的故事与内涵,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影像。第四章以藏族作家、导演万玛才旦的《塔洛》为例,论述了其纪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藏语电影的去宗教化叙事、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以及影片中对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的体现。结语部分简要概括了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影像化的特征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意义。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学与电影理论的科研成果少于一般的文学与电影理论研究,经过查证资料,发现确实鲜少有这方面着作;本文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影像化具体作品的分析,希望为少数民族小说影像化研究这一学者涉及甚少的领域作出微薄的贡献。

郝振宇[7](2019)在《西夏家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基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单位。作为联结社会与个人的重要纽带,家庭不是与世孤立与绝对封闭的,社会之经济、文化、政治等诸方面都会对家庭产生影响,而家庭则会折射出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兴衰与变迁等内容。本文主要从家庭形态、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生计和家庭教育等四个方面对西夏家庭进行论述。第一章着重对西夏家庭的婚姻与家庭形态等问题进行考察。指出从婚姻形态、结婚年龄、择偶范围和婚姻程式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原礼俗中的婚姻因子与西夏原婚姻发生碰撞并促使其出现质的改变,婚姻作为家庭初始阶段表现的更具规范性和秩序性。第二章主要考察西夏家庭的主要人际关系,涵盖夫妻、亲子、兄弟等具体内容,可以清晰地感知儒家伦理因子在西夏人处理家庭关系中的作用。儒家伦理规范成为西夏人道德思想准则和实践行为标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西夏在固有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对儒家礼治思想和规范的吸收与内化,于此形成了一种迥异于原先的价值观,使之更适合于西夏社会发展进步背景下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系。第三章主要考察西夏家庭生计,尤其是家庭土地数量和家庭收入与支出问题。经济是家庭建立、发展和赓续的必要基础,西夏家庭收入以实物收入为主,家庭支出主要包括生产性支出与生活支出支出,家庭的物质生产与支出反映了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受制于自然环境以及长期战乱等因素,西夏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处于低水平甚至贫困状态。第四章着重对西夏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考察。指出在西夏家庭教育中儒家伦理道德和与之相辅承的儒学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传播,在尊孔崇儒的社会环境中,西夏人尤其是社会上层群体的社会性格逐渐发生变化,体现出儒化的特征。整体而言,通过家庭这个日常生活场所中的细节,可以把握西夏在10-13世纪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大趋势中对自身文化的扬弃和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家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建构。

王铭艳[8](2019)在《四川省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模式及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制约地区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长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帮助农村7亿多的贫困人口脱贫。当下扶贫攻坚已进入新阶段,对扶贫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突出扶贫的精准性,力求实现中国农村的彻底脱贫。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条件有差异,贫困成因有不同。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是近年来各地推行的主要扶贫模式。将产业植入扶贫并实现产业兴旺也是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南江县属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域贫困问题依旧突出。因此近年来南江县转换扶贫思路,与银行和龙头企业合作,实行“政府扶持”“银行出资”、“企业供羊”、“合作社组织”、“财政护航”、“贫困户生产”六方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资金、人力、技术、黄羊等资源的整合,使更多贫困户真正参与到当地黄羊产业中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获得持续增收能力避免出现返贫现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本文以南江县为研究对象,对黄羊产业扶贫的典型模式及对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影响进行研究。其次利用南江县10个乡镇253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对比,运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黄羊产业扶贫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促进养殖户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黄羊产业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龙头企业实行的订单农业和三保一返措施,显着地提高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动力,“借羊还羊”和“集体托管代养”两种典型黄羊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贫困户脱贫,其中劳动力充足且留守农村的贫困户更适合参与“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其次,黄羊产业扶贫系列政策、订单农业、规模养殖和参与年限对养殖户收入增长有显着正向影响,有利于促进养殖户增收。黄羊产业扶贫作为一种结合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易于推行,是一种可持续扶贫路径,值得类似地区借鉴。在具体实施中让龙头企业成为帮助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载体,另外对贫困户实施订单农业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是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有效措施。

范海涛[9](2019)在《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吉林省肉羊产业不仅产量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吉林省未来的肉羊养殖业发展最好的方式是依赖技术进步,加强吉林省肉羊养殖业科研力量建设,推动肉羊养殖业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吉林省肉羊养殖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本文以熊彼特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走访科研院所、养殖户基础上,对吉林省肉羊养殖技术创新现状及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吉林省肉羊品种创新、防疫技术创新、饲养技术创新、饲料创新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吉林省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吉林省肉羊养殖业的发展。并通过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看出,2007-2017年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进步贡献较“十三五”规划的技术进步率相差很多,说明在此期间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进步率处于落后态势,表明推进技术进步对于吉林省肉羊养殖业发展迫切性和重要性。(2)通过对各规模养殖户走访调查得出,新技术创新只在中规模及大规模养殖场中得以应用,散养户及小规模养殖户没有一定经济实力支撑很难做到新技术的应用。肉羊养殖户新技术应用现状与吉林省技术创新现状存在产学研错位现象,不利于吉林省肉羊养殖业均衡发展。(3)通过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看出,财政支农资金短缺制约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吉林省肉羊养殖业的增长。肉羊科研投入经费难以支撑肉羊养殖业技术的创新,制约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员福利待遇低,致使养羊业科研人员外流严重,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难以满足肉羊养殖户技术需求,养殖户受自身条件限制制约了新养殖技术应用,龙头企业科研带动力不足,无法带动养殖户养殖技术创新普及。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对策建议:(1)加强肉羊养殖业科研环境建设及提高科研人员福利,吸纳更多科技人员投入肉羊养殖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培育更多科研成果;(2)完善科研推广机构建设,提高科技推广队伍素质,解决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后期服务问题;(3)培育肉羊养殖业龙头企业,强化其技术创新带动能力;(4)提高肉羊养殖户综合能力,提高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王晶[10](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二、一年少了140万只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年少了140万只羊(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2)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布鲁菌病概述
        1.1.1 病原的发现
        1.1.2 国内外流行情况
    1.2 布鲁菌病原研究
        1.2.1 病原分类
        1.2.2 病原特性
        1.2.3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2.4 临床症状
    1.3 布鲁菌病防控研究
        1.3.1 诊断方法
        1.3.2 疫苗免疫
        1.3.3 防控措施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一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研究
    2.1 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2.1.1 研究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科右前旗2019年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2.2.1 实验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3.1 科右前旗2011~2018年羊布鲁菌病检测情况
        2.3.2 科右前旗2019年各乡镇羊布鲁菌病流行情况
        2.3.3 科右前旗与其他养殖业发达地区羊布鲁菌病阳性率对比
        2.3.4 饲养条件和年龄差异对羊布鲁菌病阳性率的影响
    2.4 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4.1 畜牧行业兽医工作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2.4.2 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2.4.3 牲畜交易流动频繁
        2.4.4 养殖户的防病意识和条件落后
        2.4.5 人间布鲁菌病的防控意识较差
        2.4.6 人畜布鲁菌病防控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2.4.7 牛羊布鲁菌病防控的投入不足
3 研究二 布鲁菌活疫苗(S2株)免疫羊群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疫苗
        3.1.2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分组与免疫
        3.2.2 疫苗免疫抗体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山羊组疫苗抗体检测消长情况
        3.3.2 绵羊组疫苗抗体检测消长情况
    3.4 讨论
4 研究三 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研究
    4.1 时间和地点
    4.2 试验方法
        4.2.1 净化试验羊群
        4.2.2 免疫试验羊群
        4.2.3 试验羊群再净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白辛镇试验羊群布鲁菌病的检测结果
        4.3.2 白辛镇试验羊群与周边6个乡镇羊布鲁菌病防控效果的比较
    4.4 讨论
    4.5 科右前旗羊布鲁菌病防控建议
        4.5.1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4.5.2 落实强化监督体系的各环节
        4.5.3 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动性
        4.5.4 建立健全实验室诊断检测条件
        4.5.5 构建疫情风险评估体系
        4.5.6 落实强化引进羊的检测检疫
        4.5.7 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4.5.8 加强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
        4.5.9 严格淘汰阳性家畜
        4.5.10 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及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四、资料的运用
第一章 青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
    三、政区与基层社会组织的演变
    四、道路交通的新变化
第二章 耕地及农业技术
    一、农业经济的地理基础
    二、耕地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三、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农作物种植及单位产量的变化
    五、农田水利建设新成就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
    一、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
    二、赋税的种类及特点
    三、人口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四、河湟地区人地关系问题
    五、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
    六、农村借贷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章 畜牧业经济与牧民生活
    一、畜牧地的优势条件
    二、驻牧地及牧民分布
    三、牲畜种类及数量
    四、草场占有权及租佃关系
    五、牧业经营方式及改良技术
    六、畜产品加工及交易
    七、牧民收支与生活
第五章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
    一、藏传佛教寺院概况
    二、寺院经济及基本类型
    三、寺院经济的经营方式
    四、寺院的收入与支出
    五、寺院经济的特点
第六章 农村市场
    一、寺院与市集的形成
    二、民间贸易与市场
    二、皮毛贸易与市场
    三、庙会、花儿会与市场
    五、市场盛衰及其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监测研究
        1.2.2 沙漠化驱动力研究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遥感数据来源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2.2.3 气象数据
        2.2.4 地形数据
        2.2.5 社会经济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获取方法
        3.1.1 沙漠化表征指数获取
        3.1.2 气象数据时空分布获取
    3.2 数据分析方法
        3.2.1 Theil-Sen趋势度分析
        3.2.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3.2.3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4. 沙漠化时空格局研究
    4.1 沙漠化指数时空分布
    4.2 沙漠化指数演化特征
    4.3 沙漠化指数时空趋势特征
    4.4 小结
5. 驱动因素分析
    5.1 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5.1.1 气象因子时空分布
        5.1.2 气象因子驱动作用时空规律研究
    5.2 人类活动驱动因素分析
        5.2.1 人口与经济发展对沙漠化驱动分析
        5.2.2 农牧业对沙漠化驱动分析
    5.3 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6)文学与电影 ——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的影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论述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宗教救赎与凡俗世界——以《清水里的刀子》为范例
    (一)生命与死亡——石舒清的世俗哲思
        1.关于石舒清与《清水里的刀子》
        2.诗化的死亡言说
        3.宁静的意境构造
        4.小说的叙述策略
    (二)影像的魅力——王学博的极简再现
        1.关于王学博与《清水里的刀子》
        2.极简主义的表达
        3.电影的意向性修辞
        4.散文结构的电影叙事
    (三)紧密型改编:电影对小说的再现
        1.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2.电影中的边地书写及文化记忆
二、民族生活与普世价值——以《永生羊》为范例
    (一)爱与命运——叶儿克西的唯美呈现
        1.关于叶儿克西和《永生羊》
        2.永恒的自然与轮回的生命
        3.小说的叙事元素
        4.文字的时空艺术
    (二)责任与传承——高峰的跨文字传达
        1.关于高峰和《永生羊》
        2.地理性和民族性的电影创作
        3.民族风情的影像叙事
        4.镜头:画面的组合叙述
    (三)居中型改编:电影对小说的升华
        1.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2.电影中的族群历史书写及文化记忆
三、图腾文化与自然生态——以《碧洛雪山》为范例
    (一)信仰与崇敬——存文学的艺术表达
        1.关于存文学与《碧洛雪山》
        2.“人”与“动物”—图腾崇拜
        3.“人”与“人”—人性的角斗场
        4.“人”与“自然”—和谐与冲突并存
    (二)生存与自然——刘杰的生态关怀
        1.关于刘杰与《碧罗雪山》
        2.现实主义的电影叙事
        3.光影的艺术表达
        4.法律、传统、人与自然
    (三)松散型改编:电影对小说的重构
        1.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2.电影中的民族志寓言
四、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以《塔洛》为范例
    (一)身份与孤独—万玛才旦的纪实美学
        1.关于万玛才旦与《塔洛》
        2.去宗教化的日常叙事
        3.电影的符号组合
        4.影片中的象征与隐喻
    (二)紧密型改编:电影对小说的复刻
        1.小说到电影的转变
        2.电影中的身份认同及文化焦虑
结语:2000 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的影像化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西夏家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基本资料说明
第一章 西夏婚姻与家庭形态
    第一节 西夏婚姻的主要内容
        一、男女两性的结婚年龄
        二、择偶的范围与条件
        三、媒人的作用及其法律规范
        四、婚价与嫁妆的数额
        五、西夏婚姻的法律保障
        结语
    第二节 西夏家庭的基本形态
        一、党项家庭的萌芽与发展
        二、西夏家庭的基本形态特征
        结语
    小结
第二章 西夏家庭成员关系
    第一节 妇女的家庭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一、西夏基层妇女的家庭地位
        二、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因素
        结语
    第二节 亲与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福子观念与重视生育
        二、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
        三、子女孝顺父母的主要方式
        结语
    第三节 养子的类型及其社会地位
        一、西夏养子的主要类型
        二、养子身份变更的条件
        三、养子的权利与义务
        结语
    第四节 兄与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兄爱弟敬的和睦互助关系
        二、兄弟关系延伸的嫂娣关系
        结语
    小结
第三章 西夏家庭的经济状况
    第一节 党项早期社会的经济活动
        结语
    第二节 西夏家庭的主要生产资料
        一、家庭土地数量与地块分布
        二、家庭牲畜的种类与数量
        三、家庭主要农业生产用具
        结语
    第三节 西夏家庭的四时生产与收入来源
        一、家庭四时生产活动
        二、粮食的种类与亩产
        三、牲畜的种类与产出
        四、其他收入来源
        结语
    第四节 西夏家庭的主要支出内容
        一、交纳赋税的种类与数额
        二、衣食住等生活支出数额
        三、婚丧嫁娶等非常性支出
        结语
    第五节 西夏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一、普通家庭相对低下的生活水平
        二、普通家庭生活水平低下的影响因素
        结语
    小结
第四章 西夏家庭的教育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上层的教育内容
        二、社会下层的教育内容
        结语
    第二节 社会上层的儒化特点
        一、拓跋李氏的儒化初始
        二、统治群体的文化抉择
        三、力推文教与儒化深化
        结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四川省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模式及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4.1 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
        1.4.2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1.4.3 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
        1.4.4 关于订单农业的研究
        1.4.5 文献评述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线路图
2.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产业链
        2.1.3 产业扶贫
    2.2 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利益共同体理论
3.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现状和模式分析
    3.1 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概述
        3.1.1 南江黄羊概述
        3.1.2 黄羊产业扶贫发展历程
        3.1.3 南江黄羊产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现状
        3.2.1 黄羊产业扶贫中的龙头企业及其带动作用
        3.2.2 政府推动
        3.2.3 桥亭镇落垭村参与贫困户案例
    3.3 南江县黄羊产业的两种典型扶贫模式
        3.3.1 “125”借羊还羊模式
        3.3.2 集体托管代养模式
        3.3.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调查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样本分析
        4.2.1 个人特征
        4.2.2 家庭特征
    4.3 本章小结
5.产业扶贫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黄羊产业扶贫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机制
    5.2 方法选择
        5.2.1 二元Logit模型
        5.2.2 多元线性回归
    5.3 变量设置
        5.3.1 参加黄羊产业扶贫对贫困户脱贫的影响
        5.3.2 对黄羊养殖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5.4 回归结果分析
        5.4.1 残差的正态性检验
        5.4.2 二分类逻辑回归
        5.4.3 多元线性回归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6.2 政策建议
        6.2.1 注重产品研发加强技术普及
        6.2.2 加强基地建设,培育经营主体
        6.2.3 三产协调,大力实施“农旅融合行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2.2 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成就
    2.3 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贡献率分析
第三章 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应用现状调查
    3.1 数据来源
    3.2 访谈案例展示
    3.3 访谈户养殖信息归纳
    3.4 技术创新应用情况
    3.5 养殖户需求及访谈总结
第四章 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4.1 支农资金投入不足,科研资源亟待提升
    4.2 科研人才马太效应凸显
    4.3 推广机构有待完善,推广人员亟待提高
    4.4 养殖户文化素质偏低,龙头企业科研能力较弱
第五章 结论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规模经济理论
    2.3 标准化理论
    2.4 农户行为理论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一年少了140万只羊(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羊布鲁菌病调查及防控研究[D]. 林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D]. 袁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5]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D]. 武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文学与电影 ——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小说的影像化研究[D]. 许婧瑶. 河南大学, 2019(01)
  • [7]西夏家庭问题研究[D]. 郝振宇. 西北大学, 2019(01)
  • [8]四川省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模式及成效研究[D]. 王铭艳.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吉林省肉羊养殖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D]. 范海涛.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D]. 王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一年损失140万只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