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观察与表现油画色彩(论文文献综述)
张本霞[1](2021)在《探究油画教学中色彩的形式语言表达》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油画色彩语言形成背景,阐述了油画色彩语言的内容及形式,讨论了油画色彩语言的表现性,通过对现阶段油画教学色彩形式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高油画教学色彩形式语言表达水平的有效措施,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油画中的色彩语言,学会鉴赏和分析油画作品中的色彩形式,掌握扎实的油画色彩应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油画欣赏水平,实现油画教学效益最大化。
康蕾[2](2021)在《从规训、研习到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马训班”与“罗研班”油画教学与创作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以中央美术学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马训班”)与罗工柳油画研究班(以下简称“罗研班”)的教学与创作思想为研究中心。主要涉及建国初期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处境、“马训班”与“罗研班”教学理念与实践、“马训班”与“罗研班”教学成果、“马训班”与“罗研班”的价值与省思四个方面。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素材、记录性文字、学员作品,试图梳理“马训班”与“罗研班”的前因后果、教学思想、教学实践、教学成果等等。文章希望通过对比“马训班”与“罗研班”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果,重新建构对新中国初期油画教学和美术教育的认知。一方面,“马训班”与“罗研班”导师身份的差异,表明新中国美术教育开放学习和自我革新的特点;另一方面,两班学生的学术成果延续与发展其导师的教学理念。“马训班”与“罗研班”的教学实践,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油画教学与创作思想等方面具体体现为从“规训”、“研习”到“创新”之转变。
赵思源[3](2020)在《中国意象性油画中色彩表现语言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意象性油画是油画民族化的典型代表,在当下受到愈来愈多艺术家的青睐,在艺术界也备受瞩目。“意象”是东方艺术特有的审美结构语言。意象性油画并没有被指定为专门的某一种绘画形式或艺术流派,它是油画艺术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的文化艺术滋养下,经过我国艺术家长期不断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并发展的艺术风貌,是讲究情景交融,重视与物象精神上的契合的艺术形式。意象性油画中色彩的表现语言占据着画面形式内容的主导,把握着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输出,是画面的灵魂角色。意象性色彩的审美源于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可以说其内在核心是中式的,解读意象性色彩对推动我国油画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前期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大量相关的书籍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中期结合图像分析法,选择相关油画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得出结论;最后运用综合研究法,为达到研究目的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究,使研究更为深入丰富,研究层面更加全面。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全面解读中国意象性油画色彩的文化性渊源,概述意象性色彩文化维度、概念和美学符号;其次,重点分析对意象性油画中色彩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从本土文化的影响角度,结合作品对意象性色彩中的内在精神语言、视觉营造形式、意象性油画色彩的处理形式、语言表现四个角度逐一阐述;再次,对意象性色彩语言具有代表性的油画家以及作品举例说明并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以现当代文化语境为背景,剖析意象性油画色彩审美趋向及其中的美学价值和发展前景,以及对于意象性油画色彩的感悟与思考。通过本论文逐步梳理意象性油画发展的脉络,不断深入的研究与归纳,探索中国意象性色彩的表现语言特质及其艺术精神内涵,针对中国意象性油画中色彩的表现语言的研究,对现当代我国意象性油画艺术的探索及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意象性油画是具有东方精神特质的绘画艺术,兼具中国本土特征和时代风貌。意象性油画中色彩有着特殊的塑造画面的意义,着重把握艺术家们看待事物的心境与审美意识,虚实结合,突破并超越了对现实自然的单纯模仿,是色彩所创造出来的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境,是表达艺术审美理念的一种手段。
王卓玛[4](2020)在《于小冬藏族题材油画色彩的地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域环境是人文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与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对色彩的审美是对客观生存环境的心理反映,经过长时间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延续至今。因此,研究油画作品中色彩的地域性,就要从该地域色彩审美取向的形成和发展展开研究,并且深入挖掘、研究该地域的地域文化。藏民族对色彩的文化属性和独特的审美取向主要受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所影响,在地域环境和人文文化长期的熏陶下催生出的五色普遍体现在藏民族的服饰、绘画、建筑中,并且在宗教中的象征寓意也都大有不同、各具特色,这些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藏民族独具文化内涵的地域性色彩,因此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色彩审美观。色彩是油画的灵魂,也是最能表达和呈现绘画主题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媒介,由于当地特有的地域色彩对绘画作品主题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因此藏族题材油画色彩的地域性能够清晰的表达这个民族的记忆,体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创作者的文化认同感。本文主要以于小冬藏族题材油画色彩的地域性研究为切入点,地域包含了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本文研究的色彩的地域性是以当地藏民族社会生活中普遍运用的五色为切入点。根据于小冬在西藏13年的生活经历,来分析其色彩上继承的藏民族地域和人文文化的精髓。通过油画色彩鲜明的地域特性和主观创造性,创作出具有藏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色彩,使他的藏族题材油画在色彩上表达出浓郁的地域性,呈现出强烈、艳丽、奔放的色彩特征。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对画家于小冬进行了多次采访交流,为论文的写作不仅提供了许多作品的图片,也细心的讲述了他创作这些题材时的真实感受以及创作思想。他的油画作品是他艺术之路中的每一个里程碑,都真切的奠定了他艺术之路的艰辛与情怀。藏民族对色彩的表达无不体现着藏民族人对色彩有着明确的地域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以于小冬藏族题材油画色彩的地域性研究为出发点,针对藏族题材中高原色彩的地域性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藏族题材中油画色彩的地域性能够充分表达和呈现绘画主题的情感、精神及地域文化的内涵,并探索出色彩在绘画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同时,应有明确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内涵,应与绘画作品中主题表达的地域文化相契合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寄托。油画作品的色彩是画家表达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好色彩的特性是画家展现情怀的关键因素,同时也能反映出绘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色彩的地域性为创作藏族题材的艺术家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蒋泽湘[5](2020)在《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的色彩限制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现代绘画以来,色彩表达的高度解放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当代绘画基于个体感受和观念表达为需求,反映到语言层面的色彩表达上,在形态上相对于现代绘画而言有着更大的自由开拓和颠覆创新,色彩的反向运动——色彩限制,便是这其中具有典型性和趋势性的一种全新的色彩语言方式。本论文以当代具象油画表达中的色彩限制为切入点,通过阐述当代具象油画色彩语言的发展现状、色彩限制现象及其背景引出文章重点,通过对国内外运用色彩限制语言方式来表现的画家进行案例分析,指出色彩限制对于当代具象油画语言的括展与创新意义。在论述中将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首先主要论述当代具象油画的发展概况与当代具象油画色彩语言的总体特征;其次阐述了当代具象油画语言中的色彩限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继承了现代绘画的色彩表现,是一种以表达观念为主的画面色彩呈现,然而在描述色彩限制的背景上分别从美术史背景与当代艺术背景两个方面来阐述;论文的重点主要写当代油画创作中色彩限制的具体方式和类型,第一部分阐述了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色彩非全因素的表达是古典写实色彩上的一种解放,赋予了色彩表现高度的自由,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色彩限制的类型:然后,展开阐述了色彩限制的运用是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自由度以及优化色彩的表现力;在分别对当代具象油画中运用色彩限制为表达方式的代表性艺术家进行个案分析以此例证;最后,阐述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色彩限制的表达观念,色彩限制打破了传统的色彩表达方式,是色彩语言上的一种创新,理论结合实践,本人在具象绘画创作中对色彩限制的运用。
高俊[6](2020)在《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明确提出“油画语言语感”的概念,并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讨论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这一油画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语感发生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回归对本体的觉知是拓展油画语言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油画语言相关基本对立问题的探索中运用辩证法,是深化油画语言语感的途径;对整体感的觉知,将使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与深化得以体系化,由此形成并创立新的油画语言风格。在论证过程中,笔者运用了语言学、历史学、图像学、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证:第一章,从历史观的角度,通过回溯油画语言演变的历史节点,并结合中国第三代油画家对油画语言的探索过程,以论证油画语言语感随着文化语境而发生变化是历史的常态,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语感发生变化与拓展是历史的必然。第二章,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回归本体的觉知是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途径,具体包括: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觉知、油画家的本体意识自觉、油画家对自然本体的深度觉知、油画家对不同艺术共性原理的觉知、对人文精神的回归,进而阐明油画语言发展的源动力和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并不在于对外在的追慕与迷茫,而在于对本体的觉知与回归。第三章,论证辩证观的运用是深化油画语言语感的途径,具体围绕油画语言若干矛盾问题(如形式与内容、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象)等进行讨论。第四章,从整体观的视角,论证整体性、系统性是油画语言语感的内在逻辑的框架结构,对整体感的觉知是新的语感觉知升华为系统表达的关键,整体感是油画家终身面对并探索的基本问题。论文的论据主要以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探索为例,其原因是油画语言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不竭探索有密切的关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长于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各种变化,对东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等均有深刻的研究与体会,在学成之后他们穷极一生致力于教学与创作,是油画语言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和探索者。因此,中国第三代油画家60余年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讨论油画语言语感的典型案例。本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在于,明确提出并深入阐释油画语言“语感”这一概念,从“语感觉知”层面深入探讨油画语言风格演变的内在本质。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选择有关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语感觉知”这一主题,并从历史观、本体观、辩证观、整体观四种视角深入探讨并论证语感觉知的变化促成油画语言风格的演变,对学界探讨油画语言语感及艺术创作风格具有学术借鉴价值。本论文紧密结合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在学界前辈和同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东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油画的走向和中国油画家的艺术探索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见解。
谭潇潇[7](2020)在《1912-1937年中国油画中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文化史和艺术史的两种叙事来看,1912至1937年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基于晚清民初妇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洋画运动”的历史背景,催生了“中国油画”的新兴面貌。在东西文明的互撞与互鉴中,既引发了西方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也促成了西方油画体系与中国油画形态的调和。中国油画家群体作为中国油画的创作主体,也同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致力于在东西文化中寻找国家命运的前路与民族艺术的前途。他们从“西学东渐”与“西画东渐”的双重路径,为实现“中国艺术复兴”展开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面对中国现代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油画家以女性肖像为题材的艺术实践,则提供了一种可视的观念图像。女性肖像所蕴藏的思想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也集中体现在油画语言的风格演变之中。本文所提出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须要确认的是作为一个整体范围的类型研究,而不限于“女性肖像画”这个相对狭义的画科概念。具体而言,通过对“女性肖像”内容愈加精细的分类,梳理特定时期内油画题材与画种发展的独特形质。首先,在研究立意上,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油画本体的语言研究;二是关于整体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主要结构设置为四章。分别为: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时代情境、语言形态、艺术实践、观念建构。这四个部分的内在线索是将历史、图像、话语与包含性别意识的“人”的主体认知相结合。在图像分析与阐释中,主要论及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蔡威廉、潘玉良、陈抱一、汪亚尘、李毅士、吴法鼎、秦宣夫、常书鸿、常玉、王悦之等代表画家的油画女性肖像案例。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反观女性肖像题材的油画实践,受制于创作手法、观看方式、思想观念等多重影响,产生了“写实”与“表现”两种主要风格倾向。可以说,这两种风格的演变是从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开始,再以中国油画家理解的“印象主义”的色彩和“自然主义”的形式为中间桥梁,最终出于各自不同的艺术主张而走向了风格的分野。基于此,本文试从中西油画的历史来源与文化观念的讨论中,多角度还原1912至1937年中国油画中女性肖像题材的发展情状。一方面,从时代情境聚焦艺术实践,以中国油画之义理解女性肖像之义;另一方面,从语言形态拓展观念建构,以女性肖像之义理解中国油画之义。通过从风格到观念的研究路径,展开整体性的考察,以明确中国油画的技术与艺术定位,进一步完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的体例。同时,旁及中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出全球语境下反思中国油画自身独特的“现代性”问题。
田雨晴[8](2020)在《中西油画中主观色彩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运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彩作为油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语言,也是艺术家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油画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后,由初期的模仿学习到融入本土文化后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结合充分展现了油画艺术的魅力。油画由客观色彩到主观色彩的发展变化历程,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互通的结果,对世界艺术史都有巨大贡献。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越来越注重个人风格的表达,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将画家个人的情感表达在画面中,传达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色彩在油画中的主观运用从印象派开始主导性逐渐加强,艺术家将色彩个性化运用表现自己的精神性和审美内涵。色彩是最能表现出艺术家精神个性的载体,当代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主观性运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本文通过对当代中西方绘画发展历程中色彩语言的研究探索,列举了多个艺术家在创作中色彩语言的应用以及情感的表现。自油画从西方传入后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停地探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点的中国油画色彩语言体系。通过色彩在中西方绘画的运用,及中西方绘画色彩使用差异及原因的角度,论述油画创作中主观色彩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运用研究与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在中西文化交融环境下的思考。
巫大军,何平[9](2020)在《论意象油画色彩语言的本土化范式》文中指出色彩是绘画语言中最重要、最直接、最强烈的元素之一,是美感传达的最普遍形式,它承载着艺术家的艺术情感与精神理念,在绘画创作中具有其他艺术语言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通过对意象油画色彩语言表现形式的梳理与研究,探索意象油画语言中色彩的本土性、地域性、主观性、象征性等特征,寻求色彩语言在意象油画创作过程中本土化与多样性的意象表达路径与方法。
邢睿杰[10](2019)在《结庐在心境 ——以马蒂斯作品为例浅析油画色彩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油画色彩开始了伟大的革命,革命发起人是马蒂斯。马蒂斯是西方美术界富有创造力的绘画大师,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不仅在绘画界享有盛誉,同时,还在雕塑、插画、剪纸等艺术方面卓有成就,深受后人敬仰。在他毕生的油画创作中,孜孜不倦的对油画色彩表现进行追求和超越,融汇到油画的艺术精神中,并通过油画色彩的表现来表达他主观的情感世界。他的作品充分展现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和精神,为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体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以马蒂斯油画色彩的表现风格、表现形式为线索进行了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的重点和意义。第二部分是马蒂斯绘画色彩不同时期的风格,根据其绘画经历的五个阶段,论述了其油画色彩的变化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马蒂斯绘画色彩的表现,分别从色彩平面表现、色彩纯度表现、色彩情感表现、色彩趣味表现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为马蒂斯色彩表现对我创作的影响,论述了马蒂斯油画色彩的启示。
二、如何观察与表现油画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观察与表现油画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油画教学中色彩的形式语言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油画色彩语言形成背景 |
3 油画色彩语言内容及形式 |
3.1 油画色彩语言内容 |
3.2 油画色彩语言形式 |
4 油画色彩语言表现性 |
4.1 主观性 |
4.2 表现力 |
4.3 象征性 |
5 现阶段油画教学中色彩形式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
6 提高油画教学色彩形式语言表达水平的有效措施 |
6.1 转变油画色彩教学观念 |
6.2 优化课程设计,调整课程内容 |
6.3 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
7 结束语 |
(2)从规训、研习到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马训班”与“罗研班”油画教学与创作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引言 |
第一章 众力合一:建国初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处境 |
第一节 培养与转型:建国初中央美术学院的师资组成 |
第二节 引进来,历史的需要:马克西莫夫与“马训班”的产生 |
第三节 学回来,历史的选择:罗工柳与“罗研班”的产生 |
第二章 从规训到研习:“马训班”与“罗研班”教学理念与实践 |
第一节 系统化与正规化:“马训班”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 |
第二节 正规化与民族化:“罗研班”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 |
第三节 重视基础与鼓励创新:“马训班”与“罗研班”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异同 |
第三章 从研习到创新:“马训班”与“罗研班”教学成果 |
第一节 选送报考与择优录取:“马训班”与“罗研班”的招生情况 |
第二节 新中国的现实主义:“马训班”的学生及其作品研究 |
第三节 油画探索的民族性:“罗研班”的学生及其作品研究 |
第四节 油画本土化与民族化再创造:两班学生对教学理念的延续与演绎 |
第四章 价值与省思:“马训班”与“罗研班”的意义 |
第一节 油画教学体系化与油画创作中国化:“马训班”与“罗研班”的价值与省思 |
第二节 包容、独立与演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进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口述史的访谈与整理 |
附录二:靳尚谊先生访谈录 |
附录三 杜键先生访谈录 |
致谢 |
(3)中国意象性油画中色彩表现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意象性油画色彩的文化性渊源 |
2.1 意象性色彩概念及其哲学基础 |
2.2 意象性油画色彩的文化性维度 |
2.3 意象性油画中色彩的美学符号表现 |
第三章 意象性油画色彩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 |
3.1 本土文化对意象性油画色彩的影响 |
3.2 意象性色彩的内在精神语言 |
3.3 意象性油画色彩的视觉营造形式 |
3.4 意象性油画色彩处理形式语言 |
第四章 意象性油画家的色彩形态语言分析 |
4.1 吴大羽油画中的飞光嚼彩韵 |
4.2 吴冠中的点线面与黑白灰 |
4.3 苏天赐诗化的意境视觉图像 |
4.4 洪凌“山水”间的似与不似与色彩处理 |
第五章 意象性油画色彩美学价值及发展前景 |
5.1 当代文化语境下意象性色彩审美趋向 |
5.2 当代文化语境下对意象性油画色彩感悟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4)于小冬藏族题材油画色彩的地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1章 高原色彩的独特性 |
1.1 高海拔的地理环境 |
1.2 古老的高原民族 |
1.3 浓烈的高原色彩 |
第2章 藏文化演绎出的色彩之美 |
2.1 色彩特有的藏文化内涵 |
2.2 藏文化中色彩特定的象征意义 |
2.3 藏民族对色彩的审美取向 |
第3章 色彩的地域性在于小冬作品中的体现 |
3.1 地域环境特有的色彩之美 |
3.2 色彩蕴含的情感表达 |
3.3 色彩中文化属性的象征意义 |
3.3.1 色彩的信仰之美 |
3.3.2 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 |
第4章 色彩在绘画作品中对主题表现的重要性 |
4.1 色彩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内涵 |
4.2 色彩与主题的高度契合 |
4.3 对笔者绘画创作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的色彩限制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当代具象油画及其色彩语言的总体现状概述 |
(一)当代具象油画的发展概况 |
(二)当代具象油画色彩语言的总体特征 |
二、当代具象油画语言中的色彩限制现象及其背景 |
(一)当代具象油画色彩限制现象概述 |
(二)当代具象油画色彩限制语言方式的背景 |
1.美术史背景:现代主义后期色彩语言的抽象提纯倾向 |
2.当代艺术背景:观念表达和创新表达的需要 |
三、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色彩限制的具体方式和类型 |
(一)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色彩限制的语言方式 |
1.色彩的非全因素化 |
2.限制色彩的种类 |
3.强调色彩的主观倾向 |
4.实行色彩的关系性抽象转换 |
(二)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色彩限制的类型 |
1.色彩的强限制 |
2.色彩的一般限制 |
3.色彩的弱限制 |
四、色彩限制之于当代具象油画表达的艺术功效 |
(一)提高观念表达的直接性(贴合性) |
(二)增强语言表达的自由度 |
(三)优化色彩的表现力 |
五、当代具象油画中色彩限制代表性艺术家个案分析 |
(一)国外案例艺术家分析 |
(二)国内案例艺术家分析 |
六、色彩限制对于当代具象油画语言拓展和创新的意义 |
七、本人在具象油画创作对色彩限制方式的运用和感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一)概念界定:油画语言;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第三代油画家 |
(二)研究基础 |
(三)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背景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观:文化语境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第一节 镜鉴: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语境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一、凡·艾克:从油性媒介剂到油画材料语言的语感觉知 |
二、从凡·艾克到提香:从材料语言到色彩语言的突破 |
三、从提香到格列柯 |
第二节 启示:19-20世纪西方油画家对东方艺术的借鉴 |
一、凡·高:“笔”的表现力 |
二、博纳尔:色彩的晕化、线的生命力 |
三、马蒂斯:造型符号、线的表现力、色彩的纯化 |
第三节 探索: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反思与自觉 |
一、东方的反思 |
二、东方的自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体观:“本体”的觉知与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 |
第一节 油画本体语言 |
一、油画本体语言的概念 |
二、油画本体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三、油画造型的语感觉知 |
四、油画构成的语感觉知 |
五、两种图像的背后 |
第二节 油画家本体意识的自觉 |
一、本体意识的自觉 |
二、本体自觉意识与个性化油画语言 |
第三节 自然本体 |
一、自然本体对于油画家的意义 |
二、觉知自然之形 |
三、从自然的颜色到色彩的语感 |
四、觉知自然之构架 |
五、觉知自然之气息 |
六、觉知自然之本体的方法 |
第四节 艺术共性原理的启示 |
一、觉知艺术共性原理 |
二、艺术综合素养与语感觉知力 |
第五节 人文精神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一、西方艺术家:创造力的滋养与激发 |
二、中国油画家:素养积淀与境界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辩证观:油画语言语感的深化 |
第一节 油画的形式语言与内容 |
一、追溯与超越 |
二、内容的厚度与意义 |
三、形式语言与内容的相互契合 |
四、形式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 |
第二节 油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
一、共性的重要性 |
二、个性化油画语言的探索 |
三、油画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抽象与具象 |
一、抽象之象 |
二、具象绘画中抽象元素及其结构 |
三、抽象中的具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体观:从油画语言体系到油画语言的整体感 |
第一节 油画语言体系的整体认知 |
一、造型 |
二、构成 |
三、油画本体语言 |
第二节 油画造型整体观 |
一、形体的整体感 |
二、空间的完整 |
三、形体与空间在画面上的纯化 |
第三节 油画构成整体观 |
一、“章法”:稳定与坚实 |
二、构图之“象”:对“一”的追求 |
三、形调、节律与异质同构 |
第四节 油画本体语言的整体观 |
一、色调:色彩的整体观 |
二、从自然色调的启发到画面色调的审美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品照版权申明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1912-1937年中国油画中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立意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一、关键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二、涉及研究方法的理论及阐释 |
三、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
第一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时代情境 |
第一节 历史来源:“西画东渐”中的女性肖像 |
一、中国油画历史分期中女性肖像的“三个阶段” |
二、中国油画历史转型中女性肖像的“三种类型” |
第二节 思想启蒙:“西学东渐”中的文化语境 |
一、从“西学”到“女学”——女性意识觉醒 |
二、从“先觉”到“自觉”——自我人格独立 |
第三节 创作主体:中国油画家的角色建构 |
一、负笈西行的留学生群体 |
二、本土美术教育中的油画家群体 |
第二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语言形态 |
第一节 油画语言的风格形成 |
一、“第一次全国美展”西画中女性肖像风格的特征 |
二、“二徐之争”对中国油画中女性肖像风格的影响 |
第二节 油画语言的再现功能 |
一、轮廓线:结构的确立 |
二、色块:意象的唤起 |
三、笔触:质感的塑造 |
第三节 油画语言的中国意味 |
一、形式语言的“至善”与“尽美” |
二、色彩语言的“纯化”与“调和” |
第三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艺术实践 |
第一节 男画家的选择与立场 |
一、“美色妙像”:徐悲鸿写女子之美 |
二、“艺术叛徒”:刘海粟绘人性之真 |
第二节 女画家的觉醒与坚守 |
一、“无我之境”:潘玉良的《假面具》独白 |
二、“人类之爱”:蔡威廉的《自画像》宣言 |
第三节 作为“中国艺术复兴”理想图像的女性肖像 |
一、“中国艺术复兴”的精神理想 |
二、《关紫兰像》及其象征意义 |
第四章 女性肖像题材与中国油画的观念建构 |
第一节 民族特质:油画观念的多元化倾向 |
一、中国油画的“调和观” |
二、中国油画的“自然观” |
第二节 观看方式:油画观念的差异化合作 |
一、两种女性肖像类型的观看方式 |
二、中国油画家的观看方式 |
第三节 “整体观”的建构及其重要性 |
一、创作视域的整体观 |
二、研究视域的整体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西油画中主观色彩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运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油画色彩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
(一)色彩情感表现的内涵 |
(二)色彩的美感在创作中的艺术特性 |
(三)创作中主观色彩语言的特征 |
二、西方油画中主观色的应用及特点 |
(一)简述西方油画的视觉特点 |
(二)西方色彩语言的发展及特点 |
(三)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情感表现的探索 |
三、中国油画中色彩特点的成因与运用 |
(一)中国传统民间绘画的色彩观 |
(二)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观念的形成 |
(三)代表画家的色彩观念及作品 |
四、中西绘画中主观色彩语言表现的差异及原因 |
(一)文化历史因素 |
(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
五、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油画色彩语言思考 |
(一)具有东方特点的色彩语言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
(二)本土文化对色彩语言的影响 |
(三)当代色彩语言发展下的中国油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论意象油画色彩语言的本土化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象油画色彩语言的表达特征 |
二、意象油画色彩语言的表现形式 |
(一)传统民间色彩的民间智慧 |
(二)黑白无彩色的哲学思考 |
(三)调性色彩的品格气象 |
三、色彩语言审美价值的当代启示 |
结语 |
(10)结庐在心境 ——以马蒂斯作品为例浅析油画色彩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重点 |
(五)研究意义 |
一、马蒂斯绘画色彩风格的演变 |
(一)早期的学习——师从莫罗 |
(二)初期的探索——受印象主义的影响 |
(三)中期的展览——野兽派运动 |
(四)画风的转变——抽象意味与装饰意味 |
(五)后期的安详——马蒂斯剪纸中的色彩运用与表达 |
二、马蒂斯绘画色彩表现的研究 |
(一)马蒂斯色彩平面的表现 |
(二)马蒂斯色彩纯度的表现 |
(三)马蒂斯色彩情感的表现 |
(四)马蒂斯色彩趣味的表现 |
三、马蒂斯绘画色彩表现对我创作的影响 |
(一)创作思考 |
(二)创作过程 |
(三)创作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品展览情况与获奖情况和个人作品) |
展览和获奖情况 |
个人作品 |
四、如何观察与表现油画色彩(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油画教学中色彩的形式语言表达[J]. 张本霞.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09)
- [2]从规训、研习到创新 ——中央美术学院“马训班”与“罗研班”油画教学与创作思想比较研究[D]. 康蕾.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3]中国意象性油画中色彩表现语言研究[D]. 赵思源. 延边大学, 2020(05)
- [4]于小冬藏族题材油画色彩的地域性研究[D]. 王卓玛. 西南大学, 2020(01)
- [5]当代具象油画创作中的色彩限制现象研究[D]. 蒋泽湘.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D]. 高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7]1912-1937年中国油画中的女性肖像题材研究[D]. 谭潇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8]中西油画中主观色彩表现与情感表达的运用与研究[D]. 田雨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论意象油画色彩语言的本土化范式[J]. 巫大军,何平. 艺术教育, 2020(03)
- [10]结庐在心境 ——以马蒂斯作品为例浅析油画色彩表现[D]. 邢睿杰.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