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和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

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和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

一、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与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闵悦[1](2022)在《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其对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显着提升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分别通过微观层面的"外源融资效应"和"内源融资效应",及宏观层面的"稳定效应"共同改善了民营企业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显示,中欧班列开通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正向效应在南方及政策力度较强区域更为显着;纳入现实困境进行考察,发现可持续发展政策、地方政府的合作趋势和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强化了中欧班列开通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由此证明班列发展初期的困境得到了有效缓解,中欧班列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进。本文对进一步挖掘中欧班列的经济潜能以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壁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赵旭,连响[2](2021)在《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创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位是科技创新企业,但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间接融资、短期融资作用有限,需要股权融资等长期风险资本的支持。本文以科创板115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估计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不理想,融资效率指数平均为0.5879,达到前沿面有效性的企业占比不到20%;相对于投入冗余,70%企业存在产出不足,样本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平均为7.74亿,净利润增长平均为0.12亿。进一步,基于Tobit模型探讨影响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的基本因素,结果表明,成长能力、资本结构、运营能力、研发与创新能力是影响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运营能力提升和研发创新能力改善有利于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异质性检验表明,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非民营企业模型中成长性与融资效率正相关,需要发挥股权融资优势,平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是提升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的关键。

滕磊[3](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产品生产、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供给、市场活力赋能等方面贡献巨大。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现象,集中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抵押资产少、信用资本不足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结构不够合理、融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原因,另外,传统金融活动本身的运行逻辑,即其“嫌贫爱富”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重要成因。从上述种种原因和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出发,国内外众多学者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从优序融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普惠金融理论等角度为之提供解决之道,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相对恶劣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甚至在特定时期还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弹。例如,2018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就再次面临了较为严重的融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底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专门强调“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便利的现实路径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各类数字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正凭借对于数据金融信息价值的挖掘和利用,持续展现其在实现金融普惠服务中的价值,这为原本缺乏信用数据信息而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融资问题的新思路。那么,数字金融实现金融普惠的金融经济学逻辑是什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悖论?如果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其具体途径又是什么?另外,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全社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来源,众多处于企业发展种子期和萌芽期的创业企业同样是中小企业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创业融资约束,那么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同样对其具有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这种效应又受到何种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能否将包括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金融监管机构等纳入数字金融创新系统,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较好的解决路径?以上均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中小企业和数字金融发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并结合中国现实,深入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解决之道,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概念缘起、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核心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存在着强劲的需求和供给动力,其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充分发挥了数字金融以金融普惠服务为核心的创新价值,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可行选择。其次,运用理论分析演绎的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是从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参与者的禀赋特征等出发,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框架,为理解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在分析传统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悖论的基础上,通过将数字普惠金融因素引入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发挥其普惠价值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普”、“惠”、“险”不可能三角悖论,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抵押资本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从而提升其进行各类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第三,在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假说,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建立了基于现金-现金流融资约束指标的实证模型,固定效应和差分GMM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效应,且相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缓解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两条路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具体的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方式中,投资和信贷服务的缓解效应最为明显。另外,基于创业资金是制约创业活动的核心约束条件,本文建立创业活跃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框架,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创业活动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使用深度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覆盖广度,最后是数字化程度;在地区异质性检验中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中部地区创业活动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而城镇化水平越低、社会资本越弱,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最后,在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融资约束实际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了构建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链,并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构建监管沙盒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配置资源效应和有为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而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金融普惠服务,这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证研究也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实际价值。关注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许嘉禾[4](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李林波[5](2020)在《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产定价理论的不断发展,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人”和“同质性”假设受到了广泛质疑,而投资者异质信念无疑更接近于实际。异质信念认为,投资者由于先验的异质性差异或接收的信息不同,对同一资产的预期价格出现了分歧,进而影响了股票价格的形成。中国股票市场上,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及其交易特征提高了股市信息不对称程度,导致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使得股票价格出现了非理性波动,由此引发的暴涨暴跌、资产泡沫等现象广受诟病。因此,中国股票市场上这种投资者结构导致的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存在什么关系?本文以此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然而,上述研究也面临着两个难题,第一个是理论上如何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特征研究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机制;第二个是实证上如何使用异质信念指标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异象。针对上述疑问,本文将理论分析、建模推导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用理论模型研究、投资组合分析、横截面回归、因子模型回归、OLS回归和DID等研究方法,试图揭开异质信念能否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异象。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核心结论如下。第一,本文从私人信息投资者和公开信息投资者的预期差异视角构建了一个异质信念定价模型。模型结果发现,知情信息和公开信息披露的差异越大,异质信念越大;异质信念提高了均衡价格和流动性,但降低了股票的交易成本、定价效率和资本成本;异质信念与投资者福利负相关,提高公开信息的质量可以提高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福利。上述结论揭示了异质信念解释股票异象的影响机制:异质信念越大,导致股价中的噪音信息越多,使得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越差,而且财务信息更难进入股票价格中,导致股票的超额收益异象越明显。第二,基于上述模型的思路,本文使用换手率分离模型构建了一个异质信念代理指标,利用中国A股市场2000年到2018年的样本数据实证发现,异质信念能够负向预测横截面收益,且对解释崩盘、暴涨等极端情形下的股票收益具有优势。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市场因子(MKT)、规模因子(SMB)和信念因子(FMG)的B-3因子模型,并使用该模型解释复制的106个交易市场异象,与CAPM模型、FF-5模型和CH-3模型对比发现,无论在调整的alpha显着性还是GRS检验上,B-3因子模型都具有明显优势。另外,使用事件研究法构建了8个发行市场异象,使用OLS回归方法检验发现异质信念可以有效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象。第三,为了保证上述理论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使用融资融券制度、发行市场管制、投资者情绪进一步检验异质信念对股票异象的影响。结果发现,引入卖空机制后,悲观交易者和负面信息进入股票价格中,异质信念降低,导致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异象减弱;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减弱了管制约束,降低了投资者异质信念,使得IPO溢价下降;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利用投资者的估值偏差和市场情绪,吸引经济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优化实体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首先,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异质信念形成机制,契合了中国股票市场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及交易特征;并在实证上使用换手率分离模型构建了一个相对应的的异质信念代理指标,推动了异质信念研究的发展。其次,相对于传统的因子模型,本文构建的B-3因子模型在解释股票异象上具有相对优势,从行为金融学角度丰富了股票异象的解释观点;最后,本文检验了中国A股市场上106个交易市场异象和8个发行市场异象的收益表现,丰富了股票异象的研究文献。

任家禛[6](2020)在《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出口增长拉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接近“天花板”,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禀赋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对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已有文献,构建了一个企业技术含量决定模型,将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纳入同一理论框架,阐释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并以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的匹配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对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篇章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是理论机制分析,借鉴Hallal和Sivsdasan(2013)的构建了企业技术含量决定模型,将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纳入同一理论框架,并对影响机制做进一步阐释。第四章是典型事实分析,描述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变化。五至七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以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的匹配微观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验证了第三章的理论假说。第五章从中国中间品关税和东道国关税两个角度,探究关税变动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并扩展分析了中国进口中间品关税与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间的关系。第六章从中国投资准入和东道国投资准入两个角度,分析投资准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扩展分析了中国投资准入与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间的关系。第七章从实际有效出口汇率和实际有效进口汇率两个角度,探究了汇率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扩展分析了实际有效出口汇率和实际有效出口汇率与企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间的关系。第八章是结论与研究展望。该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梳理,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和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展望。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关税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进口中间品关税通过竞争效应、种类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抑制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东道国关税通过规模效应、生产率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抑制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2)投资准入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中国投资准入总体上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其中外资股权准入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不显着,核准股权准入通过规模效应、现金流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抑制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东道国资本准入约束总体上抑制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其中东道国外资股权准入、核准股权准入和其它投资准入通过抑制企业逆向技术溢出和减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抑制了出口企业技术复杂度。关键外国人与高管准入通过促进企业逆向技术溢出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提高了出口企业技术复杂度。(3)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实际进口汇率通过进口产品种类效应和企业融资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积极影响;实际出口汇率通过企业创新效应和增加值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积极影响,这对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推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理论研究创新。构建将关税、投资准入和汇率纳入一个理论框架的技术含量决定模型,丰富和扩展关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相关理论研究;(2)指标构建创新。创新性的构建企业层面的东道国投资准入指标,从微观层面揭示了东道国投资准入对中国微观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3)研究视角创新。创新性的探讨了东道国关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从政策层面揭示了中国投资准入和东道国投资准入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从进口汇率和出口汇率两个角度探讨汇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在扩展研究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进口中间品关税、中国投资准入政策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口技术复杂度之间关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研究。根据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未来应从鼓励贸易自由化、推动“引进来”战略、推进“走出去”战略、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等方面促进我国贸易模式由“以出口规模为导向”转变为“以技术竞争为导向”,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中国建设成新型贸易强国。

华夏[7](2020)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自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不断凸显,造成地方政府杠杆率的不断攀升。2009年,中央实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中国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但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问题,造成地方政府债务呈爆发式增长。地方政府巨额的增量和存量债务引起的宏观效应问题已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通过梳理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金融风险、实体经济融资的关系,为厘清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能为缓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与思路。本文利用31个省的商业银行和房地产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上市公司数据等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PVAR模型、断点回归模型、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宏观效应,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金融风险和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三者的联动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缓释实体经济融资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缓释效应。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包含第1、2、3章,为论文的研究基础,主要包括绪论、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度量方法分析。其中,第1、2章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局限性,并对现有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进行详尽的梳理,指出现有文献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方向。第3章着重介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度量方法,由于尚未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官方统计数据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度量方法选择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归纳与对比分析现有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度量方法,选取适用于本文研究的度量方法。第二部分包含第4、5、6、7、8章,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金融风险的影响,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挤出效应,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三者的联动效应。其中,第4章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影响分析两部分。第5章以房地产和商业银行双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与影响路径。第6章先提出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经济融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证分析中论证了挤出效应及其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以及土地财政和政府干预对挤出效应的助推作用。第7章以前述章节内容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证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三者的联动效应,并对动态影响路径进行探讨。第8章主要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政策的宏观缓释效应,包括对实体经济融资和经济增长两方面的缓释效应,并对宏观缓释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第9章,总结全文的主要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地方政府债务对房地产市场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包括通过土地财政、信贷扩张和影子银行的间接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上述三项是地方政府债务影响金融风险的有效传导路径。第二,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融资形成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具有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政府干预和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经济融资具有助推作用。第三,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三者具有联动效应。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对实体经济融资形成挤出效应,而实体经济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因而地方政府债务和实体经济融资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是负向的,且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关系中负面的抑制作用占优。动态影响路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挤出效应是长期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与实体经济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是短期的,但影响程度却逐渐增大。第四,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具有宏观缓释效应,债务置换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释实体经济融资的挤出效应和经济增长,债务置换缓释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作用机制包括债券属性和金融体系效率两种,但由于债务置换债券的发行未完全采取市场化机制,金融体系效率影响作用机制贡献更大;债务置换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包括公共投资能力和金融体系效率提高的直接影响,以及实体经济融资的改善提高私人投资的间接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点共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房地产和商业银行双视角,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的风险传递关系,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制和土地财政、信贷扩张、影子银行风险传导路径进行详尽分析。二是从微观层面,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挤出效应,以及挤出效应的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并进一步探讨土地财政和政府干预的助推作用。三是将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统一纳入分析框架,分析三者的联动效应,并利用PVAR模型对联动效应的动态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四是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实证研究领域的研究边界,利用断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实体经济融资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缓释效应,并进一步利用断点回归模型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缓释效应的作用机制。综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整体可控,但其与金融风险的传递关系、对实体经济融资形成的挤出效应、以及与实体经济融资和经济增长三者的联动效应等方面所产生的宏观效应问题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实体经济融资和经济增长发挥的宏观缓释效应,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因此,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宏观效应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可以间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等。

孔一超[8](2019)在《生产率持续性、企业创新与融资效应差异研究 ——基于中国金融环境的准自然实验》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后续的不断升华,有关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了金融经济学界的讨论焦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也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企业之间创新程度的差距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从内部视角来看,生产率能否影响企业融资;在同质的金融环境中生产率差异对企业融资行为是否具有决定作用;宏观金融政策的资源配置效果如何,当前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还鲜有所闻,对此本文拟进行以下研究来弥补相关领域的空白:首先,在理论上,本文从企业融资决策以及外部资金供给者的投资选择两个视角对生产率影响企业融资的内在逻辑进行解释说明,并以2015年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作为政策背景,分析生产率及其持续性差异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政策效应所带来的冲击,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其次,在实证部分,本文以2012年至2018年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对样本企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以生产率指标为解释变量,企业融资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在固定效应模型(FE)以及混合效应模型(OLS)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效率对其融资的影响。最后,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的准自然实验法,从生产率差异角度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非对称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其融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随着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带息负债融资、短期负债、长期负债以及运营资本持有将会减少。(2)以生产率高低为异质性划分依据的准自然实验结果显示:在2015年一系列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出台所营造的宽松金融环境中,高生产率企业的流动性负债融资显着低于生产率不足的企业,而整体带息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以及营运资本持有水平的政策反应在异质性企业中的差异并不明显。(3)以生产率持续性差异为异质性划分依据的准自然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带息负债融资、流动性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还是营运资本持有,在“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之下,生产率持续性更好的企业都显着低于生产率持续性不足的企业。在稳健性检验步骤中,本文选用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替换、DID模型平行趋势假设检验以及更换政策冲击点的安慰剂检验,对上述实证结果进行佐证。最后,本文还对企业创新投入(R&D)的生产率效应进行补充说明,并结合研究结论从创新发展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优化生产效率提供有益建议。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生产率发展对企业融资具有负面作用,并且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其中生产率及其持续性水平是企业融资效应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具体来说,生产率更高、持续性更好的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更少,这可能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率发展的盈余积累效应起到了一定的自我融资作用,进而替换了部分高成本的外部融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结合实际金融政策利用准自然实验法从生产率及其持续性差异视角对企业融资效应差异进行考察,丰富了异质性企业理论以及微观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汪芹[9](2019)在《房价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对外贸易额取得跨越式增长。但是,我国以牺牲质量换取数量的出口模式和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迫切需要出口企业由价格竞争转型为质量竞争。反观企业所处的国内市场环境中,我国于1998年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其后20年间,房价整体处于持续上涨阶段,这将对出口产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价格和出口产品质量的分析,以期为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局部均衡垄断竞争模型,发现房价上升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将通过以下三个机制产生影响:(1)成本效应。房价快速上涨表现为企业用地成本上升、职工由于生活成本上升后关于提高工资的要求,这使得部分企业资金不足,难以进行技术创新,从而降低出口企业产品质量。(2)净投机效应。一方面,房价的高升使企业更倾向于将资产投入房地产行业,从而占用一部分研发支出,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投机也可能获利,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3)融资效应。房价上涨增加了企业可抵押的资产价值,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创新研发投入。其次利用我国2000-2013年289个城市的139812个企业的相关数据,使用KSW法(2013)测算微观层面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发现我国的出口产品质量虽然总体集中在0.2左右,多为低等产品质量,中等质量的产品出口较少,高等质量的产品出口更少,但是总体质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高技术行业整体质量最高,其次为低技术行业,中技术行业整体质量最低,高技术类别内行业间产品质量差距大于低技术类别。在进行总体样本基本回归后,通过滞后变量法、工具变量法和广义矩估计法(系统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得出结论:房价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先阻碍后促进的U型作用。房价小于8300元时,成本效应的负向作用更为强烈,房价大于8300元时,融资效应和投机效应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研发对提升产品质量始终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工资表示的成本效应始终起到显着的阻碍作用;融资效应始终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系统GMM下不够显着;投机效应在滞后变量法下显着促进质量提升,工具变量法促进但不够显着,系统GMM下却显着抑制质量提升。重点研究投机作用后,发现其在高房价地区起到显着的阻碍作用,在低、中房价地区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三,本文从中观行业角度,利用二元边际分解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发现依靠行业进入对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最强。而当考虑房价时,发现通过影响企业已有规模下的质量和退出行业,大部分企业均会通过房价上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提高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在研究异质性条件时,进一步发现融资能力更强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所处行业更能在U型关系下,通过影响企业已有规模下的质量和退出行业两种手段,在房价上升时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提高行业出口产品质量。而集体企业仅是通过影响已有规模下的产品质量,私人企业是质量较低导致退出行业,法人企业是进入行业,国有企业不存在二元边际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房价上涨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三个渠道及现行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曾维新[10](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二、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与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与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中欧班列开通的制度背景与民营企业参与情况
    (二)理论分析框架:中欧班列开通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识别策略与模型构造
        1. 被解释变量:企业投资效率
        2. 核心解释变量:中欧班列开通
        3. 控制变量
三、基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影响机制与异质性探讨
    (一)中欧班列开通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
    (二)异质性分析
        1. 区位差异
        2. 政策支持力度
五、进一步分析:现实困境下中欧班列开通与民营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再探讨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2)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 SBM超效率模型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四、基于Super-SBM模型的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评价分析
    (一)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动态变化分析
    (二)融资效率提升方向:投入产出指标冗余度分析
五、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理论假设及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四)基于地区、产业、企业属性的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异质性检验
六、结论

(3)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
        2.1.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来源
        2.1.2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研究
        2.1.3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解决途径
    2.2 数字普惠金融有关问题的研究
        2.2.1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2.2.2 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研究
        2.2.3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2.3 文献评述
        2.3.1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文献评述
        2.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评述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
        3.1.1 中小企业
        3.1.2 融资约束
        3.1.3 数字普惠金融
    3.2 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3.2.1 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
        3.2.3 企业成长周期与融资需求规律
    3.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3.3.1 数字经济理论
        3.3.2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理论
4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国际比较
        4.1.1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与主要融资指标的比较
        4.1.2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国际比较
    4.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类别
        4.2.2 主要融资渠道的建设情况
    4.3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境况
        4.3.1 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与其经济贡献度不匹配
        4.3.2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4.3.3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脆弱
    4.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取得的积极成效
        4.4.1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和组织体系逐渐健全
        4.4.2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渐多元
        4.4.3 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4.4.4 融资成本有所下降,风险相对可控
5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创新动力与核心价值
    5.1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环境
        5.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
        5.1.2 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基础与政策环境
    5.2 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动力与运行机制
        5.2.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供给动力
        5.2.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需求动力
        5.2.3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5.3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与核心价值
        5.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框架原则
        5.3.2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
6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6.1 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6.1.1 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环境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参与者的经济特征
        6.1.3 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及其均衡
    6.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悖论的破解
        6.2.1 传统信贷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悖论
        6.2.2 数字普惠金融对融资悖论的破解
7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一:基于现金流视角
    7.1 研究假说
    7.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
        7.2.1 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
        7.2.2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7.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性描述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基准回归分析
        7.4.2 异质性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维度分析
8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二:基于创业融资视角
    8.1 研究假说
    8.2 计量模型与描述性统计
        8.2.1 模型构建
        8.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整体效果分析
        8.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融资的基准回归分析
        8.3.2 不同维度的回归结果分析
    8.4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创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8.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8.4.2 影响因素检验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课题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4)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结论
        1.2.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2 主要研究结论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异质信念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2.1.1 “理性-同质性”与“有限理性-异质性”
        2.1.2 异质信念的理论研究
        2.1.3 异质信念的定价研究
    2.2 异质信念解释股票异象的相关研究
        2.2.1 股票异象及主要解释观点
        2.2.2 异质信念与股票异象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异质信念与股票异象的理论模型研究
    3.1 一个基于信息披露的异质信念定价模型
        3.1.1 模型设置与市场均衡
        3.1.2 投资者异质信念
    3.2 异质信念、市场特征和股票异象
        3.2.1 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的定价表现
        3.2.2 异质信念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福利
        3.2.3 异质信念对市场摩擦异象、财务信息异象的解释
    3.3 文章小结
第四章 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的实证研究
    4.1 异质信念与股票收益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与变量构建
        4.1.2 异质信念与股票收益
        4.1.3 极端情形下异质信念的解释能力
    4.2 异质信念与交易市场异象:因子回归分析
        4.2.1 B-3 因子定价模型
        4.2.2 异质信念与市场摩擦类异象
        4.2.3 异质信念与动量反转类异象
        4.2.4 异质信念与价值成长类异象
        4.2.5 异质信念与投资类异象
        4.2.6 异质信念与盈利类异象
        4.2.7 异质信念与无形资产类异象
    4.3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异象:OLS回归分析
        4.3.1 中国股市的发行市场异象
        4.3.2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短期异象
        4.3.3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折溢价异象
        4.3.4 异质信念与发行市场长期异象
        4.3.5 基于发行制度、投资者情绪的进一步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特征的稳健性检验
    5.1 卖空机制、异质信念与过度反应异象
        5.1.1 卖空机制、异质信念和过度反应的逻辑关系
        5.1.2 基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1.3 基于其他卖空机制的拓展性分析
    5.2 监管约束、异质信念和IPO异象
        5.2.1 发行市场的监管特征及对IPO异象的影响
        5.2.2 基于发行监管指标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2.3 基于其他理论的进一步检验
    5.3 投资者情绪、异质信念与投融资效应
        5.3.1 投资者情绪、投融资与产业扩张的逻辑关系
        5.3.2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对政府监管的建议
        6.2.2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6.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制造业技术复杂度
        1.2.2 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
    1.3 研究思路、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2.1.1 出口技术复杂度测度
        2.1.2 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
    2.2 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2.1 中国进口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2.2 东道国关税变动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3 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3.1 中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3.2 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4 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4.1 进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4.2 出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机制分析
    3.1 理论模型构建
        3.1.1 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相互独立的理论机制分析
        3.1.2 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互为因果的理论机制分析
    3.2 关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阐释
        3.2.1 进口中间品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3.2.2 东道国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3.3 投资准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阐释
        3.3.1 中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3.3.2 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3.4 汇率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阐释
        3.4.1 进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3.4.2 出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事实分析
    4.1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
    4.2 关税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变动
        4.2.1 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口中间品关税的变动
        4.2.2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东道国关税变动
        4.2.3 进口中间品关税、东道国关税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4.3 投资准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变化
        4.3.1 中国投资准入的变化
        4.3.2 东道国投资准入变化
        4.3.3 中国投资准入、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4.4 汇率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4.4.1 中国进口汇率的变动
        4.4.2 中国出口汇率的变动
        4.4.3 进口汇率、出口汇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税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5.1 进口中间品关税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5.1.1 指标测度
        5.1.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5.1.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5.1.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5.1.5 扩展分析: 进口中间品关税与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5.2 东道国关税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5.2.1 指标测度
        5.2.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5.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5.2.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资准入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6.1 中国投资准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6.1.1 指标测度
        6.1.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6.1.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1.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6.1.5 扩展分析: 中国投资准入与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6.2 东道国投资准入与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6.2.1 指标测度
        6.2.2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6.2.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2.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7.1 进口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7.1.1 指标测度
        7.1.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7.1.3 基本估计结果及分析
        7.1.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7.1.5 扩展分析: 进口汇率变动与中国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7.2 出口汇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7.2.1 指标测度
        7.2.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7.2.3 基本估计结果及分析
        7.2.4 机制分析的实证检验
        7.2.5 扩展分析: 出口汇率变动与中国制造业进口技术复杂度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8.1.1 主要结论
        8.1.2 政策含义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评述
    2.1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研究评述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2.1.2 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与治理
    2.2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方式研究评述
        2.2.1 地方政府债券
        2.2.2 地方融资平台
        2.2.3 影子银行
        2.2.4 地方政府债务“新马甲”
    2.3 地方政府债务特点及成因研究评述
        2.3.1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2.3.2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成因
    2.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评述
        2.4.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内涵
        2.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与影响因素
        2.4.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识别与测度
        2.4.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
    2.5 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评述
        2.5.1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5.2 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风险
        2.5.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宏观效应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度量分析
    3.1 地方政府债务度量口径与数据来源
        3.1.1 地方政府债务统计口径
        3.1.2 地方政府债务公开数据
    3.2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度量方法
        3.2.1 利用公开数据估算
        3.2.2 采用计算公式估算
        3.2.3 其他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3.1 模型变量的选择
        4.3.2 样本数据的来源
    4.4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4.4.1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4.4.2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估计检验
        4.4.3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4.4.4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非线性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地方政府债务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影响
        5.2.2 地方政府债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5.3 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影响的模型构建
        5.3.1 模型的构建
        5.3.2 内生性处理
    5.4 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4.1 模型变量的选择
        5.4.2 样本数据的来源
    5.5 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影响的计量分析
        5.5.1 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影响的基准回归
        5.5.2 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融资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融资挤出效应的内在机理
        6.2.2 研究假设
    6.3 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3.1 样本数据的来源
        6.3.2 模型变量的选择
    6.4 地方政府对实体经济融资挤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6.4.1 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的模型构建
        6.4.2 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的模型估计检验
        6.4.3 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
        6.4.4 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非线性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
    6.5 政府干预助推作用的实证检验
        6.5.1 政府干预助推作用的模型构建
        6.5.2 政府干预助推作用模型的估计检验
        6.5.3 政府干预助推作用的计量分析
    6.6 土地财政助推作用的实证检验
        6.6.1 土地财政助推作用的模型构建
        6.6.2 土地财政助推作用的估计检验
        6.6.3 土地财政助推作用的计量分析
    6.7 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经济融资的作用机制
        6.7.1 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经济融资的作用机制分析
        6.7.2 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经济融资的作用机制检验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联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理论分析
    7.3 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联动效应的实证检验
        7.3.1 三者联动效应的模型构建
        7.3.2 三者联动效应的模型估计检验
        7.3.3 三者联动效应的计量分析
    7.4. 地方政府债务、实体经济融资、经济增长联动效应的PVAR模型实证检验
        7.4.1 三者联动效应的PVAR模型设定
        7.4.2 三者联动效应的PVAR模型估计
        7.4.3 三者联动效应的脉冲响应分析
        7.4.4 三者联动效应的方差分解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宏观经济缓释效应的实证分析
    8.1 债务置换政策背景及研究背景
        8.1.1 债务置换政策背景
        8.1.2 研究背景
    8.2 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8.2.1 模型变量的选择
        8.2.2 样本数据的来源
    8.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宏观经济缓释效应的模型构建
    8.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宏观经济缓释效应的计量分析
        8.4.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宏观经济缓释效应的基准回归
        8.4.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宏观经济缓释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8.5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宏观经济缓释效应的作用机制
        8.5.1 公共投资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
        8.5.2 债券融资属性的影响作用机制
        8.5.3 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生产率持续性、企业创新与融资效应差异研究 ——基于中国金融环境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及生产率差异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及其融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差异影响研究
    第三节 生产率异质性的相关文献总结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应差异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生产率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融资的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选择及准自然实验法释义
    第二节 研究变量以及样本筛选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应差异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C-D生产函数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率指标测算
    第二节 生产率差异下的企业融资效应分析
    第三节 基于PSM-DID模型的企业融资效应差异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房价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出口产品质量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房价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第三节 房价上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房地产市场和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与发展现状
第四章 房价上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垄断竞争模型分析
第五章 房价上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文献述评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致谢

四、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与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欧班列开通对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 李佳,闵悦. 国际贸易问题, 2022(02)
  • [2]科创板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赵旭,连响.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1(03)
  • [3]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 滕磊. 四川大学, 2021(02)
  • [4]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5]异质信念与中国股票市场异象研究[D]. 李林波. 山西大学, 2020(12)
  • [6]关税、投资准入与汇率影响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机制研究[D]. 任家禛.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 华夏. 辽宁大学, 2020(09)
  • [8]生产率持续性、企业创新与融资效应差异研究 ——基于中国金融环境的准自然实验[D]. 孔一超.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7)
  • [9]房价对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D]. 汪芹.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10]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西部民营企业实现投融资效应和金融支持的定位与政策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