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外科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茂华[1](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成人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及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行体外循环直视下心脏大血管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因病例数较少,扩展为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术后出现L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LCOS组与非LCOS组,经过筛选后,筛选出两组患者间有差异的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并发LCOS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讨论总结。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25-77岁;瓣膜置换术组242例,男90例,女152例,年龄25-75岁。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行体外循环CABG术后发生LCOS组,术前有吸烟史、脑梗病史、近期心梗、介入治疗史、合并高血压病史、入院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低于35 g/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高于100μmol/L,超声心动图示合并心脏瓣膜病变、胸部平片示心胸比>0.5、心电图示心房纤颤、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所占比例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心胸比>0.5、ALB、Scr、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组,患者年龄大于55岁、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术前有吸烟史、基础疾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胸比>0.5患者、术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红细胞及血浆输注量较术后未发生LCOS组高,LCOS组术后入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未发生LCOS组时间长,术后28天病死率LCOS组较未发生LCOS组高,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术前合并心房纤颤、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情况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CABG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CABG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ALB高数值为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有高血压病史、合并心房纤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大量血浆输注(尤其是>600ml)是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史进[2](2021)在《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心房粘液瘤(Cardiac atrial myxoma,CAM)是最常见的原发于心脏的肿瘤,占所有原发及继发心脏肿瘤的50%-75%。大多数的心房粘液瘤都是良性的,90%为散发病例,且多起源于左心房的特定位置,以卵圆窝部位最为常见。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卵圆窝位置存在潜在多向分化的心内膜下间充质干细胞有关。恶性的心房粘液瘤可具有多种起源,部分存在家族聚集的特点。心房粘液瘤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缺少特异性,当瘤体较小、未阻塞心内通道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如瘤体较大或脱落填塞瓣口时可出现心慌、憋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可能出现,比如低热、动脉栓塞(Carney complex心房粘液瘤多见)、乏力、晕厥、呕吐、心绞痛等。1954年Crafoord第一次成功地在人工心肺机支持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了心脏粘液瘤,自此手术成为治疗心房粘液瘤的唯一有效的手段,而经正中切口切除粘液瘤的手术入路至今仍为大部分心脏外科医师所选用。传统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创伤主要来自于胸骨切开术和体外循环的应用,胸骨切开使胸廓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主动脉的阻断和心肌保护液的灌注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这两者是导致心脏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乃至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微创心脏外科也逐步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临床治疗:经胸小切口的心房粘液瘤切除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全胸腔镜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等均有报道。这些微创手术利用新的技术和器械,通过重新设计的手术切口改变了手术入路,保持了部分或全部胸廓的完整性,使患者部分或者完全避免了正中开胸、纵劈胸骨的创伤。尽管各种微创手术方式大大减轻了手术入路的创伤,但粘液瘤切除手术需要体外循环辅助的问题却无法回避。我们以全胸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切除,这样不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同时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升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以及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相结合,以检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收集并对比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条件下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队列:通过病案检索,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连续纳入研究(45例,失访3例);前瞻性队列: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述两所医院确诊并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连续纳入本研究(56例,失访1例)。在回顾性及前瞻性队列中,根据切除粘液瘤所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纳入不同组别:采用全胸腔镜不停跳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全腔镜不停跳组(TMB),施行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患者作为全胸腔镜停跳组(TMA),同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作为正中开胸组(MTM),同时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TMB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和静吸复合麻醉,患者体位取右侧垫高10-15°,右手外展位。首先在右侧腋前线与胸骨中线交点打孔作为镜孔;在第二或第三肋间与右锁骨中线处打孔作为左手操作孔;在第五肋间与右锁骨中线连线交点外侧打孔作为右手操作孔。腹股沟皮纹下方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切开暴露股动静脉并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手术均在心脏跳动下完成,不再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和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根据瘤体附着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脏入路:选择房间沟入路切除左房粘液瘤,经右房切开直接切除右房粘液瘤。TMA组较TMB组增加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阻断带、升主动脉根部插灌注针及升主动脉阻断、心肌停跳保护液(HTK)灌注等过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进行。MTM组行单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纵锯胸骨,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后自根部灌注HTK心肌停跳保护液,后切开右房及房间隔,直视情况下切除肿瘤。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或直接记录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全组共9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7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5±14.0)岁;体重45-80Kg,平均(63.1±10.3)Kg。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46-70%,平均(59.3±4.8)%,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23-70mmHg,平均(43.8±12.8)mmHg。粘液瘤位于左心房者90例,位于右心房者6例,位于双房者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无神经系统等重大并发症发生。TMB组体外循环时间50-168分钟,平均(91.2±24.4)分钟;无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长100-218分钟,平均(158.8±34.7)分钟。患者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2.9-16小时,平均(6.4±3.2)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5-42小时,平均(17.2±8.8)小时。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10-500 ml,平均(76.0±92.0)ml。TMB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2例病人因引流较多分别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2u,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无肿瘤残留,无相关瓣膜反流加重。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间除TMA组与MTM组在体重和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有显着差异外(P<0.05),余术前基线数据指标无显着差异(表1,图1)。TM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A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B组与TMA组仅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表2)。结论1.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无明显瘤体残留及瓣膜反流加重等表现,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良好。三组手术方式切除心房粘液瘤均是安全有效可行的;2.TMB组无需胸骨切开、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通过较小的手术切口在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下进行手术,较MTM组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该术式减轻了手术的创伤和心肌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3.TMB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3月心功能分级方面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全胸腔镜手术条件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不停跳手术心肌保护更好、心肌损伤更小;4.MTM组手术适应症更广泛,对于有胸腔粘连、股动静脉异常、体重过大或过小等不适宜行腔镜手术和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者,应用正中开胸手术更为合适。第二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背景心脏微创技术的出现使心脏手术的创伤减轻而手术效果不变,这也是微创技术的宗旨。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外科技术即是一种新颖的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心房粘液瘤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然而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只是恢复健康身心的开始。在手术完成以后,手术带来的变化仍会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在的影响。手术后患者心功能受损、切口的创伤和瘢痕、疼痛、自尊心受损、抑郁的情绪等会导致其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结果。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医师和手术患者都更加关注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of Life,QoL)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其满意程度的自我感受。在医学领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概念是个体对生活中受到健康影响的重要部分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主要反映了受健康、疾病和治疗影响的生活质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健康所涉及的范围不再仅专指躯体无疾病的状态,而是包含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等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状态。健康的定义被不断更新,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不仅需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接受这种治疗后患者的健康水平,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因此,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粘液瘤切除术的病人能否较接受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正中开胸手术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随访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评价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尤其是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月前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余纳入前瞻性队列。根据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将被其分为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B)组、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A)组和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MTM)组。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使用下列组合量表收集数据: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2,病人日常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量表(Barthel评分表);3,医学研究结局简短量表(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ry,SF-36);4,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自我接纳心理量表(Self Admission Questionnaire,SAQ)。量表填写时间距手术时间≥3个月。调查量表采用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问卷星系统(网址:www.wjx.cn)进行编制,除上述标准量表外,还包括一般资料和部分手术资料的收集项目。量表实行微信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并通过设置必选提交项、控制填表时间下限等条件进行质量控制。量表结果经归纳后形成资料表格,按照赋分原则赋分并合计成表。数据收集后由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本调查收回问卷共计97份。三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婚姻状况以及性格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仅在文化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心功能情况的统计,三组被调查者术前心功能分级的构成无显着差异;三组被调查者术后3月的心功能分级的构成存在显着差异。TMB组术后心功能I级(85.2%);Ⅰ级和Ⅱ级(100%)占比均显着高于TMA和MTM组(P<0.05)。TMB和TMA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TM组(P<0.05):TMB组0级疼痛者占48.2%,TMA组占56.0%,而MTM组仅占8.9%;TMB、TMA组疼痛不影响睡眠者的比例和需使用止疼药患者的比例远低于MTM组,PTPS发生率在TMB、TMA组仅占22.2%和20.0%,而在MTM组占66.7%。对反映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Barthel量表赋分分析,TMB组术后1周时,自理能力达到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70.3%,TMA组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56.0%,而MTM组重度依赖者占71.1%,TMB和TMA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显着优于MTM组(P<0.05)。根据SF-36量表赋分统计结果,三组被调查者在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两个维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TMB、TMA两组在这两个维度较MTM组被调查者得分更高。术后三组被调查者在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GSE)和自我接纳感(Self Admission,SA)的得分也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TMB和TM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结论1.TMB和TMA组较MTM组患者术后疼痛更加轻微,PTPS发生率更低。因此,全胸腔镜术式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2.TMB和TMA组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相关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均明显优于MTM组,两组患者较MTM组术后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恢复更快、更好,采取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3.TMB组术后3月的心功能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同样采取全胸腔镜术式,采用心脏不停跳方式的患者心肌保护更好、心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佳;4.临床工作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心功能较差、采用正中开胸术式、疼痛剧烈的患者需要加强重视并及时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指导。
苑振鹏[3](2021)在《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早、中期,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早、中期,影响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九十二名(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八十名(80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部位、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状况。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使用血管,即CABG-CE组搭桥血管,和CABG-NOCE组搭桥血管,根据搭桥手术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使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分别分作为,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或动脉(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桡动脉,Radial Artery,RA)桥血管(A),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OCE组,CABG-CE组)、不同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选用类型桥血管(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其手术完成之后,早、中期,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搭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十八个(18个)月(值域,4个月-28个月)。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搭桥血管情况为,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30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112根(通畅率,86.15%);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4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39根(通畅率,88.64%)。CABG-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42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30根(通畅率,71.43%);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6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40根(通畅率,86.96%)。通过对两组间(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相对比。采用静脉搭桥血管(V),其通畅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 组,通畅率,86.15%;CABG-CE-V 组,71.43%,p=0.0360);采用动脉桥血管(A),其通畅率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A 组,通畅率,88.64%;CABG-CE-A 组,89.96%,p=0.8077)。在本项研究中,采用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综合地纳入了,各种不同的、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的,可能的术前、术后风险影响因素。分别讨论了,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所有动脉和静脉搭桥血管三种情况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不同的桥血管类型,早、中期通畅率的影响危险因素。针对于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是否合并实施,其他不同种类心脏外科手术操作(OR,3.630;95%CI,1.258-10.472;P=0.0171);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221;95%CI,1.258-10.472;P=0.0313);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186;95%CI,0.060-0:582;P=0.0038)。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以上三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范围内,未发现纳入的考量因素中有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344;95%CI,0.120-0.98.8;0.0475);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317;95%CI,0.125-0.804;P=0.0155),以上两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在本组研究中、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冠状动脉CT检查(CTA)结果,结合患者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式方案,作进一步分析。其中在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方案治疗的患者之中,静脉搭桥血管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100.00%;CABG-CE-V-b组,71.43%,p=0.0.0005)。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早、中期,对于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t 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自身对照研究(self-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血管,CABG-CE组搭桥血管,或CABG-NOCE组搭桥血管,手术靶点目标,采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是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0CE组,CABG-CE组),其手术完成之后,远期的,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静脉搭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三十四(34个)个月(值域,3个月-121个月)。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当中,CABG-NOCE组中静脉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108(通畅率,87.80%);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83(通畅率,67.48%)。针对同一名患者的、同种类型的搭桥血管(静脉桥血管,V),同时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手术操作(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组,通畅率,87.80%;CABG-CE-V 组,67.48%,p=0.0001)。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CTA检查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在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之中,其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96.88%;CABG-CE-V-b组,81.25%,p=0.0452);(CABG-NOCE-V-c组,通畅率,88.24%;CABG-CE-V-c 组,61.76%,p=0.0004)。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远期,对于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心脏瓣膜疾病,是成人常见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其最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龄瓣膜疾病患者。瓣置换术需要缝合12-15针,无疑增加了手术时间,改进置换术手术方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这对于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高危患者有很大益处。但现如今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人工瓣膜设计,限制了置换手术向着损伤更小,操作更容易的方向发展。同时,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不仅对高龄患者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而且增添了手术成本,加重了患者负担。因此,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的设计、研发、试验对于瓣膜置换术的发展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自主研发设计出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生物瓣膜,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完善了动物实验,这对临床瓣膜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根据临床需要,基于现阶段已经在临床应用的“免缝合”人工瓣膜设计,在3D打印技术支持下,设计研发出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2.通过健康成熟小尾寒羊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对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安全性、有效性做出初步验证。对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监测;对实验终点后对实验动物大体器官作病理解剖,制作光镜、电镜病理切片,评估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组织相容性情况。研究结论:试验用小尾寒羊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医源性死亡。术后未出现严重感染、严重出血、血栓栓塞性疾病、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心脏外科学领域、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间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实施使用这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用生理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发生。两例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一种在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基础之上,为了解决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被用来以为恢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同时可以避免冠状动脉血管残余缺血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被引入的一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开展的早期阶段,同单纯实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现如今,随着手术技术水平提高,和围手术期管理能力进展,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临床预后情况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与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抗凝方案如何选择,亦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指南观点。本篇文章,将对现阶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出简要的综述。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4](2021)在《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良龙[5](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找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以期对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术前评估提供依据,为术中、术后行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首次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4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使用医院办公系统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数据:(1)术前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梗史、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PCI)、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肌酐值、术前合并瓣膜病;(2)术中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数量(桥血管数量)、术中失血量、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3)术后指标:心律失常、术后血红蛋白值。依次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在通过对452例CHD患者的研究中,其中有55例患者术后发生LCOS,发生率为12.17%。(2)分析中显示两组术前年龄>60岁、糖尿病史、术前心梗史、PCI史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红蛋白值、左主干病变、手术时间、桥血管数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心律失常史、术后血红蛋白值差异显着(3)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左主干病变、术中失血量、术后心律失常史与术后LCOS的发生存在显着相关(p<0.05)。左主干病变、术中失血量、术后心律失常史是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术前心梗史、PCI史、心功能(LVEF<45%)、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桥血管数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均为CHD患者行CABG术后LCOS的独立影响因素;左主干病变、术中失血量、术后心律失常史是CHD患者行CABG术后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庄璇[6](2020)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评估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探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风险因素;构建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工具提供内容框架,为临床护士早期预警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提供科学指导与依据,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初步评估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风险因素,设计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因素调查表。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监护室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因素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筛选术后谵妄患者;先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瓣膜置换患者发生术后谵妄可能相关的因素,然后以是否发生术后谵妄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发生术后谵妄的因素为自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制订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体系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国内五家三级甲等医院21名医疗护理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定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的风险评估指标及权重,构建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体系。结果1本次调查共收集212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资料,其中共发生43例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与年龄(P?0.001)、术前心功能不全(P=0.02)、体外循环时间(P?0.001)、同期联合冠脉搭桥(P=0.002)、术中出血量(P=0.003)、过度疼痛(P=0.024)、CSICU滞留时间(P=0.044)有关。因此,年龄、术前心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同期联合冠脉搭桥、术中出血量、过度疼痛、CSICU滞留时间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2德尔菲函询的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共调查专家21人,专家的积极系数是100%,权威系数是0.86,协调系数是0.21;第二轮函询共调查专家21人,专家的积极系数是100%,权威系数是0.86,协调系数是0.30。经过2轮专家函询,构建了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结论1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20.28%),需要引起临床关注。2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术前心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同期联合冠脉搭桥、术中出血量、过度疼痛、CSICU滞留时间。3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包括“个体风险”、“疾病风险”和“医源性风险”。
祝利花[7](2020)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ardiac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CSICU)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POD对CSICU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为确定CSICU术后谵妄高危患者,进一步采取预防干预措施,优化CSICU的管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纵向研究,选取2019年1月—5月于某三甲综合医院CSICU住院的心脏手术后3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谵妄评估采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第二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量表(APACHEⅡ)、中文版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ICU环境压力源量表(ICUESS)收集资料。采用SPSS 22.0录入资料并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ICU患者POD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描述预测模型及各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发生效能。采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中的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和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OD对CSICU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结果1.共纳入316例研究对象,发生术后谵妄的81例(25.6%),其中活动增多型10例(12.3%)、活动减少型42例(51.9%)、混合型29例(35.8%)。术后谵妄发生时间中位数(P25,P75)为术后第25.70h(20.67h,38.12h),术后谵妄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5.00天(3.00,7.00)天,混合型术后谵妄持续时间最长,其中位数为6.00天(4.00,8.00)天。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谵妄组与非术后谵妄组在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CSICU住院天数、使用镇静药、低氧血症、高钠血症、术后疼痛平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疾病严重程度(OR=1.257,95%CI=1.018~1.553)、停循环时间>15分钟(OR=6.943,95%CI=1.288~37.429)、术后疼痛平均得分(OR=2.918,95%CI=1.749~4.867)、睡眠质量得分(OR=1.147,95%CI=1.038~1.267)、ICU环境压力源得分(OR=1.161,95%CI=1.110~1.214)是CSICU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模型的灵敏度为0.815,特异性为0.923。疾病严重程度、停循环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平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0.617、0.758、0.837、0.910。疾病严重程度、术后疼痛平均得分、睡眠质量得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的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分(0.864,0.515)、3 分(0.840,0.609)、14 分(0.704,0.843)、72 分(0.901,0.779)。5.术后谵妄组与非术后谵妄组在有创机械通气时间(Z=-5.317,P<0.001)、ICU 住院天数(Z=-6.356,P<0.001)、总住院天数(Z=-3.054,P=0.002)、院内死亡率(χ2=11.742,P=0.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三种类型术后谵妄在谵妄持续时间(χ2=9.078,P=0.011)、死亡率(χ2=8.021,P=0.018)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方面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SICU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25.6%),以活动减少型为主。2.疾病严重程度、停循环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睡眠质量差、ICU环境压力是CSICU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谵妄诊断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疾病严重程度评分>9分、停循环时间>15分钟、术后疼痛平均得分>3分、睡眠质量得分>14分,ICU环境压力源得分>72分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谵妄。分析其危险因素便于医护人员识别术后谵妄的高危患者,早期评估和干预谵妄危险因素有利于减少术后谵妄发生,有利于谵妄管理。3.术后谵妄患者有不良的短期预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更长、ICU住院天数增加、总住院天数延长、院内死亡率增加等。三种类型术后谵妄中混合型术后谵妄的短期预后最差。指导临床工作人员重视术后谵妄及其分型的早期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术后谵妄采取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俞欣[8](2020)在《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前瞻性研究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心脏复跳后肺动脉压的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30天死亡率等的影响。明确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于改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的作用;并探讨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病人52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电脑软件随机分为SGB组(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星状神经节阻滞)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0.9%生理盐水星状神经节阻滞)。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局麻药过敏、激素使用及发热等影响炎症应激反应的疾病史。其中一例SGB失败,一例再次体外,最终共有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手术都由同一治疗组成员完成,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案。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术前心功能、运动耐量、术前射血分数、术前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SGB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及复跳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停机后肺动脉及复跳后房颤、室颤发生率;术后情况(术后拔管时间、并发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30天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氧合损伤、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出血、认知功能等)并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变量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发现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一共50例患者纳入统计,每组25例。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BMI、ASA分级、心功能、疾病种类以及手术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组行阻滞后10Min收缩压短暂下降(142.96±15.16vs 128.48±18.29,P<0.05)。2、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中血量、术中血制品使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复跳后平均肺动脉压显着下降(4.32±7.71mm Hg vs 1.80±5.87mm Hg,P<0.05),室颤发生率明显下降(12%vs 36%,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较,SBG组患者氧合损伤、谵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时间、拔管时间,SBG组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射血分数、术后Troponin I升高程度,30天死亡率比较,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SBG组略少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两组行Clavien Dindo并发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SGB组Clavien Dindo III-IV严重并发症评分明显降低(24%vs 4%,P<0.01)。4、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评级显着增加患者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P<0.01)。性别、年龄、吸烟史、ASA>3、SGB、插管时间、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而运动耐量<3是导致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左侧SGB操作安全,无一例患者出现血肿、喉返神经麻痹、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下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复跳时肺动脉压,减少复跳时室颤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心律失常、谵妄、低氧血症等的发生率,减轻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分析发现男性、高龄、吸烟史、SGB、拔管时间是心脏术后Clavien Dindo III-IV级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运动耐量<3是心脏术后III-IV级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提示:超声引导下左侧SGB可以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其康复。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由于外科创伤、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和免疫抑制,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改善心脏术后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I)网络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而交感神经系统在维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BG)通过对交感阻滞实现对机体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已经在动物和人体中得到证实。在第一分题临床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SBG可以显着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其严重程度,改善预后。本部分聚焦CPB后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初步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控制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严重并发症提供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50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纳入此研究。具体分组、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详细情况详见第一部分。记录两者患者术后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数,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内SIRS的发生率。通过动态测量阻滞前(T1)及阻滞后6h(T2)、1d(T3)和5d(T4)四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浆TNF-α、IL-1β、IL-10等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减少严重并发症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和对照组相比,符合24小时内SIRS诊断单项标准WBC>12×109/L或HR>90bmp患者,SGB组有所减少,但两者相比未达统计学意义。体温和呼吸指数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GB有效下调CPB术后6小时升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2.26+2.60 vs 89.5+3.42,P<0.01),而上调CPB术后5天下降的淋巴细胞百分比(10.94+6.15 vs 15.76+4.99,P<0.05)。SGB组和对照组24小时SIRS发生率分别是40%和72%,SGB能显着降低CPB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P<0.05)2、和对照组相比,SBG有效抑制了阻滞后6小时{50.7(27.1,72.4)vs 28.2(24.6,39.3)}及1天{42.6(25.8,72.8)vs 25.7(24.1,44.4)}TNF-α的升高程度(P<0.05)。但两组白介素IL-1β、IL-10浓度比较,各个时间点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SBG能有效抑制CPB后血浆TNF-α的升高,促进上调的中性粒细胞和下调的淋巴细胞恢复,有效降低心脏术后24小时SIRS的发生率。但对主要促炎因子IL-1β和抗炎因子IL-10等无显着影响。
王芯[9](2020)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瓣膜术后房颤的前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评价围术期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心脏瓣膜术后房颤(POAF)中的疗效,同时探索POAF的独立预测因素。[方 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需行心脏外科手术的连续成人患者共603例,经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入组88例,其中男33例(37.5%),女55例(62.5%)。所有受试者随机、盲法分为3个研究组:小剂量组(20mg/d)31例(35.2%)、大剂量组(80mg/d)30例(34.1%)、空白对照组27例(30.7%),除常规治疗外按相应分组至少术前3天予相应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睡前口服。主要观察指标是POAF是否发生,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POA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入监护室即刻、术后第24h及术后第72h的血清CRP水平,并分析POAF发生与术后血清CRP水平之间的关系。[结 果]1.三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主要观察指标:所有88名研究对象中,有45名发生POAF,其总体患病率为51.1%。三组同时对比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p=0.004);进行组间两两对比,结果显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发生POAF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03),大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发生POAF的风险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06),而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发生POAF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902)。对于POAF是否发生两种结局,对比发现年龄(U=676.0,p=0.015)、LAD(U=523.0,p<0.001)、机械通气时间(U=357.0,p<0.001)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除此之外的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输入法)分析中,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年龄、LAD与POAF的发生显着相关,可作为POAF的独立预测因素。3.次要观察指标:对术后血清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至术后72h的血清CRP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大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对于POAF是否发生两种结局,术后血清CRP水平相比较,结果显示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POAF的研究对象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POAF的研究对象。[结 论]1.围术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80mg/d)可有效预防心脏瓣膜手术POAF的发生,并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清CRP水平;2.年龄、LAD是心脏瓣膜手术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LAD越大,POAF患病率越高;3.心脏瓣膜手术术后血清CRP水平越高,POAF患病率越高。
韩快娟,王亚萍[10](2020)在《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联合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氧化应激、心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联合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CBP)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氧化应激、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5月—2018年5月陕西省西安高新医院90例拟择期实施CBP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麻醉方法处理,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C组在B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5 min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 mL+生理盐水10 mL静脉注射,之后1 mL与生理盐水49 mL放置于50 mL注射泵中以1μg/h泵速静脉泵入至主动脉阻断结束时。观察3组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阻断即刻(t1)、主动脉开放即刻(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主动脉开放后6 h(t4)、主动脉开放后12 h(t5)的氧化应激指标[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心肾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糖苷酶(NAG)]的变化,并记录临床结局。结果 3组t1~t4时间点的血浆SOD、GSH-Px水平均显着低于t0时间点(P<0.05),C组在t5时间点基本恢复至t0水平,A组和B组则在t5时间点仍低于t0时水平(P<0.05),C组t1~t5时间点均显着高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显着高于A组(P<0.05);3组血浆MDA水平则在以上时间点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C组t1~t5时间点MDA水平均显着低于A组和B组(P均<0.05),而B组显着低于A组(P<0.05)。3组t1~t5时间点血浆心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t0时间点(P均<0.05),C组t1~t5时间点各指标水平均显着低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显着低于A组(P<0.05)。C组心脏复跳率显着高于A组和B组(P均<0.05),电除颤次数、复跳后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复跳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心肾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低于A组和B组(P均<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显着短于A组和B组(P均<0.05),住院费用明显少于A组和B组(P均<0.05)。结论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联合前列地尔可显着抑制CBP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诱发的氧化应激反应,降低CBP中由异物或缺血-再灌注现象而产生的氧自由基,具有显着的心肾保护功效,且患者术后获益高。
二、心脏外科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风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外科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侧乳内动脉桥 与桡动脉桥的选择与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粘液瘤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3)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早、中期,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早、中期,病例对照研究结论 |
五、讨论 |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远期期,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远期,病例自身研究结论 |
五、讨论 |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临床应用前动物试验检验 |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 |
三、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 |
(一)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材料、方法 |
1.试验原则 |
2.试验动物 |
3.试验材料 |
4.试验内容 |
5.试验过程和技术流程 |
5.1.试验动物选择 |
5.2.动物试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直视下手术方法 |
5.2.1.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麻醉 |
5.2.2.直视下植入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 |
5.2.3.直视下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置换术后处理 |
(二)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检测、检测结果 |
(三)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历史 |
3.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指征 |
4.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方式 |
5.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与心肺转流术 |
6.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血管的选择 |
7.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抗凝血治疗方案 |
8.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疗效 |
9.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
10.讨论 |
参考文献 |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相关诊断方法及定义 |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细节 |
2.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资料收集 |
2.3 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CHD患者行CABG术后LCOS的发生率 |
2.LCOS组与对照组的资料对比 |
2.1 术前资料对比 |
2.2 术中资料对比 |
2.3 术后资料对比 |
2.4 LCOS组术前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心律情况 |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CHD患者行CABG术后LCOS的危险因素 |
1.1 左主干病变 |
1.2 术中失血量 |
1.3 术后心律失常 |
1.4 其他非独立危险因素 |
60 岁'>1.4.1 年龄>60 岁 |
1.4.2 糖尿病史 |
1.4.3 术前心梗史 |
1.4.4 PCI史 |
1.4.6 术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值 |
1.4.7 桥血管数量 |
2.IABP在 LCOS中的应用 |
3.LCOS对患者的影响 |
4.LCOS治疗方面的研究 |
5.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心脏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
1.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发生的机制 |
2.心脏外科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3.低心排的治疗 |
4.总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病例分组 |
5 研究变量及重要变量的定义、主要诊断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7 质量控制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现状 |
2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3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指标筛选标准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
1.1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的现状 |
1.2 预防术后谵妄发生的现状 |
2 成人心脏果 |
2.1 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系数 |
2.2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2.3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2.4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术后谵妄的研究现状 |
2.2 术后谵妄的评估工具 |
2.3 术后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 |
2.4 术后谵妄的预后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指标和工具 |
3.4 资料收集 |
3.5 质量控制 |
3.6 医学伦理学考虑 |
3.7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现状 |
4.2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
4.2.1 研究对象指标的统计描述 |
4.2.2 CSICU患者发生POD的单因素分析 |
4.2.3 CSICU患者发生POD的多因素分析 |
4.2.4 术后谵妄预测模型及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
4.3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短期预后分析 |
4.3.1 术后谵妄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
4.3.2 不同类型术后谵妄患者的短期预后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现状 |
5.2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
5.2.1 疾病严重程度 |
15分钟'>5.2.2 停循环时间>15分钟 |
5.2.3 术后疼痛 |
5.2.4 术后睡眠障碍 |
5.2.5 ICU环境压力 |
5.2.6 术后谵妄预测模型及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
5.3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短期预后分析 |
5.3.1 术后谵妄患者比非术后谵妄患者短期预后差 |
5.3.2 3种类型术后谵妄中混合型术后谵妄患者短期预后最差 |
5.4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5.4.1 创新性 |
5.4.2 局限性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3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
2.4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
2.5 SGB对体外循环复跳及术后预后影响 |
2.6 SGB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 |
2.7 并发症严重程度对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
2.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保存 |
2 检测指标 |
2.1 SIR指标 |
2.2 炎症指标:细胞因子检测 |
2.3 SIRS的诊断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SGB组与对照组手后24小时内SIRS发生情况及诊断单项指标比较 |
3.2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 |
3.3 SGB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致炎/抗炎反应 |
4 讨论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瓣膜术后房颤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及意义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房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联合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氧化应激、心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CBP建立和手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3组t0~t5时间点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
2.2 3组t0~t5时间点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 |
2.3 3组t0~t5时间点肾功能指标比较 |
2.4 3组临床结局比较 |
3 讨 论 |
四、心脏外科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风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术后低心排相关因素分析[D]. 唐茂华.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D]. 史进. 山东大学, 2021(11)
- [3]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D]. 苑振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3)
- [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D]. 杨良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谵妄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D]. 庄璇. 青岛大学, 2020(01)
- [7]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其短期预后研究[D]. 祝利花. 山东大学, 2020(12)
- [8]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俞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9]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瓣膜术后房颤的前瞻性研究[D]. 王芯.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全程七氟醚维持麻醉联合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氧化应激、心肾功能的影响[J]. 韩快娟,王亚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8)
标签:体外循环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心脏搭桥手术论文; 心脏瓣膜手术论文; 粘液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