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的语言——《麦田里的守望者》评论

塞林格的语言——《麦田里的守望者》评论

一、塞林格的语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文献综述)

孙剑奇[1](2021)在《塞林格笔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作家J.D.塞林格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发表于20世纪中叶,即美国中产阶级发展的鼎盛时期。塞林格身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一员,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他的作品揭露了美国中产阶级群体的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第一,二战给中产阶级带来的创伤无法磨灭,战争创伤隐藏在战后繁荣的表象背后,给个人命运造成深刻影响。通过对战争创伤的揭露,塞林格对战争的荒谬进行反思,体现了中产阶级的批判意识与民主意识。第二,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中产阶级对物质与消费的欲望增加,催生了极端个人主义与享乐之风,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物质的丰裕与感情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塞林格通过描写以婚恋关系为代表的畸形人际关系,表达了对真诚交流的呼吁。第三,塞林格将中产阶级青少年作为重要表现对象,揭露了青少年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表达了对工业化社会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抗。塞林格笔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与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环境及塞林格的自身经历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二战后美国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但急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未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倾向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兴盛更使他们沉溺于欲望,这是塞林格作品中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塞林格自身的战争创伤、曲折不幸的婚恋经历、艰难的成长历程是他笔下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源泉,他笔下的中产阶级青年人物带有一定自传性质,塞林格借这些人物传达自己的批判意识,表达出对消费主义、大众流行文化的批判。塞林格在作品中也基于自身精神探索,提出了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他提倡用回归本真的沟通与爱的方式解决困境,并将东西方宗教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运用宗教救赎解决危机。同时在艺术上,塞林格对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表达采用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手法,在客观真实的笔法背后进行了实验性的创新,从而更注重体现人物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态,刻画出人的异化以及人与外界的对立。塞林格在作品中对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揭露与解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瓦韵青[2](2020)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长的顿悟》文中提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力求回到历史现场,在特定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中,对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伦理结构和伦理表达进行综合考察,提出《麦田里的守望者》实质是对霍尔顿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及其伦理选择过程的深刻剖析。成长是逐步具备明确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责任感,进而获得伦理身份认同的过程。霍尔顿认识到自己对挚爱的妹妹承担伦理责任,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建构伦理关系的必要性,最后彻底放弃了出逃的想法,隐喻着霍尔顿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胜利,即人性因子有效地制约了兽性因子,使他获得理性的成熟,走向人格的完善,这也正是这部成长小说的伦理教诲价值所在,对今天的生命成长教育及共建和谐社会具有启迪性。

张圆圆[3](2020)在《苏童早期“成长小说”对塞林格的接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苏童早期“成长小说”为例,论述其对塞林格的接受。在这里,所谓的“早期”指的是作家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将先锋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结合起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先锋派代表作家苏童与塞林格的联系。中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转折期,西方大量的文论和作品被翻译到中国,这一背景为苏童接受塞林格提供契机。在塞林格的启迪下,苏童早期创作了大量的成长小说。苏童和塞林格在作品中都注重使用意象,以此来传递主旨、渲染气氛。苏童接受塞林格小说中的意象,这构成了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除表层含义外,意象还可以根据需要被赋予其他哲理,从而达到隐喻化的效果。因中西文化、作家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被诠释出不同的含义。苏童运用色彩、船、鱼等意象,营造出颓败美,这与塞林格是不同的。第三章则从叙事方面介绍苏童早期“成长小说”对塞林格的接受。塞林格给苏童提供了青春期看待人生的角度,即儿童视角。苏童在作品中将儿童视角运用自如,在塞林格的基础上,对其丰富和发展,将儿童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一位出走的少年,苏童对其接受,也叙述人物的出走,但是两位作家对人物出走与回归的选择是不同的。苏童还接受了塞林格小说中的循环模式,不仅在结构上运用,还将其延伸到文本内容上,这是对塞林格的超越。

李健,徐蓉,许姗姗[4](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86-2019年间所刊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410篇研究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对近33年以来相关研究的主要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经历了发展初期、崛起期、快速增长期和成熟稳定期等四个主要阶段,作者与作品人物(主人公)研究、生态批评与精神分析研究、主题与意象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是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文本翻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的前沿领域。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学者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协同合作与成果共享,提升研究水平。

张欣[5](2020)在《政治化的言说与先锋性的重塑:“十七年”《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形象学阐述》文中指出"十七年"时期,美国当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内部发行"的方式被译入新中国,用作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面教材。在此背景下,身处文本外部的言说者通过公开述评将小说塑造成一部"垮掉文学",然而,介入文本内部的译者却着力复现了创作主体的先驱精神,还作品以"先锋小说"之本位形象。本文紧扣《麦田里的守望者》因译介而生发的"垮掉"与"先锋"两种形象,回溯了它们的构筑进程及背后的时代风向,并以此为基础,钩沉起二者繁复驳杂的互动关系和隐寓其中的形象学意义,有助于推进学界对"十七年"《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本质认识,也可为翻译研究与形象学的参鉴交织作一深刻注脚。

程子砚[6](2019)在《文学传统继往开来的经典之作——论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创作倾向》文中指出小说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二战后美国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时期问世。小说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传统,预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到来,同时又体现出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特征。该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叙事策略,为即将到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小说创作的书写新模式,同时又体现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原则和终极意义追求。虽然塞林格一生只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但他对世界文学在文学思潮转变方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尽管这部作品因超出了当时文学界和批评界的预期而长期遭受诟病,但经过历史的考验之后,学术界最终还是充分肯定了该小说在推动文学思潮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该小说也被列为世界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谷恒恒[7](2019)在《灰烬中的守望者 ——J.D.塞林格战争小说的创作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塞林格是一位真正参加过战争并对战争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述的作家。他不仅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许特根森林之战、突出部之役等着名战役,而且由于特遣队情报人员的特殊身份,他是第一批进入纳粹集中营的美军士兵,也加入了战后对纳粹分子的审判。可以说,塞林格不仅了解战争的残酷,而且他接触到的战争的范围也很广。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塞林格以十三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基本按时间顺序,刻画出美国普通士兵从初入军营,到奔赴欧洲,再到置身战场,最后回归家乡的完整过程。本文采用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立足战争文学本体的前提下,结合塞林格复杂而残酷的战争经历,以跨学科的视角,借鉴战争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探析塞林格战争小说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对塞林格战争小说中的战争观、战争叙事、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流变做系统的梳理,指出塞林格战争小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价值。本文首先考察塞林格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战争观。塞林格对战争的看法和许多经历过战争的士兵一样,都有一个从乐观自信到消极怀疑,再到恐惧绝望的过程。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塞林格参战前后所写的小说之中。不过,塞林格并没有像一些美国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对战争进行强烈谴责,反而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要求人们对战争绝口不提。对战争保持“沉默”,既是塞林格的战争观最独特之处,也是使他的战争小说与众不同的最大原因。这种“沉默”使战前还会大胆虚构战斗场景的塞林格,在亲身经历过战争之后反而不再让自己的小说里存有任何硝烟,战争逐渐演变为表现人类极端生存境遇的背景,最后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存在,但是战争给人造成的痛苦却一直在加深。与此同时,塞林格战争小说形成了三类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群:疏离者、缺席者、拯救者。这三类群体既反映了塞林格对战争时期整个人类遭际的高度概括,也体现出塞林格在人物塑造艺术上的成熟。塞林格的战争经历和短篇战争小说的创作,深刻影响了那部无数青少年的“圣经”《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故事时间虽然发生在战后,但在很多方面与塞林格之前的战争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塞林格战争小说创作的终点。本文最后一章的三节内容,与前三章一一对应,分别从思想内涵、叙事策略、人物特征等三个方面入手,探析塞林格是如何借用一个愤世嫉俗的少年来讲述自己曾经历的那场战争的。

刘晓然[8](2019)在《善良才是麦田里最寂静的守望——评《麦田里的守望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鲜明个性的文学形象,历久弥新,让人印象深刻。文章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重点内容,并从自我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变化,进而对这部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提出大胆设想。

张勇[9](2017)在《霍尔顿的世界——从社会认知视角阐述《麦田里的守望者》》文中研究说明虽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普遍被视为霍尔顿对象征着充满虚伪与道德腐败的"实际世界"的认知,但它也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反映战后美国社会状况的文本世界。作品中展露的社会状况包括经济、大众文化与社会风尚。面临着这样一个实际世界,霍尔顿也想象着一个理想的世界来获得启示。他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想象代表塞林格对战后美国城市社会的严厉批评。本文从社会认知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进行分析,探索霍尔顿所在的世界,旨在更加深刻地理解塞林格的主题意义与小说的艺术价值。

陈杰[10](2017)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之一,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文章对其研究进行了综述。

二、塞林格的语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塞林格的语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提纲范文)

(1)塞林格笔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表现
    第一节 战争经历下的毁灭与创伤
        一、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二、战争的间接受害者
        三、沉沦与幸存——战后两种结局
    第二节 丰裕物质下破碎的婚恋关系
        一、物质主义对婚恋关系的冲击
        二、交流缺失对婚恋关系的破坏
        三、婚恋关系中的极端自我中心
    第三节 体面家庭中畸形的亲子关系
        一、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
        二、代际间的冷漠与敌对
        三、精神世界的深重隔膜
第二章 书写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原因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环境
        一、美国社会发展与中产阶级的成长
        二、中产阶级与美国民主观念
        三、大众文化兴盛对中产阶级的影响
    第二节 塞林格的自身经历与精神探索
        一、对战争创伤的亲身体验与疗治
        二、曲折不幸的婚恋经历
        三、青少年时期的理想与成长
    第三节 塞林格的批判意识和创作理念
        一、展示消费主义观念的危害
        二、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的批判
        三、塞林格的文学创作观
第三章 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解决方法与艺术表达
    第一节 通过沟通与爱的方式解决
        一、将心比心的理解
        二、放下戒备的真诚交流
        三、精神契合的知音
    第二节 寻求宗教思想的救赎
        一、禅宗的启示
        二、印度教的启示
        三、东西方宗教思想的结合
    第三节 生存困境的艺术表达
        一、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二、电影般的叙述手法
        三、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结语: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长的顿悟(论文提纲范文)

一、伦理困惑:斯芬克斯因子的博弈
二、伦理选择:精神家园的守望
三、伦理教诲:理性觉醒与社会责任

(3)苏童早期“成长小说”对塞林格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 苏童对塞林格小说的接受
    1.1 先锋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
    1.2 苏童对塞林格译介作品的接受
    1.3 塞林格影响下苏童“成长小说”的形成
2 苏童对塞林格小说中的意象的吸收
    2.1 色彩意象:两个极端的呈现
    2.2 船:水上与岸上的不同境遇
    2.3 鱼:人物结局的不同映射
3 苏童对塞林格小说中的叙事艺术的发展
    3.1 儿童视角:由单线式到多样式的演变
    3.2 出走模式:由出走到回归的不同选择
    3.3 循环叙事:由结构到内容的延伸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二、文献历年演变和刊发载体分析
    (一)文献历年演变分析
    (二)文献刊发载体分布
三、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状况分析
    (一)高产作者和研究机构
    (二)研究热点
        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2.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分析
    (三)研究前沿
四、结语

(5)政治化的言说与先锋性的重塑:“十七年”《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形象学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垮掉文学”的形象构筑
    (一)时代语境与译介选择
    (二)公开述评与内部言说
二、先锋姿态的“潜在塑造”
    (一)反传统表达的整体还原
    (二)经验自我的意识凸显
三、整合与颠覆:《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形象学内涵
四、结语

(6)文学传统继往开来的经典之作——论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创作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塞林格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昭示意义
三、塞林格对现实主义文学终极意义的贡献

(7)灰烬中的守望者 ——J.D.塞林格战争小说的创作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塞林格与战争
    二 塞林格的战争小说
    三 国内外对塞林格战争小说的评介
    四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从幽默到沉默:塞林格战争小说中战争观的转变
    第一节 调侃战争
    第二节 怀疑战争
    第三节 消解战争
第二章 从展现到隐藏:塞林格战争小说战争叙事的嬗变
    第一节 战争的直观化
    第二节 战争的背景化
    第三节 战争的象征化
第三章 从个体到群体:塞林格战争小说中人物形象群的形成
    第一节 疏离者
    第二节 缺席者
    第三节 拯救者
第四章 流变的结果:《麦田里的守望者》
    第一节 难言的谬误
    第二节 隐蔽的战争
    第三节 人物形象群的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塞林格作品年表
致谢

(8)善良才是麦田里最寂静的守望——评《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主人公霍尔顿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
    1. 心理成长的第一个阶段
    2. 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
    3. 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
三、成长的困惑与出路

(9)霍尔顿的世界——从社会认知视角阐述《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实际世界”的认知
2 文本世界对战后美国社会状况的折射
3 霍尔顿对理想世界的想象
4 结语

(10)《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四、结语

四、塞林格的语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塞林格笔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困境[D]. 孙剑奇.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长的顿悟[J]. 瓦韵青. 名家名作, 2020(07)
  • [3]苏童早期“成长小说”对塞林格的接受[D]. 张圆圆. 辽宁大学, 2020(01)
  • [4]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可视化分析[J]. 李健,徐蓉,许姗姗.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5]政治化的言说与先锋性的重塑:“十七年”《麦田里的守望者》译介的形象学阐述[J]. 张欣. 东方翻译, 2020(01)
  • [6]文学传统继往开来的经典之作——论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创作倾向[J]. 程子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7]灰烬中的守望者 ——J.D.塞林格战争小说的创作流变研究[D]. 谷恒恒.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善良才是麦田里最寂静的守望——评《麦田里的守望者》[J]. 刘晓然. 出版广角, 2019(03)
  • [9]霍尔顿的世界——从社会认知视角阐述《麦田里的守望者》[J]. 张勇. 外国语文, 2017(04)
  • [10]《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述评[J]. 陈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8)

标签:;  ;  ;  ;  ;  

塞林格的语言——《麦田里的守望者》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