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的影响因素探讨

小儿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的影响因素探讨

一、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沙梦琪[1](202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PD-1、PD-L1及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1)总结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生存环境等因素与危险度、复发及生存的关系,寻找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2)探讨PD-1、PD-L1及PD-L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选取2015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4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儿,收集临床特征、生存环境、家庭因素等相关资料,分析其与危险度、复发及生存的关系。(2)实验分组:初诊组、缓解组、复发组及对照组,分别采集患儿初诊、缓解、复发的骨髓,同期非恶性肿瘤患儿的骨髓作为对照,运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D-1、PD-L1及PD-L2的m RNA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3)将PD-1、PD-L1及PD-L2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生存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结果显示,年龄、WBC、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与AL患儿危险度分层有关;诱导化疗第15天骨髓中幼稚细胞的比例与ALL患儿危险度有关(P<0.05),但性别、粒/淋比、贫血程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出生胎次、出生方式、居住环境、父母离异、父母长期饮酒史、留守儿童与否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患儿LDH水平与复发相关(P<0.05),年龄、性别、WBC、HB、PLT、NLR、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基因突变、生活环境等对复发无影响;Kaplan-Meier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BC、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PLT、MRD与AL患儿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相关(P<0.05),约登指数显示WBC和LDH的临界值分别为10.35×109/L、692.5U/L;性别、胎次、生产方式、胎龄、父母长期吸烟或饮酒、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离异、患儿饮食习惯、患儿留守情况、居住环境、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与OS无关。(2)在ALL患儿中,初诊组及复发组的PD-1、PD-L1及PD-L2 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及缓解组均明显降低(P<0.05),且复发组较初诊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及缓解组相比,初诊组及复发组PD-1、PD-L1及PD-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复发组升高更显着;PD-1的表达与缓解时间、复发相关,PD-1表达越高,达到缓解的时间越长,复发风险越大;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及PD-L2表达与OS无关。(3)在AML患儿中,初诊组及复发组的PD-1、PD-L1及PD-L2 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及缓解组均明显降低(P<0.05),复发组降低更明显;与对照组及缓解组相比,初诊组与复发组PD-1、PD-L1及PD-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复发组的蛋白表达升高更显着;PD-1的表达与危险度相关,高危组PD-1表达较标危组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1的表达与OS相关(P<0.05),PD-L1及PD-L2的表达与OS无关。结论:(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及微小残留病水平是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幼稚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异常会影响危险度分层;(2)急性白血病患儿存在PD-1、PD-L1及PD-L2的高表达,复发时表达更高;(3)ALL患儿PD-1的高表达会影响病情缓解的时间;PD-1高表达与复发风险相关,PD-1表达越高,复发风险较大,PD-1可能是病情缓解及复发的预测指标。(4)AML患儿PD-1的高表达与危险度及总生存率相关,而PD-L1和PD-L2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复发风险及总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

康勇[2](2021)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示与化疗药物、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环境等因素相关。肠道菌群为人体微生物最大、最复杂群落,与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的稳定及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炎症反应来影响肿瘤的治疗的疗效。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学者聚焦在肠道菌群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在白血病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人肠道菌群有明显的区别;也有研究表明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肠道菌群可以预测化疗后感染的风险。诱导缓解化疗、抗生素的使用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疗药物及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肠道菌群改变,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机会致病菌定植及增殖继而引起某些疾病的产生以及影响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目前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作用机制以及化疗对其影响了解甚少。因此,我们通过研究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化疗前后变化,来探究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意义,从而能否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1.研究对象和分组将以2016年WHO标准诊断初次诊断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实验组对象,收集实验组中患者粪便样本作为实验组(共47例),按照近3月内有无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接受诱导缓解化疗的前后将实验组分为4个亚组,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前:化疗前使用抗生素组(AML-Y1组,n=23),化疗前未使用抗生素组(AML-N1组,n=11);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后:化疗前后均使用抗生素组(AML-Y2组,n=9),化疗前未使用抗生素化疗后使用抗生素组(AML-N2,n=4)。将21例患者健康家属及8例南昌市健康成人的粪便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CON组,n=21)。对实验组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在本院予以诱导诱导化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共38例,按其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HLQ-CR组,n=17)、未完全缓解组(HLQ-NR组,n=11)。2.研究步骤:(1)样本采集:实验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粪便样本均为化疗前和化疗疗程结束后第一天,对照组中患者健康家属的粪便样本采集与患者粪便样本采集时间保持在3天以内,对照组中南昌市健康成人的粪便样本在样本检测前2周内取样。样本在-80℃冰箱中保存。(2)基因组DNA提取与测序: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PCR扩增和纯化;在illumina-Misq平台上对细菌的V3-V4区域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差异性比较:1、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比较;2、诱导缓解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未完全缓解组患者初诊时肠道菌群比较。(4)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用确切概率法检验研究对象组间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使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使用Wilcoxon检验来比较两组样本之间的α多样性指数及组间差异物种分析,使用Kruskal Wallis检验来比较大于两组的样本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在本研究的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肠道菌群中,以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为主,其中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为主要组成。2.通过采用observed_species、shannon、PD_whole_tree及simpson指数来评估此次研究中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observed_species、PD_whole_tree上AML-Y1组<CON组(P<0.001);AML-Y1组<AML-N1组(P<0.001);AML-N1组<CON组(P<0.001);AML-Y1组<AML-Y2组(P<0.001);AML-N1组<AML-N2组(P<0.05);AML-Y2组<CON组(P>0.05);AML-N2组<CON组(P>0.05)。shannon及simpson指数:AML-Y1组<CON组(P<0.001);AML-Y1组<AML-N1组(P<0.001);AML-N1组<CON组(P>0.05);AML-Y1组<AML-Y2组(P<0.001);AML-N1组<AML-N2组(P>0.05);AML-Y2组<CON组(P>0.05);AML-N2组<CON组(P>0.05)。3.通过采用UPGMA分析及PCo A分析来评估组间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在AML-Y1组、AML-N1组及CON组比较中,AML-Y1组与AML-N1组组间的肠道菌群在β多样性上无明显差异,CON组与其他两组在β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在AML-Y2组、AML-Y1组及CON组的比较中,AML-Y2组在β多样性上较AML-Y1组有显着差异,较CON组无明显差异;在AML-N2组、AML-N1组及CON组的比较中,AML-N2组在β多样性较AML-N1组无显着差异,较CON组有明显差异。4.使用Adonis分析进一步统计分析,AML-N1组与CON组组间差异性的比较中,获得差异性P值为0.001。在AML-Y1组与AML-N1组组间差异性的比较中,获得差异性P值为0.001。在AML-Y1组与CON组组间差异性的比较中,获得组间差异性P值为0.001。AML-Y1组与AML-Y2组组间差异获得差异性P值为0.001,AML-N1组与AML-N2组组间差异获得差异性P值为0.003。5.使用LEf Se分析检测组间差异性物种。在AML-N1组与CON组比较中,AML-N1组的相对丰度高特异性菌群为Coriobacteriaceae(红蝽菌科)、Collinsella(林斯氏菌)。CON组中的相对丰度高特异性菌群为Fusobacteria(梭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Fusobacteriia(梭杆菌纲)、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目)、Betaproteobacteriales(β-变形菌纲)、Veillonellaceae(韦荣氏球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科)、Leptotrichiaceae、Bacteroides(拟杆菌属)、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Prevotella_7(普雷沃氏菌属_7)、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Lepotrichia。在AML-Y1组与CON组比较中,CON组中差异性菌群丰度较高的为Fus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ia(梭杆菌纲)、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目)、Prevotellaceae(普雷沃氏菌科)、Lachnospiraceae(毛螺旋菌科)。在AML-Y1组、AML-N1组及CON组比较中,AML-Y1组在特异性菌群相对丰度高为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科)、Tannerellaceae、Bacteroides(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副杆菌属);在AML-N1组中为Prevotellaceae(普雷沃氏菌科)、Lachnospiraceae(毛螺旋菌科)、Roseburia(罗斯氏菌)、Eubacterium__coprostanoligenes_group;在CON组中为Fus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ia(梭杆菌纲)、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目)。在AML-Y1组与AML-Y2组比较中,AML-Y2组的相对分度较高特异性菌群为:Actinobacteria、Fusobacteria、Fusobacteriia、Actinobacteria、Bacilli、Betaproteobacteriales、Aeromonadales、Lactobacillales、Fusobacteriales、Streptococcaceae、Prevotellaceae、Streptococcus等。在AML-N1组与AML-N2比较中,AML-N2组的相对丰度较高特异性菌群为:Epsilonbacteraeota、Campyl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c、SAR11_clade、Campylobacterales、Lactobacillaceae、Enterococcaceae、Lactobacillus、uncultured、uncultured_bacterium等,AML-N1组的相对特异性菌群为Eubacterium__hallii_group。5.使用kruskal_wallis检验统计分析来检测出AML-Y1组、AML-N1组及CON组三组组间Top10相对丰度差异性物种。在属水平上组间具有差异性物种为Bacteroides(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副杆菌属)、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Roseburia(罗斯氏菌属)、Blautia(劳特氏菌属)、Agathobacter(不动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梭状芽孢杆菌属)、Romboutsia(罗姆布茨菌)、Lachnospira(毛螺菌属);在种水平上上组间具有差异性物种为:Bacteroides_thetaiotaomicron、Parabacteroides_johnsonii_CL02T12C29、Streptococcus_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Dorea_formicigenerans_ATCC_27755、Ruminococcus_sp._UNK.MGS-30、Porites_australiensis、Lactobacillus_mucosae、Porphyromonas_endodontalis、Clostridium_perfringens、Dialister_pneumosintes。在AML-Y2组、AML-Y1组差异性物种比较,在属水平上,AML-Y2组相对丰富度较高物种为Sutterella(萨特氏菌属)、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Alloprevotella(拟普雷沃菌)、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Barnesiella、Prevotella_7(普雷沃菌-7)、Erysipelatoclostridium、Leptotrichia(纤毛菌属)、Haemophilus(嗜血杆菌属);在种水平上,AML-Y2组相对丰富度较高物种为Streptococcus_salivarius_subsp._thermophilus(属于肺炎链球菌种)、Streptococcus_pneumoniae、Lactobacillus_fermentum、Porites_australiensis、Porphyromonas_endodontalis、Actinomyces_graevenitzii_F0530、Lactobacillus_murinus、Clostridiales_bacterium_canine_oral_taxon_100、Dialister_pneumosintes,AML-Y1组相对丰富度较高物种为des_johnsonii_CL02T12C29。在AML-N1组、AML-N2组的差异性物种比较,在属水平上,AML-N2组丰富较高物种为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副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Enterococcus(屎肠球菌)、Intestinimonas、Clade_Ib、Oscillibacter(颤杆菌),AML-N1组相对丰富较高物种为[Eubacterium]_hallii_group(霍氏真杆菌属)、Lachnospiraceae_UCG-006(属于毛螺菌属);在种水平上,AML-N2组相对丰富较高物种为Streptomyces_sp、Lactobacillus_gasseri、ALactobacillus_rhamnosus、Lactobacillus_iners_AB-1、Lactobacillus_murinus、Pseudomonas_poae,AML-N1组相对丰度较高物种为ospiraceae_bacte28-4 rium。6.使用PICRUSt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组间差异。在AML-Y1组、AML-N1组及CON组的比较中,在level 1水平上发现3组间在8大类基因功能通路上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level 2水平的组间差异比较,我们发现共有三组组间共有41个基因功能通路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ON组在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监控、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较多,AML-N1组功能通路在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细胞通讯、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感觉系统、运输和分解代谢较AML-Y1组少,其余33各功能代谢通路均较AML-Y1组多。在level1水平的组间差异比较,AML-Y1组与AML-Y2组仅在遗传信息上有明显差异(P=0.047);AML-N1组与AML-N2组在遗传信息、生物体系统、无功能三个方面有着明显差异(P<0.05)。在level 2水平的组间差异比较,AML-Y1组与AML-Y2组有12不同基因功能通路(P<0.05),AML-Y2组在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消化吸收、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传替、排泄等代谢通路更多;AML-N1组与AML-N2组有13不同基因功能通路,AML-N2组在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细胞传替、排泄等代谢通路更多。7.在HLQ-CR组、HLQ-NR组、CON组的比较中,在α多样性上HLQ-CR组>HLQ-NR组(P>0.05),CON均大于其他两组。在β多样性上HLQ-CR组与HLQ-N组无统计学差异,CON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性。使用Adonis分析发现HLQ-CR组和HLQ-NR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使用LEf Se分析发现HLQ-CR组在属水平的丰度高相对特异性菌群有Aeromonas、Prevotella_7、Intestinimonas、Aeromonadaceae;在HLQ-NR组中丰度高相对特异性菌群有SAR11_clade、Microscillaceae、Clade_III、Acetobacter、Prevotellaceae_UCG_003、Lachnospiraceae_UCG_010、Agathobacter、Parasutterella。PICRUSt分析发现HLQ-CR组、HLQ-NR在level 1、level 2及水平上两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1.人体的肠道菌群在菌门水平上主要组成为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为主,其中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为主要组成。2.初诊AML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初诊AML患者肠道菌群较健康人群α多样性降低,β多样性也存在显着差异。3.抗生素的使用会对初诊AML患者的肠道菌群产生明显影响,在α多样性上呈下降趋势,在β多样性无明显差异。4.抗生素的使用及白血病会导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通路发生改变,在初诊AML患者中通路数量明显降低。5.在接受诱导缓解化疗的初诊AML患者肠道菌群中,AML-Y2组在a多样性较AML-Y1组显着上升,较CON组无明显差异,在β多样性上较AML-Y1组有显着差异,较CON组无明显差异;AML-N2组在a多样性较AML-N1组显着上升,较CON组无明显差异,β多样性较AML-N1组无显着差异,较CON组有明显差异。6.诱导缓解化疗会导初诊AML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通路发生改变,化疗后功能通路较化疗前明显增多。7.诱导缓解化疗后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者在初诊时肠道菌群在a、β多样性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化疗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不能用于评估诱导缓解化疗的疗效。8.诱导缓解化疗后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患者初诊时肠道菌群部分物种具有丰度的差异,在功能通路上无明显差异。

温馨[3](2021)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指来源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值而导致的一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是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五分之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病死率较高。我国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仅仅为64%和53%。本文研究目的意在找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主要的预后影响因素,为改进治疗方案、延长患儿的生存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沈阳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入院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病案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使用Excel 2010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不服从正态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周岁以下(含16周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156例。截至2020年12月31日,生存85例,死亡62例,失访为9例,失访率为5.77%;其中男性94例,女性62例,男女比例为1.5:1;最小发病年龄为10个月,最大为16岁,中位发病年龄为8.5岁;77例患儿在第一疗程达到了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1-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1%、70.88%、63.45%、61.39%和60.61%;156例患儿中,M3型患儿38例,非M3型患儿118例。非M3型患儿中以M2型为主,占33.97%,其次为M5型,占21.15%,M1和M6患儿各为1例,无M0型患儿;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49.1个月,高、低危患儿占比分别为46.79%、5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疗程完全缓解、FAB分型、危险度分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幼稚细胞百分比、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凝结时间、D-二聚体含量是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初诊年龄、性别、不同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凝血酶原时间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年龄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是M3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危险度分型是非M3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疗程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危险度分型是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M3型患儿纳入的影响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和危险度分型是非M3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1%、63.45%、60.61%,非M3型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49.1个月;第一疗程未达到完全缓解、首次住院时血小板计数<50×109/L以及危险度分型为高危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M3型为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保护因素;血小板计数<50×109/L和危险度分型为高危是影响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

张文娟[4](202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D方案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究》文中指出目的:为探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D方案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以达到早期预防感染、避免延误化疗以及提高患儿预后的目的。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中心于2016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52例初发初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分为感染组(n=103)与非感染组(n=39),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共15项。将感染组分为真菌感染组(n=20)与非真菌感染组(n=83),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真菌感染对患儿发热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感染组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皮肤黏膜损害方面高于非感染组,在血红蛋白水平(最低值)方面低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延长为儿童ALL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44,P<0.01);应用ROC曲线评估粒细胞缺乏时间对儿童ALL院内感染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22,95%CI为0.744-0.899,P<0.05,最佳截断值为10.5天;真菌感染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间、粒细胞缺乏时间、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种类数目方面均高于非真菌感染组,(P<0.05);真菌感染组在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长于非真菌感染组(P<0.05)。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D方案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有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延长、贫血、皮肤黏膜损害,其中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延长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粒细胞缺乏时间延长、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种类数目≥3种可导合并致真菌感染几率增加,合并真菌感染的患儿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延长。

王小玲[5](202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计数水平与诱导化疗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MRD33)及骨髓缓解状态(BM33)的关系,为优化风险分层及指导ALL诱导化疗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的6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经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诊断和分型,诱导化疗方案为VDLP、VDLD或VDCLP方案。MRD33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将MRD≥10-4定义为MRD阳性,MRD<10-4定义为MRD阴性。通过回顾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T细胞、B细胞)、诱导化疗第1、8、15、22天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MRD33及BM33等资料。根据MRD33水平将患者分为MRD阴性及MRD阳性组,根据BM33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对以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1.相对于MRD33阴性组,MRD33阳性组初诊年龄>14岁的患者占比更高(72.2%>27.8%),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平均水平更低(85.53±88.20,39.50±35.13),第22天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更低(1.57±1.31,0.79±0.61),且差异在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2.相对于完全缓解组,部分及未缓解组初诊年龄>14岁的患者占比更高(71.4%>28.6%),免疫表型为T细胞表型者占比更高(35.7%>7.5%),诱导化疗第15天中位血小板水平更低(21.50<55.00),诱导化疗第22天中位绝对淋巴细胞水平更低(0.50<1.25),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水平均为影响MRD33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细胞表型、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BM33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年龄≤14岁,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更高的患者,MRD33转阴率更高。2.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为B细胞,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高的患者,BM33完全缓解可能性更高。3.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越高,MRD33阴转率越高,BM33完全缓解率越高,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为影响ALL患者MRD33及BM33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美蓉[6](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褚苗[7](2020)在《多参数联合监测在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急淋)约占所有儿童癌症的25.0%,是14岁以下儿童最常见恶性肿瘤,尽管近些年来儿童急淋的疗效已大大提高,但仍有15.0%20.0%左右的患儿最终复发,复发后的治愈率只有25.0%40.0%。复发成为威胁患儿生存的最大因素之一,是急淋治疗的瓶颈。目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多参数联合监测的运用在治疗早期发现复发的可能,以提高儿童急淋的疗效。方法1.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初诊ALL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CCLG-2008治疗方案分层治疗,复发组71人,对照组75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两组患儿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流式细胞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抑制持续时间、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第一次骨髓抑制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2.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复发组与对照组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第一次骨髓抑制时间和骨髓抑制持续时间两项指标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早期治疗反应(第8天和第33天骨髓原幼淋巴细胞比例、第33天MRD)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0例初诊ALL中71人复发,复发率为16.5%。71例复发患儿中单纯骨髓复发80%;单纯髓外复发15.5%,其中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11.2%,单纯睾丸复发4.2%;骨髓联合神经系统复发1.4%,骨髓联合睾丸复发2.8%。极早期复发43.7%,早期复发35.2%,晚期复发21.1%。2.诱导缓解化疗期间第一次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复发组为11.20±2.92天,对照组为10.81±2.36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复发组为37.56±5.36天,对照组为36.91±5.09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第8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复发组58例患儿资料完整,其中M1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5%)8例,M2组(5%≤原始+幼稚淋巴细胞<25%)12例,M3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25%)38例。对照组61例患儿资料完整,其中M1组11例,M2组11例,M3组3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33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复发组71例患儿,其中M1组59例,M2组10例,M3组2例。对照组75例患儿,其中M1组71例,M2组4例,M3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33天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复发组68例患儿资料完整,其中<0.01%组24例,≥0.01%组44例。对照组75例患儿,其中<0.01%组44例,≥0.01%组3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33天微小残留病(实时荧光定量PCR),复发组19例患儿有阳性融合基因,其中<0.01%组4例,≥0.01%组15例。对照组23例患儿有阳性融合基因,其中<0.01%组13例,≥0.01%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ALL患儿白血病细胞的动态监测中,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术适用性更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更高。结论1.对ALL患儿动态监测骨髓细胞形态,运用流式细胞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MRD是有意义的,复发组患儿第33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高,第33天MRD≥0.01%为高复发风险检测指标。2.多参数联合监测在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上优于单一参数监测。

张玉霞[8](2020)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初诊条件对微小残留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危(IR)患儿的初诊白细胞计数、年龄、融合基因、免疫表型等初诊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微小残留(MRD)和预后的影响,为更科学的危险度分层治疗,为进一步提高儿童ALL的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自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06月30日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初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2例患者。按照初诊条件将患儿分成5组,WBC组:50×109/L<初诊白细胞计数<300×109/L、Age组:6月≦年龄<1岁或年龄>10岁、Ph组:费城染色体阳性、T-ALL组:免疫表型符合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其余不符合低危组或高危组,根据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分为Ph、Ph+其他初诊条件、T、T+其他、T+1项初诊条件、T+2、WBC、WBC+其他、WBC+1、WBC+2、Age、Age+其他、Age+1、Age+2、其余不符合低危组或高危组。对患儿的第19天及第46天MRD值、MRD转阴时间、截止到随访时间是否出现复发或者死亡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82例患儿中Ph染色体阳性患儿11例(13.41%),阴性71例(86.59%),Ph+ALL与Ph-ALL的比例为1:6.45。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平均数为135.33×109/L,中位数为76.40×109/L,白细胞计数大于50×109/L且小于300×109/L的患儿共49例(59.76%),白细胞计数小于或等于50×109/L和白细胞计数大于或等于300×109/L的患儿共33例(40.24%),比例为1.48:1。T-ALL有27例(32.93%),B-ALL 有 55 例(67.07%),T-ALL 与 B-ALL 的比例约为 1:2.04。患儿初诊时的平均年龄为7.94岁,中位年龄为7.92岁,初诊年龄大于或等于6月且小于1岁和初诊年龄大于10岁的患儿有29例(35.37%),初诊年龄小于6月或大于等于1岁且小于10岁的患儿有53例(64.63%),比例为1:1.83。不符合高危组患儿有1例(1/82,1.22%),为年龄小于6月且白细胞计数小于300×109/L,不符合低危组患儿有1例(1/82,1.22%),为t(1,19)染色体突变。2.不同初诊条件对MRD及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示ALL中危组患儿免疫分型与第19天MRD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46天MRD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MRD转阴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染色体、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MRD无统计学意义。Ph染色体、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年龄、免疫分型与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3.初诊条件的数目对MRD及预后的影响Ph+ALL患儿合并其他初诊条件使死亡率增高,对MRD无明显影响。WBC计数组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与第19天MRD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46天MRD、MRD转阴天数、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T-ALL合并初诊条件数目与第19天MRD、第46天MRD、MRD转阴天数、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合并2项其他初诊条件与合并1项初诊条件的第19天MR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与第46天MRD、MRD转阴时间、复发率、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4.第19天MRD对预后的影响82例患儿第19天MRD≥0.01的患儿有39例,3例复发,10例死亡,第19天MRD<0.01的患儿有43例,4例复发,8例死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LL中危组总体预后良好,诱导缓解率达80%以上。2.总体来说儿童中危组ALL随着合并初诊标准的增多,MRD值增高,预后变差。3.T-ALL是影响中危组ALL第19天MR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响中危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转阴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4.治疗相关性死亡是中危组ALL的最主要死亡原因。5.不同初诊条件患儿的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异。

周文杰[9](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淋患儿化疗后出现癫痫发作的51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纳入病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或再次癫痫发作入院随访,记录或评估患儿初次发作后有无癫痫发作复发、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运动能力、协调能力、语言和社交等方面情况;以及神经影像学情况等。随访成功30例中,有17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简称儿保科)完成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评估神经认知功能。对随访成功30例患儿以全球疾病负担重点控制项目(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project,GBD-DCPP)分级,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程度。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等,对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进行分级,对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患儿统计总智商,评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认知情况。结果:(1)临床表现情况:患儿首次癫痫发作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常见病因包括化疗药物神经毒性、颅内出血、低钠血症、脱髓鞘脑病、热性惊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出血性脑梗塞、静脉窦血栓形成和低血糖等。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相对多见,占全部患儿发作类型的51%,首次发作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的占16%。患儿癫痫发作后常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差、嗜睡等临床表现,这与引起癫痫发作的不同病因有关。(2)辅助检查情况:共39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27例异常(69.23%,27/39),12例未见异常,在随访成功的30例中,有14例影像学异常患儿,共获得8例头颅CT或MRI复查结果,其中4例有软化灶形成。39例初次癫痫发作后完成脑电图检查,28例脑电图结果异常,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远期后遗症情况:在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7年)的30例患儿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8例(18/30,60.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2例(12/30,40.0%),其中较轻后遗症8例(8/30,26.7%),严重后遗症者4例(4/30,13.3%)(其中2例合并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和行为异常),后遗症发生率40.0%(12/30)。(4)韦氏智力量表结果显示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结论:(1)本研究的51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多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2)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有影像学异常,异常率达69.23%(27/39),在对神经影像学有异常病灶患儿随访中,病灶多数可吸收,也有部分后遗脑软化灶,说明影像学异常有一定的可逆性,及时处理预后较好。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的脑电图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存活患儿神经系统远期预后尚好,在随访的30例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占60.0%,有较轻后遗症占26.7%,仅有13.3%左右预后明显不良(属于严重后遗症)。(4)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17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和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但本文样本量较少,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5)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如果在首次癫痫发作后能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伟[10](2020)在《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可治愈性的疾病,长期生存率达到80%以上,治疗失败影响患儿治愈率。CCLG-ALL-2008方案是国内开展较早的、规模较大的治疗儿童ALL的多中心协作组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ALL患儿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3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经MICM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CCLG-2008-ALL方案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发生率。治疗失败包括:复发、死亡和二次肿瘤。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或精确概率法,K-M曲线计算总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和治疗失败生存时间,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10月31日。结果:期间共入组400例ALL患儿,其中男238例,女162例,男女比为1.47:1;初诊年龄中位数55个月(4~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2~136个月)。治疗失败总人数为152例,占总人数的38%。其中复发122例,占治疗失败的80.3%;非复发死亡30例,占治疗失败的19.7%。30例非复发死亡包括治疗相关性死亡7例(占非复发死亡23.3%,总体治疗失败的4.6%),其中感染死亡4例(占57.1%),出血死亡3例(占42.9%);未缓解死亡8例(占非复发死亡26.7%,总体治疗失败的5.3%);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死亡15例(占非复发死亡50%,总体治疗失败的9.9%)。随访期间复发122例中,有89例死亡,包括复发后直接放弃而死亡61例(占复发病例的50%),治疗后死亡28例(占23%),死因分别为:再诱导治疗期间感染死亡10例,治疗后未缓解死亡5例,复发后移植相关死亡7例,不明原因死亡6例。极早期复发37例,占复发人数的30%,总失败人数24.3%;早期复发38例,占复发人数31%,总失败人数25%;晚期复发47例,占复发人数39%,总失败人数30.9%。单纯骨髓复发107例,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单纯睾丸复发3例,骨髓+睾丸复发5例,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复发4例。其中死于骨髓复发病人82例(76.6%),死于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75%),死于单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100%),死于骨髓+睾丸复发1例(20%)。随访期间未发现二次肿瘤患者。20例患儿失访。400例病人3年、5年、7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77.6±2.1)%、(72.9±2.3)%、(69.7±2.3)%和(69.4±2.3)%;3 年、5 年、7 年和 10 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71.6±2.3)%、(63.7±2.4)%、(61.1±2.5)%和(59.2±2.6)%;3年、5年、7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78.8±2.1)%、(70.6±2.4)%、(67.8±2.5)%和(65.0±2.7)%。将不同危险度ALL患儿的OS、EFS、RFS进行比较,高危组患儿预后显着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引起患儿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第12周MRD为影响患儿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对引起患儿治疗失败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10岁、危险度为高危、初诊时WBC>100×109/L、BCR/ABL1(+)、强的松敏感实验不敏感、D15骨髓呈M3、D33骨髓白血病细胞≥5%、D33骨髓MRD>1×10-2、W12骨髓MRD>1×10-3的患儿总体治疗失败生存时间(treatment-failure survival,TFS)与对应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P<0.1的因素进一步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初诊白细胞数、D15骨髓状态、W12骨髓MRD有统计学意义,为治疗失败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危险度ALL患儿的OS、EFS、RFS有统计学差异,高危组患儿显着较差。2、复发是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W12骨髓MRD为影响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3、治疗相关性死亡中感染为主要原因;无复发死亡中因经济负担放弃比例较高。4、年龄、初诊白细胞数、D15骨髓状态、W12骨髓MRD为TFS的独立预后因素。

二、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急性白血病中PD-1、PD-L1及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程序性死亡配体-2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样本采集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采集
    2.2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3 实验步骤
        2.3.1 基因组DNA提取、16S rRNA基因的扩增及纯化
        2.3.2 生物信息分析
        2.3.3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比较
        2.3.4 化疗前AML患者肠道菌群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2.3.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纳入研究对象相关资料
    3.2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比较
        3.2.1 测序信息
        3.2.2 群落结构分布
        3.2.3 α多样性分析
        3.2.4 β多样性分析
        3.2.5 组间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3.2.6 PICRUSt分析
    3.3 诱导缓解化疗完全缓解组、未完全缓解组的肠道菌群比较
        3.3.1 测序信息
        3.3.2 群落结构分布
        3.3.3 α多样性分析
        3.3.4 β多样性分析
        3.3.5 组间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3.3.6 PICRUSt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肠道菌群关系
    参考文献

(3)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及生存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D方案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院内感染的定义
        2.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2.4 数据收集及分组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化疗方案
        2.2.2 诱导化疗疗效评价
        2.2.3 资料收集
        2.2.4 分组
        2.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根据MRD33 水平分组
        3.2.1 分组情况
        3.2.2 组间比较结果
    3.3 根据BM33 分组
        3.3.1 分组情况
        3.3.2 组间比较结果
    3.4 根据年龄及MRD33 水平进行分组
        3.4.1 分组情况
        3.4.2 组间比较结果
    3.5 根据年龄及BM33 分组
        3.5.1 分组情况
        3.5.2 组间比较结果
    3.6 影响MRD33 和BM33 的回归分析
        3.6.1 与MRD33 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3.6.2 与骨髓缓解状态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与MRD33 水平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
        4.1.1 年龄与MRD33
        4.1.2 初诊时及诱导化疗期间外周 ANC 与 MRD33
        4.1.3 诱导化疗期间PLT与 MRD33
        4.1.4 诱导化疗期间ALC与 MRD33
        4.1.5 诱导化疗期间RDW-CV与 MRD33
    4.2 与BM33 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类型
        4.2.1 年龄与BM33
        4.2.2 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与BM33
        4.2.3 初诊时及诱导化疗期间ANC与BM33
        4.2.4 诱导化疗期间ALC与BM33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1.1.5 白血病的治疗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细胞株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细胞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多参数联合监测在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淋分型体系及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初诊条件对微小残留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第19天MRD
    2.3 第46天MRD
    2.4 MRD转阴时间
    2.5 治疗效果
    2.6 不同初诊条件对MRD及预后的影响
    2.7 合并初诊条件的数目对MRD及预后的影响
    2.8 第19天MRD对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Ph+ALL与MRD及预后
    2. 初诊WBC计数与MRD及预后
    3. T-ALL与MRD及预后
    4. 初诊年龄与MRD及预后
    5. 治疗相关性死亡
    6. 第19天MRD对预后的影响
结论
论文的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分层的研究进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典型病例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本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致谢

(10)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 危险度分组
        (二) 免疫分型检测
        (三) 骨髓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融合基因的检测
        (四) MRD筛选和监测
        (五) 治疗方案
        (六) 疗效评估
    三、统计学相关处理
结果
    一、病例特征
    二、患儿复发分析
        1 、复发时间及部位分析
        2 、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3 、影响ALL复发的独立因素分析
    三、非复发死亡分析
        1 、感染死亡病例分析
        2 、出血死亡病例分析
        3 、未缓解死亡病例分析
        4 、依从失败死亡病例分析
    四、生存分析
        1 、总体生存分析
        2 、患儿治疗失败的单因素分析
        3 、患儿治疗失败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及治疗进展
    一、预后因素
        (一) 年龄
        (二) 白细胞计数
        (三) 免疫表型
        (四) 细胞遗传学
        (五) 早期治疗反应
    二、治疗进展
        (一) 传统化疗
        (二)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三) 免疫学疗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四、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急性白血病中PD-1、PD-L1及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沙梦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的初步研究[D]. 康勇. 南昌大学, 2021(01)
  • [3]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析[D]. 温馨.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LD方案诱导缓解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究[D]. 张文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D]. 王小玲. 兰州大学, 2021(12)
  • [6]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多参数联合监测在早期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中的意义[D]. 褚苗.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危患儿初诊条件对微小残留及预后的影响[D]. 张玉霞. 山东大学, 2020(02)
  • [9]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D]. 周文杰. 苏州大学, 2020
  • [10]CCLG-2008-ALL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因素分析[D]. 高伟.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小儿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的影响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