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污染离子交换树脂复苏剂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倩[1](2016)在《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对于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于高温下的理化性能、树脂油污染及其复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选取两种符合电力行业标准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及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在65℃、70℃、75℃、80℃、85℃的条件下进行动态模拟实验,测试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含水量;阳离子交换树脂工作交换容量及强酸基团交换容量;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基团交换容量、最大强型基团再生容量以及湿基强碱基团下降率。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随温度升高各项性能变化不大,耐温性能较好;阴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会随着受热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有所下降,受热温度越高,其性能下降程度越大。德国凝胶Ⅰ型苯乙烯系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性能优于国产型树脂,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性能变化比较稳定。油污染及其复苏的的实验表明,随着油浓度的升高,树脂的复苏效果不明显,比较两种树脂发现,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抗污染能力低于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抗污染能力。
付丹[2](2015)在《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与复苏》文中研究表明离子交换技术是电镀废水的常用处理技术。离子交换树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常被金属污染。简要介绍了盐酸复苏法、EDTA复苏法和还原复苏法的机制,并进行了复苏实验。实验证明三种方法均能起到很好的复苏作用。
高林[3](2014)在《离子交换原理及脱盐水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水处理用的离子交换基本原理,离子交换树脂的几个性能以及树脂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工作对宝新公司脱盐水站工艺、维护要点进行了介绍。
郭淑芬[4](2013)在《氯酸盐生产中结晶母液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酸盐行业结晶母液产生的含铬污泥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保低能耗的纳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优异性能以及可以再生的离子交换树脂对重金属的处理技术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目前研究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和纳滤膜技术处理氯酸盐结晶母液的研究比较少,因此采用该组合装置处理结晶母液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和纳滤膜组合的工艺流程,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的操作条件和纳滤膜的操作条件对处理结果的影响。首先研究了IRA-400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的操作因素(pH值、Cr6+的初始浓度、时间和温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在2~4之间有利于离子的交换;随着时间的推进,离子交换容量随之增大;离子交换容量随着Cr6+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吸附,一般控制在40℃左右。其次针对模拟的结晶母液研究了操作因素(压力、进料流量、硫酸钠含量和运行时间)对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膜通量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截留率也呈上升趋势;在10-30L-min’的流量范围内,膜通量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硫酸钠的含量的增大会使膜通量降低,硫酸根的截留率在95%~98%内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随着时间的进行,膜通量和截留率都会下降。本论文提出的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和纳滤膜的组合装置可以长期稳定的处理氯酸钠的结晶母液。经过处理以后Cr6+≤1.5ppm,满足排放要求,硫酸根的截留率可以达到96%以上。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的重铬酸钠可以回用到电解工序,纳滤膜的透过液可以回用到化盐工序。该工艺过程为结晶母液的工业化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于德水,张善林,李曼[5](2013)在《废砂浆回收中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与复苏》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时应用在聚乙二醇回收行业中的离子交换树脂污染,指出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并且选择不同的复苏液进行复苏处理,复苏后树脂交换量大幅度提高。为离子交换树脂在聚乙二醇回收液中的使用和复苏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东亮[6](2012)在《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包括其理化性能、耐温性能、吸附性能,以及温度、流速等因素对离子交换树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用华能上安电厂提供的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各三种,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动态高温运行条件,考察了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分别在70℃、75℃、80℃下长时间运行后(400h)理化性能和耐温性能的变化情况,以及温度在70℃,运行400h条件下,不同流速对树脂性能的影响。试验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性能以及不同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分别对一种阴树脂和一种阳树脂进行铁离子中毒及还原复苏法复苏实验。总结了影响离子交换树脂寿命的因素,并计算了较优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年限。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筛选出较好的阴离子交换树脂,选出了较为合理的离子交换树脂评价优选方法。主要结论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在此三个温度下都能满足空冷机组对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的要求,随着温度得升高和受热时间的延长,阳离子交换树脂理化性能和耐温性能下降不明显。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耐热性能会随着受热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下降,受热温度越高,下降越明显。其他条件相同,流速较低时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略有提高。阳离子交换树脂对铅的吸附效果明显,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二甲胺吸附明显,不同pH值对树脂的吸附效果有明显影响。离子交换树脂中毒程度越深,工作交换容量损失率越高,铁离子中毒对阳离子交换树脂影响更大,还原复苏法对铁中毒离子交换树脂复苏效果明显。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适用于多性能指标的离子交换树脂的评价和优选,通过此模型筛选出大孔Ⅰ型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综合性能较优。
熊婷[7](2012)在《醋酸与异丙醇酯化反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企业中乙酸异丙酯催化合成过程存在的催化剂失活现象,通过对催化剂结构与性质进行剖析,比较失活和新鲜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差异,结果发现失活催化剂比新鲜催化剂具有高得多的Fe3+含量。根据Amberlyst 36 wet磺酸基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结构特点,以及工业上催化反应工艺中涉及铁离子杂质,确定Fe3+吸附为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根据醋酸与异丙醇的酯化反应特点设计了微型催化反应装置,通过测定反应温度为60-90℃范围内的反应速率等动力学数据,建立了酯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得出反应速率对异丙醇浓度为一级,对醋酸为零级。为验证Fe3+吸附为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采用“催速失活,,的方法,即通过在反应原料中加入高浓度三价铁离子溶液(FeCl3,反应原料为溶剂),考察了不同温度(60-90℃)和不同Fe3+浓度(0.25-0.75wt%)条件下催化剂的失活动力学过程。测定了反应转化率、反应速率和出口Fe3+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催化剂上Fe3+吸附量和表面覆盖率随时间的变化,拟合了吸附动力学曲线,得到了催化剂活性与Fe3+表面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Fe3+在Amberlyst 36 wet磺酸基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上的吸附为一级过程,催化剂失活符合均匀吸附中毒特征。另外,将“催速失活”实验中失活前、后的催化剂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组成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结果证实,Fe3+为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Fe3+吸附到催化剂上后取代了其磺酸基团的H+,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
魏永鹏[8](2011)在《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水循环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用户对煤气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湿式电除尘器因具有净化精度高的优点在钢铁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湿式电除尘器在运行时产生大量煤气洗涤废水,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悬浮物含量高、硬度高、碱度高、水质不稳定等特点。如将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加以循环利用,可有效解决其水量消耗大的难题,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受“2010年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资助,对钢铁企业煤气用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的处理及循环利用进行了研究。针对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化学混凝、絮凝以及离子交换软化相结合的处理工艺。以废水中的悬浮物、总硬度、总碱度为主要因子,在浓度分别为350、365、315 mg/L的条件下,经过两个主要单元的处理后,浓度分别为7、75、70 mg/L,达到了回用标准。设计出了小型、高效的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通过对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采用化学混凝、絮凝及离子交换软化法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悬浮物去除率的最佳因素:聚合氯化铝加药量为60 mg/L,搅拌时间60 s,搅拌速度90 r/min,最佳沉淀时间6 min,在此条件下可使悬浮物浓度由初始浓度350mg/L降至6.6 mg/L,去除效率可达98%。(2)对洗涤废水进行离子交换软化及树脂再生试验,确定了运行流速为20 m/h时,出水硬度即可达标。同时测定离子交换柱的工作交换容量为0.543 mol/L,并计算出了选用3%的HCl溶液作为再生剂时,其用量为2 L/L湿树脂,树脂的再生效率为94.9%。(3)离子交换软化过程对洗涤废水碱度平均去除率为79.5%,该方法提升了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价值。(4)对水量为54 m3/h的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处理及回用进行了工艺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该方法运行成本仅0.41元/m3,低于原有的集中煤气洗涤废水处理工艺。采用化学混凝、絮凝以及离子交换软化相结合的工艺处理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具有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药价低廉、无二次污染的优点,非常适合煤气湿式电除尘洗涤废水的处理及回用。
王勇[9](2010)在《离子交换树脂污染及复苏处理》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机理、污染程度的判断、复苏后达到标准、树脂复苏剂的选择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而阐明树脂污染复苏处理是解决树脂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王勇,刘岩[10](2010)在《离子交换树脂的复苏》文中研究指明对由于离子交换树脂污染造成除盐系统运行状况恶化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离子交换树脂污染机理、污染程度的判断、复苏后达到标准、树脂复苏剂的选择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而阐明树脂污染复苏处理是解决树脂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经复苏和调试,树脂基本恢复了工交,酸、碱耗降到正常值,出水水质完全合格。
二、铁污染离子交换树脂复苏剂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污染离子交换树脂复苏剂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离子交换树脂概述 |
1.2.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
1.2.2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
1.2.3 树脂的分类及相关型号 |
1.3 离子交换树脂工作原理及影响因素 |
1.3.1 离子交换树脂工作原理及过程 |
1.3.2 影响离子交换树脂性能的主要因素 |
1.4 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系统 |
2.1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 |
2.1.1 凝结水精处理工艺 |
2.1.2 凝结水精处理装置 |
2.2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用离子交换树脂 |
第3章 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实验 |
3.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取及处理 |
3.1.1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取 |
3.1.2 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 |
3.2 动态模拟实验 |
3.2.1 实验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油污染及复苏实验 |
4.1 树脂油污染的概述 |
4.1.1 油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
4.1.2 油污染的危害 |
4.1.3 油污染复苏机理 |
4.2 实验内容 |
4.2.1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与复苏(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 |
2 被污染树脂的复苏原理及方法 |
2.1 盐酸复苏法 |
2.2 EDTA复苏法 |
2.3 还原复苏法 |
3 复苏实验 |
3.1 实验材料及装置 |
3.2 分析方法 |
3.3 复苏方法 |
3.4 树脂饱和交换容量的测定方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复苏液组成分析 |
3.5.2 复苏前后饱和交换容量的比较 |
4 结论 |
(4)氯酸盐生产中结晶母液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氯酸盐概述 |
1.2 氯酸盐生产工艺技术 |
1.2.1 原盐和盐水的精制工序 |
1.2.2 电解工序 |
1.2.3 结晶干燥工序 |
1.3 国内外氯酸盐生产中结晶母液处理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离子交换树脂技术 |
2.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 |
2.2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
2.2.1 按骨架结构分类 |
2.2.2 按交换基团分类 |
2.2.3 按基体类型分类 |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原理 |
2.3.1 离子交换的机理 |
2.3.2 离子交换的选择性 |
2.4 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 |
2.4.1 树脂污染的主要类型 |
第三章 纳滤膜分离技术 |
3.1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和评价方法 |
3.1.1 分离模型 |
3.1.2 分离性能的评价方法 |
3.2 纳滤膜的浓差极化 |
3.2.1 浓差极化的概念 |
3.2.2 浓差极化的防治 |
3.3 纳滤膜的膜污染 |
3.3.1 膜污染的定义和对膜性能的影响 |
3.3.2 控制膜污染的有效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工艺流程设备及分析方法 |
4.1 氯酸盐结晶母液工艺处理装置 |
4.1.1 实验仪器及装置 |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分析 |
4.3.1 离子交换树脂铬含量的分析 |
4.3.2 离子色谱仪分析 |
第五章 结晶母液处理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离子交换树脂实验 |
5.1.1 pH值对Cr(Ⅵ)交换容量的影响 |
5.1.2 交换时间对Cr(Ⅵ)交换容量的影响 |
5.1.3 Cr(Ⅵ)初始浓度对交换容量的影响 |
5.1.4 温度对交换容量的影响 |
5.2 纳滤膜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离子交换树脂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2 纳滤膜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6.2.1 展望 |
6.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废砂浆回收中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与复苏(论文提纲范文)
1 树脂污染的原因和主要污染源分析 |
1.1 阴树脂污染原因及污染后特征 |
1.2 树脂受有机物污染的判断 |
1.3 阳树脂受铁污染的一般现象 |
2 复苏剂的选择和复苏对离子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 |
2.1 受污染情况的判断 |
2.2 复苏液的选择 |
2.3 复苏前后动态交换容量的对比[3] |
3 结论 |
(6)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离子交换树脂 |
1.2.1 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 |
1.2.2 离子交换树脂分类 |
1.2.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指标 |
1.2.4 离子交换原理 |
1.2.5 离子交换过程 |
1.2.6 影响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耐热性能的因素 |
1.2.7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内容以及目的 |
第2章 离子交换树脂耐热性能测定 |
2.1 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性能要求 |
2.2 离子交换树脂未受热时性能测定 |
2.2.1 试验方法 |
2.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 离子交换树脂受热后性能测定 |
2.4 不同流速对离子交换树脂性能的影响实验 |
2.5 本章结论 |
第3章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性能实验 |
3.1 阳离子交换树脂对PB(Ⅱ)的吸附性能实验 |
3.2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二甲胺的吸附性能实验 |
3.3 本章结论 |
第4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及复苏实验 |
4.1 污染树脂的制备 |
4.2 树脂复苏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中毒前后外观变化 |
4.3.2 不同中毒程度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的变化情况 |
4.3.3 复苏后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离子交换树脂使用年限的计算 |
5.1 影响树脂寿命的因素 |
5.1.1 有机物对树脂的污染 |
5.1.2 铁离子对树脂的污染 |
5.1.3 余氯对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氧化 |
5.2 阴、阳树脂报废规则 |
5.2.1 单床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报废规则 |
5.2.2 单床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报废规则 |
5.3 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理论使用年限的计算 |
5.3.1 阳树脂理论使用年限计算 |
5.3.2 阴树脂理论使用年限计算 |
第6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离子交换树脂 |
6.1 确定因素集与评价集 |
6.2 建立评价矩阵 |
6.3 建立权重矩阵 |
6.4 进行综合评判 |
6.5 为等级赋值求总分 |
6.6 作出结论 |
6.7 本章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7)醋酸与异丙醇酯化反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醋酸与异丙醇的酯化反应 |
1.1.1 醋酸与异丙醇酯化反应介绍 |
1.1.2 各物质的主要物化性质 |
1.2 醋酸与异丙醇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
1.2.1 酯化反应的常用催化剂 |
1.2.2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应用 |
1.3 催化剂的常见失活机理 |
1.3.1 催化剂中毒 |
1.3.2 结焦和堵塞 |
1.3.3 烧结和热失活(固态转变) |
1.4 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失活原因 |
1.4.1 活性位的中和 |
1.4.2 聚合物污染 |
1.4.3 官能团的流失 |
1.5 离子交换树脂的铁污染及复苏处理方法 |
1.5.1 污染机理及方式 |
1.5.2 铁污染 |
1.5.3 铁"中毒"的复苏处理方法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反应装置和流程 |
2.3 气相色谱仪分析方法的建立 |
2.3.1 气相色谱仪条件的设定 |
2.3.2 气相色谱仪分析方法 |
2.3.3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
2.3.4 内标法标准曲线的测定 |
2.4 实验方法 |
2.4.1 反应动力学实验步骤 |
2.4.2 出口溶液中Fe~(3+)含量分析 |
2.4.3 催速失活实验操作 |
2.5 催化剂表征 |
2.5.1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 |
2.5.2 能谱分析(EDS) |
2.5.3 元素分析(EA) |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5 X射线荧光组成分析(XRF) |
2.5.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5.7 酸性测定 |
第3章 新鲜与失活催化剂的比较 |
3.1 催化剂所含金属组成分析 |
3.2 催化剂成份分析 |
3.2.1 元素分析 |
3.2.2 能谱分析 |
3.3 催化剂形貌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醋酸与异丙醇酯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4.1 反应器进出口浓度的测定 |
4.1.1 反应器进料浓度的测定 |
4.1.2 反应器出口浓度的测定 |
4.1.3 反应速率的计算 |
4.2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4.2.1 反应动力学数据的测定 |
4.2.2 指前因子与活化能的确定 |
4.2.3 动力学方程 |
第5章 催化剂催速失活实验 |
5.1 催速失活实验介绍 |
5.2 失活动力学数据的测定 |
5.2.1 异丙醇转化率和反应速率 |
5.2.2 出口Fe~(3+)含量分析结果 |
5.3 催化剂吸附Fe~(3+)数据的计算与处理 |
5.3.1 催化剂吸附动力学与平衡吸附量 |
5.3.2 催化剂对Fe~(3+)的饱和吸附量 |
5.4 失活速率与失活机理 |
5.4.1 活性随时间的变化 |
5.4.2 活性随吸附分率的变化 |
5.4.3 失活动力学曲线 |
5.5 催化剂表征 |
5.5.1 催化剂形貌分析 |
5.5.2 催化剂组成分析 |
5.5.3 催化剂XPS结果分析 |
5.5.4 催化剂酸量计算 |
5.6 催化剂中毒失活的参考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水循环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钢铁工业水耗现状分析 |
1.2 湿式电除尘器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
1.3 煤气洗涤废水来源 |
1.4 煤气洗涤废水特点 |
1.5 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煤气洗涤废水的处理现状 |
1.5.1 沙钢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的处理 |
1.5.2 宣钢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的处理 |
1.5.3 本钢高炉、转炉煤气洗涤废水的处理 |
1.5.4 唐钢转炉煤气洗涤废水的处理 |
1.6 煤气洗涤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1.6.1 混凝、絮凝沉淀法 |
1.6.2 混凝—高效复合微生物技术 |
1.6.3 絮凝—阻垢分散技术 |
1.6.4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1.6.5 磁场技术 |
1.6.6 综合评述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处理的理论基础 |
2.1 湿式电除尘器用水水质及工作机理 |
2.1.1 湿式电除尘器用水标准 |
2.1.2 湿式电除尘器工作机理 |
2.1.3 洗涤水对粉尘荷电及除尘效果的影响 |
2.1.4 洗涤水水质超标对设备的影响 |
2.2 混凝沉淀机理 |
2.2.1 压缩双电层作用 |
2.2.2 吸附电中和作用 |
2.2.3 吸附—架桥作用 |
2.2.4 沉析网捕作用 |
2.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
2.3.1 原水水质 |
2.3.2 水力条件 |
2.3.3 混凝剂投加量 |
2.4 混凝剂及其类型 |
2.5 常用水质软化方法及机理 |
2.5.1 离子交换树脂软化法 |
2.5.2 沸石分子筛吸附软化法 |
2.5.3 天然斜发沸石软化法 |
2.5.4 石灰软化法 |
2.6 离子交换软化降低悬浮物含量 |
2.7 正交试验 |
2.7.1 正交表 |
2.7.2 正交试验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中悬浮物去除试验 |
3.1 试验方案 |
3.2 试验仪器、材料与药品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药品 |
3.3 单因素试验 |
3.3.1 滤纸的处理 |
3.3.2 混凝剂的选用 |
3.3.3 搅拌速度的确定 |
3.3.4 搅拌时间的确定 |
3.3.5 沉淀时间的确定 |
3.3.6 投药量的确定 |
3.4 正交试验 |
3.4.1 试验因素的选择及水平的设计 |
3.4.2 正交表的选定 |
3.4.3 试验安排 |
3.4.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5 极差分析 |
3.4.6 因素关系趋势图 |
3.4.7 验证试验 |
3.5 水温变化对悬浮物去除率的影响 |
3.5.1 湿式电除尘器各月份平均出水水温 |
3.5.2 不同水温悬浮物去除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废水水质软化及降碱试验 |
4.1 天然斜发沸石软化试验 |
4.1.1 试验仪器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药品 |
4.1.4 沸石活化处理 |
4.1.5 软化试验 |
4.2 石灰软化试验 |
4.2.1 试验仪器 |
4.2.2 试验材料 |
4.2.3 试验药品 |
4.2.4 试验和结果 |
4.3 离子交换树脂软化试验 |
4.3.1 试验仪器、材料与药品 |
4.3.2 树脂的预处理 |
4.3.3 试验参数 |
4.3.4 软化试验 |
4.3.5 交换时间的确定 |
4.3.6 工作交换容量的测定 |
4.3.7 树脂再生试验 |
4.3.8 交换—再生稳定性验证试验 |
4.4 软化水质方法选用 |
4.5 离子交换过程降碱试验 |
4.5.1 离子交换软化降碱机理 |
4.5.2 试验材料、药品 |
4.5.3 试验方法 |
4.5.4 试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业应用技术经济分析及对策 |
5.1 设计水质水量 |
5.2 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 |
5.3 自循环式与集中式对比分析 |
5.4 经济分析 |
5.4.1 集中式处理 |
5.4.2 自循环系统 |
5.5 湿式电除尘器结垢 |
5.5.1 结垢原因 |
5.5.2 阻垢方法 |
5.6 离子交换树脂污染 |
5.6.1 铁污染 |
5.6.2 活性余氯污染 |
5.6.3 有机物污染 |
5.7 酸碱度、pH 异常 |
5.7.1 碱度过高 |
5.7.2 酸度过高 |
5.7.3 pH 值异常 |
5.7.4 解决方法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离子交换树脂污染及复苏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离子交换树脂污染机理 |
2.1 阳离子交换树脂污染机理 |
2.2 阴离子交换树脂污染机理 |
3 树脂被污染程度判别及复苏后达到标准 |
3.1 复苏周期 |
3.2 铁污染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复苏比较及测定 |
4 树脂复苏剂的选择 |
4.1 选配各种树脂复苏剂依据 |
4.1.1 阳树脂复苏剂选择 |
4.1.2 阴树脂复苏剂选择 |
4.2 复苏剂质量指标 |
5 复苏效果展示 |
四、铁污染离子交换树脂复苏剂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研究[D]. 王倩倩.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与复苏[J]. 付丹. 电镀与环保, 2015(01)
- [3]离子交换原理及脱盐水工艺[A]. 高林. 2014青岛国际脱盐大会论文集, 2014
- [4]氯酸盐生产中结晶母液处理工艺研究[D]. 郭淑芬.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5]废砂浆回收中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与复苏[J]. 于德水,张善林,李曼. 科技资讯, 2013(13)
- [6]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耐温性能研究[D]. 李东亮.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6)
- [7]醋酸与异丙醇酯化反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的失活机理研究[D]. 熊婷.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8]煤气湿式电除尘器洗涤水循环利用的研究[D]. 魏永鹏. 燕山大学, 2011(08)
- [9]离子交换树脂污染及复苏处理[J]. 王勇. 冶金动力, 2010(03)
- [10]离子交换树脂的复苏[J]. 王勇,刘岩. 辽宁化工,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