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轩[1](2021)在《汇率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 ——影响机制及风险联动》文中指出近年来,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形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外生冲击正愈来愈显着地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内在稳定的潜在威胁。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号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民币汇率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在金融风险阻击战线上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应用金融市场关联性理论、中介效应检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时变参数非线性模型、极值理论下的条件风险测算等理论与方法,以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关于价格的波动规律、影响机制以及收益率风险溢出的研究,最后基于影响机制和风险溢出的研究结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深化改革、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以及资本市场风险的防控献言建策。基于这样的研究脉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创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结合了理论分析、政策环境分析和市场环境分析,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沪深300指数和一、二、三线城市的平均房价指数等五组数据的波动规律进行了包括描述性统计、正态分布检验、拆分特征分析和高阶矩波动特征分析在内的定量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变量的波动既有各自的特点,即对变量波动曲线拆分后发现,房价波动的季节性成分更明显,而汇率和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成分更显着。(2)也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点,汇率、股价和房价的波动均是有偏的,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尽管周期的长短不同,但是均存在周期性特征。(3)来自GARCHSK模型的实证结果证明了,五组数据的波动方差在高阶矩上均有显着的时变特征,而这为后文对变量之间关联关系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需要从时变特征的角度研究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其次,本文对汇率对资产价格冲击影响的传导机制按照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总结归纳与理论分析。根据理论推演,汇率波动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影响既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下的投资者投资需求变动、避险情绪下的投资选择转换和资产的现金流折现估值等三个层面进行直接传导,亦可通过跨境资本流动、投资者信心、货币政策在信贷层面和流动性效应层面的调控进行间接传导。之后,文章使用中介效应检验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每条传导路径进行了定量检验,数据结果与理论推导不尽相同,主要结论如下:(1)在样本区间内,尽管汇率波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是显着的,但是跨境资本流动作为汇率影响资产价格的中介变量并不显着,说明在我国,与传统认识相悖,月度跨境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与股市和房市的价格波动并没有显着的直接相关性。(2)信贷额度的扩张对汇率影响股价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并不显着,但是,对汇率影响房价的过程有显着的中介效应,其中,对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价属于部分中介效应,对三线城市的房价属于完全中介效应。(3)广义货币供应量在汇率影响股价和房价的过程中都具有显着的遮掩效应,即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调控实际上削弱了汇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4)投资者信心指数对于汇率影响股价和汇率影响房价均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但是同样的,在汇率影响三线城市房价的路径中,投资者信心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的作用,即汇率的变化与三线城市的房价波动并没有显着的直接相关性,而是完全通过中介变量传导影响。此外,本文对日本资产价格的形成与破裂、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卢布危机等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后发现,汇率与资产价格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并不能说汇率的升值一定会导致资产价格升值,汇率的贬值也并不一定对应资产价格的暴跌,但是,汇率的承压是资产价格失衡的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章运用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的数据进行了拟合,来自等间隔脉冲响应曲线的结果显示:(1)在样本区间内,人民币汇率的贬值确实给股价带来了负向冲击,对房价的冲击却表现出差异性,具体来说,汇率贬值对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房价的冲击影响是负向的,但对一线城市的房价有正向的冲击影响。(2)来自时点脉冲响应曲线的结果显示,汇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的时点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汇率改革的不同时点来看,随着汇改进程的推进,单位货币供应量反应对汇率贬值的冲击影响起到了更好的风险对冲效果,也即货币政策对汇率风险调控的有效性增强了;从股市涨跌周期的不同时点来看,在熊市中,汇率贬值对股市的负向冲击影响被放大了,货币政策对汇率风险的对冲效果也更差,而在牛市中,汇率贬值对股市的负向冲击影响较小,货币政策的对冲效果也更好,说明相对于熊市,牛市对汇率风险的抵御效果更好。据此,本文认为,应该完善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投资结构为建成长期繁荣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同时,应该加强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之后,本文对国际主流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的官方分类对我国2005年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回溯历史-展望未来的思维,从稳定国内资产价格、防范风险的视角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深化改革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在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变动的动因进行考察时,文章构建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811”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数据进行了方差分解,此外,文章以极值理论为基础,对不同区间内的人民币汇率和资产价格收益率的超阈值数据进行了广义帕累托(GPD)拟合,并以此为样本对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了考量。主要结论如下:(1)非市场化干预手段依然极大地影响着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定价过程。来自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定价过程中,市场化干预和利差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主要与自身波动有较强的关联性。(2)人民币汇率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到来。计算结果发现,不同时期段内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数据的相依结构存在差异,汇率对资产价格的净风险溢出效应也经历了先加强后衰弱的过程,而当前,这种净风险溢出效应正处在历史的相对低点。据此,文章认为,从资本市场风险防控的视角来看,可以加强顶层设计,渐进地进一步减少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过程的非市场化干预,进一步放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让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更加贴近市场规律。
范宗平[2](2021)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中国开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股灾”的影响。在人民币汇率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对我国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因此本文基于中国近年经济社会的一些变化,研究在汇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面临国际短期资本流动(HM)冲击时的反应。本文总结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新的分析,并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提出了新的见解,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米德冲突”、“三元悖论”和DSGE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市场化趋势之下的国际资本。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建立DSGE模型,该模型基于大型开放经济,包含家庭、企业、银行以及进出口均衡四部门,进行模型求解、参数校准与估计,并对该模型进行包括Granger因果检验等在内的多种检验和实证分析,模拟资本在受到某个冲击后的反应,以此来研究本文主要变量的相关关系。通过上述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文章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汇率(e)、货币供应量(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利率(r)五个变量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这五个变量也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2)在传导机制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是最快和最有效的;(3)本文认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CPI、e、GDP、M2与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这也说明HM的变动会引起M2、GDP和CPI的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变动;(4)国际短期本流动是影响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变量变动的原因;(5)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利率增长的贡献度最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贡献最低,也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潘雨琪[3](2021)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汇市场的管制逐渐放松,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呈现升值趋势且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逐渐增大。汇率的波动不仅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且通过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作用,影响到国内整体的物价水平,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产生较大影响。当前我国处于“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期,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蔓延,致使全球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通过研究汇率波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对于平衡我国国际收支,促进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六稳”“六保”工作的推进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于汇率传递的相关研究为逻辑起点,在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及进口商品价格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分析部分,通过相关文献的查找与阅读,梳理出汇率传递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汇率不完全传递和非对称传递的理论、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其次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于人民币汇率和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也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1994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月度数据,对选取数据进行拔靴滚动因果检验。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国际收支平衡,并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层面的研究发现,在通常情况下,汇率变动与进口商品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即汇率上升时期,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汇率下降时期,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同时,汇率变动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具有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两个显着特征。第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化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存在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时变特征,即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稳定、汇率波动幅度和频率未出现明显异常的多数时期内为负向影响,符合汇率传递的一般规律;在另一小部分时期如2005.09-2006.06即我国“721汇改”后以及2018.09-2019.12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为正向影响,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相关经济政策有密切关系。同时,实证研究的结果还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化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传递效果具有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和汇率波动频繁的时期,汇率的传递系数就会较高,反之,在通货膨胀率较低和汇率较为稳定的时期,汇率传递系数较低。第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由于汇率传递效应具有显着的时变特征并且传递具有不完全性,如果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动荡且汇率传递系数较高的时期,盲目进行汇改导致汇率出现大幅波动,就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以及国内价格水平的剧烈波动,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多措并举,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具体而言,要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且要进一步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第二,由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化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具有非对称性,人民币汇率升值时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较小,而贬值时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较大,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失定价权,因此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而言,要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积极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贸易结构,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第三,汇率的传递系数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仅通过汇率传递即国际经济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具体而言,要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也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引领国际经济循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实证方法和研究区间。国内已有关于汇率与进口价格关系的研究多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VAR模型虽然优于传统线性模型,广泛用于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内生性问题,但全样本区间内VAR模型通常以参数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为前提。如果经济数据由于经济周期或者政策变化而发生结构性突变,就可能不满足VAR模型的前提假设,从而可能导致全样本因果检验的结果失效。本文研究区间较长,涵盖了我国多次汇率改革,且这期间包含了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事件,可能导致经济数据出现结构性突变的事件。因此,为了弥补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中参数不稳定的缺陷,本文采用拔靴滚动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关系。
蔡琬琳[4](202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源所在。因此,国际社会纷纷主张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这为人民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人民币逐渐在世界经济及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自2009年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的崛起态势十分瞩目。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货币锚的本质是货币合作框架下的汇率协调机制,在一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参照标准。因此,促进人民币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发挥货币锚效应,能够为未来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条件,是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塑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以亚欧大陆为核心,已经进一步延伸至大洋洲、非洲及美洲等地区。“一带一路”所引领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之于人民币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故而被视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探究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既能够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重点方向,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的边际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遵循“提升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逻辑主线,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弥补了人民币国际化深层次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范围的拓展。本文将研究样本从东亚或者亚洲一隅扩展到“一带一路”区域,使得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能够对空间分布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第三,研究方法的适度突破。本文在第4章、第5章、第6章的实证研究中,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创新,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稳健有效。本文按照“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基础、研究的核心、研究的落脚点”这一思想脉络展开,全文共由八章构成。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本文第1章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这一研究主题,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即人民币是否具备发挥货币锚效应的条件?人民币是否在“一带一路”国家发挥了货币锚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以及我国是否具备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从研究的基础来看,本文第2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替代理论和计价货币选择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而更好地把握国内外研究动向,明确已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可拓展的方向。从研究的核心来看,本文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对提出的四个核心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与分析。首先,本文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探究。一方面,对货币锚的演进历程进行总结。从中发现,货币锚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信用锚需要以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贸易基础作为支撑。在牙买加体系下,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锚,但世界各国对于货币锚的选择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货币锚效应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分别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外部机遇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判。结果发现,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前景依然明朗。我国应在经济实力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深化、汇率制度灵活性增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抓住大好国际机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发展新型经济全球化,以更加合作的态度共建“一带一路”。同时,通过积极拓宽人民币的流通渠道、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人民币成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等,破除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限制、消除内部短板、突破美元霸权的外部制约。其次,为了更加直观地把握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作为隐性货币锚的现状,本文通过使用改进的外部货币锚模型,分阶段对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进行测度,并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大国际货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美元的主导货币锚地位始终十分稳固,欧元的货币锚地位有明显的削弱。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虽然仍不及美元,但已可以与欧元相较。对于样本国家来说,美元和人民币的辐射范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货币,而欧元则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货币的性质。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虽然人民币在某些国家的货币锚效应仍然较弱,但其影响范围已覆盖五大洲,不存在真空区域。伴随着人民币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驻锚正从美元和欧元的“二极系统”,朝着美元、人民币和欧元的三极化方向发展,且货币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和区域异质性特征。再次,鉴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货币锚效应存在差异,本文使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知,政府合作、贸易、投资、金融四个层面对人民币发挥货币锚效应存在较为重要的影响。为了验证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应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基础回归分析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政府合作层面,一国与中国的政府合作越紧密,其选择人民币作为货币锚的可能性越大。在贸易层面,贸易依赖度对人民币锚效应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主要来源于样本国家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在投资层面,双向投资依存度均对促进人民币锚效应的发挥有积极作用,说明建立人民币良性“流出-回流”机制,对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层面来看,当前人民币“走出去”的推进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扩大金融开放,并不能显着提升人民币成为其货币锚的可能性,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提升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重要保障。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遵循“经济融合、到金融合作、最终到货币合作”这一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渐进式路径,本文先后从经贸合作现状、金融合作进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货币合作的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态势较好,并且致力于寻求经贸合作的新突破,未来的合作潜力巨大。同时,贸易和投资的良好发展势头催生了金融合作需求,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为开展深层次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考虑到东盟所具有的最坚实的贸易与投资基本面支持,是我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先方向和突破口。因此,本文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使用OCA指数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结论显示,中国及东盟各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逐渐提升,且中国具有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目前,最适合与中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缅甸和文莱是潜力最小的国家。从研究的落脚点看,本文第7章基于全文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一条平衡本国国情与国际标准,统筹发展效益与风险防范,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而致远,我国应遵循如下路径:在政策上依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协同,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路径,在模式上采取“政府作用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在空间上完成“东盟、‘一带一路’、全球”的分区域拓展,在程度上实现“探索、加强、突破”的分层次推进,在目标上达成“提高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提升。具体来看,一方面,可通过政府合作渠道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通过金融渠道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以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货币锚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在与我国合作基础较好的区域,如东盟区域,优先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同时遵循经济合作先行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在其他区域,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合作现状,夯实经济合作基础。最后,第8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作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王鹏宇[5](2021)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当前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经济体间多边关系日渐紧密,对外直接投资也随之迅猛发展,资本国际间流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汇率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汇率弹性增强,波动程度逐渐加剧。研究汇率波动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明确汇率波动如何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汇率波动和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按照三大理论基础“风险规避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生产柔性理论”分别阐述,归纳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关于汇率波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已有文献。然后梳理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汇率制度的发展变迁过程,并根据特征事实,进行汇率波动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机理分析,探讨不同汇率制度和不同投向国家,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化影响。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从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数据库(CGIT)获取2005-2019年这15年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选取这些企业每一笔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并且从Wind上市公司数据库中匹配企业基本层面各项数据;利用双边实际月度汇率对数差分标准差来描述汇率波动,得到汇率波动指标;控制国家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变量,进行全样本定量分析,从扩展边际(企业是否投资)和集约边际(企业投资金额)进行研究。最终结果显示,整体上汇率波动会阻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用替换变量法和Heckman二阶模型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区分不同时期汇率制度和不同投向国家,进一步研究不同异质性角度下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对不同时期汇率制度的回归结果显示:2005年-2015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汇率波动加剧,这使得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2016年-2019年,我国汇率制度进一步市场化,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合规性审查。这一时期,汇率波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不同投向国家的回归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制度完善,投资环境良好,我国企业资金主要流入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业、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等。汇率波动会促进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资源蕴藏丰富,资金主要流入建筑业、采矿业、能源业等。汇率波动带来汇率风险和不确定性,会阻碍我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波动总体上抑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是对不同汇率制度、不同投向国家的影响也有区别,这就要求政府在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保障制度政策的同时,企业也要提高自身实力,确保对外直接投资安全、有序、稳定的进行。
李颖婷[6](2021)在《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基于贸易计价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但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水平较低,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在此背景下,中国是否能够借助于贸易体量优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以贸易计价为切入点,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落脚点,针对亚洲价值链遵循的定价范式框架,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进行深度剖析,旨在回答“人民币是否能够在亚洲区域内的贸易计价中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贸易计价的机制,并构建两国小型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检验在各种定价范式框架下,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本文基于亚洲价值链的结构特征,就人民币作为亚洲区域内的贸易计价货币这一论点,提出两点推论。一是从总量层面看,如果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履行贸易计价货币的职能,那么亚洲各国货币与人民币具有较强的汇率联动性并且汇率变动的方向符合亚洲价值链的特征。二是从具体影响层面看,如果人民币能够在亚洲地区起到贸易计价的作用,那么亚洲区域内贸易符合以出口国本币计价(PCP)与以进口国本币计价(LCP)相结合的定价范式。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上述两点推论。一是基于汇率的高频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讨论亚洲地区的汇率特征,以检验第一点推论。二是基于贸易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人民币、美元与亚洲各国本币的汇率传递和贸易的汇率弹性,以检验第二点推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本文通过典型事实分析,讨论亚洲价值链的结构,发现中国是亚洲价值链的枢纽、亚洲各国的中间品出口目的国、以及美国在亚洲地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并且亚洲各国货币与人民币存在较强的联动性。二是基于亚洲价值链的结构,亚洲各国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和向中国的出口贸易分别遵循PCP与LCP定价范式框架。这表明人民币在亚洲地区起到贸易计价的作用,并且在亚洲各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亚洲各国的企业承担了更高的汇率变动风险。三是美元汇率变动会显着影响亚洲各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但是回归系数的方向不符合以美元计价的主导货币定价范式(DCP)的理论框架。该结果很可能是因为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需求端位置,进而美元汇率变动从需求侧影响亚洲的区域内贸易。四是相较于其他产品,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最终品和简单价值链中的贸易品的影响更强。随着亚洲价值链的复杂程度提升,增加我国与亚洲各国的最终品贸易往来,是巩固人民币作为亚洲地区计价货币职能的可行方法。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拓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并将亚洲价值链的结构纳入分析框架。从研究视角看,现有文献主要检验了人民币作为锚定货币的作用,本文以贸易计价为研究视角,讨论从贸易渠道提升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假设条件看,本文放松了贸易仅符合单一定价范式的假设,并且在传统的PCP和LCP定价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DCP定价范式,研究亚洲区域内贸易符合的定价范式框架。从实证模型看,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将亚洲价值链的结构特征加入分析框架,并区分了贸易产品类别与行业,更加详细地检验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吴筱菲[7](2021)在《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动态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中国股票市场宽度和厚度的增加,两者关联性愈益趋强,其动态溢出效应已经影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在资本流动、信息高频传导下,一个市场价格变动及其幅度迅速扩散到另一市场,两者间溢出效应呈异质性、阶段性、联动性、滞后性等复杂性特征。与2008年次贷危机不同,2018年中美贸易战等政治经济关系变化,不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巨大冲击,而且也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资产价值和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在我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溢出效应趋强的态势下,需要具体研究溢出效应的特征和结构突变位置,分析哪些国内外影响因素会导致结构突变和特征变化,从而进一步警惕和规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有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结构突变是指在未知时间点的突然的、重大的变化,其在各种学科中具有普遍性,虽然发生的概率不高,但造成的一系列后续影响辐射面广而深。金融危机、贸易战、英国脱欧、疫情爆发等都是此类事件的典型代表,金融领域中的“黑天鹅”、“灰犀牛”等不容忽视的大事件往往造成时间序列数据内部的结构突变,而不仅仅是断层和跳跃极值。本文基于结构突变,从三方面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首先,分析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的时变走势中是否含有结构突变,通过搜寻条件相关系数得到结构突变位置,分析由哪些重大经济事件造成影响。由数据本身内生性进行结构突变分段,避免人为分段的主观性和金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通过分析突变前、突变中、突变后的一系列动态溢出过程,可以更加有效地得知宏观或者微观因素会影响汇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结构突变。其次,分析信息溢出效应即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两个层面结合,综合反映金融市场收益和风险的不同含义。基于方差分解的信息溢出指数,系统性度量收益率和波动率两种不同的溢出的方向、强度以及记忆性等特征。最后,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的溢出效应传导路径及主要影响因素,深化认知负面溢出效应蕴含交叉叠加感染的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特别地,结构突变有可能使得市场之间溢出效应的溢出方和接收方角色发生转变。在我国面临突发性危机和金融尾部风险时,期望有益于监管部门能够应对市场结构变化的突发事件,避免诱发系统性风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传导路径及结构突变因素。从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规律归纳动态溢出效应的特征,进一步揭示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形成机理。人民币与股市两者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流量导向模型、存量导向模型和戈登模型等,在此基础上得到四条主要传导渠道,具体为:国际贸易进出口企业(中美贸易战)、国际资本流动(境外资金净流入)、心理预期(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加深)和货币供应量(外汇占款减少)。括号内为中国新常态下会对两者之间溢出效应造成结构突变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在当前错综复杂国内外背景下两者间溢出效应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其中,股票市场跨境资金的流入流出与外汇市场呈现具有前后不同时滞效应的互相引导关系。另外,人民币汇率对于投资者心理预期的正面积极效应大于负面消极情绪和心态,主要是通过渗入宏观经济层面改善整体景气程度预判。第三章从四条传导路径对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进行现状分析,为构建人民币汇率和股票市场实证模型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准备。二、构建时变t-Copula与Bai-Perron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均值溢出效应。选取GJR(1,1)的偏t分布对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对数收益率进行拟合得到边缘参数估计,拟合的残差通过KS检验后,构造时变t-Copula模型得到两者之间的条件相关系数,其动态参数α和β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着。Copula模型能够将金融时间序列不同形态分布的尾部联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聚集性、非对称性造成的限制等。设定最大个数m=5,ε=0.05的步长进行均值结构突变点搜索,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得到两个结构突变点,突变点的位置均发生在2018年6月20日,净均值变化大于0.2;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新增一个点,位置在2018年5月15日。分析三个结构突变点的位置得出,中美贸易战是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结构突变主要影响因素,且其对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双方面均较大影响,产生双重叠加溢出效应。三、构建DCC-GARCH与修正的ICSS结构突变检验法研究波动溢出效应。选取DCC-GARCH(1,1)的t分布对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波动率进行拟合得到两者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满足α+β小于1的假设条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着。其中沪深300股指与恒生指数的DCCα+β最接近1,易受到历史波动和市场变动情况的影响,且具有持续性。将四个指数两两一组形成六组数据进行方差结构突变检验,通过修正的ICSS算法克服了方差是稳定的假设条件,并且避免了金融时间序列的“尖峰厚尾”和波动的聚集性导致的样本扭曲。实证结果表明离岸人民币与沪深300指数的动态相关系数存在2个结构突变点,将样本时间段分为三个子区间;分别是2014.05.05-2015.03.25、2015.03.26-2015.09.11、2015.9.14-2019.12.31。2015年3月到9月,标准差从0.2712上升到0.3851,变化幅度为0.1139。汇改机制为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波动率结构突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化的改革机制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之间的数值差额。四、构建基于方差分解的静动态溢出指数模型研究信息溢出效应。构建VAR(4)阶方差分解的溢出指数,设定200个滚动窗口度量动态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信息溢出值,从总体信息溢出值、单一市场净溢出、成对净溢出等方面完善溢出效应的动态方向性及持续性,通过溢出方(TO)和接受方(FROM)的差值计算得到动态净溢出的特征。为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将设置VAR为2-6阶,预测期设定在5-10天的范围内。实证结果表明,在大小强度上,细分各个市场的收益率溢出效应与波动率溢出存在相反走势的情况,即两者之间收益率相关性不高,不代表两者之间的风险交织感染传递的概率低。在方向持续性上,波动率的溢出效应均为双向交替,即风险的传染者和承受方。需要系统地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层面探求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的动态信息溢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运用均值与方差两种内生结构检验与动态模型相结合来捕捉结构异动。鉴于现有的动态模型思路为得到条件相关系数进行动态溢出效应分析,并未深究条件相关系数的结构性问题。在结构突变点的判别及样本分段上,大多数文章采用主观进行子样本或者区间分段构建模型,避免平稳性问题。收益率层面选择均值结构突变检验,波动率层面选择方差结构突变检验,使得结构突变检验对应的研究对象符合经济学含义。本文根据收益率与波动率的序列特征构建动态实证模型和两种结构突变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内部产生的过程进行结构突变点的搜寻。此外,Bai-Perron突变检验将默认的ε=0.15调整为0.05,提高结构突变点寻找过程的精度,将修正的ICSS算法进行调整,提高运算速度。二、运用时变参数及滚动窗口两种方法来刻画非线性动态关系,提高研究度量的精准度。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条件等限制较多,较少涉及到动态方程和滚动窗口两种方式。在实证模型的选择上,选取时变t-Copula和DCC-GARCH来研究收益率与波动率。Engle提出的条件相关系数可以研究多维变量模型,将常相关系数的假设条件用动态方程替换,可以用来估计大规模的相关系数矩阵,研究不同市场的市场信息时具有良好的计算优势。滚动窗口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指定一个单位长度的窗口,通过不断滚动测量时间序列的统计量达到时变动态。类似于,在量尺上固定窗口大小的滑块,不断滚动得到每个单位的数据和观测值。两种方法均为目前金融领域主流的时变性研究方法,使得本文的动态溢出效应更为全面。三、构建基于方差分解的溢出指数,对比分析四个指数在两个不同经济含义层面。目前大部分文章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未考虑收益率与波动率两个层面,并且仅能够两两一组进行研究,研究仅仅停留在相关系数层面,未能体现出溢出的方向性等特征。采用静态和动态的方法同时研究四个指数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不但包含了总体的溢出程度,还能针对一个指数,分析其他三个指数对其的信息溢入和溢出效应,比较研究分析收益率和波动率。信息溢出指数模型增加了动态方向性转变,反映溢出方和接受方的方向性主导关系,体现出其方向结构性交替转换与重大事件金融事件之间的联系。
宇文源泽[8](2020)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各国经贸联系不断加强。伴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更是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在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贸易伙伴国中,东盟拥有着十分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发展“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双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量逐年上升,人民币开始替代美元在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交易与结算的货币职能,人民币汇率变动成为影响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基于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汇率波动对双边贸易具有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汇率波动的具体作用情况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一方面在于对于汇率对国际贸易影响机制分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于不同地区在发展水平、政策选择上的差异,导致了汇率波动作用效果的不一致。因此,本文聚焦东盟,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与中国-东盟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从理论层面阐释了汇率作用于国际贸易的价格弹性渠道与风险偏好渠道的影响机制。并分别采用汇率水平与GARCH模型所测算的东盟国家货币兑人民币的双边汇率波动率两项指标对这两个作用渠道进行了量化。在此基础上,以2000-2019年东盟同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国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分别构建了中国-东盟出口贸易模型与中国-东盟进口贸易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为了使得分析结果更为契合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与中国-东盟贸易合作进程,本文还选择了2005年汇改、2008年金融危机、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2015年811汇改四个时间节点的经济事件构建虚拟变量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框架下,汇率波动总体来说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呈抑制作用,大幅度的汇率波动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升水或贴水对中国面向东盟出口贸易影响大于进口贸易;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都能有效扩大内生需求,提升双边贸易总额,其中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提升的贡献更大;外商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则主要集中于出口贸易。在所构建的虚拟变量中,两次汇率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市场化程度加强,对中国面向东盟出口贸易的推动效用更明显,对进口贸易作用有限,进口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于国内需求的变化。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平稳发展形成了阻碍,有效防范此类全球性金融风险仍是未来中国-东盟贸易合作所需致力解决的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则具有巨大的政策推动效应,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有显着提升。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本文从自贸区优化升级、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汇率波动风险规避等方面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新[9](2020)在《汇制变革中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及其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汇率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人民币世界地位逐步提升。在中国改革开放向“深水区”前进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在沿着汇率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前行,由单一盯住美元浮动到盯住”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生成机制越发灵活,与之相应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也在不断变革。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对于防控汇率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维护金融稳定,丰富人民币预期机制相关理论,促进货币制度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人民币汇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非市场化的,而包括C-F模型在内的汇率预期理论都是基于市场化汇率的研究理论,如果基于C-F模型等市场化的理论开展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发现相关规律,那么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在逐步提升,我国的货币改革效果开始显现,这也是意义之一。本文通过对预期函数概念的拓展,讨论汇率预期的内涵、形式及其特性,并基于C-F模型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生成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使用代理变量(NDF)和基于调查数据的直接汇率预期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现行人民币汇率(兑美元)预期可以被基本面因素和市场因素解释;预期效果与预期时长(时距)负相关;外推式预期形式的适用性源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的特定周期,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动态分析表明,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地提高,基本面因素对汇率预期的解释力加强。此外,基于预期函数概念可以将预期性质、预期形式和预期特性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方便这一问题的讨论。
丁晋劼[10](2020)在《住房价格、汇率波动与国家金融安全》文中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开启了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住房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此后,虽然政府进行了多轮调控,但住房价格上涨的趋势并未减缓,房地产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在2005年“7.2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也在逐渐升值。住房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速度也日益加快,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深远影响。众所周知,汇率是衡量金融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国家金融安全愈发重要的背景下,住房价格变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路径和程度。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住房价格、汇率和金融安全的相关概念和文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研究住房价格对汇率的传导途径及两者相关性。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住房市场改革引起的价格变化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引发的汇率波动,发现两者的变化趋势存在相关性。接下来,本文运用2005年8月至2019年8月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实证结论,本文从住房市场、资本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理论分析表明,住房市场价格变化能够传导至外汇市场并引起汇率波动;两者具备相关性,在短期内住房价格的上升会促进汇率升值,但长期中房价上升会导致汇率贬值。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住房价格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即住房价格能够引起汇率波动;短期内我国住房价格的上涨会促进人民币汇率升值,长期则会导致贬值;住房价格变化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上升且表现较显着。
二、略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汇率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 ——影响机制及风险联动(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结构安排 |
1.3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关于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2.2 关于汇率对资产价格冲击影响传导路径的研究 |
2.2.1 国际资本流动传导路径 |
2.2.2 货币政策传导路径 |
2.2.3 资产成本收益传导路径 |
2.2.4 投资者心理预期传导路径 |
2.3 关于汇率与资产价格影响关系的研究 |
2.3.1 汇率与股价影响关系的研究 |
2.3.2 汇率与房价影响关系的研究 |
2.4 关于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风险识别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汇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机理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
3.1 汇率与资产价格决定的理论分析 |
3.1.1 汇率决定的基本理论 |
3.1.2 资产价格决定的基本理论 |
3.2 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基本环境分析 |
3.2.1 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
3.2.2 国内外市场环境分析 |
3.3 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分析 |
3.3.1 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
3.3.2 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拆分特征分析 |
3.3.3 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在高阶矩层面的时变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汇率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基于中国现状的实证分析 |
4.1 汇率与资产价格联动的经典理论和新兴视角 |
4.1.1 汇率与资产价格联动的经典理论 |
4.1.2 汇率与资产价格联动的新兴视角 |
4.2 汇率对资产价格冲击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 |
4.2.1 汇率对资产价格冲击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 |
4.2.2 汇率对资产价格冲击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 |
4.3 汇率对资产价格冲击影响传导路径的实证检验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数据说明 |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 汇率冲击对资产价格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
4.4.1 模型构建 |
4.4.2 数据说明 |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汇率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基于国际经验的案例分析 |
5.1 日本经验分析:汇率升值与经济泡沫 |
5.1.1 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历程 |
5.1.2 汇率冲击与资产价格走势 |
5.1.3 经验分析 |
5.2 东南亚经验分析:金融危机与汇率推手 |
5.2.1 汇率的趋势转换与危机的酝酿 |
5.2.2 汇率冲击与危机的爆发 |
5.2.3 经验分析 |
5.3 俄罗斯经验分析:卢布危机与经济衰退 |
5.3.1 经济转型后的卢布汇率改革 |
5.3.2 汇率冲击与经济衰退 |
5.3.3 经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民币汇改可行性分析:基于对资产价格风险溢出的考量 |
6.1 汇率制度的演进、分类与相关理论 |
6.1.1 国际主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 |
6.1.2 现行标准下的汇率制度分类 |
6.1.3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相关理论分析 |
6.2 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探讨 |
6.2.1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现状分析 |
6.2.2 人民币汇率深化改革方案探讨 |
6.3 人民币汇率对资产价格风险溢出的测算 |
6.3.1 建模逻辑 |
6.3.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汇率深化改革层面 |
7.2.2 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层面 |
7.2.3 防控资本市场风险层面 |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致谢 |
(2)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 |
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2.1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
2.1.1 国际资本流动 |
2.1.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分类 |
2.1.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测算 |
2.1.4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 |
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概念 |
2.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 |
2.2.2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
2.2.3 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概述 |
2.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 |
2.3.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3.2 “三元悖论” |
2.3.3 米德冲突 |
2.3.4 DSGE模型 |
2.4 小结 |
3 基于汇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影响研究 |
3.1 汇率市场化现状 |
3.1.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史 |
3.1.2 我国汇率市场化现状 |
3.2 汇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国际短期资本 |
3.2.1 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现状 |
3.2.2 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项目构成 |
3.2.3 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流出我国的原因 |
3.2.4 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
3.2.5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渠道 |
3.3 小结 |
4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数据处理 |
4.2 模型构建 |
4.2.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构建 |
4.2.2 参数校准与估计 |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平稳性检验 |
4.3.3 VAR模型的建立 |
4.3.4 Granger因果检验 |
4.3.5 协整检验 |
4.3.6 脉冲响应与模拟分析 |
4.3.7 方差分解 |
4.4 小结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 |
5.2.2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5.2.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参考文献 |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汇率传递的理论研究 |
1.2.2 汇率传递的实证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汇率影响进口商品价格的理论回顾 |
2.1 汇率传递相关概念界定 |
2.2 汇率传递的模型分析 |
2.3 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分析 |
2.3.1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2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机制分析 |
2.4 汇率非对称性传递理论分析 |
2.4.1 传递形式上的非对称性 |
2.4.2 传递渠道上的非对称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币汇率与进口商品价格波动的描述性分析 |
3.1 人民币汇率变动分析 |
3.1.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程梳理 |
3.1.2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化趋势 |
3.2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分析 |
3.3 人民币汇率与进口商品价格相关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币汇率进口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4.2 拔靴滚动因果方法简介 |
4.3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
4.3.3 全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
4.3.4 参数稳定性检验 |
4.3.5 分样本滚动窗口因果关系检验 |
4.3.6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最优货币区理论 |
2.1.2 货币替代理论 |
2.1.3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货币锚的概念及特性 |
2.2.2 货币锚效应测度的实证方法 |
2.2.3 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 |
2.2.4 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 |
3.1 货币锚的演进历程 |
3.1.1 金本位时期:黄金锚 |
3.1.2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美元锚 |
3.1.3 牙买加体系时期: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锚 |
3.2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 |
3.2.1 经济实力的显着增强 |
3.2.2 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深化 |
3.2.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
3.2.4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 |
3.3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外部机遇 |
3.3.1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
3.3.2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多元化调整 |
3.3.3 “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新格局 |
3.4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制约因素 |
3.4.1 资本账户的不完全开放 |
3.4.2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
3.4.3 美元强大的计价货币惯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测度 |
4.1 基础分析框架 |
4.1.1 模型的设定 |
4.1.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模型的扩展与改进 |
4.2.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辅助回归 |
4.2.2 样本区间的划分:基于Bai-Perron方法的多重结构突变检验 |
4.2.3 回归方法的选择:似不相关模型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平稳性检验及结果说明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
5.1 “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锚效应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
5.1.1 政府合作渠道 |
5.1.2 贸易渠道 |
5.1.3 投资渠道 |
5.1.4 金融渠道 |
5.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
5.2.1 变量及数据来源 |
5.2.2 模型设定及回归方法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基础回归结果 |
5.3.2 稳健性检验 |
5.3.3 进一步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基础 |
6.1.1 贸易和投资的合作现状 |
6.1.2 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潜力 |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进展 |
6.2.1 货币合作的初步成果 |
6.2.2 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 |
6.2.3 资本市场合作的有益尝试 |
6.2.4 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突破进展 |
6.3 基于OCA指数的区域货币合作潜力分析:以东盟为例 |
6.3.1 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背景 |
6.3.2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区域货币合作推动欧元国际化的经验借鉴 |
6.4.1 欧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
6.4.2 欧元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策建议 |
7.1 继续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的货币锚地位 |
7.1.1 在政府合作层面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7.1.2 在贸易和投资层面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
7.1.3 在金融层面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 |
7.2 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
7.2.1 东盟区域: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 |
7.2.2 其他区域:夯实经济合作基础 |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基于风险规避理论的研究 |
2.1.2 基于生产柔性理论的研究 |
2.1.3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 |
2.1.4 实证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
2.2.2 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汇率波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现状及异质性分析 |
3.1 我国汇率制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迁过程和现状 |
3.1.1 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3.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异质性分析 |
3.2.1 我国汇率制度变迁分析 |
3.2.2 投向国家异质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变量设置 |
4.1.3 模型设置 |
4.2 汇率波动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分析 |
4.2.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
4.2.2 基准回归分析结果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 |
4.3.2 克服内生性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异质性分析 |
5.1 不同汇率制度的异质性分析 |
5.1.1 2005年-2015年汇率制度影响分析 |
5.1.2 2016年-2019年汇率制度影响分析 |
5.2 不同投向国家的异质性分析 |
5.2.1 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投向发达国家的回归分析 |
5.2.2 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回归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基于贸易计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研究 |
一、国际货币相关研究 |
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
三、基于贸易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贸易计价与定价范式 |
一、贸易定价范式的理论基础 |
二、相关理论模型框架 |
第三节 贸易计价与汇率变动 |
一、贸易与全球价值链 |
二、贸易与汇率变动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典型事实:人民币影响力与亚洲价值链结构 |
第一节 国际货币影响力测度 |
一、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
二、人民币影响力的测度框架 |
三、贸易计价视角的人民币影响力 |
第二节 亚洲价值链结构特征 |
一、亚洲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 |
二、中国在亚洲价值链的位置 |
第三节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与中国的国际贸易 |
一、人民币使用与中国贸易份额的错配 |
二、基于贸易计价的人民币区域化潜力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贸易计价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贸易计价的机制 |
一、贸易定价范式的判别方法 |
二、贸易定价范式与亚洲价值链结构 |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计价模型 |
一、理论模型推导 |
二、理论模型的动态分析 |
第三节 人民币贸易计价的相关推论 |
一、推论Ⅰ:亚洲地区汇率变动的特征 |
二、推论Ⅱ:人民币汇率传递的特点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亚洲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的汇率联动性研究 |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的汇率非对称变动 |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汇率传递与汇率弹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基准模型 |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扩展模型 |
一、实证模型与数据描述 |
二、实证结果分析:分产品类别 |
三、实证结果分析:分行业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一、贸易数据的形式 |
二、稳健性检验结果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附录 Ⅰ:理论模型公式整理与对数线性化计算 |
一、理论模型均衡公式整理 |
二、对数线性化计算过程 |
附录 Ⅱ:Dynare代码 |
一、PCP定价范式 |
二、LCP定价范式 |
附录 Ⅲ:亚洲价值链的典型事实补充 |
一、亚洲价值链国家贸易结构的详细分析 |
二、全部行业的贸易网络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动态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创新点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结构突变相关文献综述 |
1.3.2 溢出效应相关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理论研究 |
2.1 结构突变理论 |
2.1.1 结构突变的分类 |
2.1.2 结构突变参数估计方法 |
2.1.3 结构突变检测方法 |
2.2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经典理论 |
2.2.1 流量导向模型 |
2.2.2 存量导向模型理论 |
2.2.3 戈登模型 |
2.3 溢出效应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
2.3.1 溢出效应的含义 |
2.3.2 溢出效应的特征 |
2.3.3 溢出效应的形成机理 |
2.4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
2.4.1 以国际贸易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
2.4.2 以国际资本流动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
2.4.3 以心理预期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
2.4.4 以货币供应量为渠道的传导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现状分析 |
3.1 人民币汇率的现状分析 |
3.1.1 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发展 |
3.1.2 人民币汇率监管政策 |
3.1.3 人民币汇率间的动态溢出效应分析 |
3.2 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 |
3.2.1 股票市场市场化发展 |
3.2.2 股票市场监管措施 |
3.2.3 股票市场间的动态溢出效应分析 |
3.3 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动态溢出效应分析 |
3.3.1 国际贸易影响因素 |
3.3.2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 |
3.3.3 心理预期影响因素 |
3.3.4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均值结构突变下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动态溢出效应 |
4.1 均值溢出模型与方法 |
4.1.1 时变t-Copula模型 |
4.1.2 Bai-Perron均值结构突变检验 |
4.2 样本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4.2.2 描述性统计 |
4.3 边缘参数估计 |
4.4 t-Copula动态均值溢出效应 |
4.5 Bai-Perron均值溢出结构突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差结构突变下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动态溢出效应 |
5.1 波动溢出的模型与方法 |
5.1.1 DCC-GARCH模型 |
5.1.2 修正的ICSS算法 |
5.2 样本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5.2.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5.2.2 描述性统计 |
5.3 DCC-GARCH动态波动溢出效应 |
5.4 修正ICSS算法波动溢出结构突变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溢出指数下人民币汇率与股市的动态溢出效应 |
6.1 信息溢出指数模型及样本选取 |
6.1.1 静态溢出指数表 |
6.1.2 动态溢出指数模型 |
6.1.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6.2 静态信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6.2.1 静态收益率信息溢出效应 |
6.2.2 静态波动率信息溢出效应 |
6.3 动态信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
6.3.1 总信息溢出效应 |
6.3.2 单个市场净信息溢出效应 |
6.3.3 成对净信息溢出效应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
(8)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汇率波动对双边贸易的非中性观点 |
1.2.2 汇率波动对双边贸易的中性观点 |
1.2.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4.1 对比分析法 |
1.4.2 实证分析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与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概述 |
2.1 国际汇率制度与人民币汇率制度 |
2.1.1 国际汇率制度概述 |
2.1.2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
2.1.3 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双边贸易关系概述 |
2.2 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概述 |
2.2.1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现状 |
2.2.2 中国-东盟贸易特征 |
2.2.3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前景 |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机制 |
3.1 价格弹性渠道的影响机制分析 |
3.2 风险偏好渠道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3 汇率波动率的测算 |
4.4 实证分析及检验 |
4.4.1 单位根检验 |
4.4.2 协整检验 |
4.4.3 面板回归形式确定 |
4.4.4 回归结果 |
4.4.5 回归结果分析 |
4.4.6 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汇制变革中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及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人民币汇率预期文献综述 |
2.1 汇率的定义与分类 |
2.2 预期因素在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发展 |
2.3 汇率预期的理性与非理性 |
2.4 汇率预期的异质性 |
2.5 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理论 |
2.6 关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研究文献 |
2.7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3 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的理论分析 |
3.1 预期理论的基本分析 |
3.2 C-F模型分析 |
3.3 预期形式的选择 |
3.4 人民币汇率预期模型推导 |
4 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定义与数据预处理 |
4.2 人民币汇率基本面预期分析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参数估计 |
4.2.3 稳健性检验 |
4.3 人民币汇率市场预期分析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参数估计 |
4.3.3 稳健性检验 |
4.4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C-F模型分析 |
4.5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研究结论 |
5.2 加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10)住房价格、汇率波动与国家金融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住房价格 |
2.1.2 汇率 |
2.1.3 金融安全 |
2.2 文献综述 |
2.2.1 住房价格与汇率波动的文献综述 |
2.2.2 汇率波动与金融安全的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评论 |
第3章 住房价格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
3.1 相关理论 |
3.1.1 购买力平价理论 |
3.1.2 住房合理价格 |
3.1.3 国际资本流动 |
3.2 模型构建 |
3.2.1 本国住房市场 |
3.2.2 外汇市场 |
3.2.3 构建方程 |
3.3 小结 |
第4章 中国住房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程 |
4.1 中国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 |
4.1.1 第一轮发展周期(1998年-2007年) |
4.1.2 第二轮发展周期(2008年-2013年) |
4.1.3 第三轮发展周期(2014年以后) |
4.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
4.2.1 改革开放之初至1993年 |
4.2.2 1994年汇率双轨制并轨 |
4.2.3 2005年“7.21汇改” |
4.2.4 2015年“8.11汇改” |
第5章 住房价格对汇率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 实证分析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4 脉冲响应函数 |
5.2.5 方差分解 |
5.3 实证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立长效有序的住房市场调控体系 |
6.2.2 拓宽投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
6.2.3 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导与监管 |
6.2.4 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加汇率制度弹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略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汇率冲击与资产价格波动 ——影响机制及风险联动[D]. 孙文轩. 吉林大学, 2021
- [2]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 范宗平. 浙江大学, 2021(09)
-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D]. 潘雨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D]. 蔡琬琳. 吉林大学, 2021(02)
- [5]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鹏宇. 兰州大学, 2021(02)
- [6]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基于贸易计价视角[D]. 李颖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间动态溢出效应研究[D]. 吴筱菲. 东华大学, 2021(01)
- [8]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研究[D]. 宇文源泽. 广西大学, 2020(07)
- [9]汇制变革中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机制及其特征研究[D]. 张新. 浙江大学, 2020(02)
- [10]住房价格、汇率波动与国家金融安全[D]. 丁晋劼.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