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频振式杀虫灯在生态农业控害技术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赵景,蔡万伦,沈栎阳,朱宏远,蒲雷,谢美琦,邹玉兰,华红霞[1](2022)在《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绿色低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推广和应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分别从生态调控技术、农艺栽培措施、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和应急精准化学防治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生态工程控制技术、扇吸式诱虫灯和适用于稻田的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为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区域性和特色性的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将进一步发挥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农药减量使用和水稻绿色生产中的作用。
姜文凤[2](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王克臻[3](2021)在《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种,在南方竹产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竹林经营重利用开发,轻管理保护,竹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竹林害虫日益猖獗,成为制约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雷竹林害虫,本试验选用6种不同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试验,光源分别为3种紫外光波长365 nm(A号灯)、380 nm(B号灯)、395 nm(C号灯)和3种可见光波长420 nm(D号灯)、460 nm(E号灯)、520 nm(F号灯),以期明确雷竹林灯诱昆虫种类及组成,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确定不同光源对雷竹林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研究主要害虫的上灯节律,探究雷竹林中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科学使用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共灯诱92天,所诱昆虫杀虫灯诱集的昆虫涉及11目53科120种,总诱虫量76314头,鉴定到种的24399头。从各目灯诱总诱虫量来看,试验期间灯诱昆虫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半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次之,直翅目、螳螂目、脉翅目、广翅目、蜻蜓目和等翅目昆虫数量相对较少。灯诱主要竹笋害虫共4种,包括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淡竹笋夜蛾Kumasia kumaso、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沟胸重脊叩甲Chiagosnius sulcicollis;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共6种,包括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竹金黄镰翅野螟Circobotys aurealis、黄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eumormorphalis、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和华竹毒蛾Pantana sinica;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共2种,竹卵圆蝽Hippotiscus dorsali、竹宽缘伊蝽Aeneria pinchii。2.4种灯诱主要竹笋害虫的高峰期分布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6种灯诱主要竹叶害虫,其高峰期有较大重叠,均在7月份;2种灯诱主要竹枝竿害虫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7月中下旬。综上所述,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雷竹林主要害虫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防治害虫最关键的时期。3.竹织叶野螟、赭翅双叉端环野螟在昼夜节律观察中的上灯高峰期相近,其上灯高峰期在20:00-22:00有较大重叠,两色绿刺蛾在00:00-02:00诱虫量最多。因此,对于这3种害虫在对应时间段开灯防治,具有较高的诱虫效率,同时达到节约防治成本,是开灯诱杀的最佳时间段。4.6种波长的频振式杀虫灯中,使用395nm(C号灯)防治雷竹林主要害虫效果最好,该灯不仅对筛胸梳爪叩甲、沟胸重脊叩甲等鞘翅目害虫和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而且对鳞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综合防治能力较强。此外,365 nm(A号灯)对竹林鳞翅目害虫诱杀效果最好,适用于竹笋夜蛾、竹织叶野螟、二色绿刺蛾等鳞翅目害虫为害严重的竹林。520 nm(F号灯)对膜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最好,同时对半翅目害虫也有一定的诱杀效果,适用于膜翅目及竹卵圆蝽、黑竹缘蝽等半翅目为害严重的竹林。
韩海亮,章金明,刘敏,赵福成,王桂跃,吕要斌[4](2020)在《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着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着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着。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着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着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着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张浩[5](2020)在《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农药防治是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将"激健"助剂用于水稻田的虫害防治中,测试它对农药药效的提升效果;另一方面对频振式杀虫灯的杀虫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其降低病虫害危害率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农药减量50%的情况下,"激健"助剂能明显提升农药的防治效果;频振式杀虫灯将水稻病害降低了0. 5%~1. 2%。此次研究验证了"激健"助剂在提升农药药效上的有效性,以及频振式杀虫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有效性。
唐明丽[6](2020)在《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可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应用中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共同发展。而植物保护新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发展中应用的重要技术,在生态农业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从生态农业入手,对其理念进行阐述,并分析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
刘红菊,张正洪,陈爱芳,普智萍,孙雷,杨志远[7](2020)在《太阳能杀虫灯水稻田间试验使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为了客观评价自动清虫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诱杀效果,开展了比昂自动清虫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与普通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比昂自动清虫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控效果优于普通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
陆漫[8](2020)在《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龙果是近年来崛起势头猛烈的一种热带水果。2019年,南宁市火龙果种植面积约9667ha,产量约150,000t。南宁市是广西最大火龙果生产基地,良庆区在南宁市重点推进火龙果生产进程中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增,病虫害问题持续存在且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十分迫切。本文对良庆区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种植户基本情况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良庆区乃至广西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良庆区火龙果产区,主要以“公司+生产种植基地+农户”、“公司+生产种植基地”和“生产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三种种植模式带动发展火龙果生产,辖区内所有大规模生产经营者和大部分火龙果种植户(合作社)在对火龙果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以生态调控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调控应用上,采用设施化栽培和梯带水土保持、淋灌、滴灌等技术,同时注重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毒苗木、栽培管理等措施;在物理防治应用上,使用振频式杀虫灯、诱捕器、黄板和白色尼龙网防虫袋等技术产品。2019年,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面积累计达3255ha,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3次/年,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良庆区火龙果产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经营者(种植户)存在绿色防控意识不强、选种更新引进盲目、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经营规模发展局限等问题;政府部门推广不明显,合理布局规划缺乏、激励政策目录不全、监管体系有待加强等现象需改善;社会市场供应不足,存在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矛盾,使得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距离全面推广的任务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对策:(1)深入宣传引导,增强绿色防控意识;(2)合理布局规划,扩大绿色防控辐射面;(3)推广高产栽培,提高绿色防控水平;(4)发展规模经营,加快绿色防控应用;(5)统筹政策支持,确保绿色防控落地;(6)严格责任管理,保障绿色防控资源;(7)创新技术集成,发挥绿色防控成效。本文还就如何建立绿色防控长效机制、如何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唐兆旭[9](2020)在《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茶产业的发展想要突破第一产业限制,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茶博园是推动这一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害虫防治是制约这一载体发展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我国茶叶生产中害虫防治都严重依赖化学农药,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过高,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使我国茶叶出口面临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阻碍。茶叶绿色生产是减少茶叶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实现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茶叶绿色生产的关键是依靠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虫害。本研究在江苏茶博园生态防治大框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诱虫灯与粘虫板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杀虫灯在我们构建的5个指标中,对夜蛾类、茶尺蠖和叶甲类防治效果最好;粘虫色板叶蝉类和蓟马类最好;实施诱虫灯和粘虫板与其它绿色防控配套,可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1.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茶园害虫效果(1)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在构建的5个指标中,4个指标排序前列。2018年和2019年单个诱虫灯诱杀年虫口总量分别为2812只和2460只,占总诱虫量分别为38.31%和40.08%;诱杀效果稳定性为3个月,分别是8、9和10月份,同比下降率依次为6.80%、7.45%和6.40%;诱虫持效夜蛾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诱杀潜能排序第一,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1.86、0.52和0.10。(2)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在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茶尺蠖有3个指标榜上有名。诱杀效果稳定期为2个月(5和6月);持续效应指标中,茶尺蠖出现在5月到6月两个连续月份,同比下降率为31.63%和52.63%;诱杀潜能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0.19、1.00和0.29。(3)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叶甲类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名列前列。单个诱虫灯诱杀年总量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506只和1127只,占总诱虫量18.36%和20.51%,在诱杀年指标中排列第二;诱虫持效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2.粘虫色板防治茶园害虫效果粘虫板防治效果以叶蝉类(42.80%)和蓟马类(42.29%)最好,粉虱类次之,防效为30.97%。同时粘虫板对天敌数量有一定影响。3.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对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对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和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单位面积纯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前者每亩产值相较后者可增加1250元,同时前者每亩可综合节约用工日1.15个,综合节约用工率为29.46%,此外前者综合投入成本较后者减少95元/亩,最终计算得出单位面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较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综合纯收益可增加1345元/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茶园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本研究结果为茶博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和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傲雪[10](2019)在《绿色防控技术对稻飞虱和天敌的影响及亚致死剂量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稻飞虱是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黑肩绿盲蝽、稻田蜘蛛是稻飞虱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杀虫剂防治害虫的同时,可能对有益天敌造成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为了保护天敌和生态环境,减少化学防控带来的弊端,本文研究了绿色防控技术对稻田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水稻害虫的主要策略,而吡蚜酮作为绿色防控技术中的良好药剂,之前的研究发现,其亚致死浓度处理可刺激黑肩绿盲蝽生殖。然而,吡蚜酮刺激产生的后代个体的捕食能力、生殖力等是否有变化,尚不清楚。本文还研究了亚致死浓度吡蚜酮(LC20)对黑肩绿盲蝽子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宜兴主要水稻种植区,研究了绿色防控处理(采用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杀、生物农药)对水稻田的稻飞虱及其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的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常规农民自防田(喷施吡蚜酮、烯啶虫胺防虫)为对照。结果表明,相较常规防治,绿色防控田块9月7日调查结果显示褐飞虱数量(18.67±1.33头/百穴)较对照(13.33±1.33头/百穴)高40.01%;白背飞虱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两种处理田块蜘蛛数量无显着差异;9月14日、9月22日数据显示试验田黑肩绿盲蝽数量显着小于对照田。可见,在稻飞虱发生偏轻的情况下,绿色防控技术可将稻飞虱控制在合理的经济阈值。此前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的吡蚜酮可以刺激黑肩绿盲蝽生殖。调查后期,对照田(吡蚜酮+烯啶虫胺处理)的黑肩绿盲蝽数量反而较绿色防控田块高,可能是吡蚜酮刺激黑肩绿盲蝽生殖所致,这一推测待更多实验证实。(2)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处理黑肩绿盲蝽3龄若虫,测定吡蚜酮亚致死浓度LC20刺激亲本生殖后孵化出的黑肩绿盲蝽子代(F1代)寄主定向行为、捕食量、繁殖力和成虫寿命的各项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F1代黑肩绿盲蝽能够辨别健康水稻植株和褐飞虱危害水稻植株释放的挥发物。随着褐飞虱若虫密度的增加,F,代黑肩绿盲蝽成虫的捕食量增加,当褐飞虱若虫的密度为50头/杯时,吡蚜酮亚致死浓度处理(♀pymetrozine×♂pymetrozine)F1代黑肩绿盲蝽的捕食量较仅处理雌虫(♀pymetrozine×♂control)以及对照(♀control×♂control)分别提高了 20.4%、28.9%。吡蚜酮亚致死浓度处理未影响F1代黑肩绿盲蝽Vg相对表达量、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因此,亚致死浓度吡蚜酮刺激黑肩绿盲蝽生殖产生的后代捕食能力提高、生殖能力无显着变化,可以将吡蚜酮与黑肩绿盲蝽协同用于增强稻飞虱的防控效果。
二、频振式杀虫灯在生态农业控害技术中的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振式杀虫灯在生态农业控害技术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调控技术 |
1.1 抗虫水稻品种的培育与利用 |
1.2 稻田系统中天敌支持植物的选择与布局 |
1)越冬期生境管理。 |
2)非稻田生境的利用及田埂植物选择。 |
3)显花植物的配置。 |
1.3 基于推拉策略的控制技术 |
2 农艺栽培措施 |
2.1 稻田残茬处理和耕灌 |
2.2 调整播期 |
2.3 合理水肥管理达到水稻健身栽培 |
3 物理防控技术 |
3.1 物理隔离育秧 |
3.2 基于趋光性的诱杀技术 |
4 生物防治 |
4.1 天敌昆虫的工厂化培育和释放 |
4.2 基于化学生态学的性诱剂和食诱剂防治技术 |
4.3 生物农药的利用 |
4.4 稻田综合种养系统对害虫的生物控制 |
5 应急性精准化学防治 |
5.1 控制用药次数 |
5.2 低毒高效对靶农药选择使用 |
5.3 精准减量施药技术 |
6 展 望 |
(2)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生产概况 |
1.1.1 生姜概况 |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
1.2.2 玉米螟 |
1.2.3 甜菜夜蛾 |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
1.3.3.2 性诱剂防治 |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主要害虫调查 |
2.3.1 地上害虫调查 |
2.3.2 地下害虫调查 |
2.3.3 天敌调查 |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4.2 试验设计 |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
2.5.2 防治效果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
4 讨论 |
4.1 姜田害虫动态 |
4.2 绿色防控技术 |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
4.2.3 性诱剂防治 |
4.2.4 生物农药防治 |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雷竹研究现状 |
1.1.1 雷竹产业发展概述 |
1.1.2 雷竹的应用价值 |
1.1.3 雷竹林害虫为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
1.2 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1.2.1 昆虫趋光性机理研究 |
1.2.2 频振式杀虫灯工作原理及特点 |
1.2.3 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现状 |
1.3 昆虫昼夜节律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揭示雷竹昆虫群落结构 |
1.4.2 探究雷竹林主要害虫的消长动态及上灯节律 |
1.4.3 筛选对雷竹林效果较好的光源 |
2 雷竹林灯诱昆虫类群及种类数量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雷竹林灯诱鳞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2 雷竹林灯诱鞘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3 雷竹林灯诱半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4 雷竹林灯诱膜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5 雷竹林灯诱双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6 雷竹林灯诱直翅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2.7 雷竹林灯诱其他目昆虫种类及数量 |
2.3 小结与讨论 |
3 雷竹林主要灯诱昆虫消长动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雷竹林竹笋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
3.2.2 雷竹林竹叶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
3.2.3 雷竹林竹枝竿害虫灯下消长动态 |
3.2.4 雷竹林天敌昆虫灯下消长动态 |
3.3 小结与讨论 |
4 三种灯诱主要鳞翅目昆虫上灯节律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昼夜节律观测 |
4.2.2 赭翅双叉端环野螟Eumorphobotys obscuralis昼夜节律观测 |
4.2.3 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昼夜节律观测 |
4.3 小结与讨论 |
5 六种波长频振式杀虫灯对各类群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1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鞘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2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鳞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3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半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4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膜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5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双翅目昆虫灯诱效果比较 |
5.2.6 六种波长杀虫灯对雷竹林害虫诱集效果综合评价 |
5.3 小结与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与讨论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调查 |
1.2.2 扇吸式杀虫灯控制范围的测定 |
1.2.3 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防控效果的测定 |
1.2.4 扇吸式杀虫灯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诱虫谱 |
2.2 扇吸式杀虫灯控制范围 |
2.3 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 |
2.4 扇吸式杀虫灯对鲜食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的影响 |
2.4.1 田间节肢动物类群及功能群 |
2.4.2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
2.4.3 节肢动物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 |
2.4.4 节肢动物群落均匀性指数 |
2.4.5 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 |
3 讨论 |
(5)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设计 |
1.1“激健”助剂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试验 |
1.2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试验 |
2 防治效果分析 |
2.2 频振式杀虫灯 |
3 结论 |
(6)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农业理念 |
2 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
3 生态农业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
3.1 诱杀技术的应用 |
3.1.1 杀虫灯技术 |
3.1.2 黄板 |
3.1.3 潜所诱杀 |
3.1.4 性诱剂技术 |
3.2 防虫网覆盖技术的应用 |
3.3 高温、微波、高频和辐射处理 |
3.4 数据库技术应用 |
4 结语 |
(7)太阳能杀虫灯水稻田间试验使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杀虫灯 |
1.2 试验作物与对象 |
1.3 试验位置及种植情况 |
1.4 试验设计与安排 |
1.5 调查时间及方法 |
2 田间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两种杀虫灯诱杀水稻主要害虫比较 |
2.2 两种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控效果 |
3 综合评价 |
4 问题与建议 |
(8)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 |
1.3 国内外火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火龙果病虫害概况 |
1.3.2 火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4 良庆区的自然资源及农业生产概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归纳 |
2.2 调查方式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良庆区火龙果种植户的基本情况 |
3.1.1 年龄构成 |
3.1.2 受教育程度 |
3.1.3 种植年限 |
3.1.4 种植面积 |
3.1.5 兼业情况 |
3.1.6 合作社成员情况 |
3.2 良庆区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 |
3.2.1 种植历史和规模 |
3.2.2 种植品种及分布 |
3.2.3 苗木来源 |
3.2.4 栽培模式 |
3.2.5 管理情况 |
3.2.6 组织化情况 |
3.2.7 精深加工情况 |
3.2.8 销售情况 |
3.2.9 政策扶持情况 |
3.3 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 |
3.3.1 园区建设情况 |
3.3.2 无病毒苗木应用情况 |
3.3.3 病虫害发生情况 |
3.3.4 农药使用情况 |
3.3.5 获取农资信息情况 |
3.3.6 资金投入情况 |
3.3.7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情况 |
3.3.8 获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信息渠道情况 |
3.3.9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情况 |
3.3.10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 |
3.3.11 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满意度 |
3.3.12 培训情况 |
3.3.13 政府农业部门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参与情况 |
3.4 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效益分析 |
3.4.1 经济效益 |
3.4.2 社会效益 |
3.4.3 生态效益 |
3.5 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3.5.1 绿色防控意识不强 |
3.5.2 选种更新引进盲目 |
3.5.3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 |
3.5.4 经营规模发展局限 |
3.5.5 政府激励政策缺乏 |
3.5.6 监管体系不健全 |
3.5.7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
3.6 对策 |
3.6.1 深入宣传引导,增强绿色防控意识 |
3.6.2 合理布局规划,扩大绿色防控辐射面 |
3.6.3 推广高产栽培,提高绿色防控水平 |
3.6.4 发展规模经营,加快绿色防控应用 |
3.6.5 统筹政策支持,确保绿色防控落地 |
3.6.6 严格责任管理,保障绿色防控资源 |
3.6.7 创新技术集成,发挥绿色防控成效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如何建立绿色防控长效机制 |
4.1.2 如何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 |
4.2 结论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良庆区小规模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绿色防控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9)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茶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 |
1.1.2 茶园害虫与绿色防控 |
1.1.3 茶叶的红海产业转变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
1.2.2 物理防治技术 |
1.2.3 生物防治技术 |
1.3 国内茶博园发展概况 |
1.3.1 休闲农业与茶博园 |
1.3.2 诱虫灯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
1.3.3 粘虫板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文章组织结构 |
第2章 诱虫灯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地点与样方设计 |
2.1.3 试验地背景 |
2.1.4 调查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杀虫灯对夜蛾和叶甲类控害明显 |
2.2.2 杀虫灯对夜蛾、茶尺蠖和其他害虫诱杀效果比较稳定 |
2.2.3 杀虫灯对毒蛾、茶尺蠖和蓑蛾年持续效应好 |
2.2.4 杀虫效果月增长量趋势分析 |
2.2.5 杀虫效果月增长率趋势分析 |
2.2.6 对天敌益虫(寄生蜂、瓢虫等)的杀伤力较小 |
2.3 讨论 |
2.3.1 杀虫灯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 |
2.3.2 杀虫灯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 |
2.3.3 杀虫灯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 |
第3章 粘虫板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试验设计 |
3.1.4 调查方法 |
3.1.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色板防治对天敌数量造成一定影响 |
3.2.2 诱虫效果分析 |
3.2.3 田间防治效果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绿色防控技术对茶博园经济效益影响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统计数据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
4.2.2 茶园单位面积投入用工量比较分析 |
4.2.3 茶园单位面积物资投入比较分析 |
4.2.4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纯收益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
5.2.2 击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绿色防控技术对稻飞虱和天敌的影响及亚致死剂量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绿色防控技术 |
1.1 概念 |
1.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技术 |
1.2.1 农业防治措施 |
1.2.2 生物防治措施 |
1.2.3 物理防治措施 |
1.2.4 化学防治措施 |
1.3 其他作物系统中的绿色防控技术 |
1.4 小结 |
2 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
2.1 概况 |
2.2 对天敌昆虫当代的影响 |
2.2.1 对生殖力的影响 |
2.2.2 对行为的影响 |
2.2.3 对生长发育及成虫寿命的影响 |
2.3 对天敌昆虫子代的影响 |
2.3.1 对生殖力的影响 |
2.3.2 对行为的影响 |
2.3.3 对生长发育及寿命的影响 |
2.4 小结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绿色防控技术对稻飞虱及其天敌昆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对稻飞虱的影响 |
3.1.1 对灰飞虱的影响 |
3.1.2 对褐飞虱的影响 |
3.1.3 对白背飞虱的影响 |
3.2 对稻飞虱天敌昆虫的影响 |
3.2.1 对蜘蛛的影响 |
3.2.2 对黑肩绿盲蝽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亚致死浓度吡蚜酮处理对黑肩绿盲蝽子代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试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若虫的毒力测定 |
2.2.2 药膜法处理 |
2.2.3 吡蚜酮处理对F_1代黑肩绿盲蝽寄主植物搜寻行为的影响 |
2.2.4 吡蚜酮处理对F_1代黑肩绿盲蝽捕食量的影响 |
2.2.5 生殖力和成虫寿命的测定 |
2.2.6 吡蚜酮处理对F_1代黑肩绿盲蝽Vg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2.2.6.1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2.2.6.2 反转录cDNA |
2.2.6.3 荧光定量实时PCR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吡蚜酮处理对F_1代黑肩绿盲蝽寄主植物搜寻行为的影响 |
3.2 吡蚜酮处理对F_1代黑肩绿盲蝽捕食量的影响 |
3.3 吡蚜酮处理对F_1代黑肩绿盲蝽生殖的影响 |
3.3.1 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寿命的影响 |
3.3.2 对黑肩绿盲蝽产卵前期的影响 |
3.3.3 对黑肩绿盲蝽总产卵量的影响 |
3.3.4 对黑肩绿盲蝽卵孵化率的影响 |
3.3.5 对黑肩绿盲蝽Vg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频振式杀虫灯在生态农业控害技术中的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赵景,蔡万伦,沈栎阳,朱宏远,蒲雷,谢美琦,邹玉兰,华红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姜文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在雷竹林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克臻.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4]扇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韩海亮,章金明,刘敏,赵福成,王桂跃,吕要斌.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6)
- [5]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J]. 张浩. 农业工程, 2020(10)
- [6]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分析[J]. 唐明丽. 南方农业, 2020(29)
- [7]太阳能杀虫灯水稻田间试验使用效果评价[J]. 刘红菊,张正洪,陈爱芳,普智萍,孙雷,杨志远.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4)
- [8]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 陆漫. 广西大学, 2020(07)
- [9]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D]. 唐兆旭.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10]绿色防控技术对稻飞虱和天敌的影响及亚致死剂量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的评价[D]. 张傲雪. 扬州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