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加快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方媛琳[3](2019)在《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线性代数是学习工程测量专业必修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而课程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教育等问题。本文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我院目前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学科能力迁移不足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我院的线性代数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也是导致学生线性代数学科能力迁移应用困难的主要成因:第一,我院学生基础薄弱,差异大,缺乏实践机会。高职院校的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二,课程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实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与高职学生专业的契合不足,与专业课程背景融合不深入,没有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没有体现线性代数在专业中的迁移应用。第三,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有待提高。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系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太单一,对测量专业背景和知识了解不深。第四,作业布置、教学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层次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上四点是影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了基于为专业服务的改革原则和途径,整理了线性代数在测量专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得出了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并给出了两个教学案例。本文最后就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实现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专业的融合,强化线性代数为测量专业服务的工具性作用。
张王勇[4](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认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贾菲[5](2018)在《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中国高职教育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中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酒钢集团公司企业办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建校于1978年,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酒钢集团在资金、学生就业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近年来,钢铁产能过剩及经济持续低迷,酒钢集团效益日益下滑以及受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影响,酒钢对学校毕业生的招聘政策不断变化且不稳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致使学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同时,受国企改革影响,要求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届时,学校生存及发展之路会更加艰辛。本文从上述的背景可以得出,把营销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营销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SWOT分析等为工具,针对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现状、学院的内部环境以及学院的外部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考虑到目前高职教育、经济的发展形势,从市场需求、行业竞争以及学院自身办学能力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出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深入分析并有效制定学院发展的营销战略。
左然健[6](2018)在《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教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某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当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正面对多方面问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中职教育当前培养的学生专业水平距离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学仍存在定位不准确、内容缺乏特色、教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教学发展的影响,对笔者所在职的职业院校进行深入研究。从教学资源的分配,竞赛保障机制的建立,教学与竞赛的互相作用,以及师生对竞赛的认识入手,分析总结了职业院校中发展竞赛过程中给教学带来的阻碍,如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赛教结合度低、教师积极性降低等。并通过访谈调研,提出了三点可行的策略,分别是健全资源体系、完善备赛机制、端正认识。经过实践,获得了不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各项策略带来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得到可以作为广大职业院校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在对理论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提出的策略应用在了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的竞赛与教学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本次研究后,笔者还将做进一步后续研究,从强化教学改革,加强竞赛常态化发展,改进评价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方面入手,以探索教学发展对竞赛的反哺影响。
李杰超[7](2017)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实现经济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质量发展。然而,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只有培育一大批恪守职业道德的中国工匠,才能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发展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社会氛围和家庭教育影响,职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重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毕业生、在校生、教师、用人单位四个角度,归纳总结该校学生(含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现状,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点带面,分析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结合实际,从四个角度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提供现实参考。
陆继锋[8](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骆正军[9](2008)在《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州职院教师团队的建设意义重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富民强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是富民强市建设速度永州、和谐永州、活力永州的需要,是创建国家级示范院校实现永州职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是构筑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永州职院教师团队的建设,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职称学科分布等方面,仍然差强人意。必须从现有的校区教师团队向以专业群为主的学科教师团队迅速过渡,尽量减少教师团队人材的流失。按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所确定的项目,紧紧抓住“护理、生态养殖、农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四个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热点”,以及“医学影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等3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热点”。以这些专业为龙头,带动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的农学类、医学类、计算机类、旅游英语类等专业进行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7个专业群,立足永州,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必须处理好软和谐与硬和谐、内和谐与外和谐、正和谐与负和谐、新和谐与老和谐等几组关系,加快整合,建好本部,关心贴心,凝聚人心,努力建成国家级示范学院,为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潍坊教育学院子课题组,王敬良,丛建国,赵立增[10](2005)在《潍坊教育学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与研究——《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子课题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潍坊教育学院被确定为《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与研究》研究基地后,子课题组结合学院实际,紧扣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研究任务,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综述如下:
二、浅谈加快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加快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高等职业教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
2.2 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与线性代数衔接的研究综述 |
2.3 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现状的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与途径 |
4.1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 |
4.2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途径 |
第五章 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举例 |
5.1 n阶行列式的概念的教学案例 |
5.2 线性代数与测量专业课程融合的实操性考核方案 |
第六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建议 |
6.1 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
6.2 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 |
6.3 教学方法的建议 |
6.4 师资建设的建议 |
6.5 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在校生《线性代数》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测量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营销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等院校营销 |
2.1.2 营销战略 |
2.1.3 营销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学院发展现状 |
3.1 学院基本情况 |
3.2 学院现有的营销战略 |
3.3 学院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院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科学技术环境 |
4.1.5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
4.2 学院自身条件分析 |
4.2.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2 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
4.2.3 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
4.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4.3.1 机会分析 |
4.3.2 威胁分析 |
4.4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5 学院营销战略的SWOT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院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内容 |
5.1 学院营销战略制定的基础 |
5.1.1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 |
5.1.2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目标 |
5.1.3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思路 |
5.1.4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战略中的产品 |
5.1.5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市场定位 |
5.2 学院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 |
5.2.1 学院营销战略定位 |
5.2.2 市场细分及定位 |
5.2.3 学院市场定位 |
5.3 学院营销战略的策略分析 |
5.3.1 品牌发展策略 |
5.3.2 融入发展策略 |
5.3.3 合作发展策略 |
5.3.4 人才强校策略 |
5.3.5 服务营销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教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某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A校竞赛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A校教学的基本情况 |
2.1.1 学生素质较差 |
2.1.2 国家和地方对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影响 |
2.1.3 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
2.2 A校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 |
2.3 A校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
2.3.1 竞赛内容促进专业紧跟行业最新变化 |
2.3.2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随着技能竞赛逐渐产生变化 |
2.3.3 竞赛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
2.4 A校竞赛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
2.4.1 技能竞赛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 |
2.4.2 竞赛教学对日常教学促进效果低 |
2.4.3 技能竞赛降低普通教师积极性 |
2.5 A校竞赛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源 |
2.5.1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促使矛盾激化 |
2.5.2 大赛相关机制不完善 |
2.5.3 错误的认知导致备赛畸形发展 |
3 A校竞赛妨碍教学的解决对策 |
3.1 相关案例分析 |
3.2 对策的提出 |
3.2.1 建全资源体系,解决分配问题 |
3.2.2 完善备赛机制,强化竞赛对教学的促进 |
3.2.3 端正认识,确保赛教全面发展 |
4 策略的应用过程、效果与改进 |
4.1 策略应用过程 |
4.1.1 竞赛教研双保障,确保不偏心 |
4.1.2 正确对待教研与竞赛,强化促进效果 |
4.1.3 鼓励组织教研活动,让每个教师都有所长 |
4.2 策略的应用成果 |
4.2.1 资源分配方面 |
4.2.2 赛教结合成果 |
4.2.3 毕业生方面 |
4.3 策略效果的评估 |
4.4 策略改进方向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7)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1.1.2 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1.1.3 市场经济背景下公民职业道德现状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1.1.4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内涵、定义 |
2.1 职业道德 |
2.2 职业道德教育 |
2.3 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
2.5 工匠精神 |
2.6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
第3章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原因解析 |
3.1 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调查手段 |
3.2 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3.2.1 职业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
3.2.2 存在问题分析 |
3.2.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 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调查结果 |
3.3.2 存在的问题 |
3.3.3 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
第4章 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路径构建 |
4.1 学生应自觉主动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
4.1.1 要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
4.1.2 要狠抓学习提高 |
4.1.3 增强职业道德实践 |
4.1.4 自省检验效果 |
4.2 高职院校必须自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4.2.1 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4.2.2 明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
4.2.3 加强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
4.3 企业应发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4.3.1 积极参与职业道德教学 |
4.3.2 加强职业道德继续教育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在校生版) |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毕业生版) |
附录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四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用人单位) |
附录五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在校生) |
附录六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毕业生) |
附录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教师) |
附录八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用人单位) |
致谢 |
(8)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
一、三种主要形式 |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
四、贡献和启示 |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
一、诞生背景 |
二、办学特点 |
三、贡献和启示 |
第三节 蒙藏学校 |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
四、贡献和启示 |
第四节 边疆院校 |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
四、贡献和启示 |
小结 |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背景 |
二、诞生与实践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定位 |
三、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定位 |
三、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
三、内涵提升(2005-)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二、院校定位 |
三、院校理念 |
小结 |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9)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本题的缘起、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重大意义 |
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 |
2.2 富民强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 |
2.3 富民强市,建设速度永州、和谐永州、活力永州的需要 |
2.4 创建国家级示范院校,实现永州职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
2.5 构筑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 |
第三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整体结构的现状、本原与愿景 |
3.1 可喜的现状与四大结构性的困难 |
3.2 堪忧的本原与两大"瓶颈"性的问题 |
3.3 美好的愿景与"十一五"规划 |
第四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热点与盲点 |
4.1 医卫类专业的一枝独秀 |
4.2 农学类专业的冷落与复苏 |
4.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中兴 |
4.4 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专业的兴盛 |
4.5 旅游管理专业的持续走俏 |
4.6 教育类专业的潮起与潮落 |
第五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关系与环节 |
5.1 必须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
5.2 必须把握好的三大环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浅谈加快我院课程体系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方媛琳. 广州大学, 2019(01)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战略研究[D]. 贾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6]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教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某校为例[D]. 左然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科学生为例[D]. 李杰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D]. 陆继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1)
- [9]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 骆正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10]潍坊教育学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与研究——《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子课题研究报告[A]. 潍坊教育学院子课题组,王敬良,丛建国,赵立增.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山东课题组结题报告, 2005
标签:大学论文; 西藏建设论文;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对口支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