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学术英语的文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爽[1](2021)在《基于体育专业研究生翻译能力分析的体育翻译教学制约因素研究 ——以NBA新闻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赵崇雯[2](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研究 ——基于2020年100道作文题的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中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命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核心素养的出现对作文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当前命题还存在范围过于狭隘、忽视创新思维发展、审美感受空间不足和多元文化缺失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多元的,其中,扩宽命题范围、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创设审美感受空间、融入多元文化都是重要的策略。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为作文命题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论述了高中作文命题研究的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作文命题进行概述,介绍了相关概念以及核心素养与作文命题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作文命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丰富学生生活实际、满足考场作文需要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命题要遵守语言潜能的开发、思维品质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创造、文化修养的提升等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主要从范围、形式、内容和内涵等方面分析命题存在命题范围过于狭隘、缺乏创新思维培养、忽视审美创设、缺少多元文化参与等四个方面的不足。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适合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能力设计开放性命题、打破思维定式和调动隐性知识设计创新性命题、创设审美情境和塑造审美主体设计审美性命题、加强传统文化联系以及发掘当代文化价值设计多元文化命题等方面的策略。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内容,并分析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张晗[3](2021)在《科学普及文本语体特征的再现 ——《成功要素:建筑作品集指导手册》(第五、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成功要素:建筑作品集指导手册》(The Reproduction of Varies of English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text: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portfolio guidebook the essentials you need to succeed(Chapters 5 and 6))第五、六章作为翻译材料进行分析、翻译和探讨。作为科学普及类文本,原文虽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但是为了传播这些科学的思想和理念,语言和语篇有正式文体特征的同时,作者也采用一些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口语特征。如何将文本中的书面语与口语特征进行翻译和再现是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笔者主要从整合性、分离性、片段性以及参与性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再现原文的语体特征。结合源语语篇的案例,笔者主要采用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采用增译、拆译、重写、词性转换等翻译技巧对源语语篇进行风格再现。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科学普及类文本的翻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对于两种语体的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希望能够为相关文本类型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性的意见。
万敏[4](2021)在《基于图式理论的体育赛事文本翻译分析 ——以厦门马拉松赛事英译文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背景下,体育已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隐喻和象征,被看作重要的国家软实力。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全面推进,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开展的国际体育交流日益频繁。成功的体育跨文化交际背后,少不了体育赛事翻译之功。对体育赛事文本的翻译开展研究,有助于总结过往经验,更好地服务国际体育赛事。图式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广义上说,图式是存在于人脑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该理论指出人们在接受新信息时,必须与头脑中的已存图式相吻合才能理解信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呈现出来,过程中需要搜索、激活译者头脑中的译入语图式,进行迁移、重构,最终实现双语的成功转换。图式理论对原文理解和目的语表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用于体育赛事文本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本论文收集了2003至2021年厦门马拉松赛事的英译文本,探讨了图式理论在译者解码和编码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体育赛事文本的英译提供确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厦门马拉松自2003年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不断增强,已然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厦门马拉松赛事的成功离不开背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译者准确的翻译。成功的翻译是译者调动存储于头脑中的“图式”对文本进行准确解码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对厦门马拉松赛事英译文本的译者而言,这些图式可帮助译者顺利完成译前准备、译中调整、译后校对等工作流程,最终形成精准的译本。关于图式理论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结合厦门马拉松赛事英译文本中的实例,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最终从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形式图式和文化图式四方面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图式理论如何影响体育赛事文本的翻译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四类图式翻译出更好的体育赛事文本。研究发现:首先,译者头脑中储存的图式越丰富,就更容易理解源文本,即图式解码就越成功;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合理激活、调整相关图式,就更能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即图式编码就越成功;最后,译者需要强化语言图式、构建形式图式、创新语境图式、丰富文化图式,同时解决好原文与译文的图式重合、图式差异和图式缺损这三个问题,才能对原文信息进行恰当编码,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黄菲蒂[5](2020)在《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文中提出报告文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以来,始终以现实和历史的在场者身份参与着百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显示着独特而重要的文体价值。报告文学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文学参照,不但取得了丰厚的创作实绩,而且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成为时代文学主潮之一。但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却相对缓慢和单薄,未能给如此丰厚的创作提供足够的理论阐释与话语支撑,这不仅使这一特殊文学样式难以获得应有的文学史认同,还使文体在合法性上遭遇危机。现代以来的文学理论话语建构在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之上,报告文学因其纪实性特征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在文化立场、价值取向、话语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就相对处在这一理论评价体系的边缘。因而,建构起从报告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符号自身创作规律的理论话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社会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与虚构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尽相同。报告文学对现实的把握主要表现为对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书写上,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报告文学的写作主题。这充分说明报告文学的主题话语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把握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则是抵达文体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报告文学与时代紧密互动,其主题话语必然随时代语境变迁而嬗变。因而,本文试图从时代语境与百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考察以主题话语嬗变为问题意识的报告文学核心价值,同时为认识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提供一个报告文学的参照系,并尝试为报告文学自身理论话语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以上观点,除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部分设置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近现代语境与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题书写。论文将从文体孕育的前提条件、阶级属性、时代语境、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等方面来考察报告文学的发生。重点论述发生期报告文学以实录和写实文学观为宗旨的创作特征,并以梁启超等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中心着重考察启蒙主题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有力表达。第二章阐释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对民族救亡主题的深入书写。第一节重点考察“左联”对报告文学的倡导和推动,着力分析1930年代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写作中的多维表现;并以《包身工》等经典文本为重点阐释对象探讨这一主题在报告文学书写中达到的高度。第二节论述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结合抗战背景、文艺政策分别考察解放区与国统区、沦陷区救亡书写的不同情形。另外还要专门论述这一时期大规模群众性写作活动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第三章重点论述建国后十七年及文革时期报告文学以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心的主题书写。新中国成立,报告文学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和时代英雄人物,形成了以祖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中心的第一个主题话语。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数以千计的报告文学作品中被记录和传唱,形成一个重要写作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一主题书写的经典文本,值得深入解读。此外,报告文学随时代政治风浪起伏,一方面在“双百”方针短暂的宽松氛围下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写作,一方面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走向文体异化,对这两种主题书写的变奏我们也将单独进行阐释。第四章论述新时期以新启蒙和史志录为主题话语的报告文学创作。第一节重在阐释新时期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自觉之间的重要关系。文革结束后,一场重新发现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到来。作家重新对现实发声,“文学主体性”观念确立。《哥德巴赫猜想》与伤痕小说、朦胧诗一道成为新时期到来的先声,也是报告文学复兴的标志。报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批判意识开始回归。接下来重点阐释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对新时期启蒙主题的宏观呈现。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将启蒙主题推向高潮,一时间成为文学主潮。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在对问题的写作中体现出对民众启蒙的强烈愿望,以启蒙为目的的问题意识正是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问题意识的核心。赵瑜是这一写作的代表作家,不论从创作时间跨度、作品成就、思想深度还是文体探索上,他的写作都已具备某种经典的意义。第三节论述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主题书写。1990年代启蒙落潮,“人文精神的危机”出现,报告文学一方面陷入沉寂,一方面仍有少数作家坚守现实书写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史志性报告文学出现,一批有历史意识,又有当代价值的文本产生。第五章论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和民生主题书写。2014年,新的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节点本章分为前后两个部进行论述。第一节重在阐释新世纪初报告文学的国是主题写作。一方面,以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梦的主题被集中表达;一方面,报告文学对社会问题给出谏言,“为人生”的文体自觉在创作中显现。我们还将探讨国是主题书写上的“歌颂与暴露”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何建明国是主题书写的代表性意义。第二节阐释2014年以来报告文学的民生主题书写。习近平一系列有关文艺的论述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报告文学作家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事关民生的主题书写集中涌现,形成民生文学的报告文学写作现象。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悠[7](2020)在《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读报纸 学中文》考察分析》文中认为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是以提高留学生报刊阅读能力为目标的专项技能课,留学生通过阅读从国内权威报刊精选出的新闻稿件,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实现通过报刊这个窗口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熟悉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程的特点,对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读报纸学中文》进行考察分析。本文首先研究该教材的编写体例,然后从主课文的话题特点、体裁特点、选文来源及篇幅、练习的题型与题量等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着重对报刊词语及固定结构、长句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本文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任课教师和留学生使用《读报纸学中文》的反馈信息,并将该教材与同类教材《读报知中国》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总结《读报纸学中文》教材编写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教材使用与修订的建议,以期对今后报刊阅读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熹[8](2020)在《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SAT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近年来,SAT通过主动变革、优化测评理念,提升测评质量。2005年SAT采用的“Essay”试题,也被称为“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自启用之日,该题型就备受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专家。2016年3月,面对社会舆论与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多重压力,SAT启用了全新的测试题型,其中变化最为显着的是“分析性”作文试题。美国SAT作文试题作为学术能力测试的重要一环,其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向“分析性”作文的转变历程背后反映出大学理事会对于考生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视。研究者有必要深入解读SAT作文命题革新的核心理念、提炼其基本特征,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SAT作文命题即SAT作文试题的内蕴价值、外部形态以及其评价标准诸要素的呈现与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从梳理SAT演变历程、剖析SAT作文命题理念及形态、现实启迪三大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挖掘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导向,呈现SAT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的基本形态。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文中翻译并整理了大量的SAT官方文件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整体回顾了SAT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与智力测验的大力开发、推广是催生SAT的两大重要力量。其中SAT的演变历史主要分为正式确立、迅速发展与试题框架变革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前、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两大SAT作文题型并分别介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就SAT官方文件中有关作文命题理念的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写作命题改革千头万绪,但其突破口在于命题理念的研究。SAT作文命题从学生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出发,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多个维度,并最终指向写作主体语言人格的成长。这部分提炼出历年来SAT作文命题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渗透批判性思维、唤醒交际意识、锤炼表达品质以及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发展趋势即降低“宿构”机率、考核多元能力。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试题的真实样态出发,归纳其基本特征。其中,“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与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分析性”作文试题的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作文试题是命题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SAT作文所涉及的主题类型、写作任务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于命题理念的认识。第四部分将作文评分标准的静态分析与评价环节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SAT作文评价环节的完整过程。通过前四部分的论述,SAT作文的命题理念得到了较为清晰地解读。同时,SAT作文试题的基本形态与评价环节也得以具体地呈现。当然,SAT作文命题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这需要研究者辩证看待与审慎借鉴。第五部分在尽可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尝试展开作文命题“中国化”的思考,这也是研究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的旨归。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SAT作文命题的积极经验将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在重新审视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转变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丰富作文试题形态与完善作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何蓉[9](2020)在《《大学治理实用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国高校治理研究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国内诸多高校都将其成功治理经验和模式视为典范。因此,译介美国高校治理方面的着作,对于我国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着名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该理论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笔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大学治理实用指南》(How to Run a College)第七章至第九章的翻译实践,归纳出用“一原则四标准”的方法,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出发,对翻译过程中撷取的部分典型译例展开分析,以探讨运用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处理上述三层面的翻译问题。其中,词汇层面的分析包括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和普通词汇等的翻译技巧;句法层面的分析包括长难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语篇层面的分析包括文体风格和逻辑关系的处理。综上所述,笔者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译者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应重视目的语读者感受,灵活运用词性转换、词汇抽译、词义引申、分译、语态转换、包孕法、增译等翻译策略与方法,忠实再现原文信息,实现功能对等。另一方面,本文案例分析说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具有适用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及报告撰写,笔者对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译介信息型文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今后开展不同文体类型的文本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敏[10](2020)在《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提出新闻作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信息文本,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语文学科的发展,新闻作品教学越来越重要,已经不能被忽视。但是,现如今新闻作品教学在目标、资源、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正确认识新闻作品“教什么”与“怎么教”。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缺少对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教学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新闻作品及其相关概念,探讨了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第三部分,结合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与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探讨现阶段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的问题及成因。首先,通过回溯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与分析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的选编,总结出教材中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与选文时效性欠缺、单一化等不足。其次,通过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现阶段新闻作品教学存在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教学资源以教材选文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进一步思考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探讨问题成因。第四部分,在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通过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增强教学意识以及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第二,在熟悉课标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关注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以及重视思维品质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第三,通过捕捉新闻热点、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教学文本的活性,丰富学生新闻阅读体验;第四,转变现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思维模型、运用比较阅读、综合学习活动等既符合新闻作品特性又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方法实现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二、体育学术英语的文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学术英语的文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研究 ——基于2020年100道作文题的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课标的要求 |
2.写作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统计分析法 |
3.案例论证法 |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1.核心素养 |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3.作文命题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高中作文命题的关系 |
1.语文核心素养积极引导作文命题 |
2.作文命题积极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写作命题的价值与原则 |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价值 |
1.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2.丰富生活实际写作 |
3.满足考场写作需要 |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原则 |
1.注重语言潜能的开发 |
2.注重思维品质的形成 |
3.注重审美情趣的创造 |
4.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 |
三、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问题现状 |
(一)命题的现状 |
1.命题范围 |
2.命题形式 |
3.命题内容 |
4.主题内涵 |
(二)命题的主要不足 |
1.命题范围过于狭隘 |
2.缺乏创新思维培养 |
3.忽视审美情感创设 |
4.缺少多元文化内涵 |
四、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的优化策略 |
(一)扩大命题范围 |
1.联系学生生活 |
2.发挥联想能力 |
(二)积极引导创新思维发展 |
1.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命题形式 |
2.调动隐性知识,创新命题内容 |
(三)积极创设审美感受空间 |
1.创设审美情境 |
2.塑造审美主体 |
(四)积极融入多元文化 |
1.发掘当代文化的多元价值观 |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理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标准类 |
(二)着作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期刊类 |
附录 |
附录1:关于高中作文题目一览表 |
附录2:高中作文试题的来源及内容 |
致谢 |
(3)科学普及文本语体特征的再现 ——《成功要素:建筑作品集指导手册》(第五、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
2.1.2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4 翻译理论与策略 |
2.2 翻译实践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2.3.1 自我审校 |
2.3.2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书面语体特征的再现 |
3.1.1 整合性特征的再现 |
3.1.2 分离性特征的再现 |
3.2 口语体特征的再现 |
3.2.1 片段性特征的再现 |
3.2.2 参与性特征的体现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收获与体会 |
4.2 翻译的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4)基于图式理论的体育赛事文本翻译分析 ——以厦门马拉松赛事英译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图式理论研究现状 |
2.1.1 图式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
2.1.2 图式理论的分类 |
2.2 体育赛事文本翻译的研究现状 |
2.3 图式理论在体育赛事文本翻译中的研究现状 |
2.4 马拉松赛事翻译的研究现状 |
3 图式理论 |
3.1 图式的定义和特点 |
3.2 图式解码 |
3.2.1 图式重合 |
3.2.2 图式差异 |
3.2.3 图式缺损 |
3.3 图式编码 |
3.3.1 语言图式 |
3.3.2 语境图式 |
3.3.3 形式图式 |
3.3.4 文化图式 |
4 图式理论在马拉松赛事文本英译中的应用 |
4.1 马拉松赛事文本翻译中的解码 |
4.1.1 图式激活 |
4.1.2 图式调整 |
4.1.3 图式补充 |
4.2 马拉松赛事文本翻译中的编码 |
4.2.1 强化语言图式 |
4.2.2 构建形式图式 |
4.2.3 创新语境图式 |
4.2.4 丰富文化图式 |
4.3 图式理论对马拉松赛事文本英译的启示 |
4.3.1 推断功能 |
4.3.2 选择功能 |
4.3.3 预言功能 |
4.3.4 记忆和组织功能 |
5 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研究不足 |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报告文学研究综述 |
二、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脉络 |
三、以主题话语嬗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
第一章 醒世和觉民: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旨 |
第一节 近现代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的发生 |
一、在新闻和报刊业中萌芽 |
二、在无产阶级运动中获得阶级属性 |
三、近现代民族危机对特殊文体的需要 |
四、适应启蒙主旨的文体选择 |
第二节 以实录、写实为宗旨的文学观 |
一、实录:“不虚美,不隐恶”的史传精神 |
二、写实:秉笔直书,揭示真相的文体品格 |
第三节 发生期报告文学:以醒世与觉民为启蒙话语中心 |
一、时代的在场记录与重大题材的即时书写 |
二、残酷的真实性与震撼人心的文学表达 |
三、严肃的社会批判性和鲜明的政论色彩 |
第二章 民族救亡的集结号: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使命 |
第一节 “左联”时期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
一、时代的文体:“左联”对报告文学的选择 |
二、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的多维呈现 |
三、《包身工》等经典文本:痛与怒的殖民控诉 |
第二节 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之声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
一、严峻的救亡形势与报告文学的价值选择 |
二、血与火的印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
三、悲壮的怒吼:国统区、沦陷区报告文学的民族悲歌 |
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群众性写作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 |
第三章 新中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颂歌:建国后30年报告文学的史诗性追求 |
第一节 以新中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书写中心 |
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
二、新中国的时代英雄图谱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记录 |
一、从抗战到抗美援朝:战争主题的精神延续 |
二、《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的文学呈现 |
第三节 时代起伏中的主题变奏 |
一、政治浪潮中的主题异化 |
二、短暂宽松氛围下“干预生活”的写作 |
第四章 现实诘问与历史沉思:1980—1990年代报告文学的启蒙话语 |
第一节 新启蒙语境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自觉 |
一、启蒙思潮与“文学主体性”观念的确立 |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复兴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
三、《哥德巴赫猜想》:新时期到来的文学先声 |
第二节 现实诘问:新时期启蒙主题在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上的宏观呈现 |
一、在新启蒙语境中成为时代文学主潮 |
二、以启蒙为问题意识核心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
三、赵瑜:“危险的文学样式”的践行者 |
第三节 历史沉思: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书写 |
一、启蒙落潮与1990年代报告文学现象 |
二、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兴起 |
三、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指归 |
第五章 担当国是与守护苍生:新世纪“中国故事”的报告文学书写 |
第一节 壮阔的时代回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书写 |
一、时代新语境与报告文学的机遇 |
二、以国是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
三、国是书写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 |
四、何建明:国是书写的典型范例 |
第二节 以民生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时代书写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与积极的报告文学创作环境. |
二、守护苍生:报告文学民生主题的集中表达 |
三、黄传会:守望民生的“反贫困作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后记 |
(7)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读报纸 学中文》考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定位及教材的特点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定位 |
一、报刊阅读课是报刊阅读技能专项训练课 |
二、报刊阅读课是阅读课的拓展和深化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的特点 |
一、语言特点 |
二、内容特点 |
三、形式特点 |
第二章 对《读报纸学中文》的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编写体例的考察 |
一、教材的结构编排 |
二、单课的独立框架 |
第二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主课文的考察分析 |
一、对话题的考察分析 |
二、对体裁的考察分析 |
三、对选文来源的考察分析 |
四、对篇幅的考察分析 |
第三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报刊语言的考察分析 |
一、对报刊词语的考察分析 |
二、对固定结构与长句的考察分析 |
第四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课后练习及快速阅读的考察分析 |
一、对课后练习的考察分析 |
二、对快速阅读的考察分析 |
第三章 《读报纸学中文》的使用反馈及与《读报知中国》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使用反馈的考察与分析 |
一、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读报纸学中文》与《读报知中国》的对比分析 |
一、两套教材框架结构的对比 |
二、两套教材主课文的对比 |
三、两套教材词语与固定结构的对比 |
四、两套教材课后练习的对比 |
第三节 《读报纸学中文》的优点与不足 |
一、《读报纸学中文》的优点 |
二、《读报纸学中文》的不足 |
第四章 对《读报纸学中文》的使用及修订建议 |
第一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的使用建议 |
一、强化训练报刊阅读技巧 |
二、开展新闻播报、采访类的听说活动 |
三、补充时效性强的新闻阅读材料 |
四、合理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 |
第二节 对《读报纸学中文》的修订建议 |
一、选文进一步突出新闻稿件的文体特征 |
二、拓宽选材的渠道 |
三、优先选择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
四、扩充“背景知识”与“读报小知识”内容 |
五、适当缩短部分主课文的篇幅 |
六、更新练习题型,适当减少练习题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顺应国际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
2.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变革 |
3.我国高考作文呼唤理性思考 |
(二)文献综述 |
1.“观点表达型”作文相关研究 |
2.“分析性”作文相关研究 |
3.SAT与我国高考作文试题的比较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1.SAT作文命题 |
2.批判性思维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一、SAT测试:产生、发展与变革 |
(一)SAT产生的基本背景 |
1.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
2.大力开发、推广智力测试 |
(二)SAT发展的历史进程 |
1.SAT正式确立 |
2.SAT迅速发展 |
3.SAT试题框架调整 |
(三)SAT作文题型的重大变革 |
1.2005 年:SAT首设Essay试题 |
2.2016年:SAT更新作文题型 |
二、美国SAT作文命题的理念阐释 |
(一)历年SAT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
1.渗透批判性思维 |
2.唤醒交际意识 |
3.锤炼表达品质 |
(二)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优化趋势 |
1.降低“宿构”机率 |
2.考核多元能力 |
三、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的要素剖析 |
(一)回顾“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 |
1.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 |
2.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 |
(二)新探“分析性”作文试题 |
1.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 |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
(三)SAT作文试题形态的优化趋势 |
1.完善作文试题架构 |
2.增加阅读材料容量 |
四、美国SAT作文评分标准的特征提炼 |
(一)“观点表达型”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
1.整体评分,体现区分度 |
2.观点至上,注重思想性 |
(二)“分析性”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
1.分项赋分,维度清晰 |
2.层级鲜明,易于操作 |
五、SAT作文命题对我国高考作文的启示 |
(一)优化作文命题理念 |
1.推动批判性写作实践 |
2.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 |
3.平衡命题弹性与边界 |
(二)丰富作文试题形态 |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
2.建设高考作文题库 |
(三)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
1.评分标准精细化 |
2.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05 版SAT作文“多项选择题”部分 |
附录2 SAT“观点表达型”作文真题 |
附录3 SAT“分析性”作文真题(亚太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大学治理实用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背景 |
1.2 作者及作品简介 |
1.2.1 作者简介 |
1.2.2 作品简介 |
1.3 翻译任务目的及意义 |
1.4 结构概览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概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分析 |
2.1.2 先行研究 |
2.1.3 平行文本查阅 |
2.1.4 翻译工具选择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审校 |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础 |
3.1 功能对等理论概况 |
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 |
第四章 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
4.1 专有名词 |
4.1.1 约定俗成 |
4.1.2 名从主人 |
4.2 专业术语 |
4.3 普通词汇 |
4.3.1 词性转换 |
4.3.2 词汇抽译 |
4.3.3 词义引申 |
4.3.4 四字格运用 |
第五章 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
5.1 长难句 |
5.1.1 包孕法 |
5.1.2 顺译法 |
5.1.3 倒置法 |
5.1.4 拆分法 |
5.2 被动句 |
5.2.1 汉语被动句 |
5.2.2 汉语主动句 |
5.2.3 汉语无主句 |
第六章 篇章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
6.1 文体风格 |
6.2 逻辑关系 |
第七章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 |
7.1 启示与收获 |
7.2 不足与反思 |
REFERENCES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10)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于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二) 考试命题走向引起师生对新闻作品的关注 |
(三) 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
(四) 新形势下语文学科对新闻作品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 研究新闻作品教学,积极构建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 |
(二)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
(三)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
(四) 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新闻作品教学的质量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闻作品及其教学价值追求 |
一、新闻作品的概念界定 |
(一) 新闻与新闻作品 |
(二) 文学作品与新闻作品 |
二、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
(一) 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
(二) 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
三、语文学科中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
(一) 新课标的新闻作品教学目标论述 |
(二) 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 |
一、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回溯 |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新闻作品选编 |
(一)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文 |
(二)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教学价值指向 |
三、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及不足 |
(一) 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 |
(二) 新闻作品选编的不足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数据回收及处理 |
二、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
(一) 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 |
(二) 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 |
(三) 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 |
(四)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
(五) 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
三、造成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 信息化社会发展,师生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
(二) 教师新闻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欠缺 |
(三) 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
(四)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编存在缺陷 |
(五) 学生缺乏学习新闻作品的兴趣 |
第四章 新闻作品教学价值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 |
一、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 |
(一) 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树立新闻精神 |
(二) 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对接语文教育 |
(三) 增强新闻教学意识,积累教学经验 |
二、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 |
(一) 熟悉课标新闻作品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 |
(二) 关注新闻作品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 |
(三) 回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重视思维品质 |
三、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新闻文本活性 |
(一) 捕捉新闻热点,追求时效性 |
(二) 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弥补单一性 |
(三) 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新闻阅读体验 |
四、转变教学方法,落实新闻作品教学追求 |
(一)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二) 提供思维模型,推进理性分析 |
(三) 运用比较阅读,追求学习深度 |
(四) 综合学习活动,映照语言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案例表 |
致谢 |
四、体育学术英语的文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育专业研究生翻译能力分析的体育翻译教学制约因素研究 ——以NBA新闻翻译为例[D]. 张小爽.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语文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命题研究 ——基于2020年100道作文题的考查分析[D]. 赵崇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科学普及文本语体特征的再现 ——《成功要素:建筑作品集指导手册》(第五、六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晗.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基于图式理论的体育赛事文本翻译分析 ——以厦门马拉松赛事英译文本为例[D]. 万敏.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D]. 黄菲蒂.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读报纸 学中文》考察分析[D]. 杨悠.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D]. 李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9]《大学治理实用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何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10]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D]. 吴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