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处理车间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陈思羽[2](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D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提高,以单一工时作为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传统成本核算法已逐渐露出弊端。本文旨在探讨作业成本法在D公司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基于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数据,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下沉到作业层面,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作业成本法在D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和相关理论概述;第三部分阐述了D公司的基本概况、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及成本核算现状,并提出在D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在D公司建立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具体步骤与应用评价,详细地阐述了应用过程,并分析D公司应用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差异;第五部分是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作业成本法中得到的数据进行作业管理,并提出具体的方案;第六部分是在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D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建立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将作业成本法核算数据与企业成本管理相联系,为D公司更加精细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突破口。
杨超琼[3](2019)在《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借助新型的信息及网络技术对企业运营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作为特殊工艺过程的热处理一直都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热处理质量控制与评审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本文针对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运行及审核认定的需求,应用信息管理技术,设计开发一套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信息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目标是既使热处理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自动化,又使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评审认定工作智能化。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热处理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及其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企业用户和机构用户的使用环境,确定本系统开发所需使用的关键技术。本系统设计与实现选用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Java EE开发平台,B/S结构框架,MVC设计模式、MySQL数据库及UML时序图等。2.结合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及认定评审文件内容,从系统应用角度出发对所需实现的总体功能做出规划,并通过功能模块的划分对系统功能性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系统软件正常运行所需的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3.根据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和需求分析内容对本系统技术框架和功能模型进行设计。重点描述了各大功能模块的设计并采用UML时序图进行可视化的分析与展示,采用E-R模型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4.搭建系统开发环境和编写软件代码,实现基于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质量管理和体系认证评审的信息化,且在质量控制与体系评审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互。5.依据实际需求对系统执行全面的功能性测试和非功能性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和期望结果的分析对比来判定系统实现效果。本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够显着提高热处理生产企业和评审机构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为今后实现热处理全面信息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跃明,李俏,罗新民,邵周俊[4](2015)在《热处理技术进展》文中提出以"绿色化、精密化、智能化、标准化"为主线,概述了"十二五"以来我国热处理技术的主要进展。通过与国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分析了我们存在的主要差距和不足。针对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材料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热处理和表层改性技术路线图》中提出的13个领域的重点任务,提出了我国热处理行业的努力方向。
张亚东[5](2007)在《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企业热处理生产车间现有设备和工艺现状,提出了对整个车间热处理生产实现自动控制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了适合生产实际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在系统软件方面,为了提高现场控制的效率,控制软件采用汇编语言,其功能有数据采集、数字滤波、标度变换和线性化处理、DDC控制、顺序控制、信号报警、数据通信等功能。应用软件采用VB6.0编写,其功能主要有参数设定、数据通信、现场监测、数据记录、记录打印等,通过专用软件提供的窗口界面可以利用计算机在中央控制室对车间的每一台热处理炉进行操作控制。该控制方案实现了常规零件的退火、渗碳、淬火、回火、稳定化处理等热处理生产的自动控制,拓展了自动控制技术在热处理行业中的应用。
董元[6](2003)在《三峡水轮机转轮整体热处理大型台车式炉建成》文中研究指明为确保三峡工程质量,大型水轮机的转轮、主轴及其他重要大型构件都需要高精度热处理。为此我公司与东方电机公司经5年的论证、建造的13m×12m×7.1m大型高精度热处理炉于2002年5月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该炉是目前国内外可查资料中最宽的台车式热处理炉。该炉控温精度、温度均匀性、自控操作水平、节能效果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对三峡水轮机主轴、转轮等部件进行了整体热处理,经检测所有参数均达到设计高标准要求,得到国外监制技术专家组的一致认可。确保了三峡工程水轮机大型构件的热处理质量。
高育芳[7](2001)在《某齿轮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文中指出热处理是机器零件及工具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对发掘金属材料强度潜力、改善零件的使用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延长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件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和改变表面化学成分等来实现的,以获得适当的组织状态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因此,加热、冷却、保温等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热处理的质量。实现热处理的自动化是获得预期性能指标的重要保证。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给热处理自动化开拓了灿烂的前景。微型计算机和相应的外围设备配合不仅能自动测量、记录、调节工艺过程的参数,还能根据测得的过程参数进行工况分析、综合、判断、数据处理,并根据预先给定的最优化数学模型进行运算,根据运算结果调整给定值,优化生产工艺过程,达到质量最优。因此,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向着精确和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例如,热处理炉的微机测温技术、微机控制渗碳、渗氮等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到有关整个热处理车间级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报导。显然,整个车间级的计算机控制,不但能提高每台炉子的自动化水平,充分发挥单台炉子的作用。而且,更能加强车间各台炉子的协同作用,挖掘整个车间的潜力,提高车间的整体效率。因此,进行热处理车间级计算机自动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选择了热处理车间级的工艺自动控制为研究对象。由于轴与齿轮是机械制造中应用最广的两类零件。因此,我们将《某齿轮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作为我们学位论文课题。对整个车间的轴类与齿轮类零件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中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本文是在分析某齿轮厂热处理车间设备与工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整个车间热处理工艺实现自动控制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总框架。以此为基础,对整个系统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进行了详细设计。系统软件方面,为了提高现场控制的效率,下位机的控制软件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功能、数字滤波功能、标度变换和线性化处理功能、DDC控制功能、顺序控制功能、信号报警功能、数据通信功能等。上位机的应用软件采用VB6.0编写。它的主要功能有:参数设定、数据通信、现场监测、数据记录、数据打印等。我们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直观而方便的窗口界面,只要点击相应的按钮或选择简单的菜单,就可以在车间中央监控室对车间的每一台炉子进行热处理操作。本系统不仅可以对各种轴类与齿轮类零件进行相应的正火、调质、渗碳、渗后处理等热处理工艺操作,而且还可以自定义除化学热处理以外的其它热处理操作。本设计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曹建文[8](2001)在《某工模具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模具的生产和使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它在基础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冶金、电子、轻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中,工模具的使用量大面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工模具品种、规格、使用寿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工模具的性能和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 要提高工模具的性能和质量,可以从合理选材、改进热处理设备与工艺,以及改善机械加工等方面着手。 从当前我国大多数工模具热处理车间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工模具热处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工艺参数的控制手段太落后,大多数还处于手动控制阶段,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随意性大,控制误差偏高,质量不稳定。某些车间,虽然有微机控温的炉子,但也仅限于单台控制。至于对整个车间各炉子的整体控制,我们目前尚未见到报道。因此,我们从这一实际出发,提出《工模具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作为我们的学位论文课题。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车间级的工模具热处理工艺控制的完整的硬件系统,它与相应的软件系统配合,可以在车间中央监控室,对分布在车间(不限于同一车间)的各种浴炉、箱式炉等热处理设备,进行集中监控。这样不但提高了单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整个车间的自动化程度,对于发掘整个车间设备的潜力,提高车间的整体效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着重解决了整个车间工艺参数的采集、多路模拟量的模数转换、数模转换、执行器等器件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器件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CPU之间的接口电路的设计。整个系统,根据所选车间的炉子情况,共计32路输入、18路输出。同时还考虑留有相应的接口,只要适当添置相关部件,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扩展,做到更多路数的控制,使它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通用性,从而使本系统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白树全[9](2000)在《微机在材料和热处理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概括介绍了微型计算机在材料热处理领域应用的主要方面。论述了微型计算机在材料设计计算和辅助设计,数据处理与材料性能预测,热处理工艺过程控制和数学模型研究,热处理生产的计算和辅助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对多重控制微机系统及微机数字模拟仿真技术,热处理网络化也做了介绍。
莫之民[10](1995)在《微机在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当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被认为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 热处理行业为达到工艺复合化和多样化、节能、降低成本的目的,需要研究新技术、改换新材料,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改为多品种小批
二、热处理车间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处理车间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
一、政策先行 |
二、资金保证 |
三、智力支撑 |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作业成本法在D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概述 |
2.1 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 |
2.1.1 作业 |
2.1.2 作业中心 |
2.1.3 成本库 |
2.1.4 成本动因 |
2.1.5 价值链 |
2.1.6 成本对象 |
2.1.7 资源 |
2.2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流程 |
2.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方法的比较 |
2.3.1 传统成本方法概述 |
2.3.2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
2.3.3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
第3章 D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
3.1 D公司概况 |
3.1.1 D公司基本介绍 |
3.1.2 D公司组织结构 |
3.1.3 D公司生产流程 |
3.1.4 D公司智能化探索 |
3.2 D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
3.3 D公司现行成本核算法存在的问题 |
3.4 D公司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
3.5 D公司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
第4章 D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及评价 |
4.1 确认作业及建立作业中心 |
4.1.1 确认作业 |
4.1.2 建立作业中心 |
4.2 确认及归集资源 |
4.2.1 确认资源 |
4.2.2 归集资源 |
4.3 分析成本动因 |
4.4 计算成本动因分配率 |
4.5 分配作业成本 |
4.6 计算产品成本 |
4.7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结果差异分析 |
4.7.1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成本差异 |
4.7.2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定价差异 |
4.8 D公司作业成本法应用方案评价 |
第5章 作业成本法在D公司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
5.1 作业增值性分析 |
5.1.1 作业增值性判断 |
5.1.2 作业成本耗用分析 |
5.2 优化生产流程 |
5.2.1 弱化仓储作业 |
5.2.2 减少搬运行为 |
5.2.3 减少备库行为 |
5.3 降低资源费用 |
5.3.1 减少办公场所纸质文件 |
5.3.2 解决冗员问题 |
5.4 优化考核体系 |
5.4.1 考核指标 |
5.4.2 考核方法 |
第6章 对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
6.1 从部门开始实施 |
6.2 定价时考虑市场情况 |
6.3 健全相应制度 |
6.4 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 |
6.5 提升公司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
6.6 利用适配的软件工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热处理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实现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概述 |
2.2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认证评审概述 |
2.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3.1 Java EE开发平台简介 |
2.3.2 B/S结构框架技术 |
2.3.3 MVC模式 |
2.3.4 时序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描述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质量控制运行功能分析 |
2.3.2 系认证评审功能分析 |
2.3.3 系统管理功能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3 系统模块设计 |
4.3.1 质量控制运行模块设计 |
4.3.2 体系认证评审模块设计 |
4.3.3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设计原则和技巧 |
4.4.2 数据库E-R 图设计 |
4.4.3 数据库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2.1 质量控制运行模块功能实现 |
5.2.2 体系认证评审模块功能实现 |
5.2.3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步骤 |
6.4 测试环境 |
6.5 测试实施和结果 |
6.5.1 功能测试 |
6.5.2 非功能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热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热处理绿色化 |
1.1真空热处理 |
1.2可控气氛热处理减排技术 |
1.3绿色淬火冷却技术 |
1.4激光表层强化技术 |
2热处理精密化 |
2.1滚珠丝杠热处理精确控制技术 |
2.2齿轮精密表面硬化技术 |
2.3特大件精密热处理技术 |
2.4活性屏等离子渗氮精密控制技术 |
3热处理智能化 |
3.1计算机技术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
3.2热处理传感器 |
3.3热处理机器人 |
3.4数字化热处理车间 |
4热处理标准化 |
4.1热处理标准体系的建设 |
4.2核心标准 |
5结语 |
(5)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热处理行业生产现状 |
1.1.1 我国的热处理工业生产现状 |
1.1.2 国际热处理的现状 |
1.2 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的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热处理生产引入自动检测和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及意义 |
2 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2.2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3 温度控制的系统软件设计 |
3.1 主程序设计 |
3.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3.3 自诊断程序设计 |
3.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3.5 数据采集输入程序设计 |
3.6 复合滤波程序设计 |
3.7 线性化处理与标度变换程序设计 |
3.8 PID控制程序设计 |
4 碳势控制的系统软件设计 |
4.1 气氛控制过程简介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 控制程序设计 |
5 两种复杂零件的应用软件设计 |
5.1 应用程序的设计 |
5.2 高精度导轨托架类零件热处理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3 大面积钛合金基轻质反射镜热处理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某齿轮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的热处理工业生产现状 |
1.2 国际热处理的现状和展望 |
1.2.1 美国能源部对热处理工业现状和2020年远景的描述 |
1.2.2 日本的热处理工业状况 |
1.3 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热处理中的应用 |
1.3.1 热处理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 |
1.3.2 热处理过程计算机模拟 |
1.3.3 热处理数据库与辅助决策系统 |
1.3.4 热处理生产的计算机管理 |
1.3.5 热处理设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1.4 计算机控制 |
1.4.1 计算机控制的发展 |
1.4.2 计算机测控系统概述 |
1.5 发展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5.1 必要性 |
1.5.2 可行性 |
1.6 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1.6.1 发展现状 |
1.6.1.1 热处理生产线上的应用 |
1.6.1.2 渗碳技术中的自动控制 |
1.6.1.3 温度自动控制 |
1.6.2 发展趋势 |
2. 现状分析 |
2.1 车间热处理设备现状 |
2.2 本车间热处理的主要零件及热处理工艺现状 |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系统的控制要求和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的控制要求 |
3.2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3.3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4. 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温度控制的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主程序设计 |
4.1.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1.3 自诊断程序设计 |
4.1.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4.1.5 数据采集输入程序设计 |
4.1.6 复合滤波程序设计 |
4.1.7 线性化处理与标度变换程序设计 |
4.1.8 PID控制程序设计 |
4.2 碳势控制的系统软件设计 |
4.2.1 气氛控制过程简介与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控制程序设计 |
5. 应用软件设计 |
5.1 应用程序总体设计 |
5.1.1 数据通信接口与协议 |
5.1.2 上位机主要功能 |
5.1.3 监控管理级软件结构 |
5.2 轴类零件热处理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2.1 正火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2.2 调质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2.3 其它自定义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3 齿轮类零件热处理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3.1 碳钢渗碳淬火齿轮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3.2 低合金钢渗碳淬火齿轮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3.3 较高合金钢齿轮调质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5.3.4 其它自定义齿轮热处理工艺控制程序设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8)某工模具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中国热处理工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1.1.1 中国热处理工业的历史及对历史的思考 |
1.1.2 中国热处理工业的现状 |
1.1.3 中国热处理工业的未来 |
1.2 微机在热处理工业中的应用 |
1.2.1 热处理工业中微机应用的开始 |
1.2.2 主要应用方面 |
1.3 某工模具热处理车间工模具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1.3.1 开发该系统的必要性 |
1.3.2 开发该系统的可行性 |
2. 工模具及工模具钢热处理特点分析 |
2.1 常用的工模具 |
2.1.1 刃具 |
2.1.2 模具 |
2.1.3 量具 |
2.2 工模具用钢的性能要求、化学成分与热处理特点 |
2.2.1 工具钢的性能要求及化学成分特点 |
2.2.2 工具钢热处理方面的特点 |
3. 硬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1 车间设备与热处理现状 |
3.2.1.1 主要热处理工艺 |
3.2.1.2 车间现有的热处理设备 |
3.2.1.3 现有热处理存在的问题 |
3.2.2 设计要求 |
3.2.3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4. 测量传感器及其信号变换放大 |
4.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4.2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及其冷端温度补偿 |
4.2.1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
4.2.1.1 两导体的接触电势 |
4.2.1.2 单一导体温差电势 |
4.2.1.3 热电偶回路的热电势及热电特性 |
4.2.2 热电偶冷端温度误差及补偿 |
4.2.2.1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误差 |
4.2.2.2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及补偿导线 |
4.2.3 热电偶使用注意事项 |
4.3 测量信号的变换放大 |
4.3.1 运算放大器的选择 |
4.3.2 信号变换器的选择 |
5. 微机测控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 |
5.1 多路模拟开关及采样保持器 |
5.1.1 作用及基本技术指标 |
5.1.1.1 多路模拟开关及采样保持器的作用 |
5.1.1.2 多路模拟开关的基本技术指标 |
5.1.2 集成模块多路模拟开关 |
5.1.2.1 多路模拟开关的类型选择 |
5.1.2.2 单端8通道多路模拟开关AD7501 |
5.1.2.3 多路模拟开关的扩展 |
5.1.3 采样保持器 |
5.1.3.1 采样保持器工作原理 |
5.1.3.2 采样保持器集成芯片 |
5.2 数模转换器(DAC) |
5.2.1 数模(D/A)转换原理 |
5.2.2 数模转换器及其连接特性 |
5.2.2.1 数模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
5.2.2.2 数模转换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
5.2.3 数模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方法 |
5.2.3.1 接口的任务 |
5.2.3.2 接口的形式 |
5.2.4 数模转换器接口电路设计 |
5.2.4.1 内部结构分析 |
5.2.4.2 硬件连接 |
5.2.4.3 高低字节数据缓冲过程 |
5.3 模数转换器(ADC) |
5.3.1 模数转换原理 |
5.3.2 模数转换器及其连接特性 |
5.3.2.1 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
5.3.2.2 A/D转换器的外部特性 |
5.3.3 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方法 |
5.3.3.1 接口的任务 |
5.3.3.2 接口的形式 |
5.3.4 A/D转换器接口电路设计 |
5.3.4.1 AD574A的特性分析 |
5.3.4.2 AD574A的硬件连接 |
6. 执行器 |
6.1 执行器的选择 |
6.2 ZK—0型调功器原理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结束语 |
致谢 |
四、热处理车间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2]作业成本法在D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应用研究[D]. 陈思羽.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D]. 杨超琼.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4]热处理技术进展[J]. 徐跃明,李俏,罗新民,邵周俊. 金属热处理, 2015(09)
- [5]热处理生产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D]. 张亚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1)
- [6]三峡水轮机转轮整体热处理大型台车式炉建成[J]. 董元. 工业加热, 2003(01)
- [7]某齿轮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D]. 高育芳. 中南林学院, 2001(01)
- [8]某工模具热处理车间热处理工艺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D]. 曹建文. 中南林学院, 2001(01)
- [9]微机在材料和热处理领域的应用[J]. 白树全.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01)
- [10]微机在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J]. 莫之民. 山东机械,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