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省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的看法

我对省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的看法

一、省级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工作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侯升林,宋世佳,孙世刚[1](2019)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效能提升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科技管理队伍的现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培训、创新管理方式、发挥专家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科技管理效能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供参考,为农业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沙琴,巩元勇,沈一[2](2017)在《关于加强省级农科院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文章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非专业出身、流动性大、年轻化、职称晋升困难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加强所级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措施等加强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以期提高管理能效,建立长效发展的专业所科研管理体系。

邹玉洁[3](2015)在《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当年的基础工作。在当前我国市场化体系不断健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同时,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农业的科技资金投入,则是保障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有着非常强大的需求,研究我国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显然对于指导人民合理规划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讨论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和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的相关概念、特点。研究发现,我国从农业R&D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总体呈稳中有升的态势,农技推广财政投资呈稳步增长趋势。农业科技指出与农业产出之间正相关。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规模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来源比较单一,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完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的相关建议。如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环境,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加强农业科技资金管理等等。

刘晓馨,吕春波[4](2014)在《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工作的思考——以丹东农业科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外事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既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又是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之一。文章阐述了丹东农业科学院外事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并完善外事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对外交往活动、促进面向国际市场的科研成果转化等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

杨封科,樊廷录,张正英,吕迎春,班明辉,李国峰[5](2014)在《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经验与做法,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坚持农业公益性和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等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陆然[6](2013)在《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资阳市农发行与当地农业经济的分析和发展新思路》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农业产业尤其是涉农小企业不仅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不得不面对更加严酷的挑战,其一直以来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这不单制约了我国涉农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的实现。涉农小企业由于受区位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经营规模小,多数处在创立初期和成长期,加上自身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资本实力薄弱、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在资金需求上频繁、急迫且数额较小,加上周期性强等特点,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其逐利性对涉农小企业融资普遍持谨慎态度,因此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有责任和义务将信贷支持方向向涉农小企业倾斜,支持其发展壮大。本论文从农发行开展涉农小企业贷款业务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涉农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农发行自身在支持其发展方面的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所在地农发行如何支持当地涉农小企业发展,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的建议和措施。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明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文章的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第二篇,涉农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涉农小企业的涵义和界定标准,分析了我国涉农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和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着重研究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介绍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涉农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和业务范围,并分析了当前农发行在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第四章,资阳市农业经济及涉农小企业发展现状:根据笔者所在地区即四川省资阳市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当地涉农小企业特点,总结了当地涉农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基于资阳农发行的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新思路:首先总结了当前资阳农发行根据当地涉农小企业特点出台的系列信贷支持政策,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合作机制并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优化升级配套制度等可操作性强、符合当前政策的相关建议和措施;结束语:在总结前述五章的基础上,提出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应多方共同努力,是农发行履行好建设三农、服务三农职责的必经之路,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的必然要求。

彭玮[7](2012)在《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始终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优良品种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农业科研体制僵化、品种创新能力薄弱、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种子市场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粮食“八连增”的光环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种业目前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在种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分为七个章节,主要是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有关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对中国种业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研发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是导致竞争力偏弱的主要因素;同时对世界种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通过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管理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的800余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对湖北省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科研体制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北省种子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人才结构、销售收入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农户用种行为及市场监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问题所在;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加快国内资源整合、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推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湖北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供相关职能部门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种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中国种业取得了显着成效,品种选育水平逐步提升、良种供应能力逐步提高、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子技术实现了高新化、科研成果实现了产权化、种子生产实现了区域化、种子经营实现了市场化;通过对我国种子生产与品种研发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种子生产基地模式与种子经营模式。我国近三十年的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尚未达到成功的标准,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企业科研实力薄弱,尚未成为农业科研主体,必须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2、从美国种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与中国种业发展相似,也是有政府管理到过渡阶段、垄断阶段、市场化竞争阶段,说明种业发展的规律应该走向市场化;种子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是种业发展巨大推动力,同时重视品牌的建设与保护,以法治种,保证质量也是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应借鉴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政府引导,合理分工,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技术推广,同时注重立法保障。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该明确各级科研机构和单位的分工,合理解决人员分流,探索更为有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研体系。3、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湖北省种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全国农业大省、用种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全省21家科研机构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研体制约束导致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全省106家种子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湖北省的种子企业规模小,基本上属于经营型企业,无力进行种子科研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全省672户种子种植户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地变化,妇女、老人、儿童比例的提高对保障种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农户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通过经销商的渠道进行购买种子,同时农户对种子品牌还没有建立一定的忠诚度,种子企业的品牌建设急需加强。大部分农户认为种子价格偏高,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种子经营主体经营行为混乱,市场监管急需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即科技创新能不强、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种业发展环境不佳。4、建立了湖北省种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四个方面,量化未来湖北省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为保障目标实现的具体内容,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根据湖北种业资源禀赋条件和未来十年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需要,结合湖北种业优势和特色,按品种对湖北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业区域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最后根据重点内容和区域布局设计重点项目,更加具体的规划出湖北省种业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种业发展要有一个宏观发展规划和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一是加快国内种业资源整合,快速提升国内种子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三是要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四是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五是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是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王骞[8](2012)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面临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农业不增效,农村不发展,农民不增收三个方面,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农业效益没有显着提升,农产品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只能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根本无法为现代农业建设、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如何促进农业科技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课题,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和思维,综合运用营销学、推广学、创新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本文首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讨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营销本质。然后综合农业科技成果形态、农业科技活动类型、农业科技活动主体三个维度,论文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从农业科技活动主体维度,借鉴营销学4P框架,提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满足需求充足、供给有效、中介支撑三个条件,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从系统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思考,建立了由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农业科技中介系统和农业产业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结构、系统运行过程和系统动力问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在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体制、机制的演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取得成效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成果需求、成果供给、中介支撑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较为深入的剖析。随后,论文围绕这三面问题的解决,从系统的角度,分需求优化、供给优化和中介优化三个方面系统讨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优化。在需求优化方面,讨论了农业科技需求的内涵和分类,归纳总结了我国农户和农业企业两种农业科技用户的农业科技需求特点,最后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建立了我国农业科技需求优化模型,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需求培育的基本策略;在供给优化方面,本文以实现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为目标,从系统角度,在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优化模型,指出要实现我国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必须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资源供给优化、创新能力优化和激励机制优化四个方面入手,并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成果转化导向的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架构设想,指明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供给和创新能力优化的着力点,建立了成果转化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失效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的优化思路;在中介优化方面,本文也从系统的角度,在对农业科技中介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业科技中介系统优化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农业科技中介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环境支撑三个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中介系统进行优化的思路,并对我国现行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体制架构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从农科教一体化角度,提出了我国新的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体制架构设想。最后,本文就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

孙玲,邱俊荣,马静,程俊峰[9](2011)在《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文中认为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目的、内容和形式等转变以及当前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管理的职能与目标以及要把握的国际合作交流管理的关键环节。

吴永志,戚行江,谢鸣[10](2009)在《农业科研院所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文章基于对网络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科研院所中重要性的认识,概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信息化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工作,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加强院所信息化建设;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效率;提高信息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创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等,以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二、省级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工作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级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工作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效能提升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管理队伍现状
    1.1 主要职责
    1.2 队伍概况
    1.3 结构特征
2 科技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人员少、兼职多,工作难以深化和细化
    2.2 管理水平受其所学专业和工作经历的局限
    2.3 科技管理的理念和手段还比较落后
3 提升科技管理效能的建议
    3.1 强化队伍建设
    3.2 加强学习培训
    3.3创新管理方式
    3.4发挥专家作用
4 结语

(2)关于加强省级农科院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
    1.1 专业所科研管理人员大多非专业出身, 流动性大
    1.2 学历高, 活力强, 年轻化态势明显
2 当前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队伍体系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2.2 专业所科研管理人员职称晋升困难,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3 加强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3.1 打造复合型管理人才, 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机制
    3.2加强所级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3.3 调动科管人员的积极性, 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措施
4 结语

(3)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概念、特征、主要投入渠道与用途
        2.1.1 科技活动和科技资金
        2.1.2 农业科技资金的含义
        2.1.3 农业科技资金的主要投入渠道和用途
    2.2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概念、特征、内容
    2.3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2.4 国外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机制
    2.5 理论基础
        2.5.1 外部性理论
        2.5.2 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
第3章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体制发展现状
    3.1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状况
        3.1.1 公共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分析
        3.1.2 农业科研课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3.1.3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分析
    3.2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状况
    3.3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状况
        3.3.1 政府农业科技支出同农业产出间的关系
        3.3.2 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与科技成果的关系
        3.3.3 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增长率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间的关系
        3.3.4 政府农业科技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3.3.5 政府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社会经济效益显着
    3.4 典型案例:湖南省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的分析
        3.4.1 湖南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
        3.4.2 湖南省农业财政支持科技资金投入情况
        3.4.3 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3.4.4 湖南省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的现状分析
第4章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体制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4.1.1 科技资金投入总量相对较低
        4.1.2 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性问题明显
    4.2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存在的问题
        4.2.1 体制建设方面的问题
        4.2.2 体制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监管机制不健全
        4.3.2 部分管理部门监管不力
        4.3.3 农业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制约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第5章 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的对策
    5.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5.1.1 加大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5.1.2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
    5.2 完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5.2.1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
        5.2.2 明确政府和市场以及各级财政之间的分工
        5.2.3 优化资金投入结构
    5.3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管理
        5.3.1 加强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管理
        5.3.2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投入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工作的思考——以丹东农业科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丹东农业科学院外事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2 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1 缺乏专门的外事管理队伍
    2.2 外事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2.3 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较少
    2.4 国际合作缺少交流渠道
3 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建议
    3.1 建立并完善外事管理规章制度
    3.2 完善外事档案管理
    3.3 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对外交往活动
    3.4 促进面向国际市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5)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1.1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1.2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协同创新基础
    1.3 突出创新能力建设,夯实协同创新基础
    1.4注重条件建设,改善创新平台
    1.5坚持开放联合,实施开放办院战略
2 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经验与做法
    2.1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
    2.2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与做法
3 推进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
    3.1 农业科研单位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3.2 农业科研单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6)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资阳市农发行与当地农业经济的分析和发展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简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可能的不足
2 涉农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 涉农小企业的涵义及其界定
        2.1.1 涉农小企业的概念及划分
        2.1.2 涉农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2.1.3 涉农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涉农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2.2.1 管理机制不健全
        2.2.2 企业资金实力薄弱
        2.2.3 法人素质偏低
    2.3 外部环境对涉农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2.3.1 紧缩的货币政策
        2.3.2 部分金融机构在信贷支持上对涉农小企业不够重视
        2.3.3 利率管制导致涉农小企业融资不畅
3 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3.1 农发行成立的背景、市场定位及职能
        3.1.1 农发行成立的背景
        3.1.2 农发行市场定位及职能
    3.2 农发行近年业务发展及变化:扶持涉农小企业
    3.3 农发行支持的涉农小企业的类型
    3.4 农发行在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经营理念未及时转变
        3.4.2 信贷机制不健全
        3.4.3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4 资阳市农业经济及涉农小企业发展现状
    4.1 资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4.1.1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4.1.2 农业经济发展成效
    4.2 当地涉农小企业类型及发展现状
        4.2.1 当地涉农小企业主要类型
        4.2.2 当地涉农小企业发展现状
    4.3 资阳市涉农小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5 基于资阳农发行的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新思路
    5.1 当前资阳市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的特色金融政策
        5.1.1 制定涉农小企业信贷发展战略
        5.1.2 实施信贷退出机制和压缩贷款规模
        5.1.3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5.1.4 优化信贷审批流程
        5.1.5 差别化的小企业信用评级机制
        5.1.6 涉农小企业“孵化园”制度
        5.1.7 涉农小企业“五方联动“机制
    5.2 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新思路
        5.2.1 创新贷款担保方式
        5.2.2 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5.2.3 优化升级配套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7)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种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1.4.2 种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
        1.4.3 种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1.4.4 中国种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1.4.5 农业科研体制问题研究
        1.4.6 中国种业发展路径研究
2 种子供给与需求弹性分析
    2.1 种子需求及弹性理论
        2.1.1 种子用户的需求特征
        2.1.2 种子市场的需求弹性分析
    2.2 种子市场供给理论
        2.2.1 种子市场供给主体的特征与类型
        2.2.2 种子供给特征及供给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3.1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种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3.1.2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3.2 种子生产基地与生产体系管理——以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3.2.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模式
        3.2.2 企业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管理
    3.3 我国种子企业的经营模式
        3.3.1 登海模式
        3.3.2 屯玉模式
        3.3.3 奥瑞金模式
        3.3.4 德农模式
    3.4 我国农业科研现状分析
        3.4.1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
        3.4.2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世界种业的形成和发展
    4.2 国际农作物种业发展趋势
        4.2.1 种业战略地位明确
        4.2.2 市场发展迅速
        4.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4.2.4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4.2.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日益增强
    4.3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趋势
        4.3.1 种子产业是朝阳产业
        4.3.2 种子行业的高新技术壁垒形成
        4.3.3 种子的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
        4.3.4 种子经营由分散、小规模区域计划经营向专业化、集团化和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转变
        4.3.5 由推广高产型品种向推广高效型品种转变
    4.4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4.4.1 美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经验借鉴
        4.4.2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5.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
        5.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5.2 湖北省种子科研机构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2.1 科研水平分析
        5.2.2 科研体制分析
    5.3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
        5.3.1 湖北省种子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5.3.2 湖北省种子企业销售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5.3.3 湖北省种子企业聚类分析
    5.4 湖北省农民用种行为的实证研究
        5.4.1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5.4.2 农民用种情况分析
        5.4.3 市场监管情况
        5.4.4 其他
    5.5 制约湖北省种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5.1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5.5.2 供种保障能力面临威胁
        5.5.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5.6 本章小结
6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6.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6.1.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分解
    6.2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6.2.1 强化机制创新,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6.2.2 强化规划布局,加快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6.2.3 强化品种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6.2.4 强化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6.3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6.3.1 粮食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3.2 经济作物种业区域布局
    6.4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重点项目设计
        6.4.1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项目
        6.4.2 农作物商业化育种项目
        6.4.3 规模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6.4.4 种子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资源重组,打造现代化种业航母
        7.2.2 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7.2.3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7.2.4 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7.2.5 提高供种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6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7.3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7.3.1 可能创新之处
        7.3.2 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湖北省农作物种业科研机构调查问卷
附表2 湖北省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情况调查表
附表3 湖北省种子行政管理机构调查问卷表
附表4 种子生产基地调查问卷表
附表5 农户使用种子情况调查问卷
附表6 项目库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外研究现状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0.4 研究内容
    0.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0.5.1 研究方法
        0.5.2 技术路线
    0.6 主要创新点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理论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
        1.1.1 农业科技成果界定
        1.1.2 农业科技成果的社会功能
        1.1.3 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畴
        1.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性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营销本质
        1.3.1 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营销特质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构建与系统分析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构建与讨论
    2.2 营销视角下基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分析
        2.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条件
        2.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条件
        2.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条件
    2.3 系统观点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分析
        2.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边界
        2.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要素
        2.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结构
        2.3.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运行过程
        2.3.5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问题的讨论
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与运行机制演变
        3.1.1 改革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与运行机制
        3.1.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历程
        3.1.3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与运行机制
    3.2 国家目前涉农科技计划
        3.2.1 涉农科技计划
        3.2.2 涉农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3.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就与转化率
        3.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计算公式
        3.3.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现状
    3.4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3.4.1 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
        3.4.2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脱节
        3.4.3 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支撑薄弱
4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剖析
    4.1 农业科技需求方面的制约因素
        4.1.1 农业经营规模小
        4.1.2 农业科技用户自身的科技投资能力不足
        4.1.3 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4.1.4 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低
        4.1.5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
        4.1.6 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4.2 农业科技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
        4.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4.2.2 农业科研组织体系尚需完善
        4.2.3 市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4.2.4 农业科研投入总体强度较低
        4.2.5 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4.2.6 农业科技投入方式有待优化
    4.3 农业科技中介方面的制约因素
        4.3.1 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功能弱化
        4.3.2 新型农业科技中介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
        4.3.3 农业科技中介开展高效服务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
5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需求优化
    5.1 我国农业科技需求及类型
    5.2 我国不同类型农业生产者科技需求的特点
        5.2.1 农户科技需求特点
        5.2.2 农业企业科技需求特点
    5.3 我国农业科技需求的培育
        5.3.1 我国农业科技需求优化模型
        5.3.2 培育我国农业科技需求的基本策略
6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供给优化
    6.1 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的内涵
    6.2 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及其创新过程
    6.3 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优化模型
    6.4 成果转化导向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
        6.4.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问题的深层次剖析
        6.4.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的基本目标
        6.4.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6.4.4 我国公共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优化方案
    6.5 成果转化导向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优化
        6.5.1 提高投入总量
        6.5.2 调整投入结构
        6.5.3 优化投入方式
    6.6 成果转化导向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
        6.6.1 微观层面——建设优秀的农业科研团队
        6.6.2 宏观层面——推动跨主体的合作创新
    6.7 成果转化导向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优化
        6.7.1 不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的差异
        6.7.2 成果转化导向的公共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模型
        6.7.3 我国现行公共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的深层次剖析
        6.7.4 成果转化导向的公共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的构建
        6.7.5 关于公共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激励机制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7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介优化
    7.1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优化模型
    7.2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体系优化
        7.2.1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组织体系的构成
        7.2.2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职能定位与调整
    7.3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运行机制优化
        7.3.1 准入机制
        7.3.2 利益驱动机制
        7.3.3 考核评价机制
        7.3.4 风险责任机制
        7.3.5 协调联结机制
        7.3.6 信用机制
        7.3.7 契约机制
    7.4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环境支撑体系优化
        7.4.1 中介流量强化
        7.4.2 政策法规环境优化
        7.4.3 人力资本支持
        7.4.4 资金投入
    7.5 我国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设立的一般原则
        7.5.1 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依托
        7.5.2 发展与规范并举
        7.5.3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7.5.4 对外开放
    7.6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优化
        7.6.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优化
        7.6.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体优化
        7.6.3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媒介优化
        7.6.4 我国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优化
        7.6.5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7.6.6 农业科技推广的质量保证及其防治
8 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8.1 大力培育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科技需求
        8.1.1 加强面向农民的教育培训
        8.1.2 加大对农村的人才支持
        8.1.3 支持和激励农业企业发展
        8.1.4 加大农业补贴
        8.1.5 促进土地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经营
        8.1.6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8.1.7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8.2 建立健全支撑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的体制机制
        8.2.1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模式
        8.2.2 加大农业研发投入
        8.2.3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建设
        8.2.4 推进产学研合作
        8.2.5 引导深化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8.3 壮大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8.3.1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8.3.2 强化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8.3.3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方法
9 结论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9)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的、形式和内容的转变
2 农业科研机构国际合作交流管理现状
3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管理的职能与目标
    3.1 管理职能
    3.2 管理目标
4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管理的关键环节
    4.1 完善管理机构
    4.2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4.3 搭建合作平台, 整合科技资源, 组织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4.4 建立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科学评价体系
    4.5 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办法、激励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
    4.6 做好服务工作, 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10)农业科研院所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创新
    1.1 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维护和更新是保持网络信息化管理活力的关键
    1.3 规范化、系统化、组织化管理是信息化管理实践的重要保证
    1.4 坚持“以人为本”是信息化管理实践的根本原则
2 网络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进程是制约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
    2.2 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不高, 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2.3 院所信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欠缺, 尚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3 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加强院所信息化建设
    3.2 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不断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
    3.3 提高信息人员综合素质, 不断创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四、省级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工作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效能提升对策研究——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J]. 侯升林,宋世佳,孙世刚. 农业科技管理, 2019(06)
  • [2]关于加强省级农科院专业所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沙琴,巩元勇,沈一. 农业科技管理, 2017(06)
  • [3]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体制研究[D]. 邹玉洁.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4]农业科研单位外事管理工作的思考——以丹东农业科学院为例[J]. 刘晓馨,吕春波. 农业科技管理, 2014(03)
  • [5]健全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J]. 杨封科,樊廷录,张正英,吕迎春,班明辉,李国峰. 农业科技管理, 2014(02)
  • [6]农发行支持涉农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资阳市农发行与当地农业经济的分析和发展新思路[D]. 陆然.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7]湖北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路径研究[D]. 彭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8]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D]. 王骞.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9]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J]. 孙玲,邱俊荣,马静,程俊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11(14)
  • [10]农业科研院所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 吴永志,戚行江,谢鸣. 农业科技管理, 2009(02)

标签:;  ;  ;  ;  ;  

我对省农科院科技外事管理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