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人工繁育增繁研究

蛤蜊人工繁育增繁研究

一、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咏芳,黄金勇,张乾,吕晓民,魏国庆,邢佐平[1](2019)在《辽宁地区青蛤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俗称黑蛤,属瓣鳃纲、帘蛤科,是北方沿海常见贝类品种,主要分布区域为沿海高中潮区滩涂和有淡水注入的河口附近。青蛤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深受辽宁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发展前景较广阔。近年来,辽宁地区的青蛤来源主要依靠采捕自然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青蛤增养殖所需苗种则主要购于江浙地区,受苗种质量、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青蛤苗种增养殖的成活率均不太理想。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从2014年起连续3年进行青蛤苗种的人工繁育工作,2017年起增加了青蛤苗种的室内中间暂养技术研究,取得了成功。现将青蛤育苗及中间暂养技术作一简

张鹏飞[2](2018)在《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波纹巴非蛤是我国南方沿海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增,巴非蛤增养殖规模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沿海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潮下带泥质底栖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发展前景广阔。然而,近几年由于苗种来源单一、短缺,养殖技术粗放,导致巴非蛤蛤苗运输成活率低,蛤苗底播成活率低,养殖单产下降。巴非蛤生理生态研究是开展底播增养殖的基础,虽然已有一些报道,但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着重对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生态、能量收支、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以及敌害对其的捕食作用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期望能充实波纹巴非蛤生物学理论,并为其增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实验研究了不同悬浮颗粒条件下巴非蛤的摄食和能量收支响应,发现巴非蛤假粪阈值为17.00-19.80mg L-1;巴非蛤对无机颗粒的保留呈机械性筛选特性,保留效率与粒径大小相关;对有机颗粒的保留效率受粒径大小和浓度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巴非蛤倾向保留大粒径有机颗粒;在低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随颗粒浓度和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巴非蛤摄食率和生长余能(SFG)以递减的速率而增加,逐渐接近最大值,在高浓度条件下(TPM>25 mg L-1),清滤率和SFG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对饵料条件变化响应敏感,通过调节颗粒的保留率、摄食行为(滤水率,假粪)和生理(吸收率,耗氧率)等优化能量摄入。2.通过研究环境因子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发现适宜巴非蛤摄食和生长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18-32℃和25-30;海洋酸化胁迫下(pCO2>1500μatm)和低氧胁迫(溶解氧≤2 mg O2 L-1)下巴非蛤的摄食行为受到显着抑制,摄食率和SFG显着下降;巴非蛤摄食最适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28.42℃:,盐度29.29,溶解氧5.99mg L-1。结果表明,低盐及低温条件均不利于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在海洋酸化以及低氧胁迫下,巴非蛤的摄食和生长机能受到抑制。3.波纹巴非蛤初始半致死低温(26dLILT50)和高温(8d UILT50)分别为6.76±0.10℃和33.49±0.022℃,基于心率的阿氏拐点温度(ABT)为35.64±0.77℃,为其急性致死温度;初始半致死低盐(27dLILS50)和高盐(40dUILS50)分别为17.90±0.40和42.06±0.42。巴非蛤对低氧的耐受性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增加而降低,温度为25℃时,巴非蛤半致死溶解氧浓度(288hLC50)为 0.72 mg O2 L-1,30℃时巴非蛤 96hLC50 和 120hLC50分别为0.49和0.64 mg O2 L-1。与其他热带亚热带双壳类相比,巴非蛤对低温、低盐和低氧的耐受性较弱,而相比于潮下带双壳类,巴非蛤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4.波纹巴非蛤潜泥能力随规格的增大而增强,波纹巴非蛤幼贝比成体对底质粒径的选择范围更广,能在含沙率高达80%的底质条件下完成埋栖过程,而成体在底质含砂率≥40%时潜泥行为显着受阻。幼贝(壳长5-20mm)潜泥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当温度<15℃或>34℃时,壳长小于5mm幼贝超过半数不能完成潜泥过程。底质的含水率和含沙率通过影响巴非蛤的埋栖深度来影响巴非蛤摄食和能量收支,在含水率≥40%或含沙率≤40%的泥质底质中,巴非蛤的埋栖深度分别显着大于其他底质条件,当巴非蛤埋栖深度为6.5cm时,清滤率和SFG最大,过浅或过深其清滤率和SFG均显着降低。这表明,波纹巴非蛤适宜栖息于泥沙质或泥质底质,同时其埋栖深度对巴非蛤摄食和生长有显着的影响。5.波纹巴非蛤耐干露能力随湿度增加而增强,15℃下巴非蛤耐干露能力最强,Lt50为131h干露超过6h,幼贝的潜泥行为会受显着影响,超过48h后幼贝全部死亡;干露时长超过24h成体恢复后的存活率会显着降低,超过48h,存活率低于50%;干露不超过24h不会影响成体潜泥表现,干露超过48h后恢复时成体的摄食和吸收功能显着受损,SFG为负值。干露胁迫下巴非蛤体内糖原含量显着降低,无氧代谢产物丙酮酸含量显着降低,足肌和外套膜琥珀酸含量在干露12h后显着升高,足肌乳酸在干露24h后显着升高;内脏团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活力分别在6h、12h和48h显着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在12h显着降低,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力在24h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干露对波纹巴非蛤的存活、潜泥行为、摄食和生长均有不利影响,其幼贝和成体的干露运输适宜温度分别为20-24℃和15℃,干露时间分别以不超过6h和24h为宜。6.波纹巴非蛤埋栖较浅,不能躲避远洋梭子蟹的捕食危害,其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受水温显着影响,水温≤15℃时,远洋梭子蟹基本不捕食巴非蛤,当水温≥20℃时,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强度随温度上升而迅速增加,远洋梭子蟹对巴非蛤的捕食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和昼夜差异,对稚贝和小规格成体的选择性和摄食率显着高于大规格成体。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底播波纹巴非蛤成活率的方法,即选择大规格的蛤苗在水温较低的秋、冬季进行底播。

马玉和,李永仁,郭永军,邢克智[3](2014)在《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成功开展了青蛤工厂化育苗。幼虫初始壳长(120±1.2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5.05μm,成活率23.0%;第1931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4.1μm,变态率32.9%;变态后至第53d,壳长平均日增长32.5μm,成活率82.3%。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青蛤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25亿枚。

张嵩[4](2014)在《生态因子对青蛤、文蛤的潜沙及其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文中认为青蛤、文蛤是我国沿海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的日渐衰竭,青蛤、文蛤增养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青蛤、文蛤养殖产业中,底播增殖占居主导产业,然而有关育苗苗种的质量问题、增殖放流过程中苗种规格、海区选择等问题的不确定,导致在增殖生产过程中频繁地发生大规模死亡灾害和丰欠不定等重大生产问题。本试验通过对青蛤、文蛤早期发育过程中密度、饵料对苗种质量的影响,不同环境因子对幼贝潜沙行为影响的研究,探究提高苗种质量的方法、确定适宜苗种的规格、寻找合适的底播海域环境,为提高青蛤、文蛤的人工增养殖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同密度对幼苗发育影响试验中,青蛤、文蛤受精卵适宜的培育密度均为20cell/mL,密度过高会降低受精卵的变态率,同时增加受精卵的畸形率。2.不同饵料对D型幼虫生长和存活实验中,青蛤、文蛤D型幼虫的开口饵料以金藻为宜,后期使用混合饵料效果显着,可以促进D型幼虫的生长和发育。3.温度对幼贝潜沙行为影响实验中,温度对于青蛤、文蛤幼贝潜沙行为具有显着影响,青蛤幼贝适宜潜沙温度为17-25℃,文蛤幼贝适宜潜沙温度为13-25℃,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对幼贝的潜沙行为产生阻碍作用。4.在盐度对幼贝潜沙行为影响实验中,青蛤和文蛤幼贝的适宜潜沙盐度均为23-28,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幼贝潜沙行为产生显着地阻碍作用。5.在不同底质对幼贝潜沙行为影响中,不同底质只对幼贝的潜沙率和潜沙深度具有影响,其中青蛤幼贝适宜的底播底质为含有少量沙的泥质底,文蛤幼贝适宜的底播底质为含有少量泥的沙质底。6.综合生态因子对幼贝潜沙行为影响的结果显示,青蛤幼贝底播的适宜规格为1.5cm以上,文蛤幼贝适宜选择3cm左右的个体作为底播苗种。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李永仁[5](2013)在《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天津市地处渤海湾西北部,海岸线南起歧口,北至涧河口,长达153km,管理海域面积2500km2,其中滩涂面积336km2[1]。近海水质肥沃,滩涂广阔,坡度平缓,具有底栖贝类增养殖的优越条件。贝类采捕业是天津海域传统的优势水产产业,传统经济贝类包括: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脉红螺(Rapana

张跃平,吕小梅,洪一川,方少华,郭炳坚,涂锦城[6](2011)在《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文中指出在人工繁育条件下,在显微镜下对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进行活体观察和拍摄,并用内置目微尺进行壳长和壳高的测量.首次报道了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点,利用图版和文字描述了波纹巴非蛤早期生活史的形态并对其发育生长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波纹巴非蛤的早期形态体现了浅海性种类的特点,"D"形幼虫期的壳长为90.37±1.53μm,壳高为71.86±1.09μm;壳顶后期壳长为130.17±1.83μm,壳高为110.24±1.39μm,与其他帘蛤科种类相比明显较小.

孙祥山[7](2011)在《青蛤稚贝培育常用单胞藻浓缩和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蛤(Cyclina sinensis)是一个新兴的优良贝类养殖品种,但受苗种培育的制约,在我国北方地区未能广泛开展养殖,主要原因是青蛤稚贝培育在高温季节进行,此时单胞藻饵料培养非常困难,容易因饵料缺乏而失败。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在春季等空闲时期大量培养青蛤稚贝常用的单胞藻,然后用化学方法浓缩并达到生产性水平,不但浓缩效率高,而且保藏成本低;浓缩藻贮存到夏季高温季节育苗时使用,作为稚贝的主要饵料或补充,降低对鲜活单胞藻的依赖,增大青蛤稚贝出池规格。本论文研究比较了明矾、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氢氧化钠、壳聚糖等五种试剂对青蛤稚贝培育中常用的蛋白核小球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等四种单胞藻的浓缩、保藏效果,并比较了浓缩藻对壳长分别为0.96mm、1.22mm、2.1mm及3.1mm青蛤稚贝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从培养难易、营养价值、浓缩效率和保藏时间上考虑,只有亚心形扁藻适宜用化学方法进行生产性浓缩并用于青蛤稚贝培育。亚心形扁藻较适宜的浓缩剂为高锰酸钾7~8mg/L和明矾180mg/L,浓缩扁藻密度达到4000-6000万个/ml,浓缩200-300倍,达到生产性浓缩要求;浓缩扁藻可在不添加抗冻剂的情况下,在库温-9~-7℃的普通冷库中保藏6个月以上,实现了低成本保藏。本文揭示了用化学法制备的浓缩藻对投喂动物的安全性问题,及其与化学试剂作用机理的关系。明矾和聚合氯化铝所含的有毒离子铝全部混入浓缩藻中,因而对所投喂的青蛤稚贝产生了较强的毒性,后者让所含铝离子更多因而毒性更强;高锰酸钾水解产生的二氧化锰虽有一定的毒性,但混入浓缩藻的数量很少,因而对所投喂的青蛤稚贝未表现出毒性。青蛤稚贝可以通过代谢将铝离子排出体外,故适当控制摄入量,可减轻中毒表现。本文研究表明用明矾和高锰酸钾浓缩的扁藻均适宜在青蛤稚贝培育中使用,其中用明矶浓缩的扁藻有一定毒性,稚贝规格小于lmm时不适宜投喂,超过lmm可按不超过50%的比例与鲜活金藻或角毛藻混合投喂,2mm以上可超过50%;用高锰酸钾浓缩的扁藻未表现出毒性,投喂时间可提前,投喂比例可加大。在浓缩扁藻对青蛤稚贝的生长效果上,当浓缩扁藻占总投喂量的50%时,体重7天增长率达到103.8%;当浓缩扁藻占总投喂量的75%时,体重7天增长率达到54%以上;即使没有鲜活金藻时,全部投喂浓缩扁藻(用高锰酸钾)至少可以维持青蛤稚贝7天增长率达到35%,因此浓缩扁藻有很高的使用价值,饵料保障作用非常显着。

王跃红[8](2009)在《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青蛤(Cyclina sinesis Gmelin)是一种理想的底栖贝类养殖对象,自然资源总量并不丰富,青蛤苗种特别是大规格苗种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本人从青蛤的亲本选择、催产方法、水质处理方式、饵料培育、幼虫附着形式和培养底质等方面,开展人工繁殖和大规格苗种培育的研究和试验。亲贝的选择和暂养是贝类人工育苗能够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在生产上人工育苗时最好选用3cm左右、健壮无伤、性成熟的2或3龄青蛤作为亲贝,暂养时间不低于15天。青蛤人工繁殖最有效的催产方法为常温阴干+流水刺激+黑暗处理。青蛤在自然海水中催产孵化效果好;在井水和深井水的混合水中只有少量精卵排放;在井水和深井水中都不能产卵,即使将井水和深井水调配成与自然海水相同比重,催产效果也不理想。人工育苗中必须对育苗用水进行严格处理,通常做法是用砂滤池滤除的物理方法,也可用有效氯杀灭的化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催产与孵化效果。由于化学方法处理水的效率远高于滤除法,因此更适合于规模化育苗。工厂化人工育苗幼虫的变态附着,一般都是在室内水泥池进行,把幼虫提前移到室外水泥池进行附着变态,较在室内水泥池附着,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提高了育苗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了规模化育苗的需要。青蛤为滤食性贝类,对饵料没有选择性,研究发现使用天然野生饵料投喂,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都最高,其次是金藻和扁藻混合投喂,再次是金藻,而扁藻的效果最差。因此在稚贝培育中要注意用多种藻类混合投喂,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补投一些天然藻类,以充分发挥不同藻类的营养互补作用。在不同底质培养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青蛤苗种对底质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不同底质中的存活率都是100%,且都能保持良好的生长,其中,以泥砂质的底质为最佳。生产中,全程使用软泥底质被证明是可行的,且大大方便了疏苗分养的操作。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取得显着效果,2004-2006年培育双水管稚贝52.56亿粒,平均规格570.44μm,平均成活率78.3%,其中2005年,经上海水产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国内知名贝类专家现场测产,共育成青蛤双水管稚贝32.76亿粒,育苗规模、育苗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耿绪云,马维林,王彦怀,周凯[9](2009)在《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促熟实验》文中研究表明人工促熟青蛤亲贝是青蛤早繁的关键,模拟自然环境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亲贝成活率达90%以上;采取控温、控光、强化投喂饵料等技术措施,成功促熟青蛤亲贝,获得优质受精卵7.27亿粒,较当年青蛤自然繁殖期提早产卵一个月。孵化D型幼虫6.73亿粒,培育出壳长0.5 mm稚贝2.83亿粒。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亲贝的强化促熟,突破青蛤自然繁殖期对人工育苗的制约,为北方地区青蛤早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缩短了苗种到商品贝的培育时间。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马甡,董双林[10](2006)在《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文中研究说明

二、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地区青蛤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地及设施
二、水质调控
三、生物饵料培养
四、种贝培育
五、幼体培育
    1. 产卵、孵化
    2. 幼虫选育及培育
    3. 稚贝培育
六、中间暂养
七、幼贝出池

(2)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波纹巴非蛤介绍
        1.1.1 波纹巴非蛤生物学
        1.1.2 波纹巴非蛤产业及养殖现状
        1.1.3 波纹巴非蛤研究现状
        1.1.4 波纹巴非蛤种群变动分析及其资源保护对策
    1.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生理研究进展
        1.2.1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器官组织学
        1.2.2 滤食性双壳类摄食机制
        1.2.3 滤食性双壳类的颗粒保留与选择
        1.2.4 滤食性双壳类的摄食调节
    1.3 双壳类能量学及研究进展
        1.3.1 双壳类能量收支方程及研究方法
        1.3.2 环境因子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1.3.3 贝类能量学研究意义及应用
    1.4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埋栖行为和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1.4.2 环境因子对埋栖双壳类潜泥行为的影响
        1.4.3 底质对埋栖型双壳类生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1.5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生长、存活的影响
        1.5.2 干露胁迫对海洋贝类呼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1.5.3 干露胁迫对水生动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6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作用研究进展
        1.6.1 敌害生物对海洋贝类的危害
        1.6.2 水温对敌害生物捕食双壳类的影响
        1.6.3 敌害生物对双壳类的捕食选择
    1.7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悬浮颗粒物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2.1.2 不同悬浮颗粒物的制备
        2.1.3 摄食生理实验方法
        2.1.4 摄食参数
        2.1.5 实验设计和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波纹巴非蛤假粪阈值
        2.2.2 波纹巴非蛤最低滤除浓度研究
        2.2.3 波纹巴非蛤对粘土颗粒的摄食选择
        2.2.4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粒径浮游单胞藻的摄食选择
        2.2.5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质量悬浮颗粒的摄食响应
        2.2.6 波纹巴非蛤对不同浓度和POM悬浮颗粒的能量收支
    2.3 讨论
第三章 环境因子及规格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3.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温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2 盐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3 海洋酸化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4 溶解氧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3.2.5 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的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特征
        3.2.6 温度、盐度和溶解氧3种环境因子对波纹巴非蛤清滤率和SFG影响的响应曲面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波纹巴非蛤对几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4.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波纹巴非蛤的致死温度、盐度
        4.2.2 波纹巴非蛤对低氧耐受性研究
        4.2.3 基于心率的波纹巴非蛤耐热性评测
    4.3 讨论
第五章 底质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5.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温度和盐度对不同规格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5.2.2 底质含水率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5.2.3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幼贝和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5.2.4 底质含水率和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成体埋栖深度的影响
        5.2.5 不同含水率泥质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2.6 底质组分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2.7 埋栖深度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生理生态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6.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波纹巴非蛤的干露耐受性研究
        6.2.2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幼贝潜泥行为的影响
        6.2.3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成体潜泥行为的影响
        6.2.4 干露及恢复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6.2.5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体成分的影响
        6.2.6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无氧代谢的研究
        6.2.7 干露对波纹巴非蛤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及对巴非蛤潜泥行为和摄食生理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样品采集和暂养
        7.1.2 实验设置和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三种敌害生物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作用
        7.2.2 水温对远洋梭子蟹捕食波纹巴非蛤的影响
        7.2.3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的捕食选择
        7.2.4 远洋梭子蟹幼蟹对波纹巴非蛤幼贝的捕食作用
        7.2.5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潜泥行为的影响
        7.2.6 远洋梭子蟹对波纹巴非蛤摄食生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论文
致谢

(3)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催产与孵化
    1.3 浮游幼虫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卵与孵化
    2.2 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
    3.3变态期及稚贝
3 讨论
    3.1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的特点
    3.2 无附着基采苗
    3.3 抑食性海球金藻的影响

(4)生态因子对青蛤、文蛤的潜沙及其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贝类养殖概述
    1.1 国外贝类增养殖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贝类增养殖的发展现状
    1.3 贝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
        1.3.1 贝类苗种的生产混乱
        1.3.2 海洋环境的污染
        1.3.3 养殖环境的选择
        1.3.4 法律法规的问题
        1.3.5 贝类增养殖研究的意义
    1.4 青蛤、文蛤的研究现状
        1.4.1 青蛤
        1.4.2 文蛤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青蛤、文蛤的育苗实验
    2.1 种贝的选取和暂养
    2.2 性腺的分期
    2.3 种贝的催产
    2.4 青蛤、文蛤的个体发育
第三章 青蛤、文蛤幼苗实验
    3.1 不同密度对幼苗发育的影响
        3.1.1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5 实验结果
        3.1.6 讨论
    3.2 不同饵料对 D 型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讨论
第四章 温度对青蛤、文蛤幼贝潜沙行为的影响
    4.1 青蛤、文蛤的潜沙行为观察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青蛤幼贝的潜沙准备时间
        4.3.2 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准备时间
        4.3.3 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青蛤幼贝的潜沙率
        4.3.4 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率
        4.3.5 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青蛤幼贝潜沙时间
        4.3.6 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潜沙时间
        4.3.7 不同温度对青蛤幼贝潜沙深度的影响
        4.3.8 不同温度对文蛤幼贝潜沙深度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不同盐度对青蛤、文蛤幼贝潜沙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不同盐度下不同规格青蛤幼贝的潜沙准备时间
        5.2.2 不同盐度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准备时间
        5.2.3 不同盐度下不同规格青蛤幼贝的潜沙率
        5.2.4 不同盐度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率
        5.2.5 不同盐度下不同规格青蛤幼贝潜沙深度
        5.2.6 不同盐度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潜沙深度
    5.3 讨论
第六章 不同底质对青蛤、文蛤幼贝潜沙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2.1 不同底质下不同规格青蛤、文蛤幼贝的潜沙准备时间
        6.2.2 不同底质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准备时间
        6.2.3 不同底质下不同规格青蛤、文蛤幼贝的潜沙率
        6.2.4 不同底质下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率
        6.2.5 不同底质不同规格青蛤幼贝潜沙时间
        6.2.6 不同底质不同规格文蛤幼贝的潜沙时间
        6.2.7 不同底质不同规格青蛤幼贝的相对潜沙深度
        6.2.8 不同底质不同规文蛤的相对潜沙深度
    6.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
    1.1 贝类资源现状
    1.2 贝类养殖业
    1.3 增殖放流
    1.4 探索性研究
        1.4.1 苗种繁育方面
        1.4.2 养成模式的研究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
    2.2 捕捞压力
    2.3 填海造陆
    2.4 养殖密度过高
3 天津市发展贝类产业的必要性
    3.1 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
    3.2 碳汇渔业
    3.3 资源恢复
    3.4 增加野生贝类资源量
4 天津市贝类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1 由捕捞转型为养殖
    4.2 推广贝类与鱼虾混养模式
    4.3 养殖设施化
    4.4 规范养殖
5 天津市贝类产业发展建议
    5.1 示范养殖
    5.2 开展增殖护养,补充贝类群体数量
    5.3 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支撑
    5.4 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6)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方法
        1.2.1 形态发育
        1.2.2 生长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征
        2.1.1 初期胚胎发育期
        2.1.2 担轮幼虫期
        2.1.3 “D”形幼虫期
        2.1.4 壳顶幼虫期
    2.2 波纹巴非蛤与帘蛤科其他种类胚胎和幼虫的发育与环境适应性的比较
    2.3 波纹巴非蛤与其他帘蛤科种类壳长和壳高的比较

(7)青蛤稚贝培育常用单胞藻浓缩和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青蛤增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蛤稚贝培育技术现状
        1.2.2 单胞藻浓缩和应用技术现状
        1.2.3 青蛤稚贝培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青蛤稚贝培育常用单胞藻浓缩和保藏技术研究
    2.1 不同单胞藻适宜的浓缩剂及浓度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2 单胞藻生产性浓缩与收集
    2.3 浓缩藻保藏技术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4 讨论
        2.4.1 不同单胞藻适宜的浓缩剂及浓度
        2.4.2 浓缩藻适宜的保藏条件
        2.4.3 浓缩藻制备与保藏成本
第三章 浓缩藻对青蛤稚贝的投喂技术研究
    3.1 浓缩藻单独投喂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2 浓缩藻与鲜活藻混合投喂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3 不同浓缩剂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4 浓缩藻在青蛤稚贝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
    3.5 讨论
        3.5.1 浓缩藻单独投喂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
        3.5.2 浓缩藻与鲜活藻混合投喂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
        3.5.3 浓缩藻在青蛤稚贝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3.5.4 浓缩藻对投喂动物的安全问题及与浓缩剂作用机理的关系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单胞藻化学法生产性浓缩和保藏
    4.2 化学法制备浓缩藻的安全问题
    4.3 浓缩藻在青蛤稚贝培育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发展概况
        2.1 国内海水贝类养殖发展概况
        2.2 苏省海水贝类养殖发展概况
    3 青蛤的生物学特性概述
        3.1 形态特征
        3.1.1 外形特征
        3.1.2 内部形态与构造
        3.2 生态习性
        3.2.1 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性
        3.2.2 分布与栖息
        3.2.3 食性与摄食
        3.3 生长与繁殖
        3.3.1 生长
        3.3.2 繁殖
    4 青蛤的苗种生产和养殖概述
        4.1 青蛤的苗种生产概述
        4.1.1 青蛤苗种生产现状
        4.1.2 青蛤苗种生产技术
        4.2 青蛤的养殖生产概述
第二章 青蛤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场址选择
        1.1.1 布局设计
        1.1.2 水质环境
        1.1.3 土壤质量
        1.1.4 空气质量
        1.1.5 气象条件
        1.2 饵料藻培养
        1.2.1 饵料藻培养种类
        1.2.2 培养液配方
        1.2.3 单细胞藻培养
        1.2.4 培养管理
        1.3 亲贝的选择与暂养催熟
        1.3.1 亲贝的选择
        1.3.2 暂养催熟
        1.4 催产与孵化
        1.4.1 催产、孵化池条件
        1.4.2 催产
        1.4.3 孵化
        1.5 幼虫培育
    2 结果
        2.1 亲贝的选择与暂养催熟
        2.2 人工催产
        2.2.1 催产方法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2.2.2 阴干时间和失水率与催产效果
        2.2.3 不同水源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2.2.4 育苗用水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催产孵化效果的影响
        2.3 幼虫培育
        2.3.1 饵料密度对青蛤幼虫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
        2.3.2 水温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3.3 幼虫密度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3.1 亲贝的选择和暂养
        3.2 人工催产
        3.3 幼虫培育
第三章 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稚贝培育
        1.1.1 培育池和附着基的准备
        1.1.2 水质调控
        1.2 大规格苗种培育
        1.2.1 培育池塘的准备
        1.2.2 苗种采集
        1.2.3 播苗
        1.2.4 培育管理
        1.2.5 指标检测
    2 结果
        2.1 稚贝培育
        2.1.1 水温对青蛤稚贝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2.1.2 饵料种类对稚贝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2.1.3 培育密度对稚贝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2.1.4 幼虫室内水泥池和室外水泥池变态附着对比试验
        2.1.5 稚贝培育结果
        2.2 大规格苗种培育
        2.2.1 生长
        2.2.2 微生物监测
        2.2.3 底质
        2.2.4 培育结果
    3 讨论
        3.1 稚贝培育
        3.2 大规格苗种培育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促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基本条件
    1.2 亲贝的来源
    1.3 亲贝放养方式
    1.4 人工控温、控光与水质调节
    1.5 亲贝性腺发育情况检测
    1.6 人工催产与受精卵孵化
2 结果
    2.1 青蛤亲贝人工培育期间水质变化情况
    2.2 人工培育亲贝成活情况
    2.2 青蛤亲贝性腺发育
    2.3 人工蓄养促熟亲贝精卵质量
3 讨论
    3.1 适宜青蛤亲贝室内蓄养促熟培育的环境因子
    3.2 提高亲贝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3.3 严防成熟亲贝早产
    3.4 加强青蛤早繁技术研究, 提高青蛤养殖效益

(10)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2 地理分布
3 生态习性
    3.1 栖息习性
    3.2 移动习性
    3.3 摄食习性
    3.4 对环境的适应性
4 繁殖
5 胚胎发育
6 青蛤的生长
7 苗种生产
    7.1 土池育苗
    7.2 半人工育苗
    7.3 工厂化育苗
    7.4 中间暂养
8 人工养殖
9 病害防治

四、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地区青蛤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技术[J]. 郝咏芳,黄金勇,张乾,吕晓民,魏国庆,邢佐平. 科学养鱼, 2019(05)
  • [2]波纹巴非蛤生理生态学研究[D]. 张鹏飞. 厦门大学, 2018(06)
  • [3]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 马玉和,李永仁,郭永军,邢克智. 河北渔业, 2014(08)
  • [4]生态因子对青蛤、文蛤的潜沙及其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D]. 张嵩. 大连海洋大学, 2014(08)
  • [5]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J].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李永仁. 水产科学, 2013(09)
  • [6]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J]. 张跃平,吕小梅,洪一川,方少华,郭炳坚,涂锦城. 台湾海峡, 2011(04)
  • [7]青蛤稚贝培育常用单胞藻浓缩和应用技术研究[D]. 孙祥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2)
  • [8]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D]. 王跃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促熟实验[J]. 耿绪云,马维林,王彦怀,周凯. 河北渔业, 2009(08)
  • [10]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J].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马甡,董双林. 水产科学, 2006(06)

标签:;  ;  

蛤蜊人工繁育增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