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在煤矿下水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健琦[1](2021)在《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山西矿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煤矿企业井下班中餐配送难、矿工就餐品质低、防爆蒸汽加热设备性能差等问题提出的。众所周知,煤矿井下作业环境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矿工从入井到升井通常需要耗时8h以上,因此矿工需要在井下就餐以保持充沛的体力进行生产。由于目前井下缺乏性能优良的矿用食品加热设备,多数煤矿企业的井下班中餐配送采用原始的人工配送模式,过长的配送时间既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班中餐食品品质,导致矿工井下用餐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开发一套高效便捷的矿用食品加热设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综合比较电磁感应加热、红外加热和微波加热等技术的加热原理、适用领域和技术特点,本文基于微波加热技术,以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为研究目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控制方式、保护方法、软硬件电路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根据通用微波加热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对磁控管、微波谐振腔、波导、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散热系统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内外安全标准,建立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系统选用STM32F103RCT6作为中央控制器,设计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的控制单元、监测单元、磁控管水冷单元、红外遥控单元、红外测温单元、输入输出单元等功能模块,为开发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和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撑。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的结构设计是影响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产品性能的主要因素。一个优良的微波加热平台应具有微波能效高、食品加热均匀性好、磁控管散热好、无热点聚集等特性,而这些特性均与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的结构设计有关。根据微波谐振腔设计标准及水冷板传热原理,设计了适用于本设备的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产品,基于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分别对其进行了建模仿真和性能验证,制定了产品的技术指标,为后续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是实现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功能控制、信息监测、故障预警和安全保护的重要环节。根据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井下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要求,设计了能够实现各种控制功能和保护功能的电路,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供电电源、串口通信、矩阵键盘、红外遥控、红外测温等模块电路,完成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各项功能控制需求。结合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中的功能要求,在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基础上,基于标准C语言及MDK5软件开发环境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分别设计了系统的主控程序、水冷单元监测监控子程序、加热模式选择子程序、现场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程序以及PID温度控制子程序等功能程序。同时,基于Lab VIEW软件平台开发了矿用食品微波加热监测平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最后在实验室制作了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装置,参照系统功能设计指标和相关国家标准对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综合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可靠,安全性高,各项功能技术指标符合总体设计方案要求,有效解决了煤矿井下缺乏安全便捷的食品加热设备的问题。
徐晓天[2](2021)在《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赵丽楠[3](2021)在《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矿用潜水泵是矿井下排水系统的关键设备,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矿用潜水泵因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寿命长等特点,被大量应用于井下排水系统中。然而现有矿用潜水泵检测系统采用传统半自动化方式,其测量方式落后、精度低、可靠性和实时性差,难以满足智能化矿业生产需求。因此,本文以提高矿用潜水泵内部检测自动化水平为重点,以适用矿业生产应用为导向,利用单片机、传感器、RS485通信、无线通信及故障诊断等技术,提出一套具有在线检测与监控功能的内置式检测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矿用潜水泵工艺、结构组成以及工作性能出发,为实现水泵的自动检测功能,给出了检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1)为避免外置式检测存在检测效率低、成本高、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内置式检测方案,并基于矿用潜水泵异常工况及数据分析,确定影响矿用潜水泵工作的关键因素,即电压、电流、温度、流量、压力、液位等;2)在传感器、互感器、多路复用器以及放大器等模块选型和检测电路设计基础上,结合单片机技术,给出了微处理器最小系统,实现了矿用潜水泵内置式检测硬件电路主要核心检测原理设计;3)为降低弱信号在传递过程中易受强信号干扰及避免信号传送丢失,设计了具有RS485及无线冗余通信功能的矿用潜水泵远程信号传输方法,保证了矿用潜水泵检测信息准确性及实时性;4)基于上述原理设计,借助Altium Designer软件,绘制硬件电路原理图,并以此,考虑器件布局、信号等级等因素,制作PCB电路板,实现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硬件设计。(2)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矿井使用的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的下位机软件。主要包括:1)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主程序设计,包括系统变量和硬件接口初始化以及信号采集与处理;2)为实时检测矿用潜水泵的工作状态,对数据采集子程序进行设计,主要有多路温度采集子程序、电压电流子程序以及流量/液位/压力等子程序;3)为实现系统通信冗余,进行相应子程序的设计;4)基于矿井潜水泵现场实验数据,对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说明所提出集在线检测与监控功能的内置式矿用潜水泵能够满足矿业井下潜水泵工程实际需求。(3)为提升矿用潜水泵工作效率,减少其故障对矿井下排水能力的影响,提出基于小波变换分析的潜水泵中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方法;具体包括:转子断条故障特征分析、提取流程及状态诊断。基于矿井潜水泵现场实验数据,仿真结果说明所提出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准确辨识异步电机转子工作状态,降低矿用潜水泵故障对矿井下排水能力的影响。
高翔[4](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配网一体化监控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现有配网相关信息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配网一体化监控平台。该平台采集已有配电自动化系统、GIS系统、负荷控制系统中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将各系统分散的数据整合至统一的配网模型中。基于微服务架构实现了一套各业务功能可灵活扩展的上层应用,用户可在平台上查看配网运行实时数据、关键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配网运维管理水平。
陈松林[5](2020)在《煤矿供水传输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传输泵站是煤矿供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证。但其存在能耗、成本、安全、设备监测监控、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监测量不全面以及集中监控系统缺乏的问题,本文以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桑树坪二号井生产用水传输泵站的供水系统自动化监测监控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利用工业以太网作为传输环节、PLC控制系统作为控制终端、结合数据库OPC等技术,开发了一套具有节能策略的泵站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文中首先对中间水池和高位各水池的供需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PLC控制的泵站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系统上位机采用西门子组态软件进行平台管理,上位机与PLC控制柜通过工业环网连接,实时上传各水池水位、管道流量、设备状态等在线数据,同时实现了远程集中控制。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优化调度理论提出了一种具有节能控制策略的控制算法。在优化调度控制策略研究中,遵照“避峰就谷”原则,建立了以泵组节能和节电两种不同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第一类采用动态规划模型,在离心泵总供水量为定值条件下,建立了求解总供水量在泵组之间的最优分配模型,使得消耗的电能最小;第二类将每个供水周期划分成多段,每时段内电费支出最小的优化问题。该项目成功地进行了实验测试,并顺利地通过了矿方验收。其中,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于矿区集中控制室,提供了友好直观的人机操作界面,能够实现现场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以及设备远程集中监控和自动化无人值守。该系统操作简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集控管理水平。
齐彪[6](2020)在《主从式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井下排水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煤矿井下的积水及时排出,避免发生严重的透水事故,保障井下人员生命安全和设备财产安全。针对部分煤矿排水系统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处理器运算能力弱以及故障频发等问题,本文构建出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的主从式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依据井下的实际监测环境完成了所需特征传感器的选型,介绍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安装位置,完成了DSP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并介绍了硬件抗干扰措施。针对矿井涌水随机性强,水仓水位变化呈非线性的特点,本文构建单神经元模糊PID算法来实现对水仓水位的控制,并通过仿真软件与常规PID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验证算法的可行性;针对排水设备运行过程中常出现的各类故障问题,本文基于改进的D-S证据理论构建了故障诊断系统,诊断系统以测量传感器获取排水系统故障信息,使用隶属度函数计算各故障的基本概率赋值,并以信息融合的方式得到最终的故障诊断结果,能够对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做出准确诊断。依据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具体功能,本文在CCS6.0集成开发环境中完成了DSP系统主程序和各个功能模块子程序的设计,在VC++2010软件开发平台上完成了上位机监控界面的设计,监控界面包含采集信号显示、故障诊断结果显示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多种功能。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对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功能验证。
王东兴[7](2020)在《基于PLC控制的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污水产生量也随之增长,如何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在这一趋势下,保证污水排水量满足实际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这一工作不仅关乎城市环境建设,且对于水资源保护、用水安全等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有关方面研究。从实践角度分析,城市污水排水系统属于相关方面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其排水能力、运行安全性、监管效果等将会直接影响城市“水环境”,且城市发展对其需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要求较高。所以,本次研究以城市自动排水装置研究为主要内容,从PLC应用和区域联动模式建立角度进行创新,致力于提升城市自动排水系统服务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持。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污水排水的自动控制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分析,完成污水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的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并对整个系统进行运行调试,使其能够有效应用于实践。拟解决的问题有两点,其一,如何能够保证PLC在整个系统中有效应用,提高实际效果。其二,如何能够完善区域联动系统建设,实现统筹管控,优质高效。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基于PLC运行原理和城市污水排水的实际特点与需求,设计区域联动自动排水控制工艺、分析装置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实现区域联动,提高排水能力和自动化水平;2、基于PLC控制的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硬件设计,具体包括PLC选型、电源设计、低压电器选择、电机与驱动控制、人机接口设计等工作,并有效进行相关保护策略制定,提高效果;3、基于PLC控制的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控制流程设计、控制程序设计、操作界面设计,并有效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改进控制程序设计。在后续研究中,应根据现实需求,拓展PLC应用领域和效果,强化自动控制系统功能,继续加强研究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使其不断完善和改进。
迟林芳[8](2020)在《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使用的给料机都是单点进料和单点出料,不能实现单点给料并多点均匀给料布料,煤不能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导致碎煤机不能满负荷工作,影响了碎煤机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浪费了部分电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一种螺旋布料给料机,并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输煤系统,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安装在输煤系统中滚轴筛与碎煤机之间,当滚轴筛输送大块煤时,煤块在左右螺旋叶片推动下向两端移动,并通过流量控制板的矩形孔中逐渐落下,将煤均匀的布满碎煤机转子的长度方向,提高碎煤机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仪作为信息采集原件,实时对滚轴筛上进入螺旋布料给料机的物料信息进行检测与采集;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系统核心控制器,对所采集的物料信息进行储存与处理;采用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作为系统算法,对物料信息进行模糊运算后输出控制系统的信号;采用变频器对电机转速进行实时调节,PLC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相应的频率信号送至变频器,变频器输出对应的比例电压,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实际工作转速随之变化;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触摸屏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操作。最后,对智能控制系统PLC主要程序进行编写,并应用MCGS组态软件对触摸屏界面进行开发与设计,完成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实现对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控制的目的。在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中,螺旋布料给料机将煤均匀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碎煤机转子满负荷工作,与没加螺旋布料给料机时提高了碎煤机出力,可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滚轴筛上物料较多转速较快,物料较少自动降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转速,减少了螺旋布料给料机驱动动力,实现了螺旋布料给料机工作时节能的目的。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碎煤机工作效率,且节能效果显着。
刘江斌[9](2019)在《曹家滩矿井主排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井下涌水对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井下排水系统担负着排除井下涌水的重任。曹家滩煤矿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进行排水,排水系统自动化程度低。本文以实现曹家滩煤矿矿井中央泵房无人值守为目标,综合运用智能传感、智能控制和工业以太网网络,构建了曹家滩煤矿自动排水系统,实现节约能源和人力资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根据曹家滩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矿井设计的实际条件,对井下排水装置进行设计。计算得到了水泵机组的机械工况点,并分析了水泵启动和停止时水泵机组工矿点的变化。(2)构建了泵房监控单元、地面水泵运行集中监控系统和工业以太网网络结构三部分组成的自动排水系统的整体方案。提出了以实现节约成本为目标的“避峰就谷”自动控制策略,并基于动态规划对水泵调度模型进行优化,分段决策水泵系统,实现了优化的目标。建立了水泵启停的自动控制流程,并提出了水泵和管路轮换的控制策略,建立了闸阀状态与管路和水泵的对应关系。(3)根据自动排水系统的整体方案,建立了曹家滩煤矿井下自动排水的硬件平台。选择了控制和显示单元模块、信号采集设备以及电动闸阀执行机构,并建立了主要硬件设备之间的互联方案。(4)建立了上位机监控软件的结构设计,并采用组态软件iFIX完成了监控主界面以及单台水泵运行监控、参数设置、历史数据查询及报警数据查询等界面的设计。
钟远文,李胜勇[10](2001)在《单片机在煤矿下水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叙述了一种在煤矿井下水泵控制中应用的单片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定时控制水泵的启动和关闭,采集水泵系统运行参数,自动切换故障机组,具有声光报警、打印输出,计量电量、水量、工作时间及其累积汇总等功能。
二、单片机在煤矿下水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在煤矿下水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新型食品加热技术 |
1.2.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
1.2.2 红外加热技术 |
1.2.3 微波加热技术 |
1.3 煤矿井下微波加热设备发展现状 |
1.4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基本组成部件 |
2.1.1 磁控管 |
2.1.2 微波谐振腔 |
2.1.3 供电电源 |
2.1.4 波导 |
2.1.5 炉门 |
2.1.6 磁控管水冷单元 |
2.1.7 监测单元 |
2.1.8 控制单元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2.1 食品加热功能 |
2.2.2 红外遥控功能 |
2.2.3 安全保护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微波谐振腔和水冷板仿真研究 |
3.1 COMSOL建模原理 |
3.2 微波谐振腔的仿真研究 |
3.2.1 微波谐振腔体积微扰理论 |
3.2.2 微波谐振腔几何模型 |
3.2.3 模型仿真条件设置 |
3.2.4 微波谐振腔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水冷板的仿真研究 |
3.3.1 水冷板传热理论 |
3.3.2 水冷板几何模型 |
3.3.3 模型仿真条件设置 |
3.3.4 水冷板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4.2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 |
4.2.1 JTAG/SWD接口电路和备用电池电路 |
4.2.2 晶振电路 |
4.2.3 供电电源 |
4.2.4 串口通信电路 |
4.3 输入输出模块 |
4.3.1 键盘电路 |
4.3.2 继电器驱动电路 |
4.3.3 显示器电路 |
4.4 红外遥控模块 |
4.4.1 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
4.4.2 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
4.5 监测单元 |
4.6 红外测温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主控程序 |
5.2 水冷单元监测监控子程序 |
5.3 加热模式选择子程序 |
5.4 现场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程序 |
5.5 温度控制子程序 |
5.6 上位机监测平台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综合调试 |
6.1 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
6.2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6.3 加热腔体微波泄漏量测试 |
6.4 微波输出功率及能效等级测试 |
6.5 磁控管水冷散热效果测试 |
6.6 温度控制算法准确度测试 |
6.7 微波加热均匀性测试 |
6.8 水冷单元安全性测试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本章引言 |
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
2.2.1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 |
2.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2.3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3.1 矿用高可靠水位传感器设计方案 |
2.3.2 数字化控制分站设计方案 |
2.4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方案 |
2.4.1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结构 |
2.4.2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策略 |
2.5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2.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2.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
2.6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 |
2.6.1 信息传输设计方案 |
2.6.2 数据协议转换设计方案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设计 |
3.1 本章引言 |
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
3.2.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
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
3.3.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数据传输原理 |
3.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
3.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
3.4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性能验证实验 |
3.4.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性能验证实验 |
3.4.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设计 |
4.1 本章引言 |
4.2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结构设计 |
4.2.1 井下控制分站硬件电路设计 |
4.2.2 井下控制分站软件设计 |
4.3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
4.3.1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
4.3.2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
4.3.3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
4.4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性能验证实验 |
4.4.1 井下控制分站控制性能验证实验 |
4.4.2 井下控制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水位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5.1 本章引言 |
5.2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
5.2.1 Modbus TCP/IP数据传输原理 |
5.2.2 Modbus TCP/IP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
5.2.3 Modbus TCP/IP通信软件设计 |
5.3 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
5.3.1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3.2 上位机信息发布设计 |
5.3.3 上位机数据库查询设计 |
5.3.4 水位控制脚本算法设计 |
5.4 上位机性能验证实验 |
5.4.1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
5.4.2 测控系统运行性能验证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潜水泵检测装置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潜水泵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
1.4 潜水泵检测装置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1 矿用潜水泵工作特性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2.4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潜水泵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微处理器最小系统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 通信模块设计 |
3.4.1 RS485 通信设计 |
3.4.2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潜水泵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
4.2 微处理器主程序设计 |
4.3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
4.3.1 温度采集子程序设计 |
4.3.2 电压电流采集子程序设计 |
4.3.3 其他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
4.4 通信子程序设计 |
4.4.1 RS485 通信子程序设计 |
4.4.2 无线通信模块子程序设计 |
4.5 系统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检测系统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
5.1 电机故障类型 |
5.2 转子断条故障特征分析 |
5.3 小波变换分析法故障特征提取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4)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配网一体化监控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应用 |
1.1 微服务架构 |
1.2 Spring Cloud |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
2.1 微服务技术实现 |
2.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1)数据采集层 |
(2)数据处理层 |
(3)数据整合层 |
(4)应用层 |
2.3 主要功能实现 |
(1)运行指标监控: |
(2)指标计算: |
(3)运维管理: |
结束语: |
(5)煤矿供水传输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煤矿供水监测监控系统结构与研究 |
2.1 离心泵供水系统 |
2.1.1 离心泵简介 |
2.1.2 供水系统设备组成 |
2.1.3 离心式水泵的控制原理 |
2.2 系统总体研究方案 |
2.2.1 中间水池传输泵站 |
2.2.2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2.2.3 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3 供水系统的硬件研究 |
3.1 PLC的选型与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3.1.1 STEP7-200 SMART PLC选用 |
3.1.2 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3.2 PLC监控系统研究 |
3.2.1 系统输入输出点数统计 |
3.2.2 PLC模块介绍 |
3.2.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3.3 系统相关设备选型 |
3.3.1 传感器研究及选型 |
3.3.2 电磁阀研究及选型 |
3.3.3 触摸屏及变频器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4 供水系统优化研究 |
4.1 优化调度的目标和内容 |
4.2 基于避峰就谷模型的优化策略 |
4.2.1 优化研究 |
4.2.2 避峰就谷化调度策略 |
4.3 基于动态规划模型的优化策略 |
4.3.1 动态规划模型的数学背景 |
4.3.2 节能调度模型 |
4.3.3 节省电费调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供水系统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
5.1 下位机的研究与实现 |
5.1.1 STEP7-Micro/WIN SMART软件简介 |
5.1.2 PLC程序的研究 |
5.1.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2 上位机研究与实现 |
5.2.1 WinCC组态软件简介 |
5.2.2 软件整体研究结构 |
5.2.3 下位机与上位机的通讯和组态 |
5.2.4 主要界面的实现 |
5.3 触摸屏研究 |
5.3.1 触摸屏功能简介 |
5.3.2 触摸屏软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主从式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矿井排水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水监控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排水监控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3 排水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整体构建 |
2.1 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构建和工作原理 |
2.1.1 矿井排水系统离心泵及其组成部分 |
2.1.2 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构建 |
2.1.3 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2.2.1 下位机处理器选型 |
2.2.2 监测传感器选型 |
2.3 系统的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
2.3.1 输入量调理电路设计 |
2.3.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2.3.3 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2.4 硬件抗干扰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井排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3.1 单神经元PID控制理论基础 |
3.1.1 单神经元模型 |
3.1.2 神经元学习规则 |
3.1.3 常规PID和单神经元的结合 |
3.2 单神经元PID控制算法应用 |
3.2.1 控制系统的组成 |
3.2.2 单神经元PID控制算法原理 |
3.3 单神经元输出增益K的模糊调整 |
3.3.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
3.3.2 增益K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3.4 排水监控系统控制算法仿真对比 |
3.4.1 单神经元PID仿真函数编写 |
3.4.2 模糊控制器仿真模型构建 |
3.4.3 系统近似数学模型的选取 |
3.4.4 仿真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排水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4.1 煤矿排水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4.2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排水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4.2.1 D-S证据理论算法概念 |
4.2.2 D-S证据理论的缺点及改进方法 |
4.2.3 本文选择的改进方法 |
4.3 改进的D-S证据理论在排水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3.1 改进的D-S证据理论故障诊断方法 |
4.3.2 改进的D-S证据理论故障诊断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软件设计 |
5.1 DSP系统功能的软件实现 |
5.1.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1.2 信号采集子程序 |
5.1.3 控制模块子程序 |
5.1.4 串口通信子程序 |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2.1 监控系统主界面设计 |
5.2.2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库建立及历史数据查询 |
5.2.4 水位历史曲线显示 |
5.2.5 系统安全阈值设置 |
5.2.6 故障诊断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实验验证 |
6.1 实验平台搭建 |
6.2 系统功能验证 |
6.2.1 水位监测实验 |
6.2.2 参数异常检验实验 |
6.3 排水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功能验证 |
6.3.1 数据发送软件的安装测试 |
6.3.2 故障诊断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PLC控制的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章节介绍 |
第二章 基于PLC的城市生活污水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的设计需求分析 |
2.1 城市排水系统现状分析 |
2.2 区域联动模式优势 |
2.3 区域联动装置的功能需求 |
2.4 区域联动装置的性能需求 |
2.5 区域联动污水排放控制工艺介绍 |
2.6 基础控制器需求分析 |
2.6.1 方案对比 |
2.6.2 方案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C的城市生活污水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硬件设计 |
3.1 PLC选型 |
3.1.1 数字量输入信号统计 |
3.1.2 数字量输出信号统计 |
3.1.3 模拟量输入信号统计 |
3.1.4 主站模块详细介绍 |
3.1.5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3.1.6 传感器选型 |
3.2 电源设计 |
3.3 低压电器选择 |
3.3.1 低压断路器 |
3.3.2 继电器 |
3.3.3 熔断器 |
3.3.4 液位仪 |
3.4 电机与驱动控制 |
3.4.1 电机选择 |
3.4.2 变频器选择 |
3.5 人机接口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LC的城市生活污水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的软件设计 |
4.1 装置的控制流程 |
4.1.1 软件选择 |
4.1.2 流程图设计 |
4.2 装置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
4.2.1 SCADA系统图 |
4.2.2 水位传感器程序设计 |
4.2.3 水位监控程序设计 |
4.2.4 通讯程序设计 |
4.2.5 数据存储程序 |
4.2.6 报警程序设计 |
4.3 区域联动调控最优方案设计 |
4.4 区域联动控制关键技术 |
4.4.1 改进的离子群算法使用 |
4.4.2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 |
4.5 装置的操作界面设计 |
4.3.1 起始画面 |
4.3.2 电动机控制界面 |
4.3.3 系统报警界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5.1 系统调试过程 |
5.1.1 运行环境 |
5.1.2 调试设计 |
5.1.3 调试过程 |
5.2 系统运行结果 |
5.2.1 仿真结果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输煤控制系统的现状 |
1.2.1 国外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3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火电厂输煤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构建 |
2.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
2.1.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 |
2.1.2 常规输煤系统工作过程 |
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开发 |
2.2.1 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开发 |
2.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 |
2.3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控制系统结构及控制原理 |
2.3.1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结构 |
2.3.2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的研发 |
3.1 信息采集单元 |
3.1.1 测量方法的确定 |
3.1.2 激光扫描仪测量原理 |
3.1.3 激光扫描仪的选型与安装 |
3.1.4 激光扫描仪LMS511与外围设备的连接 |
3.1.5 误差分析与减小措施 |
3.2 信息处理单元的控制方案与控制算法 |
3.2.1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方案比较与选择 |
3.2.2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器比较与选型 |
3.2.3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算法比较与选择 |
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
3.3.1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3.3.2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
3.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MATLAB仿真 |
3.4 控制执行单元 |
3.4.1 变频调速技术 |
3.4.2 触摸屏 |
3.5 本章小结 |
4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框架结构 |
4.1.2 智能控制系统手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3 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4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4.2 触摸屏界面程序设计 |
4.2.1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2.2 触摸屏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摘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曹家滩矿井主排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 |
1.2.2 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策略 |
1.2.3 井下排水自动故障诊断技术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2 煤矿井下排水装置设计与运行 |
2.1 矿井概况与设计依据 |
2.2 排水装置设计与选择 |
2.2.1 排水系统的选择 |
2.2.2 水泵选择 |
2.2.3 管路趟数和管路布置 |
2.2.4 管径与管材选择 |
2.2.5 水泵扬程与管路特性 |
2.2.6 工况点确定与电机选择 |
2.3 水泵启动与停止 |
2.3.1 水泵机组机械工况 |
2.3.2 启停过程中的水泵特性和管路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井下排水自动控制方案 |
3.1 煤矿井下排水自动控制设计原则与目标 |
3.1.1 煤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3.1.2 煤矿井下排水自动控制功能与目标 |
3.2 控制系统整体构建方案 |
3.2.1 控制系统方案构建 |
3.2.2 系统状态参数监测 |
3.3 水泵调度策略与模型 |
3.3.1 水泵调度的“避峰就谷”模型 |
3.3.2 基于动态规划的水泵调度优化模型 |
3.4 自动控制模式与水泵启停轮换策略 |
3.4.1 控制模式与水泵启停过程控制 |
3.4.2 工作水泵和管路轮换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硬件平台 |
4.1 井下排水自动控制系统硬件平台构建方案 |
4.2 排水系统控制单元选择 |
4.3 排水系统监测的采集 |
4.3.1 液位传感器与液位开关 |
4.3.2 流量传感器 |
4.3.3 压力传感器 |
4.4 排水系统阀门电动执行机构 |
4.5 排水控制系统主要硬件设备互联方案 |
4.5.1 信号采集设备、显示控制箱和监控分站的互联 |
4.5.2 执行机构与监控分站的互联 |
4.5.3 操作台与控制单元的互联 |
4.6 本章小结 |
5 排水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
5.1 软件开发平台 |
5.1.1 组态软件的概念与特点 |
5.1.2 iFIX组态软件简介 |
5.1.3 iFIX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结构与功能 |
5.2.1 监控软件结构 |
5.2.2 软件功能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单片机在煤矿下水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隔爆型食品微波加热设备控制系统开发[D]. 黄健琦.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D]. 徐晓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开发[D]. 赵丽楠. 济南大学, 2021
- [4]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配网一体化监控平台研究与设计[J]. 高翔. 电子世界, 2021(03)
- [5]煤矿供水传输泵站监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陈松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主从式矿井排水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D]. 齐彪.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PLC控制的区域联动自动排水装置研究[D]. 王东兴.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D]. 迟林芳.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9]曹家滩矿井主排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刘江斌.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单片机在煤矿下水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J]. 钟远文,李胜勇. 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