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霞珠葡萄品种在发酵过程中铁元素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宝[1](2021)在《秦皇岛不同小产区赤霞珠、马瑟兰品质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以‘马瑟兰’(Marselan)、‘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为材料,研究了秦皇岛市抚宁区、昌黎县和卢龙县这三个小产区土壤理化性质及葡萄果实的外观、基本品质、花色苷、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旨在为秦皇岛不同小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特性的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秦皇岛各小产区的土质基本符合酿酒葡萄生长。在所有产区中大量元素中速效氮的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速效硼的含量相对缺乏,大量元素在各个产区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而微量元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下降不明显。2.各小产区果实成熟度均较高,但含酸量相对较低。赤霞珠果实外在基本品质以及内在基本品质综合排名由优到差结果相同,品质最优出现在香格里拉种植园。马瑟兰果实外在基本品质以及内在基本品质综合排名结果不同,品质最优出现在仁轩种植园。3.供试红色品种赤霞珠、马瑟兰共检测出10种花色苷单体物质。6个种植园2种红色酿酒葡萄最多的花色苷单体物质为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酿酒葡萄马瑟兰中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含量在香格里拉种植园表现最高,酿酒葡萄赤霞珠中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含量最高在仁轩种植园表现最高。4.供试品种共检测出14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耿氏酒堡种植园马瑟兰果皮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种类相比较其他产区果实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种类多,由于红色酿酒葡萄赤霞珠和马瑟兰品种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检测中发现各产区果实的非花色苷种类近似。5.赤霞珠品种在香格里拉种植园表现优异,其品质明显高于其他产区。马瑟兰品种外在基本品质在仁轩、香格里拉种植园综合表现较好,内在基本品质在仁轩、金士国际种植园综合表现较好,结合内外在品质的表现情况,马瑟兰适合在仁轩种植园种植。而华夏种植园不适宜种植赤霞珠,耿氏酒堡种植园不适宜种植马瑟兰。
金宇宁[2](2021)在《东北葡萄产区不同产地及树龄对‘北冰红’酒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山葡萄‘北冰红’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冰酒酿造工艺中的不同酵母对酒质的影响;探索不同树龄的‘北冰红’葡萄果实品质的差异、不同树龄‘北冰红’干葡萄酒、冰葡萄酒的酒质差异;分析了东北葡萄产区不同产地(宽甸、柳河、左家、松原、集安、东宁)‘北冰红’干葡萄酒、葡萄蒸馏酒以及冰葡萄酒的酒质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检测CEC01、BV818、PL09、CECA、RV171、ADT、MST、VIC、RV100、NSD十种商业酵母发酵的‘北冰红’冰酒中的总糖、总酸、总花色苷、有机酸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综合分析发现RV100、NSD酿造的‘北冰红’冰酒酸低、花色苷含量高、挥发性物质含量高,效果较佳。(2)以2年生、6年生、11年生、14年生的‘北冰红’葡萄酿造干葡萄酒及冰葡萄酒,秋季与冬季采收的葡萄果实皆为11年生‘北冰红’的可溶性固形物与总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余树龄,且树龄较小的两组‘北冰红’果实的总酸含量更高;6年生与2年生树龄‘北冰红’的干酒与冰酒中总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其余树龄;干酒样品和冰酒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排序皆为由14年生到2年生逐渐提升,干酒样品和冰酒样品中的矿物质元素的总含量排序皆为由14年生到2年生逐渐减少。(3)在6个产地的干酒样品中,宽甸与东宁干酒样品的总糖含量较低,松原、宽甸、东宁干酒样品的总酸含量较低,松原与集安干酒样品的总花色苷含量较高。松原产地干酒样品的Na、Mg、Cu、Fe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余产地,左家产地干酒样品的Zn、Mn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余产地。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宽甸、柳河、左家样品较为相似,松原、东宁干酒样品的风味与其它样品差别较大。在感官评价中东宁、松原干酒样品得分在前两位。(4)比较6个产地的蒸馏酒样品,东宁、柳河集安产地样品中挥发酸含量较高。样品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醇类、酯类物质较多,酸类、酮类、醛类物质较少,通过PCA分析发现宽甸、柳河、左家产地的蒸馏酒较为相似。(5)比较通化产区柳河与集安两个产地的冰酒理化指标,柳河产地的冰酒干浸出物、总糖、总酸、单宁、总花色苷的含量,以及挥发性物质的总量皆高于集安产地。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等物质对香气影响较大,从感官评分结果来看两地‘北冰红’冰酒样品均得分较高,适宜酿造发酵冰酒。
吴莉[3](2020)在《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15个酿酒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和GC-MS技术检测葡萄与葡萄酒中单体酚及香气物质的组成,结合转录组测序,研究贺兰山东麓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葡萄果实糖酸比比较结果表明:红色欧亚种糖酸比最高,红色欧山种次之,白色欧亚种最低;在试验条件下,红色欧亚种、红色欧山种、白色欧亚种葡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西拉’、‘北玫’和‘小芒森’,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黑比诺’、‘北玺’和‘霞多丽’。(2)酚类物质比较结果表明:在红色欧亚种葡萄果实中,‘马瑟兰’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最高,‘黑比诺’的单宁含量最高,‘赤霞珠’的酚酸、黄烷醇、黄酮醇、芪类单体酚含量最高。在红色欧山种葡萄果实中,‘北玫’的总酚、单宁、总花色苷、黄烷醇类单体酚含量最高,‘北全’的酚酸和黄酮醇类单体酚含量最高,‘新北醇’的芪类含量最高。在白色欧亚种葡萄果实中,‘小芒森’的酚类物质含量均较高。对不同种葡萄酒中酚类物质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红色欧亚种为1类(除‘西拉’),红色欧山种为1类(除‘北全’),白色欧亚种为1类。(3)香气物质比较结果表明:检测到红色欧亚种酿酒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有51~72种,红色欧山种有47~74种,白色欧亚种有34~68种,其中‘黑比诺’、‘新北醇’和‘贵人香’在同类种葡萄果实中香气种类较多。检测到红色欧亚种葡萄酒香气物质有33~59种,红色欧山种有43~65种,白色欧亚种有36~42种,其中‘马瑟兰’、‘新北醇’和‘小芒森’在同类种葡萄酒中香气种类较多。(4)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果实在成熟期相对于转色初期,总差异基因下调基因数量>上调基因数量。与多酚积累相关的4个基因(PAL、CHS、LDOX、MYBA)涉及4条代谢途径;与香气相关的3个基因(LOX、HPL、CCD1)涉及2条代谢途径;这些与酚类物质和香气积累有关的相同基因在各品种中表达量存在差异。果实成熟期时,‘西拉’的HPL,‘新北醇’的PAL、CHS和LDOX,‘北醇’的LOX,‘霞多丽’的CCD1,‘小芒森’的MTBA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
乔喜玲[4](2020)在《干红葡萄酒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其酿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云南省弥勒市、四川省的攀枝花、山东省的烟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等8个不同地区的葡萄果实、根系土壤及自然发酵醪液为分离源,从中共分离获得106株具有典型酵母菌特征的菌株。1.通过对分离得到的106株酵母菌进行发酵力的研究、耐受性能的研究及基本特性的研究的一系列筛选后,最终筛选出5株综合特性优良的酵母菌株,分别是AT5、AM5、AN6、MJ2、CT4。其中CT4可在24h之内开始发酵,剩余4株均可在12h内发酵。5株酵母菌均可耐受1 6%vol酒精,耐60%葡萄糖;其中AM5可耐受350mg/L二氧化硫,其余4株可耐受400mg/L二氧化硫;CT4可耐受pH2.2的酸度,其余4株可耐受pH为1.7的酸度;AT5和MJ2可耐42℃高温,CT4、AN6、AM5可耐39℃高温;5株酵母菌均为高产酒精酵母,其中AT5、AN6表现为低产硫化氢性和高絮凝性,AM5、CT4、MJ2为中产硫化氢性和中絮凝性;AM5、AT5、CT4为低产泡沫性,AN6、MJ2为中产泡沫性。结合WL鉴别培养基对5株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MJ2为拜耳接合酵母,CT4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AM5、AN6为戴尔有孢圆酵母,AT5为路氏类酵母。2.将5株优选的酿酒酵母和商业酵母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小型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试验,同时监测不同菌株发酵葡萄酒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发酵15天结束后,包括商业菌在内的所有菌株发酵酒的残糖量均降至≤4g/L,酒精度均在14%vol~14.5%vol之间,总酸含量在6.39~7.0 g/L之间,所有试验菌株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AT5发酵酒的残糖含量最低为3.23g/L,酒精度最高为14.5%vol,酸度为6.91g/L高于商业酿酒酵母DS,略低于ES488,但总体差别不大。3.在5株优选酿酒酵母与2株商业酵母分别发酵的赤霞珠葡萄酒中,香气成分共检测出55种,其中醇类物质均以异戊醇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物质中乙酸乙酯相对含量最高。优选酿酒酵母与商业酿母发酵酒的香味物质相比,所有试验菌株发酵液中的酸类物质及醛、酚、类物质含量差别不大,醇类物质占比最大的是AN6。AT5、CT4、MJ2发酵酒中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4.68%、46.543%及40.261%,均高于2株商业酵母,其中醇酯比最小的为AT5。结合感官评定结果,菌株AT5酿制的赤霞珠葡萄酒酒体澄亮、呈紫红色、典型性突出、香气浓郁入口柔滑绵长,评分为89分,高于2株商业酵母,适用于葡萄酒的酿造,可作为商业酿酒酵母。
张永玲[5](2020)在《云南德钦优良野生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酵母菌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可直接影响葡萄酒的品质、香气等。但随着商业酵母的广泛应用,致使葡萄酒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地域特色。我国葡萄酒产区气候、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蕴含其中的酵母菌种类也丰富多样。本土酵母菌的开发和应用对于酿造出风格独特且兼有地域特色的产地葡萄酒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外,拮抗酵母菌用于采后果蔬的生物防治潜力巨大,筛选具有拮抗性能的野生酵母菌对于保护环境,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云南德钦产区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浆果、叶片和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分离及鉴定,明确酵母菌的种类;根据酵母菌对酒精、葡萄糖、pH和SO2的耐受性,筛选出抗性表现优良的野生酵母菌;将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炭黑曲霉、灰葡萄孢以及青霉菌的拮抗性能研究。结果:(1)研究共分离筛选出791株野生酵母菌,鉴定为9属14种,包括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Hanseniaspora lachancei、耐渗透压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smophila)、牧草红酵母(Rhodotorula graminis)、铁杉假丝酵母(Candida railenensis)、喜橄榄假丝酵母(Candida oleophila)、涎沫假丝酵母(Candida zeylanoides)、加利福尼亚假丝酵母(Candida californica)、Papiliotrema flavescens、发酵毕赤氏酵母(Pichia fermentans)、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Solicoccozyma aeria、湖北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hubeiensis),体现了云南德钦葡萄酒产区野生酵母菌的多样性。(2)研究分离的主要为非酿酒酵母,且大多可在18%的酒精度、60%的葡萄糖、2.5的pH和360mg/L的SO2环境下生长,其中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耐高酒精度、高葡萄糖以及高SO2的能力均优于其他酵母菌,但在pH为7.0的环境生长不佳。综合所有抗逆性试验结果,共筛选出62株优良酵母菌。(3)研究筛选出73株可减缓或抑制炭黑曲霉(A.carbonarius)、灰葡萄孢(B.cinerea)和青霉菌(P.expansum)生长的酵母菌。且抑菌能力随酵母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另外,产挥发性化合物以及成膜能力强的菌株对霉菌的抑制作用也优于其他菌株。而Fe3+的浓度变化会影响酵母拮抗灰葡萄孢(B.Cinerea)产生抑菌圈的大小,但效果不明显。结论:云南德钦葡萄酒产区野生酵母菌的多样性较丰富,共鉴定为9属14种;根据抗逆性试验,筛选出62株优良酵母菌,主要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筛选出73株可减缓或抑制炭黑曲霉(A.carbonarius)、灰葡萄孢(B.cinerea)和青霉菌(P.expansum)生长的酵母菌,抑菌能力随酵母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另外,产挥发性化合物以及成膜能力强的菌株对霉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其他菌株。
曹刚红[6](2019)在《葡萄酒的分离分析和产地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矿质元素(无机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在葡萄酒产地溯源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探索了电泳介质种类、电泳缓冲溶液浓度、缓冲溶液pH值、分离电压、检测波长对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葡萄酒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葡萄酒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方法。分离检测了35种葡萄酒,以12个共有峰的迁移时间建立了葡萄酒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可用于葡萄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对35种葡萄酒的12个毛细管电泳峰高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区分出了美国、智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而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区分效果不够满意。线性判别分析对法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和智利的葡萄酒能够得到较好的区分,判别正确率为88.6%。测定了85份葡萄酒的乙醇δ13C、丙三醇δ13C、δ18O和Ca、K、Mg、Na、B、Al、Sc、Ti、Cr、Mn、Fe、Cu、Zn、Rb、Sr、Ba的含量,对葡萄酒的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进行了地域差异性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产地葡萄酒的乙醇δ13C和丙三醇δ13C相差不大,法国、澳大利亚、南非和智利的葡萄酒之间乙醇δ13C和丙三醇δ13C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乙醇δ13C、丙三醇δ13C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而不同产地葡萄酒的δ18O存在高度显着性差异。除K、Mn、Cu、Zn、Ba元素外,不同产地葡萄酒的Ca、Mg、Na、B、Al、Sc、Ti、Cr、Fe、Rb、Sr元素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尤其是Na、B、Al、Sc、Ti、Fe、Rb、Sr等元素含量有高度显着性差异。对葡萄酒中的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进行了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葡萄酒中特征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性,包含了所有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的绝大多数地域特征信息。利用特征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数据进行判别分析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葡萄酒产地的正确识别,判别正确率高,最高达96.7%,结果较满意。而主成分分析对法国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能较好的区分,对南非和智利的葡萄酒分类结果不够满意。以特征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指标降维效果更好,可以用更少的主成分代替原指标进行葡萄酒产地的分类。
徐雯[7](2019)在《玫瑰香葡萄功能营养成分测定与差异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环渤海湾地区主栽葡萄品种玫瑰香葡萄为研究试材,对天津市滨海新区茶淀镇、河北省昌黎县十里铺乡和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地区的玫瑰香葡萄的营养指标和功能成分等进行了测定。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技术对玫瑰香葡萄叶片、果实和皮肉籽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对葡萄中的香气物质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并结合常规理化指标和酚类物质的测定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生长栽培的玫瑰香葡萄差异性进行评价,以期为玫瑰香葡萄的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天津地区土壤类型为盐碱黏土,p H为7.82,土壤中养分含量较高;河北地区土壤多为砂质壤土,养分含量较天津地区低;山东地区海拔较高,土壤略呈酸性,养分含量较差。天津地区玫瑰香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18.80%)和总糖(16.92 g/100g)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和Vc含量略低;河北地区可滴定酸和Vc(2.69 mg/100g)含量比其他两地高,并且糖酸比为36.15;山东地区玫瑰香葡萄的整体品质欠佳。玫瑰香葡萄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高于果实,且天津地区高于河北和山东地区。玫瑰香葡萄的叶片、果实和皮肉籽中共测出19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葡萄中的主要氨基酸有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果实不同部位中氨基酸含量籽中>皮中>肉中,果皮中总氨基酸含量在487.62-743.30 mg/100g之间,葡萄籽中氨基酸总含量在1634.35-2250.32 mg/100g之间,葡萄籽中总氨基酸含量是果皮的3倍左右。天津地区的葡萄籽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为560.94 mg/100g,果皮和果肉中精氨酸含量最高。果实中氨基酸总量天津>河北>山东,叶片氨基酸含量与果实趋势相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分析葡萄中的香气物质,从离子迁移谱图和指纹图谱中可以直观看出不同样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差异性。玫瑰香葡萄皮肉籽中总原花青素、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为葡萄籽>葡萄皮>葡萄果肉;葡萄籽中总原花青素含量范围是2.7592-2.1988 g/100g;葡萄籽中总多酚含量范围是107.01-92.83mg/100g;葡萄籽中总黄酮含量在80.4-105.66mg/100g。天津地区葡萄籽中总原花青素和总多酚含量高于河北和山东地区,山东地区葡萄籽中总黄酮含量相比其他两地较高。
舒楠[8](2019)在《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酿酒特性和干红酒酿制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葡萄’北国红’含糖较高、总酸低、抗病、高产。本研究以正常采收(9月22日)和延迟采收(10月15日)两个时期采收的山葡萄’北国红’为试验组、以品种’北冰红’作为对照组,探究了延迟采收、发酵工艺以及不同酵母、S02浓度、发酵温度、浸渍时间、氮源、澄清剂等发酵条件对’北国红’干酒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和酿造工艺;采收时期对’北国红’干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对两个不同采收时期 ’北国红’及对照’北冰红’原汁及干酒进行营养和香气成分检测、分析和品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一时期采收的’北国红’原汁与对照’北冰红’原汁相比较,’北国红’原汁总酸、总糖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北冰红’原汁,出汁率稍低于对照’北冰红’;品种’北国红’越冬无需防寒且果粒与果梗间不易脱落,对’北国红’进行延迟采收能够进一步提升糖含量降低酸度,经延迟采收后原汁总糖由151.99g/L 升至172.38 g/L,原汁总酸由9.00 g/L降至8.01 g/L,糖酸比由16.89提升至21.52,出汁率由67.12%降至61.43%,’北国红’单宁、酚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品种’北冰红’。2、对酿造’北国红’干酒的酵母种类、S02浓度、浸渍时间、发酵温度、安琪FN502氮源、澄清剂分别进行单因素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安琪CEC01活性干酵母作为最佳的菌种,50mg/LSO2、不添加外源氮源、浸渍8天、发酵温度在23~27℃为’北国红’干酒最佳酿造条件,皂土与明胶按照0.9g/L:0.08g/L的比例对’北国红’干酒的澄清效果最好。3、对3种工艺酿造的’北国红’干酒营养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3种酿造工艺中工艺一酿造的’北国红’干酒发酵最彻底;工艺一酿造的’北国红’干酒总酸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工艺二、工艺三,苹果酸含量显着低于工艺二、工艺三。因此’北国红’干酒的最佳酿造工艺为工艺一。4、对 ’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营养成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北国红’与对照’北国红’干酒经延迟采收后单宁、总酚、总花色苷、色度均显着升高。’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中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是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北国红’ 和对照’北冰红’干酒经延迟采收后总酸、苹果酸均显着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升高。’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中含有5种花色素的单糖苷和双糖苷,五类花色苷除矮牵牛素外矢车菊素、芍药素、飞燕草素、锦葵色素都是双糖苷占主要含量组成;同一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制的干酒花色苷总含量高于’北冰红’,花色苷总量是’北冰红’干酒的3.4倍;锦葵色素是’北国红’与对照’北冰红’酿造的干酒花色苷的主要组分,占总花色苷含量的74.92%~88.51%,且延迟采收后占比升高。’北国红’和对照’北冰红’干酒均含有顺式、反式白藜芦醇及其苷类物质,主要以白藜芦醇苷的形式存在。’北国红’及对照’北冰红’成品干酒共检测出27种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主要有5种,依次为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β-苯乙醇、琥珀酸二乙酯、癸酸乙酯,其主要表现为白兰地、玫瑰、水果的香味和令人愉悦的气味。’北国红’及对照’北冰红’酿造的干酒品评总分均在85分以上,延迟采收’北国红’酿造的干酒其评价最高,典型性强,风味独特,颜色呈深紫色,口感与对照’北冰红’干酒对比更加浓郁醇厚,且酸度低,更加柔和,因此从颜色、饱满度和酸度方面来看’北国红’干红酒品质更优。5、对干酒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糖、总酸、单宁、总酚、总花色苷、维生素C和6种有机酸营养成分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北国红’干酒品质有影响,因此可以用这些指标对’北国红’酒质进行评价。
谈明东[9](2019)在《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酿造工艺对马瑟兰干红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天山北麓玛纳斯小产区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自建基地栽培的马瑟兰葡萄为原料,基地优选出两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单蔓斜拉式栽培方式(I),限产600公斤/亩;双主蔓栽培方式(Ⅱ),限产800公斤/亩;优选成熟度接近的原料,采用粒选冷浸渍工艺(BSCM)和穗选常温浸渍工艺(CSHM)两种不同工艺进行优化酿造,选择优化出两种优质葡萄酒,分别放入法国细纹理轻度烘烤和中度烘烤的橡木桶陈酿,陈酿12月后选择出两款优质马瑟兰干红进行香气成分分析。(1)马瑟兰不同栽培模式的研究普通原料来源于多主蔓树形,限定产量在1200 kg/亩以内,优质原料来源双主蔓树形,原料限产在800 kg/亩以内,高档原料来源于单蔓斜拉树形,限产在600 kg/亩以内。选择葡萄负载量相近的三块基地进行葡萄质量对比,根据葡萄的成熟和酿酒师的品评及其赤霞珠葡萄酒的酿酒评价分析,结合后期酿制的葡萄酒评价结论:普通园的葡萄质量最差,单蔓斜拉树形和双主蔓葡萄质量较好。(2)不同原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马瑟兰干红品质的影响粒选低温冷浸渍工艺发酵马瑟兰干红不论是口感还是香气成分均优于穗选常温浸渍工艺;通过实验,结合感官评分的高低可以看出最佳的组合工艺方案依次是:ⅠBSCM>ⅡBSCM>ⅠCSHM>ⅡCSHM;低温冷浸渍有助于香气和口感的提升,由于冷浸渍时间长,常温浸渍时间较短但是温度高,发酵初期CSHM浸渍的色泽明显要深,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形成原酒状态的时候,色泽的差异不是很明显。(3)马瑟兰干红香气物质对品质的影响分析经过本实验的研究发现,冷浸渍对马瑟兰干红的果香和花香具有提升作用,其中部分高级醇和酯类物质经过酒精和苹乳发酵及橡木桶陈酿过程发生变化,例如异戊醇、异丁醇等醇类物质含量降低,部分增加的脂肪类物质:含量增加较多的如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己酯等;含量增加相对较少的如月桂酸乙酯、癸烯酸乙酯、乳酸异戊酯等;在酒精发酵结束时选用粒选冷浸渍工艺的马瑟兰葡萄酒相对穗选常温浸渍工艺的马瑟兰葡萄酒;部分呈香的酯类物质含量低,从而体现出其一类香气花香、果香相对较弱,但在继续监控中发现穗选常温浸渍工艺在后期苹-乳发酵和陈酿过程中部分酯类物质如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等分解下降的速度较快,使用橡木桶陈酿12月后粒选马瑟兰葡萄酒的果香均明显增加,尤其是单蔓粒选冷浸渍工艺的马瑟兰葡萄酒,从而说明陈酿过程中细纹理轻微烘烤度橡木桶对单蔓冷浸渍工艺的马瑟兰葡萄酒更加有利于果香的形成。
王春燕[10](2018)在《九峰山南坡栽培的两种酿酒葡萄及其葡萄酒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影响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因素设计了三组实验:九峰山南坡种植葡萄赤霞珠与梅鹿辄品质研究,及其所酿单品种葡萄酒的评价;酿酒葡萄赤霞珠、梅鹿辄不同酵母菌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温度的优选;赤霞珠、梅鹿辄葡萄酒不同橡木桶、不同陈酿时间的优选;采用GC-MS等方法对酿酒葡萄与葡萄酒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合理化指标与感观分析,阐明了九峰山南坡栽培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特征,及其关键发酵工艺。其研究结果如下:1.九峰山南坡种植葡萄2017年赤霞珠、梅鹿辄采收期都集中在9月26日左右,糖酸比达到36以上,成熟果实含糖量达到200g/L以上,含酸量为6g/L左右,糖酸比达到36以上,单宁含量为21.6527.14mg/g,总酚含量为31.8239.77mg/g,总花色苷含量为7.728.31mg/g,赤霞珠总酚和单宁含量较高,总花色苷含量略低,梅鹿辄总酚和单宁含量较高,总花色苷含量略低,赤霞珠、梅鹿辄均能达到成熟度,适合栽培;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出2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赤霞珠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醇类和醛类,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梅鹿辄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醇类、醛类和酸类,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2.不同酵母菌发酵赤霞珠葡萄酒主要香气成分由醇类、酯类、有机酸类构成,相对含量醇类>酯类>有机酸类。醇类以异戊醇、苯乙醇、对羟基苯乙醇相对含量较高,酯类以异戊酸乙酯相对含量较高,由法国诺盟集团ExcellenceDs酵母菌22℃发酵15天,总酚、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较高,香气物质种类最多,其中酯类30种,特有酯类物质16种,相对含量也较高。3.不同酵母菌发酵梅鹿辄葡萄酒主要香气成分由醇类、酯类、有机酸类构成,相对含量醇类>酯类>有机酸类。醇类以异戊醇、苯乙醇、对羟基苯乙醇、异丁醇、色醇、(2R,3R)-(-)-2,3-丁二醇相对含量较高,酯类以异戊酸乙酯、辛酸乙酯相对含量较高,由法国诺盟集团ExcellenceXR酵母菌26℃发酵15天,总酚、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较高,香气物质种类最多,相对含量也较高。4.不同品种橡木桶、不同烘烤程度、不同陈酿时间陈酿赤霞珠葡萄酒共检测出57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由醇类、酯类与有机酸类构成,异戊醇、苯乙醇、异丁醇、对羟基苯乙醇、(2R,3R)-(-)-2,3-丁二醇、槺醇相对含量较高,酯类以L-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相对含量较高,威士忌内酯相对含量与未经橡木桶陈酿赤霞珠葡萄酒相比明显较高。赤霞珠葡萄酒法国西南橡木桶中度烘烤陈酿6个月品质较好。
二、赤霞珠葡萄品种在发酵过程中铁元素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霞珠葡萄品种在发酵过程中铁元素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秦皇岛不同小产区赤霞珠、马瑟兰品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河北秦皇岛葡萄酒产区现状 |
1.2 影响酿酒葡萄品质的因素 |
1.2.1 品种 |
1.2.2 风土 |
1.2.3 栽培管理 |
1.3 酿酒葡萄品质指标 |
1.3.1 葡萄成熟度 |
1.3.2 酚类物质 |
1.4 酿酒葡萄区系划分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产区及品种 |
2.2 研究方法 |
2.2.1 秦皇岛产区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2.2.2 果实品质分析 |
2.3 试剂与仪器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小产区的土壤情况 |
3.1.1 土壤质地和pH |
3.1.2 土壤养分差异 |
3.2 不同小产区果实基本品质的比较 |
3.2.1 赤霞珠果实基本品质的比较 |
3.2.2 马瑟兰果实基本品质的比较 |
3.3 不同小产区果皮花色苷物质分析 |
3.3.1 赤霞珠果皮花色苷分析 |
3.3.2 马瑟兰果皮花色苷分析 |
3.4 不同小产区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分析 |
3.4.1 赤霞珠果皮非花色苷分析 |
3.4.2 马瑟兰非花色苷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秦皇岛各小产区的风土特征 |
4.2 不同产区酿酒葡萄基本品质分析 |
4.3 不同产区酿酒葡萄酚类物质特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东北葡萄产区不同产地及树龄对‘北冰红’酒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酿酒葡萄及‘北冰红’品种介绍 |
1.1.1 酿酒葡萄简介 |
1.1.2 山葡萄品种‘北冰红’ |
1.2 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因素 |
1.2.1 栽培管理对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 |
1.2.2 生态环境对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 |
1.2.3 树龄对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 |
1.2.4 酿酒工艺对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 |
1.3 葡萄酒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 |
1.3.1 葡萄酒主要理化指标 |
1.3.2 葡萄酒感官评价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发酵‘北冰红’冰葡萄酒的酵母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不同酵母发酵‘北冰红’冰葡萄酒的常规理化指标 |
2.2.2 不同酵母发酵‘北冰红’冰葡萄酒的有机酸含量 |
2.2.3 不同酵母发酵‘北冰红’冰葡萄酒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树龄‘北冰红’的酒质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树龄‘北冰红’果实的基本品质 |
3.2.2 不同树龄‘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品质差异 |
3.2.3 不同树龄‘北冰红’冰葡萄酒品质差异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产地‘北冰红’的酒质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剂与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产地‘北冰红’干红葡萄酒品质差异 |
4.2.2 不同产地‘北冰红’蒸馏酒品质差异 |
4.2.3 不同产地‘北冰红’冰葡萄酒品质差异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不同产地秋季采收‘北冰红’果实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信息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栽培现状 |
1.2 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1.3 香气物质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不同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比较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内容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种葡萄与葡萄酒酚类物质的比较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内容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香气物质的比较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内容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章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内容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分析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干红葡萄酒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其酿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葡萄酒的发展 |
1.2 葡萄酒的概述 |
1.2.1 葡萄酒的简介 |
1.2.2 葡萄酒的营养及保健作用 |
1.3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概述 |
1.3.1 酿酒酵母菌 |
1.3.2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概念及种类 |
1.3.3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分布 |
1.4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鉴定 |
1.5 酿酒酵母应具备的特性 |
1.5.1 耐受特性 |
1.5.2 生理特性 |
1.5.3 发酵特性 |
1.6 酿酒酵母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1.6.1 葡萄酒的色泽 |
1.6.2 葡萄酒的香气物质 |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7.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基的配置 |
2.2.2 试验技术路线 |
2.2.3 野生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 |
2.2.4 酵母菌株发酵力的研究 |
2.2.5 酵母菌株耐受性的研究 |
2.2.6 酵母菌株基本特性的研究 |
2.2.7 优良酿酒酵母菌株的鉴定 |
2.2.8 优良酿酒酵母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
2.2.9 葡萄酒酿造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酵母菌分离与纯化结果 |
3.2 分离得到的酵母菌株发酵力的研究 |
3.3 酵母菌株耐受性的研究 |
3.3.1 酵母菌株耐酒精性能的研究 |
3.3.2 酵母菌株耐SO_2性能的研究 |
3.3.3 酵母菌株耐高糖性能的研究 |
3.3.4 酵母菌株耐酸性能的研究 |
3.3.5 酵母菌株耐高温性能的研究 |
3.3.6 小结 |
3.4 酵母菌株基本特性的研究 |
3.4.1 优选酵母菌株产硫化氢性的研究 |
3.4.2 优选酵母菌株产酒精性的研究 |
3.4.3 优选酵母菌株产泡沫性的研究 |
3.4.4 优选酵母菌株絮凝性的研究 |
3.5 优良酵母菌株的形态学分类 |
3.6 优良酵母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
3.6.1 酵母菌株的发酵速率 |
3.6.2 酵母菌株的生长曲线 |
3.7 优选酵母菌株发酵葡萄酒期间物质变化规律 |
3.7.1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残糖量与酒精度的变化 |
3.7.2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总酸含量的变化 |
3.8 优选酵母菌株与商业酵母发酵葡萄酒品质对比研究 |
3.8.1 不同酵母菌株发酵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物质对比 |
3.8.2 不同酵母菌株发酵赤霞珠葡萄酒的感官品评 |
3.8.3 小结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云南德钦优良野生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酵母菌分类鉴定方法 |
2.1 传统鉴定方法 |
2.2 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3 拮抗酵母抑制霉菌生物防治的机制 |
3.1 营养与空间的竞争作用 |
3.2 诱导抗性 |
3.3 代谢物质 |
3.4 重寄生作用 |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云南德钦葡萄酒产区野生酵母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云南德钦葡萄酒产区野生酵母菌的分离筛选结果 |
2.2 酵母菌的形态学观察及初步聚类分析结果 |
2.3 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4 不同样品中酵母菌群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德钦葡萄酒产区非酿酒酵母菌耐受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被测菌株的酒精耐受性 |
2.2 被测菌株的葡萄糖耐受性 |
2.3 被测菌株的pH耐受性 |
2.4 被测菌株的SO2耐受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拮抗炭黑曲霉、灰葡萄孢和青霉菌酵母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性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优良野生酵母菌拮抗霉菌的双重筛选结果 |
2.2 评价酵母菌抑制霉菌生长的最小浓度 |
2.3 酵母菌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H2S的能力 |
2.4 生物膜的形成 |
2.5 铁浓度对拮抗酵母抑菌作用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葡萄酒的分离分析和产地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葡萄酒简介 |
1.1.1 葡萄酒的分类及葡萄的主要品种 |
1.1.2 世界葡萄酒产区 |
1.2 葡萄酒溯源的分析方法 |
1.2.1 矿质元素分析 |
1.2.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1.2.3 红外光谱分析 |
1.3 选题思路 |
第2章 葡萄酒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试剂与葡萄酒样品 |
2.2.2 溶液配制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电泳介质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
2.3.2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2.3.3 缓冲溶液pH值对分离的影响 |
2.3.4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
2.3.5 检测波长对检出峰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葡萄酒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及产地识别研究 |
3.1 葡萄酒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 |
3.2 葡萄酒的产地识别 |
3.2.1 数据获取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线性判别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产地葡萄酒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和试剂 |
4.2.3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4.3 不同产地葡萄酒稳定同位素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
4.3.1 不同产地葡萄酒δ~(13)C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
4.3.2 不同产地葡萄酒中乙醇δ~(13)C、丙三醇δ~(13)C值的相关分析 |
4.3.3 不同产地葡萄酒δ18O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
4.4 不同产地葡萄酒无机元素的地域差异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稳定同位素与无机元素用于葡萄酒产地识别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稳定同位素用于识别葡萄酒产地 |
5.2.1 葡萄酒稳定同位素的主成分分析 |
5.2.2 葡萄酒稳定同位素的判别分析 |
5.3 特征无机元素用于识别葡萄酒产地 |
5.3.1 葡萄酒特征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5.3.2 葡萄酒特征无机元素的判别分析 |
5.4 所有无机元素用于识别葡萄酒产地 |
5.4.1 葡萄酒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5.4.2 葡萄酒无机元素的判别分析 |
5.5 特征稳定同位素与无机元素同时用于识别葡萄酒产地 |
5.5.1 葡萄酒特征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5.5.2 葡萄酒特征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的判别分析 |
5.6 所有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同时用于识别葡萄酒产地 |
5.6.1 葡萄酒所有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5.6.2 葡萄酒所有稳定同位素和无机元素的判别分析 |
5.7 葡萄酒产地各种主成分分析的比较 |
5.8 葡萄酒产地各种判别分析的正确率比较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玫瑰香葡萄功能营养成分测定与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玫瑰香葡萄发展现状 |
1.2.2 土壤条件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1.2.3 葡萄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现状 |
1.2.4 葡萄中矿质元素的研究现状 |
1.2.5 葡萄中酚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
1.2.6 葡萄中香气物质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特色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土壤条件研究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4 数据处理 |
2.2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果实品质的研究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4 数据处理 |
2.3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2.3.1 供试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3.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4 数据处理 |
2.4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的研究 |
2.4.1 供试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4.4 数据处理 |
2.5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香气物质的研究 |
2.5.1 供试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5.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5.4 数据处理 |
2.6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酚类物质的研究 |
2.6.1 供试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2.6.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6.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区土壤条件研究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不同地区土壤化学性质比较 |
3.2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果实品质的研究 |
3.3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3.1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叶片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3.2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果实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3.3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果皮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3.4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果肉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3.5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籽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3.6 不同品种葡萄果实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3.4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的研究 |
3.4.1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叶片中矿质元素的研究 |
3.4.2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果实中矿质元素的研究 |
3.5 葡萄中香气物质的研究 |
3.5.1 不同葡萄样品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 |
3.5.2 不同葡萄样品的指纹图谱分析 |
3.5.3 葡萄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
3.6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酚类物质含量的研究 |
3.6.1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中原花青素含量的研究 |
3.6.2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
3.6.3 不同地区玫瑰香葡萄中总多酚含量的研究 |
3.7 相关性分析 |
3.7.1 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间的相关系数 |
3.7.2 玫瑰香葡萄叶片和果实中矿质元素的相关系数 |
3.7.3 土壤养分含量和酚类物质间的相关系数 |
3.7.4 玫瑰香葡萄氨基酸种类间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玫瑰香葡萄中果实品质和矿质元素的研究 |
4.2 玫瑰香葡萄中氨基酸含量的研究 |
4.3 葡萄中香气物质的研究 |
4.4 玫瑰香葡萄中酚类物质的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酿酒特性和干红酒酿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山葡萄简介 |
1.1.2 葡萄及葡萄酒起源和发展简史 |
1.1.3 山葡萄的发展史 |
1.1.4 酿酒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 |
1.2 葡萄酿酒特性研究进展 |
1.2.1 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 |
1.2.2 葡萄酒中的有机酸 |
1.2.3 葡萄酒中的酚类 |
1.2.4 葡萄酒中的其他营养物质 |
1.3 干红葡萄酒酿造工艺 |
1.3.1 发酵醪的辅料的研究进展 |
1.3.2 压榨和浸渍 |
1.3.3 发酵温度和时间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4.1 试验内容 |
2.4.2 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
2.5 数据统计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山葡萄'北国红'外观及各项理化指标评价 |
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2.1 酵母种类对山葡萄'北国红'干酒品质的影响 |
3.2.2 二氧化硫浓度对山葡萄'北国红'干红酒品质的影响 |
3.2.3 浸渍发酵天数对山葡萄'北国红'干红酒品质的影响 |
3.2.4 发酵温度对山葡萄'北国红'干红酒品质的影响 |
3.2.5 氮源添加方式的筛选 |
3.2.6 澄清剂的比较 |
3.3 发酵工艺的研究 |
3.3.1 '北国红'发酵醪发酵期间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
3.3.2 不同发酵工艺对'北国红'干酒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4 成品干红酒营养成分检测分析和品质评价 |
3.4.1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营养成分分析 |
3.4.2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有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3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花色苷种类及含量分析 |
3.4.4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酒顺反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含量分析 |
3.4.5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酒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6 不同时期采收的'北国红'酿造的干红酒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3.4.7 成品酒香气成分分析 |
3.4.8 成品酒品评 |
3.5 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酿造工艺对马瑟兰干红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瑟兰简介 |
1.1.1 马瑟兰简介与国内外现状 |
1.1.2 马瑟兰葡萄酒概述与国内外现状 |
1.1.3 葡萄酒香气研究 |
1.1.4 马瑟兰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
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马瑟兰两种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 |
2.1 产区风土特点 |
2.1.1 土壤 |
2.1.2 气候 |
2.2 两种不同的栽培技术的研究 |
2.2.1 单蔓斜拉龙干栽培方式 |
2.2.2 双主蔓篱架树形栽培方式 |
2.2.3 原料成熟度 |
2.2.3.1 物理成熟度的判断 |
2.2.3.2 生理成熟的判断 |
2.2.3.3 实验原料成熟度 |
2.3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原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马瑟兰干红品质的影响 |
3.1 .实验与材料 |
3.1.1 原料与辅料 |
3.1.2 试验与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葡萄酒酿造新工艺工艺流程[41] |
3.2.2 操作要点 |
3.2.3 理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
3.2.4 发酵后主产物的检测分析 |
3.2.5 葡萄酒感官评分标准 |
3.2.6优化实验 |
3.2.6.1 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前处理工艺优化组合 |
3.2.6.2 陈酿优质原酒与两种木桶的优化组合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发酵过程中温度与比重的变化 |
3.3.1.1 冷浸渍工艺发酵变化 |
3.3.1.2 穗选工艺发酵变化 |
3.3.2 发酵结束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2.1 发酵结束后的理化标准 |
3.3.2.2 发酵后主产物分析 |
3.3.2.3 感官品评结果 |
3.3.3 马瑟兰干红的陈酿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3.1 陈酿马瑟兰干红理化指标检测 |
3.3.3.2 陈酿后发酵主产物质的检测分析 |
3.3.3.3 陈酿马瑟兰干红感官品质评价 |
3.4 结论 |
第四章 马瑟兰干红香气物质对品质的影响分析 |
4.1 实验与材料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仪器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GC-MS分析 |
4.2.3 定性定量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香气成分及峰面积 |
4.3.2 酯类化合物 |
4.3.3 醇类化合物 |
4.3.4 酸类及其他类化合物 |
4.3.5 香气物质的含量和阈值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九峰山南坡栽培的两种酿酒葡萄及其葡萄酒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葡萄品种与研究现状 |
1.2 葡萄酒的香气 |
1.2.1 品种香气 |
1.2.2 发酵香气 |
1.2.3 陈酿香气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试验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酵母菌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还原糖的测定 |
2.2.2 总酸的测定 |
2.2.3 酒精度的测定 |
2.2.4 单宁含量的测定 |
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2.6 总花色苷的测定 |
2.2.7 葡萄酒感官评价方法 |
2.2.8 葡萄及葡萄酒香气成分的检测方法 |
2.2.9 葡萄酒酿造基本流程及关键技术 |
2.2.10 葡萄采收期的确定 |
2.2.11 九峰山南坡栽培酿酒葡萄质量分析 |
2.2.12 九峰山南坡栽培酿酒葡萄香气成分分析 |
2.2.13 九峰山南坡栽培酿酒葡萄发酵工艺参数优选 |
2.2.14 优选发酵条件酿造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析 |
2.2.15 橡木桶陈酿赤霞珠葡萄酒品质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九峰山南坡栽培酿酒葡萄采收期确定 |
3.1.1 果实成熟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变化 |
3.1.2 果实糖酸比(M值)变化与采收期 |
3.2 九峰山南坡栽培酿酒葡萄成熟果实常规理化指标的研究 |
3.3 成熟葡萄香气成分的分析 |
3.4 干红葡萄酒发酵工艺参数优选 |
3.4.1 干红葡萄酒发酵工艺参数优选 |
3.4.2 梅鹿辄葡萄酒发酵工艺参数优选 |
3.5 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析 |
3.5.1 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析 |
3.5.2 梅鹿辄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析 |
3.6 橡木桶陈酿对赤霞珠葡萄酒的影响 |
3.6.1 不同橡木桶陈酿赤霞珠葡萄酒感观分析 |
3.6.2 不同橡木桶陈酿赤霞珠葡萄酒理化指标的研究 |
3.6.3 不同橡木桶陈酿对赤霞珠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赤霞珠葡萄品种在发酵过程中铁元素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皇岛不同小产区赤霞珠、马瑟兰品质特性的研究[D]. 朱晓宝.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东北葡萄产区不同产地及树龄对‘北冰红’酒质影响的研究[D]. 金宇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D]. 吴莉. 宁夏大学, 2020(03)
- [4]干红葡萄酒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其酿酒特性研究[D]. 乔喜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云南德钦优良野生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性能研究[D]. 张永玲. 兰州大学, 2020(01)
- [6]葡萄酒的分离分析和产地识别研究[D]. 曹刚红. 深圳大学, 2019(01)
- [7]玫瑰香葡萄功能营养成分测定与差异性研究[D]. 徐雯.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8]山葡萄新品种‘北国红’酿酒特性和干红酒酿制工艺的研究[D]. 舒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9]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酿造工艺对马瑟兰干红品质的影响[D]. 谈明东.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九峰山南坡栽培的两种酿酒葡萄及其葡萄酒品质研究[D]. 王春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