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医伊[1](2020)在《黎英海四首钢琴曲的和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黎英海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对我国民族音乐调式及和声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他的音乐思想与创作主张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既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追溯根源,同时也强调创新与发展,要求个性。本论题的研究对象为黎英海先生的四首钢琴曲——《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杂技速写》和《枫桥夜泊》,参照黎英海所着专着《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中所提出的理论体系,探析这四首钢琴作品和声技法。论文包括绪论等八个部分,主体部分分为七个章节,探析《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杂技速写》和《枫桥夜泊》四首钢琴曲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以黎英海的音乐理论研究为基础,分别从调式、和弦、和声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试图运用所学的和声技法来解构这四部作品中的和声特点,阐述黎英海所使用的音乐语言、创作思维及其体现出的美学追求,并结合黎英海的个人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来解读这四部作品的时代意义。黎英海的创作与理论是紧密结合的,二者互相倚靠,所以他的音乐创作有充足的理论支持,而他的理论研究也在音乐创作中不断地被印证,他的音乐作品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望能通过本文帮助读者更好的解读《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杂技速写》和《枫桥夜泊》这四首作品中所运用的和声技法,为作曲实践中,中国五声性调式的和声技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于欣[2](2013)在《黎英海和他的钢琴作品《民歌钢琴小曲50首》》文中指出二十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从萌芽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内外的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物质资源匮乏的穷困时期,钢琴艺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可谓是阻力重重,但是满怀爱国之情的音乐工作者们并没有畏惧困苦,他们积极接受、勇于尝试外来艺术文化,试图通过传播音乐来唤起民众对自由,平等,和平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在这一时期,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具体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个人还是机构与团体,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上。本文所研究的黎英海先生本人及他的作品与理论正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黎英海先生(1927——2007)是一位研究与实践并行的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民族音乐创作。在他早年的教学工作中,他把民族和声理论作为和声课的重要一部分讲解,这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在现今的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先进的理念。久而久之,他逐渐探索出一套关于汉族调式和声的理论,并且将其整理出版,这就是日后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这本书至今仍是中国钢琴作品写作的理论典范。在和声课教学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他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将民族和声理论运用与实际作品中,特别是在为中国的传统民歌配和声方面,他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日后,在一些专业钢琴教师的建议之下,他以汉族民歌为主,整理出50首小曲出版,这便是正文中将要探究的《民歌钢琴小曲50首》。这50首作品结构短小,基本上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织体写作,没有做任何动力性发展,因此它是易于弹奏的。除此之外,黎英海先生在音乐创作的其他方面也有涉及,如声乐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献给老师的歌》、《千里草原把身翻》以及《春晓——黎英海歌曲选》;钢琴作品:《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阳关三叠》、《夕阳箫鼓》、组曲《杂技速写》和《记住祖母的话》等;电影音乐:《海囚》、《聂耳》、《伟大的起点》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民歌钢琴小曲50首》是黎英海先生早期的作品,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初期的优秀作品。这本作品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通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来弘扬中国民歌瑰宝,更在于它将民歌作为探索民族和声的突破口,整理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和声编配法,这对于中国钢琴改编曲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将这本作品集作为研究的重点,从作品选材、民族调式、和声、节奏以及演奏分析等方面论述,从而进一步的领悟黎英海先生的民族音乐理论和作品的艺术成就。
刘思思[3](2011)在《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探微》文中指出本文就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作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在总结性的概述上世纪中西方钢琴音乐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以来公开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了梳理,以创作特点和创作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部分图表归纳分析出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在原创性、委约性、寻根性、故事性、文学性、非地域性、标题性、意境性等方面的创作特色,力图解析当代作曲家对钢琴作品中民族性、时代性以及个性创作的理解与表达。本文剖析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是怎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文化多元化思想的引领下,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创作的手法和理念,立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并将二者融会贯通的。本文通过对近十多年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和音乐思维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新世纪以来中国钢琴作品在文化内涵、音乐哲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特色和出新之处。此外,笔者也期望通过此研究可以抛砖引玉,丰富对当代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的钢琴创作发展之路。
李世军[4](2010)在《超脱宁静 淡处知音——黎英海音乐创作成就》文中研究指明黎英海先生是我国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大半个世纪里,在声乐、器乐创作与音乐理论研究等领域里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晏文[5](2010)在《黎英海歌曲选集 ——《春晓》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黎英海是我国的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先后于湖南音专、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部队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是当代中国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对我国民族风格的多声部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在和声理论研究、民族风格作品的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教学中,都卓有建树;着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等着作。与此同时,他的理论研究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创作,涉足于声乐、器乐、电影、电视剧、舞蹈等各个领域。经他改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夕阳萧鼓》、《阳关三叠》等作品已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而其歌曲在中国音乐作品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如他改编的民歌《小河淌水》、《在银色的月光下》、《嘎俄丽泰》等声乐作品已成为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范本。1987年出版的歌曲集《春晓》更是其典范之作,其中的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是其声乐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首歌曲被誉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里程碑”。本文以他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集《春晓》作为分析蓝本,对其创作思想、创作技法进行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并得出结论——他的创作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将旋律、技法、民族精神、社会融于一种体裁的方式,开创了中国歌曲创作的崭新一页。
郑远[6](2006)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创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建国初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间产生的各类钢琴曲作品达360首以上。1966年开始的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建国初期正处于初步繁荣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沉寂的停滞阶段。然而中国的钢琴音乐工作者们没有停止过对于钢琴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他们在“夹缝”中寻求着出路。在历经两年的沉寂之后,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出现让处于低谷的中国钢琴音乐事业重获生机,自此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进入了“文革”阶段钢琴改编曲盛行的时期。这一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钢琴改编曲,其中不乏钢琴协奏曲《黄河》、《百鸟朝凤》、《夕阳萧鼓》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钢琴音乐精品之作。“文革”结束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朝向着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多样化的体裁形式的方向发展着。从困惑中走出来的中国作曲家们开始探索全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风格”,除了延续“民族化”、“群众化”的传统创作风格的作品之外,十二音、无调性、音块等现代创作技法开始出现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这些有益的尝试与创作实践都为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本文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时代概况、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三个方面出发,对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整理,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地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明确它在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程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彭勇军[7](2005)在《黎英海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如何解决和声的民族风格问题,将传统和声与民族五声性旋律音调相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众多作曲家们和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或写文章总结本人或他人的创作经验,或从理论上作体系性的探讨,在探索和声民族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黎英海先生便是这众多杰出的音乐家中的一位,他将自己的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都定位在民族音乐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他,有其历史的价值,更有其现实意义。 文章以黎英海先生的理论专着《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和声部分)以及他创作、改编的一系列声乐作品、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调式调性、织体写法、间音处理手法、民族音乐音色模拟技法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黎英海先生在民族调式和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宝贵经验及其给我们的两点启示:1)、音乐创作应以民族传统音乐为根基,以欧洲传统作曲技法为借鉴,努力探求音乐创作中传统技法、现代理念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以此推动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与民族音乐的创作。2)、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正确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继承”与“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永远是理论家与作曲家研究与解决的“中心课题”。
郭和初[8](2002)在《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文中指出文章论述了黎英海钢琴曲《移宫变奏曲》在变奏曲调式布局方面的独特性 ,并对乐曲的变奏手法、整体结构原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黎英海四首钢琴曲的和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四部作品的创作及研究现状 |
第一节 黎英海生平与时代背景 |
第二节 黎英海的创作及四首钢琴作品在其创作中的地位 |
第二章 四首钢琴作品的基础研究 |
第一节 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
一、《夕阳箫鼓》 |
二、《阳关三叠》 |
三、《枫桥夜泊》 |
四、组曲《杂技速写》 |
第二节 音乐结构分析 |
一、《夕阳箫鼓》 |
二、《阳关三叠》 |
三、《枫桥夜泊》 |
四、儿童形象练习曲《杂技速写》 |
第三节 主题材料分析 |
一、《夕阳箫鼓》 |
二、《阳关三叠》 |
三、《枫桥夜泊》 |
四、组曲《杂技速写》 |
小结 |
第三章 调式、调性研究 |
第一节 五声调式 |
第二节 五声性七声调式 |
第三节 调的发展 |
一、转调 |
二、暂转调 |
三、调式交替 |
四、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 |
五、调式的游移 |
小结 |
第四章 和弦材料研究 |
第一节 三度结构和弦 |
一、改变和弦结构 |
二、优化横向声部进行 |
三、改变纵向音响效果 |
第二节 五声性纵向结构 |
一、和音 |
二、和弦 |
三、其他五声性和弦 |
第三节 五声调式的变化和弦 |
小结 |
第五章 调式中的和声运动 |
第一节 宫调式 |
第二节 商调式 |
第三节 角调式 |
第四节 徵调式 |
第五节 羽调式 |
第六节 平行声部的处理 |
小结 |
第六章 和弦外音的处理 |
第一节 强外音及其基本解决方式 |
第二节 弱外音及其基本解决方式 |
第三节 和弦外音的特殊解决 |
小结 |
第七章 黎英海和声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语言的关系 |
第一节 民族和声问题的产生 |
第二节 民间音乐中的多声部 |
第三节 总结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黎英海和他的钢琴作品《民歌钢琴小曲50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黎英海先生的民族音乐道路 |
1.1 音乐氛围的孕育 |
1.2 专业的音乐道路 |
1.3 黎英海的音乐创作 |
1.3.1 黎英海的作品年表 |
1.3.2 黎英海作品的艺术特色 |
第二章 黎英海的钢琴作品《民歌钢琴小曲50首》 |
2.1 《民歌钢琴小曲50首》的创作背景 |
2.2 《民歌钢琴小曲50首》的特点 |
2.2.1 作品的选材 |
2.2.2 五声调式元素 |
2.2.3 民歌节奏特点 |
2.2.4 器乐与声乐元素 |
2.3 作品演奏分析 |
第三章 《民歌钢琴小曲50首》引发的思考 |
3.1 《民歌钢琴小曲50首》的艺术价值 |
3.2 作品集中有待商榷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
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钢琴音乐 |
二、1949——1966年的中国钢琴音乐 |
三、1966——1977年的中国钢琴音乐 |
四、1977——1999年的中国钢琴音乐 |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音乐流派及其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 |
一、印象主义音乐 |
二、表现主义音乐 |
三、新古典主义流派 |
四、整体序列音乐 |
五、偶然音乐、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 |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主要钢琴作品简述 |
一、改编作品 |
二、原创作品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概述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二、人文环境 |
第二节 21世纪初以来公开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 |
一、独奏作品 |
二、协奏作品 |
三、双钢琴作品 |
四、儿童作品 |
五、四手联弹作品 |
第三章 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和创作现状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
一、原创性 |
二、委约性 |
三、寻根性 |
四、故事性 |
五、文学性 |
六、非地域性 |
七、标题性 |
八、意境性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现状 |
一、创作群体 |
二、创作理念 |
三、创作思维 |
四、创作阶段 |
五、缺憾与期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超脱宁静 淡处知音——黎英海音乐创作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乐创作 |
二、器乐创作 |
(5)黎英海歌曲选集 ——《春晓》的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的方法 |
0.3 选题的研究意义 |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 黎英海及他的歌曲创作概述 |
1.1 黎英海的艺术生涯 |
1.2 黎英海的歌曲创作 |
2《春晓》八首歌曲的个案分析 |
2.1 第一首《在英雄墓旁》 |
2.2 第二首《我爱巴山,我爱蜀水》 |
2.3 第三首《孔雀啊,百灵》 |
2.4 第四首《森林,蓝色的梦》 |
2.5 第五首《我是一只海鹰》 |
2.6 第六首《海岛静悄悄》 |
2.7 第七首《在樱花盛开的时候》 |
2.8 第八首《唐诗三首》 |
3 黎英海歌曲集《春晓》的艺术特征 |
3.1 黎英海歌曲的创作思想 |
3.1.1 大爱情怀的题材选择 |
3.1.2 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 |
3.1.3 对中国传统音乐意境的挖掘 |
3.1.4 情、精、新的创作意识 |
3.2 相得益彰的词曲结合 |
3.3 浓厚时代特征的旋律 |
3.3.1 五声性旋律的创作思维 |
3.3.2 民族特性音调的贯穿手法 |
3.4 融合中外的多声音乐构建 |
3.4.1 和弦结构 |
3.4.2 线性逻辑的和声进行 |
3.5 新颖的调式发展手法 |
3.5.1 五声调式旋律的转调 |
3.5.2 复合调性的运用手法 |
3.6 匠心独具的织体写作特色 |
3.6.1 民族神韵的音色技法模拟 |
3.6.2 形象的织体写作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时代概况 |
1.1.2 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论着 |
1.2.2 学位论文 |
1.2.3 各类发表文章 |
1.2.4 总结 |
第2章 阶段 |
2.1 前言 |
2.2 十七年——初步繁荣时期(1949-1965) |
2.2.1 基本情况 |
2.2.2 以中小型乐曲为主的创作时期 |
2.3 文革十年——沉寂与复兴时期(1966-1976) |
2.3.1 基本情况 |
2.3.2 殷承宗与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问世 |
2.3.3 以改编音乐形式为主的创作时期 |
2.4 二十三年——百花齐放时期(1977-1999) |
2.4.1 基本概况 |
2.4.2 多元化音乐创作时期 |
第3章 体裁 |
3.1 前言 |
3.2 中小型乐曲 |
3.2.1 创作概况 |
3.2.2 改编音乐体裁形式 |
3.2.3 复调音乐体裁形式 |
3.2.4 现代音乐体裁形式 |
3.3 钢琴协奏曲 |
3.3.1 创作概况 |
3.3.2 主要作品 |
第4章 风格 |
4.1 前言 |
4.2 中国钢琴音乐汉族音乐风格 |
4.2.1 基本情况 |
4.2.2 汉族北方音乐风格 |
4.2.3 汉族南方音乐风格 |
4.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
4.3.1 基本情况 |
4.3.2 部分少数民族音乐风格钢琴曲情况 |
4.4 中国钢琴音乐“古典音乐风格” |
4.4.1 中国古曲风格 |
4.4.2 古诗词写意风格 |
4.5 三位着名作曲家主要创作风格 |
4.5.1 江文也 |
4.5.2 王建中 |
4.5.3 丁善德 |
结论 |
附录——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出版)编年表 |
参考文献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7)黎英海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多样化的和弦结构 |
1、传统三度叠置和弦 |
2、传统三度叠置的延展 |
3、非三度叠置和弦 |
4、复合和弦 |
二、民族化的和声进行 |
1、功能性进行 |
2、五声性和弦序进 |
3、线性结构的和声方法 |
4、色彩性进行 |
5、五声性终止式 |
三、丰富的调式调性发展手法 |
1、多样化的调式结构 |
2、富有特色的转调手法 |
四、极富民族特色的“间音”处理手法 |
五、多样性织体写作技法 |
1、主调型织体 |
2、复调型织体 |
3、支声型织体 |
4、综合型织体 |
六、具有民族神韵的音色模拟技法 |
1、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
2、装饰音的模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8)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意独特 |
二、移宫成曲 |
三、变奏成趣 |
1.主题 |
2.变奏一 |
3.变奏二 |
4.变奏三 |
5.变奏四 |
6.尾声 |
四、整体布局 |
五、结语 |
四、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黎英海四首钢琴曲的和声研究[D]. 谢医伊.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2]黎英海和他的钢琴作品《民歌钢琴小曲50首》[D]. 于欣. 山西大学, 2013(01)
- [3]21世纪初中国钢琴作品探微[D]. 刘思思. 中国音乐学院, 2011(01)
- [4]超脱宁静 淡处知音——黎英海音乐创作成就[J]. 李世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5]黎英海歌曲选集 ——《春晓》的艺术特征研究[D]. 晏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5)
- [6]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D]. 郑远.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7]黎英海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应用研究[D]. 彭勇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8]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J]. 郭和初.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