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螺旋藻碘盐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举[1](2018)在《浅述多品种盐市场现状与研发方向及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多品种盐的市场现状,以及调味盐与固态复合调味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对品种盐今后的发展方向、研发措施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岳元媛,田艳[2](2016)在《螺旋藻碘盐的研制》文中提出为了丰富食用盐品种和提升食用盐质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螺旋藻碘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碘盐配方及工艺最佳条件为螺旋藻粉与水添加比例3∶10、螺旋藻粉添加量1.0%、预混合时间15min、搅拌时间15min,产品呈颗粒状,颜色浅绿色,基本品尝不出苦涩味、异味,螺旋藻鲜味较明显,按照QB 2829-2006检验合格,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值可达9.6分。
黄金萍[3](2016)在《能投股份持续推出食盐新品 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文中研究指明盐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盐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食盐由一般的粗制盐,提高到现在的精制盐、加碘盐,但相对于先进行业而言,仍然是落后的。多品种盐的开发,是我国盐业结构调整的一部分,可以大大提高盐的科技含量、拓宽盐的用途。西方国家在多品种盐开发利用上发展较快,开发和利用了盐在营养、保健、美容护肤、日
李庆举,李富忠,桑永俊[4](2014)在《我国多品种盐市场现状与研发方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多品种盐的市场现状,以及调味盐与固态复合调味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对品种盐今后的发展方向、研发措施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何颖敏[5](2012)在《螺旋藻富铬培养及其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钝顶螺旋藻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的铬添加浓度和添加方式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的螺旋藻富铬培养条件;通过原子发射光谱及红外光谱对螺旋藻结合铬进行了检测分析;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提取分离了富铬螺旋藻蛋白,并研究了其对a-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螺旋藻培养中铬的添加浓度和添加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因素包括:铬添加浓度、添加方式、溶液pH值)正交实验设计,优化螺旋藻的富铬培养条件,分析得出,螺旋藻富铬的最佳培养组合为:CrCl3·6H2O的添加浓度为300mg/L、分六次等量加、培养液的pH值为9。(2)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对螺旋藻结合铬进行了检测分析。螺旋藻经过富铬培养后,铬的有机化程度可达到70.2%,而其总蛋白中铬的含量占藻粉有机铬的68.4%,这表明螺旋藻中Cr(Ⅲ)的有机化主要是通过与蛋白质的结合来实现的。富铬螺旋藻粉的红外光谱图与非富铬螺旋藻粉的谱图相比,氢键区和双建区吸收峰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在单键区对照的吸收峰536.00cm-1处富铬螺旋藻的吸收峰发生红移了38.81cm-1,是由Cr—O键的伸缩振动引起的,表明螺旋藻结合了Cr(Ⅲ),且富铬培养不会影响螺旋藻的细胞结构。(3)利用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分级沉淀以及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提取分离富铬螺旋藻蛋白,可以得到不同的蛋白组份,分析其组份蛋白含量及含铬量,并研究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中5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出的蛋白组份抑制活性最大,其半抑制浓度可达到69.87mg/mL。实验结果表明,富铬螺旋藻中不同蛋白质结合铬的能力各异,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也不同,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与蛋白的种类和浓度相关,与其蛋白含量及含铬量则没有直接的关系。
洪利亚[6](2012)在《杜氏盐藻富碘培养及生物学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参与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碘的缺乏己成为全球范围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而传统的补无机碘会产生一些弊端,如产生毒副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有机碘补碘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补碘方式。本文选择杜氏盐藻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不同形式的外源碘对杜氏盐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其次研究了杜氏盐藻对不同外源碘的富集能力;最后研究了外源KI03对杜氏盐藻品质的影响。经研究得到如下结果:KI03是进行杜氏盐藻富碘培养的适宜碘源,最佳添加浓度为0.5g/L,在此浓度下,收获的富碘杜氏盐藻藻细胞干重(545mg/L)约为对照组(384mg/L)的1.52倍;总碘含量为110.48mg/kg,约为对照组(20.84mg/kg)的5.3倍,无机碘含量为10.39mg/kg,约为对照组(7.97mg/kg)的1.30倍,有机碘含量为100.09mg/kg,约为对照组(11.87mg/kg)的8.43倍,细胞富集的碘大部分转化为有机碘,藻体内有机碘含量占总碘的90.6%。富碘杜氏盐藻细胞内蛋白质含量(432.51mg/L)比对照组(409.03mg/L)增加了6%;叶绿素a含量(8.939mg/L)比对照组(5.724mg/L)增加了65%;β-胡萝卜素含量(9.08mg/L)比对照组(6.12mg/L)增加了48%。研究持续通气对杜氏盐藻富碘培养的影响时,发现持续通气培养提高了藻的生长速率。利用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番红花红漂白法分别检测离体条件下富碘杜氏盐藻乙醇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O。-·)、羟基自由基(0H·)的清除作用。结果发现:富碘杜氏盐藻醇提物对02-·和0H·的清除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也高于对照。综上所述,杜氏盐藻对碘的富集作用明显,杜氏盐藻富碘培养后不论是品质还是抗氧化能力均好于对照,杜氏盐藻富碘培养后其附加值增加,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
田华,汪金萍,张义明[7](2011)在《螺旋藻富碘培养效果及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螺旋藻生长速度快,培养方便,具有较强的富集金属离子的能力,可将无机碘转化为人体易吸收的有机碘,从而获得富含有机碘的螺旋藻,提高螺旋藻的品质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该文从螺旋藻的富碘机理入手,简要介绍了螺旋藻的富碘效果及研究现状。
张建[8](2010)在《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文中认为太阳能被誉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理想能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以廉价、高效等特点吸引了各国科学家的广泛研究,天然染料的运用已经成为DSSC发展的一种趋势。藻胆体作为红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捕光天线,与敏化剂具有相同的作用,保持藻胆体长期稳定是藻胆体作为敏化剂的前提和基础。本论文对影响藻胆体稳定的各种因素,肽表面活性剂稳定藻胆体,以及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 DSSC的光电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成功地从钝顶螺旋藻中分离出藻胆体,并研究了溶液pH值、磷酸盐浓度和藻胆蛋白浓度等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藻胆体稳定的最适条件为:pH7.0 1.0mol/L磷酸盐缓冲液,高蛋白浓度有利于藻胆体的稳定。研究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A6K-COOH、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6K-CONH2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6D-COOH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的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形成胶束以后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的能量传递效率的降低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肽表面活性剂在5×CMC浓度下能够较好地提高藻胆体的热稳定性,三种肽表面活性剂中A6K-CONH2更有利于提高藻胆体的热稳定性。优化ZnO晶种生成的条件,采用水热法在掺杂氟氧化锡(SnO2:F,FTO)导电玻璃上合成了锐锌型(zincite, syn)ZnO纳米线。实验发现1mmol/L乙酸锌乙醇溶液为前驱体,引晶(seeding)5次,350℃热处理(annealing)3次生成的ZnO晶种(seeds)在FTO玻璃表面分布均匀,粒径30~40nm;长成的ZnO纳米线的直径为100~150nm,长3~4μm,具有良好的透光性。采用钝顶螺旋藻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作为敏化剂,TiO2薄膜和ZnO纳米线分别为光电极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其光电特性。结果表明,Chlorin e6的敏化性能优于藻胆体;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能够显着的提高DSSC的光电性能,以TiO2薄膜为光电极组装的DSSC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光电转化效率分别为0.33mA/cm2、0.71V、0.16、0.037%,与Chlorin e6单独敏化相比分别增加了44%、0.04V、81%和1.6倍。耦合作用扩展了DSSC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王春香[9](2005)在《马铃薯方便面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小麦粉为对照,对马铃薯全粉以及马铃薯全粉与小麦粉的混合粉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系统测定,参照国际标准分析方法,对薯麦混合粉的面团粉质特性、拉伸特性、添加剂正交试验、方便面烹煮特性、食味品质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粉的含水率明显低于对照小麦粉,降落数值明显大于对照小麦粉,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分别显着小于和大于对照小麦粉,并且随着马铃薯全粉用量的增加,混合粉除了淀粉和灰分含量指标外,其余各项理化指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混合粉粉质特性分析表明,随着混合粉中马铃薯全粉比例的增大,面团吸水率增大,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随之缩短,弱化度增强,面团评价值下降,导致面团筋力变差,加工性能下降。混合粉拉伸特性随着混合粉中马铃薯全粉的比例的增大而变差,混合粉面团的韧性和延伸性都减弱,混合粉面团的延伸性下降幅度小于韧性的下降幅度,面团的弹性和韧性之间的平衡性下降,面团筋力减弱,面团更易流变,导致混合粉面团的加工性能下降。为了提高面团的加工性能,本论文选用天然食品添加剂褐藻酸钠、谷朊粉和复合磷酸盐,采用正交流变学特性试验以确定添加剂的合理配方,实验结果显示,褐藻酸钠为0.3%,谷朊粉为5%,复合磷酸盐为0.3%。马铃薯全粉的添加对马铃薯方便面的质量有影响。在保证方便面质量和加大马铃薯粉比例的要求下,试验分析表明,在马铃薯全粉的添加量达到35%时,马铃薯方便面具有较好品质。
杨心宁[10](2002)在《碘对螺旋藻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富碘螺旋藻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以无机形式存在的碘不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只有转化成有机形式的碘才具有普遍的食用价值。本项目选用本身具有重要医疗保健价值的螺旋藻,通过在其培养液中添加无机碘来生产富有机碘螺旋藻粉,为其进一步开发作为保健品、食品和添加剂等提供理论依据。不同种类的碘盐对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Setch.et Gard.)Geitler)的生长和碘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0-200mg/L 浓度范围内,KI比KIO4和NaIO4更具促进极大螺旋藻生长的作用,而KIO4和NaIO4 在达到一定浓度时(50mg/L)即会抑制藻细胞的生长。螺旋藻细胞中的碘富集量与培养液中外加的碘盐的种类和浓度都有一定关系,KI是进行藻类富碘培养的适宜碘盐,最佳添加浓度为4000mg/L,在此浓度下,收获的螺旋藻细胞干重(255mg/L)约为对照组(241mg/L)的1. 1倍;富碘效果最好,总碘含量为0. 1777%dw,约为对照组(0. 0372%dw)的4. 8倍,其中无机碘含量(0. 0597%dw)约为对照组(0. 0084%dw)的7. 1倍,而有机碘的含量(0. 1180%dw)约为对照组(0. 0283%dw)的4倍;有机碘占总碘含量的66. 4%,主要结合于蛋白质中(41. 2%),其次结合于糖类(14. 7%)和脂类(10. 1%)。添加4000mg/L的KI后,藻细胞的蛋白质含量(74. 11%dw)比对照组(52. 77%dw)增加了21. 34%;总糖含量(25. 46%dw)比对照组(24. 07%dw)增加了1. 39%;总氨基酸含量(76. 93%dw)比对照组(55. 32%dw)增加了21. 61%。在螺旋藻培养液中添加KI,不仅可以促进藻细胞的生长,提高细胞总碘含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藻细胞中蛋白、糖类、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培养条件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富碘效果的影响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富碘效果较好的N浓度为NaNO3 2. 5 g/L,P浓度为KH2PO4 0. 0195g/L,pH为8. 98,温度为28℃,光照为白光(2300lux)。正交实验的结果表明,获得较高细胞干重值又具有较高总碘含量值的环境因子组合是:28℃,pH=9. 0,N/P=30/1。杨心宁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卫 川平板式光反应器(50L)培养的螺旋藻单位体积生物量(801.lin旮L)比培养条们。均相同的1二角烧瓶培养样品(72.2二giL)增加 l.10倍,总碘含量(0.2202%dw)也比后者(0。2077%dw)略有增加门刀6倍)。平板式光反应器是实现螺旋藻高密度、高富碘率培养的重翌途径。 富碘螺旋藻大池培养(培养体积为 10’L)的结果表明,添加 KJ使螺旋藻的干重(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别为 276.53mg/L利1139.25mg/L)比对照组(分别为 119.83mglL和 53.10igh)增加了 2倍左右,藻细胞的总碘含量(分别为 0二01%dw和 0.093%dw)较对照组(分别为 0.080%dw和 0刀刀%dw)也有所提高。有机碘主要结合于蛋白质中,它在总碘中的比例(分别为 sl.5%和 49.5%)约为对照组(分别为 42.5%和 36.6%)的1石倍,这说明添加KJ可提高无机碘一有机碘的转化率。富碘螺旋藻较之对照组,叶绿素a含量卜降,类胡萝卜素含量略有上升,氨基酸的总量也略有增加(对照组为4210%dw,实验组j] 44.09%dw)o 聚丙烯酚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在富碘极大螺旋藻中并术发现有异于对照组的新蛋白带产生。说明藻体所富集的碘在结合于蛋白质的过程中虽引起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上的变化,但并未引起细胞在蛋肉质种类上的变化。 富碘极人螺旋藻对四种实验物的生长抑制作川略大于大然螺旋藻,说明富碘螺旋藻可提高其ofi的抗菌作用。对各实验菌的抑制作用顺序是:枯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而对各菌种而言,当富腆螺旋藻乙醇提取液浓度为50-150mg/mL Lb郝抑制效果较为显着。 大然极大螺旋藻组和富碘极大螺旋藻组在小鼠DTH(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血清抗体水平两项指标上与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反应结果均为阳性:其它各指标虽未达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标准,但基本上都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而与大然极大螺旋藻相比,富碘极人螺旋藻组在血消抗体水平上明显高于大然组,在*-2(肉细胞介素-2)水平上比大然纠亦有较明显的提高,其它各项指标的水平则均与后者基本持平。说明用极大螺旋藻富集碘不仅不影响大然极大螺旋藻自身的免疫功能,还能较明显地提高 ?杨心宁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卫其八体液免疫方刑的什们。 富碘极人螺旋藻纠的小鼠血清中的总碘含量比对照组门52卜L)和大然螺旋藻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富碘极人螺旋藻粉具有一定的补碘功能。
二、螺旋藻碘盐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藻碘盐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浅述多品种盐市场现状与研发方向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多品种盐的市场现状 |
2 多品种盐的发展方向 |
2.1 从现有产品基础上下功夫 |
2.2 从新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 |
3 多品种盐的发展前景 |
(2)螺旋藻碘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配方添加形式选择 |
1.3.2 螺旋藻粉与水添加比例试验 |
1.3.3 螺旋藻粉添加量试验 |
1.3.4 预混合时间试验 |
1.3.5 搅拌时间试验 |
1.3.6 螺旋藻碘盐配方及工艺优化正交试验 |
1.3.7 感官评分依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配方添加形式的确定 |
2.2 螺旋藻粉与水添加比例选择结果 |
2.3 螺旋藻粉添加量选择结果 |
2.4 预混合时间试验选择结果 |
2.5 搅拌时间试验选择结果 |
2.6 螺旋藻碘盐配方及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
3 结论 |
(5)螺旋藻富铬培养及其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螺旋藻的研究现状 |
1.1.1 螺旋藻的组成成分 |
1.1.2 螺旋藻的功能 |
1.1.3 藻类的生物富集 |
1.1.4 螺旋藻生物富集在处理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 |
1.1.5 螺旋藻生物富集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应用 |
1.2 铬的研究现状 |
1.2.1 铬的理化特性 |
1.2.2 铬的生物学功能 |
1.2.3 人体对三价铬的需要量 |
1.2.4 人体摄入三价铬的来源 |
1.2.5 人体对三价铬的吸收与排泄 |
1.2.6 有机铬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螺旋藻富铬培养条件的优化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Zarrouk培养基的配置 |
2.2.2 螺旋藻的接种培养 |
2.2.3 螺旋藻生长情况的测定 |
2.2.4 富铬螺旋藻细胞形态变化 |
2.2.5 螺旋藻富铬培养条件优化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铬添加浓度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2.3.2 铬添加方式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2.3.3 Cr(Ⅲ)对螺旋藻藻丝形态的影响 |
2.3.4 螺旋藻富铬培养条件的优化——正交实验的设计 |
2.4 小结 |
3 螺旋藻结合铬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钝顶螺旋藻对铬的富集总量和有机化程度 |
3.2.2 富铬螺旋藻蛋白与铬的结合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螺旋藻对铬的富集和有机化程度 |
3.3.2 富铬螺旋藻蛋白与铬的结合 |
3.3.3 螺旋藻富铬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 小结 |
4 富铬螺旋藻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饱和度硫酸铵分级沉淀蛋白 |
4.2.2 高锰酸钾氧化-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铬含量 |
4.2.3 硫酸铵沉淀富铬螺旋藻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2.4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富铬螺旋藻蛋白组份 |
4.2.5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后的不同组份蛋白含量及其含铬量的测定 |
4.2.6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后的不同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硫酸铵沉淀螺旋藻蛋白组份含铬量的分析 |
4.3.2 富铬螺旋藻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3.3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富铬螺旋藻蛋白组份 |
4.3.4 葡聚聚糖凝胶柱层析后的不同组份与铬的结合 |
4.3.5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后的不同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杜氏盐藻富碘培养及生物学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碘与人体健康 |
1.1.1 环境中的碘 |
1.1.2 碘的生理学作用 |
1.1.3 碘缺乏病的现状及病区分布 |
1.1.4 我国对碘缺乏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 |
1.2 杜氏盐藻的研究进展 |
1.2.1 盐藻的生物学特征 |
1.2.2 盐藻的生理学研究 |
1.2.3 盐藻的营养学研究 |
1.2.4 盐藻的养殖现状 |
1.2.5 盐藻的应用现状 |
1.3 生物富集碘元素的研究进展 |
1.3.1 菌类富碘研究 |
1.3.2 蔬菜富碘研究 |
1.3.3 藻类富碘研究 |
1.4 自由基与抗氧化剂 |
1.4.1 自由基与人体健康危害 |
1.4.2 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物质 |
1.4.3 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1.4.4 海洋生物来源抗自由基活性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材料 |
2.3 藻种的培养 |
2.4 主要药品 |
2.5 杜氏盐藻生长曲线的测定 |
2.6 不同碘盐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
2.6.1 富碘杜氏盐藻的培养 |
2.6.2 杜氏盐藻的收集和干重测定 |
2.7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2.8 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9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9.1 试剂的配置 |
2.9.2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9.3 细胞内总蛋白的提取 |
2.9.4 细胞内总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2.10 碘含量的测定 |
2.10.1 总碘含量的测定 |
2.10.2 无机碘及有机碘含量的测定 |
2.11 通气培养对杜氏盐藻干重及富碘效果的影响 |
2.12 富碘杜氏盐藻的生化组分分析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2.12.1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12.2 多酚含量的测定 |
2.12.3 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
2.12.4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
2.12.5 清除丙二醛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杜氏盐藻对不同碘源的生物富集状况 |
3.1.1 杜氏盐藻的生长曲线 |
3.1.2 两种不同碘源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KIO_3对杜氏盐藻品质的影响 |
3.2 连续充气对杜氏盐藻的影响 |
3.2.1 连续充气对杜氏盐藻叶绿索a、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2 连续充气对杜氏盐藻干重、总碘含量的影响 |
3.3 富碘杜氏盐藻的生化组分分析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3.3.1 富碘杜氏盐藻中黄酮、多酚含量的变化 |
3.3.2 富碘杜氏盐藻醇提物对OH·、O_2~-·的清除作用和MDA含量的测定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螺旋藻富碘培养效果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螺旋藻富碘的机理分析及成功典范 |
2 螺旋藻中碘的测定 |
3 螺旋藻可耐受的KI浓度 |
4 螺旋藻对碘的富集效果 |
5 螺旋藻对碘、锌同时富集 |
6 小结及展望 |
(8)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
1.2.1 DSSC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2 半导体材料 |
1.2.3 电解质 |
1.2.4 敏化剂 |
1.3 藻胆体研究进展 |
1.3.1 藻胆体的结构及组成 |
1.3.2 藻胆体的稳定性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钝顶螺旋藻藻胆体的分离及分析 |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钝顶螺旋藻的培养 |
2.2.2 藻胆体的分离 |
2.2.3 藻胆体的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蔗糖密度梯度条带分析 |
2.3.2 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 |
2.3.3 SDS-PAGE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溶液性质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3.1 实验方法 |
3.1.1 荧光光谱分析 |
3.1.2 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藻胆体的稳定性考察 |
3.1.3 不同藻胆蛋白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藻胆体的稳定性考察 |
3.1.4 不同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溶液中藻胆体的稳定性考察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藻胆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
3.2.2 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3.2.3 藻胆蛋白浓度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3.2.4 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1.1 肽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4.1.2 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稳定性影响的考察 |
4.1.3 肽表面活性剂稳定藻胆体的低温荧光光谱分析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肽表面活性剂CMC的测定 |
4.2.2 A6K-COOH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4.2.3 A6K-CONH2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4.2.4 A6D-COOH对藻胆体稳定性的影响 |
4.2.5 77K荧光光谱分析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的稳定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藻胆体的热稳定性 |
5.1 实验方法 |
5.1.1 藻胆体的热稳定性评价 |
5.1.2 藻胆体热解离过程评价 |
5.1.3 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热稳定性影响的考察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藻胆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
5.2.2 藻胆体热解离过程分析 |
5.2.3 肽表面活性剂对藻胆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ZnO纳米线的合成及表征 |
6.1 实验方法 |
6.1.1 FTO导电玻璃的清洗 |
6.1.2 ZnO晶种的合成 |
6.1.3 ZnO纳米线的合成 |
6.1.4 AFM表征ZnO晶种 |
6.1.5 XRD表征ZnO纳米线 |
6.1.6 SEM表征ZnO纳米线 |
6.1.7 ZnO纳米线透光率测定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纳米氧化锌晶种的合成 |
6.2.2 氧化锌纳米线的晶型分析 |
6.2.3 氧化锌纳米线的形貌分析 |
6.2.4 氧化锌纳米线的透光性能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太阳能电池的组装及表征 |
7.1 实验方法 |
7.1.1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 |
7.1.2 敏化染料溶液的配置 |
7.1.3 光电极的敏化 |
7.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组装 |
7.1.5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性能测试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N719 为敏化剂DSSC的光伏特性 |
7.2.2 Chlorin e6为敏化剂DSSC的光伏特性 |
7.2.3 藻胆体为敏化剂DSSC的光伏特性 |
7.2.4 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 DSSC的光伏特性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马铃薯方便面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方便面的概述 |
1.1.1 方便面的历史 |
1.1.2 方便面的分类 |
1.1.3 方便面的生产和消费 |
1.1.4 方便面的发展前景 |
1.1.5 现有的新型方便面 |
1.2 薯类概述 |
1.2.1 薯类的起源及分布 |
1.2.2 薯类的形态结构 |
1.2.3 薯类的营养价值 |
1.2.4 薯类的加工利用 |
1.2.5 马铃薯和甘薯全粉的简介 |
1.2.6 马铃薯全粉系列产品 |
1.2.7 薯类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2.1 理化分析 |
2.2.2 混粉的流变学特性测定 |
2.2.3 混和粉的应用试验 |
2.2.4 添加剂正交试验 |
2.2.5 方便面的制作工艺及评价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混合粉的理化特性分析 |
3.1.1 理化指标分析 |
3.1.2 理化指标相关分析 |
3.2 马铃薯全粉/小麦粉混粉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 |
3.2.1 粉质特性分析 |
3.2.2 拉伸特性分析 |
3.3 混合粉面条试验分析 |
3.4 添加剂正交试验分析 |
3.4.1 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3.4.2 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对面团拉伸特性的影响 |
3.5 面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3.5.1 面条烹煮特性分析 |
3.5.2 面条感官品尝评价 |
3.6 混粉方便面质量分析 |
3.6.1 方便面烹煮特性分析 |
3.6.2 方便面食味品质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4.1 马铃薯全粉-小麦粉混合粉的理化特性 |
4.2 马铃薯全粉-小麦粉混合粉的流变特性 |
4.3 添加剂配比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4.4 马铃薯方便面的生产 |
4.5 马铃薯方便面的质量 |
参考文献及网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碘对螺旋藻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富碘螺旋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碘元素的概述 |
1. 1 环境中的碘 |
1. 2 碘在生物进化进程中的作用 |
1. 3 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2. 螺旋藻的研究进展 |
2. 1 螺旋藻的开发研究历史与进展 |
2. 2 螺旋藻的营养价值概述 |
2. 3 螺旋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
2. 4 螺旋藻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2. 5 螺旋藻在动物饲料上的应用 |
2. 6 螺旋藻在医药上的应用 |
3.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
3. 1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意义 |
3. 2 藻类生物富集的特点 |
3. 3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 |
3. 4 藻类富集微量元素的机制 |
4. 碘与藻类关系的研究进展 |
4. 1 海藻中碘的化学形态及富碘机制的研究 |
4. 2 海藻中碘的测定方法 |
4. 3 海藻碘制品的开发利用 |
4. 4 碘-藻关系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4. 5 微藻富碘的研究动态 |
5. 其它生物富碘的研究动态 |
5. 1 菌类富碘研究 |
5. 2 蔬菜富碘研究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 1 藻种 |
1. 2 供试菌株 |
1. 3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设备 |
3. 培养基配方 |
3. 1 藻类培养液 |
3. 2 细菌培养基 |
3. 3 真菌培养基 |
4. 常用试剂 |
4. 1 碘含量的测定 |
4. 2 总糖含量的测定 |
4. 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 4 螺旋藻细胞中各生化组分的分离 |
4. 5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蛋白质电泳 |
4. 6 小鼠免疫活性实验 |
5. 方法 |
5. 1 藻类的培养 |
5. 2 不同碘盐对极大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5. 3 碘含量的测定 |
5. 4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生化组分分析 |
5. 5 培养条件的改变对极大螺旋藻富碘效果的影响 |
5. 6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抑菌实验 |
5. 7 气浮式平板光反应器的富碘螺旋藻放大培养 |
5. 8 富碘螺旋藻的大池培养 |
5. 9 富碘螺旋藻的总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单向凝胶电泳 |
5. 10 富碘极大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血清碘含量的影响 |
结果 |
1. 不同碘盐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富碘效果的影响 |
1. 1 不同碘盐对极大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1. 2 不同碘盐对极大螺旋藻细胞干重及总碘含量的影响 |
1. 3 碘在螺旋藻主要生化组分中的分布 |
2. 富碘极大螺旋藻生化组分的分析 |
2. 1 氨基酸 |
2. 2 蛋白质 |
2. 3 总糖 |
3. 培养条件的改变对极大螺旋藻富碘效果的影响 |
3. 1 温度 |
3. 2 pH |
3. 3 光质 |
3. 4 营养盐 |
3. 5 培养条件对极大螺旋藻富碘效果影响的正交实验 |
4. 用气浮式平板光反应器进行富碘螺旋藻扩大培养的实验结果 |
4. 1 螺旋藻的生长及富碘效果之比较 |
4. 2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5.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大池培养 |
5. 1 螺旋藻产量 |
5. 2 富碘极大螺旋藻干物质及总碘含量的日变化 |
5. 3 富碘极大螺旋藻中总碘、无机碘及各类有机碘含量 |
5. 4 大池培养的富碘极大螺旋藻的生化组分分析 |
6.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总蛋白质SDS-PAGE电泳 |
7.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抑菌实验 |
7. 1 富碘极大螺旋藻与天然极大螺旋藻乙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比较 |
7. 2 不同浓度的富碘极大螺旋藻乙醇提取液抑菌效果的比较 |
8. 富碘极大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及血清碘含量的影响 |
8. 1 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足跖增厚法) |
8. 2 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测定(血凝法) |
8. 3 对小鼠血液巨噬细胞吞噬机能的影响--碳廓清实验 |
8. 4 对小鼠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脾脏和胸腺指数 |
8. 5 对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ELISA法) |
8. 6 极大螺旋藻对小鼠血清碘含量的影响 |
讨论 |
1. 不同碘盐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富碘效果的影响 |
2. 富碘极大螺旋藻生化组分的分析 |
3. 培养条件的改变对极大螺旋藻富碘效果的影响 |
3. 1 温度与极大螺旋藻富碘效果的关系 |
3. 2 pH与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富碘效果的关系 |
3. 3 光质与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富碘效果的关系 |
3. 4 营养盐浓度与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富碘效果的关系 |
3. 5 富碘螺旋藻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 |
4. 光反应器在富碘螺旋藻培养中的应用 |
5.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大池培养 |
5. 1 大池培养的富碘极大螺旋藻产量 |
5. 2 大池培养的富碘极大螺旋藻产量及总碘含量的日变化 |
5. 3 大池培养的富碘极大螺旋藻中总碘、无机碘及各类有机碘含量 |
5. 4 大池培养的富碘极大螺旋藻的生化组分分析 |
6.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总蛋白质SDS-PAGE电泳 |
7. 富碘极大螺旋藻的抑菌实验 |
8. 富碘极大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及血清碘含量的影响 |
8. 1 富碘极大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 |
8. 2 富碘极大螺旋藻对小鼠血清碘含量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螺旋藻碘盐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述多品种盐市场现状与研发方向及前景分析[J]. 李庆举. 盐科学与化工, 2018(11)
- [2]螺旋藻碘盐的研制[J]. 岳元媛,田艳. 中国调味品, 2016(12)
- [3]能投股份持续推出食盐新品 积极倡导健康生活[J]. 黄金萍. 中国盐业, 2016(16)
- [4]我国多品种盐市场现状与研发方向[J]. 李庆举,李富忠,桑永俊. 中国盐业, 2014(18)
- [5]螺旋藻富铬培养及其蛋白组份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研究[D]. 何颖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6]杜氏盐藻富碘培养及生物学作用[D]. 洪利亚.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7]螺旋藻富碘培养效果及现状[J]. 田华,汪金萍,张义明. 中国酿造, 2011(08)
- [8]藻胆体耦合Chlorin e6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 张建.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9]马铃薯方便面的试验研究[D]. 王春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10]碘对螺旋藻的生理生化效应及富碘螺旋藻的培养研究[D]. 杨心宁. 厦门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