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程凯,张凤,高大维,罗慧敏,陈栋[1](2020)在《2018年安徽省六安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监测了解六安市当前公共场所卫生基本状况,发现公共场所危害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六安市公共场所监督管理,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T 18204.6-2013对六安市公共场所空气和用品用具进行采样,参照GB/T 18204.2~GB/T 18204.4进行样品检验,使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共监测公共场所50家,检测各类样品共1 605份,合格1 255份,合格率为78.19%;不同类别公共场所中游泳馆合格率最低,为61.29%,不同公共场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02,P<0.05)。游泳池水中游离性余氯合格率最低,为61.29%,各项目之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4,P<0.05)。公共场所用品微生物指标真菌合格率最低,为75.00%。理发店毛巾合格率低于其他公共场所毛巾合格率。结论六安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有待提高,监管部门需加强公共场所监督和消毒工作指导,保证公共卫生安全。
李娜[2](2019)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各地对于特色小镇的探索如火如荼。特色小镇发展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与抓手,其空间发展亦呈现多样化态势。然而,由于部分特色小镇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匆匆上马而出现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特色小镇千篇一面,产业发展趋同,文化传承遗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而这些问题均与空间载体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多维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在充分调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等综合方法,以“现状调研—理论研究—系统构建—实证分析”为技术路线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国内外在复杂适应系统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及差异比较,分析了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第二部分系统构建,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涵、复杂性特征、复杂性演化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提炼总结了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主要子系统——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架构,总体指导后续研究。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依据上述章节构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适应系统体系,分别研究了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各系统的影响要素,探究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制,基于此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实施策略,以丁蜀镇特色小镇为例,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基于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研究了特色小镇“生成论”与“构成论”融合的空间发展实施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前文构建的空间发展系统体系提出判断依据,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展望。论文基于CAS理论的研究,构筑了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理论架构,分析了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间作用及协同机制,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为空间发展提供了系统学视角的理论支撑,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李浩,黎弘毅[3](2019)在《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尤其是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教育尤其重要。因历史原因、地理原因,贵州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立足现实、抢抓机遇、后发赶超、尽全力改革发展教育。历经40载,贵州教育发展变化巨大、成绩斐然。由于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庞大体系,并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所经历时间长,所经历的事情也多、所涉及的内容繁杂。要梳理好、研究透40年贵州的教育改革这一伟大历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此抛砖引玉而已。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贵州教育政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贵州教育政策",阐述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贵州教育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存在的历史教训等。第二部分就"贵州基础教育"进行展开。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的贵州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分析了改革开放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不足、历史影响及启示。第三部分以"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归纳其成就、特点和历史作用。第四部分抓住"贵州民族教育"这一特色,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民族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探讨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指出其不足。第五部分把握"贵州职业教育"这一关键词,搜集整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贵州职业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分析了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措施、成效及问题,探讨其发展历史规律。第六部分紧扣"贵州特殊教育"这一主旨,归纳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概括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成就,了解贵州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其给后人的启迪。
仇文倩[4](2016)在《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盐城的文化灵魂是“海盐文化”,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海盐发展的历史。盐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今却被遗忘,资源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开发海盐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海盐文化产业的发展。
钟琳[5](2013)在《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洗浴空间是养老设施建筑的重要功能组成。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以独立完成洗浴的相关操作。因此养老设施中需要配置公共洗浴空间,以便老人在帮助下进行日常洗浴以及康复娱乐类洗浴活动。然而现阶段我国养老设施建筑建设水平较差,公共洗浴空间存在着设施设备简陋、安全便利性不足、忽视老人实际需求等问题,难以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本文对公共洗浴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通过调研,总结了我国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发展历程、使用现况和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使用特点,分析了养老设施中配置公共洗浴空间的意义。第二,梳理了国外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设计经验。以日本、美国为主要对象,分析发达国家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发展趋势,对典型的浴室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总结了各类型特点和重要设计理念。第三,划分了老年人入浴状况的不同类型。针对各个类型,根据老人的洗浴行为特征、所需护理帮助等因素,细化了老人洗浴和护理人员助浴的空间需求,并对空间布置、面积尺寸等进行了总结。第四,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分类、设计原则、功能配置、空间组织流线、物理环境需求、细部设计要点等内容,为设计实践作出指导。最后,阐释了笔者参与的多个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方案。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养老设施实际项目的不同情况,确定了公共洗浴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平面位置,并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方案设计,用实际项目检验了理论研究。
项智宇[6](2004)在《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各城市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为迎接银色浪潮,适应我国城市老龄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改善我国居住区老年人生活环境已刻不容缓。 本课题即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及重庆大学共同进行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的子专题之一。论文首先介绍了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背景,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然后从城市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征及需求出发,同时在借鉴国外住区老年设施开发和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参与的城市居住区规划研究的工作成果和实地调研资料,对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体系建设和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和建议。 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不单是一个外部物质环境,而且是一个由许多条件交互运用,共同完善的结果。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提高和完善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同时也希望为我国今后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良性发展做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有益探讨。
肖红,吴中明[7](2003)在《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文中提出
李剑峰[8](2004)在《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大新兴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在旅游活动中的日益增加的安全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旅游活动中的犯罪研究,以一个社会问题去揭示它,研究它,使广大旅游者能识别罪犯的活动规律,这是很重要的旅游安全研究。但是对于旅游安全来说,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应该是研究旅游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所造成的旅游伤亡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选择旅游中客观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为研究的突破点,应用当今最新的安全研究理论对旅游安全进行系统研究,提高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能力,从而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控制,使旅游活动伤亡事故降低到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应用安全系统工程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分析大量已经发生的案例,即分析旅游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所造成的伤亡事故,辨识旅游重大危险源;针对旅游重大危险源的特点,提出了分级控制的控制策略,即对于不同级别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集中有限的资源对危险源实施控制;对高级别的危险源,以“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人机工程”为基本理论,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进一步借助计算机工具,实现对旅游重大危险源定性和定量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重大事故的不断发生,预防和控制重大事故已成为各国重大研究对象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内外事故预防的实践经验证明:为了有效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为了系统地进行旅游业的安全管理,本文设计了旅游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同时,在新形势下,旅游安全管理必须与日常的旅游管理融合运行。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可以扩展系统功能实现旅游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获取足够的资金用于改善旅游安全状况,即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本文要建立的旅游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最终定位在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救灾救援体系为主的宏观危险源管理系统。
二、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8年安徽省六安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抽样方法 |
1.2.2 检测项目 |
1.2.3 评价标准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总体卫生状况 |
2.2 游泳馆水质样品检测结果 |
2.3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样品检测结果 |
2.4 不同公共场所不同类别用品检测结果 |
3 讨 论 |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
1.3.2 特色小镇 |
1.3.3 空间发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4.2 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基于CAS理论的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
1.4.4 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
1.5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问题解析 |
2.1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
2.1.1 OECD国家特色小镇概况 |
2.1.2 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
2.1.3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差异分析 |
2.2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失衡分析 |
2.2.1 政策失效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
2.2.2 动力缺乏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
2.2.3 要素制约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
2.3 CAS理论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提供新视角 |
2.3.1 系统的“构成”与“生成”分析 |
2.3.2 融合的“生成论”与“构成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AS理论视角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构建 |
3.1 特色小镇系统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 |
3.1.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内涵 |
3.1.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
3.1.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演化 |
3.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构建 |
3.2.1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
3.2.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
3.2.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协同机制 |
3.2.4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架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
4.1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
4.1.1 产业发展类型趋同 |
4.1.2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 |
4.1.3 产业升级方向不明晰 |
4.1.4 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 |
4.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4.2.1 产业衍生构建多中心空间组织 |
4.2.2 产业聚集孵化创新型空间载体 |
4.2.3 产业多元弥补连续性空间肌理 |
4.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4.3.1 公共配套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
4.3.2 动态适应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
4.3.3 复合功能空间为产业活力提供条件 |
4.4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
4.4.1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
4.4.2 尊重既有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
4.4.3 注重周边城市互补增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
4.5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
4.5.1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
4.5.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
5.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要素分析 |
5.1.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提升作用分析 |
5.1.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
5.1.3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分析 |
5.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5.2.1 文化遗产演化影响空间格局蜕变 |
5.2.2 文化遗产升级成为空间地标节点 |
5.2.3 文化遗产改变引发空间结构替代 |
5.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文化遗产系统的作用机制 |
5.3.1 多样式重构空间焕发文化遗产生机 |
5.3.2 开放式自然空间活化文化遗产利用 |
5.3.3 合理性过渡空间保护文化遗产传承 |
5.4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
5.4.1 单体建筑遗产与空间发展协同 |
5.4.2 文化遗产街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
5.4.3 文化遗产片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
5.5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
5.5.1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
5.5.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
6.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
6.1.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资源丰富 |
6.1.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误区 |
6.1.3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理念 |
6.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6.2.1 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空间构成蜕化 |
6.2.2 生态环境优化影响空间价值提升 |
6.2.3 生态环境延续影响空间网络共融 |
6.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 |
6.3.1 扩张空间发展配合生态环境连通发展 |
6.3.2 临界空间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渗透发展 |
6.3.3 演化空间发展增效生态环境均衡发展 |
6.4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
6.4.1 带状式发展协同 |
6.4.2 毗邻式发展协同 |
6.4.3 穿越式发展协同 |
6.4.4 环抱式发展协同 |
6.5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
6.5.1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
6.5.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CAS理论视角丁蜀镇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
7.1 丁蜀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
7.1.1 产业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
7.1.2 文化遗产影响要素分析 |
7.1.3 生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
7.2 基于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
7.2.1 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7.2.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
7.3 基于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
7.3.1 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7.3.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
7.4 基于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
7.4.1 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
7.4.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
7.5 “生成论”融合“构成论”——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后贵州教育政策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49-1978年) |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78-) |
(三)贵州教育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成就 |
(四)贵州教育政策的特点 |
(五)贵州教育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
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基础教育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
(二)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
(三)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及不足 |
(四)贵州基础教育发展的启迪 |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研究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977-2017) |
(三)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
(四)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
四、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概况 |
(三)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
(四)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五)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建议 |
五、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三)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
(四)贵州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 |
六、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教育殊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
(四)贵州特殊教育发展对贵州的影响 |
附录 |
(4)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一) 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及发展现状述评 |
(二)关于盐文化的研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一)基本理论与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盐文化 |
(二)海盐文化 |
(三)文化旅游 |
(四)海盐文化旅游 |
第一章 我国盐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各地盐文化研究 |
一、江苏海盐文化研究 |
二、山东海盐文化研究 |
三、四川井盐文化研究 |
四、山西池盐文化研究 |
第二节 各地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
一、云南黑丼、石羊、诺邓 |
二、扬州盐商文化 |
三、四川自贡 |
四、运城河东盐池 |
五、台湾盐文化 |
第三节 各地盐文化资源开发现有路径分析 |
一、博物馆开发 |
二、旅游衍生商品开发 |
三、节庆活动体验开发 |
四、民俗村(镇)开发 |
第二章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开发价值 |
第一节 海盐文化起源与发展 |
一、海盐文化历史发展变革 |
二、海盐文化与社会发展 |
第二节 海盐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
第三节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概述 |
一、物质文化资源 |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
第四节 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
一、历史与文化价值 |
二、养身休闲价值 |
三、经济价值 |
第三章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分类开发路径研究 |
第一节 海盐文化资源的形成机制及价值分析 |
一、海盐文化资源价值形成机制 |
二、海盐文化资源价值生产和积累 |
三、小结 |
第二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
一、海盐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 |
二、盐城海盐文化资源蕴藏丰富 |
三、盐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支撑 |
四、政策优势,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
第三节 盐城现有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一、海盐文化遗址、遗迹及建筑景观 |
二、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发 |
三、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 |
第四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开发路径 |
一、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 |
二、海盐生产工艺 |
三、海盐文化民俗 |
四、海盐饮食文化 |
五、海盐养身休闲文化 |
第四章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
一、对于资源缺乏保护与整合 |
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
三、文化资源产品转化力度不足 |
第二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
一、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整合海盐文化资源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三、促进海盐文化资源资本转化率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设施建设需求增长 |
1.1.2 我国养老设施硬件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
1.1.3 养老设施的老年人洗浴问题亟需关注 |
1.2 相关词语解释 |
1.2.1 养老设施 |
1.2.2 公共洗浴空间 |
1.2.3 助浴设备 |
1.3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国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发展及现状 |
2.1.1 公共洗浴空间的发展历程 |
2.1.2 公共洗浴空间的使用现状 |
2.2 养老设施中配置公共洗浴空间的意义 |
2.2.1 满足基本的洗浴照料需求 |
2.2.2 提供安全舒适的洗浴方式 |
2.2.3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
2.3 公共洗浴空间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设备条件简陋,安全便利性不足 |
2.3.2 盲目追求高档,忽视老人实际需求 |
2.3.3 从居室到公共浴室的可达性较差 |
2.3.4 难以满足护理人员的工作需求 |
第3章 国外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设计经验借鉴 |
3.1 公共洗浴空间的发展特征 |
3.1.1 走向小型化和私密化 |
3.1.2 重视非自理老人的洗浴环境 |
3.2 公共洗浴空间的常见类型 |
3.2.1 组团级家庭式浴室 |
3.2.2 集体护理型浴室(一般浴室) |
3.2.3 机械助浴室(特别浴室) |
3.2.4 综合型浴场 |
3.3 公共洗浴空间的设计经验 |
3.3.1 综合配置不同类型的洗浴空间 |
3.3.2 功能配置完善,干湿分区明确 |
3.3.3 重视细部,提高洗浴安全和舒适性 |
3.3.4 注意节约工作人员的劳动力 |
第4章 老人洗浴和护理人员助浴的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研究 |
4.1 老年人的洗浴状况分类及其行为特征 |
4.1.1 站姿入浴老人 |
4.1.2 坐姿入浴老人 |
4.1.3 卧姿入浴老人 |
4.1.4 其他状况 |
4.2 站姿入浴老人洗浴和护理人员助浴的空间需求 |
4.2.1 老人通行 |
4.2.2 老人站姿和坐姿操作 |
4.2.3 使用和出入浴缸 |
4.2.4 使用和出入浴池 |
4.2.5 护理人员服务工作 |
4.3 坐姿入浴老人洗浴和护理人员助浴的空间需求 |
4.3.1 轮椅通行 |
4.3.2 轮椅移乘 |
4.3.3 使用辅助类浴缸 |
4.3.4 护理人员护理操作 |
4.4 卧姿入浴老人的洗浴和护理人员助浴的空间需求 |
4.4.1 浴椅、浴床通行 |
4.4.2 浴椅、浴床移乘 |
4.4.3 使用机械浴缸 |
4.4.4 使用浴床和担架浴缸 |
4.4.5 护理人员护理操作和急救 |
4.5 老人洗浴和护理人员助浴的空间布置和尺寸总结 |
第5章 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功能配置及设计要点探讨 |
5.1 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的设计原则 |
5.1.1 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分类设计 |
5.1.2 考虑老人和护理人员两方面的需要 |
5.1.3 追求空间的适用性、高效性和精细化 |
5.1.4 适应养老设施和养护单元的居住规模 |
5.2 公共洗浴空间的功能空间配置 |
5.2.1 基本洗浴空间 |
5.2.2 基本服务空间 |
5.2.3 增设洗浴空间 |
5.2.4 增设服务空间 |
5.3 公共洗浴空间的重要流线组织 |
5.3.1 出入流线 |
5.3.2 洗浴流线 |
5.3.3 如厕流线 |
5.3.4 紧急救助流线 |
5.3.5 洗衣扫除流线 |
5.3.6 护理服务流线 |
5.3.7 小结 |
5.4 物理环境设计要求 |
5.4.1 自然采光 |
5.4.2 人工照明 |
5.4.3 供暖与通风 |
5.5 细部设计要点 |
5.5.1 地面装修 |
5.5.2 墙面和顶棚装修 |
5.5.3 门窗隔扇 |
5.5.4 扶手 |
5.5.5 更衣区 |
5.5.6 吹发盥洗区 |
5.5.7 淋浴区 |
5.5.8 池浴区 |
5.5.9 盆浴区 |
5.5.10 卫生间 |
第6章 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设计实践项目 |
6.1 自理型浴室 |
6.1.1 万科老年公寓自理型浴室 |
6.1.2 澳洋老年公寓自理型浴室 |
6.2 介助型浴室 |
6.2.1 老年养护院图集介助型浴室 |
6.2.2 老年日托中心图集介助型浴室 |
6.3 介护型浴室 |
6.3.1 颐养院老年养护院介护型浴室 |
6.3.2 澳洋老年公寓介护型浴室 |
6.4 综合型浴室 |
6.4.1 老年养护院图集综合型浴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我国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相关规范标准整理 |
附录 B 实地调研对象概况说明 |
B.1 汇晨老年公寓自理型浴室调研概况 |
B.2 太阳城老年公寓自理型浴室调研概况 |
B.3 华清池公共浴室调研概况 |
B.4 八一康复医院介护型浴室调研概况 |
B.5 礼爱老年养护院浴室调研概况 |
附录 C 养老设施使用状况调研问卷 |
附录 D 养老设施老人居住状况调研问卷 |
附录 E 设计实践项目成果及平面优化过程分析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录 |
1 绪论 |
1.1 课题解释 |
1.1.1 课题研究的科研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1.2 论文选题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2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1.2.3 课题研究现状 |
1.2.4 论文的调研情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其框架 |
1.3.1 理论及方法基础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2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背景 |
2.1 有关概念 |
2.1.1 人口老龄化 |
2.1.2 抚养比 |
2.1.3 老年人口比重 |
2.1.4 城市居住区 |
2.1.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
2.1.6 老年人生活环境 |
2.1.7 居住区老年人的社会层次类型 |
2.2 人口老龄化发展综述 |
2.3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
2.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和现状 |
2.3.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2.3.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及需要 |
3.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需要 |
3.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3.1.2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3.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要 |
3.2.1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
3.2.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3.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研究 |
3.3.1 老年人的出行活动特征 |
3.3.2 老年人的活动形式 |
3.3.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外住区老年设施发展概述 |
4.1 英国 |
4.1.1 英国老年人居住现状 |
4.1.2 英国关于老年人居住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
4.2 法国 |
4.2.1 法国老年人居住现状 |
4.2.2 法国老年福利设施的开发建设 |
4.3 德国 |
4.3.1 德国老年人居住现状 |
4.3.2 德国的老年照料护理式住宅 |
4.4 美国 |
4.4.1 美国老年人居住现状 |
4.4.2 美国老年住区和老年福利设施的开发建设 |
4.5 瑞典 |
4.5.1 瑞典老年人居住现状 |
4.5.2 瑞典的老龄福利政策 |
4.6 澳大利亚 |
4.4.1 澳大利亚的老年护理体系 |
4.4.1 老年公寓和护理之家的规划设计 |
4.7 日本 |
4.7.1 日本老年人口现状及老年人居住现状 |
4.7.2 日本关于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政策 |
4.7.3 日本养老设施的分类 |
4.7.4 发展趋势 |
4.8 本章小结 |
5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相关政策存在的不足 |
5.1.1 研究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相关政策的意义 |
5.1.2 社会养老保障及其不足 |
5.1.3 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规范法规及其不足 |
5.1.4 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
5.2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现有体系的项目有待深化和完善 |
5.2.2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现有体系的布局缺乏层次 |
5.3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1 对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弥补性环境设计还不够重视 |
5.3.2 对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化环境设计还需要加强 |
5.3.3 对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环境设计还有待深入 |
5.4 本章小结 |
6 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对策的探讨 |
6.1 完善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政策 |
6.1.1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
6.1.2 深化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规范法规 |
6.1.3 积极探索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运行模式 |
6.2 加强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体系建设 |
6.2.1 健全和完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布局层次 |
6.2.2 进一步细化老年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各类项目 |
6.3 深化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环境设计 |
6.3.1 重视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弥补性环境设计 |
6.3.2 加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化环境设计 |
6.3.3 深化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环境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配套设施使用意愿调查表 |
附录2 居民意愿调查表 |
附录3 部分住区配套设施建筑面积统计表 |
附录4 部分住区配套设施数量统计表 |
附录5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6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7)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检测方法 |
1.2.1 HBsAg检测 |
1.2.2 HBV DNA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8)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
1.1 旅游概述 |
1.1.1 旅游 |
1.1.2 旅游的概念 |
1.1.3 旅游者 |
1.1.3.1 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 |
1.1.3.2 旅游者的概念 |
1.1.4 旅游业的概念及组成结构 |
1.1.4.1 旅游业的概念 |
1.1.4.2 旅游业的组成结构 |
1.2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世界旅游业现状 |
1.2.2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
1.3 我国旅游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1.3.1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沿革 |
1.3.2 我国旅游业目前发展状况 |
1.3.3 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
1.3.4 我国旅游安全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旅游伤害事故对旅游业的影响 |
2.1 旅游业的特点和产业效应 |
2.2 旅游伤害事故对旅游业的冲击 |
2.2.1 旅游安全现状 |
2.2.2 旅游安全表现形态分析 |
2.3 旅游安全科学的系统论模型及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
3.1 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 |
3.1.1 国内外重大危险源控制的发展 |
3.1.2 旅游重大危险源概念的界定 |
3.1.3 旅游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
3.2 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基本标准 |
3.2.1 辨识思路 |
3.2.2 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引用标准(参考体系 |
3.3 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
3.3.1 旅游餐饮业 |
3.3.1.1 系统分析 |
3.3.1.2 安全分析 |
3.3.1.3 宏观控制措施 |
3.3.2 旅游住宿业 |
3.3.2.1 系统分析 |
3.3.2.2 安全分析 |
3.3.2.3 宏观控制措施 |
3.3.3 旅游交通业 |
3.3.3.1 系统分析 |
3.3.3.2 安全分析 |
3.3.3.3 宏观控制措施 |
3.3.4 旅游游览业 |
3.3.4.1 系统分析 |
3.3.4.2 安全分析 |
3.3.4.3 宏观控制措施 |
3.3.5 旅游购物业 |
3.3.5.1 系统分析 |
3.3.5.2 安全分析 |
3.3.5.3 宏观控制措施 |
3.3.6 旅游娱乐业 |
3.3.6.1 系统分析 |
3.3.6.2 安全分析 |
3.3.6.3 宏观控制措施 |
第四章 旅游重大危险源普查技术 |
4.1 旅游重大危险源分类 |
4.1.1 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进一步认识 |
4.1.2 旅游重大危险源分类 |
4.2 旅游重大危险源普查指标体系 |
4.2.1 旅游重大危险源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
4.2.2 旅游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
4.2.3 危险源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 |
4.3 旅游重大危险源普查表及填表说明 |
4.4 基于B/S模式的旅游重大危险源数据库软件 |
4.4.1 B/S模式下的数据库系统 |
4.4.2 VisualStudio.Net运行机制 |
4.4.2.1 NetFramework简介 |
4.4.2.2 基于.NETFramework编写应用程序 |
4.4.3 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的结构 |
4.4.4 软件主要功能 |
第五章 旅游重大危险源快速评价分级及软件 |
5.1 旅游重大危险源快速评价分级方法 |
5.1.1 原则与假设条件 |
5.1.2 计算模型 |
5.1.2.1 定性评价模型 |
5.1.2.2 定量评价模型 |
5.1.3 分级标准 |
5.2 旅游重大危险源危险评价软件 |
5.2.1 软件设计指导思想 |
5.2.2 软件使用方法 |
5.2.3 软件功能特点 |
第六章 旅游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 |
6.1 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 |
6.2 旅游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 |
6.2.1 方法介绍 |
6.2.1.1 旅游餐饮业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风险评价模型 |
6.2.1.2 旅游业中火灾/爆炸事故风险评价模型 |
6.2.1.3 旅游业相关人员可靠性模型 |
6.2.1.4 旅游交通道路风险评价模型 |
6.2.2 应用实例 |
6.3 旅游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报告 |
6.3.1 风险评价报告的目的 |
6.3.2 风险评价报告的内容 |
6.3.2.1 对设施和生产过程的描述 |
6.3.2.2 对危险物质的描述 |
6.3.2.3 危险辨识 |
6.3.2.4 安全系统相关部分的描述 |
6.3.2.5 风险评价 |
6.3.2.6 组织与管理 |
6.3.2.7 重大事故后果评价 |
6.3.2.8 安全管理与应急计划 |
6.3.3 风险评价报告的评审 |
第七章 应急计划(旅游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7.1 应急计划的目的 |
7.2 危险辨识和评价 |
7.3 旅游企业应急计划 |
7.3.1 计划的制订 |
7.3.2 报警和联络 |
7.3.3 关键岗位人员的确定及其责任 |
7.3.4 紧急情况控制中心 |
7.3.5 现场措施 |
7.3.6 制定封锁设施步骤 |
7.3.7 应急计划的演习 |
7.3.8 计划的评估和修订 |
7.4 旅游主管部门应急计划 |
7.4.1 旅游主管部门应急计划的内容 |
7.4.2 紧急情况协调官员的职责 |
7.4.3 旅游企业的职责 |
7.4.4 地方政府的职责 |
7.4.5 公安部门的职责 |
7.4.6 消防机构的职责 |
7.4.7 卫生部门的职责 |
7.4.8 政府安全监察部门的职责 |
7.4.9 旅游主管部门应急计划的演习和练习 |
7.5 应急计划实例 |
第八章 旅游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 |
8.1 旅游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 |
8.1.1 宏观监控的主要思路 |
8.1.2 宏观监控的设计思想 |
8.2 WebGIS支持下的宏观监控系统的网络设计方案 |
8.2.1 WebGIS概论 |
8.2.2 WebGIS的特点 |
8.2.3 WebGIS技术分析 |
8.3 基于ArcIMS的旅游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 |
8.3.1 ArcIMS技术分析 |
8.3.2 系统的目标、任务和性能要求 |
8.3.3 系统设计方案-软件部分 |
8.3.4 系统设计方案-硬件系统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四、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8年安徽省六安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分析[J]. 程凯,张凤,高大维,罗慧敏,陈栋. 医学动物防制, 2020(06)
-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D]. 李娜. 天津大学, 2019(01)
- [3]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J]. 李浩,黎弘毅.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D]. 仇文倩.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5]养老设施公共洗浴空间设计研究[D]. 钟琳. 清华大学, 2013(07)
- [6]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D]. 项智宇. 重庆大学, 2004(01)
- [7]遵义市美发用具的HBV污染调查[J]. 肖红,吴中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06)
- [8]旅游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D]. 李剑峰. 福州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