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肯致异母弟弟的一封信(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海[1](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指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李港成[2](2021)在《《心脏与科学》(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邹美华[3](2021)在《理雅各致夫人信札汉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材料是1866-1867年及1870-1872年间,近代英国着名汉学家理雅各写给其夫人的信件。这些书信主要记录了他对待传教、翻译、婚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态度和看法。此次翻译实践可以更加全面、详实地了解理雅各的生活状况、性格特征及为人处世之道。且由于国内以其书信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鲜有耳闻,因此本研究可以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还有助于普通大众更好地了解更多来华传教士的故事,人们在谈到传教士时,大多熟悉的是利玛窦、马礼逊等,对理雅各却知之甚少。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针对翻译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去解决,以熟悉并掌握书信文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同时,又能兼顾原文书信的写作风格及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在达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情。具体需要研究的翻译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从词汇上看,原文涉及了菜名、苏格兰语、《圣经》中具有特定意象的词、赋予历史内涵的词等文化负载词。从引文上看,引用了诗歌、名作佳句等语句,如约翰.多恩的颂歌、司各特小说《修墓老人》、《圣经》等。从风格上看,书信兼具口语化和书信体的特点。通过本次翻译实践,以期掌握书信文本的特点、写作风格、写信人语气与心境及可运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等,提升翻译水平与能力,同时希望对其他译者在相关题材的翻译活动中能够给出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李春蓉[4](2021)在《翻译补偿视角下《亨利八世的子嗣》(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翻译补偿理论强调对翻译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加以补偿,使译文尽可能地贴近原文。本次翻译实践节选自着名传记作家约翰·盖伊的着作《亨利八世的子嗣》。该文本属于传记类文本,兼具信息文本和表情文本的特点。文中有许多带有文化特色的专有名词,被动语态应用频繁,长句较多,句式复杂多变。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加以补偿,使其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根据所选文本的语言特点,本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语义、文化和审美三个层面探讨翻译补偿理论对传记类文本的指导意义,还结合具体案例,运用了相对应的补偿策略。在语义层面,译者采用了增益、引申、具体化等策略来弥补产生的语义损失。在文化层面,译者用注释和释义策略来补偿文化效果的损失。在审美层面,译者运用四字格和反复对语言风格进行了补偿。在翻译补偿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尽可能地还原源语文本所传达的语义和文化,以期对传记文本的汉译提供借鉴。译者认为,在掌握翻译补偿理论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感受。
安乐[5](2020)在《历史人物指称语的翻译 ——以England and the Hundred Years War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符号标志,包含了所在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语言、道德等诸多因素。人名的准确翻译绝非易事,学术着作翻译中的准确指称历史人物的情况更是如此,应该慎之又慎。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百年战争史》(England and the Hundred Years War)一书的汉译为基础。由于对书中的相关历史人物查证不够精确详实,加之对西方历史人物的人名汉译原则不够清楚,所以导致了汉译过程中历史人物的名字的错译情况、一名对多人的情况。这就不符合出版社对于人名翻译的准则要求,会给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准确识别历史人物带来困惑。而运用指称理论进行历史人物指称语的翻译能够更为准确定位历史人物,译者通过增添语境来确定历史人物的专名,也可以帮助读者能够更好的融入文本,确定指向特定的历史人物。本文在指称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代词、专名和摹状语三类指称语指代特定历史人物的翻译情况,提出了通过增添语境因素以排除指称含混情况的方法,最终实现了准确指称历史人物的目的。希望本研究能为同行在日后的翻译实践中解决同类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为项目背景,简要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意义、要求和报告的结构。第二章为任务过程,简要介绍了笔者在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的具体工作。第三章说明了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精华和关键所在。笔者基于翻译实践,在指称理论的指导下将历史人物指称语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细分,本着服务读者的目的,最终提出了能够确定历史人物的译法。第五章为结语,对笔者此次翻译实践心得进行了总结。
胡雨霏[6](2020)在《《托马斯·克伦威尔:革命的一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材料选自《托马斯·克伦威尔:革命的一生》,该文本属于传记类文本。本篇报告选择了第二章作为翻译材料,讲述了托马斯·克伦威尔早年离开家乡在外闯荡的经历。原文中出现了大量逻辑关系复杂的定语从句,给翻译造成大量困难。在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意识到在翻译定语从句时,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内容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使译文逻辑更清晰,因此总结出五种翻译方法,包括前置法、后置法、重组法、转换法以及融合法。本篇报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背景。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的介绍。第三部分案例分析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简要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详细分析了文中定语从句的特点以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翻译定语从句的方法。第四部分,分享了翻译过程中的收获,期望能够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唐秋香[7](2019)在《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约从5世纪30年代起,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族大批移居不列颠,并在6世纪末左右建立了王国。经过不断的征战和抵御维京人入侵的战争,到诺曼征服前夕,英格兰初步实现了统一。在宗教信仰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起初都是异教徒,但在6世纪90年代之后的3、4代人后,他们都皈依了基督教。惠特比会议结束后,基督教在英格兰获得了迅速发展,修道社团在各地涌现。而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英格兰在诺曼征服前已建立了 17个主教管区和数以千计的乡村教堂。当罗马传教团在6世纪末抵达英格兰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刚从部落军事首领转化而来,微弱且不稳定。改信基督教不仅有助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迈入文明开化的门槛,他们的统治者也能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对外扩张的政治野心。另外,在王国治理方面,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离不开教会,因为神职人员有丰富的教务管理经验,而且,当时只有教会拥有受过教育、能读会写的成员。正因为如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积极推动基督教在其王国的传播和发展,如带领臣民自上而下地受洗,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向其他王国输出基督教,通过带头献身宗教、捐建修道社团等支持修道主义的兴起等。另外,在幸存的盎格鲁-撒克逊早期法典中,异教崇拜被严厉禁止,基督教及其神职人员则获得保护。除了捐建主教教堂等这些直接服务于宗教目的的教会建筑,为教会的存在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是教会财产的最大赞助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主教、修道院院长等是王廷和地方治理中的关键人物,为了确保他们的忠诚,这些高级教士的任免常被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掌控,他们多是国王忠顺的臣属或王族成员。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经常召开宗教会议,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教会内部事务受到世俗王权越来越多的干预,无法独立发展。得益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的庇护和慷慨捐赠,基督教迅速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扎根,并很快就积聚了大量财产。作为报答,教会竭力帮助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构筑一种受“神命”王权支配的统治秩序,例如,将国王等王族成员尊奉为圣徒,帮助找到一种新的激发其民众忠诚的替代品;在国王的登基典礼中引入涂油礼,向世人证明国王统治的合法性,并使盎格鲁-撒克逊王权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等。与此同时,教会也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输送了诸多有用人才,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活跃于王国的政治舞台,除了经常受邀参加贤人会议,与国王和其他世俗贵族共商内政、外交等重要事务,他们还与郡长一起承担维护地方秩序的重任。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教会不仅为王国的和平提供真诚的祈祷,一些高级教士甚至亲自领军同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异教徒入侵者作战。此外,作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基督教也在英格兰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尽管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彼此利用,并相互为对方的需要和利益服务,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日耳曼人旧有的世界观存在着对立。从7世纪后期开始,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态势,如约克主教威尔弗里德与数位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坎特伯雷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间的激烈冲突等。不过,总体来看,由于共同的目标和需要比实际或潜在的冲突和混乱更巨大、更强烈,和谐的合作是诺曼征服前英格兰教俗关系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在维京人的劫掠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教权和王权间的联盟变得更加紧密,尽管教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沦为了世俗王权的附庸。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常被称为罗马教会的“女儿”。大格雷戈里、维塔利安等教皇对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继承人也努力通过授予盎格鲁-撒克逊大主教披肩等方式维系同它的联系。盎格鲁-撒克逊人对罗马教廷表现出了很大的忠诚——主动向罗马教廷寻求关于英格兰教会的一些紧要事宜的意见和支持,并致力于教皇的传教事业等。尽管如此,由于罗马教会此时自身力量尚弱,再加上距离相对较远,教皇与盎格鲁-撒克逊世俗王权和教会的联系不多,英格兰的教会事务较少受罗马教廷的干预。不仅如此,盎格鲁-撒克逊教会从很早起就表现出了较大的独立意识,拒绝执行罗马教廷就“威尔弗里德事件”做出的判决。另外,在任用高级教士和婚姻领域,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经常违反相关的教会法规,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
阮静雯[8](2020)在《多模态视角下图文交互关系翻译研究 ——以《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译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Martinec&Salway的多模态图文交际理论以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言论为基础,又结合Barthes对社会符号学的补充,明确提出把语言结构以及其他文化符号结构统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之内,以及吸收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的精华,对图文关系的地位和语义有了更细致系统的描述。《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一书内含数百张图片与画作,以及丰富的文字解释,因而笔者这里结合视觉和语言的多模态交互理论来说明《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使用的多种翻译方法,并通过若干典型示例和Martinec&Salway的图文交际理论框架(2005)进行详细分析,试图为涉及图文关系的翻译实践提供优化的翻译策略,如增译,改写,以及文末加注等。
侯娟萍[9](2019)在《剧本《柠檬天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戏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古往今来,各国涌现出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对戏剧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计算机翻译技术在非文学文本翻译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与认可,而在文学文本翻译领域如戏剧翻译上的应用仍有待研究。本论文以兰福德·威尔逊的戏剧作品《柠檬天空》为研究对象,探究计算机技术视角下的戏剧翻译。以人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以机器为主体的机器翻译相结合,可以大幅提高翻译效率。在翻译过程中,笔者认为好的戏剧翻译,既能将原文意思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又要兼顾戏剧文本的特点,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和可表演性。戏剧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的意义,还要保留原文的风格,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和读者、观众心理反应的对等。因此,在借助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基础上,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戏剧翻译思维和理论,在译后编辑中积极完善译文。本次翻译实践是在CAT+MT+PE的翻译模式下完成的,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本论文首先对美国当代剧作家兰福德·威尔逊及其作品《柠檬天空》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阐述整个翻译任务过程,包括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接着,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以计算机翻译软件Tmxmall为例,提出Tmxmall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并且指出译后编辑的重要性。戏剧翻译属于文学题材类的翻译,因此对于译文的质量要求很高。在译后编辑中,笔者论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完善译文的指导作用,从语言形式上和审美意蕴上分别举例来说明译文和原文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最后,得出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
张力文[10](2019)在《《真实的玛丽·托德·林肯》(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传记类文本《真实的玛丽·托德·林肯》撰写的。该书讲述了玛丽·托德·林肯一生的事迹。玛丽·托德·林肯是亚伯拉罕·林肯的妻子,是林肯成为总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该书既描述了玛丽的优点,又指出了她的一些缺点。笔者选取第八章与第九章作为翻译素材。此部分叙述了林肯与玛丽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成为总统的前十年。原文中出现了大量含有复杂关系及多重修饰语的定语从句,给翻译造成困难。本报告首先对传记类文本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原文中的定语从句做出了分析,找出其难点与特点。由于英汉的语言差异,笔者在翻译原文中的定语从句时侧重于传达语意,通过做出调整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基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笔者在翻译定语从句时总结了五种翻译方法:前置法、后置法、重组法、转换法以及融合法。最后,笔者意识到当翻译定语从句时,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及语意特点进行翻译,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逻辑更加清晰,令读者容易接受。
二、林肯致异母弟弟的一封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肯致异母弟弟的一封信(论文提纲范文)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3)理雅各致夫人信札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项目介绍 |
1.2 项目研究过程简介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雅各生平研究 |
2.2 书信翻译研究 |
2.3 理雅各书信翻译概况 |
第三章 翻译过程介绍 |
3.1 译前准备 |
3.1.1 理雅各书信稿的整理与校勘 |
3.1.2 书信类文本的阅读 |
3.1.3 文本风格分析 |
3.2 译中工作 |
3.2.1 译名分类整理 |
3.2.2 翻译工具运用 |
3.2.3 翻译难点总结 |
3.3 译后校对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4.1.1 菜名翻译 |
4.1.2 苏格兰语的翻译 |
4.1.3 《圣经》意象词的翻译 |
4.1.4 历史语词的翻译 |
4.2 引文的处理 |
4.2.1 诗歌的处理 |
4.2.2 名作佳句的处理 |
4.3 书信风格的翻译 |
4.3.1 非正式用语的翻译 |
4.3.2 个人情感语汇的翻译 |
4.3.3 情感表达的再现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人名 |
附录Ⅱ 地名 |
附录Ⅲ 书名 |
附录Ⅳ 轮船名 |
附录Ⅴ 菜名 |
附录Ⅵ 译文 |
致谢 |
(4)翻译补偿视角下《亨利八世的子嗣》(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Introduction |
Project Description |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
1.1 Pre-translation |
1.1.1 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
1.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1.3 Translation Tools |
1.2 While-translation |
1.2.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
1.2.2 Glossary of Terms |
1.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
2.1 Necessitie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Theory |
2.2.1 Definition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
2.2.2 Classification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
2.2.3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
2.3 Xia Tingde’s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Theory |
Chapter Three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Theory |
3.1 Semantic Compensation |
3.1.1 Amplification |
3.1.2 Specification |
3.1.3 Extension |
3.1.4 Generalization |
3.2 Cultural Compensation |
3.2.1 Annotation outside Text |
3.2.2 Annotation within Text |
3.2.3 Explanation |
3.3 Aesthetic Compensation |
3.3.1 Four-Character Words |
3.3.2 Repetition |
3.4 Summary |
Conclusion |
Major Findings |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附件 |
(5)历史人物指称语的翻译 ——以England and the Hundred Years War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意义 |
1.3 项目要求 |
1.4 报告结构 |
第二章 项目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校改 |
第三章 问题剖析与原因分析 |
3.1 问题剖析 |
3.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历史人物指称语之代词的翻译 |
4.1.1 人称代词指代专名情况的翻译 |
4.1.2 人称代词指代摹状语情况的翻译 |
4.2 历史人物指称语之专名的翻译 |
4.2.1 完全专名的翻译 |
4.2.2 不完全专名的翻译 |
4.3 历史人物指称语之摹状语的翻译 |
4.3.1 不完全摹状语的翻译 |
4.3.2 完全摹状语的翻译 |
第五章 实践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托马斯·克伦威尔:革命的一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Choice of the Text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roofreading |
3 Case Analysis |
3.1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Features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Text |
3.2.1 Complicated Logical Relationships |
3.2.2 Multiple Modifiers |
3.3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3.3.1 Compound Clause Structure |
3.3.2 Clauses with Adverbial Functions |
3.4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3.4.1 Pre-position |
3.4.2 Post-position |
3.4.3 Restructuration |
3.4.4 Conversion |
3.4.5 Combination |
3.5 Implications |
4 Conclusion |
4.1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7)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
三、史料基础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的背景 |
第一节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
一、政治简史 |
二、社会治理 |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教会 |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皈依 |
二、惠特比会议 |
三、教会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王权对教会的庇护和干预 |
第一节 庇护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 |
一、推动基督教的传播 |
二、支持修道主义 |
三、保护教会及其神职人员 |
第二节 帮助教会积聚财富 |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财产概况 |
二、捐献土地等 |
三、协助教会征税 |
第三节 干预教会事务 |
一、任免高级教士 |
二、掌控宗教会议 |
第三章 教会对王权的协助和制约 |
第一节 圣化王权 |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圣王权观 |
二、尊奉王族人员为圣徒 |
三、引入国王圣化礼 |
第二节 襄助世俗事务 |
一、担任王室信使 |
二、出席贤人会议 |
三、参与地方治理 |
四、协助抵御入侵 |
第三节 促进统一 |
一、英格兰的统一 |
二、教会的精神纽带作用 |
第四节 制约王权 |
一、裁判国王的道德品行 |
二、国王圣化礼的潜在制约 |
第四章 教会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
第一节 “威尔弗里德事件” |
一、威尔弗里德其人 |
二、威尔弗里德与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 |
第二节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
一、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的冲突 |
二、大主教与威塞克斯王权的联盟 |
第五章 罗马教廷与盎格鲁-撒克逊政教关系 |
第一节 罗马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及其王权 |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罗马教会的“女儿” |
二、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对罗马的尊崇 |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忠诚” |
一、主动与教廷商讨教会事务 |
二、致力于罗马教皇的传教事业 |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叛逆” |
一、拒服罗马教廷的裁决 |
二、违规任用高级教职 |
三、婚姻领域的挑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多模态视角下图文交互关系翻译研究 ——以《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译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原文及译文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原文及作者介绍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国内发展情况 |
2.3 Martinec & Salway 的多模态图文交际理论 |
3、译例分析 |
3.1 详述类图文关系 |
3.2 增强类图文关系 |
3.3 图文相互关照下对译文的改写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9)剧本《柠檬天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任务描述 |
1.1 剧本《柠檬天空》作者简介 |
1.2 剧本《柠檬天空》作品介绍 |
1.2.1 主要内容介绍 |
1.2.2 原文的文本特点 |
1.3 《柠檬天空》翻译实践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2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术语库创建 |
2.1.2 记忆库创建 |
2.2 翻译过程描述 |
2.3 译后事项 |
3 基于计算机翻译技术( CAT+MT+PE)的戏剧翻译案例分析 |
3.1 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在剧本翻译中的应用 |
3.1.1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及Tmxmall软件简介 |
3.1.2 CAT在剧本翻译中的可行性与优势 |
3.2 机器翻译(MT)在剧本翻译中的应用 |
3.2.1 机器翻译(谷歌翻译)剧本的可行性与优势 |
3.2.2 机器翻译剧本的局限性与不足 |
3.3 译后编辑 |
3.3.1 译后编辑(PE)的概念与必要性 |
3.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译后编辑案例分析 |
4 《柠檬天空》翻译实践总结 |
4.1 本次翻译实践所得经验与收获 |
4.2 本次翻译实践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选取翻译任务中的材料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真实的玛丽·托德·林肯》(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T 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Choice of the Text |
1.3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
2 Pr 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3 Case Analysis |
3.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Features of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Text |
3.2.1 Attributive Clauses with Complicated Logical Relationships |
3.2.2 Attributive Clauses with Multiple Modifiers |
3.3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Source Text |
3.3.1 Pre-position |
3.3.2 Post-position |
3.3.3 Restructuring |
3.3.4 Conversion |
3.3.5 Combination |
3.4 Implications |
4 Conclus 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
四、林肯致异母弟弟的一封信(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2]《心脏与科学》(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李港成. 南昌大学, 2021
- [3]理雅各致夫人信札汉译报告[D]. 邹美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翻译补偿视角下《亨利八世的子嗣》(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春蓉. 兰州大学, 2021(12)
- [5]历史人物指称语的翻译 ——以England and the Hundred Years War的汉译为例[D]. 安乐. 山西大学, 2020(01)
- [6]《托马斯·克伦威尔:革命的一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D]. 胡雨霏.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D]. 唐秋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8]多模态视角下图文交互关系翻译研究 ——以《画如人生、生活如画:卡罗·弗里达的画语人生》译文为例[D]. 阮静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剧本《柠檬天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汉译实践报告[D]. 侯娟萍.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真实的玛丽·托德·林肯》(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定语从句的翻译[D]. 张力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