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璇[1](2020)在《基于跨媒介阅读的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两个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实用类文本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实用类文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将跨媒介阅读运用于其他任务群中,把两个任务群结合起来学习,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因此,在课标的建议下,笔者决定把跨媒介阅读运用于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之中。本研究是在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与教育理论以及布鲁纳的支架性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首先,分别从跨媒介阅读、实用类文本教学以及跨媒介阅读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三个方面对此次研究课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其次,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有机结合,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了S省三个不同地区的38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的发放,问卷有效率为94.1%;访谈的对象是S省三个不同地区的六名教师。对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教与学思想方面,师文本意识和媒介使用意识匮乏;生缺少媒介运用意识;师生在媒介运用方面思想融合意识较差。其次在教与学内容方面,师就课本教课文,生就课本学课文,同时师呈现课文内容载体过于单一。接着,在教与学方法方面,师对不同文本的教学方法区分不明确,生未能将媒介运用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中。最后,在教与学评价方面,师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表现性评价缺失;生以相对性评价为主,缺失个体内差异评价。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分别从教与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建议:思想方面,学校倡导素质教育,师与生树立“媒介教学观”;内容方面,学校建立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师与生树立“双重”教育目标意识,通过对比阅读转变教学思想,利用媒介开拓实用文疆域;方法方面,师与生补充相关的媒介知识,师研读课标,组合最佳媒介;评价方面,师与生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相结合等。
林倩倩[2](2019)在《小学语文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倡导,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字与画面的关系是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字具有描述画面的功能,画面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生未能理清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关系,致使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选入教材的文本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培养学生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对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在了解以往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运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发现当前长乐区S小学在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即教学中过分依赖直观画面、以理解文本画面为主,缺乏对学生画面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活动设置不合理、过于现实的画面限制了学生的再创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合作教师共同商讨并制定计划,运用行动研究法,选取长乐区S小学四年级X班的学生进行两轮的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选取童话《巨人的花园》,主要培养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的能力。第二论行动研究选取写实课文《搭石》,主要培养学生将画面转换为文字的能力。通过两轮的行动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即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有利于增强课堂画面感的生成,在教学中打通画面与文字之间的隔离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行动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在两轮的行动研究中,笔者不断探索反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借助其他教学手段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画面转文字、文字转画面的能力。本次行动研究最大的收获在于发现在教学中运用画面与文字互转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对于学生画面表达与画面想象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激励笔者有信心进一步探寻将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中。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改善。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能力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同时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希望作为自身走上教学岗位不断努力的方向。
王兰兰[3](2019)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新增古诗文教学研究 ——以语文版教材为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古诗文教学在培养初中生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个人人文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初中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比较难以攻克的节点,当前又面临着新旧两版教材的替换,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本文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相关教学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资料,以及“部编版”教材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相关学习理论,对古诗文教学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具体为如下三章。第一章首先是梳理两版教材的古诗文相同篇目和不同篇目,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新旧教材有宏观上的认识。其次从单元主题和古诗文情感主题角度分析“部编版”教材新增的古诗文篇目。最后从选文标准、单元结构等角度探讨和分析“部编版”教材新增古诗文篇目的缘由,并探讨新增的价值。第二章是对“部编版”教材使用以来,特别是新增古诗文板块中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角度调查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古诗文的认识,对新教材的了解,对课外古诗文的教学;学生角度调查了对古诗文的认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教师对课外古诗文的教学。并对调查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其中存在的原因。第三章是基于对目前“部编版”教材教学的现状,以及与语文版教材古诗文篇目的对比,对“部编本”教材新增的古诗文篇目的教学提出应对策略。并选取新增的古诗文篇目《秋词》进行实践教学,分析教学效果,论证本次研究。
杨莉[4](2009)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指施教者按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陶冶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完善人性、塑造人的目的,并使其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阅读教学的任务看,审美教育本身就是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又有着共同的媒介——教材中精心选择的美文。可以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包含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文以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以语文教育人文性、审美性为前提,来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论证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其次阐述“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变化的特点,明确阐释了审美教育的内涵。最后提出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实施建议,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托课堂教学的流程;二是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三是语文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希望本文的论述能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的实施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徐建玮[5](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前进的时期,互联网的出现则让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千家万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教育领域也有许多应用。教育部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整合,鼓励在学校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起来。本文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深刻探讨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作用以及两者的融合方式。
张相莉[6](2021)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下简称“一师一课”)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一项活动,从2014年至今,该活动已经开展5届,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破了地域限制,反映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发展现状。同时,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传统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的实施和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中进行尝试,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也从未停止。笔者将视角定位在河北省,以“一师一课”为依托,以活动中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为对象,全面把握“优课”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充分发挥其对古诗词传统教学的导向价值,全面分析古诗词教学的线上与线下发展情况,把握二者的共性规律,以此总结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个人思考,同时也为该活动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一师一课”活动的概述。就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言,该活动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教育教研、管理与电教各部门联动实施的一项活动,对教师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技术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就“一师一课”活动的全国开展情况而言,通过数据统计,各地区和各学段的“晒课”量、教师参与度、“晒课”质量均存在差异。通过访谈法了解到“一师一课”活动在线下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第二,网站本身的设置有待优化。第二章是对“一师一课”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过分重视中考分值、忽视诵读技巧和缺乏教学技巧三个问题。河北省初中语文“晒课”数据显示,河北省语文学科“晒课”数量庞大,教师参与度较高,但存在学段和学科“晒课”分配不均的问题。河北省初中古诗词“晒课”数据显示,古诗词这一体裁“晒课”数量最多,但初中各年级“晒课”数量分配不均。第三章是对河北省“一师一课”中的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的分析,结合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数据统计分析具体的教学课例,总结其优势,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紧贴古诗词文体特征;第二,意象专题、主题情感专题和诗人专题教学尤为突出;第三,结合音乐、美术和书法,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第四,诵读、诗意、鉴赏和情感4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第五,思想格局、文化格局和生活格局有了新的突破;第六,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在多样的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词专业素养。第四章是从“一师一课”中的“优课”分析古诗词教学面临的挑战。从“优课”看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向,其中,教学态度提示教师要树立格局意识、挖掘关键字词和注重循循善诱;教学技能着力于提示教师开发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丰富教学形式;学术品质着力于激发教师对古诗词文献的积累、吸收和运用。就“优课”与传统课堂的共性瓶颈,联系初中古诗词传统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共性问题涉及教学技能和技术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诵读板块形式化、教学过程同化和教学目的功利化;技术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录课加工和视频制作技能有待提升。第五章是对“一师一课”活动组织的建议。“晒课”与“优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晒课”的地区分布不均、“优课”的“零”推广和课程录制的要求不明确三个方面。对此,从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和规范录制要求两方面规范“晒课”标准,从普及线上线下推广来充分发挥“优课”资源的价值。“一师一课”活动中的古诗词“优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河北省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发展趋势,“优课”资源也为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提供了借鉴。
杨正艳[7](2021)在《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颁布与实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提了出来,“实用文”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实用文与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有着较强实用性与针对性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文体,其文体类型可分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和知识性读物类,属于现代文阅读范畴。实用文阅读教学具有极高的价值,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对社会而言,实用文的学习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的“功能性文盲”,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养,推动社会进步。但我们发现目前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实用文阅读教学不重视、教学方法单一、阅读与应用联系不紧密、教研分离、教学内容难以确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功利化倾向严重、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关、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薄弱、自制力差、学生兴趣与实用文语言特点不匹配等。为了使实用文阅读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习实践,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在教师专业素养上,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根据实用文文体特征、教材单元导语、课后习题、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确定实用文阅读教学内容,确保实用文教学质量。在教学策略上,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要摆正心态,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敢于实践,增强应用能力。高考方面则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尽力完善实用文的考查类型及题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吴斌[8](2020)在《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在了解传统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龚晨[9](2020)在《跨媒介语言能力与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的语言生活越来越呈现出多媒介、跨媒介和媒介融合的特征,培养学生跨媒介语言能力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的语言生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时代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学习任务群之一,并明确其教学要求。本文试图融合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媒介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探讨“跨媒介语言能力”的内涵与养成路径,进而对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及其教学进行了问题分析、理论探讨与策略构建,以期对该任务群的教学开展有所裨益。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当前跨媒介语言生活对高中语文的新挑战。当代跨媒介语文生活具有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和信息接受个性化的特征,这向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跨媒介语言能力”。跨媒介语言能力是一种复合型语言能力,是对传统的语文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全面综合,跨媒介语言能力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跨媒介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跨媒介语言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养成路径。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跨媒介语言能力存在一些不足,当前的跨媒介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实践和认识上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阅读过程的“媒介融合”角度探讨了高中生的“跨媒介阅读”问题。首先,论述跨媒介阅读是培养高中生跨媒介语言能力的最重要的养成路径。其次,理清“跨媒介阅读”的内涵,分析了跨媒介阅读的多元性、交互性和互文性特点。最后,分析了高中生跨媒介阅读的两种形式,举例说明了三种实现方式:不同主体先跨后读、同一主体边跨边读以及不同主体边跨边读。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教学对跨媒介阅读的作用和意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如何实施“跨媒介阅读教学”。跨媒介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一种新体验,跨媒介阅读教学是一种多模态语篇教学、多模态语码教学以及多模态语篇解码教学,跨媒介阅读教学应以语篇图式理论为指导,需要适应不同的语篇体裁。本文基于这些认识,提出了若干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另外,本文还对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中的若干认识和实践误区进行了澄清。如将跨媒介阅读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如将跨媒介阅读教学狭义理解为特定文本教学,如将跨媒介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学作品教学相割裂等。
张梦圆[10](2020)在《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也愈加广泛地应用开来。多媒体因自身独特的优势,即可以把声音、文字以及动画视频这些丰富的元素带到课堂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本研究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样本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首先通过查阅、研究相关文献,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支撑,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多媒体语文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访谈记录同在A小学实习期间的实践见解相结合,进而分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因制作课件时间长使教学负担加重、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低、课堂中多媒体使用泛滥盲目、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等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具体分为学校层面,多媒体工具设计层面以及教师层面三个方面,保证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更加合理化,帮助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以及学生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关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跨媒介阅读的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文课程标准对实用类文本的重视 |
1.1.2 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实施问题的存在 |
1.1.3 跨媒介阅读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优势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跨媒介阅读 |
2.1.2 实用类文本 |
2.2 跨媒介阅读研究综述 |
2.2.1 跨媒介阅读课程相关研究 |
2.2.2 跨媒介阅读教材相关研究 |
2.2.3 跨媒介阅读教学相关研究 |
2.2.4 跨媒介阅读面临挑战及应对相关研究 |
2.3 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综述 |
2.3.1 实用类文本教学目标相关研究 |
2.3.2 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相关研究 |
2.3.3 实用类文本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
2.3.4 实用类文本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
2.4 跨媒介阅读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相关研究 |
3 理论基础 |
3.1 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与教育理论 |
3.1.1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3.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2 支架式教学理论 |
3.3 现代传播学理论 |
3.3.1 媒介即讯息 |
3.3.2 “把关人”理论 |
4 跨媒介阅读在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中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文献研究法 |
4.1.2 问卷调查法 |
4.1.3 访谈法 |
4.2 学生问卷量化研究过程 |
4.2.1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4.2.2 问卷数据检查与分析 |
4.3 教师访谈研究过程 |
4.3.1 访谈研究问题 |
4.3.2 访谈研究对象 |
4.3.3 访谈研究过程 |
5 跨媒介阅读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 |
5.1.1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5.1.2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5.2 所获成效 |
5.3 存在的问题 |
5.3.1 教与学思想固化 |
5.3.2 教与学内容单薄 |
5.3.3 教与学方法欠缺 |
5.3.4 教与学评价单一 |
5.4 成因分析 |
5.4.1 思想观念的淡薄 |
5.4.2 教学活动的不足 |
5.4.3 知识储备的缺乏 |
5.4.4 评价观念的偏差 |
6 跨媒介阅读下的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淡化功利性思想,重视移情作用 |
6.2.2 转变教学思想,延伸教学广度 |
6.2.3 夯实知识基础,选择多样方法 |
6.2.4 转变评价方式,追求多元评价 |
6.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空间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后续研究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小学语文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三)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对小学语文具有重要的作用 |
(四)行动研究是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述相关概念 |
(一)画面与画面感 |
(二)语言文字 |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四)行动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一)画面、画面感教学的研究 |
(二)阅读教学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的研究 |
(三)阅读教学本质、任务、途径的研究 |
(四)行动研究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研究法 |
第一章 行动研究前:拟定研究计划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过程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研究对象的情况分析 |
二、研究场域分析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第二章 行动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现状分析 |
一、对长乐区S小学语文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设计 |
二、对长乐区S小学语文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发现问题与制定计划 |
一、发现问题 |
二、制定计划 |
第三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
二、教学反思 |
三、教学改进 |
第四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
二、教学反思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第二节 建议 |
结语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3)部编版初中语文新增古诗文教学研究 ——以语文版教材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增古诗文篇目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和语文版教材古诗文篇目比较 |
一、两版教材相同的古诗文篇目比较 |
二、部编版教材新增古诗文篇目统计 |
第二节 部编版教材新增的古诗文篇目分析 |
一、新增古诗文单元主题分析 |
二、新增古诗文主题类别分析 |
第三节 部编版古诗文新增的缘由与价值 |
一、新增的缘由 |
二、新增的价值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增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新增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内容的分析 |
二、教师问卷内容的分析 |
第二节 新增古诗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
一、学生角度分析 |
二、教师角度分析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增古诗文教学策略和实践 |
第一节 部编版新增古诗文教学策略 |
一、树立新课标的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
四、转变教学观念,引导新增课外古诗文的学习 |
五、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安排新增古诗文 |
第二节 部编版新增古诗文教学实践——以《秋词》为例 |
一、《秋词》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效果和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的要求 |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功能的缺失 |
第二节 课题相关研究状况 |
一、国外审美教育研究 |
二、国内语文审美教育研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意义 |
一、研究的框架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语文美育与中学阅读教学 |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
二、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审美教育的内涵 |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
一、意蕴美 |
二、形象美 |
三、意境美 |
四、语言美 |
五、结构美 |
第四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功能 |
第五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象 |
第六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
第三章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存在的问题 |
一、解读支离破碎,忽视整体感知 |
二、教师自主分析,学生被动接受 |
三、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文本解读 |
四、重视做题要求,轻视读书指导 |
第二节 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升学的压力对语文审美情感教育的影响 |
二、阅读教学违背了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
三、教师缺乏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意识 |
四、体验的视觉化扼杀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力 |
五、学生的阅读取向远离经典名着阻碍了语文阅读美育的实施 |
六、教师自身审美教育能力有限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
第四章 中学阅读教学中实施语文美育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正确选择教学途径进行阅读审美教育 |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 |
二、立足文本感受美 |
第二节 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
一、审美体验的内涵 |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 |
三、具体的实施途径 |
第三节 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
第四节 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二、认识审美能力结构 |
三、提高审美教育素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 |
(一)提供了新技术,加快了教学进程 |
(二)加快了信息收集,增加了教学内容 |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方式 |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接近生活的学习场景 |
(三)通过多媒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四)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
三、结语 |
(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一师一课”活动概述 |
第一节 “一师一课”活动的组织实施 |
一、活动目的 |
二、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
三、活动的实施 |
第二节 “一师一课”活动的全国开展情况 |
一、 “晒课”情况与“优课”情况 |
二、 “一师一课”活动在线下组织的现状调查 |
第二章 “一师一课”与初中古诗词教学 |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 |
二、传统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一师一课”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教学 |
一、河北省语文学科“晒课”情况 |
二、河北省初中古诗词的“晒课”情况 |
第三章 “一师一课”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 |
第一节 “优课”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
一、地域差异 |
二、2018 年—2019 年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的地域性差异 |
第二节 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课例分析 |
一、紧贴古诗词文体特征 |
二、富有创新性的专题教学模式 |
三、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
四、合理的教学安排 |
五、富有格局的教学 |
六、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 |
第四章 “一师一课”中的古诗词“优课”的启示 |
第一节 从“优课”看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方向 |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
二、教学技能的优化 |
三、学术品质的提升 |
第二节 “优课”与传统课堂的共性瓶颈 |
一、教学技能有待优化 |
二、技术操作技能有待提升 |
第五章 对“一师一课”活动组织的建议——以其中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为例 |
第一节 “一师一课”中“晒课”与“优课”存在的问题 |
一、 “晒课”的地区分布不均 |
二、 “优课”的“零”推广 |
三、课程录制的要求不明确 |
第二节 对“一师一课”活动发展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建议 |
一、 “晒课”标准的规范化 |
二、 “优课”推广的普及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部优”数量排名表 |
附录二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语文学科“晒课”排行表 |
附录三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教师卷) |
附录四 对“一师一课”活动线下发展情况访谈内容 |
后记 |
(7)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实用文的界定及高考考查类型 |
第一节 实用文及其分类 |
一、实用文的概念 |
二、实用文的特征 |
三、实用文的分类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实用文选文统计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实用文选文数量统计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实用文选文排列和文体类型分析 |
第三节 实用文高考考查类型 |
一、高考语文实用文阅读考查分析 |
二、高考语文实用文写作考查分析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线下教学现状分析 |
二、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线上教学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一、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学生线下学习现状分析 |
二、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学生线上学习现状分析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一、教材编排方面 |
二、教师教学方面 |
三、学生学习方面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确定实用文教学内容 |
一、教研结合,提高专业素养 |
二、确定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
第二节 优化教师实用文教学方式 |
一、读写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
二、开展实用文群文阅读教学 |
三、开展实用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第三节 调整学生心态,理论联系实际 |
一、摆正心态,树立主动学习意识 |
二、敢于实践,增强应用能力 |
第四节 丰富高考考查类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一、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
二、完善实用文的考查类型与考查题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语文实用文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版) |
附录2 高中语文实用文学习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3 《我有一个梦想》混合式教学设计 |
附录4 《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落日》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致谢 |
(8)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
二、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三、加大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
四、彰显学生主体,审视开放效果 |
五、建立健全评价和奖励机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9)跨媒介语言能力与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媒介与语言:高中语文的新挑战 |
第一节 媒介与语言 |
第二节 当代跨媒介语言生活 |
第三节 跨媒介语境下的高中语文 |
第二章 跨媒介语言能力培养:高中语文新要求 |
第一节 跨媒介语言能力 |
第二节 跨媒介语言能力的结构与要素 |
第三节 高中生跨媒介语言能力的养成路径 |
第四节 当前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及其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三章 跨媒介阅读:高中语文阅读的媒介融合 |
第一节 阅读与语言能力的养成 |
第二节 高中跨媒介阅读的特质 |
第三节 高中生跨媒介阅读的类型与实现方式 |
第四章 跨媒介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新体验 |
第一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差异 |
第二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功能 |
第三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策略 |
第四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主要模式 |
第五章 跨媒介阅读教学需把握的几对关系 |
第一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 |
第二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与特定文本教学 |
第三节 跨媒介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学作品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跨媒介阅读现状访谈记录 |
附录2 高中生跨媒介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理论支撑 |
一、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 |
(二)多媒体课件 |
(三)多媒体教学 |
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
(一)集成性 |
(二)交互性 |
(三)感官性 |
(四)情境性 |
三、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有效教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五)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状调查——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 |
一、调查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课堂观察对象 |
二、调查方案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访谈设计 |
(三)课堂观察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定量分析 |
(二)学生问卷定量分析 |
第四章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
(一)制作课件耗时较长,教师负担过重 |
(二)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了解不足,课件制作水平较低 |
(三)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缺少与学生的互动 |
(四)多媒体使用泛滥盲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养成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教学理念偏差 |
(二)学校缺乏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水平的培训 |
(三)对多媒体教学本质认识不足 |
(四)教学评价制度缺乏科学性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的对策 |
一、学校层面 |
(一)充分利用资源,进行针对性培训 |
(二)整理技术文档用于教师共享 |
(三)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 |
二、多媒体教学工具层面 |
(一)改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
(二)合理进行多媒体工具使用 |
三、教师层面 |
(一)重视先进理念学习,打破传统观念桎梏 |
(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三)提高课件制作能力,保障高效科学应用 |
(四)把握课件展示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教师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关于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跨媒介阅读的高中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小学语文画面与文字相互转换的教学行动研究[D]. 林倩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部编版初中语文新增古诗文教学研究 ——以语文版教材为比较[D]. 王兰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4]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D]. 杨莉.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5]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 徐建玮. 智力, 2021(16)
- [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的河北省初中古诗词“优课”教学研究[D]. 张相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语文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D]. 杨正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8]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提高信息学习能力[J]. 吴斌. 青海教育, 2020(12)
- [9]跨媒介语言能力与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研究[D]. 龚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3)
- [10]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A小学为例[D]. 张梦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